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需要保卫的现代生活
大多数改变历史的人背后,并不一定存在更大的后台和善恶。他们只是在做普通人在做的事情而已。
电影围绕埃塞尔计划并实施行刺希特勒展开,通过不断闪回展现了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镇青年如何一步一步成为纳粹口中的“恐怖分子”。
这个电影对于德国人或有长期德国生活体验的人来说观影体验可能与其他人会有非常大的差异。结构上基本上可以分为现实和回忆两个部分。而在拍摄也选取了完全不同的色调和光线。
在开始审讯时,第一个问题:名字,生日。埃塞尔回忆起纳粹还没上台前的一个午后野餐。一群人年轻人坐在草坪上,唱歌,跳舞,聊天,跳进博登湖中游泳。虽然用了电影化的拍摄手法,但如果不通过已经过时的服饰,甚至无法分辨出到底是1930年的德国还是2020年的德国。现在挑选任意一个夏日午后去博登湖畔走一走,德国人依然还在进行着同样的活动。
而当镜头回到审讯室中后,色调马上就变成非常冷峻,这样的色调被德国电影广泛运用于纪录那个特殊年代的电影。导演正是运用这种明显的色调反差来区分回忆与现实,甚至试图戏弄观众的感官,通过更贴近现代德国生活的“色调”让观众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带入到埃尔塞这个角色中来。第二次导演用类似的手法是埃尔塞被带入审讯室之后,审讯官员敬礼并高喊Heil Hitler。这是一个具有很强时代烙印的符号,而埃尔塞回答的则是Mahl Zeit(午安)。这句话则是现代德国人中午最常见的问候。导演正是用了大量这样的手法暗示埃尔塞这个现代意义上的普通人,是你也是我,而如果是我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随着回忆来到了他的老家Königbronn,一个不能在普通的德国乡村,就相当于国内的王家庄。日子还是那么平静,但一些纳粹的元素慢慢开始出现在电影中,墙上的的纳粹海报。小镇上关于一个与犹太人交往女人的闲言碎语,这些足以挑动德国人的神经。而后在酒馆里,回忆纳粹的存在不再是一些暗示或符号而是第一次以真人的形式出现。有些人激烈的反对,更多的人愿意息事宁人。
随着回忆的继续,纳粹的元素越来越多,直至整个屏幕到处都是,导演用这样的方法把观众一步一步从现代生活带回到那个年代。开始是布尔什维克人和纳粹党人的冲突,到后来异见者被逮捕。接着每一栋楼上都挂着党徽。而修女则被穿着纳粹青年团的孩子羞辱。纳粹党人为这个普通的小村送来了啤酒,肉肠和电影,还有孩子们最爱的飞机表演。人们很快接受了这样的转变,是啊,如果有免费的啤酒,肉肠和电影,交出自由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他们就这样在整个德国遍地开花,直到最后,除了他们,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至此,电影又回到了德国二战反思电影的核心问题上来,纳粹是一夜之间控制整个德国的么?普通人在这里又要承担怎样的责任。
在电影中除了主角埃尔塞,还有另外两个属于体制内的人。一个是乡村警官,他虽然与埃尔塞意见不合,但出于对其的了解,两次试图保护他以免被人恶意构陷。另一个是主审他的胖警官,他可能算是当时帝国内部少数几个还在坚持程序正义的官僚。而从其他人的表现来看,大部分人战后被审判所说的“我只是执行命令”可能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句托词。至少在剧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直接的命令要求审出埃尔塞与境外势力串通的证词,但所有参与审问的人都在用各种方式刑讯逼供。胖警官是唯一一个曾经试图通过技术审问查清真相的人,而我们看到他最后的结局是几年后被与他共同审问的那个党卫军秘密处死。
回到埃尔塞本身中来,从现在的角度,埃尔塞刺杀希特勒会被认为是正义之举,而在那个年代,埃尔塞被定罪的直接罪名是炸毁剧院,杀死了7个无辜的人。这七个人既不是希特勒也不是纳粹党,只是普通的服务员而已,而埃尔塞到底做错了没有呢?这让我想起了阿多诺在《最小道德》一书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话:Es gibt kein richtiges leben im falschen (There is no right life in a wrong one)。
距离纳粹投降已经75年过去了,至今德国人最重要的一个政治思考依然是纳粹主义会在今天的德国重现么?这个电影很大程度上帮现代德国人一步步重现回到了那个年代,作为一个普通人,很难划分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是什么时候德国彻底无法回头的。纳粹不是一夜之间控制德国的。随着这样的平凡生活一点点褪色,直到有一天大家真的需要仔细回忆才能想出之前世界的样子,恍若隔世。而这距离纳粹上台不过5年的时间。
而对于我们来说,还能回忆起之前的那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么?又是哪一天开始,曾经的世界,变成了现在的世界。
2 ) 珍视和平,享受自由
影片体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痛苦、挣扎和反抗。不能说埃尔塞预见了糟糕未来,不能说埃尔塞拥有伟大情操,这只是一个个人选择而已。为了自由和美好生活。越来越糟糕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被强权压抑的爱情,让他不得不选择反抗还是妥协。一人很简单,两人有异议,三人就很复杂了,任何社会里,有同意就有反对。向来我就不喜欢绝对化,那必将是一个悲剧。非此即彼的思想很危险,很反人性、反社会,所以就有了冲突和刺杀。另外,任何历史都有其必然性,时势造英雄,在历史的车轮下,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哪怕所谓的“元首”也不行。其国有势,势在必行,惟愿不要绝对化,暴戾化。生于和平,吾之幸事也!
3 ) “无能者"的逞能
讲真,因为根本无法评价《elser》的拍摄技巧
或许是我本体陷得太深的缘故
从头至尾,都以第一视角去观影
像个扯线木偶般的,任由内心被剧设拉来扯去
事实上,主线在十几年前早从二战野史中读到
但仍留下愚蠢至极的眼泪
这部影片有个中文译名叫
“差点改变世界的人"
说的就是那个差点刺杀希特勒成功的Georg Elser
他是一个小村庄的小人物
在片中的他甚至都不能算是有正能量的小人物
他,嬉皮笑脸,不务正业,热爱泡妞
在私生活上毫无底线
简直是踩在渣男国的边界线上。
他一开始甚至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纯粹因为发小是红党的,才和红色联盟一起玩儿
纳粹还没拿到绝对统治权期间,
每当红党好哥们和纳粹党人在啤酒馆滋事斗狠
他总悄悄溜走,被朋友怒骂为胆小鬼
“暴力,这东西一向没什么用"
他倒是理直气壮
没错,打来打去多烦人 不要打扰这哥们泡美人
他对所有派别的狂热都存在一定程度怀疑
他从没加入任何党派
真正让他产生转变的是目睹好友舒尔被捕被虐
邻居阿姨的游街示众 孩子的出生与夭折
孩子们那天真的残忍和大人们那愚蠢的狂热
撕开了他懦弱的皮囊,释放出怒吼的灵魂
“嗷~~我要改变这一切"
他差点成功了,差点能拯救了5千5百万人的生命
就差了13分钟
结尾处的两次执刑很经典,典狱长和elser
对比间,暗藏着克制微妙的人伦低语
不宜拉片,太虐 作罢。
勾起我少时的回忆
曾经和我初中挚友争论过一个类似“希特勒是恶魔还是天才"之类的无聊的问题
好友一句“你所崇拜的拿破仑,和希特勒本质有区别吗?"把我噎得气急败坏 双眼飙泪
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开始反思她所说有部分的道理
没有所谓的正义的战争 战争制造者都是罪人
……
她所说的是军事才能 我说的是反人类的残忍
是不在一个象限的自说自话。
我在想,
假如我在某个平行时空或未来的某个时刻
被剃光了头发脸上刻满屈辱的黑字
蹒跚行走在集中营人犯间,
我那崇拜希特勒的挚友是否会偷偷递给我一个面包,或为我偷偷哭泣。
幸好,我在此时此刻这个时空里,
过着平庸的日子,无需去抗争任何残酷的真相。
而这就是我,这个“无能者"最大的幸福
Love&peace[爱你][爱你][爱你]
4 ) 埃尔塞:差点改变世界的人
#每日一片# 资料馆今日放映的是15年德国电影《埃尔塞:差点改变世界的人》,讲述的是二战时希特勒曾差点被一个木匠暗杀,导演是曾执导过《帝国的毁灭》的奥利弗·西斯贝格。德国拍摄的二战纳粹相关电影实在太多了,几乎年产一部,如14年《缄默的迷宫》、16年《八月的雾》,如同每年的任务惯例一般。即使上述影片单独拿出来看其实都拥有不错的质素(个人都给了四星,不过细算起来都是7分水平),但放在二战纳粹题材这个大篮子里,总体而言这类“量产”影片还是趋于平庸了。
本片的英文片名被改为了“十三分钟”(日文片名和西语片名也着重提到了这点),当然这是一个更具噱头的名字,这次爆炸的暗杀计划由于迟了13分钟而未能成功。可实际上这却是个并不怎么恰当的片名,整部电影虽说是由这次晚了13分钟的暗杀行动所引发的,但并非围绕这次行动铺展剧情。导演没有把它拍成一部紧张刺激的战争犯罪悬疑片拿这13分钟大做文章,相反在电影的前五分钟内就交代完了男主埃尔塞是如何布置定时炸弹以及炸弹迟了13分钟引爆的事实。导演更多的是从“差点改变世界”的这个人出发,在他受审讯的过程中穿插了他的人生和爱恋,基本上定位更偏向传记片,所以中文对德文原名的直译个人认为是恰如其分的。(说起来上周五刚刚看完刺杀盖世太保的《类人猿行动》,这周就看到刺杀希特勒了…)
电影中大概有三个镜头是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一,室内军官正对埃尔塞实施残酷的刑讯逼供,场面十分难看。在室外有一个长镜头,走廊非常干净,女记录员坐在刑讯室外捧着一本书看,尽管屋子里传来骇人的惨叫,她的眉头却不曾皱过、眼睛也未曾眨过一下。(在她后来偷偷塞给埃尔塞未婚妻照片之前冰山般的冷静使她一直都像个谜样摸不透);第二,是在注射药物过后埃尔塞的一段走马灯式的回忆采用了高速蒙太奇剪辑的手法,非常具有冲击力;第三,是当初审讯埃尔塞的军官被纳粹党内治罪后绞首的固定长镜头,从他的背面拍摄,裁切了头部,观众揪心地看着他的腿悬空挣扎抽搐了大概一分钟,死后被褪下了裤子。
战争电影中对纳粹的洗脑教育与严刑逼供的描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但每每看到还是心有余悸,本片对此其实已属较为削弱淡化。
突然想起来电影中还有一个角色刻画得很有意思,是埃尔塞生活小镇的纳粹党负责人(镇长?),在抓捕共党的过程中,他对埃尔塞恶言相向实际上却是保护他免受牵连。在爆炸事发后,株连到埃尔塞的家人时他向长官直言这一家都是很朴实憨厚的人。由此可见,实际上他也只是活在高压下,许多事身不由己。
埃尔塞出生在山区小镇,但他的眼界却并不平凡。在周遭人群陷入狂热的国家崇拜与偶像崇拜,对高压极权的纳粹党言听计从,执着地相信元首会带领他们走向富强,孩子天真又残酷地欺侮哪怕只是拥有犹太朋友的人,且他的共产党好友一个个被抓捕沦为阶下囚的同时,他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到:希特勒会给德国带来灾难。埃尔塞无疑是位爱国义士,比起虚幻的繁荣表象他更看重工人的收入,并深刻地意识到入侵别国的“强者行径”只会将自己的国家拖入泥淖,保护国家不至凄惨境地是他思考的焦灼起点与根本动因。他本质上还是个自由的无党派人士,驱使他完成这一切并非政党异见或宗教信仰,甚至在好友与纳粹暴力冲突后也坚信“暴力始终是没什么用的”而被讥为胆小鬼。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党派没有援助和后台,抛妻弃子勾搭有夫之妇可称私德有亏的小木匠,居然拥有刺杀希特勒的胆识。并最终践行了自己的信念,只身一人完成了暗杀所需的全部。而且就只是因为希特勒临时改换交通工具的巧合提前离开了13分钟,此前并未被任何人察觉。那是1939年,真的凭一己之力仅差一点点就能扭转世界的命运,差一点能拯救五千多万人的生命(话虽这么说,但即使真的希特勒被暗杀成功也未必能及时刹住纳粹德国的运行轨迹)。看着德国一步步地迈向深渊,恐怕到死之前他都在悔恨自己为何没能制止这一切,若是没有这13分钟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在他人陷入盲目与狂热的同时,保持冷静克制是格外不易的,当年是,今亦是。
5 ) 可惜没有如果---解析德国电影《埃尔塞》
1. 名词解释:
德国国家元首:1871年到1945年间设立的职位。国家元首代表内阁行使权力。
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29日-30日 英法德意大利四国首脑 (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 墨索里尼)在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英法两国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送给德国,换取短暂和平。
贝克勃劳凯勒啤酒馆:
1923年11月9日,纳粹党在酒馆中发动武装政变,预计推翻魏玛共和国。最后失败,纳粹政变份子被捕,希特勒被判叛国罪,监禁5年,在狱中赫斯协助希特勒撰写了《我的奋斗》。此书促进了纳粹的发展。
1933年之后,希特勒在每年的11月8号,都会在此酒馆发表演说,纪念啤酒馆政变。
Ps. 11月9日,为柏林墙倒塌的日子, 也是啤酒馆政变和水晶之夜的日子。所以,德国国庆定为东德加入西德的日子,11月3日。
红色阵线战士同盟:
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共产党领导的组织, 保卫工人阶级利益,时常与纳粹党发生冲突。1929年,党卫队逮捕射杀其成员,所有资产没收。 1933年纳粹掌权后,更多的成员被逮捕,送进赶死冲锋队中。
德意志帝国监狱长 Arthur Nebe:
1931年7月1号加入纳粹党卫队,后被任命为监狱长。称参与犹太人大屠杀。晚年1944年7月20号代表反战者与希特勒谈判。1945年1月16日卷入反政府暴动,1945年3月3日被自己下属执行死刑。
2. 电影里事件的时间线:
1923年10月8日: 希特勒在啤酒馆筹备政变
1933年 1月 30日: 希特勒当选国家元首
1939年 9月 1日: 进军波兰
1939年 9 月3 日: 英国法国对德国宣战
1939 年 10 月 8日: Elser (埃尔塞) 暗杀希特勒
1944 年 7 月 20日: 多人参加的刺杀希特勒行动
1945年 3月 3 日: 典狱长 Arthur Nebe 被执行死刑
1945年5月9 日: Elser (埃尔塞)在达豪集中营被枪决
1945 年 5月 29 日: 美国军队解放达豪集中营
1945 年8 月 8 日: 德国宣布投降,二战结束。
坐进电影院,大屏幕一片黑暗,耳边响起一个男人沉重的呼吸声,接着镜头拉近,埃尔塞(Elser)跪在一个墙边,紧张地装着自爆装置。
整部影片用蒙太奇的方式,讲述了埃尔塞放置炸药,被党卫队逮捕刑讯最后被枪决的过程。其中穿插着他青年,中年的回忆,讲述了他的心路历程。
3. 影片的几处衔接:
3.1.影片开头,希特勒在啤酒馆演讲,党卫队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飞机无法正常起飞。由于交通工具改变,希特勒比平时早离开13分钟,躲过了暗杀。炸弹在21:20分爆炸,在酒馆内留下120-150位民众,8人死亡,16人重伤,47人轻伤。
3.2.埃尔塞放置好炸药包以后,希望尽快离开德国 。暗杀当晚20:45,他试图逃往瑞士,在德瑞边界被党卫队逮捕。他的口袋里放着啤酒馆的平面图,通行证过期,胸前别着红色阵线战士同盟的徽章。他的膝盖带着很深的伤口,因为长时间跪在地上安装炸药造成。
3.3.影片转回埃尔塞初恋的情景。埃尔塞的初恋情人,现在坐在他旁边,记录着党卫队的审判词,听着他因严刑拷打发出的惨叫声。
3.4.暗杀动机:他认为希特勒会带给德国不幸与毁灭,工人的工资减少,税收加重。1929年木匠每小时1马克,现在(1933)年每小时68分钱。工人收到监视,无法随便换工作。大批青少年被应征如伍,参加纳粹青年团的孩子不再认识自己的父母。甚至连宗教信仰也不再是自由的了。埃尔塞面对审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一定要这样做,希特勒一定要死,他会给德国带来不幸和灾难。”
1933年前后,纳粹党刚刚执政,如日中天,几乎所有的节假日,人们都聚在一起,祝福希特勒,祝福国家元首。埃尔塞代表着纳粹时期 的一批德国人,清醒的认识到希特勒四处征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并且为之奋斗。
如果,希特勒晚13分钟离开;如果,炸弹早13分钟爆炸,埃尔塞能改变世界。可惜没有如果。
6 ) 没有给自己找借口
以前看过一些刺杀希特勒的故事,比较有名的有施陶芬贝格,埃尔塞的故事没有太深刻的印象。最近有时间来看这部电影,才对埃塞尔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算是补课吧。
艾尔塞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出生于农村,对于政治没有兴趣,一个玩音乐的青年,喜欢跟女孩子暧昧,似乎这样的人不该跟希特勒扯上什么关系,但还就是扯上了关系。
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埃尔塞还有一个普通人应该具有的理智与良知,也正是因为这两点,让他下定决心除掉希特勒。
对于这样一个人,要想除掉已经是“元首”的希特勒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这次刺杀差点就成功了。在这一点上,艾尔塞要比当时德国的很多高级将领果敢很多。
从各方面的条件来说,埃尔塞都要比德军将领差很多,但有几点是埃尔塞采取行动的关键,正义感,而不是考虑希特勒死后自己能享有什么样的职务,还有一点,埃尔塞没有给自己找借口,而军队将领却不停地给自己找各种借口。
7 ) 《差点改变世界的人》
《差点改变世界的人》~影片讲述一位无党派人士,通过自己聪明的脑袋和冷静的判断,差点单独成功刺杀希特勒的事件,是部德国片片~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那个讲述的方式,逆转参插却流畅异常,每次镜头的交接都非常清楚、优美,不唐突、不哗众,一层一层的递进,静静地讲述、静静地听[鼓掌]这才是高手[强]~男主不帅,木木中却把戏中的自己描绘了出来,导演镜头中的女主很美,不是单单的美丽,是和她在戏中的性格相混合才展现出来的美,一大半是导演的捕捉和功劳,是美国片片所不能及的,也是今天看的那部美国片片《泰山归来》的英国导演所不能及的,~
刺杀动机解释太弱、儿女情长铺垫太多、行动准备描述太少、失败后的审讯又太长…很好的题材,总差那么口气。好的是,注射的特写镜头极具震慑力,结尾弹唱歌声也让整个阴郁故事显出一丝暖意。“这不是关于梦想,而是关于生活。”一个人失败一时,却不代表失败一生。
向出于良心被杀的无名英雄致敬
一个凭独力暗杀希特勒的人,只是时间的误差,而未能改变历史。此片拍得比较传统,能让人了解到那段历史,了解到从希特勒上台前后至纳粹登台之间,德国民间的一些情况。埃尔塞其实是个面目比较模糊的人,没有特定的政治观点,甚至对于其刺杀的目的也不甚清楚。
选了一个很屌的原型人物,做了一个很屌的海报,取了一个很屌的片名,结果就拍出来这么个傻逼玩意儿。
反抗的诱惑。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也要声嘶力竭地说出异见。历史无法改写,但可以想象。倘若那是一次成功的壮举,那么将避免一场浩劫;正如当初顾顺章叛变成功,今天的中国发展轨迹很可能将完全改变。站在历史转折关键点的那个人,总是背负着命运的祝福或诅咒。充满戏剧性的人物,笼罩宿命感的故事。
看过《差点改变世界的人》,谋杀希特勒未遂的人。德国有elser,日本有山口二矢。既然有国家社会主义,也应该有人民社会主义,人民共和主义,集体共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和主义,等。我想。
faith
木匠制造定时装置刺杀希特勒失败 被俘严刑拷打试逼出同伙 实际却是一人所为 看到的是德国人精密的仪器 誓死不屈 坚定地反纳粹行为 对希特勒精神的质疑 同时对误炸死人员的歉意 插叙曾经美好的时光和刺杀动机 人非圣人 男主的私德并不影响大义 致死都在思念爱人 人物塑造饱满 反思乱世中还能保持清醒吗
2016.08.27影片聚焦在Elser的人生上,而不是以拍摄惊险类型片的方式着重表现制作、安放炸弹的过程,依然令人对Elser肃然起敬。
虽然节奏相对缓慢,但还算到位,两条线一条从很小的一个入口看到纳粹上台前后民众生活的变化,另一条展现了纳粹对待犯人的严酷。他的刺杀动机就是自由被剥夺。最后的绞刑看得我印象太深刻,围观的人脸上看不出一丝表情。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能听取意见以及宣称爱护人民的政府和一个意志坚定、有天赋的反希特勒者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主人公由和平主义者到刺客的转变并没有交代得让人信服,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倒是细致严谨;当时纳粹德国对元首的狂热崇拜,对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对青少年的洗脑培养以及对犹太人的挂牌示众倒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平庸
世界逐漸崩壞下有著道德正氣聰明人的故事,看此片很多時會想起身在的處境,平常人的生活處世及取捨,太現實了,劉以鬯說過這世界不缺乏大人物,而是缺乏偉大的小人物,就是這樣了,這位人物最終也不是無名,我想是德國這個民族能夠再次站起來的原因吧,不似得某某只會一直禮崩樂壞直至分崩離析,這片值得一看
不堪入目的历史,伟大的小人物
難過。。。
★★★☆ 2015.11.21#第三届德国电影节#海报灵感来源于那张著名的一片Nazi礼人浪中不屈服的交叉手臂。1.Elser私德不端并不能阻碍他“做自由人,行正确事”的信念;2.可惜的是,以集体之名义行生杀之大权是否和Nazi殊途同归?3.可悲的是,Elser个人之力不仅是差这13Minutes,Nazi已深入大多数德国人内心
典型德国历史影片,编剧最大地还原了史实而放弃公众虚构的成分,从爆炸事件的失败和被捕为实际叙事起点,追溯到主角在施瓦本地区日益政治极端化的社会环境下的成长及其感情关系。两时间线相互穿插,个人在强权前对自由和正义的力求无疑是全片核心,但埃尔塞从和平主义者到刺杀者的心理发展仍欠说服力。
好难看......
当时唯一清醒的并付诸行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