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兄弟长大之后决定寻找他们失踪多年的父亲,他在六十年代曾经是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因参加布鲁克林的游击队准备向五角大厦丢炸弹而被通缉,因而离家逃亡。两兄弟根据线索找到一间旅馆,在那里投宿等候,不料女老板患有精神病的前夫出狱回来使情况变得复杂,而一名神秘的外国女子也设法阻止他们找到父亲。
1992年戛纳电影节提名金棕榈奖
1993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提名最佳女配角
如果按照“寻找就会有答案”的逻辑来梳理这部影片的话,那么本片的逻辑很严密,结果也是按照很多人想的那样进行的。
但如果深剖片中的每一个人的具体角色以及在这个密闭环境中的作用的话,本片就显得更加开放了,因为这个缘故,本片没有一个固定的结局。
以上说的这部电影叫做《小人物狂想曲》,本片的制片国家是美国,但是你会从中看出一些欧洲电影的经典逻辑,虽然是美国电影,但是却没有太多的美国烙印。
反而是北欧风格的“冷”占据了上风,这算是一种实验,结果也很喜人。
《小人物狂想曲》说的是一对兄弟寻找自己的父亲的故事,这个人设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
他们所要寻找的父亲是一个曾经想要实施恐怖袭击的狂人,至少在警方的眼中是这样的。
而这对兄弟也很有趣。哥哥是一个劫匪,擅长的事情就是抢劫,在片头的抢劫中,他却被自己的好兄弟出卖了。
弟弟的出场方式更有趣,他对于自己的父亲很感兴趣,而且言语之间有一种哲学的味道。
哥哥和弟弟开始了这段旅程,且对于眼前的一切都有着某种新的体验,从一个电话号码中,他们大概确定了父亲的位置。
于是,两个人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小镇,这个小镇本身比较封闭。
在这里,他们邂逅了一个独居的女人以及她年轻的姑娘。
哥哥爱上了这个女人,而弟弟与这个姑娘纠缠不清。女人的前夫刑满释放,他的出现,给这两兄弟带来了麻烦。
而哥哥之前的抢劫,从窗事发,弟弟却被不幸逮捕。此时的父亲出现了,两兄弟到底何去何从?好在电影在结束的时候,给出了我们想要的答案。
本片名为《小人物狂想曲》,因此,我们可以将注意力全部放在片中的小人物身上,当然,两兄弟也算。如果你接受了这个狂人的疯狂行径,那么他的大儿子是一个抢劫犯,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这里面也许会有子承父业的因素在。但是开场的时候,那个蒙着眼睛的保安与大儿子之间的对话,明显有股子荒诞的意味。
抢劫者与守卫者之间除了抢劫之外,并没有明显的冲突,这本身就很荒诞。
紧接着是狂人的二儿子出场,这个文质彬彬的男子带着某种哲学的语气与看守者再一次进行了对话,这番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喜欢探究事情发生的过程而不去刻意的追求一个结果的年轻人。
同时也为本片的发展奠定了基调,这个故事一开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很明显,故事开始了以后,老大并不愿意对于寻找父亲付出一些努力。
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状态,而这种状态与寻找父亲没有冲突的时候,两件事情是可以依次进行的,一旦有了冲突,后者也就不重要了。
这是老大的观点,而老二却与之相反,他想找到一个答案,解开一个谜团,但是最终的答案并不重要,他只是为了寻找而寻找。这个过程的意义比结果更重要。
而接下来遇见的这些人,也都是将两兄弟的性格以及最终结果的导向变得清楚的一个个诱因。
那个于自己的的摩托车发脾气的人像是老大和老二的合体,一方面思考着某种哲学问题与自己的机械对话,另一方面则是与老大保持一致然后计划抢劫。
而那个浓妆艳抹的女学生显然对老二更加感兴趣,她的装扮代表的是一种不属于她这个年龄段的成熟,这一点就跟老二是一样的。
而且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以及遇见的人都在向我们阐述两兄弟之所以有着不同的性格,源于他们各自身上的对别人的吸引力。
老大遇见离异女人,她喜欢刺激,不爱平庸,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拘无束,不喜欢被别人引导。
而这些与老大的性格是不谋而合的。
老二遇见的第一个浓妆艳抹的女学生以及那个喜欢抽烟的修女,甚至于最后遇见自己父亲的“女友”。
三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行为与他们的身份都是不符的。
修女本该做一个好榜样,但是却偷偷抽烟败坏形象。而那个浓妆艳抹的学生和喜欢大自己几十岁的女孩都在做着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事情。而这一点正是老二的真实写照。
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人们思考不会一直停留在浅表。最终,两兄弟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点就挺好。结果不重要,荒诞的过程也可有可无.
但是这个过程中却意外的使得很多人的内心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老大决定安定了下来,离异的女人也有了依靠,老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年轻的女孩也与自己的情人见面,小人物的生活如都是这样,这个答案,还真不赖。
……
你好,再见
这导演太对我的味口。看过他三个片,都有“寻”父的设置,还喜欢给父的角色设置小好几十岁的女朋友,死追着老头儿不放的那种小朋友。。。突然知道为什么喜欢这导演了,他能拍出王小波气质.
哈特利真的算得上是近三十年来最被大陆影迷所忽略的美国优秀作者之一了。
大概导演想要的效果是荒诞,而实际拍出来——nothing.
我说不出这是多么一部美妙的片 人的欲望和伪装都那么明显 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 但也总是在这未知里偶遇了自己一直所等待的 矛盾吗呵呵。原声带乐队叫Yo La Tengo 知道的人不太多 他们来自新泽西 他们有首歌叫 sleeping pill 你不会知道这首歌就是你的阿司匹林。
the closest movie to a theatre play. Elina is a spirit animal. Best/most interesting dance scene ft. Sonic Youth. Recommended by Neil.
小成本的美国片,结局稍弱了点,不过整个过程还是挺幽默和欢乐,美式的个性喜剧。I can't stand the quiet!
Hal片子的一贯风格,每个人都太象是在演戏
"There's no adventure. There's no romance. There're only desire and trouble. And the funny thing is when you desire something you immediately get in trouble, and when you're in trouble, you don't desire anything at all."
nothing but trouble and desire
从某种程度上说,哈特利是在试图把90年代欧洲文艺片的形势与风格美国本土化。将自己与世界隔绝的人物,无孔不入的孤独感,怪诞的情节,与戏剧目标无关的对白,欧洲电影式的诗歌化处理……好吧,我承认我已经过了为这些形式买单的年纪了。
哈哈哈哈哈冷死我了,清爽怡人的夏日佳片。有前科的他留下來陪她一起种遍世上所有的树。机器舞癫女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小女孩的前身啊。yo la tengo的歌放这里再合适没有了。
剧本极糟糕还带出一点厌女表述。唯有那段深夜舞蹈仿佛彗星爆炸般无法忘怀,胡子拉碴的Martin Donovan拉开卡车门大吼“I can't stand the quiet”,空气充满了静电。
旅行或者寻找的意义在于邂逅或者误打误撞进入完全不同的世界,发现完全不同的人生,用神经病的眼光去心态去对待这个对待你不公的世界。
磕骨科未半而中道崩殂,你爱的女孩是爸爸他情人。最好笑是汽修店大哥为了撩便利店漂亮美眉苦练法语,最后被告知人家是意大利人,大哥满怀气愤叹的那口气,跟每次练完法语课后发现仍然听不懂法国电影台词的我如出一辙。
“没有冒险和浪漫,有的只是麻烦和欲望”。导演被新浪潮洗脑但有点缺乏深度好在装逼得不讨厌。弟弟像马特狄龙和Franco混合体。马丁戏份少。亮点必须是合着SY的Kool Thing跳舞的3分钟长镜头
反叛,犬儒,高傲,性感,欧洲气质在美国独立电影中的借尸还魂,我们都是困顿在一座冰渍上的人呐。(会让人联想到[低俗小说]和[杀手莱昂],还挺奇特的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dventure.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romance. There's only trouble and desire. And the funny thing is, when you desire something you immediately get into trouble. And when you're in trouble you don't desire anything at all."
No love is free/没有无代价的爱情——对于《女朋友》群体来说,情绪是有价值的。按照西方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的叙事逻辑,爱情也是可以被《业余爱好者》拿来生产、买卖和利用的「政治/文化/教育/医疗」资源。作为抽象理论的受害者,激进的「某某主义」信徒想要获得的爱情《魔戒》是一种重要的「权力」象征。Can I help you/someone——这种服务于「上帝/顾客」神权的女性「服务者」形象绝大多数情况都是被《小人物狂想曲》洗脑——被「托马斯主义者」操纵和主导,有明显「暴力」倾向的教育培训机器批量塑造,随后被「需求」推往消费市场的产品。显然,被「资本主义父权剪裁/阉割」夺走独立思考能力,正在市场里「上赶着」推销自己的文化精英/知识女性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自我异化/精神病理化」处境。
哲学系老弟和强盗老哥的寻父之旅。五十年代无政府主义激进派领袖老爹的革命宣言,罗马尼亚羊癫疯妹子的摇滚舞蹈,法语加油站小弟的电吉他solo,还有各种奇怪人物的诗意台词,感觉就像亨利米勒小说的漫画写照,开心愉快
倒是被概念牵扯得太远而有些空泛,但Elina依旧贡献了一个影史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