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是无价之宝。
独自的时间
看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伟大的文学艺术
在任何时代都掩盖不了它的伟大光芒
在那个荒谬的时代
人们的智慧和热情战胜了黑暗
在缝隙透出希望的光亮
莫扎特的音乐响起
给小裁缝带来的是另一个世界的福音
让她的心走出大山
看到外面的世界
当她走出去以后呢?
我原本以为小裁缝会死
或者罗明抛弃小裁缝
原来
是小裁缝抛弃了他们
太帅了
女人的美
是无价之宝
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决心展示她的美
那个年代的美好和丑恶就这么盛开在我面前
刘烨的美好就那样深刻的记在我心里
深沉的爱
尤其老裁缝在听基督山伯爵后设计服装时加入的法国时装风格令我格外震撼
美
藏在每个人心中
人类
与生俱来的
需要教育的激发
而知识分子的美好与丑恶更是一体两面的
而我所在的这个时代
文学艺术被不屑的时代
知识分子更像是一个充满笑柄的词
坚守
因为看到了它的美丽
相信未来
2 ) 长江底的Baby Doll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马剑铃给小裁缝挑的香水是YSL Baby Doll,中文翻译:巴黎情窦,27年后的他在给那个27年前听着他念巴尔扎克的山里小裁缝挑礼物,然而故地重游,没有重逢,没有惊喜,没有人接过这个礼物。当长江水淹没凤凰村,属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故事早就结束了,再多缱绻不过怀恋。
“我爱你,说十遍”罗明笑着让小裁缝说的时候,马剑铃没有表情,他蹲在旁边。在可以爱小裁缝的时间,他一直是一个默默在旁边的姿态。他在电影里用第一人称自白,然而即使以如此接近观众的方式,他也从没说过,他爱小裁缝。
27年后,在上海机场站在罗明身边一起接马剑铃机的罗夫人,朱缨小嘴,皮肤白皙,她带着精致的眼镜,开着车自信的说她丈夫的成就,那个站在她身边的男孩会听话的叫叔叔。这个男孩,不是那个30年前马剑铃拉着小提琴掩护,小裁缝咬着牙,妇产科医生偷偷摸摸做掉的孩子。这个女人,也不是那个30年前偷偷拆了闹钟,在山洞里听他们念巴尔扎克,追着车让罗明早点回来的小裁缝。这个男孩在不停的长大,那个孩子永未降生,这个女人也许度过太多书,那个女人只爱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让她带着她的美丽,去了未知的远方,沉迷的是他们,觉醒的是她。她问过巴黎在哪,那时她情窦初开。
多么美好默契的爱情和友情,四季更迭,年轻的依然是长江,怀恋是长江底的Baby Doll。
3 ) 鲁迅,你晚了一步
看到马陪小裁缝做手术,卖掉心爱的小提琴,27年后又回旧地寻她,觉得他真的是很够男人。不知道影片中的小裁缝为什么要喜欢罗明?
影片中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
马:不如我们不要读巴尔扎克了。下次我给你念鲁迅的?文笔非常好。
小裁缝:不要。我最喜欢巴尔扎克。我哪里知道什么文笔不文笔的,反正我就是喜欢他,没办法。
不是说,巴尔扎克就一定好过鲁迅,只是,他早了一步,走入了小裁缝的心。所以,如果让小裁缝来做裁判,巴尔扎克和鲁迅PK,鲁迅一开始就输了。输得很不公平。
女人就是这样偏执,任她弱水三千,我怎么就觉得,唯有此瓢最好。
4 ) 有关《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七十年代的中国,上山下乡的知青,秀丽的湘西和崎岖的青石路,时代的背景像一面缓缓拉开的大幕,在一切尚未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欣喜和哀愁。接着是罗明的闹钟和马剑铃的小提琴,会动的公鸡以及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故事就这样在不安分中铺陈开来。
这样的地方是一定要有爱情的,有关年轻,有关死水般的生活,有关于那样一个时代。于是活泼开朗的小裁缝很快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为他们带来了光亮。但这却并不能够弥补精神生活的匮乏,知识青年对书籍的渴望永远都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电影里所不可缺少的。王小波早就在《思维的乐趣里》这样写过的: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于是那一箱“禁书”便成了他们生活里最大的乐趣,令少年与小裁缝幻想中的世界豁然开朗。它令少年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甚至连猪圈的气味都变了。每读完一本都宛如一次洗礼,一次新生。“爱情是理性的放纵,是伟大心灵的享受,严肃的享受。野蛮人只有情感,而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有思想……”每一句都可以让那些灵动的心沸腾的吧,作为一种挣扎,更是对沉默生活的逃生。
故事的讲述并不缓慢。接下来的事情环环相扣。先是罗明与小裁缝短暂的分离,然后是剑铃对医生的哀求以及小裁缝强大的隐忍,一切都兀自发生着,按照它应有的顺序,用应有的声音和桥段。之后出现在画面里的是四十多岁的马剑铃,脸上已经没有了二十多年前的棱角,少了锐气,多了沧桑。不变的是他依然守候着那把象征灵魂和自由的提琴,奏着生命奔放的旋律。时间来到这里时,电影已是即将进入尾声,本以为画面里接着出现的会是罗明和小裁缝,依旧是那座山,那条路,当年的少年一个选择了理想,一个留守了爱情。然后是一场二十多年后的重逢。这样以后,时代的背景,理想和爱情便可穿成一条线了。然而导演笔锋一转却安排了小裁缝的离开。巴尔扎克改变了她,她需要寻找新的生活,于是走得绝然,连罗明和马剑铃也措手不及了。所剩下的只是对往事的回首,徒劳的找寻和永无休无止的思念。
影片反应了文革时代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的生活面貌,小裁缝更是独立自主的女性的代表。三个演员都是自己所熟悉和喜欢的,只是刘烨的四川话说得着实有些蹩脚。另外稍有缺陷的是,影片对“小裁缝”的演绎有点有始无终,不够充分,像是脱了线的珠子,只是不知滚落的那头又是怎样一番景色了。
5 ) 小裁缝的爱情
大约一年前就知道有这样一个电影,那时候叫《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法国片,讲的据说却是中国农村的事情。巴尔扎克与中国的小裁缝怎么扯得上边儿?当时是蛮有些好奇的。后来片子出来了,还代表法国参加了今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角逐,然后就看到了现在手头这张名字改做《中国小裁缝》的盗版DVD。
也难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四川省,人性压抑,生计困难,山大沟深,识字的人翻几座山才找得到一个,而三个年轻人的思想和命运,竟因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彻底改变,这样一部向法兰西致敬的作品,怎会不受法国人礼遇?电影里的回忆者,当年暗恋小裁缝的少年,现在旅居巴黎的音乐家,颇有些像前年获了诺贝尔的高行健。
法兰西与一个四川山村的联系,是藏在鲁迅下面的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山里有史以来第一件自治的纹胸,声音曼妙的vilion,小媳妇下摆宽宽的水手服,和一个毅然走出山去的漂亮小裁缝。不同的人在电影里看见不同的人生,在我眼里,那不是讲文学和人性,压抑和自由,而是一段感伤甜蜜的回忆,一个流淌着些怀旧情绪的爱情故事,是爱与不忍,是选择与放弃,当初少年的痛,在三十年后的夜风里,都化成了一丝惆怅,一杯乡愁。于是,它和个人记忆有关,和青春有关,和去国怀乡有关,可以被任何从那个年代出走的人换成多情少女与红楼梦,青衫少年和维特。
电影算不上多出色,但把灰色的中国故事拍出了一种中国银幕上少见的个性和文学气质,明显感觉得到一个中年人文艺的眼光和怀旧情绪化为氤氲的光线,笼着电视机前这小小的方寸之地。这就够了。导演戴思杰,又是一个在法国学艺的东方人,在他之前得到许多人偏爱的是把东方的唯美发挥到了极致的陈英雄和比特吕弗还特吕弗的蔡明亮。与其学美国人用金钱来堆砌电影的奢华,倒不如在卢米埃尔兄弟的光影里浸淫日久,汲得一点偶现的灵光。
主演是周迅、刘烨和因《金粉世家》最近人气正旺的陈坤,按理在国内应该是有票房的。但因为其中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又如此可堪回味,要公映,怕是难。我们自小就被电影、小说灌输的行为观念以及成人后按部就班的生活经验,与剧中不入经史的乡野气息颇有些距离,看这个中国故事,竟也有些猎奇的新鲜感。
这名字让我记起年轻时的母亲,那时身体还好,也是县城里的一个小裁缝,算来和父亲从中原迁到西北已整整50年了。在北京长大的侄女从小就颇有些叛逆的性格,跟我说起她父母的包办婚姻,忽然说,二爷爷和奶奶比她父母还要幸福,自由恋爱,又一起离家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一愣,蓦然觉得,对上一代人的事情,以前忽略了太多。
6 ) 你找得到那时的站,你要找的那个人就一定会在吗?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是周迅陈坤早期的一部电影。自从看过之后,时不时会冒出一句句不地道的四川话。“为撒子嘛?”特别是学陈坤的语调说“巴尔扎克”这四个字。
宁静的凤凰山,那个老是被罗明在工作中拨快的闹钟,快乐的藏书洞,被《基督山伯爵》带来灵感改的海军衣服式样,马剑鸣傻傻的笑容,特殊年代里小裁缝的爱情。电影的大半部分就像马剑鸣动听的小提琴声,以为这样可以静静永远的听一辈子。
影片的转折是小裁缝剪了短发背着小包裹,坚定的离开了。小小的身躯,沿着山路一直走下去。她说,巴尔扎克让她知道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她从书里看到了辽阔的世界,美丽的生活。选择了,就再也不回头。
小裁缝没有回来,不管她找没找得到她想要的世界,从她离开凤凰山头也不回时,她一定不会后悔迈出的那一步。
影片到结束没有交代小裁缝现在怎么样,只是从罗明口里得知她去了深圳,最后去了香港。看着凤凰山的光盘,听两个不再年轻的知青在回忆过去,一个是博士生,一个是在国外弹奏的小提琴手 。我有些感伤,为罗明和小裁缝没有结果的爱情,为马剑鸣的等待。
在凤凰山即将被埋没,当地人在河里放船灯祭拜祖先时,也可以替没有回来的代放。马剑鸣跳下河,去搜寻是否有小裁缝名字的船灯。其实,他只知道她叫小裁缝并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辈子就像一直开往前方的列车,走过了这一站,想再回头寻找,即使你找得到那时的站,你要找的那个人就一定会在吗?
7 ) 水火相容
在澳洲的第二年,到了一个college 继续读英文,上高级英文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然后告诉我们影中的一些镜头/颜色是有一定含义的。
如盘旋而上的楼梯和上面拥挤的人群代表着压抑感,而少年主人公在蓝天草地间飞舞着是自由的象征。
第一次听到电影还有这种拍法,还真新奇!
现在这知识倒是给用上了。
还有出生在文革晚期的我自然对片中的背景有共鸣之处。
片中罗明头脑灵活,反应奇快,而他的小提琴手朋友马剑铃却很内向,不大说话,但二人都同时爱上了小裁缝。
热情如火的罗明第一次吻了小裁缝,也在池塘里夺去了小裁缝的第一次;
小裁缝的第一次的打胎,柔情似水的马剑铃用他心爱的小提琴支付了妇科医生。
最后小裁缝却离开她的故乡和她爱的人们下山去看她向往的天地,因为:
一个夺去,一个给予,也许她已发现该爱的是哪位,两爱只可取一,但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伤人心。
小裁缝于是选择了离去,自然界本是女性有选择权的!
她已成熟了,虽然只是在短短的时间内。。。
二十多年马剑铃一直独身,与小提琴和音乐为伴,他心中只有一个她。
内向的他却一直穿着火红的上衣,与他的性格相映。
谁说水火不能相容!
注: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也是选自我博文。香水写的比较好一些,所以倒成了豆瓣第一篇影评。
8 ) 他说,他俩爱她的方式不一样。
小裁缝。周迅饰演。一直很喜欢她。
马剑铃(刘烨)和罗明(陈坤)是老天专程派来启蒙小裁缝的。刘烨给周迅拉小提琴,在周迅流掉陈坤的孩子的时候也是..给她读巴尔扎克的小说,让她了解了山外的世界。她脸也不红地按照罗明的要求一遍遍地重复读写着“我爱你”,她自己给自己做了胸罩,那是那时的女人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我被刘烨的爱给感动了。
在罗明不在的时候,他天天按时给小裁缝读《包法利夫人》,用巴尔扎克的小说换来妇产科大夫冒死帮小裁缝拿掉肚子里罗明的孩子,并用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帮助手术中的她站岗放哨,随后又用卖掉小提琴换来的二十块钱给小裁缝补身体…… 还一直忘不了周迅被蛇咬的时候,他给周迅吸掉手上的毒在颤抖。当时,我一直在疑惑,罗明不是也在爱小裁缝么?为什么要马剑铃吸。
马剑铃很是爱小裁缝的,所以他清晰地记住这一切的故事,不远万里重访旧地,跳进天池试图寻找小裁缝的那艘纸船。。
可是最后她抛弃了他们。连罗明最后那句,“我好爱你哦,可是你说都不和我说就走了”都没有留住她。
总之,随后,他们都没能再找到她。
刘烨拉小提琴的时候帅毙了.可惜現在殘了!
祖与占、朗读者。演员表现极好,周迅陈坤刘烨实在太动人了,周迅那滴溜溜的黑眼睛、陈坤那敏感的眼神、刘烨那鹿眼!“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用谷糠做了雪、连猪圈的味道都变了,为一本书去做堕胎手术,"我去抓一只凤凰山的鳖,给你老爹补身子,这样就好得快,他好得快你就能早回来了"
戲中的馬劍鈴及羅明有沒有同性情誼?
何尝不是中国版的《朗读者》……
在学校看的,地方话版,还不错,周迅还是那么灵。
只能说刘烨的四川话说的黑恼火 好像外国人哦 陈坤是重庆人嘛 说的还是正宗啊~
中国版的祖与占,喜欢那个时候的陈坤和刘烨,身上还保留对艺术单纯的塑造,特别是后者,尽管两人同时出现的第一个场景我的反应是,看,毛和周。
把刘烨和陈坤摆在一起的画面还真是好看啊~
在禁忌的年代与文学偷情。
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
周迅同学就是天生的演员啊,四川话都说得那么好。
原来刘烨爱的不是陈坤
结尾的女性独立意识稍显突兀了,再加点铺垫会更好。陈坤本来也挺小受的,可是和刘烨摆在一起就一秒变小攻啦!刘烨童鞋真是万年受啊~周迅在这里真好看~啊,四川话,陈坤表示毫无压力,另两位童鞋就有囧了,特别是刘烨。。
罗明一脸倔强地修起钟表时简直与阿坤哥哥重叠了。本来以为马剑玲爱罗明(可能跟他讲那个“中国史书上第一个同性恋”故事有关),后来他发抖帮小裁缝吸毒,才知道他是爱着小裁缝的啊...用很幽默的方式讲了那段残酷的背景故事,影片结尾处泰坦尼克号既视感。
每次看周迅的电影都让我很惊喜,她总是演的那么的浑然天成,陈坤和刘烨的组合给我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巴尔扎克的禁书,两个上山下乡的小伙子和一个不识字的小裁缝,最开始最依赖的小裁缝,到最后心灵的蜕变,她豁然开朗寻找新天地去了,可两个小伙子的心却被牢牢的困住了,一生不能释怀。
我亲爱的刘烨啊,你怎么就透露出这么一种背背气质呢
虽然刘烨和周迅的四川话实在让人焦躁,但我喜欢这个故事啊,小裁缝走了,抛下罗明去见识美丽新世界了,终于没有落得知青返城自己在爱情里打落牙活血吞掉眼泪疙瘩的结局,她比谁都先走。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激动的组合啊...
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情愿什么也不留下~
说我爱你。重复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