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卖下《真相》的北美发行权,影片由凯特·布兰切特和罗伯特·雷德福主演,改编自《真相与责任:媒体、总统和特权》。原书聚焦2004年丹·拉瑟(罗伯特)关于小布什在越战期间享受特殊待遇的报道,事后被怀疑部分参考文件涉嫌伪造。
评价不高 但我非常喜欢,甚至喜欢过 聚焦,dedicated有时候会迎来大胜利,有时候,会迎来毁灭性灾难。而且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 so its conspiracy, not you screwed up your job. Admit it, you worked hard and you screwed up, try not to blame anyone else. 不只是新闻业,尊重事实,恰恰是要求你反复求证,不断证伪,Mary努力了,非常努力了,仍然没做到尽善尽美,先入为主未必是唯一的原因,但确实是很重要的原因,从心底里希望文件是真的就会不自觉的忽略negative的证据,偏听偏信,怪诸阴谋,事情的结局过重但不冤枉。我钦佩这群人调查时的热情,但并不欣赏他们的态度,同情但不惋惜他们的结局。
好在结局就是现实结局,没有反转,这才是生活。
很难讲Mary在做这条新闻时没有立场,至少我能看到她是倾向于寻找小布什逃避服兵役的证据的,当然了,可以说这是想要挖大料的心态,也可以说是人在行动时总需要从一个立场开始,不然总是摇摆不定。哪怕在法律行业,我们分析刑事案件,也是目光在大小前提上来回流转。
只是别忘了,还需要这份流转,和对自我立场的辩驳。
我认为Mary不论与将军的电话沟通还是在与鉴定专家的对话,她都是想要证实的,可是真理应当是可证伪的。
但仍然应肯定这部影片映射出来的真相背后的故事的意义。Mary的被利用,企业的政治立场和利益相关,哪怕被调查组判断“没有政治偏见”但仍然被解雇,还有上校接受采访时一句弹幕里说的“说好的保护并没有 说好的真相也没有”。
我们到底能看到多少真相,我们好像都只维护自己的利益。
“我们新闻的本意是布什是否服完了兵役,没人想谈这一点,他们想谈论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因为现在的人如果不喜欢一个故事,他们就会这么做,他们指指点点,大声尖叫,他们质疑你的政治倾向,你的客观性,还有基本人格,他们希望真相会消失在混乱中,最终结束时,他们叫的那么大声,我们都想不起来最初的问题是什么。”
真相好难。这些接受采访的人,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动机和立场去诉说,他们的话语又是否客观。就好比,如果我不了解Mary与父亲的关系,我听到她父亲这番话,大概率会对Mary作出错误判断,可那是开了上帝视角。倘若我只是第三方,即使我知道Mary与父亲的过节,我也不能确定我是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他父亲说的话。
这就让律师那句I believe you显得有分量极了。律师最开始也是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的。我只能说,我需要与你接触,与你共事,知道你的为人,知道你的处事方式,我才好选择相信or not。
可现实中大家都是第三方,大家看到报道,如果报道中的物证都出了问题,就很难让人去信任这个结论,甚至去怀疑这是不是一个阴谋,尤其在对方总是想要证实的态度之下,当然能够理解当有人反驳自己时,首要想做的就是证明自己是对的。辩证来辩证去,自己都没法站稳脚跟。
承认证据不足,调查不够的地方,承认调查出来的事实和疑点是什么样,剩下的交给观众判断。
可是,观众,却又不是总是可值得托付的。
但是,“停止提问的话,美国人就失败了”,“但我们要的是真相,我们就是干这个的,应该豁出去,寻找真相 ,并且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可是到现在,有多少媒体做到了呢,“很快我们就不会播自己的故事了,因为那样太贵了 我们只会付钱给别人去做,然后在节目中读他们的东西”。
影片还让我感受到另外一点,信念。这两年来,我大方向上是把法律当成职业,只是偶尔的会想起自己曾经想要做个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者,媒体人也许坚持的是真相,那我们法律人呢,也许是正义吧。
也是在这段时间因为一些事导致自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工作的意义,后来与踏实的朋友进行的踏实的且有点存在主义的对话,虽然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不会因为意义这样的问题苦恼了,想踏实做好手上的事就好。
可是今天看到这部片子,好像我们还是需要一些远方一点的,大的,看上去还有些缥缈的信念一样的东西放在心里,它不一定是生活的支撑,但可以是平常生活中的一点英雄梦想,和一点光亮,那是能让自己眼睛里迸发星光的东西,让自己更有生命力的东西。
武汉李文亮医生在惋惜声中去了另一个世界,他孤独地面对了真相最初的样子,却挡不住汹涌而来的疫情。
这件事情是令人愤怒的,内心的焦虑和无力感时不时敲击我们刚刚平静的心情。
当苛责很快被遗忘,当勇敢越来越珍贵,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谁在面对真相?他们为什么面对?在强权与现实面前,如何面对?
我不想卖关子,我想提前告诉你,这部电影里的新闻工作者失败了,因为他们这次要报道的是关于总统小布什在连任选举中的服兵役丑闻。▼
玛丽·梅普斯是新闻制片人,负责找报道题材。这位善于谈判的新闻制作人严谨、善辨、机敏、勇敢,她反对强权,致力于新闻的真相。一开始,她为了说服海毕先生接受采访,她在他办公室外面织起了毛衣。
她织毛衣这个行为用来缓解自己女权主义的形象,制造一个话题与对方深入探讨。▼
她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获得2次艾美奖。为了保护线人而蹲过监狱,她的事业核心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揭露那些滥用权力的人。因为她小时候每次一提问,就会被她的酒鬼父亲打得半死,可是她从来不认输,她相信她终究有一天能还击。▼
她的搭档丹·拉瑟,他曾是报道肯尼迪枪击案的第一人,33岁就成了白宫通讯记者,是美国历史上主持夜间新闻最多的人。▼
他们一起报道了很多轰动世人的真实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案,把多名美国大兵和军官送上了军事法庭。▼
人人都需要真相,可新闻是不赚钱的,曾经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么另谋出路,要么生活拮据。▼
在玛丽·梅普斯的推动下,她们成了了“小布什兵役作弊案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重要证人为了利益或是自保,不愿意说出当年的真相。▼
经过艰苦地收集、求证、审核,电视台却把他们的档期换了又换,因为看新闻的人少了,电视台也要生存。▼
新闻播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没有人去质疑总统,或者是不敢去质疑。他们不关心真相,他们拿资料的字体来质疑新闻的真实性。
这样可以显得自己比较高明,不需要花费成本,还能引起关注获得参与感。▼
工作组翻查了所有德克萨斯空军国民警卫队的全部档案,找到了字体和上标的使用证据。▼
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这时证人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开始推翻前期的证词,网民把“愚弄美国国民”的罪行扣在玛丽头上。他们对玛丽的卓越贡献选择性失忆,有些是利益驱使、有些是人云亦云、有些就是想找空子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你比较看不起哪一种?▼
丹准备道歉,退出晚间新闻60分钟,他想用这种方式保护玛丽。▼
玛丽的酒鬼父亲一辈子都没见过她向他低头,他开始在媒体上大肆宣扬玛丽的政治主张,把玛丽推向风口浪尖。这一次,玛丽终于向父亲认输了。▼
没有谁不食人间烟火,玛丽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样要养家养孩子。她的律师劝她妥协。▼
她一个人面对几十人所谓的独立调查组,前两场她都按捺住了自己的个性,选择了屈服。▼
为了减少变数,调查组把第三次质询推迟到总统大选之后,小布什如愿连任了。此时,即使玛丽反抗,也无济于事。
刚强倔强的玛丽在记事本上写上了他们经常说的三个字母,FEA,律师问她是什么意思。▼
在质询的最后十分钟,玛丽完成了漂亮的一记自卫回击。她逻辑严密、锋芒毕露地使调查组的主审官面如菜色。▼
这一次回击让她赢得了职业尊严,却丢了工作。▼
好啦,就到这里。
那些勇于说出真相的人,原本可以不这么做的,因为他们做别的事情,一样会优秀。
但是他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路,因为他们相信可以修补伤害、抚慰心灵,、不管我们能不能做到这样,至少可以对他们多一分了解和尊重。《真相》| 敬敢说真话的人《真相》| 敬敢说真话的人《真相》| 敬敢说真话的人
"This is what our business has become reporting on reporting." Soon would be movies on movies...
个人感觉,题材其实比《聚焦》更刺激。缺点是稍显凌乱,故事的主观性太强,最后的主旋律镜头加音乐让人有点不舒服。但是女王的表演我真心觉得胜过《卡罗尔》,所有的坚持困惑委屈无奈挣扎都表现得完美。PS:女王的衣服都好好看啊。
導演和劇本都不理想。非要搞出點光環和大意義。
大魔王演技真是逆天。关于新闻理想,到最后,没有人关心what the point was.
没想到看这么严肃题材的片子会看到情绪失控彻夜难眠。这和过往的经历有关。一个热爱自己职业并把职业道德当做行为准则的人容易做出常人难以逾越的成绩;但是一群无所事事的平庸之辈几句批评的话就可以让一切光华散尽。任何行业都是相通的。演技完爆蓝色茉莉,故事完爆聚焦
3.5 其实一直觉得从上帝视角看这样的故事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故事本身就很有戏剧张力,配上Cate卖力又精湛的表演颇具看点,可惜叙事略中规中矩,缺少亮点。又是一个探讨新闻业与政治的题材,想必或许未来也能成为不少课堂的谈资。
60分钟是如何被坑了的,新闻业者的噩梦,看得心焦。觉得调查委员会对她的指责没有错,肯定是先入为主地讨厌小布什啊但话说回来,对一个自己不care的对象又何来调查热情?所以实证一定要谨慎
不能不想起“Up Close & Personal-1996”,女主换了人,男女主的关系也从情人变成“父女”,最感动的一刻应该是Mary Mapes在电话里把Dan说成了Dad吧。
《真相》可以和《聚焦》配合观看,后者质疑的是宗教的象征,前者直接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性之恶。没有人关心什么是真相了,出了事全世界都是一个反应,找人背黑锅,你我没有这么做过吗?而真相永远是胜者在书写的历史。
所有的漏洞在于剧本本身太站在一个主观的立场。如果这一点没有问题,整体来看,完全能秒杀《聚焦》。已经给魔王跪下了。
FEA
纯电影角度比聚焦更好,居然这么少人看过。。。fucking system
都拿它跟聚焦比。除了新闻业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可比性。本片要强调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追逐真相背后的各种影响源。历史是人书写的,同样,真相也是人书写的。是人就有意识,是意识就会影响书写。读书时老师说,你把镜头对准谁,本身就是主观的。所以,没有记录,只有讲述。同样,没有真相,只有文本。
“这条新闻的本意是Bush有没有服完兵役,没人想讨论这一点,大家只想讨论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因为现在的人不喜欢这条新闻,就会钻这些事,大家只会指责和怒骂,质疑你的政治色彩、客观性,还质疑你的基本人性,然后希望真相在角力中遗失。事情终于平息后,大家的叫嚣怒骂吵到我们根本不记得当初的重点。”
其实影片的节奏还行,但有些地方台煽台电视剧了,编导也是非常地以凯特女王饰演的Mary Mapes为主导,反倒缺乏客观性,让观者被动地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不过说到表演,凯特女王这次可以打9分。
1,我觉得魔王应该凭借此片入围女主阿,我觉得比卡罗尔表演的更深层到位阿。2,我觉得电影比聚焦好看。
真实性,新闻理论课上曾花了6个课时来谈论这三个字,现在才慢慢体会到老师的用意。新闻业的光晕、脆弱和深陷泥沼,在寻求事实路上的“被猎杀”,算是典型一例。不过想到自己所处不过是被喂养、被宰杀的国内新闻界,好像大笑三声再一声叹息。
表演和背台词功力炸裂。就是内啥,凯特女王有点丢掉自己风格变成…… 艾玛·汤普森了?
針對這種爭議的近年事件。我覺得他的傾向太明顯。對於新聞題材來說,不夠客觀呈現全貌。像是已有定見以此聲援。這只能說是Mary Mapes視角,但片名直接下Truth不太好吧。Cate Blanchett再次展現高水準表演,演活了這個尖銳強悍,甚至有些躁進的新聞製作人
报出假新闻应不应该承担责任?追求真相首先就应当承认错误而不是给自己洗白,立场错得太离谱。真正震到我的是布兰切特:以为“卡罗尔”已经是女王今年最好的发挥了,结果“真相”让我看到了什么是一步登天的演技!剧本好一点绝对横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