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完成了一个夙愿
许多年前,无意中从爸爸的书架上拿下了一本外国小说选译,其中看的最有味道的即是毛姆的这篇小说,其故事之曲折有趣一如当初看《飘》时一般,好似突然发现了一部有意思的小说。实在不记得当时的译名了,但一直记得故事的情节,女人最终选择了坏坏但有趣的人,似乎也是自己对于爱情的想望。
说起来,能有如此印象深刻的故事也许并不多吧。只是觉得为何这么有趣的一部小说,为何从未听人提起呢?就这样定格在脑海中。
但从未想过小说还能化为影像如此清晰的展现在面前。
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名字叫《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实在是够煽情的了。还没有字幕,但我居然大概猜出了它正是我一直挂念的那部小说。但没有字幕实在费劲,所以无奈放弃了。最近一个很巧合的机会看到,实在是完成了一个夙愿。
男女主角当然属于超演技派,无疑。即使是那个贫困的小提琴手,稍带怯弱与羞涩的表情也恰如其分,说起来,我觉得倒比《色戒》里王力宏的学生气更为天然呢。
毛姆的小说其实都很通俗,比如《面纱》,等等,但仍比一般的通俗要棋高一着,是他的有意思的地方。
2 ) 与原著相差甚远
电影改编自毛姆的同名中篇小说,中文名为《佛罗伦斯月光下》。也正是因为看了小说,才发现了这部电影,观看的时候也总是将电影与小说进行着对比。
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里的Mary和Edgar就是让人喜欢不起来,Mary生就刘嘉玲般的老相;Edgar长相太过普通,完全不似书中描写的那般精英,empire-builder不是长他那样的。尽管有Sean Penn,但他的表演没有亮点。
不知道为什么电影要再加上一条墨索里尼当局官员Leopardi的一条副线,完全不着边际。
也许正如电影的另一个更恶俗的中文译名《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电影将表现的重点转到显而易见的男女关系上去了,主旨简化成了那一两句老生常谈,“到底是要没有安全感的爱情,还是没有爱情的安全婚姻”,或是“生命不就是冒险嘛”,但原著中那些细腻的难以捉摸的洞察人事的心理描写却荡然无存了,而那才是最精彩的地方,不仅仅是男女之间,还有男男女女本身。
所以也不知道Roger Ebert怎么能给这部电影三颗星。但他将故事里的一个年事已高并被社交圈排除在外的老同性恋与毛姆做了类比,非常有趣。
3 ) Up at the Villa
小说似乎是毛姆写的。电影中文名给翻译成了《情迷翡冷翠》,很有欺骗性,但实际上既不翡冷翠,也无从谈起情迷二字,这个片子讲的是陈腔滥调的婚姻话题:一个女人最好选择怎样的男人作为结婚对象。电影可能在佛罗伦萨取景,不过没有多少文艺复兴名城的风光镜头,隐约扫到过街头的雕塑,有一尊形似老米的大卫。这个片子要是由James Ivory来拍,可能会美上许多。银幕出墙红杏的代言人Kristin Scott Thomas扮演女主人公玛丽潘顿,一个丧夫的旅居百合花城的单身女子,James Fox扮演心仪她的英国驻孟加拉总督埃德加爵士,Sean Penn扮演美国来的情场浪子劳里费连,Jeremy Davies扮演奥地利流亡艺专学生卡尔里希特,Massimo Ghini扮演佛罗伦萨市政长官利奥巴迪,对玛丽的美色颇为觊觎。影片就这样纠缠在四男一女错综而并不复杂的关系中,通过埃德加爵士赴罗马后一周的时间里发生的若干事件,对玛丽最终的归宿给出了解答,二战即将爆发的阴影只是背景,并未对剧情产生重大影响。Derek Jacobi爷爷扮演与玛丽偶然相逢、充当其导游的异乡客,是本片中最为可爱的男性角色。
影片进行到中场时险些演变成惊悚片,然则玛丽惹上卡尔里希特这个大祸端,不得不说是她咎由自取。她听信了费迪南公爵夫人关于青春时代一段露水姻缘的深情缅怀,浪漫心态爆发,对流亡的奥地利学生卡尔里希特滥施同情心,邀请他回家观赏花园,并与之也有了一段露水姻缘,然而卡尔里希特是个濒临崩溃边缘、对生活已然绝望的年轻人,玛丽对他的所作所为正如“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露”,卡尔视她为天仙,当他理所当然不识趣地再返回来要求再续前缘时,也理所当然遭到了清醒过后的玛丽的拒绝,于是卡尔崩溃了,向玛丽举起了枪,不过他没杀死玛丽,而是结束了自己活腻了的生命。惊恐的玛丽无奈之下只好找她心存戒备的劳里费连来帮忙处理尸体。劳里费连刚刚把事情处理完毕,就被早看他不顺眼的利奥巴迪给抓了起来,后者从他身上搜出了玛丽的枪,这把枪是埃德加爵士赴罗马前留给玛丽防身的,卡尔里希特用它自杀,玛丽又交给劳里清理开枪痕迹。利奥巴迪将劳里下狱,并用这把涉及到埃德加爵士的枪胁迫玛丽就范。
铤而走险的玛丽用从费迪南公爵夫人处搜到的罪证反胁迫利奥巴迪放人。她成功了,劳里被放回来,枪也要了回来。埃德加返回佛罗伦萨,告诉她自己已获得印度总督的任命,现在要来听她关于求婚的答复。玛丽将一周内发生的事件全盘托出。埃德加表示谅解,仍坚持要与她结婚,但同时声明自己会放弃印度总督职位,因为殖民地高官不能身有污点。玛丽坦白说自己并不爱他,也不能嫁他。埃德加怫然而去。得到消息的费迪南公爵夫人责备玛丽犯了大错误,放弃了最好的结婚对象。并在最后甩下一句话,那段关于露水姻缘的深情缅怀纯属虚构,露水姻缘是虚构的,那个可怜的年轻人也是虚构的。玛丽目瞪口呆。
结尾,孤单一人的玛丽离开佛罗伦萨,准备返英,Derek Jacobi爷爷扮演的“幸运的”里德贝特向她告别。在火车上,玛丽又遇见了劳里费连,他要搭车到巴黎,而她要借道巴黎,他们可以暂时同路……
如果影片要探讨的是婚姻问题,那么结尾绝对算不上什么光明的尾巴。与劳里费连在一起,这是个青春派言情小说的套路,与埃德加爵士在一起,这是现实主义文学套路,与利奥巴迪在一起,这是个黑色喜剧,与卡尔里希特在一起,这是个讽刺戏剧。总而言之,玛丽目前最适合的结局还是孤身一人。或退而求其次,答应埃德加爵士的求婚也不错,两人虽有年龄差距,虽然玛丽认为自己不爱他,但他们相识许久,而他宽宏正直,没有品德污点。作为一个家庭里的丈夫,这已足够。
4 ) 中文名和英文名所指不是同一个片子!
5 ) 几近完美
没有一个女子不会去羡慕或者是嫉妒维罗妮卡。
可惜,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可以成为她。
十四世纪的威尼斯是一个独立的自由邦。欧洲的商业门户、追求自由和纵欲的城市。女人被视为财产,并被分成奇怪的两类:一类早早嫁作人妻,不许受教育,不许轻易抛头露面;另一类自愿成为高级妓女(威尼斯之女),接受各种培训和教育,在社会上很有地位。
少女维罗妮卡本想嫁给恋人马可,但是马可为了家族利益,在心情极其郁闷的情况下,娶了贵族之女。
维罗妮卡在母亲的培训下,成为了威尼斯之女。除却身份,她貌美,聪敏,同时,她善良,勇敢。
是男人都会爱上这样的女子。同样,是男人的妻子也都会嫉妒这样的妓女。维罗妮卡赢得的不只是男人手中的金币,同时还有倾慕之情,或许还有真正的心。无法去否认,片子中国防部部长及其他人,都已经深陷她所布置下的情网。
维罗妮卡的母亲告诉她,你可以爱上爱情,但是绝对不能爱上男人。
是的。她没有什么男人都爱,她只是在那些男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炫耀。但是,这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女子。她有足够多的资本可以炫耀。但是,她不是。她并不只是将自己的才能来用在取悦于这些男人上。
面对外敌入侵。她甘愿来到法国国王面前。她毫不怯懦,为了自己的故土,她用尽自己的才能与之周旋。
一切的一切,她终究还是一个女子。并且是为了自己的爱情信仰而活着的女子。在她爱的人面前,马可,她终究还是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
不要以为马可是在玩弄感情的人,他爱维罗妮卡。并且他的确是值得维罗妮卡所爱的男子。
在影片最后,因为外界毫无理由的指责,使得维罗妮卡被抬上了审判场。
她的爱人出现了,马可站了出来。为了他爱的人辩护。
故事的结局很美好。
很高兴能看到美好的结局。
虽然很大程度上,个人认为悲剧或许更有渲染力。
6 ) 选择这个男人是因为他真的很有那么两下子
女主角选择了西恩潘 实在是没什么好讶异的
这个男人就是再版白瑞德嘛
你们只看到他色色的 坏坏的
甜言蜜语会讨女人欢心
就给他定了标签
花花公子
岂止
你们忘记他处理凶案现场的冷静和机敏了么
忘记事后他是用怎样一针见血的参透话语宽慰女主角的么
忘记他为了她锒铛入狱也毫无怨言的么
忘记他爱她却始终以最实在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立场么
嘿
有没有搞错
这真是个纯正的爷们
有担当负责任从不虚伪
他口才了得 让人觉得轻浮不可靠
那是因为他自信洒脱从来也不想掩盖自己漂亮的脑袋呀
7 ) 翡色翠绿的冷
翡冷翠,因为意大利语里面的发音很像这三个字,所以徐志摩把它翻译为翡冷翠,天啊,多好听的名字,翡翠冷调,翡色翠绿的冷,最喜欢的颜色之一。佛罗伦萨是这个城市的另一种译法,但是见到但凡译作翡冷翠的,都有点vintage的质感,让我想起祖母绿的颜色,着实喜欢。那年六月,第一次去翡冷翠的时候,站在山顶快到酒店的地方,看着彩霞满天,粉色橘色笼盖四野,真的很想和浮士德一样,叫出一声:太美了,停下来吧,时光!站在欧洲大陆上,人才会真切的知晓,为何欧洲的油画那么绚丽多姿,曾以为是画家拥有强烈的感知力,其实那些他们只是在写实。今天是毛姆的诞辰,穿上华丽的衣服出去会见朋友,提前专门看了这部电影,因为发现近二十年来毛姆的作品被翻拍为电影的不太多,就面纱和这一部,而女主又是我很喜欢的英国病人里的女主,感觉她一直在演一些破落的贵族妇女或者说是intellectual woman,都是一些尤物。优酷上竟然把这部电影翻译为《四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真的是恶俗,不过也或许是为了致敬女主的另一部大戏《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电影拍的很精致,看下去时光稍纵即逝,看完后也看了书,本名是up in the villa,就是在别墅之上的意思,但其实讲了更多。一般情况都是书比电影更好看,这个也不例外,电影中觉得稍显突兀的地方,书中都给了合理的解释,更显人性的幽微。就像电影是切去四角的吐司🍞,而小说又完美的把边角料给我补齐,其实我是一个吃吐司不喜欢切去四角的人,毕竟人生在世,软硬通吃,才可更多元。美第奇家族缔造的翡冷翠,真的是去多少次都不厌倦,就像读毛姆的小说,不管读哪一本,都会有被逗得哈哈大笑或者锁眉沉思的片刻。如此,足矣。
毛姆《情迷佛罗伦萨》改编。前置了舞会而非生活日常,意欲用画面冲击观众的感官,这已经输了段位。后面的剧情也验证了我的判断:很赶,赶着叙述,赶着铺垫,赶着做爆点以至把极偶然的事变成了很必然,没有节奏和韵味在里面,普通的模范案例。人设倒是不错:埃德加稳重睿智又爱得深沉很好演,玛丽那份烦思愁绪也有很细致可品的刻画,西恩潘的邪魅似乎很有趣,小提琴手的卑微青春似乎也富有感染力,但后两者与毛姆原著实在相去甚远尤其是西恩潘,大材用错了地方。缺少那种自然而然的变化,那种命运无常却又不得不接受的无奈(玛丽)或窃喜(劳利)。只是一次拙劣的模仿,5
有时候爱情是无需计划、无需天长地久的,更何况谁又能承诺谁什么?明天我们可以踏上一辆火车,看看它会将我们带向何方。
结尾KST跟Anne Bancroft 那段对话算是挽回一点分数,前面真狗血。
潘叔说了,魔鬼总会照顾它的门徒~
片子不好 小说可能还不错~ 几个演员都很眼熟...
女人可以不美,但不可以傻到感情太丰富的地步
Sean.Penn和托马斯姐姐根本不来电
下午在电影频道看的,不得不说Sean Penn真的很有魅力啊!!!!以前无论是书还是电影我都很少接触这种描写男人的主题,虽然本片围绕着一个女人转。很有趣~改编自毛姆的小说
我当你是女神,你却是个神女。
怎么竟然下了个法语配音。。。不怎么好看。。。
完全是为梦中情人K姨看的,一贯厌恶Sean Penn,换男主啊喂!毛姆小说的教育意义!!!Rule No.1: NEVER NEVER give pity fucks!!!
欸,一定是我太喜欢原著了,再看电影索然无味。必须要恨一笔的是,KristinScottThomas截然不是那个英国丽人 玛丽。
这片不是我的那杯茶。。。上流社会小九九。潘叔的角色莫名让我感觉要是Mathew Perry来演应该也很合适(啥)
片完又重温了一遍开头,挤在二楼观赏台评论二人的镜头很讲究,但是有弱化人物形象的感觉,所以造成了我需要去“找”毛姆的印象。被弃者(毛姆化身)对视侍者的眼神很出彩
毛姆把女人抽的不轻,KST演这种女人挺浪费的。
对老御姐,不要尽信语重心长,但要留意无心快语。Sean Penn讲明自己是浪子还算有职业道德。偶尔的聪慧也掩盖不了女主角的很傻很天真呐。下的法语配音看得有点头大。绝对没想到翡冷翠一刚。。。
a messy adaptation of Maugham's novella; KST not suitable as Mary, Sean Penn a naughty charm, and Sir Derek's impressive eyeshadow...
生活就是无数个选择,无论你是否诚实,一个错误总有一天会导致另一个错误,你终要为其埋单。以前这样的故事适合贵族,如今这样的故事适合全世界,前提是一个诚实的人。影片没什么好讲的,即使外景地是佛罗伦萨也没见什么美景,倒是这个感情故事更耐人寻味,这要感谢毛姆的原著。★★★☆
毛爷爷总是怂恿教唆别人突破重重道德和金钱的束缚,追寻内心的自由和欢愉!!!然后就各种分手,各种离婚,各种跑去毛里求斯。。。人森各种惊心动魄。。。内心各种迎风凌乱。
很多时候,女人只需要你在被拒绝之后又出现在火车上等着她。四个男人里有两个是真爱,一个是感激,另一个是欲望。我除了感叹Sean Penn年轻时候还真是小帅哥一枚以外,这部电影庸俗得毫无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