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理发师

剧情片大陆2006

主演:陈坤  曾黎  王雅捷  毕远晋  李丽虹  秦卫东  魏宗万  

导演:陈逸飞  吴思远  

 剧照

理发师 剧照 NO.1理发师 剧照 NO.2理发师 剧照 NO.3理发师 剧照 NO.4理发师 剧照 NO.5理发师 剧照 NO.6理发师 剧照 NO.13理发师 剧照 NO.14理发师 剧照 NO.15理发师 剧照 NO.16理发师 剧照 NO.17理发师 剧照 NO.18理发师 剧照 NO.19理发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0

详细剧情

  理发师陆平(陈坤 饰)凭着自己的好手艺在大上海过着平凡的生活。日军侵占上海之后,一次意外的事故使他不得不远走他乡,自此开始了长达半生的颠沛流离。逃往江南古镇之后,陆平遇到了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宋嘉仪(曾黎 饰),俩人一见钟情,无奈宋嘉仪婚约在先,其父宋丰年也想借女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有个依靠,将宋嘉仪嫁给了国民党军官叶江天,嫁为人妇的宋嘉仪从未停止对陆平的爱恋,而陆平在颠沛流离的大半生除了自己的手艺始终没有放下的还有这份感情。一生情缘,半世坎坷,乱世之中这对有情人如歌如泣般演绎着他们的人生与爱恋……
  本片根据凡一平同名小说改编,是导演陈逸飞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长篇影评

 1 ) 我相信他是爱过拉维特夫人的

      原谅我始终无法给这部高雅的恐怖片打上高分,也许很多人爱它华丽、阴暗的哥特风,但剧情的单薄确实让我不停的在快进。当然,也许我们不能把他当做一部电影来看,而是欣赏一部音乐剧。正因为是歌剧,冗长的单个场景和吟唱必然占据大部分时间,无法向说话那样精炼简短,两个小时本就撑不起太复杂的剧情。电影的主线非常清晰,只是一个复仇的过程,没有任何悬疑、吊胃口、爱恨纠葛等千丝万缕的复杂情节。
   很多人说陶德根本没有爱过拉维特夫人,只是将她当做一个工具。但我却始终相信,陶特是爱过她的。过世的妻子在陶德心里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陶德也需要爱,他只是暂时被仇恨蒙蔽了心智。所以他相信拉维特、依赖拉维特,在拉维特幻想美好未来时,他的神情虽然木讷,但他迟疑的吻了拉维特,小心的伸出双手放在拉维特夫人的腿上。我不觉得这只是拉维特个人的想象,导演确切的是在表现陶德慢慢接受拉维特夫人的过程,但他需要时间。他默许了拉维特夫人以后会娶她。
   即使最后,陶德将拉维特夫人推进了火炉,恨意浇灭了爱意。因为他被欺骗和背叛的愤怒冲昏了头脑,更无法原谅自己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在他的心里,仇恨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我想,他对拉维特是有爱的,如果他没死,最后他一定会明白。只是这份爱的时间不对,它输给了仇恨。

 2 ) 山寨版叶锦添执筒之作

波顿的电影都很“好看”,通常都会留下一些经典的艺术形象,甚至这些形象的意义超过了作品本身。本部也是继续了他驾轻就熟的哥特风格。依然让看过片花和海报的人报以厚望。但是看过影片就会觉得对于人性的刻画笔墨太少,唱段和情节的衔接比较生涩,德普等人的表演也略显僵紧。

如果那天叶锦添当导演,也是这个路子吧。

 3 ) 这就是爱德华的未来

于是金小姑娘的运动员前男友没有死,所以爱德华也不必有负疚感,与金结婚过起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还生了个女儿(……别问我机器人能不能生孩子)。然后法官斯内普(也许是被甩之后奋发图强的前男友,也许不是)带着跟班虫尾巴驱逐了爱德华这个剪刀手机器人,还抢走了他的妻女。十五年后爱德华重返故里,在贝拉克里特斯表姐(……很穿越吧,我看见艾伦大叔唱“吧吧吧吧吧吧吧”也觉得很穿越啊!仿佛看见了斯内普校长继承前任的爱好哼小曲呀!顺便问一句如此哥特的波顿夫妻俩生出来的孩子到底得有多哥特呀!求照片!)的帮助下开始了复仇之路,而最后……他终于与妻子永远在一起了。

凡人陶德尚如是,何况怪物爱德华。感谢前男友的奋勇牺牲,让爱德华可以一辈子待在高高的城堡里往小镇上洒忧伤的雪花。

 4 ) 转载_再多的鲜血也无法让寂寞变的热烈

转载自好友安倍小崔的空间.
http://hongmudan777.spaces.live.com/blog/cns!FB8180D1CE3A6865!1252.entry


 再多的鲜血也无法让寂寞变的热烈,贪婪变的满足。

理发师Todd(陶德),是一位丈夫兼老爸,住在伦敦。
 
他曾拥有金发的妻子、亲生的女儿,生活幸福和谐,甜美的就象麦芽糖。
 
但,就是这些,引起了恶德法官及其狗腿的嫉妒与叫板。
 
打晕后流放15年……
 
十二生肖轮一遍还多三年之后,物是人非,他又回来了。
 
金发老婆吃砒霜了,亲生女儿被软禁了,还有个同船的爱幻想美貌文艺小青年不断问东问西揭他的旧伤疤。
 
不过说就说了,说了还有助于煽动火焰,人家回来为的就是报仇。
 
随后,撒旦给了他第一次机会,如果一直走下去或许结局还不会那么的……
 
很会扮苦情的馅饼厨娘认出了他、爱着他帮助了他也欺骗了他。
 
杀戮开始了,第一场成功的意外杀害与第一场未遂的蓄意谋杀为他带来了一个小打杂,老朋友爱幻想美貌文艺小青年和因为悔怨而彻底扭曲的心灵。
 
另外,还有一副深红到发黑的……眼圈。
 
撒旦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如果一直走下去或许结局还不会那么的……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正式上场之前练练手艺顺道创收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个又一个的顾客被剃刀抹了脖子,一份又一份的馅饼被端上了顾客的餐桌。
 
很伟大的双赢,伟大到厨娘开始心猿意马,伟大到陶德一次次错过了他自己最重要的东西。
 
……
 
撒旦给了他第三次机会,事不过三。
 
他复仇成功了!!!成功的那么痛快淋漓,那么爽。却在痛快之后猛然发觉原来他什么都没做……成功?!还搭上自己的一条命。
 
不过,好在,还有人来为故事收尾,当小杀手用陶德的剃刀划出幕布后,他(陶德)那不断低垂的脑袋或许在想:
 
下辈子做人,一定要坏的彻底。
 
观影结束后,我的脑袋一片混乱,繁杂的组成元素无法让我快速的判断出这是一部好电影还是否,但,至少,我深深的觉得,就算导演让片中的鲜血多到溢出屏幕,里面每个人的寂寞与欲望却都不会得到满足与救赎,无论是来自上帝的还是来自撒旦的。

 5 ) 从音乐剧到电影,到底损失了什么??

  观看《Sweeney Todd》的电影版,大概是我观影经历中最专心和最不专心的一次了。
  说专心是因为作为对其词曲作者Sondheim的拥蹙,对电影版期待已久,在知道剧情的前提下,每一个细节的表演和画面都仔细琢磨。说不专心是因为对百老汇音乐剧版本(主要是指1982年巡演版本)烂熟于心,所以每到一处,都在和它作比较。

  不比较则已,一比较则有诸多地方不满意。作为音乐剧版的忠实拥蹙,首先自然是对曲目删减的不满。我看到下面有许多评论者抱怨音乐不好听。但你们是否知道,Sweeney Todd中最棒的一个唱段,开场曲“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被删减去了【同样,这首曲子结尾的再现也被删去了】。现在的开场“No Place Like London”,实际上是几个宣叙调的结合【我并没乱用歌剧术语,Sweeney Todd虽说是音乐剧,但Sondheim基本是按照歌剧的格式写作的】,再加上这几个宣叙调的旋律走向过于不和谐和阴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旋律不好听。但是,如果第一印象是原本那首“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话,至少在感觉上会有不同。更要命的是,“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事实上是全剧最重要的一个主导动机,本来是要在全剧再现五次的,现在自然这些再现也一并删去,只在“My Friend”唱罢后,在背景音乐处演奏了一小段。
  
  若不考虑的Judge Turpin的Johanna【过于猥琐所以连舞台上都几乎没演过】,另一个被删去的唱段是四重唱Kiss me【不过据说是拍了这个段落的?但我看的版本中没有出现】,又恰恰是一段较为抒情悦耳的旋律被删去了,随之被删去的是执事的那段“Ladies in Their Sensitivities”,可惜了一段优美花哨的男高音。另外,Anthony初遇Johanna那场,在唱“Johanna”之前一段铺垫“Ah Miss”也删去了。
    
  由于原本的音乐听得太熟悉,所以对曲目方面更大的不满是曲目内部的删减。最觉得惋惜的是Toby吆喝生发水的那段“Pirelli's Miracle Elixir”以及人肉派生意兴隆的“God That’s Good”,原本都是有顾客的合声部分的,现在统统被删去,显得单薄了很多。“Pirelli's Miracle Elixir”的变奏段落也随之被删去了。Todd杀人同时Anthony寻找Johanna的那段“Johanna”,本来是个三重唱,也有Johanna本人的部分,现在也被删去了。

  我列举出被删去了的段落,并不是炫耀自己对原先版本的熟谙程度,况且哪怕是百老汇的版本也因为总谱太长而有删节。
  关键在于:Sondheim音乐剧最有魅力的地方本就在于词、曲、剧情、理念的完美结合。也因此他的旋律往往不会刻意往优美的方向行进,而是符合此情此景,几乎不可能把sondheim音乐剧的某一首曲子单独拿出来看,你会发现所有的曲子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曲子部分又通过歌词和剧情和理念联系到一起。所以说,在我看来,删节对于别人可能无伤大雅,对于Sondheim音乐剧是不能忍受的,想要理解这一点,最好要对着Sondheim那些witty又富有深意的英文歌词来看。
  Sweeney Todd的故事是个被讲烂了的老故事,现在大家都知道这点。Sondheim的奥妙之处是它如何阐释这个故事,这就得落实到唱段安排上。如同已经提到过的,主题旋律“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删去,一个直接效果是,前半个小时在音乐上面有些闷【“The Worst Pie In London”是个例外,但这个连演员动作也考虑,不断切割变化乐句长度的sondheim招牌式唱段,听惯韦伯式音乐剧和欧式歌剧的听众又不是一下子能接受的】,但有心人都会注意到,这些旋律几乎都不是单独拿来作咏叹调唱的,每一个唱段几乎都有其隐含的意思在里面,而这些意思需通过后面的再现才能真正得以展开【电影版事实上删减了其中一些再现】。可以说,开场半个小时的唱段虽然在旋律上充满了不和谐音,但就整个剧的结合来说,它的和谐感比后半段较为优美的by the sea,Johanna, not while I’m around都要高,开头几个唱段需要细细品尝,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不动听的音符放置地恰到好处。

  光这样说其实还是太抽象。我就来简单说一说电影版的几处改动:
  1.最重要的自然是“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删去,但这个改动可以说是电影版的无奈之举,不然Tim Burton不会拍了段落又弃之不用。音乐剧版本的“Sweeney Todd”事实上自始自终都是在讲故事,而“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五次再现事实上是故事外的讲故事者的口吻,但演员还是故事中这些演员,这五次“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事实上是一个“歌队”的作用。这一点,是电影叙事手法很难处理好的。Tim Burton最终放弃了这一点,也确实是明智之举。然而,毕竟这造成了整个剧的基调在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变化,电影版的视角和音乐剧版的视角事实上有着细微但重要的不同。不过既然Tim Burton放弃了1979到1982年音乐剧的黑色幽默处理方法,而是减少幽默感,增加阴森和恐怖感,那么这一删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毕竟,Burton是在延续了他本人一贯的视觉风格。这个故事已那种方式处理更好当然见仁见智,只是在Sondheim的优雅讽刺和Burton的故作正经的坎普之间,我两者都爱,却更偏向前者。

   2.Anthony和Johanna的互动。这一段的是剧情上损失最多和改动最大的。电影版的一个处理是Johanna在唱自己的心思的时候已注意到Anthony,一边唱一边向他抛媚眼。可在音乐剧版本里,Johanna一直都没有特别注意Anthony这个人,多年的禁闭生活让她有些小疯癫,这一点在不幸被电影版删减的“Kiss Me”里表露无遗:都要私奔了,连对方的名字都没有搞清楚,完全是惧怕法官外加小女子疯劲,纯粹为私奔而私奔,根本不管对方是谁【虽然82年巡演版演的有些太过火】。很明显的是,为了节省时间,整个Anthony和Johanna的唱段几乎被删节光,只剩一人一段咏叹调,可是这样一来,这段情愫的浪漫主义部分被推得太过头了。Anthony 可是姓Hope的,可是Hope的部分几乎没了,就是一个一见钟情一股闯劲的傻小子。Johanna更是完全成为个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的好女子,原来的疯劲一点都没保留。确实,这段情愫是Sweeney Todd中比较光明的部分,也有其意义。但电影版的这种改动我看来味道大失。

  这两个是最大的问题,其他小细节就不一一详述。

  最后来说说演员的唱功了,这也是一个伤心处。Depp的演技不错,可是声音方面实在还是勉强,不服气的人对照巡演版来听就知道了。Sweeney Todd这个角色是一个男中音,但Depp的声线太浮,阴森有余,沉稳不足,在合唱的时候完全压不住,直接影响了几首合唱“My Friend”,“Pretty Woman”,“Johanna”的效果。Depp完全是靠声音的表演来掩盖唱腔上的薄弱,但由于他的声音表演太出色,所以我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Anthony和Johanna这一个男高音一个女高音被删减戏份就算了,剩下的两首个人曲目,唱得都单薄地过分,“Green Finch and Linnet Bird”多棒的女高音曲目,被唱得味道全无,也难怪两人没有太多唱段。
  对于Toby我也十分不满意,本来这个角色depp让一个12、3岁的小孩子来演就不按好心:渲染最后一刻小孩子杀人的戏剧效果嘛【而且还是蓄意杀人,音乐剧版本中Toby的形象是个有些弱智的17,8岁少年,最后杀todd时已半疯了,而且todd自己把脖子架上去的,几乎是半自杀。】,估计喜爱黑暗效果的人会很满意这种安排。不管怎么样,not while I’m around原版可是唱得我眼睛都湿了,电影版这个小孩一板一眼,感觉在背歌词。
    其实整个剧组的声音都是没有层次,执事和Pirelli的两段男高,一段被删了,一段改成男中【虽说“Borat”的声音挺适合演绎这角色的。】,法官大人的男低音不够低,“Pretty Woman”的层次感没有表达出来。我唯一满意的是Mrs Lovette,虽然角色性格有些变味,打上了Burton的烙印,但还是唱出了自己的味道,“The Worst Pie In London”不紧不慢,别有风味。

    耐心看到这里的Tim Burton迷不知道会不会对我破口大骂,并教训我说:电影版本来就没必要和音乐剧版一模一样,电影版要有自己的味道,云云。确实,电影的处理方法本就和剧场不一样,所以我没有提音乐剧版本优秀的舞台调度,因为这和电影没有关系。而我也确实十分喜欢Tim Burton在将音乐剧转换成电影时的那些独具匠心之处。“By The Sea”那一段真是发挥了Burton的特长。Todd和Mrs Lovette的几段对手戏,分镜头切换地恰到好处。比如“My Friend”和最后一幕的华尔兹。
  但这只能说Tim Burton拍了一部好电影,并不能说明它是一次好的改变。对同一个经典故事的处理本就有高下,既然Tim Burton不是直接改Sweeney Todd的民间故事,而是改Sondheim的音乐,就有理由拿Sondheim的标准要求来要求Tim Burton,而很遗憾,我始终认为Tim Burton的改编没有充分保留原作的魅力。如果有人愿意写一篇“为什么Tim Burton的改编效果比音乐剧版本要好”,我非常欢迎。

  我读了下面有人发的《外滩画报》专栏上的文章,里面提到Sondheim“建议他请来的40多位朋友们不要费心去考证电影版少了点什么”,而且他说:“想想吧,这是一部电影,可别拿音乐剧的标准去衡量。”
  Sondheim是只老狐狸,我没他那么沉得住气。他的弦外之音十分清楚。也许对《Sweeney Todd》来说,Tim Burton和Sondheim之间并不存在着什么竞争,存在的是电影和戏剧的竞争。


 6 ) 斯韦内·陶德:黑暗交响诗与复仇的艺术

如果你期待着一种极致的残忍,残忍到能够让你忘记生活中的一切,而只记得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忍耐着狂躁的心跳注视那被黑色、灰色和血红色染遍了的银幕;如果你需要一种极致成美丽的残忍,那么这部交响诗篇一般的哥特电影绝对是你的首选。

影片乍一开头,伯顿同志就很明智的选用了一段cg来表现魔鬼理发师杀人放血绞肉做派的全过程。不得不提一下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所作的曲子,配着满屏鲜艳的血色实在是让人在电影院里如坐针毡。倒不是说画面本身有多可怕,而是桑德海姆先生擅长的、魔鬼般的不和谐音在人们心理激起的本能的厌恶,混合了音乐本身黑暗、怪异而又凝重的意境,简直犹如恶灵一般挥之不去。你会极力想避开那些令人心神不宁的音符,却在不知不觉间已被它们占据了心灵。于是那如影随形的音乐的阴霭自始至终回荡在观众脑海中,从德普躁郁的“No Place Like London"到卡特充满虚情假意的怜悯的“Poor Thing",从复仇的交响乐“Pretty Women"直到那个血腥而凄艳的"Final Scene",就算中间有少许"Johanna"一般热情鲜妍的华彩亮点,也被失去爱人的水手安东尼在黑暗的陋巷中唱成了一曲悲歌。从没有一部音乐剧被如此华丽地再现在银幕上。从没有一部电影的配乐,不只是在旋律带来的直接感受上,而且是在更加深层的乐曲意境上,激起观众对乐曲、情节和画面的双重共鸣。那种诡异的不和谐,带着点残忍的幽默,完美地混合了爱与冷漠、凶杀与忠诚、绝望与希望,与影片本身荒诞而残忍的世界观结合在一起,让每个镜头都能成为一段独立的交响诗。而影片结尾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曲终了,桑德海姆一气呵成的音乐整体性也令人叹服。

一直在用“残忍”这个词,而不是“残酷”。因为德普饰演的这个华丽的复仇者并不是完全地冷酷无情。他在面对带着妻女一起来理发的男人时也会手下留情,甚至会有点自嘲地背过身不看那个幸福的小家庭。而另一方面,他也无时无刻不在“忍”:忍耐自己复仇的欲望,也忍耐着内心残存的一丝温情,硬生生把自己变成割喉的野兽。每次杀人他都念叨着那个魔咒般的名字,女儿的名字“乔安娜”,那种疯狂的温柔令人不由得不寒而栗。最可怕的其实并不是被爱情驱使而沦为失去理智的野兽,而是像斯韦内这样一个清醒隐忍的杀人狂。于是我们看着斯韦内,这个背负着深重罪孽向往美好的复仇者,时而歇斯底里,时而阴郁漠然,在劝诱蒂莫西·斯鲍尔(没错,就是哈利波特里演老鼠那个)饰演的法庭官吏时甚至还透出一点杰克船长的花哨浮夸表情来。但这一切只是为了复仇,不仅是向坏法官(斯内普教授= =)复仇,甚至把狂妄的目标放到“所有街上的男人们“。这点应该是伯顿同学为自己浓墨重彩描绘杀人狂传奇故事找到的一个折衷点,而且必须承认它不可避免地落了俗套。但是,如果没有了对这种隐忍的愤怒的一次次深化与重章复唱,我们就欣赏不到在与仇人共同轻声吟唱的"pretty woman"乐曲声中,一点点变得狂暴,一点点被疯狂的正义所主宰的斯韦内,他无比优雅的举刀动作中同时蕴含了极度欣喜与极度悲凉。当他终于挥刀下手,鲜血喷溅出来的那一刻,相信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口气:看啊,这个男人为了这一刻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现在他终于可以安宁了。最后一幕斯韦内抱着误杀的爱人死去,他的鲜血流淌在她紧闭的双眼上,沿着她带有伤痕的嘴唇一直流到地上,我几乎要相信她马上就要睁开眼睛,天使般地微笑着对他说:亲爱的,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然后说,我宽恕你。——我承认自己实在是太希望、太希望给这个冰冷的男人一个救赎了。

至于苍白的拉维特太太,一个总是显得市侩、猥琐、狡猾、冷血的女刽子手,却总是被狂热的爱恋和不经意的温情暴露了她的女人本性。尽管在“A LittLe Priest"伴奏下,海伦娜·邦翰·卡特这个女版德普和男德普一起,犹如两个空虚的吸血鬼一般透过玻璃窗望着芸芸大众,一面满不在乎地讨论拿谁做肉馅儿的严肃问题,但他们很快就唱着歌,手执菜刀和擀面杖共舞,险些让人确信这对冷血男女就要成为情侣了。然而不管她怎样努力,在他面前都只能是一个剃刀反光里模糊了的可怜剪影,或是映在破碎镜子里的扭曲身形。她不是出现在他回忆中的那个永远鲜活的金发形象。她穿黑色和灰色的连衣裙,她用极暗淡的红色作饰物,连她的头发也是一种脏兮兮的暗红色。这个可怜的女人用轻微到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也是您的朋友,陶德先生。”,用嘴唇卑微而贪婪地轻触他的头发,用略微苍老的丰满手臂挽着他在草地上做一个天马行空的美梦,却逃不过被他推入烤炉化作灰烬的命运。她在堆满尸体的地下作坊乞求着,高声唱着“我没有说谎”,声音是那么纤细无力,徒劳地想盖过他充满愤怒的指责。她疲劳的眼睛在对他倾诉:我只是太爱你了。而他并不想留意。在他面前她始终是一个苍白到有点可耻的形象,总显得自卑,却又是如此地让人无法憎恨。片子结束后再听她最初的歌曲“The Worst Pie in London",开头一句俏皮的"Ah,A CUSTOMER!!",倒觉得宁愿她一辈子都是那个做着难吃的派的肮脏女人,在蟑螂横行的店铺里默默终老。

另外一首歌,是由拉维特夫人收养的小男孩托比因为担心斯韦内加害夫人唱出的"Nothing will harm you, not while I'm around.",由于其天真的温情而感人肺腑。然而这首歌在后来拉维特与斯韦内四处搜寻发现了他们秘密逃走了的托比时,再次被拉维特甜甜的声音唱出来,立刻形如鬼魅。阴暗的下水道里,一个故作甜美的女声回响在石头墙壁之间,听上去不可思议的冷酷。也许托比就是在那时决定了要狠下心来,拿起斯韦内掉落在地的剃刀,完全没有犹豫的、坚定地向他的脖子划下去。

至于那个结局,其实也早有端倪透出。不只是疯癫女乞丐对斯韦内一句如逢甘霖般的“先生,我认识您吗?”,早在女乞丐在法官家门口徘徊时,就有点预料到她是一个会变成线索的人物。只是没有想到竟是这样一个结局。沉重的音符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在还没有意识到那是结尾时,在还天真地期待着僵尸新娘似的更加光明的结局时,黑压压的字幕已经迫不及待地涌了上来。一刹那,善的和恶的都已经消逝,只剩下年轻的、经历过种种不幸的、痛苦而充满梦想的孩子们。他们正等待着生活。正应了斯韦内开篇的一句话“You are young, you will learn"!




闲话:
话说今天是第一天在爱丁堡放映,以一部歌舞片的身份居然能够座无虚席,也算是证明了某金牌搭档的号召力。
每次看到斯内普教授和老鼠先生就很想笑。
很期待完全版dvd,里面那段斯韦内·陶德刀下亡魂大合唱“被斯韦内·陶德杀害的人们”~

 7 ) these r desperate times

不多看音乐片,经同学带小鄙视口气的推荐,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看了。

片子的基调还是满合我胃口的,喜欢这种灰暗的中世纪的风格。Johnny Depp的黑眼圈最让人有感觉,呵呵。
电影情节。revenge是一个很恐怖片的题材。结局也很有戏剧感。没什么好多说的,简单的剧情只是音乐剧的线索而已。
音乐我不是很懂行,外行人的客观评价是中规中矩。觉得声线应该体现人物个性。todd冰冰冷的刻意压低的感觉还OK,joanna之类年轻人单纯的感觉也行,就是馅饼店女老板,应该不只电影中所表现出的纯良母爱吧。其他,我喜欢几个和声部分,与法官的那部分冲突感很强烈。
画面处理视觉冲击感,一片灰色的背景中,浮夸的血肉显得特别真实,低头吟唱的todd任意挥动寒光磅礴而出的鲜血让我每看都不免受惊。
再来,我感触它揭示世事麻木的社会背景。从鲁迅先生起麻木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就埋下深根了,呵呵。如此屠杀的行为除了lucy无人知晓,馅饼店生意日益兴隆的讽刺感是我比较赞同表达的。

总结,是值得一看的好片。

c'est tout.

 短评

劇情上其實沒甚麼特別,就是一個復仇愛情故事,但我非常喜歡提姆波頓那詭異而充滿藝術感的拍攝手法、氣氛營造。整體來說,歌好聽、畫面好看、人物都很有個性,喜歡提姆黑色幽默風格的人,這部片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作品。

7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这片跟《黑店狂想曲》太像了,一样的剧情,一样的重口,甚至是他们出彩的点也一样——完美的风格化。本片将暗黑哥特歌剧风格演绎极致纯粹,而且吸取了《黑店狂想曲》的教训,在愈加乏味的后半段忽然抖了个大包袱,使主题得到升华,也就是仇恨无限循环这回事。本来想打5星,介于剧本原创性减一星,4星

12分钟前
  • Jiajiachan
  • 推荐

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有了华丽的音乐和血腥的暴力来包装

14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Dark.Blood.Cool.故事简单了点,但是整个黑暗的调调和歌剧的模样,惊艳。Tim Burton天才之作,永远独一无二。

1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我喜欢这部,胜过DEPP近几年的任何。我非常讨厌他油腔滑调的流氓样子。不知道为什么姑娘们为他那样疯狂。难道真的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我还是喜欢这样的DEPP。另:等我影响配齐再看一次。好好欣赏下配乐。

20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力荐

后半部分算是高潮迭起,但结局却突然结束了。女儿和小水手酱油的太突然了。小跑堂的也有点儿莫名其妙。还是一如既往的哥特,加入了新鲜的歌舞元素。好坏不评。情感分满。╮(╯_╰)╭ 由于法官和执事是斯内普和那只贱老鼠演的,害我总恍惚哈利波特。并且不知为什么德普也一直让我跳脱,想起赤西。囧

21分钟前
  • HsvEvnX
  • 推荐

不如原版音乐剧,电影变成纯粹的复仇,感觉少了点什么。

2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当他再次拿起了剃刀,他就拿起了屠刀。。。相当黑暗血腥的片子,德普海伦娜大赞。。。

25分钟前
  • 阿错
  • 力荐

歌剧改编后,一味的黑暗复仇一味的追求阴暗的效果

30分钟前
  • 天秤座的胖子莹
  • 推荐

黑暗的哥特风爱死了!!!!蒂姆伯顿和强尼戴普!!!! 就是血浆用的有点多。。。。

32分钟前
  • 霧雨魔理沙
  • 力荐

舞台剧改编。本来如果没看过是很好的,可惜我偏巧看过原始版本...那里哥特味是没有的,骨感妹子是大妈型的,陶德则是个中音浑厚的胖子.放血就是一道痕 但即使这样,也比这部片子的味道正上许多...不客气地说,这部陶德简直是在侮辱歌剧院,唱得太糟,再想当然加上哥特气,最终结果是四不像

37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氛围真够鬼祟的

41分钟前
  • 睡在巴西旁边
  • 推荐

不能算是德普和伯顿最好的作品,期待太大了,有点小失望。不过德普的演技无可挑剔,女主角也很出色,导演就更不用说了,也许···问题出在剧本上!

44分钟前
  • July
  • 推荐

DEEP的歌剧诶。爱他神经质的表演但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最后他已经杀红了演。有点不忍心在看下去。

45分钟前
  • 酱纸
  • 推荐

名副其实的“史上最血腥的歌舞片”、“最高雅的一部变态杀人狂电影”。暗黑音乐电影。强尼戴普和怪咖海伦娜唱的很完美!各种刮胡刀割喉飙血,这片子放在以前的话大概没啥人敢去理发店刮胡子了。BUT强尼死的好惨,他为什么不去见女儿一面啊,看清楚自己女儿长什么样子,杀疯婆子之前为什么不看清楚对方

50分钟前
  • 剁主
  • 力荐

杀人分尸也可以这样优雅~

55分钟前
  • 宋阿慕
  • 推荐

Johnny Depp的表现没话说,美工也没话说,但是本子实在烂得...

58分钟前
  • 露娜peace
  • 还行

复仇的快感吞噬了Todd的理智,让他发了疯。一个寻求复仇的人,最终却摧毁了自己,永失我爱。看此片不冲导演Tim Burton、不好演员Johnny Depp,但为“史上最血腥的歌舞片”、“最高雅的变态杀人狂电影”。我们逃走,所有的梦想就都会实现?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

音乐性不强,但作为哥特风格观之,还是比较有想法的。

1小时前
  • 只有霸王
  • 推荐

血腥味十足的暗黑歌舞片!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