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文学的可以走,走了两个。拿不到C的可以走,学期结束保证给你们C,又走了一批。剩下了的学生面面相觑。以后念商科也可以走了,哈!走了一大批!我是学生也会留下来,因为有莫名的幸存感,被一轮又一轮筛选后。像很多大逃杀电影的情节。
还能提供这种幸存者的优越感的还有最近最强大脑的圈层挑战赛制,和刚刚看过的《王者天下》。
其实生活就是个巨大的筛网,德普老师期限已到,未能突破这一层了。不管你愿不愿意,筛网依然会一层一层层的筛选下去。时候到了,轮到我,剩余选项并不多。极限挑战,这就是命。为什么我被淘汰?幸存的是哪些人,为什么是他们?他们还能做什么?淘汰后的我能做什么?这些都是值得反复回味的问题。
德普的所谓突破,格局不大,他只是不再拘泥于人物关系,情境地点,不再受道德约束了,赶走学生,大麻和乱性,这些破事也仅限一些个人能完成的肆意妄为。
他的学生还能做些事情的,不仅因为本身年轻,更重要的是借助德普前辈看见了“未来”。就像《降临》里一样,先给你看结果,再回头修补现在。有了德普的感悟作为前车之鉴,希望他的学生有所感悟,珍惜人生。
这种时间颠倒的玩法其实很有趣的。活在当下要有“早知如此”的既视感(Dejavu),木已成舟要有重新再来的勇气。可谓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并不是笔笔直的线性发展。
被诊断出肺癌是个时间切分点,前和后还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考方式。之前是各种计划和应该,一出生就能看见结尾的那种循规蹈矩,家庭,职场,人生都是按部就班。之后则打破各种“惯性”,看得见每分每秒的呼吸,庆祝每时每刻的鸟啼,我的下一秒并不取决于上一秒。是的,有些人按月按天过日子的,更高级一些的人,按分钟按秒。佛语慧眼,即是开启当下之眼,看得见当下,就是德普反复提到的seize the moment。
最近亲人离世,看到死亡主题的片子颇有感触。如果我年老体衰,积重难返,不会花大量精力和金钱延长没有质量的寿命。那时的顽疾缠身早就在现在的不良生活习惯中注定了,现在的得过且过真好配得上以后的唉声叹气。我也是个普通人,想得到未必做得到,不过任何时候我都不曾后悔什么倒也不错。
片子最后那个丁字路口的设计太棒啦!德普被问两次都说自己不知道要去哪,在向左还是向右的选择的档口,呼了一口生气(他曾否认自己的勇气,所以我用“生”气),向死而生了。这个丁字路口,无论是左右转的路,甚至掉头的路,都看作是早已设计好的人生之路,而扔掉惯性之后的德普,这一秒的意念,这一秒的生气,开启了全新的路。
也许像极限挑战那样就好了,输就是赢,被淘汰的反而是好命。
片子讲述了,主角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之后,看淡生死,放飞自我。这期间的剧情还是挺好玩的,比如答应自己的男学生给自己来了一发blow job,我真的没想到他会同意……我觉得这片好就好在主角放飞自我的尺度把握得不错,没有自暴自弃成为让人讨厌的混蛋,也没有自怨自艾一直搞煽情,也许是德普演教授的原因吧,这个角色让人喜欢。有的部分说教味还是有点重了。
选角 美术 服装道具各方面品味还不错,内容确实有点老套,隔靴搔痒且没什么新意,结尾演讲开始就有点要烂的局势,德普这种独白表演显示出和阿尔帕西诺这种级别还是有一定差距,好在最后和女儿对话扳回来一点,算是比较精致的小品型作品吧,配一杯小酒看看还不错,德普算本色出演吧,最精彩的表演都是回归本真后醉醺醺的那些桥段,永远的酒鬼平时日常就应该差不多这样吧😂
最早听到要拍这么一部电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天刚刚发现出了资源,之前我听说的片名还是理查德的告别,现在则换成了教授,凸显了人物的身份,隐去了人物的动作。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多次非常自然地想起钱德勒的小说《漫长的告别》,在书里私家侦探和他的旧友也经历着道别。本质上/精神上的道别先于物质上的,只不过书中告别的是友情,电影中告别的是生活。
德普在连续数年陷入演艺生涯的低谷和私人生活的混乱后,仿佛企图用一部看似文艺而漫不经心的电影,来挽回自己的名声,再次引起正面的反响。这部电影非常迷人的一个特质就是德普和他饰演的教授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德普的表演因此带有了一种自反性(self-reflexivity),或者是自我指涉性(self-referentiality)。这让他的表演更加迷人,也赋予了他的角色一种真切的灵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写到了什么观众在看萨提尔(Satyr)歌剧时发生的魔变,以及其他什么乱七八糟我不记得的描述,德普的表演可以看出有魔变的方向了。
我要停止乱用术语了。
这是一部表面看起来平淡似水的小众剧情片,背后可以看出导演、编剧和配乐师小小的心思。表面上看似讲述了一个大学终身教授抗癌的故事,实则探讨了很多更深层面的问题。例如文学作为一个专业存在的意义。很多人认为,毫无意义。德普在发现身患癌症后,觉得改革自己的课堂,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环境变为离经叛道的酒吧长谈、大麻聚会、柏拉图式的学园教学......在第一节反传统课堂上,他将对于文学没有兴趣、以后打算读商科、热爱体育运动以及没有出于兴趣阅读过一本书的同学请出了课堂,决定不再浪费大家的时间。德普在半学期的课程结束后,非常厚道地发表了对于同学们今后发展的嘱托。世界需要从事文学的人,尤其是当文学专业的学生已然成为世界上的濒危物种的时候,他们身上的责任十分巨大,走这条路很难,但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要碌碌终生,因为那样不负责任,不要浪费才华和智慧,抓住眼前的机会......我基本是在复述他的台词,很可能编剧就是文学专业出身,要不然怎么会在电影里给文学专业的学生灌这么多鸡汤呢。导演很显然认为文学专业的学生更理解生活的意义,更理解活出精彩的重要性。
在得知自己病情以后,德普变成了一个享乐主义者,epicurean,他明白了活在当下的价值,开始了一系列自嘲并勇敢的行动。抽烟、吸大麻、在酒吧厕所打炮、酗酒,丫什么都不在乎。
电影也刻画了中产阶级家庭夫妻婚姻的问题,同性恋话题,甚至少数的种族和宗教问题。也戏仿了《飞越疯人院》,吐槽了一下匿名戒酒会的无用和可悲。
哦对了,还有丹尼休斯顿,德普片中的基友,肯定会有人说俩人演的有点尬,但我还是很喜欢他们的表演,在教堂那段比较入戏,丹尼休斯顿总跳戏倒是真的,长者一张这么帅的老脸,但是在每个电影里都感觉是一个样子。
有几处剪辑有一些瑕疵,有几个笑点比较不错,也有几个镜头略显尴尬。
全片十分流畅,但是德普和Claire的交集很显然被削减地十分不自然,可能大家都在期待的师生恋在导演看来,如果放在这里会显得轻浮而古怪。
结尾德普来到了路口,左右彷徨,不知所向。这是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一首有名的诗的很明显的互文(intertextuality),这首诗叫《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这个用意别具匠心,因为德普不仅和诗中人物(作者)一样,来到路口,面临选择,而且是人生的选择。在诗中作者说他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路,实则指文学创作,而片中德普就是一个文学教授,他在片中还跟基友提到过他要归隐一段时间,写写书,搞文学创作。但不同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德普左右哪一条路也没有选,而是直直地向前开去,开下了公路。这让我想到了《末路狂花》的结尾,两位女主笔直地驶下悬崖,影片定格。但是在这里,镜头上移,德普向山上开去,向月亮开去,仿佛向天堂开去。
总体来说,不会有多少中国观众喜欢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会很低。但是作为德普回归的电影,我感觉非常的好。
“这部电影评分不高,看点全由德普叔一人撑起。” 如果先入为主的这么认为,那就有可能会顺利错过电影想表达的内容。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很平静,平静的出奇。当教授得知自己患病且命不久矣,当她女儿坦白自己的性取向,当妻子说出出轨的行为,这些在常人看来本该有所反应的情况他却坦然接受。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披着现实主义披风的浪漫主义“诗人”。影片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该来的总会来”,这不是无奈,而是他接受命运的安排。更何况是在时日不多的情况下,那些世俗的纠结、烦恼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
脱下面具的他开始随心而活,和名存实亡的妻子约定协议,打破学校刻板的教学模式,与同性恋学生享受新体验等,都是他一直以来想冲破的枷锁。他做到了,可惜是最后一次。
影片是以篇章形式展开的,也难怪,人生何尝不是一本书,有头有尾,内容各异。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他尽可能的留下自己的印记。同时他也是幸运的,有一个千金不换的朋友始终陪伴。怕吗?怕!面对死亡估计没有人能心如止水。不怕吗?其实也不怕!与其后悔和惋惜,不如死前把这辈子活个够。就是这样,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一切都显得如此平静,越来越静,越来越静,犹如一个正在失去温度的肉体一般。
可现实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能换来乐观的结局。随着病情的加重,他开始逐渐虚弱,意识到生命的逝去。开始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老师和好朋友。为夫,他尝试让妻子开心,与妻子以朋友的身份生活。为父,他接受女儿的一切且鼓励她。为师,他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教诲学生要如何珍惜和坚持。为友,他抓紧一切机会与朋友共享最后时光。结果呢?结果换来的是妻子的敬佩,女儿的爱,学生的尊重和珍贵的友谊。这些以前无法拥有的无价之宝。
教授是滑稽的,是随欲的,是狡猾的,是调皮的,是颓废的,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可唯独,唯独不是冷漠无情的。他用妻子和校长的秘密做筹码,签下带薪休假。在聚会上含沙射影透露校长出轨的秘密,同时用一番走心的演讲表达出对妻子的敬佩和对老友的情义,这一切都是精心准备好的。以美国大学教授的工资和保险来说,应该能给妻子和女儿留下一笔钱,所以影片最后他开进了树林而不是马路。透露秘密是对校长夫人的一次提醒,提醒她该换丈夫了。而那番演讲是对多年的夫妻之情和老友之情的高度总结和不舍。做完这些,教授笑了,开心的“上路”了。所以,他是善良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值得细品。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部老生常谈、剧情老套、构思简陋的烂片。因为能如此平静的演绎死亡的导演和演员,一定不是泛泛之辈。
整个故事很抓心。
但是非要带着狗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吗?
演技一流,真的看不出表演了已经。
居然还不够140字 怎么凑?
最后她妻子是跟着校长在一起吗?好吧,我问了一个不想问的问题。
然后还是不够140字。
人到最后是不是一切都穷途末路?
或许吧!这是最好的选择。
这部片子值得再看一遍。
仿佛看到自己一般。
“In preparing for what lies ahead. I've come to realize that for much of my life. I have been mistaken. And I failed, I failed not only to comprehend my mortality. But I failed to appreciate it and as a result. I failed to make the most of my life.
We've turned our backs on the most important duty that we process: to live a life that is rich in experience,that's of our own independent choosing. Seize your fucking existence, folks. Why don't we make death our closest companion,So that we can finally have a second a millisecond, to appreciate that little bit of time that we have left 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let us live well so that we may fucking die well. Because we've never been so close to death than this very moment. ”
Damn, a English professor alright.
约翰尼•德普十年来最好的电影,虽说剧情俗套但是气质足够迷人,精致的古典主义泡在虚无的酒精里。看过那么多描写将死之人的电影,这是感受极深的一部了,live well and die well,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不要不知所措的过完一生,结尾理查德开着车冲向那片田野时,我那颗混沌的心也受到了几丝震撼。
中年人的自我寻找一定是某个令人崩溃的临界点,抛弃之前所有的体面,抛弃一切应该有的样子,在一切的压力与按部就班下,释放自己破碎的灵魂。
我并不烦扰,我只是没有时间了
濒死之人如何和这个世界告别呢?即使是濒死之人,他仍逃脱不掉爱、恨、情、仇——这些让人成其为人的东西,这些东西处理完了,他就可以坦然离去了。
演得还行吧,但编剧台词比较平庸,处理这样的主题底蕴不足。至于有观众觉得对白夺末深刻…,我也没办法咯。
坐等一个字幕
作为一部小成本关于死亡教育的电影,很值得年轻人一看,编剧配乐都很赞,好几段台词都很发人深省。导演水平一般,给三星,一星加给普叔的演技,把一个垂死之人的挣扎演到骨子里了,最后和女儿的那场戏更是催泪。
像陈酿的酒一样,德普古灵精怪的气质终于发酵成了迷人又迷惑的中年病娇骚包。好棒。
JD正正经经演电影的时候,真的随随便便就能充满魅力,Olivia最后那个拥抱用力到使人非常妒忌了。
约翰尼 德普终于也有了咳出血的镜头,他特有的不羁更胜于角色的中产、知识分子的气质,一开始看很难代入,后半段适应之后,更加能够共情,关注剧情本身,可能会带来一些思考,这也许是剧本和导演的本意吧。好好活,活得精彩,好好说再见。演员的好处就在这里了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
我是个专克文艺矫情B的撒比直男,给大家的建议是这个故事值得大家投入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适合私人观影,另最好手里有杯冰啤酒。
3.7,一个叫理查德的人决定去死
在jd的片子里这算很不错啊 ,最后和女儿的对话我哭了,就是教授所谓疯狂 还算不上吧还以为能跟校长的侄女怎样呢。
还行,不过德普的接片标准越来越低了
德普终于不再是滑稽的船长,算是秀了一把演技。这部片子被冠以喜剧其实并不合适,虽然其中有许多搞笑的桥段,但并不是喜剧的路数,反而是一种持续的沉重。中国古话说人将死也,其言也善。一个将死的教授,能教给别人什么呢?真实,剥离去以往的所有伪装和虚伪,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认知彰显并传达给别人。看不出他惧怕死亡,只看出他的不舍,然后一个人笑着去死掉。
7分。剧情还是老一套,主角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之后,看淡生死,放飞自我。不过德普演的教授要更惨一点,当他想向家人说出病情的时候,女儿宣布出柜,妻子出轨自己的上司。这期间的剧情还是挺好玩的,比如答应自己的男学生给自己来了一发blow job,我真的没想到他会同意……我觉得这片好就好在主角放飞自我的尺度把握得不错,没有自暴自弃成为让人讨厌的混蛋,也没有自怨自艾一直搞煽情,甚至与出轨的妻子告别都充满了风度和爱,最后带着狗子离开甚至还可以写个续集。也许是德普演教授的原因吧,这个角色让人喜欢。有的部分说教味还是有点重了。
一个体面的中产之家,身为大学教授的男主突然被医生告知处于肺癌晚期。正当他痛苦地准备对家人告知时,她先太太坦诚相告她已经婚内出轨他的领导,女儿告诉他已经出柜成了“蕾丝边”。他到嘴边的话只能咽回肚子里,孤独消化痛苦,自己直面死亡。他抛开所有伪装开始酗酒,乱搞,试图麻痹自己。但他也坦诚的面对挚友,面对学生,给他们诚恳的建议。宽容并祝福家人,深情告别后。他拿起自己的行理,带着懵懂的宠物,离开名存实亡的“家”,孤独地面对死亡,慢慢地融入漆黑的夜空。 德普把一个面对死亡,绝望,孤独,荒唐,充满无奈但不乏真诚,善良,宽容的知识分子演绎的很真实。
看到短评里说适合一个人喝酒看,于是现在我一边喝酒一边哭
三星半 这几年德普的片子中最舒服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