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But God is also listening
我是一个同志,也是一个基督徒,我想比起其他人来说,这部片更贴近我的生活,bobby面对的问题我也曾经面对过,我的姨妈是一个很虔诚的基督徒,她一再用圣经上的章节暗示过我我的行为是种过犯,要我警醒要我悔改,我曾经很痛苦,并且怨恨过上帝,因为我太爱我自己,所以我没办法像bobby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自己的爱情和圣经之间的矛盾。我和我妈妈出柜过,我妈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她不像我姨妈那样是个原教旨的基督教徒,当然她也去做礼拜,并且在生活中仰望上帝。她到目前为止也不是很了解gay,一直警告我不要纵欲,一度把艾滋和同志划等号,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爱上帝而不爱我。她的祷告词就是:“既然主让我的儿子这样,那么求主替我拣选前面的路”。她比那位母亲更关心世俗生活的实际,觉得宗教是为世俗服务的,而不是凌驾于世俗之上的。确实,做一个原教旨主义者已经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坚持圣经上每一个字句的教诲,不仅会因为它里面的自相矛盾而困惑,更会为自己每一个举动和圣经上的教诲不一而焦灼不安。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和圣经完全一致,做一个完美的人。
在这里,我不想评判基督教,也不想批判圣经,基督教是我的信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它给了我力量,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信仰,特别像西方社会,基督教已经深深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无法规避的力量约束并且指导人们的生活,推翻宗教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危机,而gay的权益又是追求天赋人权的西方民主社会所必需要面对的,所以gay和基督教信仰的矛盾一直都是针尖对麦芒的冲突。我很庆幸中国不像西方有基督信仰这样文化背景成为每个同志心底深处的永恒诅咒,但是实际上中国同志的际遇比西方更加的糟糕,这是后话。
我也不大同意那个同志教会的牧师对圣经的重新释义,我看过相关的解经,圣经上有很多处提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最出名最经常被引用的就是索多玛城的诅咒。实际上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已经造成了西方教会的分裂,教会的分裂对一个宗教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危机,对社会撕裂的伤痕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圣经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现在很多人质疑圣经里头违反现代人权和其他一些生活常识的问题,对圣经提出挑战,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要说,这是不可容忍的,圣经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基督信仰也就不复存在。如果我不是同志,我还是要义正词严的批判同志,但是我感同身受,对于自身焦灼痛苦,我只能无视,批判基督教或者批判同志都是对我个意志的撕裂。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这句话是本片最震撼人心的,实际上这部片子就是同志宣传片,它无助于揭开基督教和同志之间的死结,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它用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来敲打人心,可能很多人看完以后要对基督教产生愤恨,但是这不是Mary Griffith的本意,她仍然是一个基督徒,只是bobby死后,她的立场更接近于一个母亲了。这也是类似于我妈妈的态度“无论你是怎样,我们仍然爱你”。保守派的基督教会也认同上帝不会因为弟兄是同志而不爱他们,但是——仍然要求他们要悔改!这是一对矛盾,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上帝爱带罪的人而继续去犯罪呢??
这部片子实际上是在鼓吹一种修正过的基督教,人本主义的基督教,宽容同志的基督教,必然带来对圣经的大幅度重新释义,这种释义如此牵强,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可想而知。同志和基督教能否和谐共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大声对自己的父母呼喊A child is listening的基督徒gay,你们激动万分的时候,不要忘了God is also listening,而上帝的赦免仍然悬而未决。选择世俗还是皈依信仰,你们有自己的选择,至少在当前,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非要说有的话,只能是牵强附会的自欺欺人。Mary Griffith像我妈妈一样是一个善良的母亲,虽然她最后的立场可能不是上帝所喜悦的,但是她仍然我是赞赏的。我也坚持认为:信仰是为了让我们活着更加美好,更加懂得彼此相爱,而不是让家庭分裂、阴阳两隔。
2 ) 天佑你我
对于一个即将27岁的男人来说,为一部电影大哭,会不会显得很丢脸。当我在这个百无聊赖的周末早晨,躺在床上看完《天佑鲍比》之后,把脸埋在枕头里嚎啕大哭。说不清哪里刺激了我,就是有一种巨大的悲伤在猝不及防的时候钻进了我心里,生生的痛。
作为一个性取向异于他人的人,这当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痛苦,并非常人所能想象。如果可以选择,应该很少有同志会选择成为同志。不管如何相爱,这样的感情始终无法生活在阳光下,到了一定的时候,大多只能在很多道貌岸然的理由下选择妥协。
当然,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父母。就算他们不理解,也并非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罪人。和Mary一样,他们有着固有的思维和生活模式,一切对于同志所表现出的厌恶和痛苦,只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爱。当然,也许这当中有一部分也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面子。但是,性取向的不同并不能成为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战争。至少,不能让它毁掉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24岁那年,在一时冲动之下,曾经在电话里跟老妈出柜。每当想到这个事情,老妈在电话里的哭声依然会在耳边清晰浮现。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她来说,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喜欢的竟然会是男人。这些年来,跟父母的关系越发地亲近。可是,我们还是依然对这个问题刻意保持距离。老妈仍然期望我能结婚、生子,沿着既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
就在Mary说那番话的时候,我多希望这些是老妈对我说的,我多希望可以毫无掩饰的在父母面前做自己。可是,这一切不过是幻想罢了。
如果换做当初,也许会像有些朋友那样,在父母那里争取幸福的权利。可是,这么些年过去了,在经历过感情的种种之后,这样的念头渐渐归于平淡。
我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但是,至少我不会放弃自己。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希望你也是。
3 ) 天佑鲍比
遗憾的并不仅仅是悲剧本身,站上各种道德高地以己度人,又躲进各种人性角落以人观己,打着信仰与爱的旗号,把扭曲生活的本意作为救赎,把干涉自由的灵魂当成公理,最后若没在掩盖了多样化后自鸣得意,就是如电影一样,在缔造了悲剧后不得其解。
挣扎,绝望,偏见,漠视,死亡,这一切的缘由仅仅是因为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偏执观念,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爱,无私彻底的爱。这已经无法用悲剧来定义,因为这是真实发生过的。宗教,道德,政治,这一切的初衷难道不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不要用盲目和冷漠把他们变成刀子伤害爱你和你爱的人。永远不要绝望,请你们坚持,你们都是天使!记住,有一个孩子在聆听!
4 ) Be gay,be proud
现在是凌晨四点十四,我看完了这部电影。片源很好,在同志亦凡人网站上爬下来的高清中英双字幕。我选择观看的时间也很好,没有任何人会来打扰。
A面
让我们来谈谈这部电影。
你为它哭的不能自已的一个原因是它是真实的。每天都有很多流水线作业出的编造的故事,当我们知道它们只是剧本而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安慰自己说哭哭就过去了, 那只是一个故事而已。可是这些真实的让你无从回避。
南康写了浮生六记写了等你到三十五岁,然后他走了,你为他哭,不止是因为他写了温暖写了伤感,更是因为这都是些活生生存在过的,你见证他幸福过,然后你又见证他死去。美国又有未成年同性恋因歧视自杀,台大有,北一外有两女生殉情…这仅是被发现的,你根本想象不到那些藏着掖着的还有多少。你不了解他们,你也不明白他们怎么就活的那么艰难了,艰难到迫不及待的要去死。
我本想讲讲这电影的内容的,可是讲讲又不知讲到哪去了。
我不得不承认,在观影途中我一度恨这位母亲恨得要死。对,是恨。即便是后来看到由于鲍比离去她惨兮兮的模样我也没有任何解气的感觉。why they felt sorry only if they lost someone?They didn't deserve it,either.也许是因为我自己的性取向,让我对这部片子很有感触。
我无法说鲍比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是的,他走之后很多事情可以说算是有了好的改变,但是这不是他的义务。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出生,长大,他也不过是希望找个人好好爱一下,写写文章顺便养家糊口,逢年过节回家看看爸妈走走亲戚串串门什么的。他没有义务去改变世界。但是他最后就是被逼得要以自己的死去成全别人的期望。你也知道这没什么道理可言。
我还是有些羡慕外国人的,毕竟他们那里有一些州允许同性婚姻可以领养孩子,有同性恋骄傲日,还能举行游行活动。而你我这里,自慰都是敏感范围,就像鸡巴阴道这些东西大家都没长一样。也许我的想法很是不成熟,但当我计划以后时,我想的是,如果真认定是这个人了,那就旅行结婚养孩子去。我要离开这里的原因就这么简单。
B 面
在中国同性恋的现实是什么呢?
是个敏感词。哈哈哈。
在中国,一切关于同性恋的影音书籍等都随时可能毫无根据的被定为违法,几乎没有任何健全的保障同性恋权益的法律制度。
每当我和我的同性恋朋友探讨起未来以后的时候他们都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我谈结婚谈定居谈两人相伴的七老八十的生活,他们随便拉开一罐啤酒眼神怪异的瞅着我,那意思就好像在说“come on,don't be stupid,are you kidding me?”
我前几天在澡堂的换衣间里眼看着两个大妈脱了光鲜亮丽的衣服开始说一些屁话。“你听没听说,那谁谁家孩子好像是同性恋”“同性恋最恶心了,是不是屁眼被捅习惯了也就习惯了…” 我保证这是百分之百的原对话,以我个人这么浅薄的见识还是研习不出这么生猛的表达方式的。更有意思的就在当天我洗澡的时候看到了一对拉拉。T帮P洗头擦干身子洗毛巾。我想如果再加上亲吻的话,澡堂能暗地里炸开了锅,当然大妈们只会像母鸡吃食似的碎嘴着,并拉动眼周围满是皱纹的肌肉互相示意,以丰富她们乏陈可述的晚年生活。
你别看豆瓣上那些gay一天天活泛的要死,各种传照片求勾搭各种咆哮,也不过是为了找些彼此还都看得上眼的419一下,如果彼此这段时间都还不忙,那就发展一下长期稳定的床伴关系。未来什么的对他们来说也都是扯淡,还不如趁年轻肉体还不错资本尚足的时候玩够,省的老了连玩都没得玩。
还有什么呢。我再想想。
对对,再就是那些老问题。“我不管你在外面怎么玩,你最后给我老老实实的回来结婚就行”这句话你总熟吧。你爸你妈你奶你婶你七大姑八大姨不总是这么心心念念的嘱咐你么。你幸福吗你快乐吗你满足吗你活的有希望吗,谁真正在意你这些?也许他们会说,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做给人看的。他们不希望你不一样,“我们只要是一个普通传统的中国家庭就好了”。他们不希望你突然就跳出来破坏了他们习惯性当背景的优良传统。
特别sissy的gay为什么总是标靶你知道么,就是因为他们和背景人群不一样,有人不喜欢他们这么不一样。“喂,小子,你太扎眼了”我实在不懂这是一种什么毛病。谁乐意做幕布就做幕布去,没种站在人前的人还拼命阻挡别人挺直腰板这是种多他妈扭曲的心理。你他妈的以为你是救世主么,还肩负着把大家都削平捋直的艰巨使命。
AB面
be gay,be proud.
我一直活的比较个别。从小到大我不喜欢任何和别人相同的东西,我穿的衣服,第二天发现有人学我穿,我立刻换掉;不用香水,除非有一天能调出我自己的味道。大部分人在意的东西我没那么在乎,我上学的时候混学生会混社团混广播台,实习的时候是各种组织,呆得觉得没意义了就离开,我发现我对有无意义的定义也和大部分人不太一样。就算在圈里,我也不那么容易找到认同,因为我不分TP。我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我并不是有意要这样,有意追求特别之类的,只是很多时候我发现我就是厌恶变那样,我听从我的心,我尊重它的声音。
you are so special. 别人会这样和我说。但他们并不能了解这样特别的背后要承担些什么。你有天赋你特别,但是大部分人并不这样。他们看着你做任何课题做出来了都是surprise,他们看着你似乎轻易就拿到他们追求已久的东西但是你还不在乎,他们对你并不服气。于是他们中的一些攥着拳头指甲抠肉咬牙切齿的默默的看着你,希望你有一天重重的摔倒再也爬不起来;他们中的另一些实践主义者更是直接给你下绊设套在背后坏透你。这就是特别的代价。而且作为群居动物的人,无论多特别的人类,都渴望认同理解,这是本性。你知道特别的人找到理解有多难吗。就像我写这篇影评,我都无法乐观的估计会谁能产生共鸣
无论天鹅在湖面下划水划得多吃力,湖面上它都是一副优雅的姿态。我后来特别喜欢这句话,我甚至拿这句话激励自己。我很严肃的问过自己,你想变成他们那样吗,答案是不想。于是我就知道同时我也决定了,如果这就是特别的代价,那我认了我忍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好事,你既然选择听从自己的心了,那你就得付出点儿什么。这样很好也很对。
我很喜欢it gets better那个活动,这几天看了很多相关视频。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经历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只是为了告诉你一切都会好的。你现在经受的痛苦迷茫绝望他们都经历过,你以为自己挺不过来了,但他们向你证明只要一下下,只要再一下下,一切就都会变好。有一些人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但他们向你发誓他们尊重你他们愿意在任何时候向你伸出手,那你也可以暂且相信他们一回。
我不是什么活的大彻大悟之人,无法认同人生来就是遭罪的这种说法。小丸子说的好,活着就会遇见好事。这句话多好。姑娘们小伙子们,你们得知道,如果你放弃自己了,那你就连遇见好事的机会都没有了。好好活,这个不是扯淡。
5 ) 好运, Bobby们
很久不看这样的悲伤电影了,至于原因,可能更多的是不想自己看过之后会陷入悲伤吧。不过我终于还是看了这部悲伤的电影。
我向来对于自杀的人都没有好的评价,不管他们生前是多么的优秀、有么的温良、或是多么诱人、多么令人倾心。但是Bobby终于还是自杀了。虽然我始终理解但坚决反对他选择死亡的做法,但是我依然承认,他的死是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的。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意义,或者说价值,的获得仍然是得不偿失的。是的,他的死让一些人警醒,让一些人意识到自己对一个族群的无知是多么的可怕,让一些人转变对这个族群的看法、甚至投入到维护这个族群的队伍中去,但是这又怎样呢?Bobby最终还是死了,再也活不过来了,即便此后他所归属的族群得到了多么大的自由、得到多么平等的权利、得到其他人的普遍认同,他,Bobby,再也不可能享受得到了,甚至他都不会知道。即便是像谭嗣同那样“自愿地”去流血牺牲,看似悲壮、看似高尚、看似理直气壮,但是实际上又是多么的愚昧、多么的牵强、多么的不值得的啊;更何况Bobby的死完全是一种外来强势导致的自我否定的结果。这更是可悲可怜的。
现在来说原教旨主义者吧。这个类群让人抓狂,他们以一种无可救药的愚顽,纠结在字母组合本身的狭隘上、用近乎断章取义的理解把自己伪装成博学的、权威的阐释者。这些人总是把最直观的字母组合体奉为至高无上的、不可更改的神明,乃至于出现一种神明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被说成是与神明有关的文字记录的状况。原教旨主义并不是只有基督教才有的派别,任何一个宗教都有着这样的一群人,偏颇地抱着亘古不变的经文文字不放,自以为是地曲解着从整篇中抠出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而不试着去结合经文产生的背景去理解经文所要传达出来的意义。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可笑的,更是可恨的。他们才是真正的魔鬼,只不过这群魔鬼披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法衣、口中咏诵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神明、手中紧紧攥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经典、以这个宗教中最虔诚的拥趸者的形象出现的,虽然他们干着的是彻头彻尾地、完全意义上的从内部颠覆那个“他们所虔诚到泪流满面”的宗教的事情的。
我很高兴至少有人说出了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听到的话“上帝喜欢人们本来的样子”。是的,任何神明,如果他不能包容这世上的任何形式的存在,那么,他绝不是个神明。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去变成另外一个他/她不想成为的样子。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倾向和喜好、甚至是标准,但是这都不应该成为对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其他人的要求,更不应该因为这个倾向、喜好或者所谓的“标准”是大部分人持有的,就给它冠以“神明”的名义,打着神的旗号将它神圣化、纯一化、强制化。如果有某个神是有倾向、喜好、甚至标准的,那他绝不是一个神。而人,每个个体的人,不管他/她是什么样的,都有着他们存在的意义,至少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他们存在本身就是意义。而且,如果这世界上有所谓神的话,那这些不同于主流族群的存在者们也同样被这神明所护佑着、所爱着、所加持着,并不比那些自以为自己是神最青睐的信徒们少一丝一毫。
其实还有很多要说,但是又有很多不能说。这部电影之所以很感人,我想不仅在于它是真实事件的改编,不仅在于它的情节真的令人伤感,而且在于它说着的是很多人正在面对的、又无力解决的问题。Bobby以自己的死换回了他的被接受,可是,即便全世界的人都跪在他的墓碑前哀求、表白他们对他的接受,他也不可能在听到哪怕一丁点儿声音了。这才是真正最最可怕的吧。我想Bobby的勇气或许来自绝望,在他的绝望面前,自杀便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于是他自杀了,或许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种解决却是仅仅限于他自己的层面而言的。然而,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的其他人呢?在看着电影的时候,除了被情节感动,我想那流下的泪水里,应该决不会少了对自己仍未得到解决的同样的难题的焦虑成分吧。我始终相信,感伤也好、感动也罢都是来自于感同身受的情感相通点的。那么,在我趁着放映室的灯光还未打开的时候擦去脸上的泪痕之际,我的心也在默默的祈祷,祈祷所有为这电影流下感伤眼泪的朋友们,有着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对抗这看似相同却又各自相异的困难吧。
最后:生命的宝贵就在于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上帝喜欢人们本来的样子。
好运,Bobby们~
6 ) 还记得那个南康白起么?
拭去泪痕,脑中最先浮现的是南康白起这个字眼。
也许已经没人记得了,但我却始终记得那个失去挚爱满心念想愿意为伊厮守的南康白起。我一直觉得错的不在他男友,更不在他,错的是社会,是这个病态的体制,是世俗的眼光和父母眼中的幸福生活。
我相信我们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话就是“爸妈这是为了你好!”于是我们便在既定的人生轨迹里开始自己的生活,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继续循环传统的中国式生活。所以当你退去稚气满脸胡渣的时候,父母便催着你找对象,因为副本的剧情就是这么走的,而那句“我还不想结婚!”无异于进度条卡住、延迟加百,更不用说“其实我是同性恋!”这种直接让电脑蓝屏外加一个弹出窗口:“这不科学!”的桥段了。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拿去和亲戚家的孩子比,和朋友家的孩子比,和周围邻居比,每个中国孩子身上都背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原有的个性化早就被扼杀,那些与众不同也被当成病态的存在。
这便是中国人的悲哀,每个人都在为别人而活,想当然的拿着孝道说我这是为了父母,为了父母的爱。确实,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也许再没有人比父母更爱我们了,可但当这爱的额度超过了我们能承受的极限那便是压力不是爱了啊。
当我们咒骂别人崇洋媚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中国,像玛丽那样理性、愿意思考、愿意改变的鲍比母亲能有几个?有的只是一味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不断为我们灌输传统观念的妈妈们。且不说同性恋,就算是异性恋的婚姻也早已成了父母手上的傀儡戏,他们的一句不合适便抹杀了你们心中千丝万缕的情愫。
相比之下鲍比是多么幸运,他纵身一跃,换来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换来了千千万万人的幸福生活。而南康那湘江一跃换来了什么?恐怕只有那几缕波澜。
当我听到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法院里为同志们申辩的时候,泪水早已决堤,我多么希望有那么一天,我的母亲也能自豪的说:我儿子就是同性恋,他上进,善良,是个靠谱的好娃子。
7 ) 《God Bless Bobby》
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
8 ) 只愿你来生潇洒自由,得一人相伴白首
你是清晨第一缕曙光和春雨前的第一缕微风的集合,你值得用一生去经历这世上的所有美好
——致鲍比
他是一个出生普通小镇家庭的男孩,家里有一个传统的奶奶和一个将圣经视作天理的母亲,他性格腼腆温柔,和家人相处的非常好,本以为生活就这样一直平静,但他却一直有个不能说的秘密,他喜欢男孩,几经曲折家里人还是知道了,来自母亲强烈的抵触和父亲的漠不关心让他本就煎熬的内心更加破碎,好在他有一个思想开放的姐姐,她带他进入大城市,他以为幸运地遇到了毕生所爱,看到这里时,多希望影片就这样结束,但真相往往残忍
他在夜中看到心爱的他和另一个男孩亲昵,若是经历过几段感情,可能会熟视无睹,但鲍比怎么可能,那是他视作瑰宝的第一段与男生的初恋,他也许投入了自己全部身心,但这一切在他看来都化为乌有,家人的不理解,爱人的离去,彻底抛弃了他似乎早已麻木的身体,抛弃在那条冰冷的马路
对于影片中的其他人,也许在当时的时代都有自己的苦衷,难以多做评价,只是鲍比,他真的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的,他美好善良,内心的纯洁与温暖足以融化冬日的坚冰,如果神连这样的人都不庇佑,那他还会倾听谁的祈祷呢?
始终坚信,人性本身的那些闪光之处一定是超越性别的特质的,喜欢一个人,是喜欢ta的身心的所有,而爱情,则是两个人互相依赖关心,只视彼此为人生最重要的人,而无关性别或其他
鲍比,你能听见吗?如果你现在在另一个地方生活,请一定好好爱自己,你看,这春天的花香,夏天的微风,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都只有好好活着,才能感受到,不是吗?
始终为你祈祷,鲍比
最后把你逼疯了的,都是那些口口声声为了你好的人。
止不住眼泪的好电影
冷漠的父亲,专制的母亲——连他自己也彷徨的时刻,那些人却转过身去。
“我知道上帝为什么不治愈我的儿子了,因为他本来就没有病” -- 爱和善良,才是上帝最看重的东西。
Sigourney Weaver什么时候才能拿奥斯卡影后啊...
Nothing wrong with Bobby.
最后的同志游行,看着鲍比家人脸上露出的笑容,泪眼婆娑。那一刻我知道,他们真的接受鲍比了。
"出柜之前要做的事,就是放这个给家长看。。。"
圣经说,这是罪。我从来不相信。我只信,圣经里说,爱如捕风。
我什么也说不出口了,在这样被出柜的晚上,看一场应景的电影。害怕得坐在黑暗的一角发抖。不,你永远都不知道。
我们绝不放弃希望,追求我们的幸福和自由。
“盲目的信仰比没有信仰一样危险。有时候质疑,会帮你找到更深刻的信仰。”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A child is listening.-Mary Griffith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
我能多给一颗星么?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枚催泪弹,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武器。
看到中间决定给四星,看完决定给五星,妈妈淋雨后在教堂说,是我杀了我的儿子,我终于落泪了,人太需要彼此理解了。
电影本身拍得很不咋地。星是打给题材的。
影片通过西方人对宗教特别是圣经的笃信及机械化理解所带来的对同性恋者的无知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同志亲友以及需同性恋扫盲的人群,非常值得推荐!上帝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同性恋者而让他下地狱,上帝爱的就是一个人本来的样子。
同性恋往往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当你身在宗教家庭,这就变成一条崎岖的荆棘路;宗教的可恨之处在于,它让一个成年人丧失自我,全无对世间万物的探索精神,所有的认知仅限于一本从奴隶制时代流传下来的文艺小说;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当你意识到错误存在的时候,亲生儿子却已经被自己害死了。
在很大程度上,我有着他一样的性格,一样的父母,但我不想让我父母那样伤心,这辈子我所受的折磨就是偿还他们对我的养育,这一生的孤独,也就无笔可下了.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喜欢阴道也好,阴茎也罢,管你屁事,我在床上,我在我自己的地盘享用它,你要看到,你就是偷窥狂,应该被乱石砸死.当然还是那句,只有没有罪的人才能像没罪的人扔石头.既然我们都有罪,何不放开一点.物质决定意识,出生也就决定一大半了.谁又不想更好.
死就是这么解决的不死不能解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