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借一下
这个电影比看之前预料的要好不少,因为演员给力。安妮宝贝的小说没读过,我刚泡上网的那几年,2000年初,她的影响已经泛滥。因缘际会见过两面,加上后来的一些事情,对她的印象很不错,是个有善心的踏踏实实的人,一个普通的浙江女孩,喜欢把事拎清楚,也有自己故作神秘以吸引粉丝好奇的应对媒体策略--------------------当然这也可能是误会,因为认识的读书写字的朋友,真没有谁谈论过她的作品,倒是听见上海的作家朋友详述过,她在一堆她以为是有着思想和态度的严肃作家面前,试图用长篇大论的文学观来博取认同的滑稽事,当然,这是黑,那些严肃作家心里对这个赚了大钱还想获得一种智力上尊敬的流行作家是怎么一种酸痛和不屑,用脚趾头也能猜到,所以也不能当真。
因为音乐的关系,那几年,我认识不少女孩,和她们成了朋友。有一次去香港,和一个内地去港留学的女孩,坐在沙田的餐厅里吃饭,她突然问我,你知道我为什么接近你?那一瞬间我天降灵验,回答她:你有一个我也认识的前男友,而且,是搞乐队的。她满脸惊奇地点头,我说中了。她不知道的是,我认识的那些女孩,几乎都有一个做乐队的前男友,我成为了她们某种想象或情感延续的背景,甚至,她们想从我这儿了解点她们永远弄不明白的乐手生活,或是倾吐她们的情感故事,她们觉得我应该能听懂。
所以在看这个电影时,我想起了她们,一些青春冲动和不甘于庸俗生活的叛逆热情,夹杂一些虚荣和成为被人瞩目的人物的虚幻信念,造就了我认识她们时的可爱、浮夸、故作特别和流浪情结,我们总是在相互的讽刺和嘲弄中打发掉了一些好像偷来的无忧无虑的时光。看电影中的安生时,我差点呆掉,因为和曾经认识的某个人太像了,包括那种少女在学习表演后扮出来的不羁表情。有一个深夜,记得都十二点了,三个女孩打来电话,邀我和同伴去唱歌。我们去了一个像是临时搭建的低档卡拉OK,尽兴一晚直到天亮。三个女孩告诉我们,原来她们商量好,是打算辞去工作、离开家庭去流浪的,包都整理好了。哦,这样啊,我边敷衍着边问,那你们打算从哪儿开始啊? 先去无锡,她们说。我靠,无锡,这么近也算流浪呵。那你们现在去不去了啊?我们改变主意了,她们笑着说。
据我所知,这么些年过去,那三个女孩互相已经不怎么联系了。
小说或电影,展示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或情调或情怀,摆出来被人观摩,收点钱,其中自我感动的部分,在事后也许当事者也会感到矫情、虚假。认为俗气,也许只是因为你看多了,觉得俗套。放眼西方,青春片也不都是像大陆台湾香港这种的,逮着“情“一个劲死挠死煽,大约现实中越没什么,越想什么。
2 ) 问候家明,其实是一句暗语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安生真贱,这么伤害对她好的七月。
但是最后剧情反转的时候,七月说:聪明人从来不显示自己的聪明。
知道家明喜欢上了安生,七月选择了耐心等待。她知道安生会把家明让给她。果真,安生选择了离开。
安生啊安生,正如名字暗示,她喜欢安定的生活。但是她为了七月,去流浪。
流浪的日子,是辛苦的,是非常辛苦的。于是每一张明信片尾,都有一句问候家明。电影进行的时候,我想的是,这女人能不能不要这么烦。
看完电影才明白,这是一句暗语。安生其实想问的是,我什么时候能够回家?
但是七月怎么能让安生回来呢?安生回来,她怎么维持她表面美好的生活?
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家明刚刚踏上去北京的火车,安生就回来了。她知道这个时候她不会对七月产生威胁了。那句暗语,其实终于等到了主人想要的回复。
后来安生再次去流浪,与七月在上海离别,是为什么呢?因为安生被伤了心。安生是为了七月才出去流浪的,才出去受苦的。而七月看不上她流浪里谋生的手段,七月甚至不想听她在外面受过的苦,而假装流浪里面只有潇洒和天涯。
而且,她还是七月和家明的潜在炸弹。罢罢罢,不如再次离开。故人的那一点温存,实在不够温暖。
后来啊后来,七月所谓的美好再也无力支撑,就像小时候利用安生一样,这次,她利用家明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转移。唯一的计划缺漏大概就是那个宝宝。我猜想,她本来是打算去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的,不过被绊住了脚。那还是去求助最爱我的安生。
问候家明。其实我想问问你,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
因为我一无所有,我只有你。我不想失去你。而七月,你拥有的那么多,你只是需要我的时候和我在一起。但是,我还是很爱你。因为我除了你再无其他。
3 ) 最相爱的人, 没有在一起。
实在是充满了惊喜的一部电影,让我很后悔自己没有去电影院贡献票房,毕竟今年烂片这么多,难得一部好片子自己却没有支持,心里内疚得很。这些惊喜里,简单拆分的话大概可以分成四部分:
第一导演竟然是曾国祥,曾志伟的儿子,我根本不知道他会导戏,事实上他作为演员拿出手来的作品也没有几部,在一个固势思维中这么直男这么港灿形象的人怎么会拍出这么有质感近乎百合向的电影?两个女孩子相互之间的情愫真的是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而且这部作品丝毫不逊色于《花与爱丽丝》;片中对于年代的考究,不管是服设还是场景都很用心,一个香港人,根本没有经历过那么年代大陆的成长环境,怎么能对这些细节做到这么棒的把控,这是我最吃惊的。这么细腻这么有质感的电影,不要说是香港导演,连台湾可能都拍不出来几部,所以我觉得是华语电影的一大进步。
第二是真的理解了金马奖,因为周冬雨和马思纯都演得太好了,我一开始觉得马思纯因为角色定位的原因是逊色于周冬雨的,但是后边的反转,包括马思纯说出那句自己只是装作乖乖女、只是知道怎么讨大人欢心这段话,完美将角色的表演升华到另一个高度,因为观影者在屏幕外的确也是对七月这个角色更加喜爱有加,觉得她如此讨人喜欢,安生去招惹家明那是她的不对(何况她表现得又很浪荡);然而原来一切七月都是看在眼里的,她的聪明可以看到一切的发生,她知道自己只好扮好乖乖女的角色安生就会自动退出,安生的确退出了,这一切看上去还不是她的错。能把安妮宝贝这么单薄的几页,扩展成这样一个故事,真是不能不称赞这部戏编剧的才华,而两位的演出真的给电影大加分。
第三也还是回到选角,每个演员都很好,就连只在电影里出现了一次的安生的妈妈,都表现得很好,甚至大家都不需要讨论安生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单从她的妈妈对待小时候的七月和安生的态度就能明白安生有家不愿意回的原因。再者就是男主角家明,真不算很帅,但是干干净净一眼就让人喜欢上,这种男生在学生时代最招人喜欢,但现在想起来也是最可怕的,为什么?因为他来者不拒。他喜欢安生,但是他懦弱不敢说出口也拖着七月不跟她分手,他可能以为这样是保护七月,事实证明是伤害了三个人的人生。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弄不清楚的男生,千万不能跟他在一起,因为这是他的人生态度,他不单单是对爱情这样,对事业也会这样,这种人,注定最后会在茫茫人海默默无闻。
最后就是回到安妮宝贝,果然还是文艺教母,在郭敬明、韩寒和张嘉佳都滑铁卢的情况下,她活过来了。她的几页小说可能对电影最终的帮助并不是最大,但是基础是她奠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她而生的,她是写作人里,最成功的典范。可能最后《小时代》的票房会比这部电影高(毕竟郭敬明将电影分成了四部),但如果现在这些小年轻们,有一天真的长大了,不再是个老小孩,他们会明白,小时代那里的四个女生没有任何友谊可言,随时可以撕逼随时可以和好,这不是友情。真正的友情是隐忍的,使了劲装,希望表现出自己的无私和成全,以为这就是对对方的爱。然而最后架着面子把大家都伤害了,等到大家都真的装不下去了大吵一架大闹一场,褪下伪装,那么时候才发现渺小的两个人,其实无论怎样,都只有彼此。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不止一次想起我最好的朋友,高一认识,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也都是小镇孩子。就这么一起陪伴着,度过了好多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岁月。曾经一起在街上和地铁站又跑又跳,青春也就这么一晃眼一点一点慢慢慢慢过去了。那些年拍过的贴纸照,最后都放在抽屉里最里格,再没有拿出来看过。要说到底是哪个节骨眼开始进入青春,又是什么时候慢慢离开青春呢?总是很难界定,给不出肯定的答案。但是毕业之后就慢慢不再联络,如今过去六年,变成了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个头像,一条信息。我们曾经曾幻想着要一辈子住一起,但是现在一个人在上海租下一个两室,孤孤单单在深夜码字的也只剩下我一个人罢了。
你说我们是朋友吗?我们不只是朋友,我们真的一起在一个浴缸中脱光了衣服一起洗澡,不觉得羞耻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你说我们是恋人吗?我们不是恋人,我们对彼此的身体没有性的渴求,我们可能会爱上同一个人,就像是七月与安生都爱上了家明一样,但是我们不会相爱。我们是第三类情感,是这部电影的英文名——SoulMate,是灵魂的伴侣,尽管我们未能相互陪伴在一起。电影里,无论是最终的结局,还是小说里的结局,七月与安生最后也未能一起生活,也许这就是人生吧。就好像前几周在纽约的一个朋友说过,“你这辈子最好不要住在最喜欢的城市,要住在第二喜欢的城市,因为只有这样,你的那份喜欢才会因为得不到,而永远都不会变质”。
最喜欢的城市,没能住在那里;最相爱的人,也没有在一起。
4 ) 《Vista看天下》副主编孟静:男朋友和闺蜜出轨,隐忍不等于示弱
去看电影《七月与安生》,在那之前,片方的发布会找了几个嘉宾辩论,主题是:你愿意当七月还是安生?遇到闺蜜抢男友,撕还是让?
这几个嘉宾里也有我,我选了七月,被抢男友的那个。在我看来,不存在撕或者让,如果我是七月,我尽量不让男友见到闺蜜,不让他们有互留微信和电话的机会;如果我是安生,我会自觉地不提出见闺蜜男友的要求,见了也不会留他任何联系方式。这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但是,很多女孩和闺蜜的感情不可能像我说的这样冷淡而克制,她们恨不能日夜厮混,一张床睡觉,一个浴缸泡澡,一管口红共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惟有男友,不能共享。
《七月与安生》应该是八零后比较熟悉的一个故事,安生和七月十三岁就认识了,关系好到可以摸对方的胸部看发育了没有。七月高中时交往了一个男朋友,带给安生看。不羁诱人的安生让家明恍惚了,三角结构开始崩塌。
男人只是菜上的萝卜花,两个姑娘才是主菜,土豆烧牛肉里的土豆与牛肉,少了哪个这菜就上不了席。安生是红玫瑰,热烈、脆弱、作天作地,七月是白玫瑰,温柔、稳定、岁月静好。
按照常理,两个互补型的女孩交朋友很好,因为她们对男人的审美通常不一样。但两个女孩如果朝夕相处,连月经周期都会一致,口味也越来越近似。安妮宝贝的小说又总是有一个安生这样的女主角,在原生家庭得不到温暖,对别人拥有的温暖既淡泊又觊觎,这样的女孩往往因为脆弱而拥有特殊的魔力,每个人都情不自禁地想呵护她表现坚强下的孤单,包括七月,也包括七月的男友。
一起看电影的九零后小朋友说,周冬雨演得真是精灵古怪,这么一个很可能招黑的角色居然挺可爱,比起安生,她更理解不了七月的逻辑。是呵,为什么明知安生抢了自己男友,却不在第一时间撕烂她的脸,而是依旧与她做知心姐妹?为什么明知男友对闺蜜有了蠢动之心,却不给他一个大嘴巴子,潇洒地走开,还同意与他结婚?
20多岁的时候我也会这么想,最喜欢电影里原配、渣男、小三撞个正着的一幕,抽完贱人的耳光或者泼他们一脸红酒,扭头就走,连还手的时间都不给他们。到下一个路口立刻撞上真命天子,男女主角的故事这才开启。
可是,现实是,你还没抬手就被渣男推开了,哭着跑出去,几年内也没有再遇到过可心的人,下一个男友,或许老实巴交,但你一点也不爱他。
这么想想,《七月与安生》的改编和原著有很大差异,而这差异恰恰是因为电影是成年人的视角,小说则是少女读物。电影的监制是陈可辛,从《如果爱》、《甜蜜蜜》时,悲观主义的陈可辛就不停地打碎银幕上的爱情童话。
《如果爱》,只有金城武是在爱情里的,周迅的野心和真爱永远是事业。这是个男女关系对调的故事,金城武更像是苦苦守候的秦香莲、王宝钏,只有他的心还停留在初恋那一刻,而周迅早已郎心如铁。
《甜蜜蜜》,张曼玉和黎明不是不相爱,但他们从没失去过理智,在面包与爱情面前,两人的选择都是前者,因此他们的错过才特别可惜,但如果他们真是不顾一切,世上不过多了一对为柴米油盐天天吵架的平庸怨侣,哪还有什么荡气回肠?
七月这样窝囊的女主就是会在论坛里发贴《我的男友被闺蜜抢了,我该怎么办》,网友劝她分手,她痛苦地说我放不下,我的心知道但身体不听话,然后被网友痛骂到不敢再露头的“包子”、“圣母”,人们骂这种女孩特别酣畅淋漓,仿佛抢别人男友的是七月,其实不过是路人的代入感,因为大多数人是七月,根本成不了安生——作,也是需要天赋的。
年纪大了之后,慢慢能理解七月为什么不放手,既不和男友分手,也不和安生决裂,装聋作哑地把平静的日子能延长一天是一天,直到再也装不下去。
她为什么不分手?
从现实角度看,与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分手的沉没成本都太高了。安生是13岁认识的,男朋友是高中认识的,这种十几年的关系在成年之后再也没法遇到了,因为成年人有防备心,不能再完全不计较地去爱一个人。
这些已经付出的巨大的爱,就像是你借出去的债,没撕破脸还指望着债务人有天能还上款,撕破了对方真就耍赖不还了。
从情感角度看,同时失去男朋友和闺蜜比得知他俩勾搭还要撕心裂肺,一个交际圈狭窄的宅女,可以交流的只有这么两个人,维持表面安稳的三角关系,总比那两个人交汇,自己成为一个孤零零的小点要好过些。
阅历丰富的编剧是明白只有极少极少的女性可以悍然离开,普通人的分手永远是反反复复,说过无数蠢话,自打无数耳光,才能分得掉。最后分掉也不是因为豁然开朗,而是之前累积的痛苦比分手的痛苦还庞大,人性本能的趋利避害会用一个小一点的痛苦来替代大的痛苦。
你不是爱那个人,你爱的是你付出的爱情。
我很喜欢刘若英演的《征婚启事》里的一句台词,她爱上一个有妇之夫又不能说出口,总是遮遮掩掩地去请教她的教授,教授说:选择你所能承受的。
这句话真是适用任何情境,如果分手和装死前者更痛苦,那就暂时装死吧;如果渣男和好人偏偏喜欢前者,就先喜欢着吧。
这不是软弱无能,而是自我保护,时间是最好的治愈,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和伤痛,十年之后再看,还要努力回想那个人到底长什么样。不信那些为粉丝到处去撕对家的中学生,等他们参加工作后,只会惦记眼前能睡到的,睡不到的不会再花一毛钱。
如果身边有七月和安生这样的两个女孩,我会选择七月做朋友,或许她不是那么有趣,但她善良无害。善良在今天,成了最不被看重的品质,等到了关键时刻,你才懂得善良的重要。
5 ) 喜大普奔!双女主终于不是撕【哔】机器人了
鉴于今年国产电影低到离奇的影片质量,在走进电影院前,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七月与安生》的。这部电影实在太有被黑的潜力了。
让我们划一下关键词: 安妮宝贝,小清新,国产青春片,双女主,闺蜜。
全是重灾区。
《失恋三十三天》《小时代》《致青春》三部电影全部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同时,它们给女性电影和青春片开了个坏头,以至于在之后的若干年里,它们的跟风之作们几乎全部走偏。
《失恋三十三天》搅浑了小妞电影,这之后的小妞电影沦为段子台词电影。电影好不好看,全看金句出不出彩。跟风之作们只需攒够一页A4纸的金句,随便编排一些情节让某个看似犀利的角色吐一槽,截屏发到微博上,刷爆网络。
《小时代》搅浑了“闺蜜”这个词,并且把“撕逼”发扬光大。女主角们名为闺蜜,可是美丽空洞,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用来抢男人和酝酿下一场撕逼的。谈判,妥协,隐忍,体谅在主角们的字典里统统不存在。1对1撕,1对n撕,接力撕,混合撕,差辈撕,文撕,武撕,乱入撕。残酷青春全因为主角们压抑不住身体里熊熊燃烧的撕逼之火。哦,压抑不住也是正常,毕竟那是他们的生命源泉。
《致青春》搅混了国产青春片,过度放大情怀的力量,时代符号和历史大事件就成了青春。大白兔奶糖,小霸王学习机,摩托摩拉大哥大,98抗洪,03非典,08金融危机,有了这些经典符号,随便搭配一个最乏善可陈的青春故事,也能显得荡气回肠。啊!我的青春多牛逼。可是哥们,这只是时代牛逼,你的青春一点都不牛逼啊。。。
电影人,或者说投资人都太聪明,太了解观众,太会取巧,以至于我们观众已经看惯了木偶表演和华丽排场,自己都忘了上一个会在银幕上会呼吸的角色是谁。
所以说七月与安生的最大的惊喜在于,失传多年的女性化细腻叙事终于回来了。角色终于鲜活会呼吸了。(虽然七月最后还是有点崩)
电影对安妮宝贝的气质使用的十分克制。非常“安妮宝贝”元素都还在,但是使用的刚刚好,只是一层淡淡的Ins小清新滤镜。
整体来说,安妮宝贝那一点作,经导演的手合理发挥,反而像几滴新鲜的柠檬汁,恰到好处的点出了两位女孩青春期一点点酸涩的心事,把她们的敏感,猜忌,自尊和甜蜜成功的勾画出来。
比如小镇女孩。就是真实的小镇女孩,街景,生活,尤其是周冬雨租的第一间小镇房间,充分还原出了介于农村和小城市中间的小镇状态。
比如银镯。银镯被转化为了男主角家明胸前的菩萨像,是两位女主心里芥蒂的实体化,对情节的推动举足轻重。
女性叙事很需要技巧,但这小小女人心事却常常被人低估。监制陈可辛就是个中高手,《甜蜜蜜》和《如果爱》里面,张曼玉和周迅,在感情和物质里反复徘徊,如果手法稍微粗糙,很容易变成清纯女孩走向物欲堕落的脸谱化处理。然而,即使在她们最不掩饰物欲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张曼玉一边忍泪,一边狂吃菠萝肠,从周迅倔强地往金城武凝望她离开的脸上踢一脚积雪,感受到她们的挣扎和不舍。她们可爱,她们可恨,她们是个平凡女子,但是有鲜活的灵魂。
《七月与安生》里,周冬雨和马思纯也有说服力地表现出这样的特质。
导演反复暗示,周冬雨和马思纯拥有同样的灵魂内核,只是由于她们家庭环境的不同,所以外在的表现上,一个外放张扬,一个小心翼翼。而她们穷其一生的探索,终于让她们在30岁以后的生活逐渐靠拢,爱疯爱野坏女孩的安生,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而稳定压倒一切的好女孩七月,一手策划了自己的被逃婚,开始漂泊。
七月即是安生,安生即是七月。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更不仅仅是讲述闺蜜的故事,更是内心里不同自我,不同人格的交战。叛逆的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戾气;小白兔学会了独立,向从前没有勇气打破的死水般的生活挑战。二十年的闺蜜拉锯战,也是她们自己的心灵成长。那么影片一开始两个看起来个性如此不同的女孩成为密友也就不难理解了。她们拥抱的不是闺蜜,更是另一种可能下的自己。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是,全片看下来,导演居然没有为两人安排真正意义的撕逼。双女主的戏没有撕逼?
这简直不可想象。咖位相近的两位女主角,没有撕逼?导演到底要不要剪预告片了?要不要上节目宣传了?要不要为影片担流量了?知不知道现在的观众想看什么?
两场戏差一点撕。
第一次是两个人分别5年,同游上海,在酒吧里,两人的价值观第一次碰撞,加上七月发现安生还是对自己男友余情未了。但两人选择亮出分歧后,沉默离别。
第二次是又过了几年,七月发现男友家明居然接待落魄的安生留宿。七月彻底爆发,但是安生选择了忍让和离开。
看完电影后,我一直思考,两场戏里她俩撕个彻底会不会更好?大概不会。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面对自己真正爱的朋友,soulmate,很难撕个彻底。
我知道你真心喜欢这个男生,我让给你啊。
我知道我的存在让你尴尬了,我可以离开的。
我没想到你会这么生气,我错了,你别不开心。
人非草木,更不是撕逼机器人。面对真正的朋友,除了自己意气上头时的不理智,还有一些感情,叫包容,理解和忍让。
而在忍让背后,还有小小的私心,小小的别扭的自我。所以安生为了远离家明,选择流浪后的每张明信片上,会写“问家明好”。那是少女的内心无法割舍的角落,是割舍了爱人后,不能忍让的一点点思念。
就是这样的忍让,私心,大度和不甘,在人物的内心里九曲回肠,让七月和安生的角色立体起来,呼吸起来。
除去人物,导演还在结尾秀了一把自己的艺术追求。留心会发现,故事的结尾里有乔怀特的《赎罪》和大卫芬奇的《消失的爱人》的影子。
安生在小说里,刻意隐藏了七月的死,像极了《赎罪》结尾,妹妹为了赎去内心的罪恶,用自己的笔,为姐姐写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而七月在最后的黑化,则很有《消失的爱人》里Amy一秒从小白兔变大灰狼的转折味道。
如果说电影有什么瑕疵的话,我觉得是没能完全抛开借旁白来叙事的毛病,中段稍显拖沓。最后七月的黑化看着虽然过瘾,但前半部分铺垫太少了,仔细推敲她的动机,有点站不住脚。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你或文静,或豪放,或矜持,或风骚,每个七月和安生的内心都住着千万种自己,可那个最懂你的人,她能看破你的肉体凡胎,看破你的身家背景,看到你内心的那个真正的自己,与你贴心拥抱,与你枕边夜话,与你诗酒人生。
最后,强烈感谢豆瓣八组,让我提前一览佳作~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
6 ) 我活成了你,我也只有你
工作日下午的影厅,稀稀拉拉地坐着十来个人,放眼一看,居然都是年轻的姑娘。情侣都不见。
散场的时候,耳旁响起种种声音,有人觉得索然无味,其实对我来说,已是超出预期。
至少相对国产电影,特别是国产青春片的一般水准,《七月与安生》已经是交上了一张非常不错的答卷。
刻意百合化的迷思
尽管有一些用心用意我不是特别赞同。最突出的就是对于女生之间由小到大关于性的探索和调侃,我想未必是本人敏感作祟,百合的意味的确一度被镜头语言营造得甚嚣尘上。都是各自与亲密的好友一同成长上来的,和女伴同出同入、一起上厕所、一起睡觉、一起换衣服、互相调侃几句身材发育,很日常的情形,却被刻意处理得蕴藏起暧昧。特别是当安生张开臂弯让七月躺过来的时候,她是觉得七月的世界不应该容许有第二人了吧,当她听到家明的名字时,那种嫉妒、不安的感觉如此真切强烈,我并不认为这仅仅归结于简单关于友情的占有欲。
于是在安生的女性魅力散发出对家明的诱惑时,我开始看不清故事的走向。我很难分辨,安生到底在什么时候起,从对七月全情的占有突然跳脱到动起家明的心思。包括后面数次姐妹间的拉锯、僵持、伪装、抢夺,观众都看不清、理不明。加入了同性暧昧的情愫之后,于我而言反而不如简单的双姝夺爱的脉络。
用心的增添处理
当然,在大多数的具体叙事环节,电影之于小说的丰富和添加处理得相当不错。家明喜欢七月的沉静文秀,又会被野生安生的气息晕染而恍惚,正如小说里的形象,这个男人除了英俊,并无其他任何优秀特质。电影让他每次在双生花之间的摇摆更加具象化,也更显自然。很喜欢全片轻重缓急的着笔,有娓娓叙来,有酒吧放歌的摇滚激昂。加入了网络小说作者一重,是编剧和导演极其独到的匠心。令全剧在倒叙、插叙,直至结局三重反转中步步推进,几分酣畅、几分回望。
你活成了我,我活成了你。双姝的内心这一层也很妙。是安守着小城平静无澜的简单生活,还是走向广阔的天地自由浪荡,女生啊,不管怎么样,都是辛苦的啊。你可以循规蹈矩,走一条大家都认为你该走的路;你也可以放纵内心的自在灵魂,且行且歌,迎接天南地北的历练。相对狭小的三角情感、单亲家庭孩子的孤单乖戾、闺蜜的嫌隙与和解,这个关于因循还是自由的命题,是青春片中通常比较鲜见的。片中处理得挺好,纷纷杂杂的“问候家明”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舒缓的情感又细腻动人。
演员投入了适合的人物
最后聊聊关于演员。其实我很能理解为何谍战剧中的周冬雨被评论为演成车祸现场,而本部电影里她的表现备受赞誉。因为这个戏很适合她。最难不过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太妹而已,嚣张肆意、古灵精怪、心事重重、硬装、哭着笑笑着哭,这些都是她这个年龄的女孩,完全能想象的、能触摸到的情景。适合的人物加上导演的指点,沉浸式的表现,让她成为了安生。马思纯也是。我并没有看过她被称为马大壮的芈月传或者别的网播剧,除了本部电影,我只看过《左耳》。两部戏她表演都很不错。七月是个乖乖女,怀揣一个躁动的心。她的情绪传递都毫无问题。
总之,如果说我对原书的评价是一星到两星的话,我愿意因为相对真诚的努力改编和拍摄,为本片打上三星。
7 ) 这部向《情书》致敬的大型配乐朗诵作品讲了什么
在岩井俊二的神力下,这部大型PPT加诗朗诵电影,总算挽回几分陈可辛监制的面子。后半段还算可以,因为后半段比较像岩井俊二的《情书》,毕竟,连女主发型都“致敬”了,雪山也挺美,那一闪而过的马思纯的侧脸,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直接从《情书》里剪了几格贴过来的。
《七月与安生》我没看过小说,就电影而言,改编自小说,没能化掉安妮宝贝小说里的弱项,挺遗憾的。
我说过,人生有很多不可思议,其中之一就是读安妮宝贝,安妮宝贝是那种我读一段就会吐学身亡的作家,但当时因为女友说她曾经很喜欢安妮宝贝(大抵和我曾经很喜欢王小波相若),我是个充满好奇心且永远愿意挑战自己的人,于是鼓起勇气读了当年的《莲花》,并且,勇敢的写了书评。安妮宝贝到那为止,我再不会看了。比起抄袭狂人郭敬明,她起码是有作家基本操守的。个人风格姑且不论。郭敬明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让一个刚大学毕业的上海小姑娘,说一口王朔小说里的北京痞子腔调,着实把我恶心的够呛。我人生的另一个不可思议就是捏着鼻子吐了很多次,读了半本郭敬明。
安妮宝贝显然是对自己进行过自我写作训练的女作家,不是靠一时冲动或者无病呻吟,或者像郭敬明那样靠抄袭。但她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就是她小说里人物关系完全是莫名奇妙,没有因果,性格发展也是离谱到让人心里不停的“我操,这也行”。 我觉得一是因为她编故事的能力相对较弱二是她小说卖的是矫情,矫情起来也就不必那么合理。
这类小说我看过最厉害的是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也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故事,情节拧巴到了极点,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完全是莫名其妙的。但你稀里糊涂的读完了,竟然也觉得挺好看,这就是魔法般的催眠能力,不是人人能制造的。用李海鹏的话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就是完全不顾一切的瞎几把写啊,写啊,最后竟然也挺好看。
但安妮宝贝显然还没有练出这种催眠能力。我看她小说,除了矫情之外,最大的感觉就是:胡扯。
《七月与安生》也不例外,这种女生之间的暧昧关系本身是很美好的素材,但是问题在于安妮宝贝并不知道如何熟练的处理这种暧昧,最后就弄成了四不像,不像是女同,也不像是闺蜜。变成一种模糊不清(而不是水乳交融)莫名其妙的关系。感染力非常低,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另外,就是安妮宝贝小说里万年不变的男性形象模糊,毫无性格可言,人物扁平到就是个男性符号,这一点电影倒是挺忠实原著的。
曾国祥毕竟是个新手,能去学《情书》已是很不错的起点,但这种PPT和画外音电影最糟糕的就是拍成了个大型MV配乐朗诵。幸亏最后半段儿,情况急转直下,俩人开始撕掉矫情的语言,用生活中的语言吵架,对话。总算为这部电影挽回几分。
最近我越来越喜欢看老手的电影,新手可以欣赏他的激情,可能会有突破(当然这部不是),但老手永远不会失手,总是交出驾轻就熟的专业作品,像伍迪艾伦最近的几部,《午夜巴黎》,《蓝色茉莉》,《魔力月光》等,手法圆熟,行云流水,不蔓不枝,短小精悍的止于所止。就连张艺谋,拍《归来》也能让人感到专业的魅力,他发展人物性格,回望过去的镜头寥寥几个足以打动人心:陈道明背对着巩俐弹一首当年的曲子,巩俐拿着一张黑白照片发呆。这几个短短的镜头,可谓克制,节约,沉郁顿挫,一切尽在不言中。而这部《七月与安生》里,为了强调安生的流浪生活,可真没少费功夫,但效果非常一般,因为缺少打动人心的对话与镜头语言。戏的后半段才渐渐令人入戏,可惜很快就结束了。
不得不说,鸣谢岩井俊二是非常合理。这部电影的美学风格完全是《情书》式的--不要小看这一点,很多电影处理不好,你以为小树林,雪山,延伸向远方的铁轨,大海,夕阳,这种常见的美景,是人人都能拍好的吗?并不是。这部电影处理的不错。金蓓达的音乐也加分不少。陈可辛这算是回报曾志伟的知遇之恩。
另外,我觉得最好玩的一点就是,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电视剧电影里,为何每个男的倒霉蛋儿都叫家明?
最后,电影对白里没有出现“男子”,“女子”这样的词,我对编剧感激涕零!
8 ) 包子皮、床垫与难忍的男人。
李安生一点也不安生。
所以她离开镇江的理由,我更相信她说的,“是我自己想走的。”
苏家明当然是其中一个原因。安生发现家明喜欢自己,但七月那么喜欢家明,所以她几乎是毫不犹豫的离开镇江。就像小时候吃包子一样。七月说我就爱吃包子馅儿,安生也想吃包子馅儿,但是她夹起了七月脱下的包子皮说,其实包子皮也挺好吃,以后你吃馅儿,我吃皮儿。
皮儿真的好吃吗?肯定是不如肉馅,但也绝对比没有强。离开镇江心甘情愿吗?肯定是舍不下家明,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还能成全七月,何乐不为。
为什么要这么执着地成全七月呢?后来两人重逢的时候,安生不止一次地说,我一直都让着你。七月也说,那时候我就知道家明喜欢的是你,可我还是让你走了。
安生说这话秉持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她不求七月回报,但她对自己的付出也心里有数。七月喜欢家明,所以安生退出。七月看到安生多年来混迹江湖讨生活,一件红衬衫连穿四年,唯一的评论是“靠着男人混吃混喝,你不觉得这样很贱吗。” 安生闻言气愤出走,但等两年后再见面,她第一反应是抱住七月道歉,抱歉自己当时骂了她。
她骂她什么了?如果不是后期剪掉了,那么她只是说七月在象牙塔里不懂人间疾苦。谁骂谁一目了然,但安生就像失忆了一样,对七月刻薄的评价只字不提,只抱着她哭,害怕”再也见不到你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安生对七月的深情厚谊已经无法掩盖。她父亲早逝,母女关系恶劣。是七月把她带回了家,给了她一个去处,和她一起分享食物、床铺、洗澡水、家庭温暖。浴室争吵的时候七月把这一切都坦白出来,”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除了我,没有人爱你,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
七月把话说这么难听,是因为她发现安生到底还是睡了苏家明。七年来,那个玉佩挂在安生的脖子上,沉在七月的心里。但从始至终介意这件事的好像只有她林七月——安生写了五年明信片,每一封都明目张胆地问候家明;安生拿到玉佩后宁可立刻戴上,毁了她和七月的车站告别,也不肯稍加掩盖;两个好朋友五年未见,短暂的重逢里安生还是不肯摘下玉佩,哪怕骗一骗七月。
这些七月都忍了,还愿意请她住喜来登,请她吃龙虾喝红酒,谈笑风生粉饰太平。可是安生最终睡了苏家明,林七月彻底爆发了。她的隐忍毫无作用,安生对这件事从始至终都毫无愧意。
这件事成了很多人判断安生人品,奠定影片基调的分水岭——李安生婊、苏家明渣、该片三观不正,这三个论点的最有力证据,就是李安生与苏家明被林七月捉奸。
李安生对此的“辩解”只有一句——“如果非要我选,你和家明,那我肯定选你啊。”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非常难受。李安生的视角始终围绕着七月,哪怕七月的水已经淋到她头上,她还是要选七月。在她看来,男人都是很难忍的。这些难忍的男人,包括苏家明,就像小时候餐桌上的包子,长大了两个人一起睡过的床垫,都是可以分享、用过即弃的。影片在表现安生的情感戏份时,用的都是很嫌弃的视角。号称27岁去死的摇滚乐手实际上是个爱好偷吃的懦夫,扬言带七月四海为家的摄影师眼高手低百无一用……唯一一个“好男人”老赵,还是安生在文章中虚构出来的。安生对这些男人不抱希望,她心中永恒的只有她和七月之间的情感联结。
她天然地以为,七月也是有这种想法,所以只要她还“选”七月,这种情感联结没有破裂,那么七月就会原谅她。但她没想到的是,早在她十八岁离开镇江那一天,七月就已经哭着明白,“没办法像爱自己一样爱安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分享。”她林七月,从始至终没有想过和李安生分享这个男人,也拒绝像爱自己、爱家明一样去爱安生。
所以浴室争吵爆发了,安生明白了。所有她自以为是的成全、退让,给七月带来的都是伤害。
浴室这场戏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转折,安生和七月之间势力对比发生了变化。这次争吵之后,安生应该是对七月在某种程度上“死心”,她不再强求七月把她看的太过重要。而七月心中也有一些东西死去了,一部分就是对家明的爱。安生问她,“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七月彻底崩溃大哭,哭到伤心处,她还是会抱着安生的腿。
紧接着就是七月劝家明逃婚,给两个人自由。之后七月怀孕,去找安生求助。无论是流浪中的“想念父母,想念家明,但最想念的是安生”,还是怀孕后”第一个想告诉的就是你”,七月发现安生在自己心里的位置比她设想的要重要。特别是怀孕之后,“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看得越来越清楚。”
林七月一直很笃定安生对自己的感情,所以她敢于去追求更多的东西。她的世界,父母安康,家庭和睦,没有过多的人情冷暖。而安生的世界看似很大,但是情感中只有一个七月。二人经过十三年的爱恨纠葛,再度躺在同一张床上的时候,七月说,“我恨过你,但我也只有你。”
这个瞬间是意味着两人之间的感情升华到一个巅峰。十三岁,十八岁,二十三岁,二十五岁。过去的这几个节点,安生自以为是,不懂得包容和放手。七月自私懦弱,不懂得体谅和接纳。但是在二十七岁这一年,她们开始明白怎样去维护这种深层的情感羁绊。
但是七月死了。
这里有一个很悲凉的前后对应。
在安生的生活里,宣称自己27岁去死、一直为她唱歌的人,既不敢去死,也不敢爱她。反倒是那个从来不提生死,说没人愿意和安生做朋友的七月,27岁死了,而且,“除了我,没有人爱你”,那也就是,“我爱你。”
我并不认同李安生婊、该片三观不正的观点。人的情感认知是需要经验积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开始学会爱别人,学会在感情中光明磊落。在年少的时候,很多人往往会“渣”而不自知。就像黎小军买两条手链,一条给小婷,一条给李翘。当然有人在“渣”的路上永不回头,但也有更多的人吃一堑长一智。悲哀的是感情经验往往是以伤害为代价,大家都在栽树,也都在乘凉。
感情在我看来是最最人性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问题上还时刻拎着道德大棒,太无聊了。
道理我都懂,然而就是喜欢不来。
Bottom line: 看得下去,还不用翻白眼。
其实可以将两个女孩的螺旋状人生,看作一个女孩精神世界的两面。安稳生活时艳羡流浪,流浪时想念妈妈做的面和舒服的床,不断挪步试探男孩的爱,敏感又疏离,辗转几万里,发现只能做到爱自己。这么一来,所有的反转都是内心投下的毒药与饵食,杀哪个留哪个,任随其变。
插一句,我小时候是安妮宝贝铁杆级读者,我初二开始在周记本里写绝望小说,一页死三个人那种。现在想想,还是那时候文笔好。啊,果然悲伤是文学的春药🙄
撕逼不见(狗)血,[作]出新境界。有点超出预期了。王菀之和袁咏仪两位演员相当惊艳。影像感和剪辑都好漂亮!
我是一个渴望安定的女孩,但强行伪装成追求自由,逼迫自己漂泊流浪。你是一个渴望漂泊的女孩,但强行伪装成乖巧善良,逼迫自己结婚生子。于是。我看谁谁是归宿,给我一点安定就好,却仍无家可言。你能飞的时候,却已枷锁深固,勒痕太深,再也无力展翅。人生的许多错过,大抵源于装逼装过。
1:剧本扎实,结构完整,女性向,那种相爱相杀互生互灭的一体感,表达得很细致;2:周冬雨演得不错啊,马思纯跟高圆圆我有点分不清了,浴室对戏很打动人;3:女性向电影,都感觉男人真是个可有可无的物种,这种蠢物不要也罢!
小镇青年将在27岁灵魂死去,不甘心后半生行尸走肉地活着。安稳和自由,这是当下中国大多数年轻人必须面对的二选一,在结构和风格气质上它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努力摆脱窠臼,整体把控得当,生动而洋气,预感会掀起票房小高潮。
在大陆青春片里看到七月与安生,就如同在屎堆里掏出了一块银子,对,还不是金子,但是终于不再是夏有乔木,不再是微微一笑,不再是原来你还在这里,不再是左耳,不再是……更不再是tnnd同桌的你
拍得真好,各种人生的细微、琐碎、随机和注定积攒成一种力量。导演没有放肆情绪的浓烈,反而中和出一种很日常的动人感。周冬雨交出了人生最惊艳的一次表演,再次证明了张艺谋是全中国最好的选角导演。必然年度华语十佳。
“如果踩住一个人的影子,就一辈子离不开” 前半部分的青春戏好过后半部分的苦情戏,音乐略满但细节情绪做得足。国产青春片最怕不痛不痒、无病呻吟,这一部算是惊喜。周冬雨的劲儿到位了,可能是最好的一次表演。马思纯高圆圆附体、李程彬低配版任泉+彭于晏化身⋯⋯三角最稳定,除了三个人。
从问候家明开始,变得有趣了。比较有趣意外的是把作者身份也写到电影里,反转再反转还挺好看。性格与身份角色的互换,真是一出人生最好戏。当七月与安生在一起,再怎么亲密腻味你都不好察觉这份情谊的特殊与可贵。只有七月与安生被拆散,被时空阻隔,你才会发现电影要做的是逾越中国内地青春片这一类型
女生间的感情就是很妙,互相嫉妒互相爱护,有些东西可以分享但有的东西连碰都别想碰。
谢谢编剧 谢谢原作 谢谢导演 谢谢演员 谢谢一切
看完电影出来,雨下得更大了,很久没有一个人看电影,哭得很畅快。两位奉献了自己的最佳状态,特别好,被惊艳到了,预感周会拿奖。有些镜头离演员的眼睛很近,想到阿黛尔的生活。最后一个镜头,美得像诗。
彭浩翔想当王家卫,曾国祥想当彭浩翔。整体偏矫情,细节很暧昧,第二次反转毫无必要。始终没想明白三个人撕逼的动机何在。安妮宝贝阿姨还是比其他网络写手多两把刷子,懂得从青春期/性的角度切入女性关系。周冬雨本色演出,马思纯(苍老师?)有点惊艳。
曾经分不清,谁砸了消防铃、谁喝了雪梨汤,年少让我们不分彼此;后来分太清,谁挂了玉观音、谁写了问候信,爱情让我们分崩离析;终于你和我再无分别,谁生的小姑娘古灵精怪,谁写的故事叫人唏嘘,双生花开在二七,我们对镜映照出了彼此。爱情能否谦让能否分享,爱一个人能否胜过自己,我们还是分不清。
1、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不尴尬,如果算作青春爱情题材,应该是近些年最好的一部;2、不敢想象周冬雨会有这样惊艳的表演,就像不敢想象曾志伟老师的儿子会把两个妞的墨迹事拍得如此到位;3、恭喜李媛和许伊萌同学,你们一直以来对写故事这件事的态度,得到了回馈;4、推荐去看,希望好片能赚钱。
最后半小时的反转提半星,把矫情单薄的那几页原著,改成人生观/世界观对称并互换的“双生花”概念,真的太不容易了。内地院线难得一见的生动通透的女性电影,细致地捕捉到不同性格女生之间的震动效应,她们生命的差异、交叠与轮转。虽然MV过多,情节也有俗套,但对情绪和氛围的掌控非常满意。周冬雨、马思纯双双贡献生涯最佳表演。
《贤者之爱》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