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影评,只是有感而发的碎碎念。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年初那几张京郊大雪中人们排队的照片,感慨生活不易。拿电影中的剧情和背景对比中国超一线城市的职场人生活,女主也许算是略微幸运的。我自己刚步入社会一年就被鞭打到推翻之前很多认知,改变很多想法,在还没有孩子房子车子的年纪快速地认识到生活的不容易,看社会新闻时那种感受跟上学的时候也很不一样,工作以来那种无力感是更深的,不仅不能改变什么,甚至自己想逃避也无处可逃,一步错步步错,经验的积累主要靠一次又一次吃亏。观察已婚已育甚至有好几个孩子的职场前辈,我对未来的生活感到恐惧,因为前辈尽管在事业上已经如此成功,也无法平衡家庭和事业,我加班的时候也会想,做他的小孩也不容易,爸爸都见不到几次,可是他像打仗一样的生活也已经是有老婆还有长辈在兜底,如果是他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肯定是更加无法兼顾,世俗意义上的家庭事业都很好的成功人士尚且如此,好歹有房子车子有家人,如果是什么都没有的年轻人呢,每次想到都对未来不寒而栗,如果普通人过得好肯定是做过取舍,要么放弃理想,要么在家庭和婚姻中妥协,要么就是降低对阶层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就像对孩子的陪伴和事业上的追求,无论有没有人帮忙,就是没法两全的。然而在我们国家的语境下,只提事业和家庭甚至是很残忍的事情,因为除此之外还可能碰上烂尾楼、所在行业被完全打击甚至彻底摧毁、法律上的极端不公、系统性的毫无办法的事情,以及各种随机碰到的糟糕事情,这些似乎都等着在人濒临崩溃的时候再来踢上一脚。还能怎么办呢,只能苟延残喘尽量做好准备,迎接艰难的现代人生活。
读书的时候,看过一个调研,世界上最容易陷入贫困的人群就是——单身母亲,并且很难翻身。经济的压力,育儿的困难,社会的舆论,职场的鄙视,甚至家人的排挤,使得单身母亲的生活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这部影片,88分钟看完堪比打斗奔跑的警匪片还累。
电影中,女主茱莉每天都在战斗,她的战斗并不是为了取得什么突破或者进步,而仅仅为了能够每天都维持正常生活的运转。她天不亮就要安排孩子,送孩子去邻居老太太那边,但是邻居已经表示很快将无法帮她看孩子了,闹心;然后疯狂赶时间,因为罢工,交通经常中断,需要不断的换车,打车,拼车,有时还要靠运气,继续闹心;到了酒店,需要帮助处理上司的工作,需要与平级斗智斗勇,需要安排下属的分工,解决她们的难题,费心;抽时间还要寻找新工作,还要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违反规定去参加面试,非常费心;终于下班了,但是罢工还在继续,没有交通工具可以回家,累心;精疲力尽回到郊区,先接孩子,被老太太指责太晚了,继续累心;回家给孩子洗澡,做家务,听孩子叽叽喳喳,再累也要听,给前夫打电话,对方就是不肯接,抚养费一分没有,我就问:难不难?累不累?崩溃不崩溃?如果这就是以后的每一天,那么能够撑到哪一天?
钱包越来越扁,工作越来越难以进行,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她依然为儿子操办了生日聚会,请周围的邻居孩子来家里做客,满足儿子小小的愿望:购买了他一直想要的跳跳床。三头六臂,也不过如此,她真得好累,她不是只做一种事情,她需要做各种事情,处理各种麻烦,但是她很勇敢,她从来没有考虑妥协,她是友好邻居,是能干职业者,是无所不能的妈妈......,当在儿子生日聚会的空闲,男邻居帮她修好了一直漏水的水管,然后她不由自主地亲了他一下,画面停了三秒。然后,她赶快圆场,有点尴尬,但是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尴尬,因为她需要继续投入到这种日常的战斗中,无止无休。那个吻,有点引诱的意思,生活的逼迫,让她的自尊已经在支离破碎的边缘。这个让我感觉很不好受。
她也会故作轻松跟酒店门卫说说笑笑,拉拢关系,比如让酒店门卫帮她一下,但是大家说到底,都是职业人,所以规则还是规则,她需要支付酒店用车费用。这就是现实,没有拯救者,连自己能不能拯救自己,自己都不知道。夜晚,在浴缸中,那是唯一属于自己的一点时间。花掉的妆容,疲惫但依然不想放弃的表情,让人想到余华那句“心可以碎,但手不能停,该干嘛还是要干嘛。”的中年姿态。但是最后,她还是被酒店给辞退了......失去了工作,钱包也彻底扁了,前夫电话依然无法接通,面试结果依然没有通知......,一切都停摆了。那一刻,女主完全不知道生活要如何继续了,哪怕她去一小超市想当一名理货员,都被拒绝了。
幸好,生活出现了柳暗花明,她最后还是被通知面试录取了,脸上终于出现了舒展的表情,喜极而泣。
要知道,电影中,女主是经济学硕士,一直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大概率是因为生育而失去了工作,婚姻又出现了问题,丈夫玩起来隐身,不得不去酒店从事服务员工作。如果她只是低学历人员,恐怕更加雪上加霜。
试问:她做错了什么?需要她付出如此多的牺牲去弥补。
这真得是一部现实恐怖片。
相信片中开头的一段早高峰,几乎每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都感受过,拥堵的交通、等不来的公交,只能在寒风大雨中看着不断流逝的时间干着急。
朱莉作为一个经济学硕士,婚前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市场调研员,却在离婚后为了孩子被迫成为酒店领班,甚至最后失去经济来源向生活妥协去超市应聘收银员,这一幕和《82年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去超市应聘一样,店员说:我也上过大学呀!不得不说这真是社会的一种悲哀。
但电影终究还是给了观众一个美好的结尾,朱莉最终得到了更好的工作。但这份工作,她就算全力以赴,能应对吗?她的孩子怎么办?周围人已经不会帮她照顾,还能指望连孩子生日都忘了的爸爸吗?所以朱莉的困境,不会解决。
结合目前韩国打破世界的低生育率,这部影片真是今年最好的避孕药!
全职的故事讲得很精妙,它截取了女主人公很短的一段经历,讲述了她的前半生: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硕士),有不错的工作,后来离开职场(被解雇?自愿回归家庭?),离婚后成为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为着经济原因又重新出来工作,工作时只能将孩子寄送在邻居家照顾。而这次她能找到的工作只有酒店清洁员领班这样的岗位:清扫房间,甚至要处理客人抹在墙上的粪便;因为家住远郊,她每天要在通勤路上花费几个小时,回家后还要照顾孩子,每天精疲力尽,毫无个人时间。尽管如此她也是一个温柔的母亲,没有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些全是在影片的细节中一点一滴交代给观众,观众可以直接看到的,是她几天时间里所面临的麻烦和问题:前夫失联,拖欠赡养费,她被银行催账;有好的工作机会需要去面试,却难以请假并遇见交通罢工导致时间越发紧张,她一直在疾走或奔跑:赶车、赶上班、赶面试、赶回家,配乐几乎都是节奏急促的人工合成乐,让人焦灼和烦躁。她无处求助,只能凭自己硬撑;她的面容一直是绷紧的,很少露出笑容,像一根随时会断掉的弦。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她向几位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求助:你父亲还能再看顾俩个孩子吗?你还在巴黎吗能顺便带我回去吗?你能帮我代班吗?这让她显得讨人嫌、没有分寸感,但是真是太真实了,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她显然是一位高自尊高敏感的人,若不是走投无路,她不会厚着脸皮到处开口—并被拒绝。可是,试一试也好,万一呢? 所以男邻居雪中送炭邀请她搭了顺风车,后来又随手帮她修好了热水器,她下意识的吻了对方一下:那场景非常尴尬,但我也可以理解,这是孤军奋战太久之后,对他人一点善意的过度反应。 山穷水尽时,她迎来了转机。故事到此为止。可这转机真的会改变她往后的生活吗,她会有经济能力搬进城里吗,她的孩子可以找到新的托管人吗,新的工作环境会比之前要宽松吗,如果遇见特殊情况,她有求助对象吗? 如果这不是一个故事,是真实的酒店女清洁工,她没有硕士文凭,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一样住在远郊,一样有俩个孩子,一样身边没有丈夫家人,她会怎样? 无论如何,这是今年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好的一个故事。
节奏极佳,配乐用心,整部电影顺畅无比。单亲妈妈对生活与工作的干练,就和电影本身简洁的手法一样,让片子非常利落。几处不多却非常重要的睡前、梦境、睡醒,简单而干脆却浑然天成的剪辑,也完全符合基调、情绪、人物状态。
即便在如此完美的节奏下,很多细节依然没有丢失,对保姆的态度,前夫打不通的电话,工作一天后一个人租货车运蹦床为孩子准备生日聚会,为了翘班面试使用手段……特别是信用卡没法使用,偷偷用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是最心酸的一幕,但导演从来不用类似的生活无奈来博取观众同情的眼泪,都是一笔带过或迅速转场,以让观众停止对主角困境的同情,更多地让观众和女主一样投入生活的努力中,相反只在结尾给了女主一个很长的固定镜头,观众和女主一样,终于可以长舒口气(对比开场呼吸的大特写镜头与突出呼吸声)。
或许有部分人会觉得结尾过于美好,来个失败的结尾更像“电影”或电影节的那种“电影”,但既然导演本身就有意回避了同情,而侧重生活中种种无奈情况下需要的尊重与理解。比如女主给孩子重新找到保姆后,她对之前保姆的态度,就是很好的说明,所以导演自然就不需要一个看起来更深刻的悲观结尾。
在如今大量政治正确,煽动性别对立情绪,一味卖惨博取同情和眼泪的女性电影中,本片是一股清流,用干练的镜头语言告诉人们,女性不需要同情与眼泪甚至特殊优待,只需要理解,尊重以及应有的权利。
单亲母亲相较起来是更下一层地域。很操蛋的一点在于,朱莉在母职和工作都已用尽120分力气,但从孩子或职场角度评价也许只值60分。整个社会体系是洪水猛兽,个人的一叶孤舟又怎能在其中独善其身?像诺兰从蹦床上摔下来一样,对女性、成为母亲后的女性、成为母亲后的职场女性没有安全网支持,朱莉受伤是必然,这几乎能成为一个隐喻了,区别仅在于严重程度。我们从影片感受到整个基调是焦虑紧张而不是悲伤完全归功于朱莉超人般的意志和超强的行动力,若非如此则很可能目睹松子或绝叫的故事,但就算如此,独自在站台边的那个镜头,朱莉有没有想跳下去的瞬间?全篇属于朱莉自己的时间只有那个不得善终的吻,她永远在路上奔跑,她睡梦中的呼吸紊乱,她的流泪也只能在化妆的时间,她的生活如同巴黎的公共交通永远充满意外和没有预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罢工。
p.s. 罢工是权利,本身亦是为了争取工人权利的手段,但没有权利是不需要牺牲而可以获得的,我觉得这里把罢工造成的消极后果很具象地表现出来了,仅仅是公共交通的停摆对于每日例行通勤的城市人的影响都相当致命,everything comes at a price.
《À plein temps》
真实到欲哭无泪,恐怖却疲心乏力
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恐怖惊悚片,把正宗纯熟的生活苦难塞到每个观影人的嘴里,可大多数人都选择细嚼慢咽早已习以为常,不过是生活常态。
看完开头争分夺秒的几分钟就已被深深至郁,剪辑如此紧凑,跳转如此急促,很可能就因为多喘了一口气、少跑了一步,这一切看似平和的生活就要瞬间崩溃,一个单身母亲要照顾孩子同时兼顾工作的紧绷状态被拍出来搬到荧幕上原来具有这样巨大的心理冲击力。简单质朴的画面响起往往只会在特工电影里主人公们执行“不可能的”任务时才会出现的紧张配乐,追求幸福生活,甚至都不奢求富足,也何尝不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只是这个特工没那么多高科技设备,也没有高智商同辈,更没有可供选择的后备,唯一的出路唯有奔跑,追赶上那即将启程的列车,马上就要罢工的计程车。好不容易爬上了车,才发现原来一车人都是生活特工,无不疲于日日奔波、苦于夜夜难眠。
生活从不怜悯他人,好在人却懂得互相搀扶。邻里的出手相助对于处在窒息边缘的我们显得尤其珍贵,感激之余也容不得慢下脚步,只能在人挤人的城轨上用闭眼捕获转瞬即逝的暂停。最后的最后,被好工作幸运录取的泪,开心苦涩都不过是开启了另一场只允许赢的角斗赛、只可以冲的马拉松。
被泪与汗模糊了的双眼看不清这恐怖的生活,只有哭着干下去的幸存者才有资格硬挤笑容,佯装轻松,而输了的人只会孤独的死去,无人问津。
速度感做的很棒,剪辑、摄影和配乐相得益彰,女主的生活节奏让人窒息,结尾也收的很漂亮。
沉浸式体验职场单亲妈妈疲于奔命、被生活暴击的每一天。结尾峰回路转,但感觉又是一场新的战役。法国左翼作者们写的剧本,有时真实得让人想喊救命...
同事和上司眼中的我,怕苦怕累常迟到,翘班开溜耍滑头。只有自己知道,为了生活我早已尝尽苦头。邻居和朋友眼中的我,早出晚归不顾家,东奔西走瞎忙活。只有自己明白,为了生存我已经焦头烂额。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千疮百孔,整天强颜欢笑,整夜辗转难眠。为何总是疲于奔命?只因我身为人母,我只能赢。新时代的现实题材惊怖电影。她很怕,怕迟到,怕催款电话,怕电车过站,怕工作出错,怕面试失败,她的胆战心惊,每个月薪四千供房贷养孩子的母亲都感同身受,太累了,累到没时间去思考自己究竟多累。这种累不仅表现在剪辑上,她的所有时间都除了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她的大部分空间属于公共空间(交通工具,工作环境,社交环境,采购环境),只有小小的浴缸才能装下片刻自己,就连哭泣也只能与化妆一同完成!比起鬼怪,夹缝生存是距离最近的恐怖。
电影依靠的是外部压力下所产生的压迫感,它在社会层面上给工薪阶层的观众的感染力是感同身受的。剪辑节奏跟音乐节奏十分合拍,处处把握着人物情绪上的起伏,也决定了全片的节奏。
单亲全职妈妈城郊跑通勤,节奏紧凑到几乎无法喘息(怒赞!),估计这编排得让太多苦逼的上班族感同身受了,快到最后真的揪心以为暗示她要卧轨了。。。好吧,最终的设计算是抚慰了一下下,尽管现实世界不可能有如此结局
女主性格很不讨好啊,感觉周围的人都欠她似的,比起很多中国打工人来说她这样还是可以了
太好看了,都不舍得看完…
看完之后,觉得这片子又重又轻的。重在每个女人当了母亲瞬间变成劳碌丫鬟命,轻则这个妈妈面对的除了育儿最大的困难是通勤交通问题。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妈妈在国内的话要面临多少东西......喜欢泡澡戏的隐晦表达。(话说法国导演为什么这么喜爱这种美好结局呢?un autre monde,goliath都是,有说服力吗?Est-ce qu'on peut y croire?non. Ça nous donne l'espoir? non. L'humanité hyporcrite.
数度被导演的视听调度逼到濒临休克……
剪輯和配樂將生活的窒息感拉滿,讓打工人感同身受,使人筋疲力盡,然而又不得不急速前行,結尾的一通電話,是失序生活的終點嗎,又或者是另一段失序生活的起點,而很多時候,有機會失序反而成了一種幸運。在個人生活失序的明線背後,是社會層面失序的暗線,視角聚焦在小人物,言外訴說的皆是大時代。
结尾泪奔。罢工只是撕裂伤口的一阵风,时空的复沓将无数巧合消解为宿命式的无解,以天计数的焦虑感被压缩至分秒。每一镜掷地有声,紧绷的剪辑让偶然的定格如卸下千斤担时长吁的一口气。狂奔的身影,强装的笑容,堵塞的城市,呼啸的列车,还有游乐园上下起伏的“飞船”前激动而苦涩的泪水。我们需要光荣的左派电影,永远需要。
节奏非常得好,那种无力感能够让人感同身受
至少房子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社会上的工作也没多少不公正的对待。中国真的惨多了……
法国参加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比赛片,获得最佳音乐奖。导演确实不错,把影片处理得一气呵成,毫无“尿点”,在行为中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显示了不错的叙事功力。结尾给了一线“光明”,但也限制了影片立意的深化和扩展。
原来我们不知疲倦,穿街走巷,和时间赛跑,为了爱情。现在我们疲于奔命,朝五晚九,和人生赌注,为了特么的生存还有核酸证明。艹
这是我近来看过最紧张刺激的影片,全片没有枪支,连刀片都没,更不会有血,却比最近看过的《犯罪都市2》《魔女2》《灰影人》等等全部打包加起来都要紧张刺激得多。一个有俩娃的单亲妈妈,跨市上班,遇上罢工,凌晨就得起床把娃送到接送上学的保姆那,然后赶去巴黎上班,还不一定有车(因为罢工),还要一边面试新工作——没成的话,现有工作大概率也完蛋。 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无比紧张,就是再次感慨:还好没娃,生活万岁。
与男人相比,大概是对方更多的是可以选择放手吧。或者再找个女人解决孩子的问题,继续当撒手掌柜。但是女人就不行,女人撒手了她就成了令人嫌弃的松子。不婚不育才是拯救女性的唯一可能。
85分鐘的窒息在最後終於迎來一絲喘息,一度以為她要臥軌,但當著孩子們應該不會這樣做。缺席的alex和把他的好意誤當情愫的父親朋友,人在極累的時候大概都想找個依靠吧。法國好歹只有育兒和交通壓力⋯⋯
#venezia78 working mother 看本片应该会有感触吧。我不是working mother ,但深受交通系统罢工的困扰,对女主深深的同情。影片描写一个生活困境中的人却没有煽情,节奏紧凑,drama逐渐升级,摄影、配乐、表演都到位。片中几乎都是女性角色,除了保安和前夫必须是男性之外只有儿子同学的父亲是男性。
换一下国籍,讲的就是住在燕郊的单亲妈妈每天跨省通勤,因疫情管控八通线停运,只能天天拼车或者骑共享单车上班,最后因频繁迟到被公司辞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