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2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3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4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5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6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3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4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5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6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7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8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9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3

详细剧情

  为了让罹患血癌的凯特(苏菲亚·威希涅瓦 Sofia Vassilieva 饰)能够活下去,父母通过基因技术“制造”了与凯特的基因完美配型的小女儿——安娜(阿比吉尔·布莱斯林 Abigail Breslin 饰)。安娜感觉自己只是姐姐凯特的“药罐子”,11年来,凡是在凯特有需要的时候,无论是脐带血还是白血球、肝细胞、骨髓,她都得源源不断的向凯特提供。然而,即使有孤注一掷的妈妈(卡梅隆·迪亚茨 Cameron Diaz 饰)、无可奈何的爸爸,以及身边所有人的爱,凯特的情况还是越来越糟,肾功能的衰竭必须要年仅11岁的安娜捐献出自己的一个肾。这一次,安娜选择了拒绝,并且寻找到律师坎贝尔把母亲告上法庭,她要捍卫自己的身体。然而,法庭上哥哥杰西却吐露了另一番真相……
  本片根据美国当代畅销书女王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还是推荐原著

刚看完书的时候刚好听说要拍电影,于是期待了很久。看完电影却有一种不过瘾的感觉。故事本身仍旧是感人的,但似乎导演面对这么深的一个主题不知道如何下手,哆哆嗦嗦半改不改的,拍出了这么一部不功不过的作品。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叙事手法,导演应该做一些调整。
原著是从不同角色的角度来讲不同的故事,时间顺序也经常打乱,很多故事以片段形式出现,但是由于人物叙述的衔接而没有显得很散。但是电影和文学是不同的表现手段,画面很难直接衔接起来。我之前很期待看电影怎样把所有线索重新安排起来,可导演却照搬原著的叙事方法,倒叙插叙没什么条理,反而感觉故事有点破碎。
多个角色的旁白并没有不妥,但是感觉导演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叙述方法,本来画面很难表现的一些人物内心的挣扎也没有通过旁白表现出来,至少没有达到书里的深度。

第二个问题是,导演做出的修改少有亮点。
首先我想说,结局的修改我觉得很好,比起小说来更真实。但是在故事结构安排上,导演似乎是没想好要讲什么就开拍了,然后选了几段拼了90分钟的片子就拿出来了。
为了剧情的集中和时间限制,砍掉Alexander的爱情线和临时监护人的角色,绝对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导演加入Sara的妹妹这个角色有什么意义。起初我以为她会代替临时监护人和Alexander上演爱情戏,后来发现这个角色完全是多余。
另一个我不能理解的是电影篇幅的安排。原书大部分内容是在讲述Anna的不公平遭遇和Sara保护Kate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冲突,最后才点出Anna起诉并不是不想救姐姐,而是为了帮姐姐解脱。但电影急急忙忙开始暗示Sara想死的意愿,却并没有讲好前面的冲突。
我看书的时候印象很深的一段,是Anna在学校曲棍球打得很好,老师推荐她去外地参加一个夏令营,但Sara为了Kate能及时得到救助却不让Anna离开家。这一段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层次去思考Anna的遭遇:她不仅仅是从小就被迫扎针,而且连离开家追求自己的爱好、过自己的生活的权利都没有。如果她捐给姐姐一个肾,面临的不仅仅是后半生都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而是开了这个头以后,她这一辈子只能和姐姐绑在一起,而不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有一天Anna结了婚(假如她还能找到一个能接受这种情况的男孩),很可能连蜜月都不能去,因为万一她姐姐需要输血,她必须在身边。
遗憾的是,导演对于Anna的故事只停留在身体疼痛这个层面,却没有再进一步讲述她整个生活受到的影响。同样,Jessie的故事也匆匆带过,期望得到父母重视的叛逆少年变成了龙套画家。我觉得,如果不能很好地表现Kate生病对于大儿子的影响,那还不如砍掉这个角色。毕竟,原著想要讲的是这样一个不幸的事件给全家每个人带来的悲剧,而不仅仅是Anna一个人。
我没法理解的是,导演没空细说Anna的故事,也没怎么讲Sara的苦衷和挣扎,又几乎架空了Brian和Jessie这两个男性角色,更大段删去了原著中庭审的精彩情节,却花了那么多篇幅描述Kate和Taylor的爱情。这一段在书里只是一笔带过,电影里却讲得异常详细,跟其他几段戏相比不成比例。或许导演是为了让观众明白Kate想放弃生命的动因,但正如我前面所说,似乎这个包袱抛得太早,反而弱化了Anna这个角色的分量。

最早看到演员阵容的时候我非常兴奋,尤其Alec Baldwin,我看书的时候就已经带入了他在30Rock里演的Jack那种语言高手的形象。可是电影成片却让我觉得,这么强大的演员阵容被浪费了。如果看完电影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话,建议一定要去看原著。

 2 ) 围绕身体的争夺

朱老师医学人类学课程影评作业

由于在观影时实在未能形成统摄性的结构思路,本文将从Anna、Kate、Sara三个人物的经历入手尝试展开分析。

一、Anna:技术降生与身体自主权的争夺

影片以Anna对于自己“出生”的理解开头,她说:“Most babies are coincidence, souls flying around, looking for bodies to live in, then down on Earth. Mom told me I am a little piece of blue sky and I come to this world because dad and mom love me so much. It was only later that I realize it wasn’t.” 她对于“出生于世”的想象是从美好的蓝天或天堂(“blue sky” or “heaven”)降临到人间的灵魂(soul),在母亲的言说里,她的诞生毫无疑问是父母“爱的结晶”,但她的生命体验却告诉她并非如此。在她的理解中,很多孩子的降生不过是偶然(“coincidence”),而自己的生产却带有特殊的目的(“for particular reason”)——她是经由试管婴儿技术以“100%成功率”成功合成的designer baby,成为Kate的“perfect chromosomal match”,功能在于为患白血病的姐姐持续提供同一基因型的各类器官。

试管婴儿技术在Anna降生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事实上,这个孩子的出生并非完全出自其父母的主观意愿——在他们因为Kate日益恶化的病情而走投无路时,若非Kate长期以来的主治医师Dr. Chance建议(suggest)Sara & Brian可以考虑尝试生育一个与Kate同样基因型的孩子,他们很可能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也就很可能不会有Anna的出生。值得注意的是,Dr. Chance虽然在提出“作为一种可能选择的试管婴儿”时表露出十分审慎的态度,同时坦承:“It’s not for everybody.”[1],并且声明以家属意愿为首——但他对于“作为一种技术的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所作的承诺却是自信而不容置疑的:他向Sara & Brian保证“100% match”。实际上,面临着Kate危急的生命情况,摆在家属面前可供考虑的选择极其受限,他们往往不得不(have to)屈从于或是主动投靠(subject to)[2]医生所代表的科学权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试管婴儿技术作为Dr. Chance手中最具说服力的力量(power)引导着Sara & Brian的选择——Anna的孕育与降生。不仅如此,这种技术上的成功还在同行之间不断地得到自我确证,以加强“这么做”的正当性:听证会上被传唤的众医生不多的共识之一便是:“Kate is a miracle”,而当问及Anna(为Kate所做出的一切捐献)的意义?医生们的回答是:“She got to save her sister’s life!”奇迹的源头,或者说Anna的诞生又发自何处?答案不言自明。好一出对人为之奇迹的自我夸赞。

可以说Anna从一出生就失去了对于自己身体的自主权(autonomy)。她被Sara孕育出世的目的更多是作为Kate的器官库储备。在Anna的儿童期,Sara每次总会以“帮助姐姐”的名义利诱她(有时以带她吃冰淇淋为由)进入手术室,尽管Anna在手术台上表现出了对于扎针等医疗行为(骨髓穿刺)的反抗,但她过于幼小的身体总能被作为执行者的医生轻易控制住。在Kate的病情尚未恶化到需要取肾之前,Anna身上被取出的细胞与血液都是可以再生的。如果将可持续再生的身体器官作为一种可通过移植等方式达成流动的bio-capital加以考察,器官的再生也就拥有了价值(value),说Sara以亲情的面纱对Anna行剥削之实并不为过:她以极低的成本[3]在Anna尚不具备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时占有了本不属于Sara、却本应专属于Anna’s property的bio-capital——尽管是服务于救助Kate的目的。

矛盾的爆发是必然的,其中的关键在于对医疗监护权的争夺,Anna诉求的核心是要回对于自己身体的自主支配权(“rights to my own body...not want to have something cut out of me”)。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来自“身体应当是属于自己可支配的财产”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预设;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步入青春期的Anna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当周围的伙伴谈论着各自向往的生活方式,Anna也会憧憬着不受拘束地踢球、做啦啦队长、乃至未来的怀孕、步入老年(从而活得长久)等生命历程——毫无疑问,一个健康的、而不是残缺的身体是Anna实现上述理想的自由生活状态不可或缺的载体,因此她不想因为捐出一个肾而只能在往后的生命里过上小心翼翼的生活(”but I don’t want to be careful. Who wants to live like that ?”)。自己身体的被剥夺感的萌发使Anna求助于名律师Alexander,不过,他应允成为Anna的发声者与法律代言人(legal agent)而鼎力相助并不完全是偶然的幸运——身患癫痫的Alexander深知无法获得对于自己身体的控制(control over body)是怎样的无助与痛苦——这是他们得以结盟的必然性共识。他们将据此发起一场斗争。

二、Kate:明显的病态与持续的反抗

Kate的白血病并非三个孩子中唯一的病态,但血液指标在量化标准下的测量异常使她从父母那里“并不情愿地”夺取了不少本该属于Jesse的注意与关爱。相较而言,Jesse的阅读障碍难以通过量化的方式展现,像单位血液中的白细胞含量那样说服父母——Sara & Brian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与脑力才能稍许理解儿子在面临(被大众认为是)简单的阅读任务时的困境,否则Jesse遭遇的disorder大概会造成有意作对等误解……而对于Kate而言,白血病及其治疗给她的身体带来的变化十分明显。在化疗以后她不想起床,她认为自己:“I’m too sick. I’m too tired. I’m too ugly. Don’t you dare tell me that I’m beautiful because I’m not. Don’t you dare tell me that nobody’s staring at me. I’m a freak!” 失去头发的面容是丑陋的,出门就意味着要面对他人对女性容貌评价的目光,又夹杂着术后的身心俱疲,构成了她自我认知的病态;初识Taylor时,当被问及“不在医院时都做些什么”,Kate的回答是:“只是等着(身体出状况)再回到医院。”她的病态就这样在持续的不安定感中被构建出来。

但Kate对此的反抗从未停止,对身体自主权的争夺便是她的主战场。刚住院不久时,Kate并没有很适应这个陌生的场域,面对查房老太的训诫,她所做出的反应是和Anna一起顶嘴、并通过掉包恶搞尿样,在惊诧的老太面前表演自己可以肆无忌惮地喝下、喷出自己的“尿液”来彰显对于自己身体(及其延伸部分)的掌控权,从而尝试夺回自己的身体在医院中的主体性。另一次是在结识Taylor后的舞会之夜——这无疑是Kate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之一。虽然她仍需通过租借假发来向Taylor以及在场的众人展示自己(认为)最美的身体,不过当她揭下假发,在医院的病床上与Taylor坦诚相见时,她由衷地袒露道:“Glad I’m sick”。

对于死亡,Taylor和Kate的态度都坦然而不畏惧。对于Kate而言,治疗已经算不上多大的痛苦,“Whole life is a pain”,她不想再痛苦地活着,只想在这里终结,“It just gets scarier from here on out”。否则,苟延残喘地延续生命意味着她将会被执拗的母亲坚持要求继续痛苦的治疗,像对待(属于Sara的)实验样本一样被切碎,直到只剩下最后两个细胞也不善罢甘休(“Mom’s gonna chop me and cut me till I’m a vegetable. Two cells in a petri dish that she shocks with an electric cord”),因此,直面死亡,而不是任由疾病蹂躏,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她对病态最后的反抗。由Jesse脱口而出的Kate的求死态度是推动法官判决的决定性因素,电影中的Kate也最终如愿以偿:她完成了前往海滩的遗愿——这种享受生命直至最后一刻、安然赴死的价值观(value)也得到了父亲的支持[4]。在Anna对于Kate死亡的想象中,“She’s gone, a little piece of blue sky.” 她重新回到了天上——那个她出生的地方,并且与人间相比要更加幸福(在Kate的认知中,她会在死后所去的地方与Taylor重逢)。Kate之死同样也使Anna与自己和解,Anna一开始认为自己降生的意义是为了成为Kate’s genetic savior,但是和Kate一起经历的人生告诉Anna:她的降生从不应被视为、或被认为for god’s/savior’s sake,拯救并不重要——事实上也是没能且不可能实现的——真正重要的是她和姐姐共度的这段关系(relationship)。 “The point is, I had a sister. She was fantastic.”

三、Sara:守护的天使?监控的卫士?

Sara在全片中的关键动机围绕着控制(control)展开,她将两个女儿视作自己母体的延伸,竭力借助医疗技术与科学权威实现从“人”到“神”的不可能僭越——当然,悲剧性的结局最终仍需由具体的“人”来承担。

Sara对于Anna的控制主要在于身体与器官的私有权归属(control over property of body and organ)。毫无疑问的是,她从Anna一出生就将小女儿的身体视作自己身体的延续,这样才能肆无忌惮地控制、占有她身体中的各种器官。直到Anna以法律形式进行反抗,Sara仍认为Anna只是个“想法五分钟一变的儿童”,也就是说,她并不具备整全的、可以代表自己的独立意识,从而也就不具备对于自己身体的控制权。然而,对于“儿童是否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拥有自决权?”以及“儿童何时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拥有自决权?”这两个问题,即使在传唤了众医生的法庭上,这些专业人士也对此争论不休(“But also said I was too young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fully and none of them would say at what age I’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ll in all, they were like me , pretty confused.”)。但是,Sara显然无视了这种争论产生的可能,垄断了对于Anna的身体控制。

家庭相册(剪贴立体书)中的温馨场景贯穿全片——这是Kate最为看重的物品,临终前她向Sara展示了自己对于母亲的想象:“A guardian angel who watches over me every single day no matter how sick I am. I know I am never alone.” 对于这句评价其实可以有双层解读,更为符合影片情境的自然是:Kate在临终前表达对母亲无微不至之关怀以及始终不离不弃之照顾的感激之情,感谢母亲的陪伴使自己不至于孤身一人去面对病痛——不过,考虑到Kate自知时日无多、接受死亡的心态与Sara始终坚持手术治疗等行为,上述评价或许也可以被理解为:母亲是一个日日夜夜监视着自己健康状况的“守护天使”,无论我的病况多么糟糕(无论我多么不想再活在这个世界上),她(都不会考虑到我的想法,而是贯彻她自己的意志)都会坚持让我治疗。我知道(由于母亲的管制)我永远无法独自走向死亡。

Sara对于Kate的控制主要在生命的存续与死亡(control over life and death)。她自始至终都坚持前者,并用尽一切办法延续Kate的生命,为了实现这一点,她专断了对于Kate生死延续的决定与话语权。事实上,她根本听不进Kate的求死之心与相应的表达——尽管Brian & Jesse都表示Kate在病情急转直下后实际上已经与Sara表露过好多次求死的意愿;在收到法院的控告时,难以置信的Sara完全无视了一旁病床上想要对此解释的Kate,而只是匆忙掌掴同样激动的Anna;在Kate化疗住院后,她也并不十分关心Kate的闲聊内容,在Kate产生呕吐时,作为母亲的反应与关心也远不如Taylor及时。事实上,她甚至并不承认死亡是生命的正常过程,也并不在乎自己的女儿真正想要怎样的生命体验(是痛苦地活着还是安心地死去)——她只是一味地强调:“We are doing the operation.” 这种决绝的态度或许与她原先的律师职业有关:在和Kelly的对话中,她表示自己从不接受失败,毕竟代理官司只有输赢之分,同理,在生和死的角逐中,她认定了前者,就绝不会认输。

为了取得她对于死亡的胜利,她选择了对于先进医学技术的彻底信赖:在Dr. Chance提出试管婴儿建议时,Brian仍有所顾虑,而Sara却几乎毫不犹豫地接受。她不甘于生命偶然性造成的生理缺陷,一旦发现重新设计生命的技术性可能,她必然会选择尝试——而这种跨越在传统的西方认知里往往被认为:只有“神”才有资格、并且有能力去实现,Sara作为一个想要僭越生命有限性(不可避免的死亡)的“人”只会落得一个被塑造出的、歇斯底里的疯女人形象(insane hysteric woman),并且在这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痛苦也终将由她这个具体的“人”来承受。看上去是作为“人”的Sara向拥有抗拒死亡能力之“神”的一场必然的僭越失败,可事实果真如此简单吗?真正的幕后推手——那些研发技术、巧言令色劝服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医疗尝试的医生们却顾左右而言他——在Anna的现场讲述中,法庭上被传唤的众医生纷纷表示:“Nothing was their fault and it was a complex problem.” 权力往往以不可见的面目隐于幕后。

和Sara鲜明对应的是Brian,父亲从试管婴儿决定的那一刻就已然预知了悲剧性的结果:“It was our fault. We can’t against nature and this was our comeuppance. ”当“人”试图去超越自然,攫取设计生命的权力,从那一刻起,就决定了未来的报应。但他却一直是软弱的,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他一直对于妻子的决定言听计从,直到Kate临死前想要去看沙滩,他才第一次勇敢地做出反抗。然而这实在来得太晚,曾经漫天飞扬的肥皂泡(Tiny bubbles)呼应了他对于一家人生活状况本质的理解:“But beneath the exterior fine, there are cracks, resentments, alliances that threaten the very foundation of our lives as at any moment our whole world would come tumbling down.”

[1] 言下之意: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他们家这般的物质条件来尝试试管婴儿技术以救活自己的孩子,这其实暗含了健康的阶级不平等,不过本片中其他相关材料较少,在此便不作展开

[2] 这的确也是他们做出的选择,但Sara和Brian的态度却十分不同,将在第三部分详议

[3] 可能只付出了抚养Anna日常生活的成本,但显然要远低于稀有器官可能达到的市场价格

[4] Sara & Brian的冲突会在第三部分展开

 3 ) 在得与失之间,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其实看这部电影的前几分钟,就已经可以预期这片要来好好哭一下了。 在片头,小女孩用旁白的方式诉说自己的出生和宿命,画面上是静音的家庭自拍影片,视觉上是快乐的儿时回忆味,听觉上是带着淡淡悲伤的无奈,很爱这样子的结合与矛盾。
     事实上,这部片子中一直有着许多的矛盾与冲突,对父母而言,为了拯救一个孩子而“制造”另一个孩子来提供器官捐赠? 那么这个「功能性」的孩子就不算孩子了吗? 对这个孩子而言,她当然想要有自己的人权、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出生就要被“决定”她得要做什么? 可是看到姐姐的痛苦,她不心疼吗?
      除了纯粹的爱之外,还有太多的考量和情绪错综交杂,让他们的脑中也在交战着。
      这部电影谈的并不只是癌症的问题,它的公式可套用在我们的人生当中。 它有着一种无奈,有时候,就算你愿意不计代价付出一切,也救不了一个人,有时候,你必需要“利用别人”才能救人,当「别人」被卷入的时候,复杂度就大大提高了,而当这个“别人”是你所爱的人,就更付杂了。
       不自觉地,《姐姐的守护者》竟然让火行者想到了电锯惊魂的理念,虽然它是用血腥极端的方式来挑战一个人愿意牺牲多少来救另一个人,而《姐姐的守护者》用的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
      其实,若单看这位妹妹,你会觉得她真的好可怜,她一生动过的手术、失去的机会,都让她无法和一般小孩一样过日子,单看她,你一定会同情,一定会想帮她。
      但再来看看这个姐姐,这些一心想要救姐姐的父母,他们又有什么选择呢? 如果父母自己能够捐赠,早就义无反顾做下去了,就是因为没有办法,只得做出这唯一的选择。
      很爱《姐姐的守护者》中许多角色不同立场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又全都是建立在”爱“的上面,如果他们都不爱彼此,就不会有这样子的问题产生了,”爱“真的让他们更痛苦吗? 看完影片之后,相信你会感受到更多…无法言喻且绝对不是黑白分明的滋味。
       而不光是妹妹没有选择的权力,生病的姐姐呢? 她是否有寻死放弃的权力? 这部电影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这些人的任何一个决定,或是一举一动,都和身边所爱的人息息相关,怎么做都有人受伤,并没有所谓的最佳解决方法存在…只能说,选择要牺牲什么、牺牲谁,那么,这个决定谁来做?
      像《姐姐的守护者》这种电影,演技非常重要,两个小女孩都不输给大人,相信很多人从Miss Little Sunshine认识了Abigail Breslin,她很成熟很抢镜,演生病姐姐的Sofia Vassilieva和她有得拼,连演很多爱情喜剧的Cameron Diaz都有超平常水准的演出。Alec Baldwin和Jason Patric也都是能演的人,他们把这复杂的“四分五裂”都演得很好,使得尽是冲突的一部片子,背后充满温暖。
      相信大家也会好奇,这一切会如何结束,那就慢慢品尝吧。
    《姐姐的守护者》的感觉不会特别故意催泪,也不是一部很“娘”的片子,对亲情有点感觉的人,应该都会有所体悟的。
     导演Nick Cassavetes最好的作品,我觉得是The Notebook ,《姐姐的守护者》虽然没有它那么实在不做作的感动,但也不差了,该哭得地方还是哭得乱七八糟…毕竟是亲人的生离死别…这本来就是个会让观众痛得要命的题材。
     总之,这部片子说的就是:在得与失之间,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4 ) 孤注一掷的勇气,原来不止妹妹

我该怎么说呢,我很矛盾,有质疑大家公认的高尚到底是什么。是的,我追随着妹妹,虽然她一开始提出,她要拥有自己的身体行使权,不给姐姐捐肾时,我懵了,我想那是生命啊,我被一贯输入的思想道德开始质疑她。当妹妹活蹦蹦的跑到律师面前,她说我要告我父母,她给律师一堆的文件,嗯,都是她从小就开始给姐姐捐赠器官的说明,那些数字大抵是可以看出这个一开始就被描绘成一个坚持不懈,相亲相爱的家庭时的假象。这是当时自己的心理,现在看完真是觉得自己狭隘得很。继续说自己心理变化过程。那位胜率91%的律师当时只了解到了她的态度,他便接手了。只因他有癫痫病,明白那种身体不得自己控制的痛。当她告诉母亲,她绝对不会给姐姐捐肾,她的母亲质疑着,给了一巴掌,那是你的姐姐!她决绝的反问到,要是我只剩一个肾,我就不能运动当拉拉队或者怀孕是么?我不想再在身上割肉了,我这个生来就是捐赠的孩子,我不是你们爱的结晶,我是为了姐姐才活在这个世上!可你们有没有问过我的意愿呢!也许跟她的姐姐比苦,她还真不算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这么想,那一刻我在想痛苦,不论程度,不比较,自己的痛苦谁也感受不了!不能因为你觉得她比较苦就忽视了另外一个啊!妹妹被父亲带着出去,看着这个十一岁的女孩,孤注一掷的勇气,令我动容。我很坏心的想着,姐姐死了很好。。。 故事有很多面,一家人每个人都塑造的很饱满。可是我的关注点还在妹妹身上,当我认为剧情走向貌似要向通常老套的桥段走时,我想弃了来着,幸好还有点不甘心,继续看着,是的,是姐姐让妹妹做的,因为她不想活着了,她深知妈妈不会同意,所以她只能劝妹妹。妹妹说她们不会相信我的理由的。但是她的姐姐啊,说会的,因为你说的是事实!我泪目了。原来孤注一掷的勇气不是只有妹妹,是坚持了十几年的妈妈,放弃自己的世界只为成全姐姐的世界,是沉默宽容的父亲,照顾着所有人的情绪忘却自己。是孤独自强的哥哥,害怕回家却又总很想回家。更是姐姐,为了你们我到底是活着还是离开,那我就都试试。 写着写着就写偏了,可能是只从妹妹的角度,但妹妹又只说了一个角度,还夹杂着自己审视自己内心,表达不出来了。可是还是想说,片面的去认识公认的高尚可能会失去感受美好的能力。

 5 ) 生命是礼物 我们都收到了

我总是不明就里的开始看一部电影,有时候根本不去了解是什么剧情。我迷恋未知,未知会带来震撼。是的,就像《姐姐的守护者》。
主题是什么?在我看来,是“守护”吧。是安娜挣扎着的生命中,“守护”着她的形形色色的人吧。妈妈,怀揣着强大也强行的母爱,把“让女儿多活一天”变成了生活的全部;妹妹安娜,是为了救姐姐的命而被制造出来的,捐血,移植骨髓,只要姐姐需要;弟弟和爸爸,也已然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但他们都发自内心并认为生活就是该这样。
出乎我意料的是,那段爱情。安娜治疗时认识的泰勒,他们本该是躲避父母想方设法约会,偷尝禁果无比甜蜜的恋爱,但是因为癌症,因为化疗因为呕吐因为虚弱,一切都让人揪心。安娜第一次化疗呕吐,泰勒安然的拍打她,给她口香糖,丝毫不介意女友已经大把掉落的头发;他们参加为病人举办的舞会——当泰勒甚至还带着难为情的说起“就像是学校里的舞会一样”时,真的很难忍住眼泪——泰勒穿着西装等待,紧张不安的像是新郎,因为化疗掉光了头发的安娜,戴着假发,华丽的礼服,缓缓从楼梯上走下来;他们手拉手奔跑,在病房里做爱——没有哪个情节不让人泪流满面。我只是想到,这本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的一次爱恋,在他们身上,却有着死亡的味道,即便是这样,却被泰勒说成“如果不是生病,我就不会遇到你。”
姐姐最后还是离开了。妹妹安娜问了一句话:我至今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凯蒂死了,但我们却还活着。
其实,一个侧面,他们甚至是更好的活着。但是,并不冷酷,不是吗?反而,很有力量。
想起一句话,生命是礼物,我们都收到了。



巧合的是,看的另外一部片子《在世界转角遇到爱》,也是插叙的手法。不是日本的那部《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哦,当然,两部都很好看。温暖又缓慢,但是很带劲,并且积极。推荐。

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因为电影而变得更加精彩一些了呢?
 

 6 ) Happy Ending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原著的结局就深刻,也许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我先看的电影,所以觉得原著的结局俗套吗?也许死亡对为了做凯特的捐赠者而出生的安娜来说更具深意,起码从那以后,凯特将再也不会得到她的任何捐赠,她的人生也算提前完成了任务。可是另一方面,难说这里没有作者的妥协。毕竟捐赠行为还是实施了,作者没有胆量让妹妹真的拒绝给濒死的姐姐捐肾?
 
我只是希望安娜活下来,并且自己决定要怎么做,而不是在法院判给了她决定权后就剥夺她的生命。也许挑战道德伦理是一种冒险,终究要付出代价,但是我希望有一种明确的“胜负”,即使在这场斗争当中不会有真正的赢家。我倾向于安娜的原因只有一个,她不是因为爱情的计划或风流的意外而出生,她是以爱的名义被设计出来的拯救某个人的天使。我本来就认为一个人的出生是非常不公平的事儿,不是指出生的环境差异,而是没有人有机会问你是否想涉足这个世界,你却不得不面对未来的种种好与坏的可能。可即便是这样,也比安娜的处境要好。
 
书里有一段儿莎拉的内心独白说,她和布莱恩都有翻版,她的翻版是杰西,他的翻版是凯特。那个时候他们的一双儿女还很小,凯特还没有生病,从中不难感受到莎拉的满足。我不禁怀疑,如果凯特从来都没有生病,也许他们根本没计划要第三个孩子,因为四口之家已经很完美了。可是他们要了安娜,她因为是凯特的天使所以也在关注范围内,不过仅限于与凯特相关时,杰西则彻底沦为透明人,被父母放弃。这种过于不均衡的投入比例,对只能以孩子的身份来想像的我来说,不大能接受。
 
我喜欢这个题材,就是因为它关注了捐赠者而不是抗击病魔的过程。说起来容易,孩子得了白血病,父母再生一个用脐带血救孩子,好像是双一次性筷子,可是又有几个那么幸运一次性战胜病魔?有没有想过这双筷子可能要反复利用,谁想做这样的筷子?所以问题不是该不该捐肾——这不是给芸芸众生中幸运匹配的陌生人捐造血干细胞,也不是在成年的某天给你突然患病的家人捐脏器——而关乎你存在的意义。当你作为一个终身的捐赠者出生后,只有两种情况能结束这种关系,一是受赠者不再需要捐赠,二是你无法再捐赠。可一旦你存在的前提消失了,你存在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从出生到长大不停地捐赠,父母和你好像只为了凯特而活,安娜十多年的承受不是我们这些一次性旁观者可以体会的,所以不要轻易说出你可以接受死亡作为她的结局。这个故事没有happy ending,姐妹俩必死其一,但是如果真的关怀人,电影的结局就是happy ending——Anna derserved it。

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8485.entry

 7 ) 缘,有来的时候,就有走的时候

    开始以为是关于妹妹控诉而滋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也好奇最后会给出个怎样的结果,想必如果按这条路下去,会是个更有争议的话题。
  有时觉得病人凯特反而是那个最累的人,当大家都到她病床旁打算陪着走到最后的时候,他们抱的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很真诚在陪伴的,可他们更多的也只是一个过场而已,一个和你没什么联系的亲人,思想的远比感情的大很多。还有人和凯特说你会好起来的,要相信。多么套路的话,甚至他们不知道她最希望的是什么,而凯特像一个看淡了的人似的,接受每个人的祝福,然后欢笑聊天。如果这时有个人只是静静的陪者,与她在意的聊聊天,或许那样的送别对即将死的人更好。
  开始觉得妹妹是可怜的,可想想凯特同样也可怜,生了自己不愿意的病,还要自己喜欢的人为自己而牺牲很大,却维持了只是更长不知道多久的时候。还好有了泰勒的出现,走完这一段,凯特的人生算是充盈了,她用了比别人短很多的时间经历了大部分该经历的,没有人的人生轨迹规定得到老才结束的。走到过顶点,似乎也够了。或许孩子到最后想的都是那个让自己着迷迷恋的人,最后的最后闪现在脑子里的有父母的多少呢,这像是个循环,而且越大越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然后变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她的妈妈,那个让人感觉最疼爱女儿的人,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甚至有时感觉女儿的活着都是为了不让她妈妈的希望破灭,这或许就是男女很大的区别,父亲对女儿的关注永远不轻易表露,只会在她美丽的走下楼的时候默默看着,在她想的时候,毅然决然地带着去海滩,在她快不行的时候,在亲戚朋友进行最后看望的时候,依然默默看着,这种爱深沉,真挚。
   人该知道什么时候放手,即使再痛,一味的紧抓不放很容易让人迷失,让人看不清真正要的东西,我想这就是妈妈给我最大的感受。当然,这些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没有经历过很多都没法体会.只是平静的接受自己该接受一切,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如今为对方好已经不能成为借口,更何况我们未必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缘,有来的时候,就有走的时候。

 短评

毫不做作的超感动温馨!

8分钟前
  • Stanley
  • 力荐

开头和结尾的旁白,淡淡的,似乎在诉说着人生的种种。看了不下6,7遍吧。

12分钟前
  • 心亘
  • 力荐

你化疗掉光了头发,她剃光自己的满头长发,陪你;你与他在黑暗温存,像两条卑微的鱼,苦中作乐,相互取暖;你在所有的爱中告别,你多么幸福。

17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沉重的话题,引发思考的电影!出生不能选择,但怎样过自己的生活,即便是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想往,值得被尊重!父母是赋予了生命,但我觉得同时也应该赋予爱,这样才完整!

21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推荐

异想天开。但是不能否认真实情感很动人

25分钟前
  • whyzhenzhen
  • 力荐

我好狗血。两个生病的孩子ml之后躺在一起,我居然想起来西游记里面国王和王后一觉醒来头发被剃光了的场景,我刚哭完就笑场了。真无聊。。。

28分钟前
  • 第十个缪斯
  • 推荐

音乐加分

32分钟前
  • 人淡如菊。无奈
  • 推荐

感动

35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几个小孩都演得不错!挺感人的~~~

40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力荐

飙泪指数直逼《我是山姆》。“走出Kate去世的阴影后,我们可以继续向前生活,乃至她的生命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比如用她的名字命名一个公园或者一条街道,或是最高法院因为她而修改一条法律…但这些都没有发生,她就这样走了,一小片蓝天就这么不见了。我们都得继续生活,我们之间无形的纽带永不断”

4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老美实在很擅长拍这种煽情又不狗血的温情片,看得人飙泪得一塌糊涂。

47分钟前
  • 🌊🌈♐
  • 力荐

2遍..

48分钟前
  • 小塚ai艾
  • 力荐

對我來說,電影與小說是個選擇題的呈現,電影想留給觀眾的希望,我恐怕是得委婉的拒絕了。

49分钟前
  • 奇蒙子
  • 推荐

看了一半。。时间顺序晃得我好乱。。

51分钟前
  • 郭二
  • 推荐

重要是的我曾经有一个姐姐

56分钟前
  • SUN
  • 力荐

大半夜的看的我哭的稀里哗啦的,在姐姐抱着两个弟妹,一直安慰着他们,亲吻着他们的时候,我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妹妹是阳光小美女扮演的,姐姐看着眼熟。跟几个孩子比,卡梅隆倒是像是个花瓶了

57分钟前
  • 小4
  • 力荐

飙泪大作。

1小时前
  • 严杰夫
  • 推荐

感人;家庭;伦理 ;小说改编 。

1小时前
  • Vini_Kazma
  • 力荐

满满的都是爱

1小时前
  • llxx8023
  • 力荐

期待高了些,没有预想的好看。结局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怎奈小说版更是惊人……阳光小美女演的太成熟了点……但是还是多感人的故事

1小时前
  • 星尘战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