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无悔追踪

大陆剧大陆1995

主演:王志文  刘佩琦  岳秀清  何冰  孔琳  吴军  李冰冰  郝戎  李丁  赵丽娟  李连义  张少华  金淑媛  

导演:尹力

 剧照

无悔追踪 剧照 NO.1无悔追踪 剧照 NO.2无悔追踪 剧照 NO.3无悔追踪 剧照 NO.4无悔追踪 剧照 NO.5无悔追踪 剧照 NO.6无悔追踪 剧照 NO.13无悔追踪 剧照 NO.14无悔追踪 剧照 NO.15无悔追踪 剧照 NO.16无悔追踪 剧照 NO.17无悔追踪 剧照 NO.18无悔追踪 剧照 NO.19无悔追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0

详细剧情

  一九四九年秋,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北京城里一片欢腾,清查特务的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土刀唐胡同里,刚刚接管了旧警察局的年轻派出所所长肖大力正忙着维持群众游行的秩序,偶遇一个熟知兵器的教书匠冯静波,这引起了他的怀疑。为了查清冯静波的身份,肖大力搬进了土刀胡同十五号院,与冯静波做了街坊。冯的真实身份确实是国民党的潜伏特务,代号"5182"。恶霸四阎王为他发了委任状,接受"白眼镜"的命令。深夜,"白眼镜"前来交待任务,冯的特务生涯从此拉开了序幕。"白眼镜"为冯送电台时被肖大力等人击成重伤,临死前只说出5182几个字。肖大力认为冯有重大嫌疑,让他注意四阎王的行踪,借此对冯旁敲侧击。曾在妓院做使唤丫头的大眉子参加了夜校扫盲班,她爱慕冯老师的才华,常主动为他做家务。冯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请大力保媒娶大眉子为妻。大力找大眉子谈心,拐弯抹角说冯是特务,可大眉子自觉出身下贱,婚事全凭大力做主。
  肖大力偶然听到从冯家传出用作联络暗号的乐曲,便也买了一台短波收音机,煞费苦心地进行研究,吃饭睡觉都不忘琢磨那首名为《展览会上的图画》的曲子,在大家眼里他似乎是着了魔。冯从大力的妻子刘亚琴那里听说此事,不禁暗暗心惊,深知自己处境艰难,只得不动声色地应付这一切。他假称挖出一夜壶金子,将活动经费充了公,被评为抗美援朝积极分子。满腹经纶的冯静波邂逅了校长的女儿徐小妤,两人一见如故。小妤仰慕冯的才华,冯也倾心于美丽又有知识的小妤。二人荡舟湖上,面对小妤炽热的目光,冯在欢乐之余也深感痛苦,心情沉痛地说自己是负罪之人,准备自首,但在大力面前却欲言又止。晚上,冯突然不见了踪迹,大力紧张地认为他是畏罪潜逃。敏感的亚琴直奔小妤的宿舍,正好撞见这对偷情的恋人。东窗事发,冯家乱成一团。大眉子不依不饶,要跟那个破坏她家庭的女人"撞头"。冯终于鼓起勇气提出和她离婚,不料受到大力等人的指责与阻挠。校长更以开除作威胁,不许他离婚。气愤的大力把冯反锁在厕所里,让他好好反省历史问题。静波与小妤迫于压力,只得黯然分手。
  冯静波在学校从未有过激言行,是个人人称赞的好老师,大力挑不出他的毛病,无可奈何。街道组织大家学习宪法,请冯为众人讲解。冯对镇压反革命的条文心有余悸。特务身份的重压使冯隐忍地生活着,这竟使他在历次运动中躲过了劫难,并且由于他为人和善,处处助人,竟被评为区劳模。而坚信冯是特务的肖大力却被诬以"特务"的罪名送进了劳改农场,亚琴自杀身亡。大眉子意外地发现冯的委任状,偷偷地烧掉了。
  四十年过去了,肖大力重又穿上了警服,他依旧执迷不悔地监视着冯的一举一动。此时的冯已由一位好老师变成好校长,他确实感到坦荡做人的快感,同时也更感到自己心底那块石头的沉重。肖大力的儿子新桅和冯静波的女儿抗美青梅竹马,却因父辈的恩怨无法走到一起。昔日给冯发委任状的四阎王已成了海外合作项目的投资者,这令冯惊讶不解。肖大力的铮铮铁骨令冯自惭形秽,也正是肖大力的所作所为,让冯了解了共产党。冯终于幡然悔悟,给大力写了自首信,请他宽恕"昨天的敌人",并在女儿的搀扶下走进了公安部的大门。

 长篇影评

 1 ) 对肖这个人物的一点零碎感想

本剧前半部分借着反间谍剧的名义反思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点到为止又深刻犀利,后半部分则更像是两个理想主义者惺惺相惜。

冯的人品才学自然是没说的,近乎完美。对于肖,我觉得冯的评价很中肯——正直、善良、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就是一根筋。剧中用了很多笔墨表现肖的无私善良,如肖始终骂曾做特务进劳改营的王六斤罪有应得,但依然跑前跑后为王“落实政策”补工资,在王生病晕倒时拖着文革中曾摔断的病腿背他去医院,在医院看护他;作为派出所所长的肖逮捕胡风案中被批斗的董老师,用手帕包住董老师被手铐硌出血的手,对她说“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这份他自己都不记得的善意、疯狂年代里朴实的人性却成为董老师熬过艰难岁月的精神支柱;更不用提对焕章、车子李等人的好,所以说肖没有人性,害了所有人我是不赞成的,肖的人性是太高了,高得近乎“没有人性”。

不知道冯从哪一刻起,也许是他默念肖“人不爱钱鬼都怕”时起(家里人曾用同一句话评价他),也许更早,就意识到某种意义上肖和自己其实是一路人。我以为后面冯对肖的尊重、认同、心疼和挂念是甚于肖对冯的爱恨交织的,这从冯在唐山大地震中背出肖,通胀时大家争相去银行取钱肖却反而去存钱时冯望向他背影的眼神(冯因此自己也没取钱),执意给肖带饭,给他做拐杖,在远远婚礼上痛斥苏大姐和四阎王时“说话像肖大力一样”等情节都能看出来(有趣的是肖和冯聊书法的时候,肖表示自己能说一大通都是受冯影响。两人在四十年的较量中越来越互相靠近)。冯和肖很多时候是对比,很多时候也是类比。

肖文化不多眼界不宽一根筋到不可理喻,历次政治运动中却都基本保持了冷静、清醒、实事求是,比如大炼钢铁时实打实不放卫星,怀疑土高炉炼出来的都是废铁,文革中反对红卫兵砸烂公检法等行径,被批斗劳改当成特务也没说出自己对冯的怀疑。这与他不随风倒、内心自有原则有关,在当时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肖也有很明显的缺陷,比如在如此了解冯为人的情况下依然仅凭怀疑盯了冯半生,不惜搭上家人的幸福(冯、肖和眉子都有干涉子女生活的习惯,在此我不以今人的眼光加以评判),而他的信仰之源,是那些曾经使劲宣扬这些的人早已抛在脑后的……有趣的是苏大姐这种人在政治运动中仿佛墙头草,害人误国的事不少做,改革开放后倒是解放思想,真的是什么时候都紧跟风潮。当年不完全是迷糊,只是没原则;如今也不是多清醒,只是一如既往随风跑。反而肖大力,运动中还算清醒,一生却仿佛一场荒唐的梦,实在是悲剧。

我觉得首先大力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人物的丰富和复杂性也是此剧一大良心之处。其次,编剧写这个人物,个人认为一方面寄寓了对一代人的同情——国家和社会的风向总在变,曾经珍贵的转眼就被抛在脑后,曾经不可原谅的忽然就成座上宾,天地翻个个,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能苛求面对时代的每一次转向他都能跟上,何况肖后来已经老了。个人命运在时代风潮面前的渺小,半生追求瞬间就可能成笑话,这是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代人身上的悲剧。另一方面,我觉得编剧也是想用这个人物警醒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的脑子交给其他人,乃至某些所谓更伟大的东西,不要为一个标签、立场、“主义”甚至信仰放弃时时刻刻的思考和判断,哪怕是出于热忱和真诚的信任。

 2 ) 我所看过的最佳电视剧

机缘巧合,接触到了《无悔追踪》,短篇小说原著张策,很快就看完。小说比起电视剧来还是略显单薄,电视剧的丰满得感谢编剧史建全,感谢导演尹力(云水谣),感谢王志文刘佩琦李冰冰何冰诸位演员,感谢九十年代的惊艳。

一直以来,对电影,电视剧很是挑剔,尤其是后者,跨度一般更大,意味着完全看下来需要花费时间也更多。看烂片是浪费时间精力,看垃圾电视剧垃圾综艺节目更是谋财害命,至于“快进”跳着看那还真不如看剧本看原著,阅读总是更快嘛。我眼中的佳作,不是爆米花片儿式的爽,不是无节操的堆砌段子的笑,不是种种手段催你掉眼泪,更不是现在时兴的拼大腕儿,这些太肤浅。感官的刺激从来都瞬时的,值得回味的才是佳作。正如佳肴得色香味俱全,写作好得书法和作文都够棒,电视电影也得录音,摄影,布景,导演,演技,剧情,剪辑等等都好才行。此片豆瓣9.2分,真没有水分。

评价国产电视剧,一个片值不值得看,只消喵几眼就O了,配音。一个配音都做不好的电视剧,就好比一家卫生消毒都做不好的医院,好比一个一种HelloWorld都不会写的程序员,你对他还会有什么期待?同期声想做好得成本高况且有时候高成本还不一定能做好,后期配音节约成本方便控制业界主流。可是,现在的98%国产片你后期配音都做得让人看起来难受听起来更难受,也真是不容易,归根到底是态度不端正。看豆瓣有人说此片同期录音是北影老教授,声音后期是郑春雨,得过多次最佳录音奖,基本功有保证。

编剧是张策和史建全,一个是小说原著,一个是老北京编剧。史作品不多,更有名的俩是《鬼子来了》和《三枪拍案惊奇》。与其说此剧是现在已经泛滥的谍战剧,不如说他是一部年代剧,徐徐道出四十多年的中国现代史,从1949到1988。国家的新生,开国大典,土改,镇压反革命运动,胡风案,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抗美援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金门炮战,反右倾,人民公社,大跃进放卫星全民大炼钢铁,除四害打麻雀,修正主义刘少奇,文化大革命,林彪坠机,知青上山下乡,十一届三中全会,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信,严打,五讲四美三热爱,物价闯关......这对酷爱历史的我如同饕餮盛餐,巧妙的是,编剧并没有过多笔墨来渲染这些现在史上的大事情,大多只是通过有限的场景一代而过,它或是存在演员的寥寥几句对白,或是墙上的标语的变化,或是镜头上主人公手里的报纸听到的广播,甚至是小学生跳皮筋唱的歌谣,唏嘘历史的无情和沉默。编剧是老北京土著,剧中极具个性的俚语,歇后语,脏话道尽了北京的事儿,也因此剧才发现很多会说不会写的字儿该怎么写了。

说说场景/道具。刘佩琦饰演的警察肖大力,他的戏服——警察制服从进程接管时的黄青军装,到黄警服,到白/黑警服,到80年代初老绿警服,让我大开了眼界,活脱脱一中国现在警察制服史。这其中还包括了配枪的变化,三八到毛瑟再到勃朗宁,细节处理可见一斑。更不用说那些墙角旮旯只有我这等专门暂停才能看得清楚的布景,墙上的标语,胡同口小学里黑板报的内容,繁体和简体,墙上领袖的画像,派出所桌上电话/桌椅,肖大力和冯静波家里的家具,医院的玻璃和器械,酒楼的桌椅,等等等等,都在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可能是我们的父辈爷爷辈所曾经万分熟悉的东西,我有眼缘还能一一见到。

不得不说说演员了,那是1995年。95年正值巅峰的王志文,饰演的是冯静波,让人心疼的从来不尽责的国民党特务,信仰三民主义却一步步接受共产党教育的“改造“,心中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辈子,其担当其文人风骨印象深刻。王志文是我最早记住名字的演员,源自小时候看的那部《刑警本色》,我说这人的眼睛额头跟我爸怎么有点像,顿生亲切,长大才知道他是属于爸爸妈妈那个年代的大影星,潇洒倜傥谁不爱呢。95年还算是崭露头角的刘佩琦,小时候看大宅门就住了他忒像邻家叔叔的感觉,本剧中肖大力那蛮横,实诚,热心,”看了两年青“的进城干部到派出所所长,又到最后放弃局长放弃正处甚至只要副所长只为紧盯冯静波一辈子,一根筋,老黄牛无私奉献,却也自己把自己陷进不幸命运的漩涡。95年还在跑跑龙套的何冰,对他的印象是《书香门第》,大火特火的《大宋提刑官》其实没看过....剧中是热心的街道小子宣扬党的政策,积极抗美援朝失去一条胳膊和两只手却不幸被俘,被开除党籍,遭受将近三十年的不公正待遇,痴情专一的人儿最后却守到了当初的朝鲜姑娘。95年还稚气未脱的李冰冰,说话还不是那么自然,总是不由自主地抿上嘴唇。冰冰这么些年来怎么着也是一台一台话剧一部一部电视剧积累实打实积累过来,比另一只冰冰不知道要漂亮和高明到哪里去了!延续上一辈恩怨悲哀的抗美,她的人生让人惋惜。95年饰演肖大力大儿子新桅,同样悲哀的不能自主的人生,演员名叫郝戎,他现在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助理院长兼表演系主任。还有盖中盖腰不疼腿不酸高钙片的老大爷,婆婆老妈老鸨老奶奶街道主任专业户张少华,还有反派专业户国民党旧警察王六斤,还有出场不多每次都拧巴着脸的磨刀的,无不印象深刻。

此剧是北京电视台和公安部合拍,但是当年却没有在北京上映,因为96年的接受不了剧中明显的“同情美化敌特分子”,后又因为种种被禁十年,据说是因为文革。写到这里,突然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莱蒙托夫的诗我也看了几首,展览会的图画我已经循环听了几次,久久在胸口不能散去的还是对剧中人物命运的牵挂,和对历史的慨叹。历史是无情又残酷的,它笑嘻嘻地摆弄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它也是任人打扮的,放近了因为被遮蔽所以看不清楚,放远了就更模糊以至于雌雄难辨。历史却总是相似的,读史可以明得失可以知兴替。我们惊讶和慨叹那些可笑的荒诞的一出出黑色喜剧,却不由也置身另一场荒诞喜剧。古人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

只愿,历史沉淀下来的总是那些纯真,善良,美好的东西。

 3 ) 成心的,太成心了

重新刷了一遍这部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剧。

现在看,到处都是让人会心的嗲和成心。

巅峰时期的王志文演一个深潜特务冯静波,木秀于林的风姿(毛衣秋裤倒夜壶都难掩性感),无所不知的头脑,温和知礼好教养,为人还发自肺腑地正直。在水深火热的公共生活里也会喊口号表演,但就是比别人多了一分藏着的气质,文本意义上因为他是特务,然而影像表现上这种“藏着”让人感到的是人物的出离和藐视。

这样美好的一个人(特务!)在深夜里收听莫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序曲,还是以“致5182号”的方式专门播送给他一个人的,庄严,深沉,带着短波收音特有的缥缈,谁见幽人独往来,真是太嗲了!

楼下监听的人民警察肖大力也为这音乐销魂了(尽管文本意义上他认为音乐里编码了敌人的秘密),白天茶饭不思,苦忆旋律而不得,去找音乐老师:

“你哼的这是《天仙配》?”

“不是不是,是这调子…”

“《夫妻识字》?”

“不是不是,是这味儿…”

“《小二黑结婚》…《王大妈要和平》?”

到这里已经要笑死了,还没完。肖大力终于想出了旋律,音乐老师告诉他这叫《展览会上的图画》,作曲家叫穆索尔斯基。

肖大力:“图画…画图…这和地图有什么关系?。。。这个姓穆的是孟什维克,还是布尔什维克?”

编剧实在太成心了。

肖大力后来私拆了情人致冯静波的情书,认为信里提到的莱蒙托夫太可疑了,肖的老婆亚琴实在看不下去,拍案道:“莱蒙托夫既不是孟什维克也不是布尔什维克,他死的时候列宁都还没出生!”

亚琴嫁给肖大力,是城里女学生嫁给进城老干部的标配,夫妻恩爱,但她的温柔都是不自觉地向着冯老师的,太微妙。

该剧塑造人物的能力,像是随便吹口气就出来一群极生动又极典型的时代中的中国人形象,跟戏份多少无关。交错的人物关系和跌宕的命运流转,极致到不可能,但你知道曾经的现实就是这么完蛋到不可能。

可贵的是该剧的品格,虽然处处成心,但并没有愤世的刻薄。片尾曲中说“假如还有来世,我会不会再这样蹉跎”,像千帆过尽,唯有一声轻叹。

 4 ) 一个文青眼中的冯先生

作为一个翻老片的文青儿,我相信,都是觉得冯静波更有代入感,更能理解,甚至到了最后即使冯静波找第三者,看不上自家的妻子,一直到最后也没等到我期盼的父女知心知底的一番长谈,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喜欢冯静波这位“敌方”特务、知识分子。

不怪别的,片里的人都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令人看了心寒,看到最后,我能理解冯静波自我告发——其实冯静波有数次都想跟组织、跟肖大力谈了,(最后也是很好的机会,国共合作他放弃了自己的命运也许会为合作的友好填上一份力)——冯静波真是太像知识分子,太不像个特务了,他失败,他搞男女关系引人注目,他在大炼钢铁的时候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没给我出现一副《风筝》中傻儿的控诉和无奈中的清醒。不,他热衷地投入于一项又一项的运动中,几乎比他身边的人都投入,贡献了自家的炉砖又贡献自家的煤,大冷天的,他就这么挨过去了,挨习惯了。

冯静波像一个知识分子那样冲动,像一个知识分子那样博学多才,像一个知识分子那样给身边长大的孩子以好的影响,又像一个知识分子那样“无能”,最后身边的几个孩子,他一个都无法做主,脚踏两条船的脚踏两条船,尖子生去当了兵,自家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她不爱又无法给她一个孩子的丈夫只为了她也想结婚……他作遍了好事,也许真的是因为他的身份时刻提心吊胆,他“被迫”做了很多好事,但我也看到他做的每一件好事都没有昧了良心,他或许就像是《潜伏之赤途》里郑君如的父母,帮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然而还是“国民党特务”。

我心寒,因为冯静波后来的潜伏过程,他是真心觉得就这样断线一辈子就好,当他一辈子的特级教师就好,他每次路过那黑底白字的对联时都要望一下,他真心觉得自己有罪,他的身份就是罪,他没有像风筝一样抛女弃家响应党的号召是罪(试想,如果他真的坦白从宽了,他真的能如片中的其他人那样有好下场么?他能挺过劳改么?他是否会跟《借枪》、《风筝》、《追捕》里的叛徒一样被迫一步步退让人性,供出其他的朋友?);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他何罪之有?除了立场是错的,解放的那一刻他也就一位相信三民主义的教书匠、还掌握军事技能,这难道是他可以选的?这和红卫兵以家庭出身定人成分又有何别?然而他身边的人呢?他的妻子把他的身份告诉了女儿,让冯抗美自己决定拒绝了婚姻,之后又来怪冯静波,他的妻子怪他让她担心受怕了这么多年,他的女儿认为只有他向党彻底坦白她的梦想婚姻才有一线希望,更别说肖大力,彻头彻尾,您除了救了冯静波一次,您可还对冯静波有一个好脸色?

您是牺牲了很多,您牺牲难道是别人逼着你的?你没有想到电台不在冯静波手里,他要密码本没有用,然后研究了一本被人家扔掉的字典研究了一辈子。你本来想让大儿子拒绝和叶姑娘的亲事,一顺口你又答应了让人家赶紧办婚事。你自己决定“逃也要办案”,你的妻子死了,老母亲没加上最后一面,这难道都是冯静波逼得?难道人家敌方都是欠你的?你选择了一辈子都追查这件事,其他的都糊里糊涂,选了就没后悔的当儿,然而你是恨冯静波的,恨对方不第一时间就向你坦白,恨对方能力很强潜伏到最后也没被你抓到破绽,恨对方的每一次好意…….

开头我真的是绝对肖大力很可爱,到了十六七集的时候,我忍不住发了一条弹幕——【肖大力这种人,离他越远越好,越远越有福气】我为什么不喜欢肖大力?因为他像是在赌桌上一点点把自己输光、输得底儿掉还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太多啦,一定要继续投入,然后翻盘的赌徒。因为肖大力仿佛是坐在读桌牌,看着冯静波,一副【我都牺牲了这么多你还不让我赢】的道德审判。

风筝说得好,这是敌我关系。黎明之前说得好,他们是各为其主,又有大势所趋。

我是看过一本史建全先生所写的书,回头来专门找史先生的作品的,看了这部作品,觉得史先生绝对配得上两只大拇指,看它绝没有浪费我的十几个小时。

 5 ) 肖大力的文革悲剧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的曾可达,作为蒋经国的亲信,对国民党、国民政府和蒋经国忠心耿耿,但是他最终被蒋经国放弃了,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是他没有正确领会蒋经国的意图——他把梁经伦和方孟敖作为通共嫌疑人举报了。

曾可达作为忠诚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反共有问题吗?没有,很合理,但是蒋经国不是这么想的,这两个人对蒋经国推行币制改革有重要作用,在蒋经国看来,币制改革才是第一位的,反共也得让位,再加上谁都知道他俩是蒋经国的人,只要他俩对币制改革有作用,别说只是嫌疑人,就算坐实了共产党也不能抓,结果这俩人被自己的心腹举报了,真是又可气又可笑。

肖大力作为派出所所长跑到学校解散红卫兵有问题吗?没有,维护社会秩序,很合理,但是他只想到了社会秩序却没有正确领会这场“严肃政治运动”的精神——砸烂官僚主义。

可能肖大力并没有感受到官僚主义吧,毕竟剧中文革前的剧情里对这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只有一个苏大姐稍稍沾点边儿,还是通过冯静波之口表达的:“她不尊重人”。“不尊重人”这个评价很暧昧,肖大力也经常不尊重他,但是这两个“不尊重”并不一样,肖大力是因为对敌特的厌恶,苏大姐是因为对小老百姓的轻视。肖大力被打倒了,苏大姐也被打倒了,但是剧中的重点毕竟还是肖大力。

不少影视剧或明或暗地涉及到文革,但是套路基本一样:战争年代的英雄,解放后两袖清风、兢兢业业地工作,然后在文革中被打倒。不能否认,这种现象必然是有的,但是为什么总讲这些好干部被打倒,怎么就不讲讲那些迅速官僚化的官老爷们被打倒的事呢?

剧中有一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不知道剧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剧中反映出的文革期间的社会秩序一直都是良好的,即使公检法被砸烂了,社会还是有序地运转,受批斗的基本都是干部圈子,小老百姓还是该咋活咋活。有些人在这里这可能会有一条推论:那我们都别当领导,别当教授,不要进步啦。其实进步和当领导可以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在现行社会条件下,二者紧密相连。再者,关键不是当不当领导,当不当教授,而是怎么当。是和老百姓紧密结合,还是当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老爷。

最后,是肖大力没有人情味儿的问题。我也觉得这个角色塑造中缺少人情味儿,我所说的人情味儿不是拉关系走门子——实际上,剧中的肖大力也在给自己老婆跑工作,帮别人张罗事情——而是缺少共情。例如柳叶眉哭着跟他说想强娶自己的人是个糟老头子的时候,肖大力表现出的只是因自己说话不合适而产生的尴尬,这就太冷漠了,如果能加入愤怒等情感的表现,那么这个角色的人情味儿也就有了。

 6 ) 一点微小的思考 v1.5(不知道取啥题目了)

看了一篇豆友的推荐才接触到这部现在已非常冷门的好作品,好久没有这种能让我一口气看下去的剧了,虽然是95年老掉牙的片子。本剧虽然打着谍战片的幌子,其故事内核却是反思历史和探究人性。

它将新中国成立四十年间的社会变迁刻画得真实生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能让人从思想行为到社会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社会变革迅猛的时期,“见风使舵”追赶潮流的人往往能抓住机遇实现价值,而像两位主人公一样坚持原则的人却历尽艰辛。从前的特务头子在两岸合作方兴未艾之时摇身一变成了招商引资的座上宾;心术不正的女老师因为嫁入官家便可骄纵横行。为国家尽忠职守的人民警察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勤恳工作的人却二十年为了户口和编制徒劳无功;连在朝鲜战争中付出断肢的志愿军战士,只因被俘后得救而多年无法入党。这让他们疑惑于自己的善良和正直到底意义何在。这与我们的道德直觉也是存在冲突的。

这种社会状态让人们对人性的复杂微妙有了更深的体会与困惑。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片中的派出所所长肖大力和国民党特务冯静波也从来不是正邪两立的,他们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属性有着很多的模糊和交叉地带。二人虽有不同的政治立场,但在很多事情上却殊途同归,他们只是对社会终极价值及其实现方式有着不同认知。由此观之,除非是公认的反人类分子,否则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不能成为对其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更何况如历史经验和片中情节展现的那样,同一个政党领导下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中都有不同的道德准则呢?

有些惊讶于当时的审核尺度,能允许把这么多并不太光彩的历史描写出来,看来深刻的作品确实需要一定尺度空间。同时,扎实的剧本、演员收放自如的演技与平实稳健的表演风格足以让现在的编剧和年轻演员汗颜。要知道,当时的王志文29岁,就能饰演年龄跨度如此大的角色,李冰冰才22岁,就能把这么复杂的人物情感拿捏好。

现在为何拍不出这样水准的作品?一方面是尺度问题,一方面是市场决定一切的虚浮风气。当有艺术追求的文艺工作者曲高和寡、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人只好变成商人,想着先积累资本,才能追求艺术。然而久而久之市场形成了一种惯性,很多人也就忘了当初的追求了。当然,这种趋势近年来有扭转之势,偶尔有亮眼之作问世,更多的人开始探索商业与艺术的结合方式。希望这不是昙花一现。

 短评

故事略有瑕疵,且80年代的部分有点乱,但毫不影响这部剧的品质,演员的台词、走位、摄影运镜,还有剪辑都是电影级别的,最重要的是浓缩了解放后40年的各种事件,包括反右、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相当写实,里面好几个配角戏份不多,但刻画得极精彩,现如今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剧了

8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力荐

一部极为出色的电视剧,出色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这可能是最不像谍战剧的谍战剧,而谍战又很可能就是这个样子。这部剧唯一的失误,就是暴露了李冰冰的年龄。。。

11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力荐

有人骂烂尾?各位,结尾年份是1988年啊。再写下去,冯静波的三观会被颠覆,然后得道入魔,成为丁元英(推荐《天道》)

13分钟前
  • 灭蛆狂魔
  • 力荐

编年体新中国史记,优秀的年代剧。王志文瘦削而硬朗,那种俊气很有味道。两个人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搭进去一辈子。当年要抓的四阎王后来又成了争相合作的对象,历史真是爱开玩笑,可是,苦了那些认真的人。

17分钟前
  • 小鹿
  • 力荐

双主人公模式,表演精彩绝伦。无谓的意识形态之争消耗了多少人的青春。2013(39)

20分钟前
  • 江流苏
  • 推荐

外壳是谍战剧,内核却是货真价实的年代剧,不乏有模有眼的讽刺,绝了。

24分钟前
  • z先森
  • 力荐

看完了,竟然有一种茫然感,空落落的,电视剧没有任何歌颂,根本不是什么谍战剧,就是平直真实的叙述了建国以后每个重要时间节点,领导人的领导决策,当时的人在做什么,在干什么,在想什么,真实的可怕,意识形态真的有意思,你站在哪个立场,哪怕你是好人,无论怎样两个人都不可能和平共处,人真的是很卑微,为了心中的信仰,自己生活的快乐幸福都不重要,冯静波40年特务,愣是一件特务事情没有做,战战兢兢,虽然满腹才华,傲骨,可是也是自私自利,肖大力为了认证他自己是对的,他心里信仰的不倒塌,40年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浑噩不知,可悲可笑可叹,不敢说太多,这就是我的祖国,我热爱的祖国,我想说一些更想说的话,可是我不敢发出太多的声音,我爱我的祖国,可我不喜欢意识形态,太假太空。

25分钟前
  • Simple Life
  • 力荐

最近沉迷于这种“这tm也能过审”的片子无法自拔

28分钟前
  • 四百击未完待续
  • 力荐

披着谍战剧外衣的历史剧,让人实实地看着心塞。时间会改变人,戏里,两位男主角到最后说起话来都有了对方的腔调,戏外,就连今天的我都比二十年前要难理解这出戏。今后恐怕就更难了吧。

31分钟前
  • 馋猫麦昆
  • 推荐

这是一部新中国编年体《史纪》,这是一部胡同版《茶馆》,这是一部国共合作的《悲惨世界》,这是一份社会主义试验结果报告,这是一个计划经济让人失业市场经济让人活命的调研,这是一份两代知识青年被政党裹挟沦为棋子而毁灭的实录,这是时代投击者与信仰坚守者的对比,这是一场对政权的质疑与护卫的辩论。———向老辈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致敬,向历史致敬,向编剧致敬!

32分钟前
  • wsjzm88
  • 力荐

最近在重看,从政权更替到三反五反,从大跃进到文革,从抓特务到互相揭发互相监听,每看一集,都觉得是讽刺。

33分钟前
  • 碧梧
  • 力荐

我们以为荒唐的过去真的不会重来吗?谁知道呢?以及,忙着大炼顾不上间谍活动这种梗还真是个老梗。

34分钟前
  • Kristofferson
  • 力荐

不比现今的《北平无战事》要差,反倒较之更接地气儿,近乎直追张黎的《大明王朝》,历史细节在一群老百姓的生活影像中不动声色地徐徐展开……肖大力和冯静波的角色设定极富意味,刘佩琦和王志文的表演也都堪称妙绝,沙威注定是表象之下的配角,冉·阿让才是真正的主角!京味儿配角们亦极出彩!神编剧!

38分钟前
  • 念东
  • 力荐

反特外衣掩盖的三十年国史,制作考究、细节精湛。润物无声,敌人被改造成新人,干部却蜕化为商贾。尺度之大,实属罕见。强推一把。

39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能看到这种剧,就像走路捡了金子一样的

42分钟前
  • wangzhen1116
  • 力荐

极好的立意。难得是不光有立意还有成熟的技巧和强大的阵容去完成它。极赞。

44分钟前
  • 幸福的大麦茶
  • 力荐

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

45分钟前
  • WANGWEI_99
  • 力荐

现代版《茶馆》既视感 此剧能解禁倒是出乎意料 原来早就有内容大于形式的好东西应了勒庞《乌合之众》里的那句:谁向群众提供幻觉 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

49分钟前
  • 木有碗碗
  • 力荐

大陆电视剧无出其右者

50分钟前
  • Beth
  • 力荐

1995年的神剧,台词没有一句废话,镜头没有一个多余。随便哪个配角的演技,都能完爆现在的小鲜肉。精品是不分年份的。

53分钟前
  • 冷酷市民刘先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