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伊莲娜》:冰点之下的悲观
(芷宁写于2012年4月6日)
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影片《伊莲娜(Elena)》以冷峻凄清的基调讲述了一个图财害命的现代故事,只是这个以他人性命和财富来填补自身空缺的非常事件被设置在再婚老年家庭内部,格局显得相对小了,意味却更大,涵盖也更丰富,其中社会阶层间的隔阂、贫富分化的加剧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甚至极端情绪,都浸在那冷峻而客观的镜头画面中。
影片拍得很生活化,虽说除却中段叙事的力道十足和结尾的冷寂余味之外,整体显得相对平淡,叙事节奏过于缓慢拖沓,伊始就花了大量的篇幅颇有耐心事无巨细地展现着老年半路夫妇伊莲娜和弗拉基米尔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以及他们各自子女所存在的问题。如果观众没有因叙事的沉闷而沉睡的话,便可欣赏到这种沉静旁观式表达所具有的特殊意义——邀观众安静地思考。
在表现情绪上,导演显得很克制,很冷静,也很悲观,而且他的悲观是中立的,甚至不愿给观众留下任何可以宣泄观影情绪的出口,在戏剧冲突达到高潮后旋即冷却,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起承转合,显得不管不顾,很有个性。似乎对观众而言,你可以看,可以思考,但是别试图找到好的结果。
该片具有突出的视听形式,不论鸟鸣还是电视声音都显得特别吵闹,这些嘈杂反衬着角色生活的乏味无趣。影片运用了诸多固定镜头来再现角色生活的环境,并引带出心境,如片首的画面长时间地聚焦于一束枯枝,似乎在暗示总有春天到不了的地方,而为数不多的移动镜头却又给人寒冷凄清之感。影片常常选用在偌大的空间中人物或忙碌或静默的场景来表明人物的孤独和无助,也暗示着人物所持忍耐底线的迫近,一旦突破底线,将会有激烈的事情发生。
影片在再现俄罗斯社会现状方面做得切中要害又言简意赅,贫富两极分化,富人自我而冷漠,穷人一筹莫展,富家子女挥霍堕落,贫家孩子啃老懒散,甚至有孙辈也得啃祖辈的现象。该片通过这些客观存在揭露了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所造成的阶层之间的隔绝与对立,这些隔阂和对立、冷漠和窘境,使得整个社会逐步丧失了仅有的温情互助和原有的道德底线,悲剧的发生不可避免,而且在祸起的那一刻,让一切说辞都跌入到冰点。
饰演伊莲娜的娜齐达·马奇纳在表现一贯善良耐劳的伊莲娜突发的孤注一掷、铤而走险时,表演得颇有一气呵成之感,坚定的行动、静谧的等待、片刻的瘫软、茫然的失神、瞬间的混乱等等,都在短短几分钟内被拿捏得当,而抱着一提包现金坐在出租车上的伊莲娜的表情,在转瞬即逝间便凸显了难言心境。影片在表现儿子一家拿到巨款后的欣喜有加时,设置了贫民区突然停电的事件,此时的伊莲娜在黑暗中紧紧攥着儿子的手腕,如果说,母性有时候是失去理性的,但良知的残存是不可避免的。
改变生活水准就能改变命运、获得幸福?片尾伊莲娜的儿子一家搬到了弗拉基米尔的大宅里生活,可他们的行为举止还是固有的,就像长孙在获知自己能花巨款去上大学后,依旧去打了一场群架一样。有时候金钱也无法在短期内消除差异,特别是那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事方法。金钱可以给你想要的生活,也会附带出你不想要的东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4464300_d.html 2 ) 《伊莲娜》
安德烈·萨金塞夫 Andrei Zvyagintsev寻求自我突破之作,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迷局,不过比起《回归》的横空出世和《将爱放逐》最大限度彰显掌控能力,影片显得相对平庸了点,都算不上每年不少此类型影片的代表。
可能只是个过渡,因为将擅长的环境搬到了更具社会意义的城市,死亡只是个剧情转折点而非具有作用性,导演在影像上选择了更多适用于现实主义的镜头切换,而那些希望被看到充满诗意、隐喻的只是成为了点缀。
3 ) 冷漠之殇——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社会挽歌
从听说安德烈•萨金塞夫的新作《伊莲娜》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到前些天看完这部电影,差不多等了有9个月的时间。因为《回归》(2003)开始关注这个导演,也十分期待他的新作,没想到等来的,却这么冷峻而绝望……
《伊莲娜》的视听秉承了安德烈•萨金塞夫自己的偏好,大部分的固定镜头,少数移动缓慢以彰显凝重、肃杀的“运动镜头”(其效果比“静止”还冷峻),人物与空间的关系,人物关系的调度,甚至清冷的色调。这些一眼看下去,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回归》。但看到最后,才发现这部电影比《回归》要更绝望,至少是更悲观。
安德烈•萨金塞夫是一个有野心的导演,这不仅表现在他对视听形式感的迷恋上,更重要的是他对于故事内在寓意的追求。从故事文本来说,《伊莲娜》与《回归》类似,都是在导演想要的隐喻系统里完成了叙事。只不过,《回归》是对于历史的反思与影射,而这次的《伊莲娜》则更多关照着当下的社会状况。
提纲挈领地说,导演通过《伊莲娜》这个故事,表层批判了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实质上是在控诉社会贫富差异存在之后,阶层之间的冷漠与隔绝,导致了社会的死寂与悲剧。
影片中,伊莲娜和弗拉迪米尔这对“夕阳恋”的老夫妻,虽然同处在偌大的一间屋子里,但他们固有的经济、地位和阶层差异却并没有消除。两人当初是因为伊莲娜对弗拉迪米尔的护理相识、相爱,但在故事的当下时空里,维系两人关系的纽带其实已经和爱情无关、甚至与性也已经没有关系(分床睡),仅仅只是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同时,在面对伊莲娜多次求助、甚至是乞求的冷漠,昭显出两人实际情感的脆弱。并且,游泳池边吸引住老弗拉迪米尔的那个年轻女子的出现、救助,与他俩的相遇形成了镜像,折射出的不仅是弗拉迪米尔的精神出轨,更是他俩关系的“缘起”本就脆弱。在这所豪华、色调刚硬的居所内,安德烈•萨金塞夫很讽刺地将外部空间的坚固与人物情感的脆弱并置、对比(致敬安东尼奥尼呢吧……)。
不同阶层内部有各自的困扰,影片前半部分讲述伊莲娜及其儿子一家的困扰——贫穷:生活缺钱、没有固定工作、孙子成绩不好却希望走后门上大学,样样都要钱,但真是没钱。而弗拉迪米尔心脏病突发及其女儿出场,讲述的则是中产甚至富人的困扰——堕落:家庭观念丧失、人际冷漠、生活腐化、迷茫、嗑药。但无论伊莲娜如何乞求,老弗拉迪米尔宁可花钱让女儿继续堕落,也不肯将钱“借给”伊莲娜的儿子一家。这最终也导致伊莲娜铤而走险,用“暴力”的手段诈取了弗拉迪米尔的遗产,化解了自己家的危机。
老弗拉迪米尔的态度与绝决,隐喻着上流社会、权贵阶层的冷漠与无情,尽管拥有财富,但是宁可腐化也不愿以任何形式“扶贫助贫”(甚至严格清算伊莲娜可得到的遗产);而被逼至绝境的伊莲娜,被迫用最“无情”、“最暴力”的方式为自己争得了利益——这不就是“革命”嘛!
但是,真正体现出导演和编剧悲观态度的,是在弗拉迪米尔死后。他死后,伊莲娜与他女儿平分了财产,片尾伊莲娜与他儿子一家搬进了豪宅。但是,伊莲娜与弗拉迪米尔的女儿始终处于无法沟通的状态;其儿子一家搬进豪宅后的各种设想,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突兀反差,也表露出内在精神沟通的失败与断裂;更悲哀的是,伊莲娜的孙子作为弗拉迪米尔遗产的直接受益者,却依旧与老社区的同伴一起出去打架、并且还被打伤。导演悲伤地用镜头说着:外部物质条件的改善、一家人或一小部分人经济的改善,并不能弥合社会阶层内部的隔阂,也无法消除阶层之间的差异,阶层之间依旧固守着各自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有活力,自然少不了各个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萨金塞夫通过《伊莲娜》,控诉的正是当下俄罗斯社会出现的阶层隔阂,如果拥有更多社会财富和行动能力的上流阶级固守财产、疏离社会弱势群体,那社会就会变成一滩死水,甚而只能依靠“暴力”重新划分利益、解决冲突。
萨金塞夫对于当下俄罗斯的态度,一如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
影片开头的长镜头,拍摄了从清晨到太阳升起的枯树枝,最后是阴天的枯树枝。故事开始,不同阶层的人共处一室,暖色调逐渐进入,看起来很温暖;但故事发生到最后,现实如同枯树枝一般死寂。
《回归》的结尾,两个孩子无意间完成了“弑父”,离开这样的父亲,隐喻了剧变之后的俄国希望与痛苦共存,让人百味杂陈;而到了《伊莲娜》,导演很哀伤、很悲观……
4 ) 绝望主妇日记
X月A日
乌鸦凄凉的叫声吵醒了我,我从单人床上起来,简单梳洗后叫醒双人床上的丈夫,这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好几年,我曾经是这个男人的护士,后来变成了他的妻子,搬进了这间宽敞的屋子。窗帘是棕色的,地板是灰色的,总之家具的颜色和这个男人的眼神一样冰凉。
早饭的时候我们照例寒暄,我说要去儿子那里看看,这免不了又被他一番责问,儿女的话题似乎一直是我们的死穴,不过除了这些,我们还能聊些什么呢?
我的确是把退休金都给了儿子,他只不过是暂时没有工作,我现在条件好了买些东西去看看他有什么不对?他是我的儿子啊,是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了。
X月B日
昨天我遇到了点麻烦,这麻烦对于我有钱的丈夫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于是我把“麻烦”写在了便条上,期待第二天的答复。
结果我其实料到了,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让我的孙子去参军!难道给我们一些钱让孙子去读大学就这么困难吗?丈夫又在不停地训斥我的儿子,我也拿他的女儿来回击他,可毕竟有求于他,最后我只能沉默。
丈夫最后还是答应考虑一下,我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连帮他倒咖啡都变得积极了很多,离开餐桌时他说“跟我来”,我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不过在这个时候提到作爱倒让我有些哭笑不得。
X月C日
丈夫在游泳的时候腹膜炎发,我又干起了“护士”的老本行,躺在病床上的丈夫不再那么咄咄逼人,他回忆着说“十年前我们就是这么认识的。”是啊,已经过去十年了。
期间我还和他的混账女儿见了一面,这讨厌的女孩好像离不开烟似的,我让她去看看她爸爸,多干点正事别再花家长的钱,可看她的样子似乎没把我的话当回事,真是混账东西!
我还去教堂祈求丈夫的平安,他现在还不能死去,至少是现在,还不能。
X月D日
丈夫终于出院了,我也该再和他说说孙子上大学的事情,没想到他竟然告诉我“我死后所有的遗产都会给女儿,你每个月会得到一笔丰厚的养老金”。
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不知道他和他的女儿之间发生了什么,可他这样吝啬的人会给我多少钱?这怎么够给我的儿孙?我的孙子怎么上大学?
我终于忍不住问“你把你的钱全给了那个脑残的女儿?”丈夫果然照例反驳我“我没有义务养你那没用的儿子!”
他怎么可以这么说我?我作为妻子十年如一日地照料你,替你洗衣做饭,替你整理家务,早上叫你起床,晚上关掉你看了一半的球赛帮你盖好棉被,这十年里要不是我,你能有今天?这十年里,你的女儿又在哪里?她除了浪费你的钱,还会干什么?
我气急了,争论再多也没有意义,我不能让我的儿子继续这样生活,我不能让我的孙子去参军。
我得做点什么了。
X月E日
中午我给丈夫准备了他爱吃的稀饭,一些蔬菜和猪肝,胡萝卜汁还有需要的药物,他像是什么没有发生过那样吃着我准备的饭菜,然后服药。
之后很久我都不敢再进他的卧室,他应该死了吧,我查过书籍,他吃下的药足以让突发心脏病要了他的命,可谁又知道这些药物是我搭配好的呢?这年头谁不乱吃药啊。
我久久地凝视挂在墙上的那些照片,照片上有年轻时候的我,有我和丈夫的合照,还有我的儿子——他那个时候可真帅。我看着他们,其实我还是爱丈夫的,但这份“爱”和我的儿孙比起来,也就不算什么了。
看到他的尸体我还是有些害怕,可我没有太多时间,我烧掉他遗嘱的草稿,把禁服的药物放在他的床头,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争执,没有人知道他的遗嘱内容,我能得到我应得的东西。
X月F日
葬礼上我哭肿了眼睛,很快我和丈夫的女儿来到律师面前商议财产分割,因为没有书面遗嘱我分得了丈夫一半财产,至于保险箱里的大笔现金——我也不知道它们去哪儿了。
晚上我照例去儿子家,儿媳妇告诉我她又有了小宝宝,太好了。正当我们准备庆祝一下时,这栋破楼房竟然停电了,是时候该搬出去了。
X月G日
儿子兴冲冲地计划着该如何规划丈夫留下来的房子,小孙子兴奋地在丈夫睡过的床上玩耍着,大孙子脸上有些伤痕,得让他注意点了,大学生可要有个大学生的样子。
我们一家五口,不,是六口了,坐在宽敞的大厅吃着晚餐,这一刻是多么美好,美好的让我忘了丈夫的死,让我忘了这房子有一半不是我的,也让我忘了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这一刻的我,终于是幸福的。
5 ) 再婚可怕之处
俄罗斯电影特有的冷静,连吵架都很克制,但杀起人来,绝不手软,哪怕在一起十年的夫妻。这部电影里夫妻两个对下一代的观念都是溺爱,护着,自己眼里的宝,容不得别人说,但又互相指责对方的小孩不独立(自立),种种毛病。再从大的层面来说是两个阶级的矛盾,穷人拼命生,富人不生。两个人不能换位思考,也源于此吧,伊莲娜和她的家人想,老头那么有钱,拿点用用又何妨,老头想我的钱来得也不容易,凭什么给你们,助长你们的懒惰,老头也是小气害死自己的,如果能大方一点留点遗产给伊莲娜,可能就不会死。但如果夫妻间要这样防备着,也太吃力了。
《寄生虫》有点象这部电影,特别是最后一家人在富人家里,幼儿熟睡在男主的床上,一家人喝着酒,晒着阳光。可惜他们的幸福是躺在别人的尸体上,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6 ) 作者风格凌厉
这不是一部讲什么“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亲情伦理剧。它巧妙地借用家庭伦理片的外壳,实质却隐含着贫富阶层的对立,以及父辈与年青一代的观念差异,描摹出俄罗斯当今社会的道德面目。
导演承接着自己前两部作品的剧本创作脉络,仍然从家庭血缘关系入手,从平淡无奇的夫妻日常生活开始,逐渐引出两个迥异的家庭背景,再引入纠缠不清的金钱问题。最终,这位母亲选择的解决办法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感觉象是每天报纸上的社会新闻,充斥着肥皂剧的品味。
然而,在这个“庸俗”的故事里,却不断闪耀着导演的作者风格特色:固定长镜头、暗淡的冷色调、克制冷静的对话、恰如其分且提示性十足的古典配乐,不经意地渗进一点点悬疑气氛。末段的青年群殴戏真是神来一笔,阶级问题被再次凸现;结尾一家团聚的场面明显是呼应开头的一幕,但讽刺意味甚浓。
美~
珠玉在前,超越自身难,萨金塞夫这部作品算在水准之内,没有太多诗意长镜头,整体谨小慎微的感觉,但很流畅,着重捕捉人物细节表现心理,故事相对淡了点,态度很中立,两家人形象对比鲜明,优劣自判。电影场景色彩都很喜欢,立体协调,首尾两段空镜对应着,像抽离出的平常,却也是平静中的激昂表达欲。
平淡却冷峻到扣问这个残酷的现实~
换做是我,也会跟她同样的选择。
7,就批判现实层面来看,伊莲娜才是萨金塞夫的电影里最有力的,冷静到冷酷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社会现状所造成的纠结事件,你很难说谁做错了,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唯一的希望眼看这就要破灭,伊莲娜的脑海里酝酿出了一个计划
行云流水般的镜头
压抑
乌鸦反哺新解。这片比起先前导演的回归、将爱放逐明显欠缺了柳岸花明峰回路转的收尾,这样的处理确实更高级。
我见过的所有家庭都是如此冷漠。 我遇到的所有人情都如此乏味。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Cooking with Stella-2009". 不知道这样以别人的生命和财产来填补自己的空白的故事有什么好一再书写的...
大家总是期想有什么能战胜这种卑劣底层之恶,因果报应甚至于是老天审判之类的,最后却发现毫无办法。还有年纪大了,千万不要随便来一发……
很深刻的片子
镜头带劲但表演稍显刻意,剧本尤其欠火候:这么明显的刑事案件居然就无风无雨地过去了,俄罗斯警方也太SB了吧?
一开始并不是一个格局很大的故事,但是张力十足,目光锐利,风格品味格调极高,最后停电时的一段瞬间提升了整部影片的深度,大师和一般导演的区别往往就体现在这种看似普通的瞬间。看完只觉器宇不凡,胸怀大气,主席的片真有气质
冷漠人生,冷寂黃昏。
1.无所适从的不安,我恐惧着平静的生活里每个画面的下一个镜头;2.亲情毁灭了爱情,亲情也溺死了家人;3.观影情绪的强烈转折,被导演和剧情玩弄着自身的情感。
受塔可夫斯基式节奏控制和时间流动的影响,,萨金塞夫的电影呈现如梦的步伐,仿佛醇厚醉人的河流流淌。伊莲娜的凝视,从开场就将观众揽入怀中旁观全局。若按日常生活的角度观看,在理解上将会是个错误,因为他的电影更宽广,像拼图游戏的神秘与妙处不会自己显露.
表面展现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人心冷漠,实质主题其实是轮回与宿命,这是导演技高一筹超越俗套表意的地方。宽银幕之下利用各种景框再造空间的技巧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