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界打滚多年的拉杰米,为实现理想决定组成一个名叫"承诺"的合唱团,将美国黑人灵魂音乐引入爱尔兰的都柏林,并且得到贫苦劳工大众的共鸣,但由于他找来的社会各式各样的成,员因而此就在拉杰米努力鞭策他们成为一个完美的合唱团时,人算不如天算,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使得言这个即将成功的团体面临解的命运.
爱尔兰都柏林人口仅百万,却有一千两百多个乐团,导演亚伦派克在三千多位试镜者中选出12位多才多艺的年轻艺人,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0岁,热爱音乐,堪称都柏林年青人最真实的写照
★★★(四星为满分) 艾伦·帕克的《追梦者》是一部喧闹的喜剧盛宴,讲述了一支来自北都柏林最贫穷地区的摇滚乐队决定玩灵魂乐的故事。乐队的组织者是清瘦、有独创性的吉米·拉比特,他的建议会令朋友感到困惑。他们喜欢灵魂乐,是的,但他们并不特别认同。拉比特的逻辑很有说服力:“爱尔兰人是欧洲的黑人,都柏林人是爱尔兰的黑人,北都柏林人是都柏林的黑人。” 这部电影根据罗迪·多伊尔的小说改编,他是北都柏林学校的老师,但它建立在吸引力的基础上。帕克引入了一个狄更斯式的角色画廊,将他们全部扔进碗里,让他们不停说话,不停唱歌。结果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具体的方向,没有深刻的寓意。但这部电影充满了生命和活力,且音乐是真诚的。《追梦者》是少数几部讲述虚构乐队的电影之一,且能够让我们相信这支乐队是真实存在的、确实有一起演奏过的。
吉米·拉比特是这个团队中富有才智的核心力量,他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但电影中真正的音乐明星是一个高大、走路蹒跚、不修边幅的年轻人,名叫德科(安德鲁·斯特朗 饰)。在新乐队的一系列令人失望的面试后(这里有段有趣的蒙太奇),拉比特在婚礼派对上发现了在乐队休息时拿起麦克风唱歌的德科。
在现实中发现斯特朗也是同样巧合:他是一位都柏林歌手的16岁儿子,帕克曾与他父亲一起排练,当父亲的声音嘶哑时,儿子走了进来,帕克当场就选了他。他是那些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的天才之一,有着密特·劳弗的外表和乔·科克尔的语言风格,为电影的音乐带来了强大的能量。
与此同时,后台的故事也在增多。乐队中年纪最大的成员是乔伊·费根,他声称自己曾与所有伟人一起在美国巡演过,从威尔逊·皮克特到小理查德,而他确实也是位技术娴熟的临时音乐家。但他的床上技术更为娴熟,他非常圆滑且不露声色地把作为乐队伴唱的三个女人全搞了。帕克喜欢让这种层级的故事发生在背景中。就像罗伯特·奥尔特曼一样,他能通过让几个故事同时展开,来捕捉真实生活的自然本质。
《追梦者》如此有趣,以至于我更多的期待也许是不公平的。但令我相当失望的是,电影在接近结尾时似乎消散了。乐队是带着坚定的信念而创建的,我们觉得自己真的了解其中几名成员,而帕克似乎更喜欢音乐而非故事,就像乐队成员在台下争吵,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台上演奏。
还有别的吗?帕克从未向我们承诺过这是部深刻且富有人情味的剧,这支乐队是如此优秀,以至于音乐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但留给我的是种空洞的感觉,就好像角色变得可信后,帕克却不知他们该何去何从。作为电影,它并非帕克的主要作品之一。但作为一部富有人情味的音乐喜剧,它表现得很好。
以下是剧透短视频的解说文案,用于冷门佳片快速预览。
爱尔兰都柏林小年轻杰米酷爱音乐,
自称是混迹音乐圈好多年的人,
实际上从学校毕业后一直是在干销售做点小买卖,没有正式的工作。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爱尔兰那样,
每年举行那么多盛况空前的音乐节。
都柏林是欧洲一个重要的音乐中心。
上世纪90年代。
都柏林人口仅三百多万,
但有一千两百多个乐队,
杰米为实现理想决定组建一支
“世界上最卖力的乐队” 唱灵魂歌曲,
将美国黑人灵魂音乐引入爱尔兰的都柏林,
要用普通大众的语言,
实实在在的,能倾诉心声的语言,
要谈抗争与性爱,不要那些诸如
“爱你直到天荒地老之类的情歌。”
于是他给报纸登了广告,
开始选拔乐队成员。
吉他手,“屠夫”德里克!
钢琴手,“灵魂医生”斯迪文!
萨克斯手,“奶头先生”迪恩!
小号,"嘴唇”乔伊!
光芒四射的女歌手们,本妮,美达,娜塔莉亚!
主吉他手,“杆弯者”奥斯番!
主唱,“深喉”德酷!
鼓手:眼镜兄!
杰米找的债主一开始并不看好杰米的乐队。
债主说很多乐团从成立还没有到参加首演就解散了。
杰米乐队成员都来自无业游民或者工人阶级,
大家为即将成立的乐队感到兴奋。
杰米向朋友借了排练的场地,
曾经给黑人灵魂乐歌手
奥蒂斯·雷丁做过伴奏的老大哥:乔伊,协助杰米进行排练。
排练完了相互鼓励。
排练的时候也有一些成员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缺席,
好在大家都是有梦想的人,
对生活有所盼头。
本妮的母亲又生孩子,
本妮还是坚持来乐队排练。
美达说好的要跟未婚夫及其家人参加旅行团了,
后来还是决定参加乐队的集体活动。
一群乌合之众终于开始第一场首演,
观众都是自己的亲戚和朋友。
第一次演出大家很紧张,还出了事故。
台上的精彩演出给他们找回了很多自信。
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甚至成了名人。
乐队成员排练的间隙,
常常口出脏话,矛盾不断。
第一个鼓手“眼镜兄”跟主唱德酷不和,一怒之下离开了团队。
后补者是
肌肉男鼓手-外号“别想惹我"的迈克。
换了一个鼓手乐队似乎没有任何影响,
在酒吧演出,乐队表现的非常好,
债主过来找杰米催债时被鼓手迈克打跑了。
演出随后达到高潮,
接着圆满落幕。
鲜花和掌声之后,
新鼓手在街头把主唱打的头破血流。
楼上女歌手们也互相扭打起来。
“去他的!”杰米管不了了。乐队散伙了。
这是当时都柏林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们的真实写照。
我不信《曾经》导演约翰•卡尼没有看过这片!<Begin Again>的故事架构和这片有异曲同工之妙,连演员都有“借”(Glen我爱你!),只可惜比不上自己的处女作了。回到这部,有很俗气的情节,但爱尔兰电影的气质让它没有沦落为“平庸”。在我看来音乐片最重要的不只是歌曲和情节的粘合度,还有“真诚”。因为音乐骗不了人,而一部音乐片通过音乐想要表达的东西决定了其高度。《追梦者》展现的乐队的烦心事没有盖过他们在台上的光芒。无论何时,任何一类艺术都可以成为你对抗世界的工具。如果事情会永远这么简单就好了。可实际上有无数琐事和心理变化会改变这件事,甚至土崩瓦解。但不必悲观,因为一件事终有它的价值,留下来的不是物质,而是开拓出的另一种生活。不论以后每个人的生活轨迹有多么不同,那份对音乐的热爱相同,那些充满期待的人生始终相似。
如果你看过《缝纫机乐队》且对于摇滚有着自己独特的领会的话,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可以说正中下怀,当然,这种下怀是你的。音乐是什么?没有人能说的清楚,但音乐能带来什么?这个问题被抛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自然会有答案。音乐可以是积极向上的,音乐可以是催人奋进的,音乐还可以是疗愈伤痕的。音乐就是音乐,但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音乐可以找到同一个自己,这个自己就是每一个人对于音乐最好的回答。当然,今天的答案或许还包含在这部作品中。
《追梦者》是一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爱尔兰电影,都柏林人口仅仅数百万,但却留存着一千多个乐队,是什么力量让这些音乐人生生不息的存在着?本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群在音乐上奇形怪状的人们,一个失落的经纪人,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乐队,这个乐队却焕发出来了无尽的活力,即使是最后,当这个乐队解散后,成员们各奔东西,然而曾几何时,当这个乐队齐心协力的时候,他们创造了奇迹。
本片就围绕这个奇迹,为我们展示了奇迹发生的前因后果,同时为观众们展示了音乐的魅力,让一个人远离颓废,让一个人从失败中崛起。
拉杰米在音乐界摸爬滚打了很多年,却依旧是没有获得成就来证明自己。当他来到都柏林这个平民音乐之都后,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理念,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理念,做音乐,为了广大平民。为此,拉杰米找来了很多被他物色好的人,不被人重视的女孩,害羞的只敢在孩子们面前吹奏的萨格斯手,性格非常坏的演唱者以及一个同样有着挫败感的萨克斯演奏者。
拉杰米将这些人聚在一起,并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天下知道。于是,这些原本的普通人便开始了自己的第二生命,这个生命中,除了透出来的歌声之外,留给他们的还有自信心以及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拉杰米有着自己的壮志雄心,而乐队的成员们却渐渐的从这种日渐升高的光环中抽不开身,他们演奏着,他们进步着,但当演奏以及进步逐渐的包围了这些原本普通的人们的时候,乐队成员们渐渐的找不着北了。他们疯狂的为了自己今后做打算,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计划,而乐队原本的计划却渐渐的被淡忘了。
拉杰米再次感觉到了挫败感,不过这一次却跟之前的不一样,拉杰米看到了自己能成就一个乐队的能力,虽然最后依旧是以失败告终,但整个过程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切终将被结束,但美好的回忆却能促使拉杰米再一次走下去。
乐队确实是一个可以让普通人发声的团体,当这个团体的这一属性被发扬光大的时候,且这个团体将这一属性当作是自己的基本理念的时候,乐队是无坚不摧的,拉杰米一开始就撮合了这个理念,且让这个理念深入人心,所以,整个乐队的成员们在一开始是非常融洽的。拉杰米虽然认为他们是乌合之众,但集合了每个人的优点,且磨平了他们的缺陷之后,乐队还是可以欣欣向荣的。
然而好景不长,当这个初始的理念被抛开之后,拉杰米的作用就不大了。虽然乐队中也有自己的支持者,但当所有人都不以团结作为主要思想的时候,整个乐队就会显现出来分崩离析的前兆。最终,分开不可避免,而拉杰米的思绪永远的停留在了最后一次成功演出的夜晚。
拉杰米给自己留下了一丝念想,即使这种念想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完全的征服他,但是这种念想却给了自己一种证明,拉杰米是一个杰出的经纪人,同时也是一个乐队在初始状态下的灵魂。从零到一总是困难重重的,而这个时候拉杰米却体现了自己的能力,等到了乐队从一走向更多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不费力的将自己推向更高的舞台,这个时候,虽然拉杰米能力的短板凸显,但这个时候乐队成员的发展已经与拉杰米的能力无关了,他们在乎的是名誉,是金钱。
创业艰难,正是因为这种艰难,拉杰米才能很好的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被叫做承诺的乐队,最终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无疑是让拉杰米感觉到痛心的,这是拉杰米的伤心事,同时也是都柏林当时的青年们的真实写照。在后工业时代,他们努力了,他们尽力了,但却没有迎来自己的美好生活。因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达国家纷纷进入到金融资本为主的经济社会中,属于工业时代的音乐也渐渐地就没落了。
那些年阳光灿烂,那些年梦想不断,那些年我们一起呐喊,那些年,我们组过乐队度过整个夏天。
……
你好,再见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追梦者》,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追梦者们散漫不羁和随心所欲的评价了!
KIDult226
够酷够闹够好玩,聪明而有灵魂活力,Pure。
张瀛
艾兰帕克最现代的作品之一,很真诚的英国剧情片,但片尾的处理令人较为失望。
球球糖
适合滚圈迷妹迷弟看,我这种乐痴显然无法产生任何共鸣。单就影片质量来说,中规中矩,结尾不错。
野凡
音乐永远伟大,有梦想都该去闯一闯,不要计较结果会如何。人们终要走向各自的道路,音乐会铭记曾经发生的一切。
kc512
在情况去到更坏之前就醒来的美梦,所有争执冲突都是青春荷尔蒙的副作用,还没有尝到成长的苦涩就结束了,非常feel good的电影。
曲有误
真的很让人羡慕啊,即使日后各奔东西,但在共同不羁的青春里疯狂过,足以在生命中留下刻骨铭心的符号,回忆起彼此时能够会心一笑,忘不了被音乐召集的岁月。
飞檐
剧情虽然稀松平常,但是节奏明快,幽默诙谐。极贴近搞乐队的事实:仿佛经历一次人生高峰,随后走入平静,原本失序,组起一种秩序,再经历一些混乱,最后再次回归本位。“但是你让他们对人生有了期待” that’s real。
我略知她一二
只管尽情奔跑吧,莎莉,我拭去你脸上的泪水,如果可以的话我会离开你,因为我无法再像爱你一样爱别人,以前我以为我得到了你就不想再失去,亲爱的,你难道不知道我才是你的最爱,永远,永远不要说分离。但是最后总是要分离。
Pincent
群戏生动,律动的剪辑很有节奏感,原声很棒,在结尾的部分也有挺智慧的剧本写作,英式的幽默感太好了,全程爆笑(周围莫名冷静),机关枪式的抛梗和笑点,80、90年代的爱尔兰气质跟苏格兰很像,同一种经济衰落带来的破败感,年轻人无处安放的灵魂和他们如何choose life,相比之下《波西米亚狂想曲》显得很笨拙。
法罗岛帝国皇后
在美梦中放肆,在现实中怀念,追梦的荣耀是热火烹油花团锦簇,绫罗绸缎做红毯,掌声雷鸣做伴奏,长风破浪无所畏惧,离梦的黯然是柴米油盐分道扬镳,返璞归真做香烟,青葱回忆做烈酒,洗尽铅华的幸福真实坚固,隐隐作痒的重逢积累了千言万语最后却只道一句“都挺好”,幼稚的期盼用并非想象中的路径走到了想象中的终点,蓦然回首不禁惊叹:梦还在。
子夜无人
那股散漫不羁和随心所欲的精神气质是整部电影最迷人可爱的地方,仿佛是《初恋这首情歌》的前世。一个这么大的乐团里,却没有特别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人的故事,看起来一盘散沙但又能做到形散神不散,完全得益于生动的群像设计、高到离谱的原声质量、以及爱尔兰地域文化的冷幽默特质下的疯狂玩梗,向教父告解结果两个人聊起了音乐这种桥段简直是神来之笔。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追梦者》,它更是造梦者,它让你感觉好像什么都没这么重要,哪怕身处的环境是破败的,哪怕走过的路上都是泥泞,哪怕相聚的梦想最后还是各奔东西,哪怕最终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没有活成梦想中的样子,但我们都曾经自由地活过、热烈地燃烧过,而你只要跟着歌曲摇晃摆动、使劲沉迷就够了。
#FIFF11#DAY7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怎么回事这低产神导演随便拿个电影出来都好看得不行@moma
2019欧盟影展第二部,音乐非常迷人,整体喜剧效果上佳。演出季台上我们笑着努力表现出色,幕后大打出手乱成一团,恐怕是很多乐队真实的模样。体验短暂成名的他们,日后的生活都随之改变,这当然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念想。
这么牛逼的电影,豆瓣看过的人数竟然这么少,欧盟影展随便买了一张票,有种捡到宝的感觉。艾伦·帕克在这部电影里,群戏拍的太精彩了,更厉害的是全程都是音乐烘托的氛围,成功和金钱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么拥有梦想的年轻人脸上闪着光的样子。
喜欢这样有趣无奈真实的风格,这点上的确比波西米亚强多了。面试那段笑死了。爱尔兰人是欧洲的黑人,都柏林是爱尔兰的黑人,北都柏林是都柏林的黑人。从猜火车开始就喜欢上这特别的口音, 可惜这次新冠疫情无奈取消了爱尔兰计划
2019欧盟电影展。成名、出唱片、飞黄腾达只是世俗的观点和人生轨迹,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真正的追求目标和希望,在无产阶级的舞台上肆意歌唱和争吵,在只有几十人的社区中心和小酒吧里「一夜成名」和「一夜消失」,只是音乐和自由意志的胜利。
“灵魂乐是性爱的节奏,工厂的节奏。” 被这句话戳中的我,应该还是很年轻。
罕有的兼适于文艺青年、摇滚青年与二逼青年观赏的佳作。
可能是角色的职业和生活背景,这样音乐类型的电影没有什么“追梦”“困境成长”的陈词滥调,而只是大洋两岸一次纯粹的音乐对话。深居底层的他们用表演和歌唱表达自我,而选择的则是扎根于黑人社区自由随性的灵乐。后半段基本上就是很纯粹的表演,所以会渐渐忘掉了电影的主线故事;结局的分道扬镳写就了成年人独有的无奈滋味,一切都只关于音乐。
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在于,在未来的现实里,主角们依然延续着音乐梦想
音乐占了好大的比重,如果喜欢里面的音乐,肯定会很喜欢这部电影。看着一群乌合之众慢慢走向成功,但从组建乐队开始,就觉得他们最终会分崩离析,甚至告诉自己别对他们有所期待,否则结尾会特别失望,很奇妙的观影体验,仿佛是在追选秀,看着心仪的选手慢慢靠近出道位,而在最后一期,她依旧落选了。
一群“乌合之众”的梦想照进现实,灰暗日子无法阻挡我们歌唱,都柏林每一个肮脏角落里都能盛开布鲁斯的音符,我们是灵魂的救赎者,我们是奔跑跌撞在昏沉夜色里吵嚷的失业者;因为歌唱而觉得有盼,因为做梦觉得也能拥有明天,想有爱,有钱——多么真挚的初心,即使终究一散,多年后想起也能漾起快乐的微笑,有那么一刻我们真的做了一回自己。一部治愈、温暖、幽默的好片,秒杀许多所谓音乐片,每首歌都充满自由的呐喊。
工人的乐队,灵魂拯救者,一片混乱中撞出激情的音符,生活的废墟间开出希望的花。在迷恋酒精和摇滚的都柏林、在梦醒的边缘用尽生命的力气喊出灵魂。借用“嘴唇”的话,梦醒不醒不重要,重要的是梦本身。于是,被溅了一身水,乐队解散了,可每个人之后的人生都有音乐相伴,吉米(和我)可以释然了。音乐真伟大。(迷了整场的长发吉他手,出字幕才发现竟是仍粉嫩的Glen Hansard)
真实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由爱尔兰版黄晓明领衔的不正常不靠谱不和谐的“三不”乐队从起步巅峰到不欢而散的过程,恰如其分地将梦想从启航到接近再到破碎的历程以闹腾欢快、屎尿屁笑话、以及炸裂的歌曲的形式展现了出来。每个角色都十分立体,性格鲜明,群戏十分精彩。剪辑也非常棒。
The Irish are the blacks of Europe, and Dubliners are the blacks of Ireland.
The.Commitments.1991.DVDRiP_Ekolb
035:乐队,从激情组建到内讧解散。因为没有近似经历很难有共情。都柏林3000试镜者选出的12素人,演技和音乐都很出色,但剧情稍显平淡。艾伦·帕克的大景别中常有精致考究的细节,比如庞大建筑旁拴一匹马。暂还察觉到艾伦喜欢小孩,以及不止一次用到的宗教意象:圣母像和向神父忏悔的窗口。
太棒了!!!痛快!过瘾!乌合之众也有梦!昙花一现明日散!
「爱尔兰人是欧洲的黑人,都柏林人是爱尔兰的黑人,而北都柏林人是都柏林的黑人。」,连去教堂告解也能碰到音乐爱好者神父的爱尔兰民族果然是最适合音乐题材的。以灵魂乐团的组建,发迹与解散为主线,痛快淋漓地展现了爱尔兰人乐天达观的性格与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同样是群戏式的音乐歌舞电影,总体比《名扬四海》要更好看:乐队群像鲜活,最出彩的肯定是一边卖弄着他过去和名人合作的经历,一边和乐团的女成员鬼混的老油条乔伊了;而穿插其中的表演段落也富有感染力(招募成员的试镜片段混剪也太好笑了)。乐团全素人阵容出演,其中包括当时既没胡子又没成名的吉他手格伦·汉塞德(后来他拍出了我最喜欢的音乐电影《曾经》,不过那是后话了)。爱尔兰语挺有意思的,在英语的基础上有挺多有趣的新词和新说法,比如“Jaysis”指代“Jesus”之类
唱得太好听太真诚了,还以为他们永远都会后台打架前台闪耀呢,结果结尾忽然来了戛然而止,好忧伤。Alan Parker真的很会拍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