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妈妈是一种让人爱到绝望的生物
李木是那种也许不算沉默,但绝对是做大事的人。
少年时代已显锋芒。
多少年后,如果他还幸存着,江湖一笑,英雄不问出身。
他有种把别人跟自己都逼到绝处的本事。
但是他温柔。
他是李康生式的落寞加马小军式的张狂,妻夫木聪式的矫捷跟热血,还有大暴走中杉原的不顾一切。
他有成人的冷静,也有少年的疯狂,有被迫杀人的懵然无知,也有偷假牙报复的小可爱。
然后他默默地,在不知所在的海边,冷冷地绝望。
这片子没想象中的亲民,也许已经亲民了,但戏剧性的东西还是太多。我始终不相信会有不爱儿子的妈妈,她在李木和屎蛋之间永远选择暴佞的后者。
爱是有选择的吗?
我们替李木无奈了。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目标也被摧毁,接下来的他该何去何从?
李木学会刮胡子的那天,他被朋友和母亲完全彻底地抛弃了。
姐姐仍说着我爱你。但有了自己的儿子的她,毕竟不象他一样那么需要母亲了。
他在16岁生日那天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伪装大人。
他其实只是个迫切需要妈妈的孩子。
16岁那天,这一点暴露无疑。这足以让他毙命的死穴,在这一天,被狠狠击中。
我万分感谢最后ken loach大人没让李木寻死。
只是让他焦躁的背影定格在吹着冷风的海边,让他面上的泪水,消失在石缝里,静静风干。
(据说李木的扮演者Martin Compston,是个毫无表演经验的小子,演得实在本色,堪称自然流畅,在大家面前,决不逊色)
2 ) 青春 过去了 不再来
LIMA不帮父亲给监狱里的母亲带毒品,是不愿母亲加刑,因此他被哄出家门。十五岁的全部美好愿望,就是母爱,所以瘦弱的肩要扛起母亲的未来,一个全新的干净的家。他不惜一切代价努力买房子,等待母亲出狱,甚至连自己走上贩卖毒品的路也全然不顾。
然而,他心底最深处的希冀,被母亲的故我彻底粉碎,海边的他茫然孤单,十六岁开始了……
青春,叛逆的底色里铺着一层纯净的美好,却蒙上了现实的尘灰。青春,过去了,不再来。
年轻的男主角表演精彩,倔强冷酷和温情善良把握得分寸得当。
3 ) 《甜蜜十六岁》梦碎在花季
非常不错的片子,全程跟踪一个有爱心的小混混如何在花季前做梦,花季一到,梦全盘碎掉的故事。
这个片子最优良的素质在于演员,几个年轻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即张狂,又洒脱,满嘴的fuck听着那么清脆。主演小伙子那份韧劲和冷静的气魄看起来真不像15岁孩子能干出来的。
然后还有导演/编剧设下的局,或者说叫包袱,整个片子都在演小伙子一步步不择手段的坚定的实现目标,但最后关头,却发现全tmd不是那么回事,不但亲情友情近于成空(除了敦厚的姐姐之外),还把自己搭了进去。拿未成年人开涮,导演或编剧是个残忍的家伙-_-|||
看这个片子,不禁想起我也是差不多那个年龄的时候,有一次母亲随意说起她生日就到了,我记在心里,拿我偷偷存下用来买漫画和玩具的一点钱倾囊买下一个漂亮的生日蛋糕,端到母亲面前,期待她能以惊喜回应,但一向节俭惯的母亲,却生气了,问我为什么要买这么贵的蛋糕,钱从哪里来的...当时我的失落和茫然,并不亚于主角最后对着大海那份心情。
但我比主角幸运的是,母亲第二天把蛋糕切了,一起当早餐吃,我想她应该是了解了小儿子的用意,虽然她不会说。
原来一个十多岁的小孩,纵然能理解一部分社会经济运作的机理,但大人世界还远不是那么回事,大人想要的,在乎的,并不是小孩能切身明了的,小朋友给大人安排生活,有时候难免显得有点可笑。
十六岁的日子已经很远了,但现在的我们,又真的懂的了这个大人们的世界了吗?
4 ) 无望的生活
肯.洛奇电影里的底层人物总是带有洛奇式的复杂性。你总是可以在这些底层人物身上找到生命的信念和能量,甚至是人性的光辉与正能量。但与此同时,这些角色在美好与期待的推动下所努力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极其卑劣与黑暗的,简单说就是为了一个美好的目标而不择手段。在《自由世界》里,女主为了安置手下的非法劳工,选择了打电话举报其他非法劳工的藏匿点,以此来腾出房子给自己的手下居住。她的合作伙伴面对如此卑鄙的手段离她而去,但她的初衷并不邪恶。本片里的莱姆为了给入狱的母亲更好的生活,走上了贩毒的道路,同样如此。影片一开始的探监戏,当母亲那满嘴脏话的毒贩男友和祖父在场时,莱姆表现出了冷漠的态度,当两人离开后,莱姆立刻表现出了对入狱母亲的关心,眼里满是爱。这段戏的处理立刻将人物关系和张力呈现出来。结束探监后,母亲男友对莱姆一顿暴打,这种暴力关系势必也会由暴力终结。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围绕着莱姆如何赚钱进行,他在期间遭遇了毒品被抢,加入黑帮,接受黑帮的考验拿刀去杀人结果发现这只是一场被证明忠心和勇气的入会考验,虚惊一场。他用毒品以及其他一些方式赚来的钱买了房子,这是他给母亲的礼物,期待着替混蛋男友坐牢的母亲出狱后能和自己开始全新的生活。但和莱姆一起“创业”的同伴却因为莱姆的背叛而愤怒的烧毁了莱姆的新房。同伴对莱姆的感情就像莱姆对母亲的感情一样,充满渴望,他们都是孤独和不被尊重的底层刁民,要么抱团取暖,要么无处安置。母亲出狱那天莱姆西装笔挺、意气风发,这是每一个迎接新生活的人都会有的精神面貌。但这不过是莱姆的一厢情愿,出狱的母亲不知悔改的继续投奔那个不靠谱的毒贩男友,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这种母亲或父亲鬼混、幼稚、不成熟殃及孩子的故事倒是相当常见,这种伤害更多来自于心理层面,并且又会回到是否人人都有资格做父母这个如今很火爆的议题上。最后莱姆愤怒的用刀捅向母亲的男友,这是他此时唯一能做的。结尾他面朝大海,形单影只,让人想到了《四百击》,想到了努力奔跑却找不到方向的安托万,幸福总是相似的,悲惨也总是相似的。
5 ) 甜蜜的十六岁
对于十六岁的lima而言,最甜蜜的应该是和出狱后的母亲,sister和他是小外甥一起在“挣来”公寓,过着平静、安稳、温馨、体面的生活。
可是现实情况却急转直下,lima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下偷了母亲男友的毒品,外公的假牙,开始了他的街头生存的生活。在弹珠制毒的时候lima对他三令五申不许他吸毒,因为他们不是瘾君子。在毒品被抢的时候,lima胆大的要命拼死也的要抢,其他小混混都被吓到了。对于此他的sister对他说,当时在孤儿院的时候别人都觉别人他胆大,可是她知道,这是因为lima他不在乎自己会怎么样,这点令她心碎。这句话很打动我,只有真正在乎你的人才可以洞察你这么深,并且深深为你感到心痛。
他的胆大仗义和clean很快吸引街头大佬的关注,帮会考验他看到愿不愿意替帮会杀人,少年lima在门外害怕犹豫,最后决定进入那扇门,接受这个注定没有回头路的考验。虽然最后有惊无险,考验不过是一场形式。情况却急转直下,感受背叛的弹珠,烧了他梦寐以求的房车,偷了老大的车,毁了老大的店。帮派老大要lima在弹珠和体面的公寓中做出选择,lima进退两难。lima找到了弹珠想和他商量解决的办法,弹珠以为lima要杀他,心碎的他割舍了自己的脸。
我想每个人在生活都会有自己在乎的东西,对于弹珠而言他在乎的而且唯一在乎的应该就是lima对他爱,亲如手足的爱。lima在乎的是他的妈妈的爱。
为了我们所在乎的,我们不惜掏空自己。弹珠是,lima也是。弹珠说,本可以为了你赴汤蹈火,而你却背叛了我,离开了我。lima对他妈妈说,我需要你,走吧,回到只有我们两的公寓里,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你了。lima得到的是母亲的拒绝。
lima所幻想的美好生活被母亲贬的一无是处,最可悲的是,这些话还是从逼她母亲贩毒的狗屎男友的嘴里说出来的。当一个人身陷沼泽时,就算你再想救他,你都无能为力。当我们都身陷沼泽,那谁又能救得了谁呢。
lima在片头所幻想的美好生活,在片尾都被打碎,或许所谓的理想生活对于我们而言,那些只会出现在电视剧和别人家里。
甜蜜的十六岁
6 ) 甜蜜十六岁
青春期总是混杂着自我对于世界的幻想和成人社会规则的残酷,拉弗蒂很明白这一点,也很有技巧地组织起了这个故事。故事的铺垫、打点、情感都设计地十分精准!肯洛奇总是能在灰暗的社会群体和生活中,发掘出令人感动的正面力量。每一次心灵与现实之间的挣扎,都深深打动了我!
算是看过肯洛奇的最好的片子。还是以往的风格、记录式,冷静,节制。因此也不会太激动。但是很有思想。 最后,尤其看到lima为母亲准备的欢迎会,才明白他不过是一个需要爱的孩子。他真是个孩子。不懂什么对自己是伤害。所以在姐姐跟他说,不要去,你会被他逼疯的时候,他已经疯了。像失去妈妈的哭嚎的婴儿一样,他只是拎着妈妈的提包说“跟我回家 。
無論是海濱拖車小屋或嶄新的公寓,他在尋找一個永久的「家」,卻總是失敗……結局也顯得特別冷。
补评,这是我在电影协会讲过的电影
你看Liam抱者calum的样子 可怜的孩子失足了偷东西卖毒品还准备杀人 所以那个叫母亲犯了她最大的罪恶 stan是bastard,他妈妈确实是一个bitch 但是liam以后会是好爸爸的 你看Liam抱者calum的样子,和他说话的样子
资料馆2012.11.29.7pm 和《四百下》很相近的故事,不过少年始终想要获得母亲的爱,因此成为了少年教父,也走上不归之路。朋友间的兄弟情、姐弟情、母子情、对苏珊的青春爱恋,使得这个青少年版的故事比较丰富真实。
洛奇是典型的左翼电影制片人。似乎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这对他的工作造成了限制,但他不像拉尔斯·冯·提尔这样的电影制片人——将角色置于一种毫不妥协的清教徒道德计划中,而是让观众能够欣赏偶然发生的事件。它显然是一种协作努力,而不是一个人的愿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马丁·康普斯顿饰演利亚姆的表演,保罗·拉弗蒂的剧本,其他演员,以及格林诺克和肯·洛奇。他们相互给予的自由让这部电影具有不可预测的松散即兴的感觉,几乎就像任何一个演员都可能突然朝着自己的方向发展并推翻结构,这是令人兴奋的。通过使用未经训练的演员和他们自己的口音实现了一种迷人的自然主义,这种高度的现实感使我们对中心人物产生了一种心甘情愿的同情,。
21世纪的400击,哎,看得很心酸,但一切似乎又是情理之中。所有的希望都是虚幻,这感觉太无力了...又被肯洛奇捅刀子!!
肯洛奇是行家,手法非常成熟,节奏很对,而且一点都不闷。感觉是格莫拉的前奏。
愈来愈发觉肯洛奇电影与纪录片的相似性,尽管有着很戏剧化的剧情编排,但人物的动机永远是简单写实的,这就和那些喜欢设置困境的导演区分开来了。主角在内的三个小哥后来成了《火车三段程》里的凯尔特人三兄弟。
传说中的爱尔兰口音,,,完全听不懂
全然不甜蜜的惨痛16岁,努力学着成熟长大,努力去爱,而现实从不会因为自己的柔情而融化半分。深陷泥淖无法爬升的底层,安于麻醉梦境装睡的亲友,阶层固化无法撼动,人性弱点坚如磐石,让人绝望的环境,让人寒心的母亲,这个世界怎么会好。徘徊在海边的少年啊,究竟何去何从,与《小孩与鹰》同样痛心。
肯·洛奇大爷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完美呈现!私以为最后一个镜头可以更往[四百下]靠一点。马丁·康普斯顿演技真好。在影片的最后半小时终于出现了熟悉的肯大爷的吵架电影以及重叠对话段落。
由此可见,世上只有妈妈好这话不一定正确。忽然想到高一的时候英语老师说我们班一女生有苏格兰口音,这是表扬她呢还是讽刺她呢?
肯洛奇的电影是爱尔兰土豆酿制的威士忌,品出非常的滋味,但无法忽略英伦制造工艺。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在结尾,请你为Liam设计前方的路!我开玩笑,他会投河。咳!残酷的人生会在“甜蜜无畏”的青春中萌芽定型,人与情无法绝缘,为此可能成为社会的十恶不赦之徒,而对某些人他是好人;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成长与青春是一个守恒命题,永远都被反复曲折求证。重口味如《雾中风景》,冷冽有力如《鱼缸》,清新痞雅如《苏默斯小镇》…那么我可说,只有欧洲莫淡的冷风与潮涌的暗流才能孕育“少年”永恒的灵魂,那么成长,这个命题也将穷无止境的验证在这片土地,扎根于每个人心底的一池清泉。
分明是残酷辛酸的十六岁
最让我心疼的不是最后被妈妈抛弃Liam走到海滩那疑似四百击致敬的镜头,而是Pinball自划双颊跪坐在沙发里的背影,他的青春何尝不也是无助又绝望呐。。。另外这苏格兰乡下土音真是太销魂,继续学习的勇气都没了。。。
这样的十六岁一点也不甜蜜,这颗早熟又满怀期待的心就这样一次次被拽离正常轨道。男主角的演技实在太精彩。令人痛苦的是这恐怖的苏格兰口音啊~~~~
英国现实主义,乡下版牯岭街,脏话版莉莉周。作为成人礼收下的刀子,用来得到帮派的信任,用来和兄弟撕破脸皮,最后还是鲜血淋漓地刺进别人的身体。十六岁爱别人太早,可得到爱似乎又显得太晚了。几次漫不经心的场面调度让人以为温情四溢,到头来还不是悲剧收场。男主角好像谁。
妈的,这是什么英语口音!
非常好看!无论是那个国家,青春的成长总是必不可少伴随着阵痛。影片不难理解,不晦涩,虽然伴随着纠结,但大的趋势一直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样让结尾更加唏嘘。看电影时。。只要你时时想着影片的主角才十五岁。。感觉就会不一样很多。。PS:影片的英文真是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