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二年(1852年),颇有姿色的叶赫那拉氏玉兰(刘晓庆)被选进宫册封为贵人,由于历史上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两家族有宿仇,玉兰起初不得咸丰(梁家辉)的宠幸,但善于心计的她终以一曲哀怨缠绵小调和倾城美貌将咸丰紧紧捆绑,被册封为懿嫔,又因生下儿子载淳,被进封为懿贵妃,地位一时除皇后(陈烨)外,无人可及。
清宫各嫔妃争宠、咸丰耽于享乐之时,觊觎大清财富良久的英法等帝国对中国屡次发兵侵犯,胆小怕事的咸丰在肃清等八位大臣的规劝下,丢下举世闻名的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以“秋猎”之名携带众嫔妃逃到了热河行宫,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行及时乐”的奢淫生活。
2019年4月16日,巴黎圣母院遭受大火,哥特式塔顶倒塌,多处木质结构被烧毁,全世界人民为之伤感。1860年10月18日至1860年10月21日,圆明园被大火烧毁,一百五十一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化为灰烬。
2019年5月3日,我观看了这部电影,心情甚是沉重。因为历史离现代生活很远,圆明园事件的冲击随着时间渐渐变淡,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一开始的印象可能还不及巴黎圣母院。可是,残骸一直在北京的土地上伫立,我们从历史课本中读过、看过,从老师口中听过,但对于自己而言,它就像理所当然存在的符号,没有承载太多直接的情感,直到这部电影将这段历史记忆加深。
因为皇帝喜欢夏天在此避暑,圆明园得名“夏宫”,法文名Ancient Palais d’été。那年,Elgin下令将它烧毁。看到这个镜头,我不禁生发出一个疑问,在英法,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珍贵文物,也深知这是一种文化的记载,怎么忍心下达放火这样的命令?如果像解说词中所说,这仅仅是为了掩盖抢夺的罪行,或者想要从精神上打击中国,当有其他方法,而不是将这么多艺术珍品焚毁。在一定程度上,Elgin并不是珍惜艺术之人,至少不爱惜美的事物,尽管他声称“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古董珍品”。
抛开政治,仅仅着眼于这座宫殿,以一个平常人的视角,我想要走进这座宫殿,欣赏这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里面陈列的中国传统艺术品,它对于中国人比巴黎圣母院对于中国人应当有更大的吸引力。再假设一下,如果当时有人绘制圆明园的结构图,该有多好😭
另:附上Elgin和圆明园遗迹
咸丰二年(1852年),颇有姿色的叶赫那拉氏玉兰被选进宫册封为贵人,由于历史上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两家族有宿仇,玉兰起初不得咸丰的宠幸,但善于心计的她终以一曲哀怨缠绵小调和倾城美貌将咸丰紧紧捆绑,被册封为懿嫔,又因生下儿子载淳,被进封为懿贵妃,地位一时除皇后外,无人可及。 清宫各嫔妃争宠、咸丰耽于享乐之时,觊觎大清财富良久的英法等帝国对中国屡次发兵侵犯,胆小怕事的咸丰在肃清等八位大臣的规劝下,丢下举世闻名的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以“秋猎”之名携带众嫔妃逃到了热河行宫,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行及时乐”的奢淫生活。这个我们永远不能忘!勿忘国耻!
《火烧圆明园》采取的是双线结构,除了讲述英法联军的禽兽行径外,影片前半部分通过正史与野闻交融的方式,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慈禧发迹的故事,她成长模式的情节线也贯穿清晰。这样的故事结构,不仅有利于刻画慈禧的人物性格,还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以及细节的趣味性。影片中间部分像曾格林沁怒摔英国侵略军官巴夏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前民间义士的奋勇抵抗等情节段落,其戏剧火候亦把握得恰到好处。
从视觉美学角度上看,美仑美奂的影像构图、精雕细琢的道具和布景、史诗式的视觉风格、挥洒自如的华丽摄影机和人物调度以及极力构建个人化“金碧辉煌”的中国想象等形式风格完美结合了这段“火烧圆明园”的宏大历史叙事,将导演自身的意趣及内心艺术追求最大化到极致。该片不但保留了精美繁复的内景画面营造,而且当标志性的推轨镜头流畅运动至外景时,也避免了片厂外景式的粗陋小气。
李翰祥在这部电影里对镜头语言的运用尤为纯熟。影片几场戏都透过长短远近不同的镜头介绍皇城故宫实景和搭建的圆明园,从各个角度展现宫殿的建筑,扫视人物华丽的服饰以及具有历史色彩的道具,从而有力烘托了影片庄严的历史画面。此外,该片精心设计的默片段落亦体现了导演的功力,懿贵妃用一曲缠绵小调吸引咸丰皇帝的戏几乎完全用动作、音乐、构图、剪接、摄影机运动交代,极少使用戏剧性的话语对白;而和八国联军的两场大战也拍摄剪辑得激情澎湃。
听,强盗要杀人放火,借口是主人不许他进屋来偷盗。真是荒谬绝伦!还要恬不知耻地大声宣告!为什么?为什么他们竟敢这样地横行霸道?就因为中国有辽阔的土地,有金银财宝。他们也有,他们有的是野心和洋枪大炮。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历史把额尔金这个名字,永远钉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上示众。这个英国的勋爵,下了一道震惊世界的命令。三千五百名士兵纵火焚毁了人类一座最大、最美、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勤,终于把乾隆皇帝下江南带回来的一个园林之梦在北国的田野上建成了。 十月十七日,英法联军司令就命令他们的军士,对园中的陈设和珠宝玉器自由地、文明地、合法地选择。于是,一场掠夺野蛮得旷古未闻。强盗们你争我夺,分赃不匀。他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赃物。这就是侵略者的所谓文明。拍卖之后,他们又用三天三夜的大火,来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欲盖弥彰,举世震惊。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火,烧毁的是皇帝的逍遥宫,却唤醒了千千万万浑浑噩噩的梦中人。火,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座圆明园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个朝代的不断增建、修缮,到咸丰十年,整整一百五十一年,无以数计的劳力、财富和智慧的结晶,毁于一旦。这非但是中国文化艺术财富的一场浩劫,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场灾难。守园大臣和他同归于尽。皇上和他的近臣、嫔妃正在避暑山庄巡幸,那里有的是好山好水好幽静。圆明园的废墟,今后仍将竖立在田野上,年复一年。他没有声音,但谁都能听到他至今都在愤怒地仰天长叹。
以前每晚守着电视台,最怕它放一些很老很老的香港古装电影,没一个认识的演员而且装扮什么的我都不喜欢。
这部也不算很久远了,(虽然也是近四十年前电影了),因为有梁家辉才去看的,其实现在很少有机会可以看到这种题材的电影了。有几个情节印象很深。
使臣和英法联军在通州和谈:
:“贵国等进京面圣,要遵守我们的礼节。我们自王公大臣以下,面见皇上要三拜九叩的。”
:“我非中国之臣,为什么要跪?”
:“乾隆年间,贵国使臣为了见皇上的礼节,也曾坚持了一个月,最后还是单膝下跪了。”
:“贵国有句古话:此一时 彼一时也”
科尔沁:“夏巴礼参赞,请你说话客气一点”
:“你们中国有句古话,败军之将不可言也,不客气又能怎样呢?”
:“用不着跟我拍桌子吓唬耗子,我经历的大风大浪多了,捏死你,如同捏死一只臭虫。”
:“当然了,你过的江浪太大了,三千骑兵只剩下七个人,你是一名伟大的刽子手。”
科尔沁亲王好歹是个有血性的蒙古将军,拍桌而起就要和夏巴礼摔跤,夏巴礼挥动那两拳头实在有小丑之态,三下五除二就被科尔沁摔得屁股尿流,最后还被丢到了水里。看到这里好解恨,感慨蒙古将军还是孔武有力。可是啊,英法联军正好以这件事找茬,再次发动进攻。
我没有想到,83年的电影,在一些大场面的展现同样不叫人失望。这次八里桥之役,我眼睁睁看着无数骑兵还没来得及射出他们的箭,刺出他们的茅,就被洋人的长枪大炮炸飞,骑兵们用肉身前仆后继,但很快,全军覆没。马背上的民族最终是倒在了鸦片大炮的脚下。
生命在战争里,尤其是实力悬殊的战争里,真的是贱如草芥。
英法联军进京,皇上和王公贵族去早已离开去“避暑”。最惨的是老百姓,洋人们疯狂地烧杀抢掠,触目惊心。
大火在圆明园烧了三天三夜。火把耻辱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亿万双有力的手,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这历经五个朝代,无以数计的劳力,财富,智慧的结晶付之一炬。
看完《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我感到无比的愤怒。 《火烧圆明园》讲的是咸丰在位时,英格兰和法兰西这两个强盗入侵北京,而咸丰和他的妃子决定逃往河北承德避难,大臣们都要咸丰出兵攻打英、法。中国太落后了,还在用长矛、箭。可是长矛怎么打得过枪炮?中国全军覆没,咸丰得以逃跑。英法联军可耻地一枪枪打死老百姓,闯进圆明园,还美其名曰“文明地拿”,最后为了掩盖罪行,三千五百名侵略者一把火烧了这座“万园之园”,康熙、乾隆花费几个世纪的心血就这样化成了灰烬! 看完电影,我就被英法联军的可耻和清政府的无能深深震撼了!明朝的火炮哪儿去了?戚继光的鸳鸯阵哪儿去了?不过,那些中国士兵的悲壮深深感动了我。他们,总比那些逃跑的皇帝妃子好!他们,总比那些只知道纸上谈兵的大臣好!他们,至少勇于献身,至少临死前还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至少对于中国不至沦陷还有些贡献! 最令人震动的是那个与英军谈判人摔跤的蒙古大臣。当英国人羞辱中国,羞辱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反击,把英军羞辱得恼羞成怒,把英军统帅摔进湖里,为中国人出了一口恶气!我瞧不起那些抱住他的大臣!哪像个男子汉!软弱! 这使我联想到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名言。是啊,中国闭门造车,哪会打得过有枪有炮的英军?现在的社会,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使快鱼吃慢鱼的时代!现在,中国人变快了,快时代慢下来就会被别人超越,把你打下去,所以,必须快,慢就要挨打。我们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句名言! 影片最后有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让我感到无比愤怒,更激励我要好好读书,让祖国发展得更好: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灰烬…
開場夠恢弘,李導專擅的走路調度相當適合圓明園的視覺美感。就是後半段那粗俗的民族主義刻寫壞了一切,那凡洋必糟的旁白寫得更是讓人懷疑劇本是從十九世紀穿越來的保皇黨代筆。
83年国庆前后跟着大人去四川路上的永安电影院看的第一遍,那天还下小雨。两部(后一部是《垂帘听政》)连着下来确实有点晕,不过还是被李翰祥给震住了。刚才对着完成台本拉了开头的一场,开篇到小皇帝登基,一共八分钟,103个镜头,这个节奏是当时大陆故事片所绝对没有的~~
有一个镜头是英法联军的统帅看着清兵“不顾生死”的冲杀而来,摇了摇头,这个镜头真的精髓;我看到这战斗场面都气死啦,前面已经有过战争场面,是同样的战斗法,上一次大败亏输,这次又是同样的战术——同样的傻,tnnd谁指挥作战的,拖出去斩了,兵书看到哪里去了,大战中敌方死的人,还没有敌人进村被巷子里的游击乡勇杀得多!!!! 洪武大炮呢?火绳枪呢?我怎么没有看到!这部片子没有什么故事性,但历史的沉重让我不得不打五星。
如果只看前半段,我以为还是相当不错的清宫戏,即便放在今天也还是不错。可惜,自从慈禧跑出来义正辞严一通演说之后,我就郁闷了,后面越来越看不下去……
细节没问题,整体进退失据
李翰祥眼神儿有点儿涣散呢,张弛不够有度啊。刘晓庆不愧是基佬领袖,演起这些心狠手辣的女王角色来真是得心应手,值得广大男女基友学习。梁家辉的妆化得真心娘,演得也娘,不过当年的他真是很嫩啊。马背上骄傲的民族最终亡于该死的儒家思想和奴性思维。也怪不得谁。
梁家辉啊~~那时候觉得这皇帝的模样好病坏,捂脸,后来才知道是他,顿时觉得这片好豪华(并不,当时他还不出名,照说应该是不贵的),现在五分给情怀,毕竟不记得好不好看了,当时看得蛮焦虑的,天朝这么大曾经这么光辉的国家这么弱,被人压着欺负~。偶是在电影院看的,当时相当卖座的片了~出名的很~。从此刘晓庆就当了一段时间慈禧专业户~,当时真的觉得她演得好,跟皇帝恋爱的时候很纯洁的味道,后面权斗宫斗又心黑手狠~,皇帝死前往她手心塞了个印,皇帝对她挺真心的。那时候西太后无论官方还是坊间都是批定她是坏人祸国的。
小时候看的啦,记忆里是很不错的。也许现在重新看一遍再来评论更合适吧,不过,暂时偷懒了。。
很多年后知道咸丰其实是梁家辉当时狠震惊!
电影真实叙述了英法联军侵入中华大地以后犯下的滔天大罪 横行无忌 任意抢劫 残杀无辜 一幕幕血与火的惨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激起满腔怒火 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圆明园创造是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 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 它是美的化身 然而 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 是世界的悲哀
据说那里面的东西都是导演找来的真东西 啧啧
在当时应该很震撼,但现在看来布景服装道具化妆以及最最重要的剧情都不行了,尤其剧情没起伏,看起来像是纪录片不是剧情片~不过刘晓庆那时候还挺好看,水嫩嫩的~
小学老师给放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清军和英法联军打仗那场戏,真人怎能敌得过大炮?清朝的落后暴露无遗。看着一个个勇敢的士兵倒下,圆明园在大火中毁灭,爱国情感被激发出来,心痛。要培养每一个小学生的爱国情操,无需讲很多大道理,此片足以。
半文献纪录片,现在的香港对大中华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导演怕是不多了。真景实物正典野史正是李翰祥的拿手好戏。梁家辉与刘晓庆的分寸极好。尸阵战场接锦衣玉食也很有力,最后忽拉拉大厦倾,劫掠焚烧,能感到导演的心痛(不怕抢就怕毁)
8/10。李翰祥确有民俗风情的考据癖,红毯、舞鞭、大鼓等气派的入宫仪式,太后初次干涉朝政应皇上要求下跪于后门的礼节,假山假水、长廊停阁的构图安排和旁白解说“凤在上龙在下”石雕,以及京城群众反抗外敌驱屠的高旋踢腿这种超前打法,每一处每一景都照顾观众的审美视觉。PS:短评居首的路痴请绕回。
艳阳天,艳阳天,桃花似火柳如烟
太意识形态了,很平庸的作品,考虑到梁家辉演得不错,加一星
慈禧升职记与国运没落之始。真没想到影片中取景的圆明园竟然是真实搭建的实景,最后一把火把实打实建起来的“圆明园”烧了,真是大手笔,还原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屈辱。梁家辉的表演真是无可挑剔,不愧是当年回国拍片第一人。
拍「火烧圆明园」连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都不提,直接一句「英法联军已经打到广州」就完事了。前面1/3慈禧的部分,一股李翰祥一贯的宫闱片与风月片气息扑面而来,和正片毫无关系!
有些矫情,尤其是旁白!慈禧主张打洋人那段,就算是真的,也很是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