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转载]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穿山(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37084841/
2001年勇夺威尼斯金狮奖的《季风婚宴》用一场婚礼的筹办牵出了一桩家丑:故事主线是中上层家族风光嫁女,副线是女仆与婚礼承办人的恋情和家族中新娘堂姐对恋童癖姑父的指控。导演米拉•奈尔有着在美国学习工作的经历,又深谙印度的文化传统,在片中对于新旧女性同胞的处境都抱持着理解和关怀。在堂姐这一条线上,她的设定是父亲早逝、无意婚恋、性情压抑,与被家庭保护极好的新娘妹妹对比鲜明。随着故事推进,她面对从美国回来的姑父表情冷漠、刻意回避,悬念就此埋下。她在喜庆之日选择沉默,终于在发现姑父对家里的小姑娘故伎重施时爆发,吐露了不堪回首的真相:在外人看来风光、给家族出钱长脸的姑父,正是年幼时玷污她的恋童癖!后来姑父恬不知耻地继续留在典礼上,家里主事人愤恨交加,碍于恩情手足无措,终于在祭拜堂姐亡父的仪式上驱逐了姑父,也驱散了堂姐心头的阴霾。结尾在季风带来的暴雨中,她好像洗净污垢那样欢畅,她打开心扉又能去爱了。
2 ) 印度风情画——看《季风婚宴》
《季风婚宴》是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获得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作品,得益于导演的女性特点,这部电影不仅有细腻的情感,有对家族纤细的描绘,更有对女性深入而客观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部印度风情画。
关于印度
对于印度的了解,我知之甚少,在此前只看过印度电影载歌载舞的场面,似乎印度人总是那么热情而欢快,可是从这部电影里,你可以发现他们的焦虑,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影片的重点放在了这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上,父辈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如同所有东方故事里的一样,疼爱,如同父亲说得那样——我的子女就是我的全部。在爱情上,也是东方的传统,讲究门当户对,女儿嫁给了留洋的英俊少年,而女佣只能和打杂的杜比产生爱情,也许会觉得这种关系的处理似乎把女性的角色放得太低,不像多数女性导演那样强调女性意识,但我正要说,女性导演能够摆脱自己的性别意识,以冷静客观的镜头表述生活,是最难能可贵的。
关于婚礼
故事是集中在一个婚礼上的,从婚礼的准备开始,到婚礼结束影片也结束,以一个印度德里中产阶级家庭的婚礼为载体,表现印度社会的风情也许是非常恰当的,印度是一个中产阶级占多数的国家,而这个中产阶级的婚礼又结合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种族与种族之间的众多内容,有留洋归来的年轻人,有传统的仪式与观念(父亲的观念),有印度族裔与斯里兰卡族裔,种种事情混杂在一起,既显得混乱,又相互融合,这就是印度社会的写照吧。
关于女性
影片中出现的女性非常多,可以说,影片把绝大多数的镜头给了他们,里面有对老一辈传统女性的表现,他们第一次和男人见面就结婚了,但更多的注意力给了新女性,女主角在婚礼之前已经跟有妇之夫有了关系,甚至在婚礼前的晚上还与其幽会,表现了她们观念的开放与现代,同时,她也勇于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向未婚夫交待,最终得到了他的原谅。女主角的表姐小时候被姑父伤害,当姑父再次准备伤害另外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虽然表现的懦弱,但终于还是站了出来,勇敢反抗。女佣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战战兢兢,欲迎还拒,那种传统女性的特点还有很大的保留。所有这一切,正是对当下印度女性的全景式的描绘,没有个人观点,全是客观反映,尤其如此,才显珍贵。
关于爱情
对于爱情的描述,必然是一个个人化的东西,什么样的爱情能够打动什么样的人群,导演对于爱情的描述显然是多元化的,杜比与女佣只是偶然的相遇,但最终杜比痛下决心,来到女佣的门前求爱,并且是以非常传统的方式,这段爱情最生动也最感人,女儿与未婚夫不曾见面,听从父亲的安排,原本只是为了离开印度,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但当他们相见之后还是有了好感,这似乎也能解释中国古代父母订婚模式下为什么会产生举案齐眉式的爱情,有些时候,爱情是没有道理的。而且,从电影里可以看到女性复杂的爱情心理,女主角既想摆脱作为第三者的痛苦,又有些舍不得,这种复杂的心态也许是当下所有人,尤其是东方国家的人所面临的。
关于歌舞
不得不承认,印度是一个歌舞国家,婚礼上的歌舞场面让人动容,从中可以窥见他们的民族心态,也可以看到他们是开放的,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开放性的,那么他们的民族必然是自信的,印度的歌舞虽然总是那么雷同,但是他们自己的人民喜欢,这也许也是他们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或者,在某些方面,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PS:印度的歌舞很不错!
3 ) 无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电驴上有两部《雨季婚礼》,这部是威尼斯得奖的,另外一部是不知所谓的传统歌舞电影。
《季风婚宴》是的导演Mira Nair是一位出生在印度但接受西方教育的女性,不知道是不是女性导演特别喜欢关注女性,这部电影也一样弱化了男性角色,通过婚礼筹备中不同女性角色(主要是中产阶级)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刻画出一副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压力下印度女性的众生像。
长一辈的女性显然觉得自己从婚姻开始谈恋爱天经地义,我们可以在他们在筹备婚礼时的津津乐道看出来。虽然真实的婚姻生活可能会像女主角的父母那样平淡无奇,可在人前他们看上去仍然很幸福。正当年的年轻女性可没有这么简单,她们不适应传统文化却又得遵守,追求自由却又保守。当然导演还是以正面的态度面对这些,从电影的结局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电影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印度的社会现实,有移民,有中产,有底层阶级,印度本身的各种矛盾均有体现,可以说是相当全面的一部电影。
4 ) 《季风婚宴》里的万寿花
在影片中陆续出现的万寿菊含有特别的象征意义。万寿菊的花语包括了“生命”、“勇气”和“忠诚”。它的味道有点辛辣,可是似乎很合Dubey的口味;原本万寿菊是装饰用的花,但他总是在开工时习惯性地拿几朵在嘴里咀嚼着。这也暗示了打工族对爱情的向往,但他们总是为了赚多一点钱而劳碌奔波,哪有时间去谈恋爱?就像整天忙着替客户筹备婚礼的Dubey,虽然事业小成当上经理,仍然被妈妈催促娶妻生子。于是,他下意识地吃下代表爱情的花,因为他憧憬。
Dubey起初让人觉得有点小聪明、滑稽,一出场时就和主人斗智斗勇,但后来随着和Alice的相遇起了变化。第一次他认识Alice,被她温和亲切的举止所吸引。后来看到她偷偷试穿新娘的纱丽,得知她渴望出嫁,更被她纯洁、朴实的美丽打动。Dubey再次在打工时顺手摘了万寿花,边吃边琢磨对Alice的感情。他知道Alice对婚姻爱情艳慕不已,也更清楚自己确实爱上了她,于是从吊儿郎当变成一个有理想、有勇气的优秀打工族。咀嚼万寿花,代表了Dubey追求Alice的决心。
最后大团圆的场景,主人的婚礼热闹举行,Dubey和Alice也在几个民工的欢庆下,举行了小型的结婚仪式。就连阶层较低下的打工族的Dubey和Alice也可以有梦想有追求。他们朴实善良,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并勇敢地接受、信任彼此。正如那句经典的印度格言,“只有英勇的战士才会从马上跌下来,跪着的懦夫怎么会知道什么是跌到?”他们一起吃下万寿菊,正是承诺、永久和幸福的美丽象征。
5 ) 《季风婚宴(Monsoon Wedding)》:皆大欢喜【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5/monsoon-wedding58.htmlMonsoon Wedding (2001)
本片获得2001年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影片讲述一个家族婚礼前后的故事。一个很年轻的女人马上就要结婚。全家人紧张的筹备婚礼,新娘却还在偷偷私会有夫之妇的男友。父亲忙于婚礼的各项准备,母亲则在买各种礼物准备给亲家回礼。家族亲戚陆续到来,家族的年轻人也慢慢互相了解,其中一个女孩与新娘的弟弟排练舞蹈准备表演。新郎全家来了之后,父亲的姐姐全家也来了。于是,大家欢聚一堂。此时,操办婚礼的承办人与新娘家的女佣产生了好感,互相接触起来。深夜,新娘溜出家门私会男友,却被警察发现,此时男友却忙着接电话,将新娘放置一旁。新娘生气之下开车逃走了。第二天,新娘对新郎将事情全盘托出,让新郎选择。新郎决定忘记过去,就这样新郎与新娘甜蜜的在一起了。婚礼前一天,父亲的姐夫要将一个小女孩带走,新娘的堂姐阻止了他。原来在新娘堂姐小时候,父亲的姐夫侵犯过她,这一幕让大家不知所措。同时,婚礼承办人向女佣发起了求婚,她同意了。婚礼那天下起来磅礴大雨,父亲将姐姐与姐夫撵出了家门,然后婚礼顺利的举行了。婚礼承办人娶了新娘家的女佣,也与新娘全家共同庆祝。最后,大家欢快的跳起舞来。
本片整体感觉一般,故事比较琐碎,影片主题也不够深刻。它只是反映了印度民族的真实生活,换句话说也就是展现了印度的民族风情,仅此而已。因此,看本片不会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也不会引发深深的思考,只会感受到印度这个民族的热情、奔放,以及他们载歌载舞的生活。至于电影中的故事,则是非常俗套的家庭矛盾,什么婚外情、婚前性行为、叔父对家中女孩的侵犯等等,这些都是世界电影中经常反映的内容,根本就不新鲜了。此外,影片对于这些内容的表现方式,也如好莱坞电影一般,没有任何特点。最主要的是,电影表现的这些印度社会问题在电影结尾时却化干戈为玉帛,一个个都解决了,“皆大欢喜”的不行!这样美好而又俗套的故事,怎么能让观众有所触动呢?通过以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本片不过是一部平庸的印度家庭片,之所以获得金狮奖,完全是因为这是一部有着异域风情的印度片。
电影虽然平庸,但还是有些许亮点的。亮点是片中多个场景的印度歌舞。片中的歌舞充满印度风情,性感、火辣、节奏感强,伴随着印度人身上那独特的肢体动作,使这些画面看起来相当的赏心悦目。尤其是片中以女人为主的舞蹈场景非常的多,性感的热度跃然于屏幕,太好看了!此外,本片歌舞还有一个优点,即歌舞完全融合于剧情,而不是像其他印度歌舞片那样突然出现在剧情中,与前后故事豪无关联。这就让电影看起来非常流畅,没有那种奇怪的感觉了。总之,电影故事虽然比较一般,但看影片中的热辣舞蹈就足够了。
电影拍摄方面中规中矩。不过通过画面可以知道,本片有很多晃动的镜头,这必然是手提摄像机的功劳。这样的拍摄让影片显得更加生活化,更真实。看来这种拍摄方法是二十一世纪初电影的风潮,连印度人都会了。影片的服装、道具、布景等等这些都是符合剧情的,通过这些也可以知道印度人的生活水平还是很高的,当然这里指的是富人。这一点,从片中人们都说英语,就知道他们是富人阶层。本片中还有一个镜头让我意外——在马路上竟然出现了康佳的广告,中国电视竟然卖到印度了,了不得!
额外说一句,新娘的弟弟就是一个娘娘腔的同性恋,他的父母还没有发现,真遗憾。原来同性恋这么普遍,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连印度也不例外。这一个细节,有心人必然看到。
最后来说演员。本片演员都不熟悉,没有必要细说了。不过片中的女人都很漂亮,尤其是那个有纹身的女人,是一个大美女!她要是在美国就好了,可以多看一些她拍得电影。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表现印度普通人生活的普通电影,主要目的就是展现印度封面,影片其他方面除了舞蹈外,都不值一看了。
序列:0801
Monsoon Wedding - Blu-Ray - 720p - x264 - [DDR]
2012-05-07
6 ) 季风婚礼
非常好看的电影。就算是好莱坞的剧情加上宝莱坞的风情,又能如何不满。团圆的结局也相当现实,这本就是一部喜剧。
只有婚礼策划者和女仆的爱情,好像才是那个市井的、童话般的印度,不过在这部影片中仅是锦上添花般的点缀了。影片伊始,一家之主张罗着即将到来的盛大婚礼,美丽的母亲管教起小少爷的个人卫生。就要成为新娘的女儿带观众走进了一台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在那里,学者嘉宾们争论着法律改革问题,胖胖的配音员被请来给性爱情节传声。即使一边的女嘉宾脸色略有难堪,一个进步、开放的印度上层社会还是得以展现。
这在准备婚礼的一家人身上得到了多元的体现:各路亲友从世界各地海归,新郎将在婚礼之后把新娘带回美国。表姐丽尔志向出国留学,成为作家。新娘阿迪特可不是传统的大家闺秀,一边顺父母之意准备嫁人,一边却还与有妇之夫来往不断。还有家族里求知欲迫切的小妹妹,捧着巨大的英语书好学好问。
明丽和饱满的亮色几乎由始至终。直到家里的女人们出门选购婚礼布料,画面才首次离开了豪宅厅堂,插入一片俗世的车水马龙之中。在影片中,对于平民世界的描述并不多见,仅有几次出现在情节的间隙。而这几次过渡性的出现,还是颇有亮点。
一次是黄昏的车灯和夜灯下的金色佛像,出现在烛光中听女人演唱的一家人的若有所思,与夜晚父母来到女儿床前的情节之间,与白日的欢愉喜庆形成对照。在失落的婚礼策划者杜比回到家以前,是途经的一段人头攒动的集市,手持摄影的颠簸,穿插着回忆中的女仆艾丽丝,体现了杜比内心的混乱与焦灼。
影片中的每一对人物关系、每个人物的境遇,对观众来说都并不陌生。毕竟米拉奈尔的身份并不那么本土,她从大学时代就开始接受美国教育。不足两个小时的影片,人物繁多,刻画却很到位,也没有一个画蛇添足的人物。
不吝铺张的浓墨重彩之下,也有细节之处的温情:杜比在花棚下想起了人生大事,喃喃自语道:下一个一定要是给自己搭的。准新郎带阿迪特去朋友那儿喝茶,朋友用印度语笑怪他喝茶的习惯都美国化了。早已分床睡的中年夫妻,在相互寻求和给予安慰之后,重新依偎。
最丰满的人物自然是父亲阿迪特,不近人情之处都很抢眼:对侄子几次毫不留情的责怪,对妻子的一次示欢置之不理,固执地数落不够雄心壮志的小儿子,呵斥要送其去寄宿学校。(这个不爱武妆爱红妆的小儿子也是相当有趣。)而最让人动容的场面也是在父亲这边:夜里来到熟睡的两个孩子身边,埋怨她们成长得太快,就要离开自己。诚恳而歉疚地向丽尔表示自己必须以家庭大局为重,最终还是为了这个视如己出的女儿大义灭亲。
婚礼当日,大雨如期而至。回想父亲当时执意要杜比换上防水篷布的坚持,不禁感叹其英明和周到。
精彩的群戏。社会问题轻巧地带过,却并不回避;角色众多,但每个人物都塑造得可圈可点;尽管分配到每个角色的戏份十分有限,但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却很到位。婚礼上的雨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婚宴祥和的外表下涌动着的不安因素,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不快与痛苦都会得到洗刷。P.S.太喜欢婚礼策划师的故事。
热热闹闹,华华丽丽,开开心心。印度的婚俗有够复杂的。
第二次看才發現其實是部非常棒的電影!兩種女性的對比正好與印度的現代與傳統呼應,很多印度街景掃視極像《迷失北京》,涉及階級、性別、種族、全球化等諸多主題。技術方面,手持攝影很過癮,剪輯音樂更是無可挑剔。之前沒字幕看的糊裡糊塗,其實窗外偷窺那段male gaze是作為對比存在的,錯怪導演了!
极好,极喜欢。出乎意外,意想不到的丰富。手持镜头的美感,过场的空镜是极美的印度风景画,配乐从古典,钢琴,再至电子,婚宴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加上快速的剪辑,铺陈,伏笔,均柔润自如。宛如见到一个让人心生怀恋的印度。人身上散发出的纯粹情感让我感动,比如那个极富诗意的仆从之爱。
恋爱的月份,雨季的婚礼。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歌舞。Still a comedy, Anyway... 那货说“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明显是妥协的口气,好吧那就祝你们幸福
破败贫瘠的国家,即便如中产阶级家庭,必须借助外来力量,才能获得物质上的幸福。摄影很美。
把现实意义和印度电影传统的歌舞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拍的也很养眼。
印度婚礼。传统婚礼好有喜感啊。新娘手绘。"一大家子的事情,有谅解有包容有信任有罪恶 by玛利隔壁" f9f2c003bb。堂姐和姑丈那一对不堪回首啊,每个小姑娘都曾有错误的爱恋,女主角爱的那个有妇之夫男主持更不是东西。婚礼筹办人和仆人倒是蛮搭的。好面子的老爸。哪一段婚姻没有危险?
★★★☆,有钱的包办婚姻,没钱的自由恋爱。片尾不同阶层在一片大雨里共舞,这是米拉奈尔善良的愿望吧。
婚礼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女儿从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开始为女儿攒嫁妆,为了举行婚礼会花光所有的积蓄,甚至借债,这在拥有其他文化的人眼中是难以理解的。透过一场婚礼展示和平外表下的爱恨情仇暗流涌动,尺度在印度片中算很大,但仍感爆发力不足,最让人感动的反而是女佣的爱情
这片在驴上拖了有两个月吧,容易么。。全因为太神往印度了!!!
电影的开头,蓝色片名出现在被芒果色(蓝色的对立色)占领的画面中,为整部电影建立起充满冲突的动态关系。而在整部影片中一直飘散着的橙黄色的万寿菊花瓣,正是它缓和了电影在视觉与听觉上的嘈杂。
印度电影不唱不跳温情也出来了
看到结尾Nair在结尾的那句ToMyFamily时,突然就明白了这部电影的意义。婚礼前夕家庭成员各怀鬼胎,每个人都守着秘密,捅破薄纸的真情
1.这部电影有着很舒服的的镜头感,是介于手持和三脚架之间的微妙与细腻,配上印度舞曲有着浑然的韵律;2.女仆和婚宴经理的爱情插曲很浪漫,比起主线更出彩;主线的故事其实蛮俗套,完全靠摄影和歌舞加分。PS:印度人说英语果然可怕。
片头和片尾很有观赏性:字幕是纵向的行进;作为背景的色块是横向的变化;尤其是结尾,字幕还和影片穿插,这样就杜绝了观众看到第一行字幕就起身走出电影院的丑恶行径。前半段较平淡乏味,近结尾冲突开始呈现,影片趋于精彩。PS:影片以出乎观众意料的方式朝着观众期待的方向发展——编剧/导演对于剧情
这片子让我想起了张扬的《爱情麻辣烫》。片子杂而不乱,意图清晰,能获得当年的金狮奖,作为中国人,还是蛮令人意外的。
喜欢结尾那个for my family,两个阶层的家庭的婚礼,虽然有困难,有争吵,有误解,有选择,但是为了自己已经有的家庭和未来的家庭所付出的努力,可以感动所有人。组建一个幸福的family吧
没想到拿了金狮大奖。视听层面没太大惊喜,阶级问题置若罔闻,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西方的、本土的形形色色文化背景的人物来回碰撞,但火花也有限。性侵那条线拍的有血有肉,但最后一场大雨仿佛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难以接受这种和稀泥的处理。
和众多的宝莱坞歌舞片区分出来,整个故事的内核和拍摄手法剪辑效果都是好莱坞式的。这个故事更加偏向普世性,不那么独特,把婚娶场景置换为其他国家地区亦然会有同样效果。即便父亲在最后时刻把侵犯哥哥女儿的亲兄弟赶了出去,但此前为了团结大家族做出的行为依旧是保守的,也正好反映了印度家庭制度中的保守。片中的爱情,主角几乎没有实质的爱情展开。马上结婚的男女在袒露真相后就能爱上实在是过于勉强,倒是家中帮佣和婚庆商人的侧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