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情片英国2002

主演: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  Amit Arroz  Mark Long  Alexandra Staden  多米尼克·韦斯特  毕碧安娜·贝格  伊尔姆·赫尔曼  鲁道夫·霍辛斯基  Jean-Luc Nancy  Ana Samardzija  阿莱克斯·德斯卡  丹尼尔·克雷格  

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克莱尔·德尼  迈克·菲吉斯  让-吕克·戈达尔  伊日·门泽尔  迈克尔·莱德福  沃尔克·施隆多夫  伊斯特凡·萨博  

 剧照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2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4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5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6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4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5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6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7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8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9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4

详细剧情

  大师们的命题作文,八位电影大师用各自的手法为我们解读了时间的含义。
  贝纳多•贝托鲁奇在印度寓言中寻找答案,10分钟恋爱、结婚、生子,生活如水;迈克尔•菲吉斯将屏幕分成四块,让灵魂回望10分钟,把楼梯作为生死通道;伊利•曼佐的镜头下,老去的电影明星回顾黑白电影的片段,10分钟,已是好几个人生;......最后,让•吕克•戈达尔选择了10个“最后的几分钟”,试图告诉人们时间的真相,也让人思索,时间的几分钟会是什么样子?

 长篇影评

 1 ) 十分钟年华老去

今天如同昨天,无穷循环,摇篮轻轻摇动,给人间带来激情,以及忧乐悲欢 ―――惠特曼

时间之手,摇动着历史的摇篮,年华似水,格里菲斯的晚辈们,一直没有忘记时间这个主题,2000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公司力邀全球15位顶级导演演绎这一个肉身无可回避的话题,激情永在的灵魂却无法阻止肌体衰老的自然规律,在他们的影像里无一不流露出这样的感慨。影片分成"小号"与"大提琴两篇,内容涉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话题,以及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究

【简评】
年华老去,电影大师如斯言:
"大提琴" 篇共有7部作品,独立成章,讲述时间对记忆的侵蚀和时间的无情流逝。
他的故事十分浅显,讲述了一个人有关后半生的旅程的轮回过程,以水的概念为介入点,有着水波长流,生命皆空的东方式的禅意,在一个爱情故事中加进了岁月的印记,湖水、纯水、酒水、泪水和喜悦的羊水都是这个亚裔男子记录生命旅程的标记,贝尔托鲁奇在这部影片里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关联的可能性,影片以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对比和交融告诉我们的世界和她人世界沟通的可能性。当他经历一切回到他来路的树旁,那个吹笛的老人早已知晓他的归来,并一语道破人生只是一个起起落落后回家的过程,这种东方式的思维是贝尔托鲁奇几部东方片之后必然的产物。
恒河之水默默流淌,我们只是历史中无法刻记的一瞬。

迈克·菲吉斯 Mike Figgis(美国)《关于时间2》
知道迈克·菲吉斯是因为他导演的《远离赌城》,他探索境遇里人的沦落和因此无力改变的绝望让人心痛有声。而《关于时间2》是一部关于作家意象世界的故事。他以流行漫画版四格画面的形式发展剧情,同样表达着对逝去世界的感慨。战争的轰鸣在钢琴曲里异常刺耳,年迈的人只能静静等待发生,昔日的孩子将是明天的老人,平行和交叉的四格画面让我们反思着拥有过的和逐渐失去的人与事。
人的一生就像黑白图像里的老人呼唤,我们在挣扎和躲藏里老去、麻木。
我们曾经牢记的一切,在某一天将模糊不清,我们呼唤着亲人,其实我们在试图唤醒自己的记忆。

伊利·曼佐Jiri Menzel(捷克) 《瞬间》
只要上了一定的年龄看这个片断必然会联想的自己,只是我们没有Rudolf Hrusinsky(中国人熟悉的捷克电影《好兵帅克》的主演)那般的幸运,我们拥有的只是不再清晰的相片,而他因为缪斯女神的宠爱让他的一生通过他所扮演的角色长存在胶片和视野里。导演伊利·曼佐拍摄的《瞬间》以鲁道夫拍摄过的影片素材剪辑出了这个关于一生流逝的故事,我们跟着镜头目睹岁月在鲁道夫脸上凿出的印痕,但是,同时我们也感知着老人对自然和美丽生命的钟爱。
导演的聪明在于他的构思,在于他能够捕捉到这种人生必由之路的命题,让观众有着"逝者如斯"的慨叹。黑白和彩色的胶片里包含的不仅是一个演员成功的路程,也同时反映了捷克的人文的历史,遗憾的是大多数影片我们不知出自哪部影片,我们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无法跟着主人公的情感行走,只是导演的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我们可懂。
生命,就是鲁道夫在苹果树下的回忆。慢慢老去只是躯体,激情依旧,我们精神的旅途上永远年轻。

伊斯特凡·萨伯 Istvan Szabo(匈牙利) 《十分钟后》
萨伯的名字和他的一系列史诗般的电影联系以及它们的奖项连在一起,他的影片《靡菲斯特》曾经在我国公演并受到广泛好评。《十分钟后》是有着完整的情节平淡故事,它讲述偶然力量在人生命中起着的作用,一个等待丈夫回来欢度结婚纪念日的妻子收拾好已经一切,但是她没有引来丈夫的鲜花,相反,满身酒气的丈夫搅乱了温馨的晚餐,其后,在和撒酒疯的丈夫争执中失手刺伤了他,当警察带她回家笔录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墙上的照片,微笑仍然,但是,不再从前。这个片断是比较中庸的,它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偶然性作用下的改变,是最容易弄懂的故事。

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法国) 《面对南希》
法国人电影的特色就是絮叨,这个段落描写的是享誉欧洲的哲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Jean-Luc Nancy在一列高速列车上和他的学生之间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都是关于介入的话题,教授喋喋不休和学生聊了十分钟,内容关及存在、介入、移民、独立性和融入的问题,语言在列车高速的行驶中传扬,窗外是欧洲大陆稍纵即逝的景色。地球的过客们一直想改变历史,但是,历史的终点上不会有人类的影子,沉默是最好的敬意,当我们在发生里无能为力。他们哲学式的话语对于车上那位凝望田野的黑人兄弟而言,只是发生着的过去,就观众而言,这个段落是最枯燥、乏味的,单调的场景和让人望而生畏的思辨式的话题,如果你对哲学毫无兴趣,建议你直接跳过这个段落。克莱尔·丹尼斯对普通观众而言真可谓是《日烦夜烦》。
我们都在同一辆的列车上,寻找着自己的终点。
人声是历史瞬间的留存,只有大地永在,默默记存所有的发生

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德国)《启迪》
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时期的四杰之一,他拍摄了一系列站在批判立场上的电影,他对德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进程进行精辟的分析,特别是1978年的《铁皮鼓》和1983年的《斯万的爱情(追忆逝水流年)》这两部名著的成功改变,让喜欢文艺的观众刮目相看,也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这次拍摄的《启迪》这个片断,故事来自古代(354~430)基督教神学大师之一奥里利乌斯Aurelius Augustinus关于时间的询问,施隆多夫将古代大师对时间表述的冥思苦想化为了视觉语言,而他以苍蝇的视角关注一家人的野炊是十分有意思的。旁白简直象绕口令在往昔、现在、未来这些时间命题里反反复复的咏叹,在没有确定的点上随着历史漂流,显然陷入了时间不可论的泥潭。河水再一次担负了流逝的意象,电影在这个短篇里加了许多时间对历史作用的意象,比如黑人融入了白人的家庭,而接下来关头党的出现增加了不和谐的成分,一家人的野炊因外一次触电的意外而中止了欢乐,而那只有着哲学"头脑"的苍蝇也因为撞上了捕蝇灯停止了它在历史中的使命。
昨天已经远去,在我们目送它远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承担发生;今天正在进行,在我们进入世界的时刻,我们理应尽情欢乐;明天尚未来临,让夜色种下希望,我们不必过于担忧。
存在,永远是合理的。

迈克尔·雷德福Michael Radford (英国)《沉溺于星》

时间旅行的主题,早在卢米·艾尔的年代就有,这个段落记录了一次太空80年的旅行和地球时间10钟的关系,故事传统而无新意,只是验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主题。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dard 《在时间的黑暗中》
《在时间的黑暗中》一如他的风格,以拼贴的手法,以字幕介入、影片的旧胶片为媒介、旁白组成了大师对青春的、勇气的、思想的、记忆的、长存的、爱情的、沉默的、故事的、恐惧的、永恒的、电影的最后几分钟为主题,追忆生命告别的方式。这种貌似随意的自由拼贴,却有着导演对人类生与死的探索和理解,而片中也出现了大师的经典之作《小兵》和《赖活》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隧道。看到女主角哀怨的目光,而死亡集中营中睁着眼睛、骨瘦如柴的尸体和尸身上的虫子让我们明白大师的心事…
人类,在走向前方的路上,往往忽视了共存的天条。
影像留下人类瞬间的感怀,人类却在时光的长河里慢慢沉默,大师和我们都在灵魂的列车上,看沧海桑田,看年华老去。
一切在静默的黑夜里逝去,唯有音乐在我们最后一次的呼吸里记存。

"小号" 篇共有8部作品,由爵士乐大师Miles Davis 的冥想JAZZ串引下,讲述人在境遇里的悲欢离合。
阿基.郭利斯马基 Aki Kaurismaki(芬兰)《狗没有地狱》
这是一个最有故事性的段落,讲述一个囚徒出狱后带着女友登上去莫斯科列车的故事,他是谁,影片没有交代,只有去往莫斯科这个意象有着必然的政治读解,而他给女友的戒指表达了他内心的坚定和意志的坚决。郭利斯马基以车窗外的黑夜和车上的灯火通明为参照,人物的情感被深藏在沉默寡言之后,这不仅是爱的旅途,也是一次心灵对意识形态的皈依。导演以《狗没有地狱》的隐语表达了他的政治观念,历史中的小人物永远只能被动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此段落最大的特色是它的音乐性,音乐渲染了剧情也有机地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很是抢眼。
如果我们登上了列车,我们的命运将截然不同。在昨天的结果里我们等待黑夜过尽的黎明。

维多·艾里斯Victor Erice(西班牙)《生命线》
艾里斯以1940年6月28日一个西班牙小村落宁静、安详的下午发生的意外(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为故事的开始,给我们讲述了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导演以钟摆的摆动、墙上的老照片、水滴的溅落、人的呼吸、树上掉落的果子预示时间的流逝。而以圣母像和报纸上的纳粹军人的照片为前后呼应。预示着安宁的脆弱和世界的动荡。也给寻常人安宁的生活里抹上了一丝阴影,但是,影片最后孩子单纯、甜美的笑容是寄予人类的希望,一种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这是热情洋溢的西班牙人带来的春天,妈妈的摇篮曲唱给孩子听的,但是,她也祝福着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我们。整个片段音乐充满了恬静之美和景色之美,是最值得回味的一章。
影片中一个半大孩子手腕上自画的手表,让我们想到自己的童年,孩子在心灵的聆听里慢慢长大。在长大中我们懂得生活。
孩子的世界曾经是我们的昨天,只要我们还能见到孩子的笑容,请你相信,只要我们放弃仇恨和怨气,明天一定美好。

沃纳·赫尔措格Werner Herzog (德国) 《几千年前》
赫尔佐格是德国新电影的旗手,他以哲学化和浓烈的思辨色彩给世界影坛留下理性的思考。他的主题往往是文明对"野蛮"冲撞过程中所导致的后果与不幸,他的主角往往是一些进行人力与天意的对抗的狂人,以他们的故事警示着人类的徒劳。
《几千年前》是一个人类学的主题,白人探险队给巴西亚玛逊河流域最后的原住民部落"乌哈乌呼"带来"文明"的福音,同时也带来他们没有过的疾病和困惑,也因此使得部落人群降低了天然的免疫力。多年后,我们发现他们的论理观和生活观已经开始转变,美式的棒球帽和T恤已经让他们远离了传统,而他们部落的明天也因为文明的善意"入侵"而成为种群的往昔,他们的家园随着他们孩子渴望融入现代社会的心而渐渐远去,同时,带走的是部落的文化和人类对于历史的记忆,人类,因为文明的产生、分工的不同而变得迟钝和懒惰。
我们善意地去改变他人的境遇有着太多想当然的成分,天道给每一种生活方式留下足够的合理性,自以为是的文明人啊!请你止步。
我们应当明白正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才让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河流的萎缩,土地的沙化等等都是我们人类的节奏,自然的规则被无情践踏,种群的繁衍没有了生存的准则,天道的质问,你可听到。
只有部落酋长手中的文明象征"闹钟"嘀哒依然,我们已经对自然失却了理解力,这是进步,还是无奈?

吉姆·贾木许Jim Jamusch (美国)《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贾木许被称为美国独立电影宗师,他的代表作《离魂异客》曾经震惊世界影坛,他以作品关注的是不同时空人对境遇的理解。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是一部关于因为车祸让一个女演员滞留在救援车上短短十分钟的故事,从表面看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是导演还是通过救援组织许多为女演员服务不同肤色的面孔,解构了地球是个村落的思想,瞬间可以到达的通讯,中国快餐,音乐的世界性这些话题电影不露声色地表现了出来。而女演员的服饰也表明了历史的反复性,有着间离的效果。此章中规中距,勉强及格。

维姆·温德斯Wim Wenders (德国) 《距离托那12英里》
温德斯十分喜欢在路上和天使的主题,因为那最能表述人类孤独的心境和内心渴望帮助的心愿。他的《咫尺天涯》和《德州·巴黎》就是这样的代表。
他因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凯特而获救,颂扬了人心的善意和帮助的可贵性,影片的配乐是后车库(Post-Grunge)乐队Eels ,音乐的狂噪和抒情的完美结合使得如同风光片的这个段落有了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而摄影的精致更是达到了极限,可称为微型的文德斯招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德斯在其中客串了戴绿帽子医生一角,露了一小脸。
段落的最终是磨难之后的温馨,当他在医院睁开眼睛:
看见了他的救命恩人凯特,凯特的微笑,就是天使的模样。

斯帕克·李Spike Lee (美国)《我们将被掠夺》
这个黑人一如既往的愤世嫉俗,这次他的题材是关于美国选举的。斯帕克·李以纪录片的访谈的手法直击戈尔幕僚的心态,并以对·戈尔竞选总统宣布败选的最后十分钟回顾,揭示政客的内心世界。紧张的气氛让人身临其境,因为我对政治不敢兴趣,所以一笔带过。
时间不是属于政客的,时间属于人民。
政治本来就没有准则,老李你还是拍拍你的黑人兄弟吧!

陈凯歌(中国)《百花深处》
凯歌老矣,而老的标志就是怀旧。
乔迁到高楼大厦是百姓们的愿望,在现代化名义下传统正在推土机下呻吟,而游子的晚归,找寻的就是故土的一物一件,寻找祖宗的根,这种没落的感怀是文化的回忆,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建设里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因此失去了什么?
晃动的中国结在残垣断壁斗大的"拆"字边那么扎眼,冯先生的手势里有着老北京的身段。
时间的流逝有的不再记起,冯先生的记忆却是刻骨铭心,欲哭无泪的苍凉哪一个字可以担当?!凯歌以虚拟的搬动衬着写实的音效,以传统的音乐传递了心碎的剧痛。就像历史的古瓷瓶在他们的手中"碎"了,哀怨的笛声是民众记忆的挽歌,百花胡同的梦境,搁在心上生疼!
清脆的檐铃在土中再现,心中的院落在电脑中重建。

可,现实是高速路上飘扬着轻浮、恶俗的歌声,是冯先生疯了,还是我们自己没有了北。在国粹的声腔里,冯先生独自在时空穿越,那悲凉的眼神,知者几人。
凯歌的片段,让人思索 无言。


【碟评】
比如陈凯歌认为时间是个轮回之圈,斯派克.李认为时间在乎的你是谁?而老导演维克多·艾里斯则谦逊地表示要做的更好。不尽相同的回答表达了导演的世界观和他们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认知以及他们段落所关涉的理念。

文德斯的段落我们看到他一丝不苟的工作、说戏。同时,我们在他和男主角的交流中感知他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谦虚精神。文德斯是用传统的摄影机拍摄的,整段的画面犹如一部出色的风光片,我们甚至能够感受热浪向我们滚滚而来。在其中你也可以了解到驾车场面是这样拍摄的,十分有趣。
匈牙利的老导演萨伯在拍摄过程中事事亲范,显示着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而手提摄影机的灵活性使得它可以无限接近演员,让肢体语言和表情带动一种"乐极生悲"的情绪,在片场,萨伯一直是乐呵呵的,一个讨人喜欢的好老头。


迈克·菲吉斯的拍摄方式是现代性的,他用DV 拍摄了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画面再通过后期复杂的剪辑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同一时刻的发生,他自己也讲完成这部作品靠的是集体的智慧,确实,素材在导演不同的构思里有着迥然不同的构架,在眼花缭乱的四格画面里,我们看到的是导演捕捉瞬间的努力,尽管每一次的记录我们留下的只是远去的年华。这个段落的意义在于他试图描绘存在和逝去的瞬间截面。
西班牙的维克多·艾里斯段落是最为温馨和富有人情味的,特别是导演轻轻抱起触碰孩子的一幕充满着人性的暖意,传统的叙事里导演以孩子寄托着对明天的希望,孩子的成长正是岁月的前行,十分和年华老去的主题匹配。
伊利·曼佐用了那么多的素材剪辑了一个生命一生的故事,不需要语言,只有音乐伴随,带着感伤和无奈,15人中他是最用功的,因为他的工作量不会少于任何人,年轻到年老的在时间长河的记忆,或许组接在一起也真的只有十分钟。
戈达尔的招牌是哲理,我们在花絮里看见了他案头工作的细致,他特别提到那张将死之人的脸,表明着他对人生意义的最后理解。
施隆多夫一节最值得一看的睡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景象,有着印象派的余韵,他以色调来对应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未来是独特的视觉享受。

凯歌一段,如果没有冯远征的出色表演将逊色不少,片末电脑虚拟的四合院是一个生长在北京的导演内心的寄托,一种类似冯先生的没落感。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卡夫卡.陆) 于寒鸦精舍

 2 ) 十分钟,年华老去(提琴篇)

文/故城

It was as if the mountains
when seen through many millenniums
would rise and fall
like waves in water
                                     ——The Mythology of Vishnu

不同于[小号]章节明快的伴乐,[提琴]章节凝重而深沉。如果说[Trumpet]是让在纪录时间如涓涓细流的流淌,那么[Cello]是在承受着时间的驻留与停滞,如蜿蜒山脉的绵延,博大而宽容。

Histoire D'Eaux---Bernardo Bertolucci
水的由来,时间的流淌。这则印度寓言似乎并不那么显著,它讲述的是师徒俩人由背离到认同经历。对于徒弟,尘世的诱惑吸引他驻留在其中,不论是生活的喜悦与无奈,不论是他年华的老去还是他对青春的怀念,他都无法避免的接受了光阴的洗礼;而对于师傅,他静静的在时光场合中找到了起点和终点,抑或这终点也是起点,他用一个个平淡的日夜守候着时间。流动的时间和静止的时间,轻飘与浑厚在刹那积淀出岁月这个无法衡量的沙漏。
一列火车滚滚驶过,原来一切都是一场梦。

About Time 2---Mike Figgis
四个画框分割了记忆也分割了时间,岁月的痕迹被在同一张画面用同样的步调表现出来,童年、青年、老年,战争、爱欲、父母都用强迫症的方式灌输到我们的脑海中。男主人公游弋于各个画框,也游弋于各个年代。英国人用看似不经意的拼装和编织可以勾勒出记忆中的碎片,当记忆的碎片散落在地上,困惑与茫然袭上全身,在时光的隧道中,我们何去何从?

One Moment---Jiri Menzel
酣睡着的农夫,果园里郁郁葱葱的苹果落满整个空间。黑白影像是回忆,无论是和女人相聚,无论是河旁鱼叉刺穿的快感,无论是香烟缥缈的烟丝袅袅升起,
---对于十分钟,那仅仅是短暂的片刻。
老人恍惚的看着眼前远去的青春脉搏跳动的性感,这是一种绝非意淫的踌躇,一种逃脱过后的失落。萦绕在老人周围的是年轻的画面,它缓缓流过,曾经的岁月,缓缓流过。一个苹果坠落,岁月顿时来到现在。
---对于十分钟,我们的生命其实并不那么漫长。
本片是一个干涩的回味,只有当苹果砸醒老人和手上闹钟过了十分钟老人的顿悟才这正将岁月苦短这个命题提炼出来。生命的短与长,其实别无二样。

The Minutes After---Istvan Szabo
十分钟后会发生什么?也许你还在思量着用怎样一个幸福打动自己,也许你还在筹划用怎样的方式给世界一个天大的惊喜,也许你看着过去的甜蜜和温馨沉醉过去了。你可能永远都不能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酗酒归来的丈夫肆意的发着酒疯,毫无忌惮的推搡着妻子。不经意的一把刀,划过胸膛后鲜血满地,妻子张慌的叫来了医生警察,崩溃了的心灵被警察强制掺入房间,她的命运在刹那间由幸福转入了痛苦。岁月弄人,仅仅十分钟,也许女人的命运从此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仅仅是因为一场意外。
我想到了蝴蝶效应,而更多的想到了拨动我人生脉搏的若干意外,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十分钟。

Vers Nancy---Claire Denis
时空的穿梭,急驰的火车,窗外不断变幻的景致,窗内喋喋不休的对话。每一桢压过铁路的枕木,也压过声音的回响。长者与青年的谈着人生经验,调子平静之极。黑人遥望远处的情景若有若无的穿插于其中,突然他打断了谈话,
--“我们就要到达终点站了吗,是吗?”
--“啊,终点站?十分钟后”
--“是吗?你们谈的真是兴致盎然啊。”
--“但时间结束一切,不是吗?”

The Enlightenment---Volker Schlondorff
影片一开始就提出了时间概念的模糊性,他将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命题用存在主义的思想描述了一番,用黑白影像表示过去,表示回忆,将过去与现在这两个命题用符号化的影像展现出来。黑白胶片上停泊的小舟,老人静静的坐在其中,孩子向海里抛着石子。彩色胶片则用热闹的聚会叙述着现在。暗与亮、静与动的对比,凸现了过去与现实真真切切的差距与矛盾。
随着故事的深入,启迪的意味也越发浓重。这原来是一个基于公元354-430间Augustinus的故事改编的。蚊子被人类制造的杀蚊器用快速的电流击毙,人类因为蚊子的干扰被自己制造的电结束了生命。其实,两者在时间的长河中都微不足道,是同一种符号,而且仅仅是符号而已。

Addicted to the Stars---Michael Radford
2087
2088
……
2146
宇宙的星体更叠出现,80亿光年用了人生的大半个岁月。他们回到了的地球,这个曾经的家。漫长的80亿年在年轻的宇航员的生理上仅仅经过了十分钟。面对周围机器制造的世界,托马斯上校有些不知所措,他独自漫步在这个世界,终于在世界的边缘找到了久违的父亲,在接受儿子虔诚的道歉后,老人安详的离去。回放的孩童时代的回忆用片段的方式存在于照片中,他已经不记得自己为何来到这个世界,而又为何苦苦的追寻一种漂泊的幸福感。
原来,离去和归来从来就没有清晰化过。

Dans Le Noir Du Temps---Jean-Luc Godard
的确,世界上需要更多的光明,或是带走,抑或是带来,这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青春的最后几分钟,划破时空的枪响,呼喊着妈妈的声音,挣扎在生命的尽头。
---勇气的最后几分钟,战争的轰轰奏鸣,鲜血从女人张开的嘴里喷涌而出,这也许不仅仅是勇气那么简单。一切影像都在炮火中暗淡,也在炮火中鲜艳而夺目,当记忆退却的时候,眼前的勇气已经融入了黑夜。
---思想的最后几分钟,书本,思想的载体,被投弃到垃圾袋。在垃圾车辗过,思想如废纸一样,那个时候确是思想的尽头。
---记忆的最后几分钟,人们的躯体千疮百孔,干瘪的皮肤,发霉的头发,腐烂的血液,那是我们不能掩盖的历史和记忆。
---爱情的最后几分钟,到此为止,永别,我将一无所有,希冀,注定,结局...
---沉默的最后几分钟,虐徒,拷问,炙热的火焰,滚烫的水,“号码是多少?”,沉默。
---故事的最后几分钟,我被引导着向前走,那是光辉而灿烂之地,我再次知道自己有新的欲望,有什么在我心中升腾,就像第一次上路却骄傲的那匹马,与你作对,我会尝到苦果,有所了结,新的方式。哦,死亡,永远的,走了。
---恐惧的最后几分钟,惨烈的战争,触目惊心,如果我能逃避,如果我能拒绝,如过我能...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一个假相。
---永恒的最后几分钟,耶稣的受难,永垂不朽。
---影片的最后几分钟,机器操纵着荧幕跳动,最后的意象被制度扼杀,思想的光辉来到了黑夜。
本片用钢琴声敲击了3、5个音符,构成了清晰的节拍,构成了流水的声音,构成了时间的凭证,这种时间印象永远不会湮灭。我说是永远。


后记:时隔半年,我终于在今天静下心来欣赏这个我不舍欣赏的经典。如果不是Magasa的提醒,也许我还不会把这部片子的后半部分翻出来。如果不是对Godard的Timeline的期待,我也不会选择这样一个夜。

04/10/03 00:59

 3 ) 关于时间2

目前最喜欢的是《关于时间2》,写一点东西(刚刚不小心写讨论去了复制过来,讨论那里先不删了也..

个人一点看法,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析:

可以基本确定的是主人公,亲吻女人的人、写作的人、小男孩是同一个人的三个阶段。主人公就是mark。这三个阶段是主人公(死去)之后怀念自己的人生的几个故事。

电视机里的老人应该是二人死后的对应。(不过这么解释就让之后中年Mark去电视机前叫爸妈显得不合理,但是根据结尾的定格,以及女子弹琴时候老妇的“配音”应该是对的。)

Mark应该是在二战中死了。在这之前他遇见了那个女人,可是他们却错过于他没有性能力(所以不能生育?所以这个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个女人在医院跑?)

中年Mark应该是Mark死去的形态,他手里的照片是女人的照片,他在怀念女人,一直到最后的场景、老年Mark都在抱着女人的照片。

年轻Mark之前有一段很bdsm的(我估计是sex video),这是被他隐藏的回忆吗?

童年Mark应该是隐喻了后来参军的年轻Mark。

他们的相遇,中年Mark回去是担任了一种内心的另一个自己的形象;在这个场景里面所有的回忆元素都为他们对独白配音,所以这一段是人生中(life)最重要的回忆。

不太make sense的地方:女人在医院奔跑、医院的哭泣的两个人是什么作用;sex video是什么(有人说隐喻希特勒和丘吉尔,丘吉尔被斯大林 按倒在身下????我不苟同);为什么要把两个老人放在电视机里穿上衣服(也许是为了表示是死人);Martin是谁?

 4 ) 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

喜欢看集锦片,就像吃一桌宴席,每道菜尝一口,好吃就多嚼一嚼,不好吃也没关系,接下来还有很多。
《十分钟年华老去》是一桌满汉全席,全球15位顶级导演,每人10分钟,主题是:时间。自然每个大师都力图把自己的主题表现得深刻,所以在看的时候要准备好脑力,不停思考。看片的历史不算太长,对15位大师的了解都不深刻,就片论片,别的就不赘述了。

大提琴篇
1、《水的故事》 贝纳多·贝托鲁奇(意大利)
将一个男人的后半生的几个重要片断缩影在十分钟里面,水是线索:湖水、酒水、羊水、泪水……这些都是记录生命的标记。当他经历过一切以后,又回到了来时候的树下,吹笛老人和骆驼依然在,老人早就知道他会回来,而骆驼的眼中流出了泪水。
感悟:人生起起落落,最后总是要回到原点,惟有恒河之水永远流淌,我们,是过客。

2、《关于时间2》 迈克·菲吉斯(美国)

关于从孩子到老人的一些片断,很碎,画面是用四格漫画的形式表现的,也很碎,看得眼睛很累。第三个格里的孩子,就是第一个格里的垂死老人,第四个格里还鲜活的生命,在第二个格里只能静静看着自己老去,对周围的一切无可奈何……
感悟:最后,我们也将会像那两个老人一样,除了看着,毫无办法,曾经刻骨铭心大喜大悲的事也就那么回事儿了。

3、《瞬间》 伊利·曼佐(捷克)

影片是用老演员鲁道夫从青年到老年各个时期在银幕上留下的影像剪辑成的一个关于一生的故事,鲁道夫就是《好兵帅克》的主演,可惜我们只熟悉他的这一部片子,否则看起来会更有感触地。10分钟,镜头就在一个人的脸上雕琢出了沟壑。
感悟:我们都以为自己很年轻永远也不会老不会死是吗?这10分钟就会让我们感到恐惧。鲁道夫何其幸运,留在了那么多的电影胶片里,我们呢?留下什么呢?

4、《十分钟后》 伊斯特凡·萨伯(匈牙利)
10分钟前,妻子兴高采烈地筹备结婚纪念日的晚宴;10分钟后,她失手刺伤了酒醉归来的丈夫。故事很平淡。
感悟:你现在的人生八成是因为某一个瞬间才变成这样的,将来也会是。10分钟,足以改变一切。

5、《面对南希》 克莱尔·丹尼斯(法国)
恐怕这是最枯燥的一节了。在列车上,老教授对年轻的学生喋喋不休地说了十分钟话,内容小到如何学习,大到移民问题、独立性、存在性……好像要把一辈子的话在这十分钟说完。可是这样又如何呢?列车依然飞驰,大家依旧都是过客。
感悟:俺要是懂法语就好了。

6、《启迪》 沃尔克·施隆多夫(德国)

最美丽、最独特的一节。
故事是对古代基督教神学大师奥里利乌斯关于时间的一段询问的诠释。一家人野炊,10分钟的尘世欢乐被一起意外触电事故终止。比故事表现的哲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表现方式,镜头是随着一只苍蝇的视角推进的,最后苍蝇撞上了捕蝇灯,影片也戛然而止。睡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景象,很有印象派的感觉。
感悟:就在我们所在的这一刻尽情欢乐吧,明天永远未知。

7、《沉溺于星》 迈克尔·雷德福(英国)

记录的是一次10分钟的太空旅行,让主人公来到了80年后,这个题材太老掉牙了,可是当依然是老样子的主人公在80年后和已经成了垂暮老人的儿子相拥时,还是流泪了。
感悟:从小就常思考“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现在已经没啥特别的感觉了。

8、《在时间的黑暗中》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

青春的、勇气的、思想的、记忆的、长存的、爱情的、沉默的、故事的、恐惧的、永恒的、电影的,记录了11个生命的告别方式。
感悟:你我最后的瞬间会是什么样的呢?


小号篇:
1、《狗没有地狱》 阿基·郭利斯马基(芬兰)
故事很简单,一个囚徒出狱后带着女友登上去莫斯科的列车。据说这是一个政治意象,“狗没有地狱”这个词也是一个和政治有关的隐语。而我能体会到的只是里面已经成为影片一部分的音乐很好听。
感悟:不懂不懂,不可救药。

2、《生命线》 维多·艾里斯(西班牙)

最诗意的一节,可以用来回味。
一个宁静的小村庄的10分钟,下午,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而外面的世界依然宁静,钟在摆动,水滴在溅落,一个孩子在手腕上画表打发时间,有人在缝纫,有人在睡觉……终于孩子的母亲发现孩子出事,打破了世界的安宁。最后是孩子甜美的笑容和母亲婉转的歌声,动荡的世界还是充满希望的啊。
感悟:我们所在的世界,要是真的像那个小村庄一样充满爱,即使动荡又有什么所谓呢?单纯起来吧,抛弃所有的仇恨和怨气吧!

3、《几千年前》 沃纳·赫尔措格(德国)

像纪录片,白人探险队在亚马逊河流域发现了一个原住民部落,于是给他们带去“文明”,但同时带去的是困惑,那个部落的后代开始渴望融入现代社会……这一切等于这个部落从此消失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让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河流的萎缩,土地的沙化等等都是我们人类的节奏,自然的规则被无情践踏,种群的繁衍没有了生存的准则。
感悟:人们就不要自作聪明了吧!我们幼稚的“文明”离看透自然的奥秘还远着呢,要对自然心存敬畏,停止入侵。

4、《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吉姆·贾木许(美国)
车祸让一个女演员在救援车上滞留了10分钟,这是一个国际救援组织,10分钟里闪过了不同的肤色,并且他们夸张地展示了自己的文明。总的来说挺无趣的,但亲切的是在里面出现了一盘中国快餐。
感悟:地球是个村落,ok?

5、《距离托那12英里》 维姆·温德斯(德国)

最抓人的一节。除了得益于情节,更是因为摄影的精致,音乐的搭配。
一个自驾车穿越荒野的人半路心脏病发,在10分钟里开着车寻求援助,最后一刻终于遇到了一个天使一般的女孩。风景如同其他公路电影一样美,配乐用的是Eels的歌,post grunge风格,嗷嗷好。
感悟:奇迹终有一天会发生。永远魔幻的蓝天,永远驱散那黑暗,嘿嘿。

6、《我们将被掠夺》 斯帕克·李(美国)
用很多个访谈串起来的,是关于美国总统选举,实在没兴趣,于是……于是俺就跳过去了。

7、《百花深处》 陈凯歌(中国)

我最喜欢的一节。
老北京腔调,老北京身段的冯先生把搬家公司的人带到“百花深处”胡同让他们给自己搬家,而曾经的“百花深处”除了写着“拆”字的残垣断壁,已经一无所有,原来冯先生是个疯子……据说在电影节展播的时候这一节评价最低,当然,那些老外无论如何也不会懂得我们中国人失去文明的这种辛酸的,在他们的眼里这部片子不过就是一群神经病搬家罢了。冯先生的记忆是那样的刻骨铭心,自己家里每一件家具的位置,一个铃铛,家门口的坑……除了苍凉还是苍凉。
感悟:不是冯先生疯了,是整个世界疯了。我们毁了自己的城市,毁了自己的文明,只剩下高架桥,高速路,和恶俗的歌声。


拥抱那一刻答应我,在我离去后好好生活
这幸福的每一秒钟多残忍,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
拥抱那一刻微笑吧,我会珍藏着温暖笑容
这幸福的每一秒钟匆匆流走,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

 5 ) 十分鐘後-導演高達段落

高達吸引我的原因,若果是說我像個迷哥迷姐一般崇拜高達也無所謂,當你看到那些好萊屋非好萊屋電影的內容物總千篇一律,或者在講小情小愛,作者的無病呻吟(這我得承認我最會這樣),甚至寄託希望在遙遠未可知的遠古或未來之時,世界上只有少數像高達這樣的人願意以攝影機來紀錄/直視,並且用一把形而上的剪刀來面對這個世界的醜陋。八零後出生的台灣一代包含我在內面對的生活只有如何打扮的漂亮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如何讓別人認同我喜歡我跟我交配,卻沒有人真正討論過要為社會不公平事件發聲,而戰爭是一直持續發聲的(雖我們總從電視上看著殘酷/真偽不明的戰爭影像)。我要質疑的是,這個世界很弔詭,大家都愛譴責戰爭,嘴裡說著討厭戰爭種族歧視等世界上不公義的事情,但我們卻繼續製造(或虛擬)出這些影像,繼續放任忽視爾後麻痺自己,然後繼續製造更多這樣的影像。

merde !

那麼,我試著用文字耙梳這十分鐘裡的各篇章

當畫面上的火光映照在老人與女孩身上之時,女孩以稚嫩的聲音質問普羅米修斯(或說是人)點燃火把的意義為何?
老人忽明忽暗的表情述說著「或許是因為世界缺乏光亮,所以才需要火把,好”趨趕走某些東西”,也將某些“遺失的東西帶回來”。特別是面對著群眾的時候,我總認為這很重要…」

1. DE LA LEUNESSE ( of the youth )
關於青春(年輕時代)
高達選用了他早期拍攝的影片一重要母題,六零年代女性自主的甦醒映現。戲裡的女主角/戲外高達的老婆安娜卡列妮那(最後的片段影像the immortal也將出現)選擇了一把殺死男人的槍,並槍擊了尚皮耶雷歐(四百擊男主角安端),造成其死亡(而雷歐在死前居然叫喊著”母親”)

2. DU COURAGE ( of the courage )
關於勇氣
A片裡女人或被迫地面對陽具喝尿,當然表面上很容易詮釋成權力傾圮的性別兩端,但爾後卻又接上畫外音的槍聲,一女人屍體斜躺其上,緊接著又援引紀錄片段森林小徑上被吊死的群眾為拼貼文本,一種由遠古至今女性臣屬男性關係又衍生出更多人與人間複雜的權利鬥爭與壓迫糾葛。此段出現了大量戰爭中槍砲與轟炸聲,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死刑的宣判,令那臣屬一方無力地接受結束。

3. DE LA PENSEE ( of the thought )
關於思想
棄置於垃圾袋的書本,描寫著快樂的某書段落,劇中女人質疑說著「pourquoi(why),我丟棄/背叛了快樂這個想法,於是我再無法擁有快樂”」
高達且回應「好多書都被當成垃圾丟棄,看起來都還很新。很顯然它們或許已全然放棄了自己。一旦你放棄了,它(快樂)將永不復返。垃圾車就是它最後的家。」就像高達一直秉持著的理念,這一百年來累積了如此多的影像,文字創作(化為書本或者其他藝術創作皆然),但我們卻不曾駐足審視或者好好利用這些東西來觀視我們人類,或者觀視自我,而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影像的創作一直以來都跟人有關,所有的影像也都是在觀者心中被定義著。或許過多的資訊(卻同時地過度一致)雖為我們帶來了更多選擇,卻同時也阻礙人們好好的停下腳步來慢慢地看/聽一些前人或者過去已發生過,不論是好與壞的歷史。


4. DE LA MEMOIRE ( of the memory )
關於記憶
這段我看到第一個畫面眼淚就不自覺煽情地流了出來。就像亞倫雷奈在夜與霧中援引集中營紀錄片影像,高達的<<電影史>>裡也一直援引著被餓死或被殺死的猶太兒童,被丟上火車的情景。諷刺的是,電影第一次在巴黎的大咖啡廳grand café放映時,播放的影像片名也叫做火車進站,卻到了二次大戰,火車這一作為工業革命,世界一度相信會越來越”摩登(modern)。當然我知道高達並非是為了一種自溺的傷感而消費這樣的影像。我們都必須共同面對的(無論是史上有名或者被消滅著的屠殺歷史)這樣慘痛的片段卻與”火車”這樣代表著現代美好物件居然成了一種強烈具諷刺的畫面。於是,高達在該段落尾聲的字幕寫下一語雙關的強烈批判【戰爭將永不終止 / 戰爭使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們不再呼吸(it will never expire)】


DE L’AMOUR ( of love )
關於愛
言傳不如自己意會,我只能轉述著高達”筆”下愛情的模樣書寫...一段愛情流行歌曲唱著,「告訴我你不離開我,過去種種將於此時停止」。驟然一段畫外音打斷「那些過去了的與所有的過往,結束吧!! 這是你我樂曲的終章,再見,再見!! 我什麼都沒有,都沒有了。早在你告訴我之前我知道我什麼都沒有,但我希望你別步上後塵,不能這麼做,即使這是命運/終點。」

DU SILENCE (of the silence)
關於緘默
一段新浪潮時期向黑色電影致敬的橋段,那燃燒的手(而手在本片爾後仍會成為一受難的象徵),組合成一組被迫/自願所造成的緘默,鏡頭游移於槍(力量)與上了手銬纖弱的手臂之間,火從一種啟蒙象徵成為令人受苦難的器具,或許那希臘羅馬神話裡為了人們偷取火種,受罰在高加索山上受苦普羅米修斯也會哭泣吧。

DE L’HISTOIRE ( of the history )
關於歷史
中景被夕陽映照的女人,畫外音朗誦著二十世紀重要的女性作家Virginia Wolf的小說< >(註一)的最終章裡Bernard(也是作者自己)所述說的「你是誰?我是誰?我們的大腦和感覺有著隨時出現的靈光一現,我們在對抗什麼?如何與這洪流對抗?什麼可以永恆存在呢?喔!死亡!!」”。浪潮如白晝與夜晚一般起落,一波波似時光流逝般無情,著白衣的女人橫躺於石頭上,鏡頭令人聯想到柏格曼的<<假面>>與<<第七封印>>中的犧牲與苦痛。高達沉重地說著「be gone forever.(永遠消逝吧)」

DE LA PEUR ( of fear )
關於恐懼
滿面是血的兒童與砲兵陣地(塞拉耶佛戰爭?),這樣的一組鏡頭似乎強烈卻又過於簡單的控訴戰爭的非人性,而高達意有所指地提出下列一番話語「殘酷的戰爭。這般如此常見的影像卻深藏著恐怖。cruety, war. But it’s the vision we often see and the horror just lies in it.」。就像蘇珊宋塔在<<觀視他人痛苦>>一書中告誡著,別忘記我們在觀視這些受害者影像的當頭我們觀視的是那些人真正的痛楚,雖然那些恐懼都內隱在我們心中,但我們卻輕易地讓自己在觀看中麻痺了。段落末那橫躺著的身體緊握的雙手又再次形成一受苦難的象徵,那隻緊握的手離我們這麼近,卻那麼輕易的能夠被忽視。他這麼說著「如果我能逃離或拒絕,我寧可相信這是虛假的 if I can escape and reject, if I can...I would rather believe this is just fake.」

DE L’ETERNEL ( of the enternal/forever )
關於永恆
我們跟隨著耶穌的信徒,觀視著耶穌的手活生生地被釘穿在十字架上,我們如此無情的觀視,像極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凌遲考>>(註二)裡受千刀萬剮的罪人一般。黑白的影像直視著不能被直視的太陽,那死亡淒厲的吶喊我怎麼樣都揮之不去。但高達告訴我們,這是”不朽VIVRE SA VIE ( immortal) ”,值得Anna Karina(註三)為他哭泣。

DU CINEMA ( of the movie )
關於電影
不好意思這邊一上字幕我就哭了,想起高達<<電影史>>裡4B高達自傳的部分。想起他是這麼的鍾愛電影,當它認識,愛上電影,並將電影視之為創作工具,或許也能就畫面上跳動的銀幕畫蛇添足的這麼說吧,只有高達,才能這麼恣意揮灑與捕捉這一張舞台上頑皮的銀幕吧。

DERNIERE VISION ( the last image )
末段落,影像似乎又迴圈到開頭那女孩與老人對話,而火光這次不照射老人與少女改映照著類似洞穴壁畫,老人與少女的對話似仍朗誦著尼采的話語,而話語是這麼說著的…

「SOIR, DIT IL 他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
「SOIR, DIT ELLE 她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
「SOIR, DISENT ILS 他們說著 夜如此地深沉」

後記 :
這十分鐘的影像對我而言是很驚人也很感動的,但我卻很羞愧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根本不及於心理感受的,更別說是高達創作時所援引而成的更豐富影像。但我嘗試著書寫並刻印”到目前為止我所能體認到”的高達…

註一 : virginia wolf 破報介紹 http://pots.tw/node/596

註二 :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廻音》以一張由法國軍隊於1904年左右(或1905)在中國拍攝的「凌遲」行刑現場的歷史照片為根據,重新詮釋在歷史的過程中,主體與他者相互觀看的權力關係。陳界仁也曾於1996年以電腦數位修相的方式,詮釋過這張凌遲照片(《本生圖》Genealogy of Self)。
本篇引自網站 : http://chenchiehjen.net/projects/post_2.html

註三 : 高達前妻,<<女人就是女人>>的女主角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na_Karina

 6 ) 单说《百花深处》

     陈凯歌的一个短片子《百花深处》,英文译名“100 Flowers Hidden Deep”。以前曾经在某个课堂上看过,
今天看《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短片集,又重温了一遍。

      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翻天覆地的古城。拆迁废弃的荒地上,只余一个留恋不去的“疯子”,还有一棵老树,
在夕阳里,静静地孤独地见证时光老去。

      一部非常不错的片子,短且深。京片子、古乐、叫人苦笑的幽默,反映出变迁背后的深深无奈和痛惜。最后
用动画表现的一段幻影仿佛梦境一样唯美,梦里花落知多少,我们失去的又何止于此呢……

   恰好今天又看了上期《南》上写陈丹青的一篇文章,陈提到对北京、上海等城市建设的置疑,指出中国城市
谈不上“建筑景观”,只有“行政景观”。在高楼大厦堆积起来的“政绩”中,有多少是真正考虑城市本身的呢?

      大概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也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不像日本人从什么东西上都造出个“神灵”,从这一点说,
中国人确实是个非常之现实的民族。但是,这种没有约束力的“无畏”不见得是件好事,极端之时,甚至可能转
化为野蛮和反人性……说远了。

      “百花深处”,是北京一个老胡同。第一次看这个名字,就觉着奇。前面两个字是艳俗的,后面两个字却又
显得深沉,把前面的“艳”活生生地压回去了,留有一点余香,反倒别有一番韵味。

        与它有关的,还有陈升的一首歌《北京一夜》,也是首老歌,女京腔和摩登的流行音放在一起,倒也有点意
思。那歌中写道——
    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北京一夜可别喝太多酒,走在地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
    北京一夜你会留下许多情,不要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

ps:在网上找了“百花深处”胡同的资料——

    “百花深处”的名字得自一个典故,明代万历年间,一对年轻张氏夫妇,勤俭刻苦,在北京新街口以南小巷内,买下20余亩土地,
种菜为业。数年后,又在园中种牡丹芍药荷藕,春夏两季,香随风来,菊黄之秋,梅花映雪之日,也别具风光,可谓四时得宜。当时
文人墨客纷纷来赏花,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百花深处”。张氏夫妇死后,花园荒芜,遗迹无处可寻。这个地方变成小胡同,但百花
深处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据说真的是一条普通到了极点的胡同,那条胡同狭而长,两旁是用碎砖砌的墙,墙壁上可以看见一些泛着青绿色的青苔,阳光下
千年的岁月在青石板的小巷中仿佛从未存在过。

http://watercolor.blogchina.com/4082509.html

 7 ) 陈凯歌:十分钟年华老去

    几年之前,当我还算是一个电影发烧友的时候,淘了两张碟,名为《十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相比于英文的名称来说,中文翻译的“十分钟年华老去”似乎更能体现那种时光逝去的留恋和无可奈何。话说这两张碟,是某个电影节找了当下比较出名的导演,每个导演只给十分钟的时间,用这十分钟去展现时光逝去的主题,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一个真正的电影导演,必须要有能力在十分钟的时间里把一个故事讲的完整、生动、精彩而又意味深长。十分钟,考验的是导演对场面、演员、故事等的综合掌控能力。

    只不过是几部长度仅为十分钟的电影,应该说是非常容易看完的,不过,过去了几年的时间再拿出这两张碟竟然还是有的没办法看下去。看的出有的导演非常尽力的希望在十分钟之内展现更多的东西,比如童年、成长、家庭、爱情、背叛、回归、成熟和老去等,但是却使得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照片展,用不同的场景切换同一个人的各个时代,这样镜头语言虽然非常丰满,但是却忽略了电影最最重要的东西:故事。当一部电影不再讲故事而是开始放幻灯片的时候,我就不得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不干脆去看一场摄影展呢?

    第一个导演展现的是一个寓言性的故事:当一群人在沿着河岸向前行进的时候,其中的一个长者却中途偏离了方向,向另外一个方向走去;一个年轻人好奇的跟着长者,想不到却因此而认识了一个女孩儿,从而展开了一段奇妙的生命旅程,经历了激情、欢爱、家庭、儿女,而却又身遭变故。当他在草原上怅然不已的时候,突然发现身处的正是当初跟随老人走上岔路的那个场景,而蓦然回首处,那个老人正在树下含笑望着他,于是年轻人幡然醒悟,拜倒在老人的面前……

    这个故事其实是我们中国神话传说中吕洞宾成仙的故事的国外版本。当年汉钟离发现吕洞宾大有慧根,于是苦劝吕洞宾放弃人世间的一切,去修行成仙之道;想不到吕洞宾贪恋人世间的荣华富贵,竟然断然拒绝了汉钟离,于是钟离就让吕洞宾做了黄梁一梦,在梦中吕洞宾体验了人世间的荣与辱、爱与恨、得与失,梦醒之后终于看破红尘,决定修行成仙之道,最终得成正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导演的故事并不算是多么新颖的故事。

    另外一个美国导演则将这十分钟的故事放到了未来,放到了穿越时空的宇航员的身上:一个跨越了时空的宇航员,在完成了任务之后重新回到了地球,却发现地球上已经是沧海桑田。同行的宇航员建议他不要回家,他却没有听从劝告,回到了家里,见到了一个垂垂老去、满面沧桑、已经在生命末路的老年人,而这个老年人,就是他离开地球之前还稚气未脱的儿子。现在,他依然在壮年,他的儿子却已经老的无法行动了。当他再次到了另外一个新星球的的时候,他把儿子的童年的照片留在了这个星球上……

    这部短片的导演藉藉无名,演员却是刚演了两部007,成功挽回这个冷战特工颓势的当红炸子鸡丹尼尔*克雷格,小克那个时候还算青涩,不过那一脸酷酷的样子倒是依旧。按理说,十分钟的电影应该讲精巧的故事,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使用科幻和特技,似乎是“不太厚道”的做法了,毕竟只有十分钟而已,特价和场面毫无疑问是受限的,而过分强化场景的话,讲故事的时间无疑又会被压缩得更短,所以用科幻来拍这十分钟,很有点“大而不当”的感觉。再说了,时空旅行后重新回来,斯人已去、世事沧桑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这样的手法放到大师合集里面,不得不让人感觉有“滥竽充数”的嫌疑。

    这十二部短片的最后一部是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我不能确定是不是因为陈凯歌是其中的最大牌,所以才压轴,不过我倒是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百花深处》,十分钟的影片这么拍才有意思。

    《百花深处》发生在一个日益变化、到处都在建筑的充满活力的都市。乐是一家搬运公司的小头头,有一天有人找到他要搬家,而这个人说他住的地方,是一个名为“百花胡同”的地方,而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这个所谓的“百花胡同”在什么地方。在主人的带领下,搬家公司的车子终于到了城外的一片被拆为废墟正准备重建的荒地上,这个人声称,这里就是“百花胡同”,在废墟上,他指着一片空地,告诉乐,这里就是他的家,这里是门、那里是家具、那里是古董,让乐帮他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出去。面对一无所有的空地,乐意识到面前的人是一个精神失常的疯子。而让他无奈的是,偏偏这个疯子有钱,而老板又命令乐既然已经出车,就必须要带钱回来,于是,一堆人在一个疯子的指挥下,在一无所有的空地上开始把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古董”小心翼翼的“搬”上车,就象是一个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一样……

    这个故事非常好,好就好在故事的“留白”,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的发展已经摧毁了一代人的过去和回忆,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已经在迷失……

    这部片子虽然短,演员却非常不错。精神-失常的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冯远征,当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冯远征扮演的家暴倾向的凶残丈夫把很多的小姑娘都吓得对男人有了阴影;而演搬运工的则是耿乐,这哥们儿的《北京乐与怒》让我们见识了一个铮铮的摇滚汉子。可惜的是现在似乎已经很少听到耿乐的名字了。

    《百花深处》,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一部十分钟短片。陈凯歌在这部电影里面游刃有余的展示了他讲故事和节奏把握的能力,整个故事简单却又意味深长,是他在《霸王别姬》前后小小的刀锋一闪而已,尽管很短,却有一种隐藏不住的光芒。遥想凯爷当年,陈红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大奖纷纷落袋,那个时候的陈凯歌,可能是最好的陈凯歌,也可能是陈凯歌自己都无法超越的陈凯歌。现在,陈凯歌在受尽了《无极》所带来的屈辱和世人的白眼之后,终于蓄势而发,携《梅兰芳》王者归来,这次,希望他可以成功——或者,至少不要堕落到《无极》那种低俗的档次。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梅兰芳》在昨天已经公映了,遥祝 And Good Luck!

 短评

第一部:水的故事。第二部:关于时间 2 。第三部:一瞬间 。第四部:十分钟后 。第五部:面对南茜 。第六部:启迪  。第七部:沉溺于星 。第八部:在时间的黑暗之中

5分钟前
  • 小小
  • 力荐

看这些导演都在关注什么

9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推荐

今天看的是《ten minutes older》中“水的故事”和“关于时间2”。第一个嘛,太太太……淡如水了,也许像标题一样,流水般的日子过去,男人又回到原点。没有名字的主角。

12分钟前
  • 大v
  • 力荐

混噩无所清晰中度过了人生。还是回归永恒轮回。虚无与真实无法平衡趋向无望,那浮的在上沉淀的在下。灿若星辰的年华老去,片段的永恒性的瞬间回忆。生命并不为更加漫长。正如车站与站台之间,词汇与词汇之间。我们寻找词汇从这一领域到那一领域。进入现在时一切预想的都变小了正如我们的一生在时间里。

13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时光易逝,年华易老。十分钟就把“时间”这个神奇的物件讲述的让人回味无穷,时间的真像,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总是乐此不彼的追问青春,感慨流年。

17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没有巴黎我爱你和每个人有自己的电影好看

19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伯纳多·贝托鲁奇意大利末代皇帝水的故事;迈克·菲吉斯英国远离拉斯维加斯关于时间2;伊利·曼佐捷克严密监视的列车一瞬间;伊斯特凡·萨伯匈牙利摩菲斯特十分钟后;克莱尔·丹尼斯法国日烦夜烦面对南希;沃尔克·施隆多夫德国铁皮鼓启迪;迈克尔·雷德福英国邮差沉溺于星;让-吕克·戈达尔法国精疲力尽在时间的黑暗之中;

21分钟前
  • duanjf
  • 推荐

《十分钟年华老去》由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拍摄,邀请了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 准,15位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每位导演在10分钟内所选择的主题和题材不拘一格。这十五部短片分为大提琴篇和小号篇。

26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按顺序评分:三星半,四星,四星,两星半,两星,三星半,三星半,四星。大提琴篇在叙事方面确实弱了很多,大部分都是以独特的镜头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考,麦克菲吉斯,伊利曼佐和戈达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施隆多夫的荒诞和思辨结合、贝托鲁奇凝练的剪接,迈克尔莱德福的太空与伦理尚可一看

30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推荐

6/10。每个导演用十分钟尝试实验性的电影语言,有一镜到底、有实时对话、有广角分屏技术、也有把人一生的影像叠化放映、更有对自己昔日作品的混剪,但以短片的时长所限还想表达生死时间类的命题就太仓促了,整体的每个故事要理解起来都很费劲,大量多维度的场景切换会令人头昏脑胀,总之看得比较沉睡。

3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在时间的黑暗中:我要用它去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我不知道 他会喜不喜欢。你想马上死,还是慢慢的死 。马上。。。。妈妈 有思想的我是幸福的,幸福的思想,可是现在我要背离这一幸福。 有很多书还很新,你真的要放弃它们?一旦放弃,就再也回不到你手中。垃圾车是它们的归宿。 我们一无所有,这是我们最终的结局。 有新的欲望在我心中升腾,就象初次上路却骄傲的那匹马。与你做对,我尝到苦果,有所了结。 他说 黑夜 她说 黑夜 他们说 黑夜

37分钟前
  • 4-ever
  • 还行

年华的老去是最无言的一种怅惘。就是十分钟让你老一次,每次都不一样。每个都是你,每个都不完全是你。最喜欢戈达尔

42分钟前
  • Anday
  • 推荐

5 stars to godard who made me cry inside

47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喜欢贝托鲁奇水的故事,生活如水的哲学意义发人深思又让人感动;曼佐对一个男人一生的描述,让人对生命之流逝伤感不已;施隆多夫对时间存在的探讨精彩之极,摄影方式也很特别;雷德福探讨了未来时间,同样满是伤感;戈达尔最后对时间在生命处处影响的总结达成全片完满,也让对时间的探讨达到顶峰。

52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力荐

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我们无法取胜,我们只有用文字和影像铭刻下时光的一点一滴,因为时间就如同奔腾的洪流不可阻挡,一切事物只要进入眼帘就被它冲走成为历史,日晷、水钟、沙漏、香、漏壶、蜡烛、盂漏等等只能够对时间做出表面性记录,而时间究竟是什么?

56分钟前
  • 冉笛
  • 还行

Cello篇還是木有多大驚喜。有點故弄玄虛。僅有一位女導演法國滴。水的故事還不錯。有些人解讀的很深刻。但偶只看看表面。

60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水的故事、关于时间2、一瞬间、十分钟后都不错。面对Nancy——法国人自爆其短。

1小时前
  • jagpumpkin
  • 推荐

补签。消化大提琴篇所需的脑力可能是小号篇的两到三倍。最喜欢施隆多夫苍蝇视点的漂浮摄影,以及戈达尔在破坏的同时重构了影像的逻辑关系还有文本的逻辑关系。萨博完全隐遁于冲突的长镜头、迈克·菲吉斯的四个分屏叙事实验性有余而叙事的完成度不足。

1小时前
  • 冰山的阴影
  • 推荐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水的故事》,在中国这叫南柯一梦。

1小时前
  • 半袖
  • 还行

《水的故事》8分;《关于时间2》6分;《一瞬间》5分;《十分钟后》7分;《面对南希》3分;《启迪》5分;《沉溺于星》7分;《在时间的黑暗之中》6分。

1小时前
  • kerrysu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