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寻找理查三世

记录片美国1996

主演:阿尔·帕西诺  凯文·史派西  亚历克·鲍德温  薇诺娜·瑞德  艾丹·奎因  

导演:阿尔·帕西诺

 剧照

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2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3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4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5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6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3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4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5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6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7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8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9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09:24

详细剧情

  阿尔.帕西诺演而优则导处女作就挑战高难度,用半纪录半戏剧,既诠释又议论的复杂手法拍摄本片,其创作诚意和导演技巧都有令人惊喜。本片基本上是纪录阿尔.帕西诺和美国演员排学莎翁的冷门剧本《理查三世》的整个过程。透过大量的街头访问,让人了解到美国年轻一代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何其陌生,这也解释了帕西诺为何要拍此片的动机。而一连串选角和围读剧本的讨论,则有如向观众解读《理》剧,深入了解其时代背景和角色心理动机,让大家在欣赏戏中戏的正式演出部分很快便进入状况。因此,本片采用的叙事手法看似零乱,实际却对观众发挥了下面的辅助作用,因为影片的镜头运用更自由奔放,戏里戏外的呼应更紧密,关注的层面更广泛,成功地为莎剧电影注入了新血液。

 长篇影评

 1 ) Al Pacino真可爱

最近看到一些内娱选秀中荒谬做作的强行“可爱”,我突然想起这部一个月以前看过的纪录片,真正的可爱是装不出来的,可爱只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散发,我一直觉得Al Pacino是是一个相当可爱的人。

给这部电影标记“已看”的时候特意留意了一下人数,我就是那第1000个。一点点没用的仪式感。

莎士比亚对于英语国家普通人而言,可能就像鲁迅于我们而言,晦涩难懂的老男人多年前写下的不通顺的中学必读书目。

上一次因为一部话剧,突然开始看麦克白,看到一半放下,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内容了。作为一部半纪录片,以创作者原本的意图来讲,它是成功的,它想让观众理解莎士比亚,我作为观众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比从前多了那么一点。

这部电影我分了三个晚上才看完,因为要十足地聚精会神。在我觉得自己离莎士比亚更近了一点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孤独。我离“人群”也许又远了一点,我在现实中很大可能永远不会遇到一个与我提及它们的人。一个中国90后读莎士比亚,听起来十足的文艺矫情劲儿。

可是我又想起,我并不孤独。Al呢,他也不孤独。他千里迢迢来到莎士比亚的出生地,对着一张窄小的空床说,你可以感觉到,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随后与他同去的人的吵闹声触响了火警。

整个一月份我花了不少时间观看电影,有意无意地,很多都与Al Pacino相关。

如果单讲他本人,他与他荧幕中的众多形象相差甚远。一个人的可爱与纯粹是伪装不来的,也是掩饰不住的。他排练角色死亡时往大街上的台阶上一躺,演完又笑嘻嘻的翻个白眼躺回去装死,他自掏腰包做导演拍不在院线上映的电影,他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始终是同一个Al Pacino。他是无法被岁月改变的人,他自己的力量强大到足以与世界抗衡。

 2 ) 重要的不是理查德而是“寻找”

 

一、叙事者

Our revels now are ended.
These our actors, as I foretold you were all spirits and are melted into air.....
...... into thin air. ......
And, like the baseless fabric of this vision ...... the cloud-capp’ d towers, the gorgeous palaces, the solemn temples,the great globe itself......
Ye all which it inherit...... shall dissolve......
And , like this insubstantial pageant ...faded......
leave not a wisp behind.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参考译文:我们的狂欢现在结束了,我们的演员,就像我先前跟你说的一样,他们都融入了那种气氛。就像我们看到这一幕的看似很乱的构造:高耸云端的塔、美丽的地方、庄严的寺庙、伟大的环球本身、所有继承的一切……都将被融化。待到这种无形的庆典过后,一切都灰飞烟灭。我们就像是梦中的人物,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场睡眠。)

这是电影的开头与结尾几乎一模一样的画外音,帕西诺以缓慢平静的语调将这段话娓娓道出,这也是全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影片开头的画面是阴沉凝重的修道院,结尾部分则有各种镜头的切换,最后还是回到修道院的画面,帕西诺与朋友们向塔楼走去……满地的落叶,似乎暗示着一场悲剧……
这一段占据影片关键位置但是却与莎士比亚无关的文字,可以看作是导演的内心独白。而就是这段文字让散落在影片之中的众多情节瞬间从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之中跳了出来,独自构成了一个故事,是帕西诺以理查德的名义而创造的关于“寻找”的故事。作为这个影片的叙事者,他并不是要带观众寻找理查德,而是要给观众讲述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至于寻找什么,倒不那么重要了。这是帕西诺自己的电影。与其说寻找理查德,不如说是帕西诺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在观看《寻找理查德》之前,查阅资料对该片初步了解后,我曾以为这不过就是一部类似于《阮玲玉》的半纪录片,其为了表现一个中心人物形象,运用大量的“蒙太奇”将台前幕后的各种镜头穿插在一起,通过多个叙事视角营造一种故事的维度,这样,作为观众的我们就能从多个角度来了解人物。但这种想法很快就打消了,因为帕西诺几乎是自编自导自演,而关锦鹏只是导演,所以说这两部片的本质是完全不一样的。阮玲玉与关锦鹏无关,作为制片人和导演的帕西诺却是要去出演理查德。而且阮玲玉是与扮演者张曼玉一样的女演员,理查德却是活在14世纪的英国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所以这部片子的时空结构更为复杂混乱。
像这种具有多重时空结构的电影,因为其叙事角度交互错综,结构往往不容易理清楚,所以很容易就变得混论不清,以至于影片最后观众仍是不明就里。帕西诺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便挑战这样的手法,可见其野心之大。但他的确成功了,《寻找理查德》的结构十分清晰,因其镜头跳跃度大,前半段观众可能觉得凌乱抑或不适应,但在欣赏后面戏中戏的正式演出部分很快便能进入状况。
然而,戏剧与电影不同,我们又如何能够从电影中来理解莎士比亚?本雅明将电影的本质描述为已丧失“灵晕 ”的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典型,他认为“对电影而言,重要的不是演员在观众目前表演另一个人,而是由于他在机器面前表现自己”,戏剧演员面对的是台下的观众,电影演员面对的则是冰冷的机器——摄像机。在影片开始不久我便有了一个很大的疑惑,大多数观众给这部片的标签是“纪录片”抑或“半纪录半戏剧”,而倘若是纪录片,电影的情节是无意而自然的为之的吗?如果这样,那谁是那个持摄影机的人呢?而这一切都是被那只无形的却是贯穿电影始终的“无处不在”的摄影机所拍下的。在电影《阮玲玉》中,我们可以看见关锦鹏的长镜头,他有意的使摄像机暴露在观众面前,有他指导众人拍戏的镜头,他让我们得以站在他的背后、站在他的摄像机后面观看他的拍摄过程。而在整部《寻找理查德》中始终没有出现过摄像机,但我们可以推测必定有那么一个摄影师始终围绕在帕西诺身边,在街上、访谈中、选角中、剧组讨论中甚至帕西诺独处时。在这个电影中,几乎围绕着帕西诺一人而拍摄,他是永远的中心点,只不过时而是导演,时而是演员,更是整个影片的叙事者。

二、帕西诺的目的与弗里德里克
在影片的开始,是在大量的街头采访后,帕西诺道出自己的拍摄原因及目的。他认为美国人普遍都不了解莎士比亚,对于莎士比亚这样一个已经符号化了的人物,因为其伟大所以才越让人不敢轻易接近。人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但是有几个人真正读过莎士比亚呢?更不用提读懂的问题。从一个层面上讲,理解莎士比亚是要用读的,因为莎士比亚是写剧本的人,戏剧虽是仅仅将剧本由纸上搬到舞台上,也已与作者的初衷不尽相同,除非作者能够做到自编自导自演。剧本毕竟是剧作者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东西,而戏剧和电影则是一个庞大的团队。尤其是电影,大量的蒙太奇已将整个故事解构掉了,然后一番加工后呈现给观众的是颇具欺骗性质的“二手货”。所以,电影终归只是戏剧的改编,我不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子来了解原著,更别提了解作者的内心。
帕西诺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自编自导自演,独自完成了这个多角色的转化。
他称自己做这部文献电影片仅是一次尝试,初衷是为了使观众能更好的跟随戏剧《理查三世》的故事主线和构思。记录拍摄的过程,让观众看看他们是怎么完成的,这样可以更便于将剧中人物的复杂关系明了的表达出来。但倘若我们因此就认为帕西诺真的是为了理解莎士比亚而拍摄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看影片从一开始的街头访问到后来的一连串选角、剧本讨论,似乎都是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了解理查德。但是,帕西诺的目的决不是仅仅为我们解读《理查三世》。就像剧中他的朋友兼演员与作家弗里德里克所说的:既然这样,何不去找学者来直接对着摄像机解释呢?
  弗里德里克这个人物我从第一遍看这个片子就觉得他很特别,不光因为他是片中除了帕西诺外戏份最多的人,另外他是帕西诺的朋友,是演员兼作家,是剧中演员唯一一个与帕西诺一起编这个故事的人。
关于他有两处最特别的情节,【1】一个就是在影片前半段,在帕西诺说出“有人会比弗里德里克做的更好吗”这话后,他颇为激动地反驳帕西诺:“那你以前怎么说的?你说你会找一个学者来,直接对着摄影机来解释理查德跟安妮的真实事情。我告诉你那真的是太荒谬了。你比哥伦比亚和哈佛大学的任何学者都要了解的理查三世,这真是太荒谬了。你拍摄这个纪录片来显示演员是真正而传统能够理解并且继承莎士比亚的,那你转过头说“我要请学者来解释这个”,这真的是太荒谬了!“ 【2】一个是影片后段,帕西诺半开玩笑地趴在他耳旁说:“弗里德里克,你一定要帮我,帮我搞定这个纪录片。这个主意太糟糕,太离谱了。。。我要离开”然后镜头迅速地切换至河边似乎是排练又似乎不是的场景依旧是帕西诺的声音:“我要成为国王,弗里德里克,让我成为国王。”喊得是弗里德里克,说的却是要成为国王,而画面中,则是弗里德里克跪在帕西诺的面前。
我忽然想到了这样的两对人物:
           理查德----白金汉
           帕西诺——弗里德里克

弗里德里克是作家,所以自然地成为始终跟随帕西诺左右的得力助手,他不断地给帕西诺提各种意见——如何去拍这个剧,如何念台词,如何理解莎士比亚。 而白金汉则是《理查三世》中,使得理查德得以篡位成功的关键人物。这儿有两条线,两个故事清晰了出来:
           
            《理查三世》白金汉 辅助 理查德 得以篡位
            《寻找理查德》弗里德里克 辅助 帕西诺 拍完纪录片


注意这里的帕西诺指的是《寻找理查德》中的男主角帕西诺,而非导演帕西诺。
所以说到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影片中的两个故事结构,而一直站在摄像机背后操控着一切的,正是导演帕西诺!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导演。所以说帕西诺的目的绝不单纯,我们所看到的是帕西诺一方面谦逊而朴实的对着镜头说希望“与观众交流莎士比亚激情”,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莎士比亚,一方面又在极力地表现着自己的表演欲。
     而片中莎士比亚的确最后都没能受到理解,观众席仍然空荡荡。若从《理查三世》这部戏剧本身来讲,理查德这个角色,与莎士比亚悲剧中的角色相似的。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物原型多来自古希腊神话,他们多有高贵显达的出身,但其性格却偏执一端,同时又都是身不由己的受某种力量的驱使,而最终酿成悲剧。理查德是国王的弟弟,王室成员,但是却因身体缺陷而极度自卑以至于性格扭曲。他虚伪狡诈,残酷无情甚至无赖,而且有白金汉的帮助,得以使野心成为事实,却马上走向毁灭。而《寻找理查德》中的帕西诺,也是偏执而自大的,他有弗兰德里克的帮助,最终拍成了纪录片,但是依旧是沉默,甚至在影片最后,演员们走在修道院中时,落叶满地的明显秋天的气息,似也在表明这又是一场悲剧。
    电影开始时,帕西诺走上台去演戏剧,结果掀开幕布后发现没有一个观众,只有莎士比亚一个人坐在观众席上,并且泰然自若地望着自己,他十分恼火的说了句fuck,影片由此展开……;而在电影的末尾,剧场观众席上仍然空荡荡地坐着的是莎士比亚自己,并且由先前的沉着自信的表情变为无可奈何,画外音是帕西诺的声音“他不是故意的,你杀了我吧,既然我那样对你”。这是赤裸裸地对莎士比亚的宣战,这是导演帕西诺的声音。
电影以演员帕西诺希望让人们理解莎士比亚而开始,而以让人们理解了导演帕西诺而结束。至于莎士比亚能不能受到理解,理查德能不能寻找得到,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导
演帕西诺已经寻找到了自己。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









          

 3 ) 论用力过猛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美国佬认真想搞好莎剧的故事。

理查三世的诡谲情节和人物关系如何复杂倒不能令我有太大惊喜(我这种看过忘忘了再看的金鱼病看了三次理查三世只记得白金汉真是痴汉啊莎翁也要被我气死),如何让莎剧在获得更广泛的共鸣这个议题也老生常谈,而且懒癌病深重的我其实内心暗自持有一个大逆不道的观点:放弃奔向普罗大众吧。Acquired taste什么的,没有意愿的受众怎么努力也很难带他们上船。

最动人的大概是几个美国佬不信邪,总觉得我如果把吃奶的劲儿都用上,一定能演好。然而接受采访的莎剧老将英国友人都劝道:“力气不是这么用的啊小老弟。

英国的莎剧演员许多经过严谨的古典戏剧训练,而且本身所处的文化氛围和知识积累也给他们带来更好的底蕴基础,台上多半能够还原莎翁时代的精神和气场。美国演员也想好好演,于是模仿英国演员的演技方法和台词念白,结果用力过猛,容易照猫画虎。英国友人们觉得,你们放开来演好了啊。就用犯罪心理来分析麦克白好了啊,演成犯罪惊悚心理剧也没什么不好,就用极端邪恶的异常人格来理解理查三世好了啊,演成暗黑无寓意诡奇剧也不赖,新手上路的观众反正不了解正统应该如何,说不定一拍即合,莎翁老鸟看正统看腻也能看个新鲜,即便嘴上骂歪门邪道,心里不定还说“原来还能这样啊?!”采访几个英伦老将,对美国小年轻们(虽然也不年轻了,只是青涩的莎翁新手)充满宽容和期许,看客都有点泪水连连。

美国佬凭着一股拧劲儿,还是死了都要演。开会讨论火药味深重,仿佛每一个虚构人物的内心都性命交关,演不好,一条命就要交代在手上。演员才是真正的莎翁专家,莎翁的文字在他们的身上活过来,才刚刚掉坑的美国佬们也魔怔了,演不好,可不是莎翁就没了吗,任督二脉没打通冒着走火入魔的危险也要放胆一试,一趟不过是做戏的旅程,看客却看得心潮起伏,几度泪下。

九流言情剧经常教育我们,奋不顾身地爱一个人就是幸福,有没有结果,值不值得都不重要。这种剧情我是不要看的,但看到一群人忘我地用心想做好一件事,不管他们是不是真能做好,去追寻一个隔着数百年虚无缥缈的影子,我倒是仿佛看到了神的脸庞。

真爱,不过如此。

片中还面带青涩的Kevin Spacey如今因为纸牌屋身边同胞个个言必称其戏骨,但那个剧……哪里需要他多少力气。不管不顾,死活要把Old Vic揽上身,摔着桌子敲着拐杖演一个歇斯底里理查三世,比起什么劳什子故弄玄虚的党鞭耗神多了。虽然评论有得是“比起暴君更像神经病”的吐槽,又如何,用力过猛有什么关系,就算触及不到莎翁,也演爽了,不枉当年附身白金汉苦恋理查三世一番。(大逆不道我。)

总是还有这些人,让我觉得世界更可爱,还要努力活下去,再看那么一两百场戏。

 4 ) 找不到的理查德

阿尔•帕奇诺的《寻找理查德》被通常定位为关于关于排演莎士比亚冷门戏剧《理查德三世》的纪录片。在此片中,阿尔•帕奇诺拥有多重的身份:亲自饰演理查德三世时,他是一个演员;诉说为什么要拍摄这个片时,他是导演或制片人;在和别人讨论交流时,他是一个对莎士比亚了解有限的戏剧导演。
这些角色的重叠以及片中紧凑的蒙太奇让我想起日本导演金敏的《千年女优》。在那部动画片中,女主角原千代子在其一生中对初恋的回忆不断穿梭和交织在其影片、生活中,千代子拍的所有片,都成了对那位不知名男子的追逐,不管她是否还记得他的样子,还是他是否早已死去。以至于我们几乎不知道,一些镜头究竟是影片中的情节,还是千代子的想象,又或是实际中发生的事情。《千年女优》在剪辑上大量的使用了高度跳跃的蒙太奇,让千代子不断穿梭于各个时代,使其思念如同跨越了千年。她的定位也暗昧而模糊,她究竟是在演一出出电影呢,还是她的生活变成了电影,还是,她只是片中给他做纪录片的导演立花源也的一个演员。
演员在这种模糊的角色转换中,是十分迷人的,更确切的说,会让自己着迷。阿尔•帕奇诺显然显示出了对不同角色的贪婪。当他以制片人的身份说拍摄目的时,他仿佛洞察了人们对于莎士比亚的不理解;当他作为一个演员在城堡中演戏时,他的演出在向所有人证明他懂莎士比亚;当他作为一个戏剧导演和演员沟通时,他展现出一种近乎绝对的控制力;当他和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争论时的镜头,仿佛他在镜头后面看热闹——“他们不是真的懂”;最妙的是,当纪录片拍摄他独自在非片场环境中、穿着现代的衣服,迷醉的饰演理查德三世时,他将他的戏剧演出融入到了他个人的生命中,在这一刻所有上述角色都是“阿尔•帕奇诺”。这种对于多重角色,或者是对于自我完整展现的贪婪,和理查德三世的贪婪是有些接近的。
理查德在其疯狂的背后是从小的自卑,他对于获得认可和超越他人的渴望异常强烈。按个体精神分析学派阿德勒的观点,人的原动力是自卑情结,在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更容易产生超越他人的心态,乃至获得认可,得到心理上的弥补(然而终极意义上自我认可是不可能的)。阿尔•帕奇诺以演员的身份进入电影行业,据说此片是他的第一部带有导演身份的片子。导演在一部电影中的地位历来就是上帝(虽然我认为这种权力及对其的强调是不好的),当一个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导演有强烈不一致时,演员通常只能屈服。有时候,我们还会把一个演员的精彩表演,归功到导演导的好上面。还有些时候,我们会固化一个演员的形象为其出名作品中角色(比如阿尔•帕奇诺在《教父》中的形象)。对于这些种种的限制、或者是误解,对一个“自卑”的演员来说,是规则也是超越的动力。可以想见,阿尔•帕奇诺在其第一部导演的影片中,对于主题——排演莎士比亚剧目——的选择,对于自己角色的互换,都是带有多重考虑和野心的。(他对于电影和导演的某些质疑,在下面叙述中也能看到一些端倪)
        结合上面的那部《千年女优》,我想说的是,我并不认为这部片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最起码它不是一般容易被理解成的“为了帮助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纪录片;它不是客观的记录戏剧排演过程,它还记录了阿尔•帕奇诺“掌控”的野心,这种创造力的野心和罗丹喜欢雕刻“手”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它的核心更接近费里尼的《八部半》。《寻找理查德》在用看起来像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一个导演。
        有趣的是,这样一部半纪录片(如果说大众认为他是记录戏剧的),我倾向于它觉得在最浅程度上是关于戏剧排演,在最终意义上是关于导演的;而在两者之间,在一种较为仔细和深入的观看上,它实际上是关于电影的。
        我们只在影片中看到过大约两次剧场,都是在影片开始不久,其中一次剧场显示的是人们在观看时心不在焉(有对情侣在接吻)。在此之后就没有再出现过剧场,取而代之的剧情演绎都是电影表演,带有些超现实主义意味的电影表演(这无疑离舞台更远)。剧场是戏剧表演的重要媒介,剧场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众的感受;在剧场中,大部分观众离舞台较远,这就要求演员更注重肢体语言、语调的强调,而细腻的表现是难以传达的;剧场是不容差错、一次完成的现场。而在影片中,所有在服装、道具上完备的表演,都是在一个切合故事情节、背景的非剧场环境下演出的。大量的特写镜头捕捉了理查德三世和其他角色的内心变化。如同阿尔•帕奇诺所说,他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帮助大家理解这部冷门的莎士比亚局,因此他让剧中人物在一个“时代的舞台”之中,细致入微的展示出来。其实,不需要这种表演,单看其他部分的讨论、解说,我们也能理解莎士比亚要说些什么。但是加入这种生动的表演及其记录形式(我们能很明显意识到是电影记录手法),无疑让观众更感兴趣(抓住我们的是漂亮的摄影)。随之产生的,观众是理解了莎士比亚的剧情,但同时却永远不可能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众看到的是精彩的视觉电影,关于戏剧的“语言”,观众依然无法领略。
        我相信阿尔•帕奇诺是知道电影和戏剧之间的差别,并且是有意为之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讽刺了戏剧又或者是莎士比亚在当今的理解方式——被误解。在电影工业强大的影响下,不管是晦涩的剧本,还是让一般人难以感兴趣的剧场形式,人们都难以接受和理解电影之外的理查德(我们更喜欢那些改编的、戏谑的、生动活泼精彩的莎士比亚,比如刘别谦的《to be or not to be》)。他似乎在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我们没有看到《理查德三世》的戏剧,我们看了只是一场电影;除了那些为了让我们找到理查德的人找到了他,观看着这部影片的我们到最后依然没有找到那个理查德
        ——要找到理查德又或者是莎士比亚,只有依靠我们自己。

 5 ) 找啊找啊找朋友

Al Pacino放下黑帮老大的横扫千军的暴烈霸气,嘻嘻哈哈却不失严肃认真地欺负已经作古的莎士比亚同学,告诉大家探索与挖掘艺术的理念其实是件十分开心的事情,再拉上一堆一线的演技派影星朋友(包括Kevin Spacey!),莎翁最受欢迎上演次数最多的戏剧《理查三世》便如此被后现代地解构于他的魔掌之下。喜欢莎士比亚得来又习惯于Pacino硬汉作风的朋友不看对不起自己。

 6 ) 二刷的一些加深感受

Pacino 在做的一些事情:

Bring Shakespeare more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Pacino 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很质朴:观众能不能看懂这段历史。没有人了解这段历史,没有人能够看懂人物关系,没有人能够跟上剧情。这是现代观众与Shakespeare之间最 直接的一个隔阂。对此,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问题就是:观众听不懂Shakespeare的语言。这个问题Pacino给出了答案。我们在阅读,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的时候,”You don’t have to understand every word, just get a gist of what’s going on. You ears have to get tuned to the language. “

Who has the authority to interpret Shakespeare?

这部docudrama是post-modernism, 所以Pacino在作为一个演员,挑战English scholars’ authority to interpret Shakespeare. 我很喜欢的一段,是Kimble对着Pacino大吼,说你比任何一个哥伦比亚大学或者哈佛大学的Scholars都更了解Richard III. Pacino说但是每个人都可以表达他们的Opinion,Kimble说,那为什么他们可以对着一个相机表达?我们学习莎士比亚的时候,都愿意take in whatever the scholars say. 但是Pacino在挑战这些。他没有只是呆在一个房间里排练讨论,他走到大街上去,让美国公民对着镜头讲话,表达他们对莎士比亚的看法。其中有一位African American说的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Intelligence is hooked with language. When we speak with no feeling we get nothing out of our society. We should speak like Shakespeare. We should introduce Shakespeare into the academics. You know why? Because then the kids would have feelings. So we have no feelings, what’s why it’s easy for us to get a gun and shoot at each other. We don’t feel for each other, but if we were taught to feel, we wouldn’t be so violent. Shakespeare did more than help us. He instructed us. We say less and mean more.

莎士比亚教给我们的从来都不是历史,而是人性和情感。正如其中一个scholar说的:The text is only a means of expressing what’s behind the text. What matters is you have to penetrate one way or the another, into what, at every moment, it’s about.

从Actor和Post-modernism的角度,Pacino挑战了scholars who uses logic and historical facts to find MEANING in Shakespeare, Pacino展现演员是如何用人类永恒的情感与人性去认识角色。

Pacino没有把重点放在玫瑰战争的历史上,或者是curses and religion,而是在做一个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of Richard. 他用镜头来展示Richard, 这个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后又被莎士比亚戏剧化的人物的心理过程。比如快闪中的梦境来展现Richard良心上的不安,梦醒后在排练中的Pacino和Pacino扮演的Richard的来回切换来来展现divided self,还有最后Richard的尸体那双惊恐地眼睛,一切都归于Silence。但是同时,这个时代的一些Scholars argued:“Elizabethan and jacobean playwrights were not concerned with constructing psychologically consistent characters. Thus, achieving realistic characterisation was unlikley to have been Shakespeare’s aim.” 但是演员们依然想探究这个人物的内心。

最后,这部docudrama用了Tempest的一段节选作为开头与结尾:

“Our revels now are ended.

These our actors,

As I foretold you, were all spirits, and

Are melted into air, into thin air;

And, like the baseless fabric of this vision,

The cloud-capped towers, the gorgeous palaces,

The solemn temples,

Yea, all which it inherit, shall dissolve;

And, like this insubstantial pageant faded,

Leave not a rack behind.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玫瑰战争这场盛大的,残酷的,关于权力的厮杀最终都归于平静,悄无声息。其实,每一段历史都是这样,唯有其中的人性还在被后人们津津乐道。

 短评

One of the most wonderful Shakespearean films I have ever seen which is so clear and teaches me so much as an actor, director and playwright.

5分钟前
  • 莎客-张征
  • 力荐

西方莎士比亚于中国的红楼梦,“这是高雅艺术我看不懂”的屁话一样普遍。最近上莎士比亚电影课,越来越喜欢读,发现Breaking Bad的故事蓝本有浓重的RichardIII和Macbeth的影子,不如说当代好电影多摆脱不了莎士的影子。

6分钟前
  • 滚来滚去
  • 较差

看着帕西诺的理查三世,总会觉得他用力过猛,仿佛全身的力量都拧在一根绳上,让这个邪恶的理查处于奔溃与断裂的边缘。整部剧组成员都用力过猛,但让我们得以窥探美国演员如何展现自己对莎翁的理解,一种毫无保留的真挚。生活中有些人,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一些他毕生都无法参透的东西,总会打动你我。

11分钟前
  • 野客
  • 力荐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And our little life ......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半纪录半戏剧的形式,将"looking for"诠释的不错。特别是在排练与演出之间台词表演“无缝”穿插的时候,对于一个话剧迷来说还是很过瘾的。期待11月的国家大剧院spacey的Richard III

14分钟前
  • Fan
  • 推荐

热爱造就了这一部电影……事实上它也算个纪录片。我看到了无数思想相互碰撞时擦出的火花,Al是真的很爱很爱戏剧与舞台。片中最感动我的一幕是,Al躺在距今三百年的戏剧舞台上,背台词,找灵感,他说这样的方法是体验派演员经常会用到的。我看到这一幕我才知道我有多狭隘而Al作为演员本身有多伟大,他作为方法派的代表人物,却始终执着表演本身,跨越重重困难与边界,兼容百家之长,一刻不停歇地走在热爱的路上,太值得敬佩。而理查死去的那一幕,Al失神浑浊的眼睛震撼到了我,我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眼里的光渐渐熄灭”是什么意思(第一次是在《稻草人》里看到过),这是Al演技带给我的东西,它是无可替代的,对我来说格外珍贵。我喜欢Al的眼睛,很喜欢很喜欢,我也很喜欢Al,感谢他对演艺事业的执着与坚持。

17分钟前
  • 海星
  • 力荐

他认认真真演个舞台剧理查III也不会太差。不过很认同Jacobi说的,美国人演不好莎剧,关键是口音问题。

19分钟前
  • DuoDuo🐿️
  • 力荐

AL PACINO本人与莎剧的观感很像,狂暴之下的秩序感。再听听DIANE KEATON的回忆吧,他可是个在深夜痛饮酒、熟读莎剧的黑暗骑士。

20分钟前
  • 菱歌
  • 力荐

they actually managed to make it really interesting.

22分钟前
  • 力荐

我挺奇怪为什么这个纪录片没有连带着火一把的…帕西诺97年这版理查真是明星如云啊,还有薇诺娜赖德和史派西。这个片子还是有助于扫盲的,帕爷的演技也没话说。小花絮:剧组在路边拍摄,警察过来说你们需要许可证,帕爷眉毛一挑:“我还需要许可证?”

25分钟前
  • 柴斯卡
  • 推荐

看过DVD版后觉得有必要重新收藏一次。老帕的这部纪录片真心好看,看他这段“一位美国演员的莎剧探索历程”颇有读Shakespearean Actor时看一个新production从无到有的过程的传奇感;而且作为Richard III的入门介绍看更是贴心。

30分钟前
  • \t^h/
  • 力荐

喜欢这种感觉,无论是导演感觉还是表演感觉。老帕向我们展示了脑残粉的最高境界,做莎翁脑残粉当如是。比如到街上抓人问,你看过理查三世吗?只看过哈姆雷特?没文化~你看过寻找理查吗?只看过教父?没文化~

33分钟前
  • 翔如飞飞
  • 推荐

要是能在服装和道具的细节方面再注意一下就更好了.尤其是皇后的那对珍珠耳环,要了个亲命了...

36分钟前
  • 卯兔子
  • 推荐

我等了三年,终于等到字幕。但,由于本人对纪录片的感冒程度,对莎士比亚的理解程度,对戏剧的欣赏程度,果不其然,没看完。哇哈哈哈哈哈。

37分钟前
  • 王小北
  • 还行

入手的角度很好,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解剖《理查三世》,对不了解这出戏及莎士比亚的人是一种普及,然而又有自己独特的诠释和演绎。

42分钟前
  • 黑眉下的绿眼睛
  • 力荐

伟大莎翁+戏疯老阿+惊艳凯文

46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力荐

估计比起戏剧饭更适合演员饭>< 其实除了历史背景障碍(很多也是瞎写)和语言障碍,莎士比亚好像也没啥难懂没啥好特别普及的。。不过对于演员来说,这种有光环justify的琼瑶戏演起来应该是很过瘾吧。。很高兴pacino选了我唯一看过的理查三世,看起来也挺爽的以至于我看一半就去找理查三世同人了。。

50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理查三世是冷门剧本????!!!!!无语了

51分钟前
  • 小镇大飞哥
  • 力荐

半记录半戏剧,帕西诺意欲消融莎翁剧在美国推广不力的坚冰:古英语对观众理解和演员诠释都构成心理障碍。通过记录展示他找寻和理解失落在语焉不详台词背后理查三世之魂。史派西惊艳,鲍德温出色,帕西诺闪烁《魔鬼代言人》般投入的迷人异彩。

53分钟前
  • appletri
  • 力荐

影19213:34’07如果我们只是说没有投入感情。那我们就言之无物,等于白说。但我们真诚的去说,就言少义深了,留白天地宽。半戏剧半幕后,戏剧时镜头太晃。

55分钟前
  • Timing
  • 推荐

看 阿尔·帕西诺的电影是享受。。。看他排演莎剧《理查德三世》的纪录片是另一种享受。。。。。。

57分钟前
  • CM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