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围绕贺丹丹饰演的村主任娟子展开,讲述了她带领山湾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其间也穿插了娟子家庭生活的悲欢离合。作为剧中当之无愧的女一号,贺丹丹感到人物形象的塑造难度很大。因为娟子是一个坚忍、善良、宽容的女性形象,她身上具有女干部特有的气度。之前,贺丹丹演绎的角色很多是都市白领丽人,让观众看到的是她高贵优雅的一面。而《绿野》里的贺丹丹却需要迅速完成角色转换,把一个朴实无华、果敢干练的女村官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贺丹丹拍戏时悉心研究剧本,细细领会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最本质的东西,终于她的表演得到了导演的肯定。
【原文来自《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谢尔登·卡什丹著,鲁小华等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第9章“文艺作品中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素材”。】
在被拍成电影的所有分裂故事中,最有力量的或许莫过于《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了。根据法兰克·包姆(Frank Baum)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版本,包含了对分裂的非常复杂的描述,较之经典童话故事,甚至一些成人分裂的故事呈现出来的分裂更为现代。与经典故事一样,《绿野仙踪》包含了很多在分裂幻想中可以找到的成分——缺失的母亲、女巫(实际上是两个)、好仙女(葛兰达),以及一场生死决斗。但是,与我们目前为止遇到的任何一部电影或故事比较起来,《绿野仙踪》中包含的有关好与坏的信息更为深刻且尖锐。
其中一个信息出现在故事的开头,就是载着桃乐丝去奥兹城的房子落到了东方邪恶女巫的身上,当场将她压死。如果这是一个普通的神话故事,或许故事就已经在这里结束了。桃乐丝需要做的事就是找到一种回家的方法。但是不久西方邪恶女巫便出现了,她是东方女巫的姐姐,她下定决心要替她妺妹报仇,找害死她妹妹的人算账。
故事开头的这段情节包含的信息是:邪恶不是那么容易就被除去的,它不仅处处存在,而且还以不同的伪装突然出现。除掉一个女巫还不够,另个女巫可能就在附近潜伏着,准备取代她的位置。就像那些小精灵只是由于东方邪恶女巫的死而暂时获得了自由一样,桃乐丝也只是暂时逃离了她生命中的邪恶而已。
但是在西方邪恶女巫能够伤害桃乐丝和她的朋友之前,北方好女巫葛兰达出现了。葛兰达是一个善良的仙女,她和《灰姑娘》中的那位神仙教母非常像。她也拥有特殊的能力,她送给桃乐丝一双神奇的魔术红鞋,而这双鞋被坏女巫宣称是她所有的。仙女告诉桃乐丝这双鞋会带她去一座绿宝石城,在那里住着一位魔法师,他可以帮助桃乐丝回到家乡堪萨斯去。
从客体关系的观点来看,红鞋明显是一个过渡客体。和《瓦西莉莎姑娘》里的洋娃娃一样,当桃乐丝动身前往绿宝石城的时候,红鞋带给她安全感。瓦西莉莎的母亲临死之前给了瓦西莉莎这个洋娃娃;而葛兰达也是在消失之前给了桃乐丝这双红鞋。在这两个故事中,客体都是在母性保护者不在儿童身边的时候来保护儿童的。
在这一点上,《绿野仙踪》是一个相对浅显易懂的分裂故事。虽然在故事的早期存在有双倍剂量的坏,但好和坏的力量却被明显地描绘出来了。当桃乐丝顺着生命之路(黄砖路)旅行,且遇到了三个最终陪伴着她去绿宝石城的人物时,故事便变得更加复杂了。
桃乐丝遇到的第一个人物是稻草人。没有脑袋的稻草人因为自己无法思考,所以感到自己很没用。它认为如果它有一个脑袋的话,就会变得很聪明。她遇到的第二个人物是锡人。它的问题是它没有一颗心。但这指的不是身体上的器官,而是体验感受的能力。“如果我有一颗心的话,”它说,“我会变得更加温和且文雅,并会有些多愁善感。”桃乐丝遇到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人物是胆小的狮子。它缺乏的是勇气。
桃乐丝顺着黄砖石一路走来遇到的人物都不是仅凭她的想像而虚构出来的人物。它们是她内心世界的一部分。若仔细地审视它们,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种“坏的”形式,这种“坏”是桃乐丝——或许可能是大多数儿童——都想要克服的。儿童都想变得更聪明,都想能够去感受,都想变得更勇敢。觉得自己很愚蠢的儿童,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感受的儿童,认为自己是胆小鬼的儿童,都不可避免地会感到自己是坏的并且是不令人满意的。在去绿宝石城的路上,与其说桃丽丝是在帮助稻草人、锡人和狮子与它们的“缺陷”和平共处,倒不如说桃乐丝实际上是试图与她自己的缺陷和平共处。
这四人一到绿宝石城便发现魔法师并不像他们一直认为的那样有能力。他告诉桃乐丝在他能够与桃乐丝分享任何他的秘密之前,桃乐丝必须先把女巫的扫帚偷来给他。虽然感到有些沮丧,但桃乐丝和她的三个朋友还是再次出发了。这一次他们是朝着女巫的城堡的方向去的。故事再次呈现了好与坏之间斗争的高潮。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桃乐丝想办法摧毁了女巫。“坏”被征服了,好的力量再次获胜。
但是这场战役是虎头蛇尾的。他们仍然没有获得真正的胜利。桃乐丝的朋友们仍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回到魔法师那里,魔法师给了稻草人一张毕业证书(思想学博士),给了锡人一个心形的钟(一颗新的“心脏”),给了狮子一个刻有“勇气”字样的奖章。但当魔法师授予这些奖品的时候,他指出,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他们真正寻找的东西的表面代表而已。其实他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些东西就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并且一直都存在。
这是桃乐丝在奥兹城学到的一课,也是她带回堪萨斯的知识。她的旅行让她明白,如果要克服她自己的个人缺点,必须在自己内心中寻找。坏的根源并非是在外面,而是在内心。如果生活要继续,人们就必须处理这些问题。最后,桃乐丝获得的胜利是战胜她自己的胜利。当然,如果我们曾经希望成功地通过我们自己人生的黄砖路的话,那么我们所有人,包括儿童和成人,都必须接受这一点。
原版翻译 桃乐丝:我想那是,光想见到艾姆婶婶和叔叔是不够的,如果我未曾再次探寻过我心底的渴望,就永远无法看的比家里的后院更远。。。因为如果它们不在我的心底。。。我从来都没有真正失去它。
小时候就觉得原版翻译看得云里雾里的,现在长大了再看,还是看不懂,网上下了中英字幕一对照,发现翻译得有问题。经研究分析,本人觉得最正确的翻译如下。
桃乐丝台词正确翻译:我想,仅仅想念叔叔阿姨们是不够的,如果我当初再次确认我内心深处的想法的话,我连我家后院外都不会看一眼(更不要说离家出走了),因为如果我家不在我的心里的话。。。(不好意思说下去),我从一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家里(说到这里桃乐丝已经醒悟了)。
桃乐丝最后发现是自己身边的叔叔们化身成为稻草人、狮子和锡人在她身边保护她。敌对的巫女也不过是隔壁家坏阿姨的化身,她原来自始至终都没离开过家,这个梦幻仙境世界其实是现实世界的投影而已。她发现了自己原来一刻也没离开过自己的家,然后桃乐丝就在自己家里的床上梦醒了,她发现自己回到了现实世界。
其实影片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我们心里最珍视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珍惜。 (小朋友们,再怎么生爸爸妈妈的气也不要离家出走哦)笑!!!
后来有一部电影叫万能遥控器,也是把这个道理诠释得很好。推荐大家去看看。
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绿野仙踪电影。米高梅率先迈出了第一布,打开了绿野仙踪影视史的大门。国内90年代就已引进,还曾有过国语配音,以各类层出不穷的音像制品发行,2000年后央视CCTV-6电影频道也曾播出过。
米高梅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制作方式,使用染印法彩色胶片新技术拍摄。米高梅使用了9台35mm的摄影机,那是一种同时使用三条黑白胶片的分光改良型摄影机,三色带胶片中的每一条,要穿过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滤光镜,后期制作再将颜色合并为鲜艳的彩色胶片。而这种技术的最大弊端在于它需要明暗对比度强烈的光线环境,以保证三条胶片上的图像在经过滤光镜时保持一致,因此摄影过程需要碳弧灯,它能提供这样的光线,但十分昂贵,照明设备成本猛增4倍,其他制作成本也直线上升,耗资巨大,作为彩色染印法制作的典范,该片自有其值得追忆之处。而也恰恰体现了米高梅一往无前的干劲和创新力,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也不足为奇了。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很多元素只能依靠美工们的想象力去创造,你所看到的剧中的黄砖路,因为无法在胶片中呈现颜色,人们想尽办法,尝试过黏色、染色、灯光照射的方法,都不尽人意,最后突然有人提出,“一桶黄油漆就搞定了嘛”,黄砖路便是那样呈现的。又如为了制造出剧中声势浩大的龙卷风,美工们动用了10台鼓风机,尘土机、还制作了一只长达10米的棉袜,最后把棉袜上方绑在摄影棚上,底端绑在车子上,随着车子的开动,栩栩如生的龙卷风就出现了!此外,在服装设计、布景设计,为追求最鲜明耀眼的颜色,也费尽心思,只为其在电影拍摄中充分发挥最完美的作用。
不仅有好技术的支持,更有将电影演活的演员们。演员们似乎沉浸在了那个人造的幻想世界中,因此他们的出演并不浮于表面,而是将自己的性格融入于角色中。剧中饰演小胆狮的演员伯特•拉罕,将早年歌舞剧的经验融于角色中,他的舞蹈都出自演警察歌舞剧的经历。电影中的打斗场面,他都手到擒来,将积累的所有表演经验都汇集于此。
电影首映后3周,德国突袭波兰,1941年,美国加入战事,剧中的《彩虹之上》(Over the rainbow)一时广为传唱。透过歌曲,指向的是雨后美丽的彩虹之乡,象征性着和平的希翼,成为了人们对现实的美好祝愿。二战期间,朱迪嘉兰为军队巡回演唱,她发现点击率最高的便是彩虹曲了。而像剧中其他插曲,如《我们拜访巫师去》(we're off to see the wizard)也在军队里集结,在鼓舞军心的时候演唱。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回忆录中提到,剧中的歌曲红遍澳大利亚,军士们一边唱着插曲,一边走向战场。
米高梅公司创造了美国史上最伟大的传统制片体系,建立了宏伟的电影帝国,朱迪嘉兰则是美国最伟大的演员,将他们聚在一起,便有了传奇的《绿野仙踪》。
(2020.8.10)
然而,幸与不幸似乎总是相对的。尽管1939年版的《绿野仙踪》对于美国来说是无可争议的国宝级电影,但要知道的是,1930年代可是好莱坞不把演员当人——而是当成用坏了就换的道具——的恶劣作风最为严重的年代,本片拍摄过程中的黑历史自然多到不行。
比如说“铁皮人”这个角色本身是Buddy Ebsen扮演的,但他最后只剩一张试镜照就没有下文了。因为剧组给他化的妆里含有铝粉,对他身体造成严重过敏,演员本人多次表示感到不适即被以“你忍一忍行不行?”为由诃责。要不是试镜期间刚好有医护工作者路过发现不妥,Ebsen很可能根本没命活到医院。于是乎,剧组炒了他,找来Jack Haley代替。
另外,含有石棉成分的道具几乎无处不在。“稻草人”Ray Bolger的戏服就含有石棉,天降大雪那一幕的“雪花”就全是石棉,加上本片很多“火焰特效”镜头,于是很多布景都在内层铺上石棉防火……Bolger后来死于肺癌,现在看回去他在“降雪”中欢呼雀跃的场景,有种格外可怕的诡异感觉。
至于其他诸如路人龙套自杀的传闻、制片人四次更换、火焰特效真的差点烧死演员之类的被诅咒般的拍摄意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扮演主角“桃乐西”的Judy Garland因这部电影身心蒙受伤害:首先是制作团队认为她“不够苗条”,勒令她一定要吃减肥药来“保持身材”;从电影开镜起,Judy就只能喝鸡汤、黑咖啡和抽烟来抑制胃口。每天下班后,剧组会跟着回家监视她,一旦发现后者偷偷进食便强行带到医生面前服用更多减肥药物;导演Viktor Fleming曾嫌弃Judy的演技没到位,索性上前就是狠狠地一巴掌,直到她终于“发挥良好”为止;而最过分的是,剧组里的一些男性演员(既有主演也有龙套)认为Judy太过“抛头露面”,因而在她被欺凌时从不为她作主,或者干脆在言语和肢体上骚扰她("They would make Judy’s life miserable on set by putting their hands under her dress …")讽刺的是,唯一会在目睹坏事发生时挺身而出保护她的,偏偏是扮演反派“巫婆”的Margaret Hamilton。(顺便一句,Hamilton扮演这个角色期间遭受三度烧伤,电影上演后真的被无知的观众当成巫婆,经常在自己住所收到不明骚扰和袭击)。
后来跟Judy Garland结婚的演员Sid Luft在回忆录“Judy and I: My Life With Judy Garland”中提及,正是参演《绿野仙踪》的不幸经历导致Judy的下半生经常要与失眠、药物滥用和精神状况不稳定挣扎。
更多有关朱迪嘉兰的生平事迹,可选择参考下面这部影片。
(2021.2.13 转载于微博,侵删://m.weibo.cn/1798618264/4389261534997234)
Some where over the rainbow
昨天是Judy Garland的忌日。Judy Garland原名Frances Ethel Gumm,1922年6月10日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她的父母开了一家电影院并从事歌舞杂耍表演。Garland三岁时登台表演,和两个姐姐组成三人组合演唱圣诞歌曲。此后姐妹三人一直以组合形式表演,由她们的母亲作钢琴伴奏。
Garland的母亲对她怀有很高的期待,一直试图培养Garland进入演艺圈。10岁时Garland开始跟随母亲去各地演出,途中需要服用安眠药来辅助睡眠。在后来的采访中,Garland将她的母亲比喻成《绿野仙踪》里的“西方坏女巫”。
13岁时,Garland如她母亲所愿,签约了全球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米高梅(MGM)。据说米高梅的联合创始人路易斯·梅耶尔听到她的歌声惊为天籁,当场签下了她。1938年,米高梅筹拍《绿野仙踪》,在接连尝试童星歌手秀兰·邓波和狄安娜·杜宾受挫之后,决定起用新人Garland。于是,和《绿野仙踪》里的多萝西一样,Judy Garland乘着风,飞上了彩虹之巅。
一个明星的毁灭
18岁的时候,Garland已经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她为米高梅公司拍摄了一系列歌舞片,她的歌声带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哀愁的预感。也是在十八岁,她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她接受过电击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但这些似乎都对她没有帮助。
她酗酒、试图自杀,不断地结婚再离婚。1941年与作曲家大卫·罗斯结婚,三年后离婚;1945年与导演文森特·明奈利结婚,诞下一个女儿,六年后离婚;1952年与演艺商人悉尼·拉夫特结婚,诞下一双儿女,十三年后离婚;1965年再次结婚,四年后离婚;1969年再次结婚,同年因安眠药过量死亡。
有人说她毁于童星时代米高梅公司的压榨。公司为了使她保持身材而限制她的饮食,强制她服用减肥药品,同时为了维持高强度的工作给她服用兴奋剂。以至于后来她表示,如果不服用一定剂量的药物,她便无法在镜头前保持工作状态。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绿野仙踪》里的Garland,是一个明眸皓齿的小姑娘,穿着红舞鞋,带着婴儿肥,哭泣时泪珠盈睫,飞红了双颊,十分惹人恋爱。她饰演的多萝西有一群奇怪的朋友,他们有的缺乏智慧,有的缺乏情感,有的缺乏勇气,他们一起出发去请求大巫师赐予他们缺乏的品质,最终大巫师给予他们证书、勋章和奖章,证明他们并非缺乏这些品质。
“多萝西的朋友”也被广泛地用于指代那些得不到社会认可的边缘群体,他们并不缺乏智慧、情感和勇气,但社会的不认同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匮乏的。他们渴望得到认同,就像《绿野仙踪》里的三个好朋友在多萝西这里得到了包容和友谊,现实中的他们也对Garland的形象天然地亲近,将她奉为偶像。
《绿野仙踪》结束于多萝西反复强调的一句话: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她回到了农场的家里,这里土地贫瘠天色灰暗,时不时刮起沙尘暴,有叔叔和婶婶,还有几个面貌滑稽的伙计,不完美也是她的家。银幕外的Garland,在她飞越彩虹的巅峰之后,是否也会想要回家呢?在她不断地进入婚姻又抛弃婚姻的同时,是否也想寻找一个家呢?以至于那些将她奉为偶像的同性恋群体,是否也同样渴望回家呢?
我觉得一部好电影需要在细节、故事逻辑上花费心思,不得不说,童年经典《绿野仙踪》就是这样的好电影。
电影的开场桃乐丝因为自己的狗托托被高小姐打了而向艾伯母、伯父告状,然而两个大人正在忙碌,想让她立刻走开。第二次桃乐丝告诉艾伯母高小姐准备处理掉托托时,艾伯母只是要她“找个不会惹麻烦的地方”,这两次行为导致桃乐丝想去“彩虹之外,蓝天之上”的地方,而“仙境”正是这样的地方。在翡翠城可以注意到那辆马车拴着的马,正如彩虹一样变换绚烂的色彩。
桃乐丝遇见稻草人和铁桶人的时候说:“真奇怪,我觉得我之前就见过你们。”因为影片另外三个主人公:稻草人、铁桶人、狮子。对应的就是农场的那三个工人。杭特劝说桃乐丝应该动动脑筋,别满脑子装着稻草,结果转眼锤子就把自己手砸了;桃乐丝掉进猪圈,希格把她抱起来结果自己却吓得半死;另一个工人吹牛皮说以后广场会为自己竖一座雕像,然而并没有人理会他。
高小姐因为被桃乐丝的狗咬伤,专门带了个篮子想把她的狗处理掉(杀死),结果狗半路上从篮子里跳出来跑掉。在仙境里,女巫同样把狗抓住装进了篮子里,结果托托再次从篮子里跳出来跑掉。
翡翠城最了不起的巫师实际上根本没有法术,就像桃乐丝之前遇见的马维教授,用水晶球告诉你未来其实根本没有任何魔法。
电影用黑白和彩色使现实和梦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实中桃乐丝被拘束不被大人理解,她感到孤独无助;梦境中她成为了救世主,拥有了朋友,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同样的镜头处理现实中更随意,所有的人都是叙说。而梦境带有强烈的舞台风格,演员的台词、服装都是经过仔细安排,人工雕琢痕迹明显,多次出现歌舞。
但即使这样,从整体上来看,《绿野仙踪》仍是一部经典的童话电影,故事和电影的影响力都非常深远。希望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头脑、勇气和爱他人的心,也希望每个人不要忘记:家最温暖。
童话会让孩子们相信除了自己所见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而大多数中国家长却竭力要孩子明白自己所想非真,所想无用。他们总叫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根本不知道,在拥有了巫婆、稻草人和桃乐丝的童年里,儿童不需要跑步比赛,他们应该唱着歌、跳着脚,走在黄色砖块铺成的小路上
1.《绿野仙踪》是2008年美国电影协会AFI十大类型最佳电影评选奇幻类第一名,《Over the Rainbow》是2004年AFI“百大最佳电影歌曲”评选第一名;2.在1939年就能做出这样的特效真是相当给力,开头的龙卷风就给我不错的印象(片中出现的龙卷风其实是35英尺长的薄纱袜,而且是与堪萨斯农场和农田的微缩模型一起拍摄的。→意想不到),后面的魔法世界也是不时勾起我称赞的心;3.听到「奥兹魔法师」讲诉他来到魔法世界的经历,恍然大悟地察觉那就是《魔境仙踪》的故事。
桃乐丝是个人间的有点儿任性的小孩 直到龙卷风把她带到了绿野仙踪 她就变成一帮没有勇气 没有自信的雄性生物的黑道头头 一路唱唱跳跳去找总头头帮忙 在他们做了Spa开开心心的唱跳完之后 女巫出来捣乱 最后正义无意中战胜了邪恶 桃乐丝也该回家了 桃乐丝发现了爱与美 发现自己路走偏了 决定好好做人
“我确实得到一颗心了,因为它正在破碎。”
或许这真的只是个梦..我想到,因为梦里不就是总会出现自己身边的人,好像是他却又换了一种样子而不是他。这样想来,是不是真的在“梦”里——彩虹之上也会有一个世界,叫做奥兹国也许。美好的童话故事,不管真的相信与否 都透露着那样的欣喜与感悟。原来他们寻找的一切都是自己通过经历而得到的......
一前一后颜色的对比还真是厉害啊,布景华丽。小姑娘唱歌不错,可为什么老是一副瞪着眼睛的惊恐表情呢!
看《电影艺术》里多次提及,忍不住找来看了。75年前的经典电影,现在看也已经俗套过时了。这部典的型儿童歌舞童话片的生命力并不像《公民凯恩》那样持久不衰。情节老套到极致,而且说教意味很浓。但依旧有很多亮点。最后才发现原来三个小伙伴对应农场三个工人,而且片头即埋下了伏笔!三星半
说到底还是严谨的形式感带给了这部影片生命力,尽管有着活络的外表,但内里的结构比照十分准确:桃乐西是一把标尺,以她为基准对应着现实和奥兹国的一切——包括色调的变化,是美妙而有趣的。
没大脑的稻草人到底是有计谋的,没有心的锡人到底是会爱的,没有勇气的狮子到底是会为朋友而面对危险的,所以这一切关文凭、钟表、勋章什么事。这故事给我的疑惑就是它看上去仿佛想要打破些什么,也明明一开始铺垫对比得很好,却又在结尾非常自觉又非常突兀地钻回了社会和家庭规训里。所以它是真的儿童向吗,更多可能只是像Professor Marvel几句骗人回家的谎话。而且了解了下幕后故事,那会儿米高梅实在太不做人事了……不过终于彻底明白了Dorothy's friend这种说法到底怎么来的;也想做她的朋友,一起歌唱着走在黄色大路上。(PS. 可能是我有点丧心病狂,看到后来总觉得稻草人很像Alan Davies,而Oz,尤其是扮作看门人的时候,神态特别像老炸。
【B】布景很漂亮呢,不过我反而喜欢黑白部分远胜于进入奥兹国后的彩色部分, over the rainbow太好听。看了这片之后才发现魔境仙踪对它有多么还原。
小时候不知看过多少遍的故事原样重现在大银幕上,看得亲切但影像上没有什么惊喜。小时候只当单纯童话故事看,如今看来除了涉及一点梦境的解析外,还有对边缘人和同志群体(over the rainbow和come out的唱词)的平权支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本就拥有只是被恐惧遮蔽的「头脑」「心灵」与「勇气」。与此同时造就一代gay icon朱迪·加兰。
得知dorothy的鞋子来自ferragamo,童年死了5%
从小觉得东方女巫好可伶 那么好的穿衣品味白白被压死还被个小册佬抢了鞋
那个时代的电影现在看起来化妆什么的好粗糙,但是电影的内核一点也不过时,演员演技一流,作为音乐剧来说,彩虹曲更是脍炙人口,稻草人、铁皮人、狮子、女孩的组合让剧情生动流畅,反派西方坏女巫和飞天猴子也演绎的很好
I love the wicked witch!瑰丽的童年冒险 OZ部分和Kansas部分人物上的互文很有趣 我要是小时候就看过这部该多好 现在看找不到太大乐趣了QAQ 话说歌舞方面其实只有over the rainbow还不错吧...倒是特效和化妆上做得十分好 在39年绝对是五星
经典童话歌舞片,和同年上映的《乱世佳人》都属于最早的大制作彩色电影之一。布景、灯光和特效可圈可点,音乐很耐听,尤其是Over the Rainbow。现实场景昏黄枯燥的单色调与梦幻世界的五彩斑斓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好莱坞的”造梦“宗旨。首尾的呼应和隐喻让本片可用弗洛伊德释梦理论来解读。(8.0/10)
首先,剧本很好。女主角也很漂亮,喜欢稻草人那个演员。里面有一些话很富有诗意,稻草人的那句,没有头脑的人也很会讲话,深得我心。但是布景设计的太假了,典型的制片厂调子。
朱迪·嘉兰唱歌好好听,托托好可爱,电影好幼稚。。。
狮子是个2b,我喜欢那双鞋,小时候哭着喊着非要买双红皮鞋,以至于我现在还有红鞋情结。
1939年!这种纯真的想象力离我们太远了。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