1 ) 认真生活的人都是自己的哲学家
我想向周围每个人推荐这部电影
我想让每一个我爱的人去看这部电影
一部如油画般的纪录片
3年的时间 60个国家 2020位受访者
人们针对具体的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
每个话题之间的转换是强烈到令人窒息的自然风光或生活场景
话题很多 按顺序包括了
快乐 战争 爱 家庭 性别 婚姻 同性恋 干旱饥饿与耕种 难民与移民 底层工人 贫穷 死亡 生命的意义
最美的画面就是最真实的自然
最精彩的故事就是真实的人生
把人袒露在镜头前 真实到可怕 真诚到动人
这个世界上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人生
那么多的苦难那么多的欢欣
那些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苦难只是听一次就觉得痛
但是不去了解你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世界上还存在这样的疼痛
不会意识到对于很多人来说光是活下去就是那么的艰难 安全与温饱的生活更是不可能实现
也不会看到人类在苦痛中活下去的挣扎与勇气以及在平凡生活中的光彩
活着就会有美好发生
活着就会有痛苦降临
但是活着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每个有经历有感触认真思考过努力活着的人都是生活的哲学家
那么多的仇恨那么多的爱意
那么多的精彩
如果一直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就太可惜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看电影的原因
体验不同的人生并时常被感动
每次看到好电影手心就会发麻
好像情绪太浓烈 身体也不得不回应
这种优秀电影的存在更是继续看电影的动力
2 ) 人类,人类他们自己。
面庞,人类的面庞。讲述,让我们来谈谈什么是爱。爱啊,让人瞬间失语让人泪流满面。人类面庞的清晰刻画。那是人类。我们同属人类。人类,真是个庞大主题。
浩瀚苍穹,群鸟,孤单影只。
火烈鸟飞出了好远好远。
下雨的时候,下雨天的时候,可是我很快乐。
我希望我们在夜晚的时候不止是睡觉,然而夜晚的时候,我们也只能睡觉。
发动机的味道。
我们的快乐。
"她来了,我们一起聊天吧"。
快乐这东西吧。就是这样。
孙子们叫你奶奶的时候,你知道自己老了,但你仍然为此感到快乐。
总能在对的时候对的地方。
不再对生命有过多的质询。变得敏锐,更能感受更能倾听更能留意到。
人类,自成一套的体系。
人类的规范,人类的统一,人类的阵容,人类他们自己的游戏。他们约束,他们成群结队他们密密麻麻。
战争,大屠杀。
暴力,血腥,复仇。
人不会天生就具备这些情绪,随着经历逐渐显现,爱和恨都是如此。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我多想去看看全世界的孩子们。
苦难的岁月啊。
难忘的记忆啊。
深深的爱啊,我不愿哭泣。
因为要一起生活,你必须首先爱你自己。
种族,宗教,女权主义,平等,家暴,虐待。
社会现象,社会问题。
同性恋。
人性。
不平等,贫富差距。
移民。
人类在干嘛呢,他们的苦难。
你为什么看着太阳。
你走在马路上不害怕吗。
城市堆满了垃圾。
贫穷。
对于你们的财富有什么想说的。
做一个快乐的人。简单快乐的人。
社会是一所艰难的学校。
让我们交换一下,我们赤道中间见。一起打高尔夫。
人类的千万种生活。简单的,粗暴的,富足的。
城市啊。
站在群山之巅。
回忆很容易消退,声音也开始消失。
我不惧怕死亡,我的孩子们希望我开心一点。
生命的意义啊,你来说说看。
努力工作只是为了购买生活用品,不再关心乞丐,不再具有同情心,这操蛋的工作和生活。
诚实,勇敢,善良。
3 ) 和我不一样的人
我们通常本能地由己及人,以为自己生活的周围就是整个世界。当看到电影里面一个个不同肤色,地域,人种,角色,地位,性格的人在讲述他们的生活,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世界像我拉近了一点。
关于爱
“我和我的妻子已经结婚了50周年,就在我们结婚纪念日之前,她得了严重的病。所有人都劝我找个专业的全天看护来照顾她。但是她只想让我来照顾她,我也很乐意。我给她喂药,穿衣,抱她上床,推她出去散步,我感觉很开心,她也很满足。我觉得这就是爱。”
关于暴力
“我曾是一名士兵。我尝过杀人的滋味,很难跟其他人形容那种感觉。心里深处会想要再次尝试那种滋味。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现在还会持有武器得原因,我甚至会希望有人来伤害我,有人能破门而入,好让我有正当得理由。”
关于消费主义
“这是一个消费得社会,如果这个社会不发展就被认为出了问题。人们创造出各种原本不存在的需求,就是为了让你买买买,用完了就丢弃。人们在消费的是自己不得不用工作时间换取得金钱,也就是消费得是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生命,而生命是买不回来的。” 买买买本质是用生命在换取得这个观点震撼到了我,看得这么透彻。我恨消费主义。第一次有这个想法是今年的双十一,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叫你买买买,电视,电梯,网上,更重要的是身边的人,都疯了一样传销着,不买就亏了。被人群推着走的窒息,你不走,就可能被湮灭的恐惧。在双十一的那几天,整个世界都是变了性,我们都是怪物。过后的世界也没有清净多少,消费主义让一切都变了味,一切都可以被买卖,一切也都成了利益关系。我痛恨这样的世界。
关于贫穷
“有地种,有饭吃,我就觉得幸福。”但是还有很多人,这样的标准都无法达到,他们感觉不公平。我觉得一定是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出了错。
关于战争
“警察让我离开这里,我问他我能去哪呢,你告诉我一个我可以去的地方。他说你可以回你的国家。不,那里是宰杀场,你们怎么能让我再回去。30多个国家想要控制阿富汗,但是他们不能控制那里得人民。我不要你们任何东西,只希望能留在这里,能活下去。”
“他们教育新一代得孩子,在他们脑子种下牺牲自己的种子。”
4 ) 矛盾统一论——个体的渺小与生命的伟大
此文不做剧透,纯粹观后感,因为每位观者会有属于自己的体会,既然贵于此,就谈谈这部法国纪录片我的点滴观看感悟。
人类,这部 纪录片每个切换的人面镜头是那么直接,纯粹,不夹杂任何一丝一毫的修饰,却是在内心深处点点跳动,安静而有力。航拍俯视的景色画面太美,震撼于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鬼斧神工,没有太多的镜头切换,只需航拍镜头慢慢推进即可令人赞叹不已。
导演只是如实地陈设在世人眼前,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你只要放松心情随着导演的节奏就能一睹纱影下这个世界的一抹芳泽。
纪录片名称是人类,关注整个人类,个体就是芸芸纵生的一份子而已,如一颗沙子于海洋,又如蚍蜉于大树一般无助轻重,你留不下任何印记,会磨灭于亲朋的记忆中。从沙漠,梯田,平民窟,戈壁,荒野到丘陵,其中的每个只是之一,当镜头从一个个体逐步拉远距离,更会发现人类的渺小和可有可无,这正是导演引人入胜巧妙的地方,不留痕迹的令人思考。而每个面孔有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角落,不同态度,不同文化的独特存在。
是的,每个人又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当导演将镜头伸向这些从未有机会表达自己话语的人的时候,人类的定义又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张力,不再普通,都是与你我一样的真实存在。刹那间,从未被你关心过的怀揣着不同于我们文化或理念,甚至于被我们的社会所反感敌视的人群进入了你的关注领域,明白了换个角度看问题真的会不同,甚至颠覆几十年形成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
这部纪录片没有以小见大,也没有一统地下定义,只是简单的将这个世界难得一见的画面和不同单一故事剪切统筹起来,呈现完成。导演很谦虚,虔诚地尊重每种文化,每个个体,遵循他们的故事,由普通人做主演来陈述属于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让普通人不普通,诚实勇敢地面对镜头告知观者: 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5 ) 杂志-影像
想象这样一本杂志,刊名叫《人类》,主旨是让每个人来讲诉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这本杂志页面的排版是这样的:每页的左侧将出现讲诉者的正脸照,后侧则放置他们正在讲述的故事文本。隔上一定页码,插入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诡风光;效果是足以震撼人心。
想象你在阅读这样一本杂志,从头至尾,两手丝毫不能闲着地一页页翻阅。最终你看完了,你会想到什么?我想象,这将是与观看纪录片《人类》相似的体验:除了在看电影时你的手用不着一直动着,除了你在书中无法获得对视的临场感;但最终,你将同样看完这部纪录片。
我想象,《人类》是以一本杂志的形态完成。
6 ) 被抛掷到世上的人类
我们的存在,充满偶然。
我们没能选择自己的家庭、国藉、语言,甚至年幼的朋友。就这样,我们在特定的环境生存着。如果,我不是出生于香港,而是巴勒斯坦的一条小村庄,我的性情和志向,还会和现在一样吗?
不仅仅我会穿着不同的衣服,说着不同的语言,还可能因为幼时父母被杀,终身矢志的只想着一件事:复仇。这似乎是宇宙的基本定律:所有作用,必然产生一等量的反作用。
真的是这样吗?难道,我们真的如此不由自主,只能任由环境塑造吗?
戏中一幕,一男子诉说友人被杀的经过。当时他忿怒之极,一心追上仇人杀之而后快。追到一个广阔的田野,蔚蓝的天空呈现眼前,他惊呆了。"What the fk am I doing?" 遂放下报复的念头。
我们不是物理实验的小车,一推,就身不由己的沿着轨道的滑行下去。要走,要停,我们可以选择。
有趣的是,这男子的故事,让我想起《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一幕。主人公Alyósha本是一信仰坚定的修道人,却因为神父的尸体发臭而动摇。内心挣扎之时,走出修道院,仰望夜空,震摄于漫天灿烂的星河。不能自已,倒在地上疯狂的哭泣。庄子有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巧合吗?还是作为人类,我们本质有一些共同的东西,称为人性?
半杯水,半空还是半满?有人看到的,就是一个漂亮的杯子。
不是廉价的正向思考,事实上,这电影也不时提醒我们the world is so fked up,贫穷、不公、歧视。一孟买老人在镜头前控诉,他一边承受着旱灾,一边看着建造中的双子塔,三十七层,每一层有私家的游泳池。
如果你是承受着旱灾的一方,这情况会令你忿怒吗?但布衣之怒,跺跺脚,撞撞墙,还能有什么作为?
这是美好的世界,但不是完美的世界。
正因为不完美,我们才有努力的理由。面对压迫,我们还可以选择。
选择倒地,我们是软弱的少年;选择站立,我们就成了一生坚定的战士。
在这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战斗,就是最好的选择。
7 ) 在最细微处,我们都一样
早几天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Human>。法国知名的摄影师Yann Arthus-Bertrand用了3年的时间走访全球60个国家,让2,020位不同肤色、种族、性别的人,在镜头前讲述自己的故事。乌克兰的自由战士、马里的农民,美国的死囚,卢旺达的孩子,各人的微不足道的生活在荧幕前穿插陈述,集结成一部浩瀚丰富的人类现状。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一位受访者的大头照,他们在先进的摄影镜头前不仅展露人生,更是将每一道皱纹和每一丝细微的表情呈现在观众面前。有时苍蝇就停在受访者的头顶,仿佛贪恋老人腐朽苍老的皮肤,盘旋而不肯离去。没有花巧的剪接,甚至不多赘述受访者的身份,他们直勾勾的眼神,就足以传递世间万象,以及生而为人的艰难。
如果那些生活离我们太过遥远,2014年春节前《人物》周刊刊载的著名特稿《在北京,2000万种死法》可能更让人震撼。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体会活着的不平等,种族、地域、贫富、性向,但大概很难想到在死这件事上,竟然也存在着巨大的难以逾越的差距。
我至今记得文章中提到一个送来时穿着Dior大衣的坠楼而亡的年轻姑娘,躺在一天收费800块的单体冷藏间中已经超过一年。家人在房间里挂上华丽精美的唐卡,并定期送来大闸蟹之类的祭品。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见识到了足够多的人世复杂,但或许格局仍然不够大,你才觉得自己的生活糟糕透顶。
纪录片中有一个唯一来自中国的声音。年轻女人是个生产流水线上的女工,她气息平缓地诉说工厂制度如何不人道:每一个小时要检查你的作业完成量,而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指标,达不到则要上级不堪入耳的言语侮辱,只能喝很少的水,减少上厕所的时间和频率。“太累了,真的太累了。可是,我没有办法。”瘦弱的女人几乎哭出来,眼神避开摄影机望向了他处。
昨天北京雾霾后看到记者石扉客在微博上写到:“此前APEC和阅兵等都已证明,要减少雾霾,非取暖季只有在北京周边五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大幅停产限行关食堂封灶,也就是说必得牺牲GDP和更广大群体切身利益,方能换得四九城好空气。 你不让人开工,不让人开车,不让人烧秸秆,还不让人吃饭取暖了?就凭你住在北京?人石家庄保定邯郸大河北泛京畿地区的人就都是蝼蚁?”
对,就是这句质问了:究竟谁应该成为蝼蚁?
于是看完整部纪录片最深的感想是,我们看起来千差万别——这恐怕是从出生那天就注定好的——我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不断证明自己,遭遇歧视,又迎难而上,攻克人类之间的诸多命题,冲突、和解、爱、婚姻、家庭、男女平等、同性恋、经济地位、难民、疾病、贫困。但你很快开始懂得,众生皆苦,众生有不一样的苦难,但在最细微处我们是一样的:我们渴望被爱、劳作和创造,渴望与更广泛他人的更具体的相互关联的关系让生活自身丰盈起来,解决爱的苦痛。
无论是被判无期徒刑的死囚,黎巴嫩的gay,还是从苏丹种族屠杀中逃出生天的青年,我们存在,我们成为某个人生命中难以被取代的一个人;我们被遗忘,我们追求的东西超出我们本身的需要。
我喜欢的人类学博士淡豹老师,这样安慰我们:抵御无常感,是靠做有意义的事,不是靠占生活的便宜,靠谋略得来的胜算,或者通常稍纵即逝的成功感。做你认为对的事,为你认为有意义的对象奉献,不为个人收益奉献。
所有的优越感,所有的幸福,所有的奢靡,所有的失去,所有的不尽人意在这部名为《人类》的纪录片面前,一一都被格挡掉了。
想起以前经常有人跟我说,为什么要这么文艺?就不能像别人一样好好过生活吗?思考那么多的意义干什么?面对这样的质问,我常常没有答案。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我:别人都是错的,人应该多思考,麻木地生活并不具备意义,想要得到宽广的生命,就必须充满意识地生活。
仅用她的话与大家共勉。
8 ) 我们是人类
(文/杨时旸)
即便对《人类》这部纪录片毫不了解,即便对这类题材没有兴趣,所有观看这部影片的人,也会在第一时间被宛若油画的画面打动。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帧画面都经得住定格欣赏,几乎毫无瑕疵。拍摄人物时如此,拍摄风景时同样如此。
如果我们知道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扬·阿尔蒂斯-贝特朗,一切就都不那么奇怪了。这位生于1940年代的法国人是一位著名的航空风景摄影师,之前偶然的动物保护经历让他发现了从空中俯瞰地球所带来的壮美体验。这一次,他不仅仅保留了独特的、标志性的从空中俯拍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景,还把镜头对准了一个个迥异的个体。
这部纪录片几乎摒弃了所有花哨炫技的可能,只留下了最老实本分的拍摄方式。导演把摄像机对准一个又一个人的脸,让他们在镜头前随意诉说自己的故事、经历、观念和困惑,然后把这一切打散、穿插,在这些人讲述个人故事的中途,导演编织进了几组他最擅长的、从空中俯拍的风景,那些画面来自世界各地,有死海、有多特蒙德球队的主场——世界最大的球场,有中国成都的一个巨型游泳池,有中东的沙漠,以及一个犹如神话传说中才会存在的一个法国灯塔……
个人讲述的部分和那些世界各地壮美的、雄浑的、不可思议的风景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关系,如果说,那些个体的讲述都是在叙述独特的命运,强调的是迥异的个性,那么那些雄浑风景就是在叙述群体的命运,强调的是族群的文明。这样的结果得以让你看到每一个人的细部,又足以见证这些独特的个体混杂在一起所组成的——人类。
讲述者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美国的死囚,有中东的难民,有乌克兰的武装分子,有马里的农民……他们有些人看起来和我们一样普通,有些人经历过你所难以想象的苦难,有些人来自一些闻所未闻的文明,穿着怪异的服装,说着巫语一样的话。导演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用了3年的时间,从全球60个国家中拍摄了2020位受访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这份工作近似某种苦修,已经接近禅意,所以,从镜头中,无论那些人讲述战争还是暴力,讲述爱意还是悔恨,你都能看出一种无处不在的悲悯。不是导演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平视着接纳一切。
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每个人对故事都充满兴趣。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故事是要具备戏剧性的,我们通常认为生活本身、我们的经历本身大都不太具备戏剧性。但是,这部纪录片却恰恰呈现出一种藏于普通生存经验中的微妙的戏剧性。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看似平缓而无聊,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无法俯瞰自己的命运,但这部纪录片,当它把上千位所谓的“普通人”的命运与生活集中于一处进行讲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自己每一天几乎都在经历“戏剧”,这一点也是让人感到震撼的原因。
生与死,在日常生活中只作为一种状态被提及,但在《人类》中,它被以一种难以言明的“哲学性”被提及。那些杀过人的士兵,那些死里逃生的难民,那些俯拍镜头中从沙漠深处骑着骆驼缓缓而行的农民,他们把生死和永恒演化出了不同的形式。看着那些大海与沙丘,就能明白什么叫苍茫。其中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它拍摄自中国的一个巨大的游泳池。密密麻麻的人穿戴着五颜六色的泳衣和泳帽,安静地挤在一处,人造的水浪一波一波涌来,人们伴随着起伏漂升又落下,循环往复,几乎毫无声响,这休闲的游戏,看起来犹如一次诡魅的宗教活动。这个镜头几乎成为了我们所有人命运的一次隐喻,人们在命运的波浪中起起伏伏,神秘得不可言语。
这部长度超过三个小时的纪录片,伴随着大量空灵的Newage风格和世界音乐风格的配乐,让人们在看完之后,有一种巡礼人间的幻觉。从技术和意识层面来讲,这部片子几近完美。它以一种最笨拙的朴素形式,讲述了一个最难以讲述的话题。不过,仔细想想,对于“人类”这样的宏大的题材来说,也只有最古朴的拍摄方式才衬得起,任何其他花哨的想法都会在这个题材面前轻易露怯。
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用一个最小的切口讲述了一个大得几乎无从讲述的主题,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这部作品像面神奇的镜子,让我们自己得以俯瞰到自己,我们劳作、休憩、玩乐,自知或者不自知地创造了美意也制造着伤害,像动物、像神、像人。
真实而零散的展示了人类这个物种,不论从群体还是个人出发,人类都是如此复杂多样,永远不可能用一个单一概念或单独的个人来代表,兼具着善良和残忍 真诚和虚假 破坏和创造......总之这是一个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存在。影片的近景人物特写写实,远景航拍震撼在视觉上给人以两种迥然不同的体验,赞!
看了这纪录片让我感觉更热爱这个世界,更珍惜爱,更愿意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其他人。(呵呵,是装逼,但是是真的😒)
12.23 没牙的老太太,和最后那棵“树”
1.看着一些画面、听着歌声大自然的声音、阅读他们的故事言辞智慧,我竟悲伤得不能自已,停下来两次,我没有一次看完的内心能量;2.关于情感、情绪、生存、平衡等一切与人相关的内容,我冷静旁观,却在某些方面失落。
不是说不好,而是野心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由于事先看到过其他人的观后感,溢美之辞太多,但看了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采访部分没有问题,直接记录并且不交代人物背景这些都没有问题,但中间串联部分的航拍之类的大量客观素材漂移了,令我觉得无比造作。当然,该怎么办,我也没这个能力解决。
色彩和画面的运用无疑是成功的,但那些受访者的回答好像并不是特别的触动我,我可以深切地了解导演对于情感、金钱、希望的表达欲望,但是这种碎片的穿插表达,让我集中不起来。
这个片子给我一个感觉,贫穷和饥饿更让人愤怒,甚至超过了战乱。
那些俯拍的场景比那些个人的叙述其实更加打动人。我们劳作、休憩、玩乐,自知或者不自知,像动物、像神、像人。
对我而言,《2001太空漫游》《天地玄黄》和《人类》,是从宇宙到自然再到人类的天地人三部曲。《2001太空漫游》带我仰观天空、想象宇宙;《天地玄黄》令我俯视大地、直面自然;《人类》让我凝视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宇宙洪荒,天地玄黄,而人生苦短——生老病死苦,生离死别难。
看之前看之后,憎恶人类的心并无改变。只是看的时候,还是两次虚伪地从眼里流出了什么东西。
名字太大,完全被骗了,想法很好,但表现的只是极少数国家和极少数的人群,多是边缘和贫苦人,虽然他们值得关注,但他们还不能代表“人类”。
说实话,我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无病呻吟的电影,没想到事实上却如此感动、真挚。我好像突然明白,你让人性的恶不存在是不可能的,然而幸运的是,我们亦将永恒的拥有善。所以历史的齿轮从来都不是阶级、贫富、GDP这些东西在推动,让世界运转的真正矛盾唯有爱与恨、善与恶。
小小的切入口,宏伟的主题,人文和风景完美结合,有质感的纪录片,五星。
我深深的记住了那句“我很慌(fang)”★★★★☆
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倾听和感受的纪录电影。配乐和大气磅礴的画面会震下你的泪来。应该把各国领导人圈起来看一遍,哈哈哈,我又胡思乱想了。[B+]
往昔罪恶,皆贪嗔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何其伟大,何其渺小;生亦何欢,死亦何苦。。。8.9
我们曾经只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我们依然携带着远古的基因,我们是动物,但更是人类。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很宏大的框架之下,人生没有公平可言,只是运气。但我依然相信爱能改变些什么. Love will win.
看完有很多想说,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说,感觉镜头像神一样,俯瞰苍生,倾听独白,又温柔又悲悯。导演说:“我们是一个满怀同情却也充斥着仇恨的物种,我试图搞明白这是为什么。”希望每个人都能看看,特别是在最近杀气腾腾的环境下,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才会发现,所谓的爱国站队动辄喊打喊杀多么狭隘和荒唐
奇妙的是你能在这部片子里以上帝视角俯瞰芸芸众生,又能面对面地与如此之多的人聊天。不同肤色年龄信仰国籍地域性向,他们都渴望被关注和聆听;和平伤害博爱贫穷死亡,每个话题都具普世价值。并置产生合力,传递着铿锵有力的嘶吼和静默无言的沉思。章节中穿插的上帝视角镜头构图整饬意味深长堪称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