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法兰基我的爱

爱情片英国2004

主演:艾米莉·莫迪默杰拉德·巴特勒杰克·麦克洪

导演:肖娜·奥尔巴赫

剧照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1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2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3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4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5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6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13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14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15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16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17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18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19 法兰基我的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5:56

详细剧情

  法兰基(杰克•麦克艾尔 饰)随母亲莉兹(艾米莉•莫迪默 饰)与外婆搬到了苏格兰。九岁的他是个失聪儿童,聪明懂事,对父亲充满期待。他经常给船员父亲写信,还挂着父亲所在的船的航海图。可是他不知道,一切都是母亲的善意的谎言,虚构了父亲的一切,事实上他们到处搬家就是想要摆脱父亲残酷的家庭暴力。而每一封“父亲的回信”都是莉兹所写的,为了就是不让儿子难过。
  法兰基得知父亲的船即将靠岸了,想见父亲一面。莉兹没想到真的有这样的一艘船存在又不忍心告诉儿子所有真相,只好在朋友的帮助下找了一名陌生男子(杰拉德•巴特勒 饰)假扮父亲,可爱的法兰基很讨他的喜欢。
  他们三人相处愉快,正当“丈夫”要离开,莉兹告诉了他法兰基的失聪是因为真正丈夫的施暴。而他们之间也似乎有着若有似无的感情。
  莉兹拒绝了即将逝世的丈夫戴维要见儿子的要求,不久她便告诉法兰基,父亲已经逝世了。莉兹又取得了儿子的信,原来聪明的法兰基已洞悉一切……

长篇影评

1 ) 温柔地爱 就对了

睡前在B站主页推荐上随意打开的一部,作为2023开篇之观。看了几十秒开头就不愿离去,神奇的故事感、画面感吸引着自己继续下去,直到片尾,不负我望。

情节设置其实并不新鲜,单亲母亲用尽全力保护耳聋儿子:携儿带母远离家暴男,扮父亲角色写信,雇假父亲满足儿子的期待……这对为人母者来说,也许是再正常不过之事。最触动自己的还是母亲的尽心和儿子的孤独渴望却又小心翼翼,双方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爱与保护。其实孩子比成人以为的要懂得早,懂的多,有时看似后者在保护前者,其实反之。

家庭亲子题材尤其涉及到小孩的内容简直是共情极强的我的软肋,自己对于生养孩子的观念也在悄然转变。从以前的抗拒、到好奇,再到如今甚至有一点渴望?(也许暂时)一方面,孩子无疑会为自己打开人生新世界的大门,值得付出和依赖的人就此出现;另一方面,也许我也会因为软肋的生长而会穿上更厚的盔甲,毕竟要变得无限强大才能保护最柔软珍贵的部分。

法兰基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幸运于有呵护其成长的母亲、祖母,于遇到将其温柔以待的杂货店老板、假爸爸、美女同学……

温柔地爱 就对了。

2 ) 冷暖


冷暖
文/苏七七

1.

法兰基是个弱听的九岁男孩,长得很平常,有点儿雀斑。不笑的时候,显得有点蔫蔫儿的,但笑起来,眼睛也一起亮起来的时候,真是非常好看,让人能忽然发现,一个小人,一个小心灵可以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电影开始的时候,他和妈妈、外婆一起又搬了次家,搬到一个海边的小镇。

镜头下的小镇是冷色调的,整个电影也大体是灰蓝的冷色调。但是这种冷色调不是坚硬的,压抑的冷色调,而是一种舒服的,清新的冷色调。租来的老式旧公寓,狭小的门厅、楼道与门都漆成一种饱满而略深的橄榄绿,中间嵌着帆船图案的瓷砖条。法兰基喜欢伸手摸摸瓷砖上浅浅浮出的帆船,这个镜头有点用意,因为妈妈告诉他,爸爸是个海员,在一艘名叫ACCRA的船上,这艘船到过世界各地,因为爸爸从各地给他寄来了信与邮票。在法兰基的床里侧的墙上,有一张大大的世界地图,一面面小旗子标出了这艘船的航程。在另外的墙上,帖了各种各样的画,鱼,船,等等,让简陋的房间显得很好看,法兰基是个内秀的孩子,他是唇语术的冠军,地理也学得很好。

2.

这个小镇是个善意的小镇,快餐店的玛丽把给法兰基的薯条装得满满的,图书馆的胖阿姨馆员借给他好几本喜欢的书,他还认识了却一个对他很亲切友爱的小姑娘。但学校里的另一个小男孩就不那么友好了,他给法兰基带来了一张报纸,报纸上写着ACCRA号要在这个港口停泊。他们打了个赌——赌法兰基的爸爸会不会来看他,其实,就是赌法兰基真的有没有爸爸。孩子的世界也有着对真相的怀疑,以及简单残酷的找到真相的方式,虽然赌注看上去只是足球卡片、邮票和小刀。

法兰基给爸爸写了信,然后妈妈莉兹收到了信。他收到的所有的信都是妈妈写的,妈妈为他虚构了一个浪迹天涯的,勇敢而细心的父亲。而他真正的父亲是他耳聋的根源,妈妈为了逃避家庭暴力而带着他离开了曾经的家。莎兹要为法兰基找到一个临时爸爸,她必须用一个新的谎来圆旧的谎,她甚至到海员们聚集的港口小酒吧去试试,但在男人们肆无忌惮的目光与哄笑中仓皇地逃了出来,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在海边的长椅,在寒冷的雾气中茫然地坐了一整夜。

3.

扮演莎兹的是EMILY MORTIMER,她在这件电影里可称不上美貌,失神的大眼睛,潦草的发型,旧毛衣外套一件短茄克。但她把一个“普通女人”演得很好,这实际上是很难的,她的脆弱(在孩子们翻她衣柜时她崩溃了),她的坚强(在丈夫要求见孩子最后一面时她坚决地拒绝了),她的善良(但她还是把法兰基画的画带去送给了丈夫)。她是一个遭受过生活的重大打击,并且被逼得四外躲藏的单身妈妈,但她身上还是有一种魅力,这不仅来自于她尚未完全消退的容貌,丰满柔软的身材,而且还来自于她的自爱,与对法兰基的爱吧。她那种没有被压垮的美丽是很动人的,当然也得有人能领会得到这种美丽。她能竭力去 “保护”一些东西:保护孩子,保护孩子心中的爱,并且在这种保护他人中,让自己的内心也没有被暴力摧毁。

一个这样温情的电影,却又以家庭暴力作为情节的起点,这是比较难在逻辑上自圆其说的。因为,如果生活如果被突如其来的暴力淹没过,并且还在暴力的威胁中生活了很久,那么,如何才能相信温情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对于沉重地伤害过自己的人,还能够原谅吗?在这个电影里,导演,以及编剧,提供了一种特别合情合理的“有条件原谅”的方式。莎兹还去看望了重病的丈夫,对他不能自控的狂暴也有某种理解,但是,她让孩子远离可能的身体与心灵的伤害,不追求“亲人永远是亲人”的煽情效果,而是让他承受他必须承受的,让他得到他可以得到的——他必须承受的是,因为他对孩子的暴力,他没有再见他的权力,而因为他才有了这个孩子,孩子有着对父亲的天然的爱与期待,那么,把孩子为心目中的父亲画的画带给他,这是他能得到的最好的东西。

4.

这种非常平衡的近乎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出的决定与选择,在电影中是很自然地呈现出来的,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莎兹直觉地就能选出对法兰基最好的选项,而出于理解与善良,她也没有选择去“恨”自己的丈夫。如果让对他人与命运的怨恨占据了生活的话,恐怕她怎么也不会为儿子去虚构一个想像中的父亲吧?电影中有几句对白说得很透彻,她也觉得这种通信是个早晚会被揭穿的谎言,但是有时她自己也放不下,因为,在信里她真正知道孩子想些什么,而且,这些信,除了给了孩子希望,何尝不是也给了自己希望?

如果是更残酷一点的电影,更残酷一点的导演,估计不会给这个希望留什么出路。它那么漏洞百出,矫揉造作,只好用来证实人的虚弱与可笑。但这个电影只是放缓了谎言被揭穿的脚步,它并没有把这个谎言一口气变成了真相,让那个好心的叔叔真的就成了现实中的父亲,小法兰基最后还是知道了,父亲去世了,他见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父亲。但这个假的父亲满足了他精神上对父亲的需求,事实上也成了他精神上的父亲,他从这个父亲身上得到的力量,使他能够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生父并不是这样的,并且已经去世了的真相。

5.

面对忽然来到家里的爸爸,小法兰基一阵失神,他的眼睛忽然失去了所有的光彩,像是马上就要晕倒。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表演。那种一下子被抽空的感觉居然是一个孩子能表现出来的。但他没有晕倒,而是坚持着镇定地回过神来。孩子为什么需要一个爸爸呢?一个从没见过的爸爸能为他带来什么呢?

这个穿着皮夹克的非常MAN的男人一出现,跟他打赌的小男孩就把一厚摞的足球卡片送上了。法兰基犹豫着该不该拿下,爸爸说:“打赌就是打赌。这是你该得的。”他带他去打水漂,教他怎样能打出好几个水花,给他捡一颗扁平的“冠军石头”。他带他去吃薯条和奶油卷。他带上他和妈妈去舞会,他和妈妈一起跳起了舞。——他满足了法兰基对爸爸所有的想像与需要,甚至他还给得更多了些。他有了一个强壮的,冷静的,耐心的,对妈妈很好的,爸爸。有一个镜头是很让人感动的,三个人,“爸爸”、法兰基,妈妈,三个人趴在栏杆前看海聊天,法兰基忽然让开了,他把“爸爸”和妈妈留在一起。他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几乎不回来,妈妈的话里似乎暗示是她和爸爸之间的问题,他希望爸爸回来,更希望爸爸和妈妈成为相爱的两个人。孩子似乎天然懂得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小法兰基尤其是一个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

6.

“寻父”是一个艺术上的母题,以寻父为主题的电影很多,拍得很深刻的也很多,比如《雾中风景》。从深刻性上说,《法兰基,我的爱》的确差之甚远,但这个片子的温情非常适度,有一种面对生活的,非常理性的态度作为温情的支撑。它的制片、编剧、导演都是女性,还是导演SHONA AUERBACH的第一部电影,但是已经显得流畅成熟。在这个女性拍的关于寻父的电影里,也有女性如何在暴力与逃避中如何面对生活的自问,答案是很不女权主义的,在电影里,单身妈妈还是要为孩子编造出一个父亲,而正面的男性形象,依然是非常传统的很“男子汉”的男性,女人与孩子在被男性迫害的时候,还在等着一个男性救世主出现,这在性别政治上似乎是很不正确的,但是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完全不先锋,倒成就了这个电影质朴、家常、亲切的一面。在现有的社会中生存,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只能渴望着一个普通人能得到最好的东西,而做不到勉强自己成为一个与社会秩序(在这个电影里是性别秩序)对抗的不普通的人。电影里的妈妈,“爸爸”,都没有在行为与道德上被拔高,都是尽量在生活的土壤里精耕细作,从最普通的形像里找到最可能的美好踏实的生活方式。

比较有意思的是,电影里最先锋的一个人看上去是法兰基的外婆,她烟瘾很大,戴着发卷,涂红指甲,她对女儿编织谎言很不满意,对女儿带回来的假爸爸更是疑虑重重。在电影里,莉兹有一句台词说:“我和妈妈住在一起,她会防止我又跑回家去。”——很多身受家暴的妇女陷身其中不能自拔,被外在的暴力与内心的恐惧拖向深渊,而这个外婆成了一个有用的反作用力,导演对于这个配角的安排也是有用心的。不过家里来了个好男人之后,那个夜晚还是显得一下子充实而美好起来,家里不再显得荒废凄凉,老太太在涂指甲,女儿洗了头洗了澡,显得精神焕发——这是电影里不多的暖色调的一个小过场。

7.

DEAR FRANKIE是这个电影的英文片名,这是信件的起首称呼,是妈妈虚构的来信里,爸爸叫孩子的声音。在电影的结尾,孩子还在写信,收信,他和他的“两天爸爸”像是朋友一样写起了信,他也一样亲昵地叫他:DEAR FRANKIE。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一个谎言被揭穿了,但在谎言里,有真的东西生长起来。真与假的边界显得不那么清晰,重要的是,爱,希望,沟通,这些听起来实在熟滥的词进入到事情中之后,它们不会改变事情的真假,但是,它们会改变真假的方向,并且在时间与命运的帮助下,也许就改变了事情的顺序,让真相有了铺垫,让孩子得到力量,它们不带来“革命”,但可能带来“改良”,给生活带来温情的一面,并且,让孩子能“健康成长”起来。说实在话,这基本上都是靠不那么深刻的,女人们的努力。

3 ) 另一朵百合花

法兰基是一个羞涩柔和的聋人(非生理性无法说话)男孩。他并非天生如此,耳聋只是他那个狂躁的施虐狂父亲家暴下的产物。但那时的弗兰克还很年幼,所以他的母亲—利兹决定带着孩子逃离,为了坚定自己,排除软弱,她带上了强硬的母亲一起。她们过着频繁搬家的生活以免被丈夫追查到下落。但是利兹决定不告诉法兰基这个坚硬冷酷的事实,而是为他织了一张温馨的网。她告诉法兰基,说他的父亲是一个飘扬海上周游各国的勇敢海员。法兰基一直深信不疑,并且坚持与自己的“父亲”通信多年,在信中交流感情,触摸彼此的生活。

而实际上,所有的信都是利兹在当地的一个小邮局寄出的,以法兰基父亲的名义。借以这些信,她修补着那个白色小谎言,同时也窥视着法兰基的内心,生怕他在没有父亲、缺少男性气质的家庭的成长中出了一丝一号的差池。

法兰基在信中书写自己最近做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上一次心情有波澜是什么时候等等。利兹随意捏造了一艘在邮票上看到的船的名字,没成想有一天,这艘船居然真的航到苏格兰港。法兰基开始期待,那个在信中亲密地称自己“亲爱的法兰基”的父亲、勇敢高大见多识广的父亲,会不会来见自己呢?

利兹遇到了一个难题。在多重考虑下,为了不让法兰基伤心,也为了让他更投入这个谎言,她决定雇用一个男人来扮演“一天的父亲”。

这个故事很像我们小时候阅读理解总见到的那个故事:一个女孩儿很自卑,后来,她突然开始收到匿名的百合花,在每一年她的生日,从未迟到过。她的母亲加入了她的幻想,她们都猜测那可能是某一个暗恋她的害羞男孩子送来的。一年一年,这些话陪伴女孩度过了起伏的青春期,实现了自我认同,她不再自卑,开始阳光的面对生活。后来她成人、恋爱、结婚、生子。那些曾经占据生命中最大部分的百合花慢慢退居二线,她都有点遗忘,但更多是习以为常。她一直不知道究竟寄花的人是谁,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年,她没有收到百合花。从那以后,她也一直没再收到过百合花。

不同的是,那个故事中的女孩儿有父亲的陪伴,但是法兰基没有。而且另一个更大的不同是——法兰基从一开始就知道信是母亲写的。但他没有拆穿,而是将计就计,用母亲的方式让她知道自己的想法,告诉她我很好。

片中涉及家暴只是寥寥几句话,我们无从推测法兰基是否记得那件事,但是法兰基受此伤害是肯定的。从精神分析角度说,就算有“童年失忆症”而无法唤起对确切事件的记忆,其留下的坏影响,也一定是显著的。家暴让他的父亲从此缺席,家暴留下的“礼物”让他从此无法听到世界的声音而被磨练成一个唇语高手。虽然他一直是“幕后高人”,了解这一切事情的运转、走向,却还是没有控制住加入了这场戏。他为”爸爸“和妈妈创造出了空间,他偷偷藏下了”爸爸“给自己的适合打水漂的石头,他在小伙伴刺激他”我打赌你爸爸不来看你“的时候情绪失控地抚摸着墙壁上的游船瓷砖。

他终究只是个小孩子,也许家暴让他太早懂事,太早了解了大人的辛酸,所以变得善于察言观色和隐藏情感,却总会有坚持不住的时候。他的情感需求有时候被这个太在意不伤害他而有点不知道怎么去爱实际中的他的母亲忽略了。因为背着这个太沉重的担子和“谎言”,这个母亲是神经质的,一旦法兰基接近这件事情的真相(她并不知道法兰基的洞明),她就开始手忙脚乱地掩盖。法兰基被同伴怂恿去翻母亲的衣柜来找“爸爸会不会来看我”的证据时,利兹脸色阴郁地走了进来,怒斥他们,对那个来做客的小女孩亦毫不留情。如果我是法兰基,一定会很伤心的。我是聋人,但那不是你的错;我没有父亲,那也不是你的错;但是如果我的母亲出于保护而游荡在过去却不肯参与我的现在与未来,这就是你的错了。

他不戴助听器,也是为了不让母亲内疚,而他早已释然自己听不见的事实,还能对同伴的嘲讽一笑置之。

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充当着纽带与治疗者的角色,他们是家庭的观察者,而越是投入这种观察的孩子,对家庭的关心也就越多,法兰基就是如此。他试图治愈过去留给母亲的伤以及她的自罪,希望能够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不知道、不懂,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劝阻安慰,却被家长挥到一边说“你不懂”;我们以为孩子不知道,所以在有些小事情上欺骗他,比如告诉他游乐园里有怪兽,然后回避孩子想去游乐园的愿望自己窝在沙发里看报纸。而实际上,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因为某一个阿姨吵架;游乐园根本没怪兽只是爸爸不想跟自己去。

孩子的心那么脆弱,又是那么值得爱护。

4 ) 让我们拥抱吧

外婆: 贝蒂•戴维斯过去常涂大红色的指甲油。
Lizzie:是吗?
外婆: 嗯,那是你父亲过去常叫你的。
你会穿着我最好的外套和高跟鞋,不停地自言自语。在你自己的孤独世界里。
他说,上帝,Lizzie到底以为她自己是谁啊,贝蒂•戴维斯?
我从来不喜欢贝蒂•戴维斯,更喜欢芭芭拉•斯坦威克。
你知道你和芭芭拉哪里像。
Lizzie:妈妈……

这也许不是全剧中最精彩动人的一段对白,但一定是我最喜欢的。

贝蒂•戴维斯与芭芭拉•斯坦威克同列美国影评协会所评百大女演员,前者第二,后者第十一。两人的星光同样灿烂夺目,不同的是两人的星路与性格。
贝蒂•戴维斯早期的演艺生涯并不顺利,不仅与公司合作不成功,追求完美的她也常常因为追求完美和情绪化和演职人员合作不愉快,知道30岁职业生涯才有了转机。她演技与美貌并重,性格坦率而又固执己见,常常能力挽狂澜,把一部烂片从死亡线拉回院线,甚至尖刻的影评人口碑之前。
相比之下,芭芭拉•斯坦威克则没有那么惊艳。芭芭拉的童年十分不幸,母亲死于车祸,父亲酗酒离家,她沦落在寄养家庭长大。正因为如此,也造就了她脆弱敏感,反复无常又坚强独立的性格,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到触手可及。低调的演艺风格,宽泛的戏路造就了这朵好莱坞常开不败的奇花。

借用Joan Blondell的评论:“斯坦威克小姐让我们笑,让我们哭,让我们想拥抱她。”
而这句话恰好可以用给本片中的Lizzie(Emily Mortimer)。

《法兰基 我的爱》是苏格兰女导演Shona Auerbach的处女作,似乎也是为女主角Emily量身打造的。导演所要塑造的女性形象,几乎是她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如此多的情感,乃至每一个属于Emily的镜头与对白,都值得细细品味。以至于男人在这部电影中,不是恶棍,即是陪衬。
回到影片中,小男孩Frankie可爱、聪慧,又因为先天不足而散发出些许神秘感,即使对合她朝夕相处的妈妈来说也是如此。影片开始于搬家途中,信纸上的独白,舒缓的琴声,听似说给父亲,其实是无意中和单身母亲的交流,幽默、乐观的家庭氛围,Frankie调皮的嗓音再配上暖暖的画面感,影片的基调不知不觉间缓缓定下。
多么幸福的一家小三口,差点就骗过观众,让我们忽视掉背后的艰辛与颠沛流离,那仅仅属于Lizzie的一切。可是开场的几分钟,关于Lizzie的镜头,满满的全是母爱:
1.陌生小镇的第一次购物,她特别在意收银员Mary对Frankie的看法,知道确定他的聋哑不被歧视;
2.“爸爸”给Frankie的邮票贴满集邮册,这其实都是她的功劳;
3.她对Frankie的管教严格而积极,按时睡觉,不要求老师特别照顾,鼓励他带助听器……
4.Mary来为她介绍工作,在家人面前,她并不想立即接受。
短短几个细节,Lizzie的性格跃然于镜头前,对外坚强而独立,哪怕工作不稳定,生活拮据;感情细腻,对Frankie强烈的保护欲激发出本能的防备感。
唯一没有告诉我们的是Lizzie自己。原来她的心里有如此重要的一个秘密,是支撑她外在性格的一切动力。什么秘密呢?Lizzie又是如何保密的呢?
Frankie有一个“父亲”,这个“父亲”爱着他却见不到他,但他们可以通信联系。于是Lizzie就通过代回的信件细心地虚构了一个谎言:“父亲”是一个远洋货轮ACCAR的水手,航线常年远离英国,仅有的靠岸机会赶上搬家,用邮票代表自己的经历激励Frankie努力学习,听从妈妈的管教。
可是天下没有完美的保密措施,鬼使神差的冲突带给我们两条线索:
明线:恰好有一艘船叫ACCAR,而且马上要靠岸了!
暗线:Lizzie的前夫Dave一直在锲而不舍地登报寻找。
第二个线索只有外婆知道,此后外婆的角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外婆从影片开始以来一直是粗俗、暴躁又不乏幽默感的可爱老太,但从看到报纸开始,她便处处质疑Lizz的做法:
1.她要求Lizzie停止谎言,告诉Frankie真相;
2.她帮助Lizzie接下工作,劝她不要再逃避;
3.她一面告诉Lizzie“不能永远活在想象中”,一面坚决阻止Dave一方;
4.她为Lizzie的彻夜不归揪心,也会一起庆祝为她暖心,直到风波停息,她才终于舒了一口气,告诉Lizzie心里话。
外婆也身为母亲,所以她最了解Lizzie的弱点,也最了解如何保护她,她不会像Lizzien那样构筑梦境,而是回头面对现实作出最坏的打算,Frankie可以不用再幻想,但Lizzie的生活不能死掉,毕竟Frankie最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虽然她没有改变Lizzie的选择,但也深深影响了她,除此之外,外婆也没有让Dave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秩序,没有打破Lizzie辛辛苦苦重新建立的平静。

Lizzie此刻却面临艰难的抉择。如果告诉Frankie真相,小男孩纯朴的梦想就要破灭,而他对父亲的期望很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后来会期待一个又一个惊喜。Lizzie深深熟悉这种感觉,Frankie的梦就是她自己的梦,过去的她为Dave付出了所有换回了审慎敏感的性格,从此对前夫死心。对现在的她来讲,这个秘密就是全部底线,更是她心中的一道迈不过的坎,这一点或许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所以Lizzie面对的另一个困难是能否迈过这道心坎,重新建立对外界的信任,这是影片所要表达的重要的一点。
沉重的思绪压迫着Lizzie脆弱的神经,终于在小女孩带着Frankie偷窥Lizz的隐私时爆发,这一段的对白感人至深,相信不少人看到Lizzie“I'm here,Frankie!I'm the living one here!I'm the one that still is here”时都落泪了吧。Lizzie几近崩溃,但仍坚持认为自己与Frankie相依为命的生活足够了,并不需要名存实亡的“父亲”,因此她差一点就告诉了Frankie真相。
可是Frankie真是一个特别的小孩,他不仅聪明,而且早熟。自信与勇敢胜过了自己的母亲,当母亲来告解,他为她而伤心而不生气。让Lizzie最终没有说出口,重燃希望。
Lizzie最后还是作出了最后一丝努力,但是没有成功。伤心无助的她坐在海边,茫然而不知所措。面对大海,像面对一面镜子,映照出自己的生活乃至内心(此时的音乐为佩尔特的《镜中之境》,喻意无穷反复、没有方向)。

故事从她与Mary的对话开始有了转机,然而面对新的机会,Lizzie仍然坚持一贯的独立与防备。“No past,no present,no future.”她想给Frankie一个完美的父亲,但也怕自己陷入感情的牵连,重蹈覆辙。她与“父亲”Gerald Butler第一见面的细节也很值得玩味:
1.点单时Lizzie要了白水、穿着不甚讲究(毕竟不是为了约会),一贯的朴素让自己很窘迫;Gerald则要了重口味的美式咖啡,抽普通烟(伏笔),随意、干脆,大大咧咧,但有备而来。
2.Lizzie给了Gerald一叠Frankie的信,却只给了一封自己的回信,想让对方充分的了解Frankie却不希望借此了解自己;Gerald则较少说话,思考很多。
3.Lizzie谈到付钱;Gerald环顾四周,一是为了掩饰心中的不在乎,二是怕引起误会(蛮正派的形象)。


之后的剧情顺水推舟,Gerald是一个完美的“父亲”,和Frankie度过了完美的一天,然而当他们向Lizz要求再相处一天时,Lizzie拒绝了这个更完美的结局。原因很简单,对Frankie的爱只属于她自己,她不求也不希望第三个人来承担,她不想让自己辛苦经营的“父爱”被这个临时的“父亲”轻易带走,母爱是自私的,这一点在Lizzie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Gerald的想法也没有错,他认为更多的相处就是更多的关爱,与Lizzie的本意毫无冲突。
是"You have to trust somebody someday"这句话最终击中了Lizzie的弱点,让她明白长久以来的不信任感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正是Gerald的出现让她明白,原来不止是Frankie,自己也需要多一个承载希望的对象,一个可以信任的人。

于是她涂起指甲油,为新的一天静心打扮,饮酒庆祝。她的心从此不再有孤独感(确切的说是自我封闭)。既然已经允许了Frankie爱上别人,别人爱上Frankie,也是允许自己重新爱上别人。Lizzie终于迈过了那道心坎。
最喜欢的歌曲中,Lizzie和Gerald跳起舞,在他面前谈起自己的内心,讲述自己的过去,吻别……

最后的Lizzie已然能鼓起勇气去见Dave,还可以转交Frankie的礼物,传递Dave对儿子的爱。我想那礼物之所以属于他,是因为他未曾泯灭的父爱,哪怕他对Lizzie没有一点感情,哪怕他是一个让Frankie聋掉的恶棍。

所以当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始,重新读起外婆和Lizzie的那段恍然大悟般的对白。
Lizzie的确有如贝蒂般的美丽,也曾如贝蒂般孤独,她甚至还有芭芭拉的脆弱,但她的坚强独立让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

让我们哭,让我们笑,最后,让我们拥抱吧。

5 ) DEAR FRANKIE

每个人都没有那么懂事。FRANKIE的妈妈也是这样。她的谎言充满了她的爱,谁也不忍心揭穿。
小FRANKIE的世界非常简单,地理和海洋,还有他的水手爸爸。我以为他是受不得伤害的,却小瞧了他。当最后一封信读完的时候,谁都会为这个可爱的小孩感动。他听不到声音,他却无比包容和理解这个世界,他有那份天真的洒脱,让他妈妈欣慰。
生活在这个世界不为了什么,为了自己亲爱的人,还有心中的那个世界,天天想着,一切都那么明朗。FRANKIE洒脱的将冠军石打出一串长长的水漂,尾端的弧线一钩而过,像是怀念,像是放手。他真的是一个大男孩了。像那个水手那样绅士和善良。
海边是最好的地方,有空应该常去。frankie可以眺望着那艘ACCRA,和他无声美丽的世界。他妈妈可以一直安心的工作,不必再担心谎言,不用再替小frankie的想法担心,因为他是那么懂事的一个小男孩。
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了。

6 ) Delicate

九岁半的失聪男孩,单亲的妈妈,爱吸烟的老太太会自己给自己涂红色的指甲油。 还有那个内双蓝眼睛的男人穿着沉重的大皮靴,在最后片尾的卡司里写着 The stranger.

故事发生在一个Typical的冬天。雾蒙蒙的海港,街道边没有什么海报,橱窗被大铁皮替代,间隔着涂满了红。小镇,几乎只有鱼和薯条的餐厅,单调的早餐,每天只看同一份报纸,连威士忌都没有颜色。

画面五分之一处的艾米莉从左侧低着头快步踱到右侧,陌生人带着小男孩踩着海边的泥水从右跑到左。

一个跑的快,一个跑的慢,好像两个抽离时空的交错。

跑得快的那个,是艾米莉的插曲吗。跑得慢的那个,是艾米莉的人生长信的开端吗。

亲爱的,Frankie.

单亲的Emily,扛起了能做到的所有。带着孩子离开粗暴的丈夫,供养自己的母亲,用信给孩子编着看起来蹩脚的故事,在故事要揭开谜底的时候,续上另一个开端。老太太在看不到的地方挡掉子弹,用指甲油和红酒杯还有那些年轻的故事们鼓励你热爱生活。杂货铺的老板娘、船上的水手、拉小提琴的美人鱼、讨人厌的同学打完赌信守承诺,更别提那个眼睛深邃的陌生人。

每个人都是最温暖的一面。只为了维持这个Delicate的美丽。

We might kiss when we are alone.

When nobody's watching.

Stranger临走时额头抵着Emily, 许久才留下一个浅浅的吻。

那个男人不会再回来。

这份美好太易碎,像那个被Frankie踹到衣袋里的Champion stone打出的水漂。

Dear Frankie,

谢谢你陪我造梦。

7 ) 口是心非的孩子

‘如果你没有办法来,我能理解’,他写道。随和又详细告知‘父亲’足球训练的详细时间和地点。。。旁白读着Frankie写给父亲的信,平静的童声中藏着孩子最朴实的期待,我们都懂,因为我们年幼过,也那样诚挚期待过。

是的,我懂得你的难处;
但是,我真的很需要你。

如果,我只说出了前半句,你能不能自己听懂后面的话呢?

其实,那才是我真正想表达的。

口是心非,很可爱,也带一点心酸。

过去的十个月里看电影不多,今天也是打着练听力的口号上了BBC的网站,结果这部苏格兰口音浓重的电影一打开就无法停止,为那宁静的色调,像褪色的胶片,旧旧的老房子,却那么真实和温馨的生活味道。

我喜欢带着这种气息的片子。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我是常有那种晚上失眠很难过的躺着却哭不出来的感受,这个时候我就需要这样一部电影,能够让我感动到哭,眼泪从心底流出,不需要费劲心思用语言表达什么,但却能得着深深的安慰;哭过了,心中留下的是温暖。

关于爱,关于生活,关于阴霾的天气和夹着雾的清晨的阳光,需要安静的心去体验,只是每天的生活更多交给我们的是浮躁和担忧。

对不起今天我没有很多时间去回味这部好片子,不过没关系,因为我知道我会再看它,也许这一次所看到的爱,下一次会有新的发现——这是期待:)

8 ) 法兰基,我的爱

我喜欢片子里面的每一个人,当然最后的那个爸爸除外。亲爱的,小法兰基,性情是乐观的,DEAF不是DEF,聋子又如何?我是足球白痴又怎样。小法兰基是勇敢的,为了妈妈,我会主动地邀请小姑娘的。小法兰基是平和的,爸爸走了,妈妈会难过的,希望她能过得好。充当假爸爸的那个陌生人,我们可以做朋友的,你会喜欢我的海马的。
还有那勇敢的,害羞的妈妈。爱护着外孙和女儿的外婆。那个硬朗,温情却陌生的戴维,那个邻居那个歌手。。。
所有的一切都是平静的,心里泛起的是轻轻的涟漪。

短评

演出佳,情绪佳,配乐佳,虽然剧情未免有点老套,但泪点众多。PS,Gerald出场那一刻真是眼前一亮啊!

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cctv6国配版,真情实感方能动人,关于爱以及如何去爱,温馨却不落俗套的英式小品。儿子给爸爸写信述说心事,妈妈假扮成爸爸给聋哑儿子回信,一来一回,这爱的谎言却无意间勾勒出人间的至善至爱。单亲妈妈的心酸,聋哑儿子的孤独,原生家庭的阴影,生活的艰辛,都在那些只言片语之间弥散开来……所以亲妈妈为什么不能和又帅又酷又有爱的“假爸爸”走到一起呢?ps,饰演妈妈的艾米莉·莫迪默演技一流,话说谁会想到饰演胡子拉碴的船员“假爸爸”的会是曾经在《歌剧魅影》里帅到天际的杰拉德·巴特勒呢?

10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我不说,不代表我没看到,不代表我不爱,不代表我不悲伤,不代表我不在乎,不代表我不感激

13分钟前
  • 欣闻
  • 推荐

小成本,大感动。演员选得都很对。9 out of 10

17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Damien Rice的歌恰到好处。

20分钟前
  • 晚奀
  • 推荐

细腻温婉。虽然故事不算新鲜,但还是挺感动的

22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一切都源自爱,一切又都为了爱…

2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温柔细腻,摄影配乐超赞,这样的电影配上Damien Rice的歌想不感动都难。

31分钟前
  • Lavender
  • 推荐

感谢那是你,牵过我的手,还能感受那温柔。

33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温情片。可总觉得拍的不够好…

34分钟前
  • 十九。
  • 还行

單親家庭的小孩看這片子應該會有更多層次的感觸

37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淡淡的,很美好。

41分钟前
  • amelie
  • 力荐

如此细腻动人,半年或者一年才能看到一次这么好的片子吧。

42分钟前
  • 老K脸
  • 力荐

從Butler出現到離開這一部份展開的差了點,故事平了散了很多而缺少足夠的情感發展的鋪墊,倒是應了鳳頭豬肚豹尾的說法;整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敘事上的隱忍與平淡,不溫不火地鋪展,情緒卻在這種舒緩中慢慢地醞釀并漲足,最後的略顯俗套的包袱也抖得水到渠成而不會心生厭倦;Mortimer的表演是一看點。

44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我想给十星!!!!!!!!

47分钟前
  • JKL
  • 力荐

21_036。里面的两位母亲都为自己小孩付出很多,总体来讲就是关于母爱的电影,并不需要一个男人来依靠

49分钟前
  • nikki
  • 还行

小清新们喜欢的电影

54分钟前
  • Jokery
  • 还行

看哭了...

59分钟前
  • michelle
  • 力荐

哗哗哭一片儿。OST好。另外好好记住一个Gerard Butler。

1小时前
  • 安蓝·怪伯爵
  • 力荐

2008-10-9

1小时前
  • Haz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