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胡子不代表就能演男人
从公交车的广告知道这部电影,夸张的宣传词过分渲染了这部电影的惊骇程度。不知道这个故事在英国人心目中到底占据着怎么样的位置,然而能够在上映一周后依然保持70%的上座率,说明Daniel Radcliffe同学的魅力确实不小。
说实话我觉得我有必要去翻翻原著,因为电影情节实在不太出彩,以至于在观影期间我有余力去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让Daniel Radcliffe担任男主角?
质疑来自于他的荧幕形象——也许【哈利波特】的经典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脸上,以至于片中的他,神色和举止都依然很【哈利波特】化。另外他的身材很一般,虽然属于毛发比较浓密的英国人,但脸庞还很青嫩,特地留了胡子穿了西装,却很难让观众接受他所饰演的Arthur居然是一个孩子的爹。
我知道这些质疑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年来说有点苛刻,但为什么让Daniel Radcliffe担任男主角?他这个年龄层的演员,不是应该去演些青春偶像剧吗?当弟弟,当男友,当问题少年,当初恋情人,当学生,当私生子,当明星,甚至当同性恋角色都合理,怎么偏偏就成父亲了呢?
忽然我想到了Colin Firth,想到了传统英国男星的成名路...不像Robert Pattinson和Chace Crawford,随便耍帅就能俘虏观众的欢心。据说COLIN FIRTH年少时拍了不少烂片,直到傲慢与偏见,BJ单身日记到后来蜚声国际的国王的演说...
又想到香港电影界现在的那群老戏骨,有谁不是在七八十年代为了数量,接拍过很多烂片,才磨练到现在演的丝丝到肉。
所以我最终评了3颗星——两颗给电影,一颗给演员。Daniel真的很幸运,成名作有哈利波特这种流芳百世的电影,还能有那么多锻炼演技的机会。如今英国男星似乎有点断层危机,四五十岁的演员大放异彩,然而二三十岁的能推出国际舞台的貌似没几个...赶紧好好培养。
2 ) 新时恐惧难敌旧时风骚
《黑衣女人》以前看过老版,端是好看。对于新版来说,故事完全不如老版,只有在恐怖场景方面的营造上符合新时代特色,尚有看点。
《黑衣女人》能够引进国内已经是非常让人诧异的事儿了,大概是看中了《哈利波特》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在国内的人气。国内之前也有引进过外国鬼片的先例,《孤堡惊情》、《梦宅诡影》这些,但最终的效果就是被剪的支离破碎,删去了大量鬼出现的镜头,更何况《孤堡惊情》里的鬼还算“好鬼”,而《黑衣女人》里可是真正的“恶鬼”。因此可想而知,公映版《黑衣女人》会受到何种“优待”了。就目前来看,电影删掉了部分见鬼的场面还有结尾,把本片变成了一部只闻其声不见其鬼的神棍片,一部质量尚可的鬼片至此被拉低至和国产恐怖片一个级别的档次,给人没头没尾,故弄玄虚的感觉。在此奉劝诸位,如果打算看原汁原味的“哈利波特大战老妖婆”,最好别去电影院看这片,尽管大银幕的音效完爆家庭影院,但也架不住剪刀手的功劳,还是让我们一起拥抱伟大的盗版事业吧。
当然,未删减版的《黑衣女人》也好不到哪去,只能说惊悚场面尚算精彩,故事单薄到一捅就破。
《黑衣女人》改编自苏珊·希尔1983年的同名小说,不止一次被搬上大银幕或改编自电视剧。1989年的老版《黑衣女人》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惊悚片,比起新版,老版并没有刻意去强调一惊一乍的吓人效果和黑暗氛围,这是一部典型的英式惊悚片,通过细节和剧情层层推进,通篇气氛诡异,老宅雾气昭昭,主打悬念和惊悚。电影的故事被设定在上世纪20年代,已经有了电灯,不像新版中点着蜡烛的黑暗场景,晚上鬼屋灯火通明,男主角在夜晚翻阅着大量资料和反复聆听留声机中的语音信息,寻找着蛛丝马迹,突然电灯停电,屋外狂风大作,马车陷入沼泽中的嘶喊再次响起,仿佛是夜间送葬的丧钟。这段故事非常精彩,诡异的环境和声音设置,突出了悬疑与惊悚两大特色,黑衣女人在全片也没露几面,结尾又颇具宿命之感,在那个年代,电影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惊悚片,男主角的扮演者安德尔·罗林,正是《哈利波特》中饰演波特父亲吉姆波特的演员,20多年后,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子承父业”,再次饰演了这一角色。
新版《黑衣女人》的故事和老版类似,其中很多镜头都是直接照搬老版,比如在武器中听见鬼叫之声,和主角拿着斧子在育儿室的那段都和老版一模一样。但新版不同之处在于,老版主打惊悚悬念,节奏缓慢,从温情片逐渐变成了恐怖片;而新版则刻意强调恐怖,节奏很快,一惊一乍,从恐怖片变成了温情片。
电影的恐怖氛围非常棒,破旧的老宅、暗夜鬼叫声,身边的鬼影,电闪雷鸣中的狰狞的笑脸。别看电影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古典的环境和服装道具非常具有英伦风格,但惊悚场面的设置却一点也不“英国”,缺少了英式惊悚片的含蓄,反而有点像日韩泰鬼片。雨夜中从坟墓中爬出的小孩,从泥泞的床单出涌出的头颅,育儿室摇曳的座椅和布偶,上吊而死的女人,火车闪过时的重重鬼影,再加上黑暗的场景和浓雾,电影所呈现出的恐怖场面非常符合新时代特色,其中以男主角夜探鬼屋那段最为渗人,考虑到导演詹姆斯·瓦特金斯之前的杀戮作品《伊甸湖》,可想本片在吓人镜头方面已经算是合格,
由于本片刻意强调恐怖氛围,导致故事层面是在有些单薄。《黑衣女人》没有按照老版主打悬念的路线,按部就班的推进剧情,但剧情发展到一半就开始跑题了,我们的主人公大律师似乎早已忘了自己来老宅的本职工作,一味的在屋中查明黑衣女人的来历,后面就显得有些乱了,如果没有仔细看的观众似乎东弄不清老宅的主人是谁,姐妹俩的关系和旧事挖掘没有展开,如果换成了日韩恐怖片,肯定会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的。虽然电影设置了镇上小孩一个个的寻死场面,为了强调诡异气氛和增强悬念,本是一个好点子,可编导们却耐不住性子,让电影发展到一半就被谜底揭晓了,失去了悬念就意味着电影后30分钟远没有前面弄气氛时精彩,对于观众来说,唯一的悬念就在于看看男主角能否打破宿命,孩子会不会嗝了。
简言之,对于《黑衣女人》这样的商业电影不必深究,惊悚场面不错,似乎也掩盖剧情的不足。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依然是那副血海深仇般的表情,好几次在黑暗中探险的场景几乎让人联想起下个镜头丫就会抄起魔法棒反击了。至于电影版,删减是很让人蛋疼的,几处场景莫名其妙的被cut了,倒是还能被身边人的惊叫所吓到。
3 ) 一個葛萊芬多的死亡
地點:霍格沃茲魔法學院
時間:2012年
場景:一年級新生正在上麻瓜研究課:當代麻瓜戲曲藝術
(放映完電影《黑衣女人》,片尾曲響起)
赫夫帕夫新生:“我始終不明白這傢伙爲什麽一次又一次地、一個人到鬼屋去!真是太恐怖了!”
拉文克勞新生:“這傢伙全都搞錯了!我在書上看到過,正確的消滅黑衣女人的方式:找到鬼魂的遺骸,撒上五磅鹽並將其火化!”
斯萊哲林新生(小聲地):“什麽?消滅?梅林的鬍子,這是一個讓敵對家族斷子絕孫的大好機會,這些蠢貨永遠看不出來。”
葛萊芬多新生:“結局到底是怎麼回事???最後主角的妻子被黑衣女人復活了嗎?”
4 ) 《黑衣女人》:爱之深,恨之切
文/时漆
从小说到话剧,再到电影,《黑衣女人》的故事蓝本的确是经过反复试炼的。只是,在全球恐怖惊悚片没落的趋势之下,也没能激起多少涟漪。中规中矩的影片,谈不上失望,也挑不出亮点。想必有一大半影迷,纯粹是冲着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去的。借助漫长的八部《哈利波特》,被观众所熟知,并迅速成长,可以说是已经顺利的完成了“荧幕成人礼”。作为“后哈利波特”时代的第一部作品,选择压抑黑暗的题材,挑起丧妻痛楚的大梁,看得出他是在极力让人们忘却先前小男孩的形象。没有了魔棒,没有飞天扫帚,转眼间就化身为了凡人。于是在乐此不疲的独闯阴森老宅、进火场救人、潜沼泽捞尸体等举动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他的敬业有加。单凭这些桥段,我想对于片子本身而言,就没什么好吐糟的了。
《黑衣女人》的故事内核简洁明了,那便是一位母亲的“爱之深,恨之切”。类似的报复就好比是低调版的《咒怨》,毕竟人家黑衣女人从来不亲自动手,而且目标只是孩童。哪像是十恶不赦的伽椰子,向来都是来者不拒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诠释的亚瑟,饱经风霜的模样,在贯穿始终的英伦式阴暗布景中,一直沉浸于痛失爱妻的悲伤之中,晃晃而不可终日之下,本能的对神灵抱有信仰,或者说是幻想。如此一来,他便不知恐惧为何物,孤身一人反复探寻凶宅。当故事行进到屋内的椅子会自发摇动,玩具会无缘由的被激活的时候,咱们国人俗称的“鬼”就必有无疑了。自此,亚瑟便更加一发而不可收拾,妄图同“黑衣女人”对话,看来是想跟“她”交个朋友,顺便问问能否给去世的妻子捎个话,送点日用品什么的。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手法,在现今的恐怖片中是被滥用的、遭人诟病的。恐怖片的成败正是在于此,必须要有一个可以让观众信服的理由,给恐怖元素的延续找一条顺畅的、出其不意的道路。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影片,只是打着“恐怖”的幌子,自说自话的在无病呻吟。
其实《黑衣女人》的故事,可挖掘性还是很有深度的,完全能够说的比现在好一些。就拿西班牙的《孤堡惊情》来说,国内也引进过。同样是以母爱为主题,在不失恐怖惊悚的前提下,通过插叙、倒叙的手法,花大量的笔墨去呈现母子关系的闪影,不但不会显得拖沓,反而会大大提升情感的深度与价值。而反观《黑衣女人》中,除了寥寥几封默读出来的信件能够感知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剩下便是无休止的报复。难道导演是认为,那句反复念叨的“我永远不会原谅你”,最能凸显出母亲爱子的疯狂么。那么,这段母爱就委实阴暗,一点也不纯美了。在没看过原著小说的前提下,我以为加几场母亲与孩子嬉戏、分离、思念的戏码,再把孩子的死与小镇民众的冷漠联系起来,或许从情感上,会更有料一点。当然,也免不了会落入俗套的窠臼。但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毫无营养、苍白无力地将复仇进行到底吧。
当“爱”成为“恨”的理由,这个社会就不和谐了。为此,国内的版本在末尾处的设定是,火车并没有装死父子俩,很俗很和谐。只是,那个搀扶了摔倒老人,轻则赔钱,重则牢狱的,还真不知道是哪个国家。
5 ) 怨灵之心
个人认为认为黑衣女诅咒的真正目的不是怨恨,不是对他人的报复,这些她都不需要。做为失子之痛的父母们的悲伤亦不是她所想要的。
她想做的是将她那无法抒发的爱子之切的心分赠给她所看到的其他孩童,但她的爱已不能用正常人的方式去表达了,她的表达是把死亡馈赠给她原本想爱的孩子们。
所以当亚瑟把沼泽地中的黑衣女的儿子还给她后,她亦不罢手,因为沼泽地里的那一具尸骨只能算作缘起,而不能作为女鬼最后的心愿进行了结。她母爱的怨念已超越了本来的骨肉情深,欲罢不能的想要将其他父母的舔犊之情都占为己有。
但是,亚瑟最后用生命捍卫了自己作为父亲的爱的权利,结局如果以生命终结作为人鬼博奕的成败标准的话,貌似又败给了黑衣女,但实际上,这是亚瑟在捍卫亲情完整上完胜的对抗了黑衣妇,一家人的牵绊没有被打破,一个家的感情非但没有在生命结束后缺失一部分,反而是幸福的完整体。黑衣女的诅咒力量就此完败,她既不能占有诱死后这枚孩子的灵魂,亦不能得到他在世父母的悲痛,所以她的诅咒就此完蛋了。
能击败怨念的往往不是强硬的东西,正是那看似不经意的幸福,已然将黑暗的负能量彰显得那般无能为为力。
6 ) 毁在结局上的哈利波特遇鬼记
我坦诚我一部哈利波特电影都没看过。
(砖头飞来了)
但是看这部电影时我还是有下一秒哈利波特就会拔出魔杖念咒语的幻觉。
岁月是把杀猪刀啊。
哈利波特都当爸爸了。
他儿子挺可爱的。
只可惜哈利波特当爹了以后就怕鬼了。
========================剧透+点评========================
优点:
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恐怖片。
总得来说比国内的很多恐怖片要好很多。
恐怖的效果是做足了。
而且还有渐强的效果。
比较特别的是这里很多和鬼的正面交锋。
这个我喜欢。
不像别的电影很多是鬼在暗处默默捣乱。
这女鬼估计是怨气太重了。
不过这也导致每次她出来尖叫的时候就吓我一大跳。
布景也够阴森的。
古宅加迷雾。暗暗的灯光加长长的走廊。
所谓恐怖片的经典场景。
每个人的脸都死灰死灰的。
看起来就知道很creepy。
有几幕的效果我印象相当深刻。
1.透过门缝看地窖。突然出来一只眼睛。
这不是柯南的那个最吓人的场景吗!!!
竟然抄袭。。。
2.窗户上出现手印。把手放上去女鬼的脸出现在玻璃窗上并尖叫。
这里吓得我不轻。
女鬼直接出现所以剧情开始向深度恐怖发展了。
3.摇椅。
预告片里就有摇椅的镜头。
所以看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很吓人。
但是导演怎么会放过吓大家的机会呢。
于是摇椅摇着摇着就出现了一个女人的脸。
4.站在窗前。背后出现女鬼。
鬼的出现次数越来越多。
虽然这幕也在预告片里不过依然令人毛骨悚然。
鬼来了的效果用渐进而紧凑的呼吸声代替了纯音乐的恐怖。
这点做的很好。
5.女孩直接吐血死。
这里直接是人死了。
而且不像前面的小孩是听话地跳楼或者跳海。
她确实是听话地服毒了。
但是吐血死的时候那脸色苍白加恶心真是更上一层楼啊。
总得来说恐怖的效果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于是我差点手滑给了四星。
可是看到最后的结尾实在是让我没法给四星。
缺点:
结尾实在是烂得有点过分了。
也许英雄主义和好人有好报太过俗套了。
于是导演决定要来个不管怎样我都要复仇到底的结尾。
可是单纯杀了那孩子会剩下男主无法交代。
于是只能一起生或者一起死。
像我前面说的。
那女鬼怨气太重了。
所以他们只能一起死。
一起死的话就死了算了好吗!
直接死了你让那女鬼高兴高兴就算了好吗!
为什么要让你的老婆出来搅和啊!
一瞬间就变成天使和恶魔的斗争这么俗的东西了!
你的老婆穿着白纱来迎接你们。
和穿着黑衣的女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是你以为你在做阅读理解啊!
鲜明的对比有毛用啊!
你被鬼害死了然后你老婆又出现了把你从鬼的手里解救出来!
解救去哪里啊!
还不是当鬼啊!
意义何在啊!
还是你们要一家人团聚啊!
一家人一起当鬼啊!
那你不如让你老婆跟那个女鬼打一架然后女鬼死了你们活下来了算了!
这什么烂结尾啊!
我宁愿是你最后化解了女鬼的怨气这么俗套的剧情都不要这种无厘头的结尾好吗!
忍无可忍地想喷啊!!!!!!
结局扣除一颗星。
最后给个三星。
7 ) The Woman in Black - 6/10
看到很多人说对本片的结局感到意外,我很费解,本片的剧情走向实在像极了午夜凶铃,影片进展到中途的时候就很容易猜到结尾。可以看出主演Daniel Radcliffe演地很努力,但恐怕一时半会他还是无法摆脱Harry Potter的影子。关于本片是否吓人,我持反对意见,对于这种凭借声音和screamer去吓人的方式早已感到厌倦,真正的恐怖感大多来自于心理,相比起来,还是更喜欢Stephen King的悬疑题材。
小点儿声儿,不是恐怖,是一惊一乍。
这片子想说撒?!!执念疯子女鬼?!!!我大晚上的干嘛造孽看这个 TAT
传统恐怖片,结尾应该是同人文里被万人唾弃的所谓还不如BE的HE╮(╯▽╰)╭蛋泥演这种年代恐怖片完全吓不倒人啊,走在装满古董的老宅里和谐到不行,感觉下一秒就要开始呼神护卫……
怨妇真心伤不起
哈利波特没有魔杖就算双持战斗力也是渣!
你胆子怎么那么大!跑鬼屋一次又一次!你以为你还能用魔杖么!
恐怖片最失败的其实不只是没吓倒观众,更是毫无悬念可言。这片两个都占了。丹尼尔还是总会让我出戏,总觉得谁会叫他Harry。
故事不如老版,很多镜头几乎和89年版一模一样,可看在于恐怖场面的塑造,有点类似灵异孤儿院,一惊一乍的,古典韵味很好,值得一看的鬼片,公映版删了结尾和很多鬼镜头,没头没尾的,生生把一部鬼片变成了三无烂片,不建议去电影院,哈利波特就差拿魔法杖了
Dan有的确实不只是运气,他的演艺生涯还很长。
哈利波特当爹抓鬼啥的都不给力啊。
导演功力不错,摄影水准颇高,但是剧本也太糟烂了!连伏地魔都轻松秒的波特先生你肿么了!老邓你最后跑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把他拉回来!
这片最恐怖的地方是,哈利·波特都在给三四岁大的孩子演爹了
要是日本拍的还有戏,这个完全也……唉……
无论你是否对《伊甸湖》的结尾满意,那都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故事,紧张感同样来自情节的力量。不过导演的新片却真是让人失望,各种老套的恐怖标签,空无一人的古宅,飘忽不定的鬼影,还有那种一惊一乍的音效,靠氛围吓人基本与游乐园的鬼屋一样,况且还没人家真实,实在是太逊了。
这部电影的城堡外景拍摄地、各种室内的装饰和扮演死人的演员太恐怖了,加上从头到尾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配乐,即使最终灵魂索命真实存在的谜底让人跌破眼镜,即使学生模样的蛋泥成了4岁男童的父亲,这片子的恐怖效果依旧不打折扣。哈利波特之后蛋泥的第一部电影,这家伙真的不是在玩票!★★★
刻意的恐怖比刻意的煽情还无聊。不过丹尼尔到是真长成翩翩绅士了。
Daniel辛苦了,同样是《哈利》出来的孩子,赫敏在《梦露的一周》里淡雅微笑,这孩子却还要和黑衣女鬼做斗争,在泥沼里刨死尸,真不容易啊。故事很完整,惊悚点也设置合理,然而有些桥段还是老套了,村子里的孩子死得也太突然,中规中矩的恐怖片,道具和布景还是不错的。另:没魔法的孩子像根草。
我晕,一惊一乍的,不要为了恐怖效果刻意这样嘛!邻座两个阿姨被吓得一震一震的。。其实关掉声音就一点都不恐怖了⋯⋯整个影片都散发着浓烈的怨念
有维多利亚大宅、女鬼与童鬼、悲惨的身世、躲不开的宿命,最后女鬼做了件好事,让一家三口团圆了……这跟原版比有很大改动,不过我更喜欢这个。虽全是没有任何新意的老梗,不过能把老梗发挥到极致也算是成功;可恐怖片也不至于非得用这么一惊一乍的音效吧
丹尼尔看起来真的好小 还是很像哈利波特 但演技真的很好 剧情忽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