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10年之后,罗成出任天州市市长,带着众多的改革设想,他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但是遭遇重重阻挠:市委书记龙福海、竞争对手副书记兼副市长贾尚文的不配合,遭遇黑枪,龙福海的儿子涉嫌走私案件等等。 在省委书记和省报记者叶眉的支持下,罗成顶住了压力。关键时刻,医院的检查发现:罗成的肺部有问题,他只好住院,而这时省委调查组应龙福海的要求进驻天州市,斗争愈演愈烈……
很显然,这部剧当时就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我看过许多官场小说电视电影,而一直以来这部却没有听闻过。感谢有关创作人员为我们留下了这部优秀的电视剧。剧中演员无论正面的抑或反面,刻画得都让人信服。比如马立凤的王静,饰叶眉的潘雨晨,张丰毅的罗成,马小矛的贾尚文,赵立强的关局长,包括罗成的女儿罗小倩都非常出色,像这样的好演员本剧中太多太多。尤其是饰龙福海的戈治钧老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张显功力。 诚然,国内的官场小说影视剧都有个硬伤,有些话只能到此为止,但这不能说是作者的问题,能够让百姓认识这些能主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大人物的背后逻辑关系就已是难能可贵了。对于一部写实的电视剧,真心难得。看到最后,我也明白这部戏不能像别的官场电视剧那样有那么大的知名度的原因就在于此罢。不得不提有是主角罗市长最后能不倒,并不是他的行动感动了某些常委,也不是上面慧眼识英雄,更不是底层人的拥护,而是煤矿灾难来得太是时候,代价可能是几百人的死伤代价,所以说简直是个奇迹,而奇迹只能在影视剧内才会发生。
比人民的名义好看多了,这里是市长挑战一把手,而且是单枪匹马,更具挑战性。而且在那个时代就揭露了一个乱像,一把手虽然不贪,但是为了维护政绩允许下面的人和亲戚贪;很有魄力和前卫性,在当时竟然审批通过了也是很意外;市长和市委书记的对手戏跌宕起伏,小县长的贪腐嘴脸演绎的精彩深刻;尚文副市长的剧情也是一绝,根本没想到啊,是很好的反腐题材剧
2003年拍的电视剧,没有在各大卫视播放,却在今天网络见到,只能说来的太晚也来的正好。最精彩的还是剧情,虽然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夸张,但毫无违和感,主演的角色也正好比较体现正面阳刚的气质,剧中揭露的事件放在今天,这SC我很担忧是否可以通过,主演的人设正是我们需要的好的leader 形象!但愿这个角色不仅仅存在于影视作品上,更要在现实中可以触摸!
都说完爆人民名义,但是我感觉这种评价有些不太客观,网络上貌似流行对旧作品给予更高的评价,个人认为是有点矫枉过正。剧里面人物个人认为有点黑白分明的太清晰了,人物挺饱满但是有点简单。 前半段还比较真实,但龙、马的设定有时候手腕吃相都有点难看低级(看不出来是个老谋深算的权力人物),另外后半段理想化的有点过分,搭配上叶眉的设定有点小英雄带光环普渡众生的感觉了,这些设定我觉得真不如人民名义,另外有一个就是结尾有点仓促,有的地方有点强行煽情推动(尤其是叶眉的戏份),显得有点不自然。 不过结尾常委会拍桌那段,以及后面抢险前后各方唱戏的剧情还是非常精彩,很有看头,总体还是很喜欢。🌹
学习罗市长努力坚强有原则的作风,也希望我们党内多一些这样能做事敢做事为民做事的领导干部。
无意间看到了这部剧的几个片段,感觉很精彩,一个周内紧锣密鼓的追完了,引发了几点感受。
1、罗成是最为理想的干部,一心一意为人民,是真正把为人民服务做到极致的干部,在大部分群众拥护的同时,却遭到了一些干部和群众的诬告、诋毁,巴不得他马上滚蛋,这说明什么?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阶层的稳定,让很多人思想观念变了,既得利益者可以漠视任何人的代价维护自己的利益,包括别人的生命,这是反应的社会价值观问题。
2、龙福海本人并不贪污受贿,也不草菅人命,说懒政堕政也并未有充分的体现,很多人讨厌他把他列为反派,更多的是因为他维护自身权力权威的时候,不顾正义和事实为了反对而反对,他看不惯罗成过于标新立异、过于优秀突出,他认为罗成是异类所以要扳倒他。
而如果事实是这样呢?
当太子县县委书记被查到违法乱纪的时候,他赞同罗成的观点罢免万汉山;当黑山角发生事故前他同意关停煤窑;当他的儿子和罗成的女儿互换角色,那又是怎样的发展呢?
事实中如我假设的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完全可能存在,书记在很多时候就是可以决定很多人的命运,那对权力监督的问题谁来解决呢?
3、副市长魏国因贪图100万给了两个浙江商人便利,甚至越权干预,使得房地产商更方便更快推动业务,最后被查处。
但是事实情况如果是这样呢?魏市长并未收取100万存折,也并未越权给予便利,只是正常行使了自己的职责,让对方顺利的通过了手续。开发商为了回报市长,在房子销售过程中,故意留那种超级划算的房子给市长,比如房子100平方额外赠送200平的花园,仍然按普通100平的价格卖给市长;或者在顶楼修6米+的层高实际是跃层的房子,仍然按普通价格卖给市长,虽然开发商并未向市长送钱送礼,但是他让市长通过买他的房子获利,而且还价值还不少,那这种形式的腐败怎么杜绝?
4、本剧最为精彩的角色之一,绝对少不了马立凤。细想下来,她做过的违法违纪的事情有两点,一是派公安局去查洗浴城使得对方无法经营,二是说假话诋毁罗成。黑枪案她并未参与,她与龙也不是情人关系。但是如果事实是:她并无两个累赘弟弟,也没有动力急着赶罗成走,就不会说假话损罗成,就只是什么事都附和一把手,什么事都对着罗成干,罗成做这样或那样的提议都被拒绝,又该怎么办呢?有再多想法再多干劲得不到组织支持,还会长期坚持下去吗?这是主角和群众的关系,正如一个个在普通工作岗位上的我们。
评论仅仅代表一种逻辑推理和猜测,不代表对现实的判断,仅供参考。
所有逻辑推荐仅仅根据剧情设定的格局猜测,如果剧情虚构的成分较多,那么就当我放屁行了。
现实里面有没有罗成这样的干部呢?
说实话,本人从未见过。过着和尚道士一般清心寡欲的生活,做着高危风险的工作,拿着仅仅比屌丝多那么一点的收入。一般,不排除有理想主义者或者傻逼会选择做这样的工作。
那么罗成是不是个傻逼呢?从电视剧反映的内容看来,好像不是。
从头到尾,罗成做着高危风险的工作,但一直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态度。
罗成的图谋是什么?钱,好像不是。美女,也好像不是。貌似从剧中情况推断,唯一可行的解释是罗成的政治野心---不甘心做一个棋子,想往上走做个下棋的人。
这部剧很明显是夏书记的一盘大棋:一箭双雕的大棋。既让罗成下去打破了龙书记一统江湖的天州格局;又打破了既得利益,推进了改革进程。
那么罗成究竟是否算一个合格的改革者?很显然,不算。
具体从剧中细节可以考证,做事用力过猛,过犹不及----特别在天州黑三角开发区煤矿关闭的决策上,是不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财政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要低成本的发展经济搞GDP。在这个问题上,我倒是非常佩服龙书记的观点,那就是要着重解决安全生产问题,而不是马上把开发区进行转型----当然龙书记也是一个光说不做的典型。
罗成的搞法虽然从底层的观点会得到认同,但同时也触动了太多的利益,引发了太大的社会动荡,使得改革本身从推进上来说是不稳定的,当然最核心的还是天州当时的资源和经济发展程度并不符合
那么夏书记为何还要派罗成下去呢?很显然这种猛打猛冲的风格夏书记非常赏识,对于夏书记打破天州格局的目的非常适合。
那又回到开头的观点,罗成可能并非傻逼,大概也猜到了夏书记的意图,随行就市,顺水推舟的就做了下去,以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从奴隶变将军
对于本剧的结局,罗成一统天州,其实也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结果。至少从本人的观点看,罗成一统天州,继续贯彻其自身的风格,一是不符合天州实际情况,二是最终这个格局与一开始龙书记的格局有什么区别呢?还是一个比较专制缺乏民主的格局。以罗成的性格,在某种程度而言,或许还没有龙书记刚到天州那阵对决策的火候把握那么好。
如何在民主与执政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本剧没有回答,也给观众留下了比较大的现象空间。
到底应该如何在“艺术的死亡”之外,寻找更多的艺术手段,似乎是一个盘桓千年的难题。或许,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文学题目。
偶然在知乎看到一个短视频,关于领导开会“高端局”的一个切片式评析。看罢,意犹未尽,点开评论,查到此剧名为《龙年档案》。
看这剧名,实在难起兴趣,容易先入为主,给人一种历史剧或者纪录片的错觉。可见一部剧,需有一个精彩的剧名。不过细数起来,这种官场反腐剧(如果允许这么简单的归类),大都是直奔主题式的剧本,比如《国家干部》《省委书记》《二号首长》《神圣使命》《忠诚》《绝对权力》《人民的名义》等等。当然也有一些有点味道的名字,比如《我主沉浮》《高纬度战栗》《大江东去》《苍天在上》等。也有书名取得精彩的例子,比如《沧浪之水》。不过改编的电视剧名为《岁月》,就显得平平无奇了。很多剧,冠之《岁月》,似乎都说得通。
话题扯远了。《龙年档案》是2003年播出的一部老剧,豆瓣评分高达9.1分。由于年代原因,画质的清晰度比较差,不过瑕不掩瑜,扎实的剧本,老演员的演技、台词的考究、角色的塑造(无论主角还是配角),叙事的节奏等等,都值得称道。
《龙年档案》可以看作是《人民的名义》中沙瑞金的前传。主人公罗成(张丰毅饰),10年前担任县委书记,因能力超强、风头过盛,在官场得罪了一批人而被打入冷宫。千禧年,农历龙年,新上任的省委书记夏光远决定“放虎归山”,重新启用罗成任天州市市长。故事主要围绕以罗成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市委书记龙福海为首的保守派之间的“攻守博弈”。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政治资源盘根错节,各怀心思、各具性格的人物纷纷登场,一场人性与权力的博弈就此展开……
剧情不作展开,否则观影也就索然无味了。看罢此剧,说几点被圈粉的感受。
首先,作为老剧,《龙年档案》的剧本是扎实可信的。官场剧,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正邪较量的二元对立叙事结构中。这样的“爽文”剧情,可以让人看得痛快淋漓,对坏人产生切肤之恨,对好人产出偶像崇拜情结。可细究起来,当剧本的“传奇”多于现实的“平淡”,艺术与现实之间那道栅栏无形之中就树立起来了,让人觉得不真实。这种叙事走向极端,也就是当下影视剧“悬浮化”的趋势,不管律政、警匪、法医、房产、历史等现实题材,缺少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引入大量曲折离奇的剧情,制造各种吸人眼球的噱头,徒有其表,缺少故事内核支撑。
《龙年档案》中展现的“权力的游戏”,没有落入窠臼,走向正邪较量、你死我活的“传奇”剧情。总的来看,剧本是扎实的,剧情是可信的。市长罗成“新官上任三把火”,力排众议、雷厉风行解决困扰天州市多年的上访问题、侵占农民宅基地问题、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市民饮用水问题、工厂破产改制等问题,采用了“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现场办公、一线工作等当时看来“激进专断”“个人英雄主义”式做法,包括倡导的向人大述职、召开新闻发布会、市民市长零距离对话会等制度,在20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第二,《龙年档案》的人物是鲜活生动的。大家都知道,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可艺术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处理写实与虚构的比例分配,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稍有不慎,艺术性就会大打折扣。现实并非泾渭分明、正邪对立的。现实中的人物,也很难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看待。无论“好人”还是“坏人”,剔除了人性,人物都是不成立的。放在影视作品中,如果把好人无限拔高,处理成“高大全”的形象,沦为符号,如同行走的宣传标语,这样的人物是“无效”的,是“失真”的。坏人亦然。坏人有坏人的爱恨情仇,有一套自洽的行为逻辑,刀光剑影的背后,坏人也有“人之为人”的一面。
《龙年档案》里的罗成,当然是正面形象,不过并没有走向“圣人化”。他初到天州,急于树立个人威信(如果不算个人权威),常委会上跟同僚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做事杀伐果断、雷厉风行,“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早上六点开会,对昏聩无能干部一概免职,树敌太多,以至于留下了“防火、防盗、防罗成”的民间传言。这样的激进改革派,难免不跟“专断”“一言堂”联系上。可正是这样一个“又爱也带有一点讨厌”的人物,才更加显得真实可信。临近剧终,因冒险抢救煤矿工人而被困井底,临死之际,面对省报记者叶眉的表白“您爱过我吗?”罗成眼泛泪光,沉思片刻,“能不爱么?”一句并非正面回答的话,却胜过千言万语。濒临死亡,眼里只有工作的罗成,才对眼前这个女人有了片刻的真情流露。一个镜头,较之如今穿着职场剧外衣贩卖情欲的悬浮剧,高下立判。《龙年档案》里的贪官,更加令人拍手叫绝。特别是太子县委书记万汉山。万汉山迎候罗成调研工作,罗成不按套路出牌,去了邻村突击检查。不知情的万汉山宁可在凛冽寒风等到天黑,也要坚持等下去。等见到罗成,笑脸相迎,面对询问对答如流,部署工作也算是自有套路。不过,就是这样一个表面上毕恭毕敬的干部,脸好看,话好说,事也在“办”,不抽丝剥茧,明察秋毫,根本发现不了这个“两面派”,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到了炉火纯青。剧中有一处精彩剧情,万汉山被停职调查后,自觉靠山坚固,仍风雨不动安如山,在小院里打拳,不乱阵脚,迷惑外界。甚至更加不知收敛,大肆卖官鬻爵、收受贿赂,将全县干部精准“拿捏”,把权力的余威用到极致。其中跟老婆普及的一段卖官“潜规则”,惊人之语不仅揭开其虚伪的面目,更将贪官的嘴脸展现得入木三分。可就是这样一个大贪官,仍然教人恨不起来,可恨之人亦有可爱之处。面对记者叶眉的深夜造访,试图揭开他的真面目,万汉山虚与委蛇,巧妙化解。看到叶记者肩颈不适,他热情询问,娴熟推拿,几下功夫,就有了效果。那一刻,很难说万汉山是伪装出来的“好”,坏到了骨子里。最终东窗事发,查处贪污1300多万。在锒铛入狱、即将枪毙时,万汉山仍然执迷不悟,心存幻想,将自己贪污巨款解释为“集资”,妄想出去东山再起,打造一座健康娱乐城,为天州作点贡献。这就是“坏人”顽固自洽的逻辑,起码他自己笃信不疑。抛开“一拉一踩”的嫌疑,《人民的民义》中,陆毅饰演的侯亮平,除了演技无法和一众老戏骨平分秋色,人设的完美性也难以让人信服,导致此剧播出后,自带主角光环的侯亮平并没有获得多少观众缘,反倒是许亚军饰演的祁同伟更为深入人心,胜天半子、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悲剧命运让人不甚唏嘘。
第三,《龙年档案》的叙事是张弛有度的。好的叙事节奏,一方面,剧情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会让观众跟着剧情走,不会轻易产生跳戏、出戏的感觉。另一方面,剧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观众无法轻易预测剧情走向,很难让人选择快进甚至弃剧,所谓全程“无尿点”。这就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的博弈。现在的观众越发挑剔,当你看完一百部影视作品,那么作品的叙事技巧、节奏把握、镜头运用等,多少都能说出点道道。
《龙年档案》处理得比较好的一点,就是写实性。市委常委会上,龙罗两派之间政治较量,从开会到散会,全程在线,少有省略或切换等剪辑技巧。如此,就能较为完整地看到各个常委之间的思想交锋和政治智慧,以及最后的表态“支持谁,反对谁”。一场会,会上会下都是较量,会上是短兵相接、唇枪舌剑,会下更是暗流涌动、深水静流,明里较量的是对局势的判断、对前程的投注,暗中较量的是对人性的洞察、对良心的拷问。《龙年档案》将叙事焦点集中在官场体制,将主要矛盾投放到民生实事、企业改制、生产安全等政治事件,几乎没有谈情说爱、枪战打斗等“传奇”元素,少有的涉黑事件,也仅仅开了一记黑枪。罗成对记者叶眉的感情,是深沉克制的。面对诬告信“美女相陪”的说法,罗成一句“你是美女吗?”略带调侃,一笔带过。临死那句“能不爱吗?”是少有的情绪外化。其他插科打诨的剧情,基本是在紧张的攻守对垒之余,上一碟小菜压压惊,穿插罗成与女儿的亲情勾勒、闲官贪官的私密生活图鉴等。可以说,全剧主线分明、不蔓不枝,不费一枪一刀,却把官场体制的尔虞我诈、无声较量庖丁解牛般展现在荧幕上。
人无完人,剧无完剧。说完了老剧之好,也强行鸡蛋里挑骨头,找点不好。
首先,罗成这一人物未能完全摆脱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惯性”,存在人性的“缺席”。说到底,罗成仍然是李达康书记式的干部,这样一个工作的“闯将”,会场的“刺客”,多少带有理想化的色彩。现实中如果出现这样一个不知进退隐忍、不懂韬光养晦、不谙宦海沉浮的高官,几乎注定要陷入孤立无缘的境地,很难干成一番事业。放之现实,罗成是一名干将,而无法成为一名大帅,被再次弹劾赋闲的可能性倒是不小。以至于叶眉在罗成身上,看到了“唐吉坷德搏斗风车的故事”。
理想化的艺术处理,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人性方面的“缺席”。妻子在十年前因为被罗成惩治的贪污犯罪势力打击报复,车祸去世,剧中虽然用女儿罗小倩这一角色予以弥补,仍显得力不从心。亲人的“缺席”服务于角色塑造,似乎是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的通病。上个世纪红色经典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都“六亲不全”,这样就巧妙避开了“六亲不认”的艺术难题。因为一旦涉及到复杂的家庭关系,人物身上的人性就会显现,主要人物的正义性、合法性、纯洁性就会遭受挑战。这在《人民的民义》中同样无法旁绕。剧中李达康的老婆欧阳婧逐渐站在了对立的一面。李达康当机立场,通过“离婚”完成正邪的政治“分割”,重新获得组织的重任。否则,李达康必然受到牵连,难逃正义的审判。
其次,“理想化”的艺术表达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的“轨道”。剧中天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贾尚文,为人比较正直,不过在龙书记的权力笼罩下不得不曲意逢迎。在绝对利益面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罗成的到来,让贾尚文想当天州“二号人物”的梦想破灭,可以说跟罗成势不两立。一开始,贾尚文确实处处刁难,旗帜鲜明站在龙书记一边,让罗成唱独角戏,工作难以打开。后来,相处一段时间之后,被罗成的工作能力和政治品格所折服,慢慢“倒戈”,投向了势单力薄的罗成一边。剧中对于促使贾尚文完成政治“转向”的情节铺设较为单薄,缺少重大矛盾冲突推动人物完成性格转化。而贾尚文的转变又恰恰是龙罗两方阵营势力强弱转化的关键一环,如此简单化的处理难免草率,缺乏较为充分的说服力。
“理想化”的艺术表达同样影响了省报记者叶眉的身份塑造。在贾尚文还未完成政治“转向”之前,罗成身边的帮手,除了精明能干、心怀正义的洪主任,就剩下省报驻天州市记者叶眉。看罢全剧,叶眉无处不在,紧紧追随罗成,无论是常委会旁听,还是下乡走访,还是罗成家中,到处都有叶眉的身影,以至于产生一种“怎么又来了”的厌恶感。而叶眉的作用不可谓不神通广大,一方面,她相当于是罗成的形象宣传机,罗成的事迹一一报道,而且直通省上,形成强大的政治舆论。另一方面,叶眉不时跟市委常委就某一议题展开讨论,影响高层对政务的判断。她甚至孤身犯险,到龙书记儿子龙少伟的公司调查“匿名信事件”,然后干预公安对案件的侦办工作。在这里,省报记者的作用无疑被放大了。这样的无限放大,就让人物身份的合法性、合理性产生了质疑。
最后,“艺术的死亡”仍然是本剧难以脱身的一个艺术困境。什么叫艺术的死亡?就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在完成自身使命之后,为了保证叙事的合法性,被作家采用艺术的手法强行“写死”。(这是笔者个人的观点,《文学原理》或有规范的学术定义)比如《平凡的世界》中同样是省报记者的田晓霞,因在洪水中救人牺牲。她是高官田福军之女,同时也是矿工孙少平的女朋友。田孙两人的身份差异注定了两人的感情无法善终。怎么办?只有选择“艺术的死去”。这是作家的一种创作技巧,第一个这样写的作家可以说是天才,当越来越多的作家奉为圭臬,就变得有些“投机取巧”,甚至可以说是艺术的偷懒了。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最后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郁达夫的《沉沦》中,主人公“他”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最终投海自尽。《龙年档案》结局,罗成、叶眉和249名被困的矿工,为什么死的是叶眉?因为叶眉是“天选之子”,是“艺术的死亡”的不二人选。249名矿工的获救,让罗成与龙福海之间的权力斗争孰胜孰败盖棺定论,也将罗成的正面形象推向了巅峰;而叶眉的死,则让罗成通过了最后的“政治审查”。试想,如果叶眉不死,那么按照临死前的一番表白,两人获救之后的关系就不能再是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了,一旦发展为恋人关系,那么诬告信中的“美女陪伴”也就做实了。这是罗成通往天州一把手的政治审查所不允许的。要让罗成的身份合法化,叶眉必须以死成全。而这样的艺术处理方式,要么理解为高明,要么理解为拙劣,见仁见智。
到底应该如何在“艺术的死亡”之外,寻找更多的艺术手段,似乎是一个盘桓千年的难题。或许,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文学题目。
有时间的朋友,不妨看看这部《龙年档案》,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2022年9月24日于旌城
看到这部电视剧还缘起一个乌龙。乍见书名一搜索豆瓣,居然是9分以上的佳作,这可不多见,兴冲冲带回家看了几章,感觉名不副实,再度查了一下豆瓣才发现,9分是打给电视剧的,书不过7.8分…虽然不能完全迷信分数,但分数总能借鉴一下。
7.8分差强人意。阅读时间有限的人,最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8分以下的作品身上……心里一阵失落,但转念一想,既然如此,不如看电视剧吧。
果然,9分的电视剧名副其实,张丰毅将罗成演绎得青出于蓝,入木三分,堪为经典。
热议《人民的名义》的观众可能没发现,十五年前的反腐败电视剧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为观众清晰刻画出了许多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内幕,很多反映潜规则桥段可能当时让普通百姓大开眼界,甚至瞠目结舌……
十五年过去了,在习总书记的反腐利剑之下,越来越多的贪官污吏被曝光,官场的真实面目被赤裸裸地暴露在普通百姓面前…真实《龙年档案》的揭秘更让人感叹,这么多年了,官场生态依然没有改观。
罗成之后固然有张成李成,但万汉山之后居然一汉三,二汉三,百汉三,千汉三……层出不穷,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真实的万汉山汗牛充栋,而罗成这样的好干部却凤毛麟角。电视剧还是保守,被罗成感化的干部能让常委会上出现三比五这种略显劣势的局面……而书中一比七的这种残酷的局面我认为更接近真实。
人人都渴望“罗成”式的好干部,观众为他心系百姓击节叫好,为他公而忘私热血沸腾,为他鞠躬尽瘁感动落泪……这都说明,这种共产党员是多么罕见的生物……如果我们身边真有这样的“官”,我们还会这么渴望吗?
一部十几年前的旧作品,给我们现实反腐斗争有很多“新”的启示,但启示以后又能有怎样的结局呢……
由衷地希望,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在无数次学习活动的教育下,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品格会与“罗成”走的越来越近……
努力成为罗成式干部!
开会谈话句句都是阴谋阳谋,细致又精彩。唯一的败笔就是叶大记者,哪哪都出现,谁都要看她脸色,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才是一把手呢。。。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点到为止的官场剧,张丰毅发火的时候有点让人出戏。那些吐槽叶眉爱情线的是真的在看官场剧吗?如果没有舆论这杆枪,在天州甚至省委夏书记那里都没有一丁点人脉的空降市长能干嘛?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内部上传下达的信息通路没有一个利于市长,你凭什么办到一把手?这局最大的启示就是一把手一定要控制一切,尤其是舆论!
哪天不再有这种清官拯救一切,靠个别美国队长似的青天大老爷才能解决问题,就真的好了……制度才是根本!
官场之间的争斗还是很精彩的但有一个神奇的女记者有一个神奇的宾馆服务员贾尚文、龙少伟、魏国几人都感觉还有戏份可展开,只有万汉山描述深刻
这个配合最近八项规定的焦点访谈看,很大便通畅的感觉。不够柯云路的小说老是“人治思维”,初看《新星》觉得很过瘾,看多了,有些深深的忧虑
罗成式干部才是中国共产党真正的脊梁。片中官场刻画比较精彩,但收尾比较仓促。面对不合理的管理机制,任何时代都有敢于挑战的英雄人物。这些名垂千古的伟人背后都有凡人无法企及的智慧和胆识。
有评论说全剧其他人都是真的,只有市长是假的。
昔日天州青年市长,今朝汉东省委书记。
比人民的名义好看太多了,罗成市长现实可能不存在吧!其他官员都是现实中绝对的原型!
论政治尺度这部剧简直甩《人民的民义》N条街。结尾处理太仓促,而且市长塑造太圣人了。即使电视剧的手法有所修饰,也是如此真实,唯一不真实的就是——这样的青天市长只能是虚构神话,在现实里这都活不过第一集。党政不分,一把手一言堂,政戏演义,欺上瞒下、政治腐败,跑官买官、明码标价,包二奶、暗收钱,各级数据夸大事实层层虚报,拉拢站队、精于人斗,阴谋阳谋、机关算尽,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大环境体制如此,往大了说,整个文化和结构层面延续如此,单凭一个富有热情富有责任心的市长,也仅能是苟延残喘而已。还真是没办法。这尺度现在绝对也拍不出来了。8.9
第一部看了一个通宵看完的电视剧 只想说以后不可能再有类似的电视剧了
去掉记者神出鬼没的戏份,这个剧简直完美
比人民的名义好看多了,这里是市长挑战一把手,而且是单枪匹马,更具挑战性。而且在那个时代就揭露了一个乱像,一把手虽然不贪,但是为了维护政绩允许下面的人和亲戚贪;很有魄力和前卫性,在当时竟然审批通过了也是很意外
官场生态高度提炼,马主任这个办公室主任演的太到位了,反倒觉得正面人物刻板生硬。
最近在看〈人民的名义〉,也有张丰毅的戏份,虽然不多,而且同样都是政治剧情,不由得想起了这部片子,很多年前看的了,其实大体细节都忘了。但依然好评。那时候的张丰毅好年轻。再往前推,〈霸王别姬〉的时候,更年轻。
没什么说的,千禧年的片子,现在是不会拍的,拍了也播不了
个人认为《龙年档案》才是内地反腐剧的巅峰之作,比《人民的名义》好看得多,逻辑也比《人民的名义》更加严谨。这部剧中市委书记龙福海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有深度,表面上看不贪腐、不违规、不做出格的事,事实上老奸巨猾,任人唯亲、拉帮结伙、以权谋私、背地里打黑枪,这才是当代很多场面上人物的日常。相比较而言,周梅森的作品深度比这部剧差多了,人物形象和这部剧相比也失之于扁平化。
这个剧任务刻画的最差的就是这个记者,完全是编辑自己意淫写出来的,没有贴合现实,一个记者感觉比省长都大,想见谁见谁,根本不需要预约,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别人还必须回答,连正在进行的案件也必须回答。难道这是编剧写的隐藏信息,这个记者是市长的情妇?不然哪有这样大权力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