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只有我觉得这部片子三观不正吗
小时候没看过,估计如果小时候看的话肯定也会哭得稀里哗啦。一直知道有这部片子,最近才看,没有哭。放在当今这个社会,觉得这部片子传达的世界观有失偏颇。不得不承认,片中的妈妈很有牺牲精神,也受了很多苦,应该值得赞扬。
不过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1、父母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物质成长环境,就该让他离开自己所爱的人吗?
2、孩子听父母的话,所谓的懂事,就是好孩子吗?
在好的物质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是会更有成就,但是离开他所爱的人,可能他一辈子都会心灵缺失,一辈子都不会觉得真正快乐和幸福。
听话的孩子,长大了一般都没有主见,在很多事情上没有自己的建树,只会人云亦云。
2 ) 我以为长大后我不会再哭
一直记得自己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每个学期总会有2次看电影的机会.
小伙伴们都是手拉着手,一起从学校走到电影院,一群人开开心心的.每个人都准备好了小零食,边看边吃,这也算是集体活动了.
学校可能也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不是战争片就是抒情的.每次我们看到伤心的时候,都哭的和个泪人一样.后来想起来真是好笑.
看的电影越来越多,我慢慢的接受了现实,我们长大了,我们世故了,我们不会再因为一部感人的电影就落泪了.我们是大人了.
很多很多年以后,又是一次组织看电影.
名字叫<妈妈再爱我一次>.我们还在一边调侃着"世上只有妈妈好"之类的,嗑着瓜子,喝着饮料开始看电影.
我承认..我哭了..而且是久违的眼泪,我以为是我自己的错觉.
那是一种很揪心的痛,很辛酸的难过,让我情不自禁的开始哭了起来.
我试图去想控制,"我不会再哭了的,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是眼泪就是莫名其妙的落了下来.
只记得,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是多么的快乐,那种一生下来就已经存在着的联系..让他们不应该分开.
只记得,当父亲离开母亲并带走母亲的时候.母亲的痛苦,无助,以及揪心的痛,还有孩子声声的"妈妈"的哭喊声.
只记得,当孩子偷跑回来,舍不得离开母亲并想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母亲是那样的束手无策,她离不开孩子,但是为了孩子她不得不离开.
.
.
.
.
.
只记得,当孩子长大后,在精神病院见到自己母亲疯癫样子的时候,一股泪水直接就涌了出来,根本来不及去阻止."这是我的母亲.."
只记得,当孩子在呼唤她的时候,她原本茫然的脸上突然象触电一般,惊醒了过来.."那是我的孩子."
只记得当我们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是眼睛带着泪花出来的.有的女生甚至哭的很大声音.
你可以否认一切.但是你永远否认不了,当你一出生后,你和母亲所签下的契约.你们将永远联系在一起,永远.无论时间,空间变换.
妈妈,我爱你,我会为你而哭泣....
永远爱你的儿子..
3 ) 重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有感
《妈妈再爱我一次》,上个世纪90年代,这部电影曾让所有的中国人集体挥泪,不管是城市的电影院,还是农村的露天电影放映场,都是戏里戏外哭成一片。饰演妈妈的杨贵媚,在内地打车,司机死活不肯收钱,住酒店,服务生抢着替她买单,足见这部电影在当时的影响力。
这部电影是1990年在内地公映的,而在农村免费放映,估计要晚上一两年,大约是在91或者92年吧。那个时候,我还小,村里在两棵大树之间扯上幕布,露天放映。跟以往不同,没有小贩的叫卖,没有吃东西的声音,没有小伙子大姑娘之间的调笑,所有的人都跟着戏里面的母子哭成一团。当然了,我也是一边看,一边低声哭泣。
上周日是母亲节,在网上看到一个叫“母亲节十大推荐电影”的好帖,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部电影,简短有力的推荐辞,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于是重看的想法就冒了出来。
其实,20多年来,重看的想法经常有,但是都没有实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个社会越来越复杂,人心也越来越浮躁,早没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淳朴,我也一样,对事物少了包容之心,多了一些挑剔与苛责,所以我很担心,怕重看这部电影之后,只看到它的缺点和不足,而忽视它的感动与真诚,破坏儿时的美好回忆。其次,小时候看片的深刻印象,除了自己被感动得放声大哭之外,还有儿子长大之后,与精神失常的妈妈在疯人院的相遇,却不记得妈妈最后有没有恢复正常并与儿子相认,所以害怕重看之后,看到一个不好的结局。
但是这次不一样,作为母亲节的推荐电影,不能再躲着不看,哪怕只是为了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也应该重温一下经典。
事实证明,我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这次重看,依然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依然是边看边哭。最后的结局也是好的,儿子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唤醒了精神失常的妈妈,18年后,这对苦命的母子,终于又紧紧的抱在了一起,同时,20多年之后,我这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欣慰的放下了。
这就是感动的力量,这就是母爱的力量,不需要“大片”的噱头,不需要绯闻的炒作,不需要炫目的特技,不需要复杂的剪辑,不需要刻意的表演,不需要高调的说教,只要把母子真情,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自成经典。
电影很简单,就像《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词一样,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世代流传,永远不会过时,哪怕你是再挑剔的人,都无法找到对它的指责之辞。
比如,儿子出疹发高烧,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妈妈从家中出发,一步一跪,一直跪到王爷庙,哭求王爷公保佑儿子平安无事,额头都磕破了,满脸的血,也许真的是她的诚心感动了神灵,儿子居然奇迹般的退烧醒来了,连医生都觉得惊奇。这一个情节,当时看哭了所有人,今天再看,依然是感动得泪如雨下,现在提笔写起来,眼泪还止不住得往下掉呢。这个情节就很自然,一点都不做作,因为现实中就是这样,孩子生了大病,有生命危险,哪个父母不是长跪在地,哭求上天的保佑啊!
片中妈妈对儿子的爱,一点都不自私、狭隘或者宠溺,而是爱得很勇敢、很严格、很伟大。
勇敢体现在很多方面,最为深刻的一个印象,是妈妈分娩的一幕。她未婚先孕,以为能求得林家的同情和接受,却没想到,依然被他们狠心抛弃。林母要她把孩子打掉,她不舍得,坚持要把孩子生下来。于是自己租了一间房,一个大姑娘家,背负着道德的拷问,忍受着众人的嘲笑,大着个肚子,艰难的熬着。分娩的时候,她一个未婚的大姑娘,不好去医院,就自己接生,拿一把剪刀,在烛火上烤了几下,简单消毒之后,自己剪断了脐带。而这个时候,孩子的爸爸,曾经的爱人,正在教堂里面,跟别的女人举行婚礼。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这样的女子该有多坚强多勇敢啊!反观现在,人流手术就跟剪指甲一样,说做就做,没有丝毫的负罪感,甚至曾经有新闻报道,未婚妈妈生下孩子之后,将其扔进垃圾桶,或者冲进下水道,何其残忍啊!弥补错误的方法,不是用另一个错误去掩盖它,而是要勇敢的去面对。就像片中妈妈说的那样,孩子是无辜的,不能将自己受到的惩罚,让孩子来承受,剥夺他生存的权利。
妈妈对儿子的爱也很严格,虽然儿子是她唯一的希望,是她生命的全部,但是她并不溺爱。她给儿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一切都给了儿子,对他百般宠爱,但是一旦儿子犯了错,绝不轻饶,让他跪下,用小枝条抽打他的手心,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说怎么改正。做父母的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哪个父母不疼孩子,谁也不想孩子挨打,但是有时候惩罚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农村,家里孩子多,父母照看不过来,如果一味的宠溺,放任不管,孩子轻则学坏,重则丧命。这不是危言耸听,那些不孝顺的、手脚不干净的、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哪一个不是溺爱所致,至于小孩玩火玩水死掉的、打架斗殴丧命的,哪一个不是父母疏于管教的后果。
至于伟大,则是最难的。她克服了这么多困难,受了那么多苦,把孩子生下来并带大,孩子就是他全部的生命。可是,为了能让孩子有富足的生活,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有个好的未来,她毅然狠下心来,把孩子拱手送人。片子之所以这么感人,看哭了一代又一代人,就在于妈妈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真实,似乎可触可碰,就跟自己的妈妈一模一样,代入感非常强。但是,妈妈的形象又不局限于这一层面,而是做了升华,为了凸显母爱的伟大,影片花大力描写了妈妈激烈的思想斗争,让她帮儿子在前途和妈妈之间选择,这样一来,妈妈的形象就更加立体和丰满了。她就是被人嫌弃的孤儿,所以不想让儿子也跟自己一样,而是要有好的前途,但是有舍才有得,她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把儿子送人,这个选择是理智的,更是伟大的。但是儿子作为小孩,显然不这么想,他才不在乎什么前途,他只想跟妈妈在一起。
于是,妈妈跟儿子的不同想法,自然导致不同的行为,也必然形成一对异常激烈的矛盾冲突,在影片中就表现为,妈妈送出去,儿子跑回来,再送出去,再跑回来。但是这对矛盾之间的对立,并不是对抗性或者破坏性的,而是统一在感人肺腑的母子情深中,就在这送送跑跑的过程中,达到了全片的高潮,伴随着妈妈躲起来之后低声的抽泣,和儿子一边追赶一边撕心裂肺的哭喊,戏里戏外哭成一片!
很多年过去了,在这个“大片”泛滥的时代,能够被一部电影深深感动,是多么的不容易,这是一部可以反复观看、永不过时、值得收藏的影片。
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快乐!
(2014年5月16日写于南京)
4 ) 妈妈,你干砸了啊!
人性存在于自私基因中的本我与社会化道德超我之间的斗争。
母亲对小强的爱能让她坚定的离开小强,只为了让小强有个远大的前程,继而迎来幸福的人生,那么作为母亲的她,自然也是了无遗憾。这是为了孩子做出的巨大牺牲,是为了孩子今后的幸福而让自己感到幸福。
一个孩子,离开朝夕相处的母亲,投身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满脑子都是母亲拒绝自己的态度。按照小强的年龄,他是不会知道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只能猜想自己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母爱。所以那一声声“妈妈你打我吧,只要让我和你在一起,你打我吧”,才是那样催人泪下,那样触目惊心。从一定程度也能证明妈妈给小强的心灵打击有多么巨大。
幸福是“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小强的幸福不是上名校,吃山珍海味,穿高档名牌。他的幸福就是生活在自己那个熟悉的环境,和自己的妈妈朝夕相处,如果有爸爸就更棒了。妈妈的幸福是看到小强能够有个远大的前程,而这个未必是小强的幸福。所以妈妈牺牲了小强的幸福来换取自己的幸福。
吊诡的是,妈妈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内心那种良心的直觉反而被认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自私。
这种状态下成长的孩子,要么感到被母亲的抛弃而变得懦弱;要么充满对父亲的恨意而变得愤世嫉俗。母亲的伤心和孩子的煎熬换来的只是未来一个不确定的幸福的可能,这是个多么荒谬的故事啊。
所以这部片子唯一的价值是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关于无私的爱的反面例子,以及这个孩子表演的很出色,他演的孩子样就活生生的存在我的身边,所以我给三分。
5 ) 妈妈,再爱我一次
无意中又观看了这部《妈妈,再爱我一次》,对它的印象还要源自于儿时的记忆。那时街道上经常组织播放户外电影的活动,父母会带着年幼的我一起观看,可惜现在我对电影的内容全然记不起来了,惟独对这部《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我不知曾为它流下过多少泪水。
故事的内容在重看之前我已经记不清了,却会唱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放这部影片时我一直期待着这首歌的出现,期待着曾经的感动。
《妈妈,再爱我一次》当电视屏幕中再次出现这几个字时勾起了我对往昔的无限回忆。是它,就是这部我看一次就会哭一次的电影,它曾陪伴了多少童年中的岁月呀。
老电影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电影了,它有着一个时代的回忆、有着你曾经的情感。当它所蕴含的意义超出电影本身时就会在你的心里永生。《妈妈,再爱我一次》在我心里就是如此的地位。我畏惧了,畏惧它无法再带来曾经的感动。
反刍中,电影成为了心灵的寄托。我们不单单是去看电影,而是在祭奠永远逝去的时间和已经改变的自己。它是一种回忆,一种令我们可以沉浸在回忆中的工具。
我可以将回忆完美化,也可以忘记回忆,但却不想打破回忆。
观看中,我一直准备着哭泣,一直待着那令人感动的场面。而一切都在无形中改变着什么。
未婚先孕的女人只身带着儿子,一边忙于工作、一边尽着做母亲的职责。终于有一天小强(儿子)病了,高烧不退,亲戚请来的医生也说凶多吉少。于是母亲跑出去一步一叩首、三步一磕头的来到寺庙中求神。
我被这个场影所感动了、被如此的母爱感动了。但却也令我产生某种思考:“求神又有什么用?它又救不了小强。这么做岂不是一种愚昧吗?”如果换做我宁肯在身边陪着小强,为他的康复做一些什么。
在这个思想缠绕着大脑时我赫然清醒。我不在是当初那个只会看电影的小孩子了,而是学会了分析与判断。不只是顺从地接受电影赋予的事物,而是从中进行独立且歧行的思考。所以我再想找到曾经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电影继续着,它并没有等待我那颗思考的大脑。我的感性也逐渐战胜理性,不在去用脑看而是用心看。
有几次我哭了,虽然我记不清小时候是看到哪里哭的。但最少它还能带给我一如的感动。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亨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没了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这痄在母亲节为母亲唱的歌,唤醒了那已经疯掉的女人。母爱、亲情的力量战胜了世间的一切。电影进入了高潮,也同时结束了。故事没有继续讲下去,而是给观看者留下了最美的遐想空间。
我久久的哭着,不能停止这份感动:母爱是最伟大的,亲情是最崇高的。
6 ) 。
黄秋霞和孩子分离的方式,一是劝说教导,让孩子“听话”!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孝顺中的顺,做一个好孩子首先得听父母的话!二是简单粗暴,当孩子偷跑回来哭泣抱秋霞时,她狠心推开了儿子,教导儿子回去跪下承认错误,要孝顺爷爷奶奶,生生把孩子的情感需要斩断,扭转成孝顺的正统观念。三是撒谎欺骗,“如果你回来找妈妈,妈妈就躲藏起来。”结果导致孩子再次偷跑回来却不敢走进家门。想想,有多少父母正是用这三招对付孩子的?!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不守护孩子脆弱的心灵,不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反而一味地用毫无尊重个人内心的传统观念教导孩子,致使孩子还没有度过百无禁忌的充满探索的童年就已长大,还没有体验肆无忌惮的独立成长的少年就已成熟。
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首先是对个人的不尊重,对个人的情感,对个人的选择,对个人的内心。所以国人大多数是沉默的,并非因为不敢表达,而是情感不够丰盈,精神不够独立,并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
7 ) 记忆中的哭泣
很久远了,久远到除了那支歌记不清电影里的片段.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这部片子.
我是听妈妈说的,有一部电影说母子感情的,看的人需要带一打手帕去看,出来的人都顶着两个大桃子.
妈妈是个苦命的女人,襁褓中失了母亲,从此被漂泊的父亲东家三天西家两天的喂养着,直至奄奄一息.终于在只有出气没有进气打算埋了的时候,新进门没多久的年方二八的大舅妈怜惜得抱她在胸口,把她给暖回来了,喝了数口姜汤后脸上带了红晕.
这个情节从小听到大,也让母亲在伤心之余一遍一遍独自哀怜.而我,总是在沉默里不作任何思考.
妈妈撺掇了几个村里的小姐妹揣了一打手帕去看了电影,果然眼睛成大寿桃般回来.之后的几天格外敏感却没有往日的暴躁.却开始细数自己经历的桩桩件件,控诉她自己的命苦和不容易,以及为父亲和我们做出的各种妥协.让步,牺牲.幽怨我们的不体贴不争气不能给她温暖.
呵,怎么去推断责任呢?生活环境,历史时代,个人性格综合在一起完善了人的一生,谁又该为谁负责?
不久后,我也看了那电影,是学校统一组织的.
我明白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
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孩子,突然发现,作为个体的存在,从拥有新生命以后,母体本身就不再有新鲜和活泼的意义.看着那个可爱如玫瑰花的娇嫩娃娃一点一点摸索着成长成为活着的最好理由.但,聪明而渴望独立生命意义的女人会怎么样无辜得咬住自己的下唇?更何况,因为明了那个活泼如含苞玫瑰花的生命在二十年以后同样得需要经历曾经感怀的心理路程,又会觉得个体生命的繁衍是如此多余而愚不可及.
彭姐总结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于此,我明白想起这部电影不过是一个小女人的不甘心而已.
8 ) 无辜的小强
唯一令我感到心痛(对,不是感动)是在妈妈把小强送回爷爷奶奶家的时候,小强对妈妈离开时候的情绪,已经不能用不舍来形容了,那是仿佛是强行夺走小强心里最宝贵最依赖的东西,犹如割肉。
小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他父母造成。为什么婚前啪啪不做安全措施,既然对他们的爱情如此有信心为何在一个强权的家长干涩下就选择了放弃。还有这位妈妈在确定要坚持让孩子出生,就已经考虑好了小强的未来将是一个缺少父爱的环境,并且以自己的能力就能把孩子照顾好(那为何后面又觉得爷爷奶奶会照顾得更好?)。其实看完整部电影后我在怀疑所有的大人真的爱小强的吗?既然知道小强如此爱妈妈,依赖妈妈,离不开妈妈。为何爷爷奶奶还要让小强和他们生活,为什么妈妈要选择让小强离开自己。仅仅是为了让小强有个更好的前途,那让小强离开所带来的伤害呢?如果爷爷奶奶真觉得担心小强以后的发展为什么不让小强在母亲的陪伴下长大,然后多去关爱小强让他一点一点的接受他们,而不是强行让小强和母亲分离。他们真的有考虑过小强的感受吗?为什么不去让小强自己选择,他们只是把自己认为的好强加在了小强身上。
挺悲情的,可怜之人往往有其可恨之处,唯一无辜的是孩子。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编剧的煽情太过了吗?里面的桥段简直琼瑶附体啊。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基因都可以改造、同性恋都可以合法的今天,门当户对、重男轻女仍然在中国大陆普遍存在且将长期存在。7.1
电影院里看的时候 都是哭声 真丧啊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 看这片 没有人不哭-.-~ 真是影坛上的奇葩!
小学时口耳相传的一部催泪巨片,所以教委组织全市学生在影院观看,老师叮嘱必须带手绢,对,是手绢,那时没有好的纸巾。全影院哇哇大哭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集体挥泪,当时几乎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人,手里都搽着哭湿的手帕。票房2亿,换算到现在应该是50亿打底。一部台湾苦情戏在内地获得如此之广的共鸣,不外乎是由于母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材,演员的表演很真挚,观众的情感也单纯,电影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
电影内容早忘了,但人人手上绑条手帕,齐齐坐在露天电影院,动人处满场啜泣声的记忆是无论如何无法忘却了。
爱嘛!30年前的我看这个电影差点哭死!
一家三口被电影感动得涕泪交流,影片刚结束,老妈带着浓浓的鼻音问:“你作业做完了吗?”
感人!小時候看得我眼淚止不住地流啊。
现在看来,其实不用那么惨的...他妈也是自愿送他去他爸家的,其实大家说好,可以探望,就可以了,又隔得不远,都是善人些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但是孩子也是母亲身上掉的一块肉,她这块肉比身上任何一块肉都要爱,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的支撑,没了就人生也失去了意义,这也许就是伟大的母爱。
当年没哭的都被认为是禽兽
老师课上放的,很多女生都哭了,确实很感人,只是中间插入了一段激情戏,看时很尴尬~~
最早看的电影之一,还记得情节,那么我清晰而能意义回想的记忆大致是开始于,2岁半左右。
小学时学校组织我们进电影院看,我没哭,看同学哭得哇哇的我还特纳闷,过了一些年后重看,哭得根本把持不住——可能我反射弧有点儿问题
当年跟一群同伴儿,炕上,椅子上,挤了一圈儿人,一起看这片子。后来看得我实在受不了,跑出去哭了一会儿,又回去接着看……
太经典的片子,小时候的回忆。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制片富祥公司于1988年摄制的低成本伦理悲剧片,故事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中影集团在引进这部影片时,并没有预料到之后的票房成功。…1990年6月,影片开始在全国试映,首先在武汉和上海热映,直到9月份全国放映。一直到持续到当年年底。总共发行了397个拷贝、观众人数超过2亿,票房超亿元,这在当时电影票价1元、2元得电影市场来说,无遗这部电影创造了票房奇迹。-时光网
大概是因为看之前身边每一个都告诉我自己如何边看边大哭。结果自己去看的时候反而没哭。
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谁看这部电影没有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