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假做真时真亦假-《魔术师》
《魔术师》应该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片,讲述一个名叫Eisenheim的少年,是小镇上木匠的儿子,在偶然机会下认识了与他年纪相仿的名叫苏菲的女公爵。两情相悦,两小无猜的感情是最真挚而无邪的。无奈两个人身份地位差距悬殊,被苏菲的父母禁止往来。年轻的Eisenheim在伤心下悄悄离开了小镇。
十五年过去了,时光荏苒,当年的懵懂少年Eisenheim环游世界,学习魔术的技巧,成为了一名伟大的魔术师,他在世界各地表演,名声雀起。然而他心中仍旧无法忘记少年时候的爱人-苏菲,十五年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他的表演非常轰动,很快引起了国储的注意,国储携带未婚女友到现场观看他的表演,魔术师才发现国储的未婚女友就是自己念念不忘的苏菲。而苏菲也认出了眼前这名伟大的魔术师就是自己少年时候的爱人—Eisenheim。
、、、、、、
故事的结局有点出人意料,警察局长偶然接到Eisenheim给他的一本魔术秘笈,才发现苏菲根本没有死,王储也没有杀人,一切都是苏菲和Eisenheim设下的计谋,为了能够拜托王储的追杀,他们设下了完美的计谋:苏菲与Eisenheim的事情故意败露,让王储知道,脾气暴躁的王储对此大发雷霆,苏菲在王储的酒中下了药,王储痛饮后,对自己当时的行为完全失去记忆,苏菲伪装成为被杀死的样子,让王储误以为自己真的杀害的苏菲。苏菲从王储的宝剑上取下两颗宝石作为杀人证据一颗留在杀人现场,一颗留在自己衣服褶皱里面。苏菲被安葬后魔术师将苏菲救活送到乡下隐姓埋名,魔术师接着进行第二步:利用亡灵的魔术表演,陷害王储杀死苏菲,最后导致王储自杀。
故事的最后,魔术师与苏菲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魔术师的故事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爱德华.诺顿扮演的魔术师深沉、帅气、深情款款。可以说爱德华.诺顿的扮演是这部故事成功的一半。剧中很多魔术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件神神鬼鬼,不可思议的事情,至少现在的魔术师做不到这样的表演。
王储的死虽然冤枉,可是考虑到他过去杀人无数,也算是为民除害。不管两个人为了爱情,设计如此,也让人觉得并不高尚,虽然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在一起,其过程也让人觉得唏嘘。
更多详细内容请阅:
http://blog.sina.com.cn/u/4b02e88a010006mk
2 ) 那细微,强烈的心理导向,她被杀。
看完了这部电影,昏黄的旧时代风调,爱德华诺顿还是一副阴郁的优雅样子。给了这部电影唯美的外壳。
在电影的一开始,倒插式的给出了魔术师心理导向的成功和必然。魔术师,艰难的坐在凳子上,他的旁边出现的模糊的影像。观众女说,“是她,我知道是她,她有话要对我们说,我们得有所行动。”
暗示:1、苏菲死了,因为看到的是灵魂。2、她是非正常死的,因为她有话要对我们说。3、我们要去揭发王子,因为王子本就有暴力倾向,以前杀过一个女人,理所当然的想到是他。
一开始魔术师就为就苏菲而回来维也纳的。无论是以王子的《别害怕,所有事情都是有解释,所有的谜团都能破解》智慧较量,还是以所爱的苏菲未婚夫情场比试。他都相信在他这十五年后的归来,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答卷。在电影中,都给了我们。
十五年前,苏菲紧张的对魔术师说,“让我们消失,让我们消失。”魔术师没有成功,眼睁睁看着爱人消失夜幕。后面他的十五年消失,是因为中国有一种魔术,可以让人消失。他会回来,“一起消失”
至于魔术本身,诚然是有点意思的,但在电影本身都成了魔术的今天,电影里的魔术表演并不见得是格外的卖点。所以不对不魔术本身,已经没魔力了。
但史蒂芬·米尔豪瑟的原著的确构思巧妙,电影本身成为一场精彩心理暗示。导向导演设好的局里,跟拍子绕到最后,明白,拍案叫绝。
第一个魔术,我还没看出来有什么暗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出,让他声名大噪,也为后面王子,公主的出现奠定基础。
第二个魔术、应该会是演出很多场的,因为魔术师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要苏菲上来表演。但这一出,不知因为王子的什么心态,苏菲作为魔术师的助手,也就承前了魔术师暗示的目的了。
前台词是,“死亡的意义是什么?”后在镜子里的苏菲被一把剑所杀。这暗示苏菲会死,被人用剑所杀。观众们都看到了,看电影的你也看到了。这样,就给了你强烈的暗示,在后面她的突然尖叫,伏马背出来,你就会顺理成章的想象她被王子所杀。这是对看电影的人一环暗示。而对电影里的观众的暗示是为王子有杀人倾向,苏菲灵魂出现,要对他们说一些话。显得在我们看来更有真实感觉。
而王子的剑,宝石的松动,着我都不说了。因为这都是一个局,动手脚的局。无关心理。
而灵魂魔术的出现和中国助手的出现,表明了消失魔术就要开始了。
对于警察,魔术师决定利用他是在听到他因为是王子的狗腿子往上攀和警察自己说和王子关系也不好、只是肉贩子之子,和他关系能好到哪里去。这就是为什么警察的转变会是那么的快。警察他能感觉到,男人和男人是有永远阶级的,而不男男人和女人,加上了爱情砝码。也确警察的正义感冒一次险。
在每一场魔术,警察都是在场了,他相信了魔术师的伟大,近乎崇拜。因为他也热爱魔术。魔术师诺顿给他的暗示也是最强烈的,因为他才能给他最终的帮助。而群众也只是一种效应。催化警察做出强烈改变的根因。
对于王子,智慧上的败落和爱情上的彻底失败,让他本性暴力败露。他自己知道自己有暴力,又因为喝酒,马厩过后的事情自己也不能清楚。在加上,灵魂魔术的表演,他的乔装也无法演示影像苏菲说杀自己的就在剧场里面。已经让他乱了自己,自己真的杀了苏菲吗?可能是王子是爱苏菲的,而为在后面的自杀又多加了一条理由,杀了心爱的女人。
我不谈论这是一个纯粹的报复,或是政治色彩的造反,还是策划一出不动声色又丝丝入扣的戏,正义得到伸张,这个格局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传奇...
这是一部很好的心理导向的电影,就是这个
3 ) 爱情宛如初见、悲情王储以及东方神秘主义——《魔术师》观后感
灯火皇宫灿烂,照过玻璃杯浅。或我不能逢,逢我当年人面。三愿,三叹,与子宛如初见。
——《如梦令》·致SOPHIE
在炎热之夏夜选择卧在床头看的电影,是件需要慎重的事,若不小心选择了令人血脉迸张、激情四射的一部,加上笔记本之散热,定会叫苦不迭。而《魔术师》无论是一开始淡黄色调的回忆、扎着辫子的少女公爵的微笑和Eisenheim的浪漫神秘的童年;还是十五年后“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魔术师、青翠鲜活的魔橘子树,典雅的皇家服仪;还是SOPHIE和Eisenheim重逢的细腻、温婉又曲尽倾诉的激情爱恋,都使我坚信,他们将共生或共死,无论如何这都将不是一个悲剧,而且导演或许不会没有自知之明地无情打破这个曾给予我的清凉夏夜。
谁知第二部伊始,SOPHIE中剑死去,心里不由微叹:双飞折翼,无论结局,只能做悲情故事看了。于是,故事顺理成章地进行着:复仇的魔术师为了揭露杀害女公爵的凶手——她的暴躁的未婚夫王储,不惜一次次耗尽心神招来她的灵魂,并逐步引导她说出死亡真相,自己在王储派来逮捕他的宪兵面前神秘消失,而王储终因杀人并谋逆事件败露失去国王的宠信而自杀……其间的看点是Eisenheim细腻悲伤的演技,他望着SOPHIE灵魂时绝望而无助的眼神,使我第一次喜欢了一个有胡子的西方演员。然而奇峰突起,一切都在结尾颠倒:SOPHIE并没有死,Eisenheim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保障他们未来安全的障眼法,明白这了一切的警督自嘲地笑了,观众们也如是笑了,在金色阳光下草堆中刷马的SOPHIE拥吻Eisenheim的镜头,使我们对一切心机、戏弄、报复都释然——他们亘久、忠贞且和谐的爱情,还有什么不能救赎呢?
断定了男女主人公无罪,却有人为他们的结合付出了生命代价,那就是我们的悲情男主角——奥地利王储!
电影惯性思维使我们往往不相信一个暴虐而自大的人,可怜的王储不招任何人待见——年纪老大而无意逊位的父皇处处提防他、贵族们存心讥讽他、女朋友背叛他,魔术师晃点他,最后剩下的亲信警督还以正义的心和名举报了他……简直是点背到无语、天字第一号悲情。他所做的无非是在马厩睡了一晚上,起来拍拍灰还得去出差,女朋友死了,因为有暴力前科,无论是市民、贵族还是观众都对他万夫戳指,以至说大实话也没人相信,看他和警督的对话就可知:
“你这个白痴,他欺骗了你!他在御前表演时碰过我的剑!”
“你喝醉了。”
“都是骗局,是幻象!”
“也许幻象中也有真实。”
回头再看,其实,当这个生性暴虐的王子听说SOPHIE死讯时,马上问道“是自杀还是他杀”?——他还在担心身份尊贵的女朋友被他打了一耳光后羞愤自杀,自大得接近可爱了:)在此为可怜的倒霉王储献小花一朵,以慰其不白。
《魔术师》的缺点并非不存在,许多细节如“亚瑟之剑”魔术的可实施性都值得推敲,然而近来潜心国画,悟得水墨之浅理,那就是“以水为脉”,墨不足可以以“水”敷之衍之弥之满之,反之则不可。笔下水墨交融,方是胜境。推演电影中,“水”可视为情感基调,“墨”可视为逻辑情节,笼罩着全剧的感情持之虽非强,来之却无穷,浩浩而茫茫,无止亦无缺。所以在情节交代上的的部分欠缺:如尸体的交接、王室构成的较详细内幕以及、结尾项链的窃取,都被氤氲的情感遮盖了而显得微不足道了。
Eisenheim自称受业于俄罗斯、小亚细亚,最后伴随他演出的是几个长辫子的中国人,事实上拉来中国人完全是没有必要,我一开始还以为Eisenhei要改行做苏州评弹了。其实灵魂出窍、呼唤显灵的做法比之中国招魂法术更接近印度瑜伽法门,其招牌技法速成橘子树有中国“种瓜”法术的痕迹,也有印度密宗对时间流逝与控制的理念,至于其机械原理让我想起了用玉一般的簧片制成能歌舞的纡阿的中国偃师……无论如何,从趋之若骛的观众身上体现着当时西方人对神秘的东方的好奇、恐惧和缺乏了解,很难说现在这种情绪不复存在,此与“西方中心主义”恰恰是灵魂的双胞胎。
4 ) 《魔术师》,毕竟靠谱儿
欧洲、19世纪以前、宫廷,这几个关键词,一旦与电影发生联系,对我,就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更何况,这回,与魔术有关。
1900年的维也纳,年轻的艾森·汉姆,是最受欢迎的魔术师。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周杰伦或李宇春——身后,始终追随着众多的fans。
他的出现,带着神秘色彩。传言中,师承某位类似邓布利多或甘道夫的老头儿,被点化后,甚至具有通灵等超自然能力。少年的艾森·汉姆,遭遇了少女的索菲亚女公爵,彼此爱慕,甚至打算私奔。当然,后果是,她,被带走,他,离乡远游。
15年后,留着一撮小胡子的艾森·汉姆回“家”了,并且,在舞台上,认出了以观众身份走来的纯真年代的爱人。这时,她,已经是奥地利皇太子的未婚妻。
爱情之火从未熄灭,重逢,令它燃烧得更加热烈。他们谋划“潜逃”,却没想到,索菲亚突然死于非命。在剧场,在fans面前,艾森·汉姆召回了她的灵魂,暗示,凶手正是皇太子。
探长乌尔,不曾漏掉他的任何一场演出,自认为洞悉了他的“魔术箱”内的秘密。可是,这一次,却动摇了。无能为力地看着,艾森·汉姆在面前消失。在蛛丝马迹中,乌尔证实了魔术师的判断。他进入皇太子的房间,阴郁地陈述着事实。没想到,那人,竟然崩溃了,枪口指向了自己的太阳穴。
尘埃,似乎落定。认为自己把持了良心与公正的乌尔,黯然地离开了一手将他提拔起来的死去的皇太子。有男孩儿跑过来,塞给他一个本子,说是艾森·汉姆的交代。翻开,尽是关于舞台玄机的设计图纸。他,仿佛惊醒了,四下里寻觅那个熟悉的身影,直到火车站。
列车逐渐驶离月台,乌尔的脑海中不断闪回着影像。原来,一切,都是艾森·汉姆的布局,是他表演的最大也是最后的魔术。愕然的乌尔,带着三分无奈三分自嘲三分叹服,微笑、大笑。
而草原深处,魔术师奔向木屋旁的爱人——索菲亚。
爱德华·诺顿诠释的魔术师,帅气有余,但较之《一级恐惧》中的表演,稍嫌逊色。鲁弗斯·塞维尔的皇太子,很学院,很古典。保罗·吉亚玛提的乌尔,倒是不辜负他出身名门毕业耶鲁的背景。
我以为,魔术早已没落。却没想到,咸鱼翻身,再次带上时尚的面具。大卫·科波菲尔,继续着没有破绽的炫目人生;大卫·布赖恩,正准备用魔术召唤以色列的和平。在百度,打上“小说《魔术师》”几个字,一眼,就能“瞟”到四五个版本。这部电影,改编自曾经获得过“普利策”奖的美国作家史蒂芬·米尔豪瑟的短篇小说;我的最新目标,是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的《魔术师》。保罗·吉亚玛提说得在理——“也许,如今,大家内心深处,都有逃避现实的需求吧!”
不过,对于电影本身的结局,心里还是有些遗憾。两个人的幸福,要搭上一条性命——尽管是一个不甚可爱的人的性命,总归有些残忍。不知道,索菲亚知道了真相,良心会否不安?
我最喜欢的一点,则是:毕竟,导演与编剧,没有把它变成神叨叨的魔幻恐怖片。
5 ) 温柔尚在·幻觉永生
还记不记得有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江湖术士的故事? 说在热闹的市集,冬天,术士朝空中抛出绳索,接着他的幼子沿绳攀爬,直入云端,片刻,从天庭偷出鲜桃来。 当孩子在观众的要求下再度前往,不久却见半空掉下血淋淋的肢体和头颅。 术士痛哭,说儿子在天庭被天兵天将发现,砍杀了。众人唏嘘不已,纷纷给出丰厚打赏。 这边术士将残肢收拾拢来,装进竹篓。之后,他拍一拍篓盖,说,小儿,还不出来谢恩? 于是他的儿子纵身跃出竹篓,笑嘻嘻向观众作揖。 众人至此才知一切皆为骗术,却因它实在高明,只好心悦诚服看着术士父子离去。 如果给上面的故事里加入两个地位悬殊的恋人,几条永远潮湿的维也纳街道,一个幽暗的剧场,还有马车、宝剑和奥地利皇储,差不多就是这部《魔术师》了。 真的,有点儿像。 爱德华是木匠的儿子,自幼经异人点拨,热衷魔术。 少年时,他跟贵族千金索菲邂逅,相爱,彼此献上初吻和初恋。 匈牙利灰绿色的原野,他送她一枚木头链坠,开合间它会得变成一颗红心,里面是他的相片,绿眼珠的少年。 不久由于索菲家庭的介入,他们被强行分开。 十五年后,爱德华化名艾森希姆,成为颇有声望的魔术师,到维也纳演出。 他有法力有机巧,能够使空桶当众长出橙树,而又能让蓝蝴蝶扑翼衔来手绢。 他看上去神秘、冷峻、优雅但总带些嘲讽,会在舞台上说些玄妙的话关于时间关于命运,打着机锋。 一次表演中,他跟索菲重逢,他立即认出她,但她没有。 这时的索菲已经是奥地利皇储利奥波德的未婚妻。 利奥波德残暴阴险,几次表演已使他对艾森希姆心生不悦,而当他得知艾森希姆早年与索菲的关系,更是欲除之而后快。 但这一对恋人如此相爱。 我还记得那一幕,女公爵索菲穿着黑斗篷骑着白马,穿越灌木、荆棘和暗夜来到艾森希姆的住所,向他追问 ——为什么你要跟我相认? 他突然显得疲惫焦躁,没有回答,只是走过去吻她,吻得粗野热烈。 是,语言苍白无力,而情深意重,一个人简直无法承受它,唯一的出路竟只不过是彼此相拥。 后来他跟她讲,他去过不少地方,见过很多难忘的事,但其中最不可思议的却是,在他心里他不能驱散她的影子。 爱德华·诺顿一向适合这类角色——压抑、复杂、边缘化,内心同时具备成年人的冷酷和孩童的天真。 忧愁的中欧街道上,他的面孔忽明忽暗,他应设怎样的局,演怎样的戏,施展怎样的法力使他和他的爱人消失,逃脱皇权的宰制? 呵,放心放心,魔术师自有妙计。 古希腊人最可爱了,就好像赫拉克利特曾经偏执地相信,火会转化为海,而海的一半会成为尘土,另一半成为旋风。 谁又敢说他是个老天真? 世事的确莫测,呈现诸多变貌,一如白云苍狗。 这样的事,我们通常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无常,有时又称它为命运。 电影的结尾,魔术师奔向长草深处,苍翠群山下,他的爱人在木屋旁洗马,等他。 不由得我们不信,事实上,幻觉就是真理。 但是用不着害怕,只要温柔尚在,哪怕幻觉永生。 2006-12-13
6 ) 信者得救,幻像永生
爱德华诺顿的新片The Illusionist,幻觉VS理智化为人身,演出一场魔术师VS奥匈帝国太子的生死对决,前者身世成迷、演技高超、天生情种,后者是尼采式超人、控制狂及情感无能症患者的拙劣混合。导火索自然是一个女人,结果则葬送了一个帝国。
导演让看魔术的观众评语从苛责太子自然转到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似乎有意扯进政治诉求,把江湖热闹拔一拔高:太子只道众生皆为愚民,竟被区区障眼法耍得团团转 -- 无上理性面前,岂有神鬼可弄?却不知相信幻术者必对那冥冥心怀敬畏,深知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不求靠近天国,只想远离地狱,凭谁大权独握都靠不住得很,不如一起掺乎 -- 怎么说的来着,一个圣人就是专政,三个混蛋也是民主。
画面可称优雅,复古得恰当,只是那桔核成树,召唤亡魂的时候,电影里的人群发出惊叹,黑暗中的我们却不屑一顾。银幕撒过太多的谎,外星怪兽或世界末日看多了,谁也不觉得这些把戏有什么了不起。大概兴高采烈的浸淫了这么些幻像,相信的能力早已大打折扣了罢。
太子老兄的老爸只在画像里露了一小脸,似乎是哈布斯堡王朝Franz Joseph,茜茜公主的表哥加老公。说回来,他们的儿子还真是开枪自杀的。好个戏说。
结尾是侦探自己脑中虚构的皆大欢喜:美人复生,与幻术师双双遁世而去,作对神仙眷侣。只是镜头变换时露了丝狡黠:画面变成圆圈,缩小消失,像五十年代动画片,最后猫和老鼠还要从圈里探个头出来的那种。嘿嘿,看见了吧,故事而已,一切都是幻觉,爱信不信,您瞧着办。
比《致命魔术》差太远了,氛围不错,结局不满意。
果然远逊于Prestige,关键魔术变得缺乏内部逻辑。
妈的女主角的嘴长得太泥心了
不够聪明,不如《致命魔术》来的聪明
不错,值得一看
从此以后,公主和巫师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这绝对是个无比浪漫而奇妙的童话~虽然王子自杀了
那女人不太配啊
拍的蛮好,蛮精致的。电影四颗星,结局再加颗
当苏菲打算放弃一切跟爱森海姆私奔时,悲剧却发生了,她离奇死去,所有证据都表明凶手就是由爱生恨的王储。真相似乎已经大白,但是魔术师的世界亦真亦幻,实情也随之扑朔迷离
棒!
跟致命魔术比简直就是bullshit好么?我都想给2星了(▔/﹏\▔) 浪费这一晚上太不值了,尼玛这也叫意外结局啊?早想到了好么?最后解密那么快是坑爹呢?是编不出来鬼扯了吧?还有那女主哪个城乡结合部找的啊?还可以再丑再农村一些么?诺顿叔最打酱油的一次主角了(▔/﹏\▔)
最后十分钟推翻前面的所有
感觉他有点吃不消这片
又一部魔术推理片,剧情上结合奥匈历史,但诡计却并不出彩。王子被陷害的部分真的是随便想想就可以得出结论,还有橘子树魔法其实也是极其简单,幽灵嘛则是光学魔法了,(不过在那个时代光学魔法还是很先进的),假死是草药,项链倒是极先进。
很好看!
准确来说是三星半~
夸张了的舞台幻术
“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象……”这些台词一一对应就是答案。
色调风格不错
跟致命魔术完全没得比。。。编剧有点不行啊。。。诺顿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