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最近看电影很容易流泪,但是这个电影带给我的泪水还是太多了一些。
当我在观影时,似乎我也成为了里面的三位主角,不同年龄和经历的三个人。
有些方面我就像年轻的格雷格,想要寻求一个永不失落的依靠,我想要能够真正搞清楚这一生到底需要经历、追逐和成就些什么,而却似乎总感觉雾里看花,琢磨不到真意,更何况常常为自己原生家庭中的伤害所累,心底涌起那种空虚和渴望呢。(这里要说明的是,我的成长经历要比他幸福的多,但是独属于年轻人的那种苦闷无助我也经历过)
另外一些方面我就像刻意打扮成耶稣形象的朗尼,我有一些特别的经历,也学习了一些教诲,我期待自己能带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和医治。然而我却并不满足,我想要更多,更多的独特经历,更多的恩赐能力,更多的帮助他人,然而我却感觉跟这个世界既定的运行规则并不那么相融,同时我也似乎忽略了另外一些重要的东西。
最后我也像那位已经年老的恰克,管理着一个没有生气的教会,按照会众们愿意的方式去安慰和教导他们(对我来说是一群弟兄),但我自己知道这些东西都是陈词滥调没什么用处,内在的精神生活极度衰残,已经濒临死亡。纵然如此,我的内心深处也渴望着一些东西,一些超越自身和日常生活的东西,一些我所持守的信仰中尚未对我敞开但我相信一定存在的体验。
在电影中,他们都经历了灵性上的浇灌和复兴,他们也为此着迷和疯狂,努力的想要去抓住这天赐的恩典,让这种美好的经验持续下去。然而,一次灵性的觉醒并不代表一切都顺利了,浪潮始终还在翻涌,他们需要顺着浪往前走,努力的感受到浪的方向来让自己站在潮头。这真是一个人内在灵性最真实的境遇,灵性探索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而过程本身就是奖赏。甚至于就算对“过程”而言,并非是你找到它的,而是它来找你。
观影中的很多泪水就来自于这种相似的灵性经历,有些时候因受感而心若狂喜,有些时候失去连接低落彷徨,但这都是在一个更高意识的带领下,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所要经验的过程。慢慢的我们会不断明白一些些人生的使命方向,并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坚定的走下去,持续挖掘更深刻的含义并成就一些事情。
电影拍摄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从不曾知道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还有着这样的一次灵性复兴的浪潮。这也让我从心底里深为感动,虽然我也相信那位造物主在这个世界上从未缺席,但是当我看到他作为时的震撼确实每一次都倍加深刻。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都在寻找些什么呢?也许我们都找错了方向,即使我们常常自我怀疑,那种更深刻的力量却总是伴随在我们左右,当我们不再被小我紧紧抓住的时候,他就向我们敞开了,我们更深的经历了内在的觉醒,重新开始踏上旅程——成圣的旅程。
当下我们又都在背负些什么呢?当我们经验到这种内在的觉醒后,不由自主的被它推动想要去做一些事情,为自己也是为别人,但是我们忘记了,这并不是靠自己,而是需要依靠这种更深刻的力量,让它与我们一同背负,而非独自背负,这何其重要。当我们独自背负时正是邪恶开始侵袭我们灵性的时刻,我们试着敞开,试着放手,学会跟随灵性的指引,去踏入神圣之境,跟其他伙伴一起,共同经验生命之美好与神奇。
最后,我要以下面这几个问题来结束这篇影评,或许它们是你走上自我探索之路的开端,或许他们能在你的自我探索之旅上起到一点点微小的作用:
你相信人可以被一种神圣的能量所充满、代替乃至更新吗?当你在经验到之时愿意承认这是超出你理性范畴但确实存在的事情吗?
你相信有一个更美好的国度要在将来为我们预备,我们已经对它有所感知和体验,而我们今生的工作就是在生活中努力重现这个美好的国度直到我们进入其中的那一天吗?
你会试着对身边每一个人都尽力去展示善意而无论他们是否尊重或喜爱你吗?
你明白做到上面这一点只取决于你灵性的深度,而与他人完全无关吗?
继《阿甘正传》后,久违了一部电影这样聚焦一群特别的人和激情的时代。而且基督教会的介入这个角度也很新颖。但是整个电影看下来,其实抛开这些舶来品,更多是讲述正青春的年轻人追寻未来,寻找自我的故事,如何修复童年的创伤,处理与亲人的关系,包括面对爱情。这些经历和众多年轻人在一起释放的氛围,是超越宗教和某种特别文化的共同属性。
电影对几位代表不同的人物刻画比较深入。那位打扮成耶稣模样的男主之一发人深省,似曾相识。迷茫的年轻人容易迷失,甚至沉沦。过于坚定的年轻人就会像他一样,打着救赎的旗号走向自负,他和自己的妻子激烈争吵,和在外演说时仁慈的面相截然不同,他的妻子说,你所有的行为只是为了你自己。和最亲近的人吵得面红耳赤,出门之后慈善众生。
电影结束在嬉皮士文化和宗教的一场分分合合,青年人们在世俗面前浮浮沉沉,倒是留下了很多经典民歌,电影里也有一些片段,现在听起来,答案也就在歌声中飘荡。
60年代总体而言是一个全世界向左转的时代,西方的进一步世俗化从那时延续到今日,但没有想到的是,居然在大左派的大本营加州南部,曾经兴起过以嬉皮士为起头的耶稣革命,这个之前听过但从来没有研究过。
不过,和很多的属灵复兴运动一样,很多时候这种运动往往都是由一些我们所无视的人兴起的,而已经居于体制内的或固定建制的人群,基本不可能去掀起什么运动,而一旦一个运动慢慢又固化、趋向建制的时候,又是当初发起人离开、到其他地方再点火的时候,保罗当时罗马各地建教会就是如此的,飞盘哥说的一点也没有错,所以他的离去是正确的选择,并非一气之下的出走。 女主角我原本还以为是年轻版的妮可基德曼呢,而师母也长得太好看了,而老妈完全就是为了长得像第二个梦露而这么打扮的吧。
paster chuck能够打破自己的偏见并且接纳那不可能的,就好比当年的尼哥底母,勇气可嘉(影片最后的讲道人物应该还是年轻时候的白宫传道人吧),也的确印证了耶稣is still alive
第一次知道嬉皮士的耶稣革命 本来应该是很好的题材 但电影还是一般了
贴图完毕
再正确的事一旦发展到极致就会出错,真相就是这样发生的,而不是被发现,人力无能尽善尽美,一切意义之源是平衡。美利坚,何其幸运的民族,他们似乎独占了那种叫做耶稣的氧气,呼吸它,你有弥补任何错失的机会和勇气。
基督复兴运动... 呵呵。 太强大了...影片中的爱情部分很不错。
题材挺好的,就是差点意思,not touching enough
电影很暖,基督教宣传大同小异,没有被安慰到。点开是希望得到些启示,结果是另外一回事,不是我能掌控的。我认为活在世上的人是可怜的,多数时候是被环境支配。嬉皮士很酷,吸毒跟性开放很酷,在一起的时候很有力量,自由的感觉,群体氛围的魅惑。多数时候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几十年后回头看人生,谁不会羞赧抱愧。我也是恨极,发誓不会再被人/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控制思想。多数的历史,人总是从信仰跟规矩里跑出去厮混快活,疲乏了再跑回来大哭求宽恕。待了几天又厌倦了枯燥的讲道跟训诫,而新奇感永远在门外。如电影所说,靠吉他歌手活跃气氛,海边浴场洗礼的大振兴,似乎也很快活。但我知道,这是另一种群体生活的魅惑。马上就能归顺,片刻就要远离。人之所以寻求耶稣,是找答案,是黑暗寻求光明。是一生之敌。
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热泪满眶
Hippies save the world
下午在Texas村里影院看的。陪我去的小姑娘是我在church的一个活动认识的,她本来看过一遍还特地陪我去看一遍。说实话我觉得电影本身拍得很不出彩,至于真实的故事本身是怎样不得而知
看不进去
5
好平庸的故事,他自己感动了自己,他觉得被...就行了,我怎么想不重要。
吸毒+宗教,就能复兴了?
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看这个,所以会员太少了又要来推广了吗,但是审美上拍得这么保守教条,怎么吸引年轻人呢。多一星是给上帝的,有点敬畏心比较好。
又名《粉丝的逆袭》
竟然真的有传福音的电影上映,因为无聊且时间点刚好就看了,还以为只是名字里有jesus,但是讲一些特别故事,结果就真的是这么拍了。没有太多故事逻辑,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一秒被上帝启发就行了,人物的成长arc来得如此容易和无来由。不喜欢这电影和宗教无关,虽然也想起星星点点自己在教堂里的各种经历,但是没法掩盖剧情的无力和人物的单薄
好像有点意思
最近似乎是福音电影的档期。作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历史戏,感情上得太快,活生生拍出了propaganda的感觉。不过在村里该题材的电影上座率与漫威不相上下,充分显示了美国社会的基本盘现状。
USE ME,GOD.
故事背景很独特,感受到了被接纳才是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