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公子世无双456(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746138870/
“好几天不看《一本好书》了,怎么才第十期就收官了?!为什么不像第一季那样做十二期啊?真不过瘾呀!”
老公表示赞同,也觉得意犹未尽。
恋恋不舍地关闭电视,点开豆瓣,毫不犹豫地给节目打了五颗星,之后查看消息,提示又有豆友赞了我六月发的《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学问到最终 就是对人的理解》,心中好生快慰。
我们焚膏继晷做的每一件事,总是会被感受到的。
节目组用心良苦,以鲁迅先生收官,精选的十几篇杂文,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的佼佼者们声情并茂、慷慨激昂地依次读来,是让人看得最热血沸腾、脸红心跳的一期。
鲁迅,幼时便如雷贯耳的名字,除了语文书上见过,妈妈还给我买过本《鲁迅小说全集》,常读常新。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开创了很多如现代杂文、诗化小说、戏剧体小说等新文学风格体式。
查先生的百科才知道,原来他的祖父写了大半生日记,他和弟弟周作人也坚持写到逝世前。
果然,所有成绩都来源于日积月累,首先向鲁迅先生致敬!
然后回归正题,作为女性,本期最让我愤愤不平、咬牙切齿并拍案叫绝的片断,自然是《我之节烈观》。
“有字皆从人着想,无时不与战为缘”的斗士鲁迅,曾先后换过190多个笔名,1918年以唐俟[sì]之名将《我之节烈观》初次发表在进步杂志《新青年》上,直指社会生活中男女性别的不平等,就当时流行的“表彰节烈”痛斥社会的虚伪肮脏。
的确,男女自古以来就是不平等的,母系氏族结束之后就慢慢进入了父权社会。到现在三千多年啦,女性们虽解放很多,不必陪着亡夫殉葬,不必守节终身不嫁,受了玷污也不必自戕,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迈进学校上学,也能外出工作,成为家庭半边天和公司骨干,可不平等仍体现在方方面面。
前些天听一个快毕业的女孩说,有学姐笔试面试都第一,岗位只限一名,本以为录取板上钉钉,可最后她还是被刷了下来,因为副行长就想要个男孩做助理。晕!不招女的你怎么不早说?!假惺惺地搞正襟危坐那一套干什么?!
当当总裁李国庆有小三儿,哪怕是个男下属,仍可义正言辞地在访谈中说起老婆就摔杯子,吓得主持人魂飞天外;
曾经的“国民老公”王思聪身边网红不断,可以凑几个加强连,但没人觉得不正常;
风流的诺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名作《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男主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622名处女或有夫之妇发生肉体关系,八十岁了,见到初恋情人费尔米娜还可以老泪纵横、情真意切地说“我为你保留了童贞”。
如果性别反过来,是不是那女的早就被打死骂死了?!
所以至今,老光棍很少,寡妇却很多,因为寡妇们要守深入人心的节烈,光棍却可以轻易续弦。
现在,有钱男人养情妇的很多,肆意潇洒,兄弟朋友间似乎还很有面子,暗地互相吹捧,大庭广众说起也是心照不宣,低头微笑不语,互相帮忙掩饰。
无钱无机会脱轨的,每每见到自己年老色衰、无话可说、相看两相厌的黄脸婆,总是一声叹息,暗暗羡慕别人的小狐狸。
就算密友麻烦找上门,打得鸡犬不宁,也可以作壁上观,心下偷偷叫好,也略略庆幸自己伟光正、没惹一身骚 。
有的男人为养家四处奔波,全国各地打卡,跟老板或同事出差办公,只有极少数可以抵制住不被拉去练歌房。去了的,极少有歌女在旁坐怀不乱的,至少也要摸一把大腿才不算亏。
某些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挣钱的民工,一年只能见老婆几天,为解决生理需要,除了用手,基本都尝过大胸小姐的滋味,还得感叹男人苦啊。
那家里没日没夜操持家务、做手工、缝纫书包、养儿赡老、不敢跟男人多说一句的老婆呢,岂不更苦?!
周边社区有个离异妇人,后来又搞过几次对象,至今一直未婚,便被人们暗戳戳称为破鞋。
哈,原来女人只要多搞对象,和男人住在一起,不结婚,就会被称为破鞋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 那泰勒·斯威夫特和王菲岂不都是破鞋啦?!但骄傲的天后们从来不屑键盘侠们的叫嚣,最多甩给那帮人四个字——“干你屁事!”
工作和生活中被性骚扰、怀孕生子等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数不胜数,不过还好,我们女同胞现在都可以通过坚持不懈日复一日的学习提升自己,实现经济独立和精神自由。
我爱你,你爱我,但你仍是你,我仍是我。
想以先生掷地有声的话来收尾: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本文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即“公子世无双456”(姜丹)原创,已在“维权骑士”确权,如若喜欢,转载请留言联系,感谢(^_^),欢迎点赞、收藏、评论指教、转发和分享。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你有多久没看一本书了? 每次这么拷问自己,我都心生惭愧。 在网络冲浪时代,不管是娱乐、阅读或是沟通,网络成为了我们逃避现实的重要渠道。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垃圾信息、虚假新闻、欺诈广告,也正在误导着我们的生活。 如果生活的欺骗,依然无法激发你读书的热情与冲动。 不如,一起来看看这个节目吧——
导演:关正文 编剧:耿继秋 主演:王劲松/周一围/高亚麟/于震 首播:2019-10-07(中国大陆)
最新开播的第二季节目,豆瓣评分9.3。
第一季节目也获得不俗的评价,豆瓣评分高达9.2。
依然由文化爆款综艺《见字如面》原班人马,导演关正文担当制作。文化类综艺,大体都离不开诗词歌赋、散文小说这些颇具文艺气质的载体。 像是《见字如面》,通过演绎、朗读信件,将一字一句的情感传递。 或者是《邻家诗话》,剖析经典,吟诗赋雅。
他们都竭尽全力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一本好书》也一样。 读书,就是不断地将文字在脑中形成画面,转化为鲜活的想象。《一本好书》便是把这些原本只属于个人想象的片段,以360度环形舞台剧的形式,立体、具象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第一部推荐的,便是经典红色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出版于1961年12月,由渣滓洞集中营亲历者罗广斌、杨益言所创作。
故事发生在1948年的重庆,均根据在渣滓洞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所改编。许云峰、甫志高、江姐、双枪老太婆、小萝卜头……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也成为经典。 在小学、初中教科书中,还曾有编入《红岩》节选片段。 即便是如此有名气、有分量的著作,看过的人比想象中更加少得可怜。 节目组事前做了调查——几百个观众中,只有几个人看过原著。
文史学家感到震惊,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事实。 虽然《红岩》里的故事,离我们已经过去了70余年,但它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无数的中国人。 作为三大红色文学之最,《红岩》不仅影响了整整两代人的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故事,也在不断地鞭策着我们,“为什么你今天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1948年的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正当解放区的人民为胜利高歌之时,处于水深火热的国统区人民,依然坚持战斗着。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地下党”。 以秘密的方式,建立联络站,交换情报,进行谍战工作。 最关键的是,不能让敌人的情报机构发现组织线索,并抓捕所有地下党的伙伴。
敌人的名字,想必大家也很熟悉——“军统”。 特工们不受任何法纪约束,可以随意使用监视侦查、刑讯逼供、绑架暗杀等一切手段来打击所有的地下党。
而《红岩》的故事,就从重庆沙坪坝一个伪装成书店的备用联络站开始。 书店的主要负责人是在银行担任高管的甫志高,对外作为书店老板的则是工人出身的青年党员陈松林。
他们共同的上级,叫许云峰。 有一天,书店迎来了一位重庆大学的客人,名叫黎纪纲。
他不仅是学运积极分子,还是先进报刊的主编,差点因为带头参加学运被抓进监狱,看上去十分可靠。 与此同时,他还带着自己的表弟郑克昌一同到书店看书,高尔基、萧红都是他喜爱的作家。
当听到外面传来新闻时,兄弟二人激烈地讨论了起来,针砭时弊,慷慨激昂。
时常以客人身份到来的甫志高,不禁对这两位年轻人刮目相看。 过后,甫志高鼓励陈松林,要多多与群众接触,扩大书店规模。甚至招店员、办报纸,走到群众中去。
像黎纪纲、郑克昌这样的积极分子,可以有意地多多接触、发展起来。
对于谍战工作有些生疏的陈松林,提出了质疑,却也迅速地被甫志高反驳了。“如果一个党员不能挺身为党,为群众去献身,只是坐在这儿等着党去安排工作,那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多么鼓舞人心的一番话,又是多么充满力量的一股信念啊。 他们未曾想到,这两位“革命积极分子”,却是军统派去伪装调查的特工。
书店不仅藏有大量违禁书籍、报刊,甚至连作为幕后指使的甫志高,也早已暴露在军统布下的罗网里。
在一个暴雨夜,许云峰久违地拜访了书店。 当他看到书店里增加的书架、等待制作的报刊以及陌生人居住的痕迹时,他爆发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宣传积极思想的书店,这还是党的秘密机关,还是备用联络站啊! 不管是书店还是所有知道这个联络点的人,都已经很危险了。
不管许云峰怎样严厉地斥责和命令转移,甫志高依然不愿意相信,自己好心办了坏事。
他不顾许云峰的再三叮嘱,还是在所有人抓紧撤离的前夜,回了一趟家。 就连家门口都没来得及走进去,拿着一袋妻子最爱吃的牛肉干,甫志高被捕了。
随着甫志高的被捕,所有一切与书店有关的人,包括江竹筠(江姐)、刘思扬、许云峰,一同被押进了渣滓洞,这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在这个地狱里,他们饱受身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侮辱。
有的惨遭酷刑逼问,有的眼睁睁看着亲人被枪毙,还有的被公示为“叛徒”,承受着世人的骂名。“不怕肉疼的,可能怕心疼。”“只要你是人,你就有人性,有人性就有弱点。”
在渣滓洞、白公馆这些集中营里,军统没有人性,他们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调动这些地下党分子的人性,逼问出一切可以摧毁他们的信息。 对待许云峰,他们不用严刑拷打。
他们要做的,是将一位位战友痛苦的模样摆在他面前,看着他崩溃。“你怕活着,怕活着看着你的战友,因为你的决定而死。”
他们把一切的死亡、痛苦全都推到了许云峰头上,都是因为他,才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只要许云峰心软了,只要他端起酒杯向敌人示好,他们就有了叛变的证据,来扰乱人心。 但许云峰扛住了。
这个世界,人类的情感或许是共同的,人性的弱点也都是共有的。 不同的是,他们却在为了更加公平自由的未来,选择自我牺牲。 然而,他们却再也等不到,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了。
1949年11月,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所囚禁的革命志士被集体杀害,仅有极少数人脱险。 即便已经熬到了新中国成立,但被关在监狱里的他们,依然无法亲身感受这份胜利的喜悦。
《红岩》的故事,也就这样结束了。 随着舞台剧的片段演绎,不管你是否阅读过这本书,那些革命烈士慷慨就义的画面,仿佛再次清晰地映入眼帘。 《一本好书》的舞台,并非单一地复制剧情,而是以观众更能接受、理解的方式方法,将人物情感进行传递。 《红岩》的舞台演绎版本,便再度赋予了这个红色故事,全新的定义。
故事的主角之一许云峰,以灵魂穿越的第一视角,将观众带入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 不管是现代人对于谍战剧的偏见,亦或是对于红色经典的遗忘,都在许云峰的娓娓道来中,重新勾勒起了画面感。
当甫志高放松警惕之时,对此许云峰却在画外音不断地强调,是自己的过失。
回过头看,与不停自我反省的许云峰形成鲜明对比,酿成惨案的罪魁祸首甫志高,却不断地在求得原谅,以图得到内心的救赎。 他自私、狂妄、可怜的个性,全都在哀切的独白中得到展露。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叛徒,第一次在舞台上有了为自己申辩的机会。
像许云峰、江姐这样大义凛然的角色,固然能获得众人追随、喜爱。 但又有多少人,会在自己享受幸福的时候,想起过他们的痛苦呢? 他甫志高,同样也是革命战士,却为什么在向个人利益倒戈的那一刻,只能遭受唾弃和辱骂?
因为他想的,永远只有自己。 他为革命所做的一切努力,想的不过是最后能够凭借功绩,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发展。
所以他自始至终,没有考虑过别人的安全,只有不停地唆使陈松林,扩大书店、发展人才、建立业绩。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不管是小说或是历史,都不断在向我们强调着叛徒的下场和后果。 与其正面的批判,甫志高这段可怜又可悲的内心独白,也侧面意指了他沦为叛徒、遭人唾弃的下场。 片中通过独白、画外音等各种舞台细节,也更好地为剖析了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正义邪恶的另外一面。
除了通过舞台细节解剖小说情感之外,《一本好书》保留了上一季的演播厅讲解环节。 邀请了文学教授、编剧、史学家、作家等文化人士,对书籍进行分析和引申。 《红岩》就邀请了文史学家许子东及编剧、作家宋方金,与主持人陈晓楠一同解说、赏析。 现在很多的文学作品,在文史学家许子东看来,都不如《红岩》。他们只看到了《红岩》被神化的部分,却忽略了其中超人的部分,存在着闪闪放闪光的“人性”特质。
也正是这份“人性”的特质,赋予了这本红色经典独有的生命力,以及不可被替代的精神力量。
或许这部红色经典中叙述的故事,已过去甚远。 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无法想象革命先烈们是以何等坚毅的信念守护着他们也看不见的未来。 但小说里所描绘的、这些文字的力量,也在不断提醒我们铭记历史,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不仅仅是《红岩》,还有《骆驼祥子》《红字》《汤姆索亚》,等等……每一本通过舞台解读的名作,都渴望得到情感的传承以及升华。
名著之所以能够流传,必然有它赋予社会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玩手机、网上冲浪很容易,唯独「读书」最难。 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极大程度地压缩了我们阅读的时间。 浮躁的网络社会,正在一点点的吞噬我们的精神世界。偏偏有些情感与力量,却也只有书本才能够传递至心。
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那些沉没于社会的边缘市民,那些自我思考升华的哲学思想,那些用鲜血换来的幸福与尊重。去看看这本书吧。
综艺节目《一本好书》第二季介绍了《红字》这本书。它讲述的是一位因出轨牧师产子被公众审判胸前被迫悬挂红色A字的医生的妻子,一位因妻子的背叛而折磨牧师的隐姓埋名形同鬼魅的医生,和一个出轨医生的妻子因不敢面对公众审判而惶惶不可终日的牧师间的,如同A字般三角形的锥心般的,救赎与堕落的故事。看似堕落的因爱与救赎成为了天使,看似行善的因恨与懦弱堕落成魔鬼。爱是未来开放的可能性,恨是封闭未知的死胡同。演出谢幕时女主说:不要以为故事只会发生在19世纪,因为人心是永远不变的。与本书有相似意味的作品还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
怀着忐忑的心情迎来了《一本好书》第二季第一期的播出,这一期是红色经典《红岩》,我演甫志高——中国最著名的叛徒。
《一本好书》第一季带给了我许多不一样的体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德克、《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编目员比尔、《暗算》中的书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老阿克莱……每个角色性格迥异。但我没有演过反派,即使《尘埃落定》中的拉雪巴土司和《无人生还》中的阿姆斯特朗医生严格地说也不算坏人——拉雪巴土司是个前来借粮又不想放下身段付出代价的“大尾巴狼”,阿姆斯特朗是个意图侥幸为求保命的帮凶——顶多算是灰色的。也可能是我外形条件的限制,从业以来演喜剧人物和正面人物比较多,有位老师也说过我“你演不了坏人,长得太慈眉善目了”,甚至一些抗战剧里的汉奸翻译都没考虑过我。但我始终觉得,演得了正演不了反,我就不是个完整的演员。
人越缺什么就会越想要得到什么,一直这么念念不忘,迟早会有回响。
我清晰的记得那天下午接到选角导演的电话“给你角色做个调整,也算是个机会,甫志高能拿得下来吗?”“能!”答应得干脆,工作可不好做。甫志高,不说他身上有多少标签,这名字本身就已经是个标签了,更何况从影视到舞台多少前辈对这个奸佞小人的成功塑造,我拼尽全力能望其项背就不错了。
坏人怎么演,没有哪个坏人会在脑门上写着“坏人”俩字儿,如果我演的面目狰狞,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是坏人那就成“雷剧”了,这可不是我们《一本好书》要的。坏人也是人,坏人自己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要演好这个角色就得站在他的角度上去理解他,用他的眼睛和世界观去看一切,他做的每一件事在他自己看来都是有充分“正当”理由的。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本好书》的总导演关正文老师,他在我眼中是个文化人、值得尊敬的智者,我在《红岩》中的那段被网友说“洞悉了人性”的独白就出自他手。关老师跟我说“你一出场所有人都知道你是个叛徒,这毋庸置疑的,咱们也不是要为叛徒洗白,咱们是要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他为什么要叛变。”
首先甫志高是真心搞革命的,他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革命工作中,这个不能否定。但他的革命是有条件的,他的努力工作是为了革命胜利之后自己的地位和前途,出发点不纯粹了信仰也就不坚定了,这就为叛变埋下了定时炸弹。也正是因为追求个人功绩,让他的工作方式很激进,把作为备用联络站的书店扩大、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不经调查轻易相信别人,让敌人有可乘之机打入联络站内部。他就是被功利迷了眼,按理说他一个老地下工作者的警惕性还不如陈松林吗?即使在许云峰指出有暴露的危险并要求转移的时候他还不服、想反驳、甚至要求调去农村去前线——前线相比地下工作更容易立功啊!这种情况下,只要敌人以家人性命相要挟,并许以高官厚禄,叛变是一定的!至今我都记得电影《烈火中永生》甫志高反问江姐“叫我叛徒?你们党给了我什么好处?”只恨江姐手里没有一把枪,只是狠狠地给了一个耳光。
“一方面要打破观众对这个叛徒的固有印象,形象上与之前的瘦高个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让你来演。”关导跟我说,“从服化上,咱不穿长衫带黑礼帽圆框眼镜,就穿西装皮鞋打领带,你是个银行高管,放现在就是社会精英。戏上,你要真表现出来对革命工作的热情,‘要主动为党多做工作,坐着等着党安排工作,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者’。另一方面,咱们的戏你就演到叛变之前,没有你叛变之后出卖同志的坏,跟徐鹏飞那种直给的坏不一样,要从细节上给他的叛变埋好伏笔,往内演,这个就看你的了!”
作为一个演员,碰上关老师这样的导演真的是一种幸福,他不把演员当工具,而是给你圈定一个范围之后,舞台交给你,任你自由发挥。
还记得录制完那天下午,我发了条微博“老天保佑,一个字儿都没错,过瘾!”这是说我那段独白,不怕笑话,即使准备充分,但还是怕一时控制不好太走进情绪里而忘词儿。
录制的两天几乎是连轴转的,从于震、曹卫宇两位老师到我的演员兄弟姐妹,从导演组到道具场工,大家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默契地配合就为了播出的时候能对得起观众。
还记得某场戏结束,却迟迟没听到导演喊“咔”,当我们看向导演的时候,却发现他蹲在监视器前低着头,冲我们摆摆手,沙哑地说了一句“过”,当他抬起头的时候,眼眶是湿润的……相信大家在看到节目的时候也跟我一样几次泪目。
从小就听奶奶爷爷讲江姐、讲晋察冀游击队、讲百团大战,这次的经历之后,仿佛更懂江姐、更懂许云峰,更懂那些为了共和国奉献牺牲的革命先辈们,更懂他们信仰得那份纯粹。这期节目播出恰逢建国70周年大庆,1号阅兵的一个细节——有一辆阅兵车车牌号是1949,有人说它载着所有先烈的英魂。不论是否是这样,我宁愿这样相信。
这盛世繁华,正如你们所愿!
ep01 红岩
之前我们光知道是一种伟大的信仰在支撑着他们,好像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共产党人好像理所当然不怕疼不怕死,但其实不是的,他们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隐蔽战线作斗争,有迷茫有疑惑才是正常的,所以他们之中也会有叛徒。然而就是有那么些人,因为信仰和团结,突破了常人的范畴,为我们开辟了新的世界新的生活。小时候只觉得红色教育很刻板不生动,现在每每看到那时期的历史和故事,都会特别触动。纵观中西方的历史,我党的出现,真的是史无前例开天辟地的!
第二季用红岩来开篇,选题非常棒,演绎得也特别棒! ep02 骆驼祥子
不止一次听过这个故事的解说,每一次基本都会提到:表现的是旧社会对于底层人们的压迫。祥子一心想的就只是好好拉车,生活却一次次的阻止他实现梦想。
然而这次听到子东老师说祥子对于虎妞的态度让他开始不同情祥子了,我想到的是,原来旧社会对于人的压迫,可能不只是身体层面上的,还有精神和思想层面上的,封建的思想禁锢了每一个人,祥子一心只想着自己的车,对于虎妞的轻视就是封建思想最好的诠释吧。总而言之,那是个让人叹息的悲哀的时代。
ep03 红字
很多时候相对于男性,女性会表现得更勇敢。
很喜欢嘉宾最后对于爱和恨的解读,爱是开放的,是允许更多的可能性;而恨则是扼杀可能性的。
本片改编自《危情十日》是斯蒂芬·金对于人类心理的深刻理解,同事致敬希区柯克。
真正的恐怖不是假想的鬼神幽灵,而是真实存在却捉摸不透的人心。
本片中的安妮不是被简单地视为怪物,而是以细腻并通常感人的笔触加以塑造,使得绑架者和人质之间扭曲的互动关系真实可信。
人类总是擅长把自我处境合理化的动物。 有一种绑架,是以高道德和高标准将人包裹起来,让人无法喘息。
叶璇扮演的安妮像极了当代的家长,我知道你知道,但是我是为了你好,你必须听我的。
与粉丝之间的病态关系,直击盲目追星的病态热潮。
一本好书这个节目无疑是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但是书不仅仅有故事,小说,还有其他形式,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可谓琳琅满目。表演这种形式,很好的推广书,但是实际上要接受新媒体载体的出现。更需要年轻人去了解的,是科学,人文,还有历史,社科,甚至纪实文学,而不是虚构的文学作品。
希望一本好书增加其他部分的比重。
截止今年三季度,国内网综产量达117部,电综产量达61部,与往年相比依旧处于一个快速生长的“时节”。但事实上,当下不少综艺节目仍陷入了类型化生产与创作的怪圈困境,直接导致内容创作上的同质化和重复性,使得大众也开始产生了倦怠式审美,大众日趋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作品生产力的不匹配。
近些年,虽然有不少优秀的文化类节目相继问世,但同质化现象也颇为严重。如何平衡文化表达和节目创作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整个行业特别关注且需要突围解决的难点。擅长操刀文化节目品类的实力文化,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见字如面》《汉字风云会》再到《一本好书》,某种程度上,其好像都在扮演“引领者”的角色,观照受众体验,探索更新的承载形态和表现方式。
以豆瓣9.2评分的《一本好书2》为例,从首播选题《红岩》到收官“重读鲁迅”,一整季节目,无论是选择的主题,还是经典书目的新解读,亦或是精湛表演的呈现,都给观众带来了持续性惊喜,能够做到这一点,用心程度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档节目,将经典好书通过演绎和解读关联当下,给观众提供直接的阅读利益,输出高价值精神内容的同时,亦能激发大众的热度兴趣,从这一点来说,才是其最深层的底色和逻辑构架。
重新构建经典阅读与当下大众之间的关联
这是《一本好书2》真正要做的事情
如果说《一本好书》第一季完成了对大众审美情趣的初步普及,那么第二季节目显然要做的是让当下的观众与经典书目建立更加具体的关联,进一步让其从中获得精神层面上的“收益”与“滋养”。
经典文化的本质是启迪独立思考,建构身份认同。但经典文化与大众之间仍然有着一定的门槛和间隔,如何激发大众自发地阅读或重读经典,则是摆在《一本好书》这档节目面前最大的难题。通过复盘第二季的节目,笔者发现“有心”的节目组在三个方面下足了功夫,更加尊重戏剧规律并与优秀演员互相成就,在舞美与镜头上更加精细打磨,点评嘉宾的有效加持等。
事实上,这档节目的目标简单纯粹,就是尽最大可能让观众自然地去跟随着节目或演出嘉宾完成一次次与经典阅读的跨时空“对话”。
第一,找到了戏剧和节目之间的平衡契合点。
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将一本厚厚的经典书目浓缩在一期90分钟节目之中,着实考验着导演团队,但这又是一档好节目必须要花费的“硬时间”,没法偷懒。但两季节目下来,显然节目组已摸索出些许方法论,尊重戏剧的创作规律,邀请优秀的实力派演员,设计更多巧妙新颖的舞台桥段等。凡此种种,才会让每一期节目都呈现出被打磨后的顺畅感和惊喜度,让人印象深刻。
诸如第五期节目《头号书迷》,通过对内容的重新创作和舞台演绎,叶璇炸裂演技,舞台剧情上的激烈推进,着实让观众有一种“难以喘息”的紧张感,在结尾更是设置了悬念,让观众去书中找答案,这样做无疑是巧妙地将舞台戏剧、节目表达、经典好书三个维度间形成了紧密的关联感,互相增益,最终为观众带来精彩且颇具独家记忆的作品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季舞台上也邀请到了诸多优秀的演员们,老戏骨如王劲松、李成儒、于震、曹卫宇等,青年实力演员叶璇、牛骏峰、薛佳凝、周一围、喻恩泰、王自健等。通过他们专业上的加持,最终呈现出好的结果,这其实是一个正向循环,好的演员和好的节目、舞台,心心相惜,彼此成就。于震曾表示,“节目剧本的提炼非常好,台词很给力,演起来很过瘾。”演员李成儒则用自己与《骆驼祥子》的渊源感叹,经典需要如此传承。
第二,在舞美、镜头等外在呈现上,更趋于精细化和成熟性。
相较于第一季,《一本好书2》在硬件上的投入和表现,专业水准在线,且为内容呈现加分不少。第八期《了不起的盖茨比》,整个舞美的搭建和设计,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美国社会“纸醉金迷”的浮华,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主人公盖茨比“无法逃脱”的命运感。
事实上,精致舞美的背后,其实每次都是打破重建的“经费燃烧”,也就是说每期舞美都是根据书目类型而匹配相应的专属设计,显然第六期的《怪诞行为学》与其他期节目的舞美风格明显不同,现场设计成了围炉夜话的场景,不仅拉近了节目与现场观众之间的空间距离,让互动更即时直接,同时也把观者的情感拉近了,现场像极了朋友之间的“亲密”聚会。同时,不少观众感叹双十一上线这期节目太合适了,可以避免很多人剁手,甚至有网友发弹幕“我要给我女朋友买这本书。”
第三,第二现场的“品读空间”,拓展了节目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弥补了有限戏剧舞台所无法交代的信息知识点和发散性观点。
在《骆驼祥子》中,“品书人”的嘉宾们带领观者一起思考女性主义的角度上虎妞究竟有没有过错;在《简爱》中,他们关注到爱情世界中两人性格的一定局限会带来的问题;在《悲惨世界》中,又提到了如何应对不平等世界的复杂现实。所以说,通过第二现场嘉宾们的多元引导和观点发散,巧妙地联结了过去和当下,充分调度当代人的思考方式和自省关照,打破了历史时空寻求共通性,帮助大众实现对历史文化记忆的激活与重构。
两季节目22本好书、22次舞台呈现
一本好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一本好书》连续做了两季节目,推荐了22本好书,留下了22个难忘的舞台瞬间。实际上,这档节目也在不断地迭代,主动完成细致打磨基础上的持续创新,而深挖这背后的逻辑支撑,或许可以从其不变的严格选书标准中找到些许答案。
“我们选书有一条原则就是为了给个体的生命成长带来滋养,再就是是否能让大规模受众得到滋养。表面看上去,我们选的书好像都不是这个年代发生的事情,甚至有一些也不是我们这个区域和文化氛围里发生的事,为什么要读?但为什么很多读者都发现这件事跟我们有关?其实我们在选书的时候特别强调,能够比较直接的建立与当下生活、与大规模人群、与当下精神需求相关的联系,我们就会把它优先选出来。”在谈到《一本好书》选书和荐书原则时,关正文如是说道。
不难发现,《一本好书2》愈发凸显“建立与当下生活、人群、精神需求相关联”的选书标准,让观众通过阅读好书,发现自我,获得真正的成长,进而从个体上的精神滋养扩大到大众层面上的广谱适用性。知名出版人、果麦文化董事长路金波曾表示,“出现了《一本好书》这么优秀的节目,它不是天空中突然出现的一朵花,跟一个时代,跟所有人的选择有关系,所以文化方面让我觉得更加振奋。”
在《红岩》中,让不少观众深思,对任何时代的个人而言,都有高于物质利益的生命价值,都有超越个体生命的更高追求,成不成英雄并不是一个优先级最高的考量,心中有正确的标尺才最重要; 在《骆驼祥子》中,不少奋斗在一线城市的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引发了无数观众对个人局限和道德自律的反省; 在《红字》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任何一个网络群嘲事件的影子,光明与黑暗、勇敢与懦弱、爱的宽恕与恨的纠结,反复叩击着观众的心灵; 在《头号书迷》中,我们会反思当下的偶像文化,偶像与粉丝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在《简爱》中,女性应该学会独立和爱情平等的真谛。
纵观这些好书们,无一不巧妙地呼应着当下所发生的一切,通过对经典的演绎,促使着观众去反思和自我内心关照,形成新的认知。
以观众为本位,拓展“文化流量”的影响力
提升大众审美品位和价值导向
新一代网综的收视群体有着全新的文化认知观念,如何在他们其中潜移默化地输出正善价值观、引导他们理性思考人生可能遇到的大起大落,是超脱书本以外的核心事情。正如《光明日报》评价《一本好书》第二季的心意:“相比形式上的创新,观众更为看重的可能是它保持对现实的观照和对人的关怀,观众得以在这些经典之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勇气,汲取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力量和启发。”
“其实,最有效的阅读是对经典的阅读。读书是给人智慧。一个人因为生命时长所限,视野和精力必然有限,如果你想更聪明,你一定需要他人的智慧。不管怎么样,读历史书、科学书、小说,其实都是在用别人发现的东西,别人阐述的东西来丰富自己,这是最核心的阅读利益。而在这个阅读利益里,经典是沉淀最多的、最丰富的、最微妙的,因为这是被很多国家的几代人都认可的,也是效率最高的。”关正文格外注重阅读经典的必要性。
事实上,根据图书调查、研究、咨询机构(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一本好书》第一季节目收官之后,曾在首播令节目一炮而红的《月亮与六便士》在节目中播出期间的图书销量较前一年同期增长了322.5%,而《万历十五年》《暗算》《人类简史》则较同期分别增长了138.82%、248.66%、97.87%。第二季节目,更是落地了“全民阅读主题”的线下活动,在北京、广州、南京、南昌、郑州、长沙、武汉六、七地举办线下匠心读书会,并赠送万本图书,用实际行动倡导全民阅读,传播经典阅读之美。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观众的审美标准在不断地进步,而他们对节目的判断标准也更加多元和立体,能够真正契合或击中他们柔软内心的节目作品,或许才是他们从心底认可的好内容。
如果抛开“炫技”的层面,作为内容人,最想留下的东西是什么?大抵是一种初心情怀,进一步说就是一种对内心情感的关照。当然,情怀或许是较为宏大的概念,具体到承载的节目之中,就是创作团队想要表达的态度,它也许是一种正能量价值的传递。
关正文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勤勉地精耕文化品类综艺,在接受“传媒内参”专访时也曾表达了不忘初心的愿景:“尽管大众精神生活水准的提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总需要一代代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不断地去努力。”
刚刚,《一本好书》第二季收官。有趣的是,节目组专门精选了鲁迅先生的17篇杂文作品,由六位在校大学生依次“重读”,仿佛一种“见字如面”的既视感。而之后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如约上线《见字如面4》,两档自家品牌类节目之所以能够巧妙地呼应衔接起来,大概也只有关正文总导演敢这么做。据说,《一出好戏》也在他的计划表上,看来是要把此类主题节目做精做透,值得肯定,同时也让观众有了更多看到好节目的可能。
很有教育意义的综艺。支持!
让《演员请就位》和《我就是演员》看看导演和编剧以及演技的差距。
改变令我失望,总觉得表演少了点火候
主持人也太像王洛勇了吧,这季被B掉的脏话也太多了吧。第三季什么时候来啊
这世上,总得有人去做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儿。
于震 曹卫宇《红岩》李诚儒 谢孟伟《骆驼祥子》喻恩泰 海一天 吴优《红字》武打小冠军们《汤姆·索亚历险记》叶璇 高亚麟《头号书迷》王劲松 曹卫宇 尤靖茹《悲惨世界》牛骏峰《了不起的盖茨比》周一围 薛佳凝《简爱》众人选读鲁迅杂文
每一个五星都是在为下一季续命
真是良心节目
陈晓楠和宋方金和许子东的聊天在三个纬度上,他们只是各自表达而已。许子东内容和深度,对方get不到啊,他看出和宋方金没啥聊的后就放弃了。无比怀念梁文道。
第一集选题,第二集史航,都是扣分项
叶璇那集真的被演技震撼了,太有代入感第十集:鲁迅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化类综艺真的很棒!!!不过这一季选的书没第一季精彩了,也可能是演员水准下降了些当然要吹爆《红岩》和鲁迅杂文中国作家里有迅哥儿真的太让人骄傲了,绝对的民族自豪「头号书迷」演得真精彩,让人都毛骨悚然「简爱」其实想看袁泉来演可以作为种草书籍的综艺,然后听一些大拿聊聊读后感和导读也不错
终于等来了第二季,但是第一期就是这样的主题一开始有点害怕不想点开…看了之后发现拍得真的很有心,利用蒲志高、反派与观众的对话,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许云峰,江姐等革命者们意志之坚定,理解了一种叫信仰的东西(理想不是装饰生活的火花),他们不是一种“我们认为其虚拟且遥远,怀疑真的有能忍受得了那样折磨的人吗”的不可信…看了这个节目好像有些理解这本红岩理解革命烈士了,真的被感动到了…
看了第一期,抓取片段深入得好好!演员演技也给力!喜欢反派们和观众的对话,在沉浸于故事的同时又能抽离出来冷静思考… 从人性逐渐仰望信仰的力量 / 解读嘉宾们的聊天能不能有点实质对话,不要各说各的♀️
华为的华作姓氏应该念hua4,四声,手机名字太出戏了。
你来了,你来了,我终于把你等来了!
还是原来的配方和味道,演员的演技太棒了,舞台剧更能体现水平啊!最后还是被《红岩》的故事给打动了,我们的今天是用前辈的牺牲换来的,我们无以回报,唯有好好珍惜。2019.12.12 第二季看完,最喜欢《悲惨世界》那一期,伟大的作品,让读者看完都心中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复。书单中又多了几本好书,只可惜这一季只有《简爱》是读过的,这个节目已经成为我读书的源泉,阅读也可以如此有趣!BTW,10期太少了,根本不够看啊!
整体舞台效果特别棒,看完有特别想看书的冲动,尤其《怪诞行为学》《鲁迅杂文集》,完美起到了导读的目的!
疫情期间连续看了第一季和第二季的《一本好书》。每天吃晚饭的时候看一集,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慢慢的全都看完了,这样的综艺真的太下饭了!除了有脸熟并且演技在线的明星们演绎之外,还有史航、许子东这样肚子里有干货的学者做中场的引读和剖析。甚至被高亚麟和叶璇演绎的《头号书迷》吸引而连夜去读了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说,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骆驼祥子》最写实(直接牵了三匹活的骆驼到舞台上我也是真的很服气)、《汤姆·索亚历险记》 最有寓意、《头号书迷》 最引人入胜、《怪诞行为学》最让我想读(王自健的脱稿能力业务能力真的很加分)、《悲惨世界》最勾起童年回忆。不论国界、不论年代、不论作者 只专心推荐一本好书,无论如何,期待看到第三季。
没有哪部综艺比这更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