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爱你,因岁月如梭
这部电影上映日期在1989年,以那时候的设备来说,这部戏应该至少是在1988年之前开拍的。那时候我才三四岁,及至后来,电影业愈来愈发达,电影也愈来愈多,之前的好电影我们还没机会看就被后来的不管是好是坏的电影淹没了。
喜欢张多福的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在电视机上看他演的《新七侠五义》里的白玉堂,喜欢至极。小小的一颗心,悄悄地装着他,不敢跟任何人说。遗憾的是彼时电视剧时间跟我们上课时间冲突,再加上那时候我家根本也没有电视机,所以未能看完全。更遗憾的是,即便当今网络发达,却不能找到这个剧的全套。
后来又看到他演的《梁山奇情》,依然的喜欢那张脸,那个清秀俊逸的人,频现在我梦里。很多年。尽管后来读中学学习更紧张,更没有时间接触电视电影,也没有机会接触网络,再加上张导已然从演员转行导演,我更无从在电视上看到他了。
然而最近,终于在微博上关注他。也因为如此,才知道他原来是如此硕果累累。去贴吧看到了他89年的《三对半情侣和一个小偷》。其实,只是想要看一看他,看一看我梦了很多年,幻想了很多年的他。
果然是他,那样的清瘦俊逸,那样的眉目分明,那样的诙谐可爱,那样的纯净善良。依然能够吸引我,一如初见上世纪90年代的白玉堂。
明明知道那只是他演的电影,然而心还是在剧中随他走。调皮。不愿意学习。牛仔裤白色的运动鞋,站在高山路的厕所旁,等王艳。从那一刻起我看到了一对亲密的情侣;可笑的“贾(假)主任”居然能蒙混过关;教授夫妇很让人羡慕,真希望我也能跟自己的另一半相知到白头;抠门的新婚老公和有点小牢骚的新婚妻子;三对情侣和贾主任一起开始了桂林豪华游。
他是那样纯真可爱,学老教授却学得出了差错(为什么不直接来中文?);他是那样善良,和气地对待买东西的小孩子、救了自己的好朋友却又帮他登记结婚弄巧成拙。我不喜欢丽丽的工于心计,但欣赏她最后的善解人意。我很理解她对他的喜欢,但造化弄人,那样好的他不是每一个她都可以得到。在剧情进展到王艳自杀时他的着急悲伤我心都揪起来了。好在最后是一个完满的结局。总之电影很有意思。因为有了他,这个片子更加好看完美。
于是在百度里搜他的照片,最近的。看到他还是那样的脸庞轮廓少了白玉堂的英气逼人但满是和气可亲,始知相由心生。工作中他那样认真的严肃的表情魅力极了。
我会在答辩过后好好看你所有的作品。终于可以关注到你最近的动态,也不枉一场岁月如梭。
桂林旅游宣传片,文盲教育片,当年看楼梯上那段舞蹈很时尚惊艳。
嵩 gao
跟着电影欣赏一下桂林景色,跳舞那段比较优美
当年《刘三姐》电影就是长影出品的,这次以桂林和阳朔为背景的故事差强人意 楼梯间的双人舞不错,插曲也可以
1990.06.02
奔着盖丽丽去看一看!太搞笑了,嵩山路读成高山路,还繁体字!文盲不可怕。就怕文盲有“文化”,哈哈
一个上海旅游团在桂林的喜剧故事。那个年代,国内跟团游还是新鲜事物,每人两千元费用,普通工人一年多工资了。旅行社也说了,这是豪华团。影片荒诞幽默,穿插歌舞表演和桂林风光介绍,在阵阵笑声中对当时多种社会乱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公路+旅游 电影
看过《山海情》的观众都知道,知识与金钱之间的关系体现在麦苗与得宝这对青梅竹马的发小身上。正如「老少」祖先们所说,人是两头根——得宝既是麦苗的基础,又是麦苗需要的顶棚;麦苗既是得宝追寻的「爱情」对象,又是得宝学习的「德育」模范。生存还是毁灭——在哲学语境中,我们看到这《人世间》里的复杂性:既无法视金钱为粪土,也无法视文盲为刁民。事实上,资本与技术之间的双人舞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同性」相斥的状态,而来匆匆去匆匆,作为(支教)游客出场的「海归」教授对彼时中国国情的了解也是不够深入。显然,发生在《三对半情侣和一个小偷》身上的笑料来自「豪华旅游团」内部:在东西、南北文化差异语境下,既有本地对外宾照猫画虎的「模拟」行为,也有欺世盗名、弄虚作假、走马观花的「外来和尚」视角。可以说,一切都是形式主义在作妖。
这是我第一部“找来”看的国产电影。当年看了电影画报上的介绍,觉得这样的轻喜剧故事是那么的明媚。从报纸的中缝找到唯一放映这个冷门电影的影院,穿越半个城市去看。至今已经全不记得电影的内容,只是记忆中充满了来自八十年代的温暖与希望!对了,其中一个情节:主角没文化,嵩山路念成高山路。
各种调侃,可惜张多福的影响力只局限一隅
拍的很垃圾,掺杂了很多没必要的风光和爱情,也许这种旅游风光片在当时还是有需求的,有意思的是这么个有商业企图的片子,最后还是为了教人学文化
4.5个人偏好 从城市到桂林山水 抛去对当时时代环境的创作偏见 还是很不错的现代剧 情侣与小偷的身份也有趣。
楼梯跳舞还比较惊艳 但后面一言不合就尬舞 就很奇怪了 主线也不明确 小偷也就打了几个过场 并没有作用 主要只讲了一对情侣的事情 老年夫妻还有点台词 抠门的情侣后面都没见出场过 跑题太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