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二十五件国宝漫步魏晋、南北朝和隋唐, 这季的制作太赞了,有动画、对话等等,比如在阿斯塔那俑那集里,阿斯塔那俑活灵活现地演绎了个“博物馆奇妙夜”。立狮宝花纹锦这集无解说,图示配着动感的音乐太酷了,古人的“阴阳经纬编织法”还可以用电脑编程二进制0、1表现出来,感觉程序员附体。把李白请出来介绍这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也是再合适不过了。水晶缀十字铁刀这集里,这把唐刀与“师傅”汉刀的对话也是巧妙。
央视,在大多数人心中是正经严肃的形象。
每当提及央视,首先联想到的都是《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耳熟能详的电视节目。
实际上,央视在拍纪录片方面也堪称一绝。
比如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然地理纪录片《航拍中国》,医疗纪录片《手术两百年》等等,都堪称国内顶级。
上个月,央视拍摄的一部人文纪录片也高分回归。
今天,就来一起聊聊它——
类型: 纪录片/短片
首播: 2020-06-13(中国大陆)
季数:3
集数:25
片长: 5分钟
这套纪录片于2018年播出第一季和第二季,豆瓣评分均为9分+。
时隔2年回归,再次以顶级的制作和品质再次征服无数观众。
截至目前,在豆瓣上评分9.5。
从片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部将镜头对准国宝,讲述其背后故事的纪录片。
正因如此,也有人调侃这是“央视史上最贵纪录片”。
在如此厚重的主题之下,十分难得的是:
《如果国宝会说话》跳脱出了同类型纪录片枯燥乏味的拍摄和表达。
它以一种别具匠心的呈现方式,实现了“轻”与“重”的巧妙平衡。
“轻”的一面,来自这部纪录片的“表”。
从其逗比搞笑的宣传海报就可见一斑——=
在每一集的开头,都有一个类似手机短信的提示音:
“叮叮叮~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于是网友们就纷纷回复“已查收”的弹幕,实现了影片和观众之间的默契互动。
片中的解说词,也不再是央视向来一本正经的风格,转而走向活泼逗趣的路子。
比如在第一季里,把陶鹰鼎说成是“一只有着胖胖腿的鹰”。
在第二季中,把素纱襌衣的蚕丝来源说成是“健壮肥胖的蚕宝宝”。
到了第三季,又把唐代仕女俑说成“大唐的一枚胖妹子”。
用网友的话来评价:官方卖萌,才最为致命。
当然,最能体现这部纪录片“轻”的一面,在于它的时长。
每一集的时长,都只有短短的五分钟。
用简短的时间内,将一种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制作手艺、人文意义等方面逐一道来。
这既充分展现了文物的价值,又以短小精悍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
用“轻”来形容这部纪录片,指向的是它的“表”。
而“重”,对应的是这部影片的“里”。
用总导演徐欢的话来说:
“我们是用现代人能听懂的语言,用白话描述了一遍国宝。我们要让文物活起来,就要想办法让观众感兴趣。但这个感兴趣,绝不是哗众取宠,也不能哗众取宠。”
为此,主创团队走遍全国各地,访问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多处考古遗址。
最终,从全国300多万件珍贵文物中,甄选出了跨越千年的100件国宝。
在排列方式上,主创团队也十分走心。
入选的100件国宝,按照出现在历史上的时间顺序,分为四季来展示——
第一季国宝的跨越时间为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第二季为秦汉到三国两晋;第三季为两晋南北朝到唐宋;第四季为元明清。
比如在最新的第三季的第一集,讲述的是《洛神赋图》的传奇故事。
黄初三年,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
黄昏时,疲惫的一行人到达洛水,停下车马休息。
此时,一阵微风吹起,平静的水面上出现一位伊人凌波而来。
伊人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瞬间击中了曹植的内心。
他用华丽的辞藻形容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又如云笼月,雪回风般朦胧。”
曹植解下玉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
二人情意缠绵,无奈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
天地间的神灵,都为这未及开始、就已结束的相逢叹息——
风神屏翳收敛晚风,水神川后止息波涛,河伯冯夷击响神鼓,女娲发出清冷的歌声。
而伊人终跨上玉鸾,乘六龙云车离去。
曹植逆流而上却追而不得,最终只能怅然踏上归途。
根据目前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洛神赋图》共存世9个版本,母本应当创作于公元6世纪,传为东晋顾恺之所作。
从初识,到相知,再到离别。
顾恺之用三个部分来呈现了这段缠绵悱恻的传奇故事。
而主角曹植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被作者生动地呈现在画卷上,使观者被洛神与曹植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
和《洛神赋图》一样拥有传奇故事的国宝,是第七集讲述的花树状金步摇。
步摇,是在中国古代红极一时的头戴饰品。
片中展示的这对花树装金步摇,出土于北燕皇族冯素弗与妻子合葬墓。
基座用来和头发缠绕固定,工匠以金博山上缭绕的步摇枝为托,经手工弯曲后做出几个圆环。
极薄的金缀叶若即若离地挂在圆环上,生出颤动感。
被佩戴于头顶后,当主人走动时,—步一摇动。
它们随风如树轻摆,像是一树金色的花开,万束光来。
6个多世纪以来,这些轻如薄翼的金缀叶,明明灭灭间连缀起的是一部亚洲装饰美学的交流史。
从十六国到唐,政权频繁交替,分裂统一。
唯有步摇所代表的头饰美学亘古不变,已成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
除了上述的这两件文物之外,片中还记录了不少造型奇特、功能各异的珍贵国宝。
比如,用来盛水的鎏金银壶、用于纪念唐太宗战马的石刻昭陵六骏,以及用来战斗的近身冷兵器水晶缀十字铁刀等等。
每一件,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
它们以古老的身躯,诉说着祖先留下的智慧,展示着璀璨的华夏文明。
为了充分表达对古人的解读和致敬,片中的旁白文案也极富诗意。
给大家放几段文案感受一下:
我们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盛大,且歌且舞而来。
我们曼妙丰姿里,就是生命;我们轻盈飞过处,就是天空。
我们用“仿佛”这个词语描绘心念的状态。
彷佛天地间、时光里,世界的样子,我们的样子,每一刻都是一场雕刻。
就在此刻,就在这里,世界在这里大同。
记忆中的女子云鬓花颜,行走在美好里,莲步轻盈。
日月星辰里,她的金步摇缠金流光,金枝叶长坠荡漾。
无垠星河间,跟随她的足迹,看到了一步一欢喜。
值得一提的是,优美的解说词,并不是这部纪录片的唯一追求。
为了让此片更加科学严谨,创作组有着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
学术顾问从前期就介入,参与选题、开题,之后由导演负责执行。
成片之后,要经过文博专家商讨和评议。
到了播出前的最终阶段,还要经国家文物局专家把关。
在如此严格的制作程序之下,才有了我们在荧屏上看到的100件既生动有趣,又干货满满的国宝故事。
在谈及此片的创作初衷时,总导演徐欢说道:
“希望这一百个五分钟,能够成为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五分钟请你点进去,激发你更渴望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
乍一听,很像街头吆喝的小贩。
但恰恰是这种朴实无华、用心安利国宝文物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却让人感动。
正如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台词所说: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被认识、被了解、被关注和铭记,才是赋予这些国宝生命力的最佳方式。
*本文作者:张不才
第二集 王羲之《兰亭序》 神龙本 文案:神往 王羲之与友四十一人在兰亭雅集,众人将所赋诗词辑成并邀他作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序原作自初唐之后便不知所踪,唐代即有兰亭序五大书法家的摹本,此版传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所摹,因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称为神龙本,唐、宋、清代的皇帝都对兰亭序推崇备至,宋代书法家米芾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更被后世公认为书圣,兰亭序被奉为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
兰亭修禊-简介 所属年代:唐代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馆 尺寸:长卷,绢本,横80.5cm
类别:古贴 兰亭序神龙本一般指兰亭修禊(冯承素摹兰亭序),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勅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我们所见到的一些被称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然而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难得的珍品。 神龙本兰亭是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最为精美的一本。因为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显得自然生动。 传说唐太宗派人用几近骗取的手段得到了真迹《兰亭序》,奉为至宝,命朝中善书者摹拓数本,广赐王公大臣。最后,深爱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将真迹带入了昭陵,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
第九集 唐代仕女俑 文案:胖妹的春天 你梳着少女特有的双垂髻,端庄可人。你脸颊饱满,小巧的鼻子和嘴巴都让人怜爱。你穿着圆领宽袖袍,襦裙上的花色已经看不见了,但一定是当年最时兴的纹样。 那年的你,刚过10岁,你在大唐贵族人家当丫鬟,但你悠然的样子说明心不累,因为你是大唐的一枚胖姝子啊。1000年后的胖妹如我看到那时的你,真是羡慕、嫉妒、爱。 到了14岁,渴望的年纪,你学会了欣赏姐姐们的妆容。堕马髻慵懒又高贵;倭堕髻配合圆润的脸庞,仿佛正被人宠溺;这种双螺髻活泼俏皮,是那群爱玩的疯丫头的最爱;梳着双环望仙髻的舞女你也欣赏,因为那夸张的发髻舞动起来如蝴蝶翻飞。 有时候,你也会穿着男装抬头挺胸地走在朱雀大街上,变成长安城最酷的小妞。你会帮主人梳妆,她经常用一上午时间打扮自己,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最后,戴发饰。如果你恰巧认识一位日本国的遣唐使,他会告诉你,这样的妆容已经流行在日本的宫廷。 等再长大一些,你可以拥有更丰富的生活。你也许会加入马球队,因为你骑马打猎都不逊于哥哥们;你梦想仗剑行侠,因为你追求绝不雷同的人格和精神;或是陷入爱情也不错,你心里偷偷期待着孕育一个新的生命。你的选择有很多,在中华数千年的帝王时代中,只有大唐的女子选择可以如此多。 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只是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 大唐,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正在于你不用投他人所好地成为自己。 让你们绽放,是大唐做的最让人激动的一件事。能够这样绽放的时候,就是春天来了。
唐代仕女俑-简介 所属年代:唐代
馆藏地点:西安博物院 出土地点:新城区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唐墓 1988年元月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唐墓出土的一组仕女俑,共计10尊,最高的有86cm,最低的也有71cm,比一般常见的女俑都要大了很多,现藏于西安博物院。这组唐代女俑明显的体态特征是“胖”,根据女性的等级地位,刻画出不同形象的仕女。这些女俑虽然大多体态较胖,但并不臃肿,而是雍容富贵,娇媚动人,被现代人笑称为“胖妞肥婆”。 这是其中的第八尊,仕女俑面庞圆润、体态丰腴,头部右偏上仰、双眼微闭、双手在胸前似在托举;斜襟圆领装。 发髻为垂练髻式,将发分成两边每边下垂后向上折起,用红绢缚之,并饰以少许珠翠。流行于中唐少女。 延伸:堕马髻
堕马髻是汉代妇女最引人注目、影响最大的一种发式。它像人从马上堕落之势,故称“堕马髻”。这种发式的特点是将头发高高耸起后再束成偏侧或倒垂一边的发髻。据史料记载堕马髻是汉顺帝时由皇后之兄梁冀之妻孙寿所创。这种髻式在汉代风靡京城,妇女们纷纷效仿,并且逐渐取代了辫发的习俗。到了晋朝堕马髻逐渐不再流行,唐代堕马髻大致出现于天宝年间,至贞元时流行,主要为已婚中年妇女所喜尚。 第十一集 昭陵六骏 文案:奔腾的纪念碑 公元618年,开唐第一仗,浅水塬之战,马身纯黑,四蹄如雪,名白蹄乌。 公元619年,雀鼠谷之战,连续三天,马未卸鞍,马身黄,夹杂白点,嘴微黑,名特勒骠。 公元621年,邙山之战,李世民平定东都,马身紫色,胸前中一箭,名飒露紫。 同年,虎牢关之战,马身苍白杂色,身中五箭,名青骓。 又一战马,纯红色,名什伐赤。 公元622年,洺水之战,马身黄色,毛卷曲,身中九箭,战死在两军阵前,名拳毛騧。 这六匹战马与帝王一同出生入死,飞渡了帝国的山河,跨过了时间的原野。战马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终成开疆拓土的一代君主,被草原诸国尊称作天可汗。为了纪念昔日最亲密的伙伴,李世民令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绘图雕刻六马,希望宝马与自己千古相伴。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以陕西省礼泉县的九嵕山为中心营建,在关中十八座唐代帝陵中规模无出其右。陵山北麓,石头做成的屏风之上,六马或挺身直立,或腾空飞驰,作为唐王朝的开国纪念碑凝固在神道两侧。 石雕中的战马尾巴被高高束起,马鬃被修剪成三绺,呈现典型的唐代战马形象。鞍、辔、镫、鞯缰,无不真实复现了军阵的威严,文韬武略被转写进艺术的画卷。北宋时,名将游师雄主持临摹六马石雕,刻立石碑,这是昭陵六骏的名字首次出现,拓本也随之流传天下。金代宫廷画家赵霖依据线刻画的拓片重绘彩色绢本《昭陵六骏图》,与人马一同出现的,还有磨灭在石雕表面的太宗赞语:“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历经风雨的石雕在陵园伴随唐太宗近一千三百年后,于20世纪初离开原址,遭到毁坏的飒露紫、拳毛騧被盗运到大洋彼岸,如今置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马在运输中途得到解救,现在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岩石可以被移动,艺术的丰碑却没有倒塌。图稿、浮雕、石碑、卷轴,艺术的意志超越了材质和媒介,斗转星移,昭陵六骏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仍然以特殊的方式,在时间的轨道上向前奔跑。
唐昭陵六骏石刻-简介 馆藏地点:西安碑林博物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所属年代:唐代 出土地点: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唐太宗昭陵
类型:浮雕 唐昭陵六骏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騧”(quán máo guā)、“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时被盗,辗转于文物商之手,最后流失海外,后入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昭陵六骏石刻是为纪念六匹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刻制的。传为当时工艺家阎立德、画家阎立本所作。昭陵六骏石刻原本在陵园最北端的玄武门东、西庑廊对称排列,总体呈阶梯状,由北向南渐次升高,马头都是朝向南方的祭坛。“昭陵六骏”选用精细石材,六块石材外尺寸大小基本一致,每块石刻宽约204cm,高约172cm,厚约40cm,均为青石质地。每块石的四周均先预留凸起状的石边框,姿态神情各异的六匹骏马均取侧面像,采用雕凿石表达15cm之深的高浮雕形式,其中三匹做直立状,三匹为奔驰状。史传唐太宗还令书法家欧阳询将每一匹战马的名字和御制颂词誊写于纸上,令工匠镌刻于石雕之上。虽然每一幅石雕上都留有一尺见方的凿字处,但字迹已严重风化。据记载,李世民为六骏的亲题赞语分别如下: 特勒骠: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青骓: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什伐赤: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飒露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拳毛騧: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白蹄乌: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特勒骠”原为东面第一骏,系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据说此马毛色黄中带白,嘴角微黑。浮雕中特勒骠左侧两腿抬起,右侧两腿着地,一侧腿同起同落的对侧步,是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达到的仪仗步法,此马可谓训练有素。该雕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青骓为东面第二骏,是李世民征战洛阳虎牢关时的坐骑。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雕刻上青骓鬃尾翻飞,四蹄横成了一线,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该雕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什伐赤为东面第三骏,也是李世民征战虎牢关时乘骑的战马。浮雕上什伐赤的姿态与青骓相仿,且身上也中五箭。该雕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飒露紫原为西面第一骏,也是在虎牢关战役中,李世民乘骑的一匹战马,由于这匹马毛色偏紫,所以取名为“飒露紫”。这块浮雕表现了一名战将为胸部中箭的战马拔除箭头的场景。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该雕刻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拳毛騧为西面第二骏,是一匹毛为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6箭,背中3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该雕刻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白蹄乌为西面第三骏。此马周身毛色乌黑,四蹄俱白。石刻的“白蹄乌”筋骨强健,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该雕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第十二集 水晶缀十字铁刀 文案:百炼成刀 刀,横刀,大唐的横刀。这只刀一直在地下睡着,—千四百年,只睡得个锈迹满身。它醒来的一刻,却突然觉得无限悲凉,当年沙场上同做军刀的伙伴竟无一全尸。偌大个中国,它是目前唯一出土的完整唐刀。 唐刀:大唐,你征战四方,无数将士为你而死,却为何不见武器随葬?难道不知我们已与主人融为一体? 唐官:兵仗者,谓横刀常带。但随葬一开,难免私藏,所以你们还是殒在疆场上来得其所。 两把刀,一老一少。那老者从汉朝来,此刻怒气冲冲。 汉刀:你可知罪? 少年唐刀:师傅,徒儿不知何罪。 汉刀:身长,刃直,柄以铁环相缀。你长了这副环首刀的脸面,却可还记得源流? 少年唐刀:汉之前武器多为青铜,其材质决定招法以刺为主,步兵为阵,对匈奴马战并不实用。改为刀,单刃、厚脊则大大利于劈杀。 汉刀:果然你只记了皮毛。 少年唐刀:汉军亦开始学习马战,环首刀在马上大杀四方,一举成名,几乎是当时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兵器。师傅您看,徒儿一直谨记。 汉刀:皮毛皮毛,你看看你的后背是什么字啊? “看锤” 这一锤砸下去是千斤的力量。他行走江湖的时候便以锤闻名,退隐之后大家只知道他是铁匠,据说他做了一场梦,梦醒来便满脑子想着做最好的刀。 铁匠:刀刃淬火,覆土刀身以控制降温的速度,让刀刃处无比坚硬锋利,而刀身保持韧性不易折断。 他干活的时候总喜欢自言自语。 铁匠:将铁锻打、折叠、拉伸再锻打,成百折百炼之钢。 水与火,看似最不相容的两种东西,却激出最好的刀。 少年唐刀:百炼之法是我们环首刀锻造的精髓,大破匈奴的不是环首刀的形,而是这百折百炼的刀身。师傅,骨子里的东西徒弟并未忘记,只是您为何拒绝接纳新鲜的东西呢? 唐刀决定向汉刀直言。 少年唐刀:环首以前只是拴绳子套住手腕以防止脱落,现在则刻画了刀的个性。系在我环首上的水晶猪是传说中域外战神的化身之一,入我中土则为我提振精气。大唐朝廷外国人都可以来做官,因他们信仰大唐,他们愿意成为唐人。师傅,一切属于骨子里的东西,徒弟并未忘记。只是大唐已是一个胸怀世界的大唐。 迷雾散尽,唐刀蓦地发现,自己还是孤零零的一个, 刚才的一切仿佛从发生过。 是独自前行?还是梦回大唐?唐刀意难决。
水晶缀十字铁刀-简介 馆藏地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所属年代:唐代 出土地点: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寸窦皦墓
规格:长84cm 重0.805kg 环首包金珥仪刀,1991年长安县南里王村窦皦墓出土,长83.3厘米 重0.805千克。 兵器。刀身呈契形,宽茎,一面开刃。刀背较宽,厚脊薄刃,直身平背,刀脊上有一行错金小字,唯后半段依稀可辨,为“X尺/百折百炼/匠XX兴造”;刀茎较宽,珥部及近首部包金;刀环为扁圆形,环上系挂一枚猪形水晶坠,大眼突吻,双耳后伏,卧姿,腹部穿一小孔,用于系结。 窦皦,唐书无传。据墓志记载,窦皦乃窦皇后的从兄窦抗之子,也是李世民的远方表兄弟,曾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平定天下,于贞观二十年去世。这把铁刀可能就是十六卫大将军所用的仪仗横刀,也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装具最奢华的横刀。 第十四集 黄河铁牛 文案:穿越时空的基建 唐开元十二年,一项基础设施作为国家战略上马。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事实上,当年国家铁产量的五分之四都被这项基建工程吃掉,约1100吨,这就是黄河铁牛,蒲津渡浮桥的桥桩。 蒲津渡浮桥在今天不大出名,但在唐朝,它是全国的运输命脉。河东的盐、山西的铁、关中的粮食,拱卫京畿的部队,都在此地集结。因此,这座浮桥的桥桩至关重要。浮桥漂于大河,关键的受力点,就在于岸上的桩。 大地之下,埋藏着唐帝国的综合国力。地面下,六根铁柱带着倒刺牢牢扎入地下,铁柱被特意做成倾斜的角度。而后牛顿定律启动了。铁牛自身的重力与浮桥的拉力产生了一个更大的合力,而且拉力越大,铁柱陷入地面越深,桥桩越牢固。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设计。今天,我们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当时,为了让桥梁设计的疯狂想法付诸实施,唐帝国的道路工程师也加入了战斗。 为了让铁锚柱越陷越深,其周围掺杂了大量石头块,锚柱下陷,石头块就会抬升,依然紧紧包裹锚柱,让整个工程可以在合理范围内活动,不会被黄河的瞬发力量摧毁。综合了冶金学、力学、建筑学、道路工程学的黄河铁牛也很给面子,它所负担的蒲津渡浮桥安全使用了500年,因黄河改道终没入泥沙。 根据当今国际通行的建筑标准,桥梁寿命不少于75至100年,直到今天,1300年后,作为桥锚的黄河铁牛应力结构依然完好,这超出了现代标准的13倍。 我们无法计算在唐代有多少人曾踏上过这架浮桥,感受着黄河怒涛对脚掌的压力。我们也不知道,有多少前来长安的士子、军人和商旅,曾经在这关河要冲瞭望,思考着大唐因何而强盛。 今天,我们用牛来比喻固执,我们用牛来形容倔强,也用来评价能力,赞颂我们欣赏的人。黄河铁牛可能是世界上加班时间最长的牛,他们用铁索拉起蒲津渡浮桥,见证了黄河改道,时光流转。黄河铁牛可能是历史上最励志的牛,仍然在黄河岸边默默伫立,看河山依旧。
黄河铁牛-简介 别称:开元铁牛、唐代铁牛
馆藏:陕西运城永济唐铁牛博物馆 出土地点: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
所属年代:唐代 1998年8月,永济市博物馆在蒲津渡遗址上发掘出土铁牛四尊、铁人四个、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 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口遗址。四尊铁牛也是我国发现的重量最重、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 铁牛每尊高约1.9m,长约3m,宽约1.3m,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m,长约2.3m。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m,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铁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径0.4m,长约3.6m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在铁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铸范缝痕迹,可观察浇铸、范块痕迹,分析出铸造的工艺技术。 第十七集 三彩载乐骆驼俑 文案:乐舞大唐春 这只骆驼,仰天,张着嘴,舌尖向上弯曲,好像因为发声而颤动,似在鸣唱,驼峰上架着平台,方寸之间托起一支微缩的八人乐团。驼背成为流动的舞台。三彩载乐骆驼俑1959年出土于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是一件唐三彩陶俑的精品之作。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色釉中被加入含有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在烧制过程中随温度变化,形成多种釉色。因为大多包含三种左右醒目的纯色,所以叫三彩。 唐三彩作为明器使用,是盛唐时期厚葬礼制的产物。这种无意而得的艺术,因其色彩绚烂,成为了大唐的标志。 骆驼,唐人也称之为橐驼,从西域一路跋涉,驮来美酒和宝石,也驮来乐器、旋律和流行的音浪。 高大的骆驼背上铺设菱形纹样的毯子,七位男乐师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袍, 他们面向外侧,盘腿而坐,倾情演奏。他们演奏的乐器有:拍板,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声音清脆;琵琶,是主音乐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排箫,形如凤凰之翼,声如天上流云;横笛,悠扬婉转;箫,飘渺深远;箜篌,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笙,如鹤鸣于天,曲罢不知处,巫山空夕阳…… 被众乐师环绕着的这位女子梳着唐代女性中流行的乌蛮髻,右手前举,左臂后拂,朱唇微启,似在歌唱。 大唐繁盛之时,是一个流光溢彩、绚丽多姿的世界。唐玄宗设教坊、梨园,给宫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还还曾专门下诏,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重设坐、立二部伎。这位擅长击打西域乐器羯鼓的皇帝,可称是世界音乐融合风的推动者,掀起了一股被称作胡汉新声的流行音乐浪潮。 华彩绚丽的宫廷燕乐,技艺倾城的异域音乐家,衣袂飘飞的霓裳羽衣曲,八人乐团随着骆驼的脚步漂移流转,如春天般恣意纵情的狂欢,或许才符合我们对唐朝的想象。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简介 所属年代:唐代
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
类别:陶瓷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高58cm,长43cm,骆驼高48.5cm,施蓝、绿、黄等单色釉。表现为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 骆驼四足挺立在长方形踏板上,引颈张口作嘶鸣状。驼身为赫黄色,驼背铺有带花边绿色椭圆形毯,边缘呈蓝色。驼峰上架一平台,铺有色彩斑斓的长毯,其上七个男乐俑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间立一体态丰腴女乐伎俑,头微微上仰,梳乌蛮髻,身着白底蓝花的长裙,右手举到胸前、左臂下垂,作歌舞状。 骆驼载乐伎俑在陶俑中极为少见,西安地区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两件,分别出土于西安西郊鲜于庭诲墓和中堡村唐墓,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有类似骆驼载乐俑。中堡村唐墓因盗扰未发现纪年墓志,以鲜于庭诲墓的唐开元十一年为参考,中堡村唐墓出土的骆驼载乐俑也应为开元时期作品。 唐三彩是唐代独特的一种低温釉陶工艺,因以绿、黄、蓝三色为主故名,制造时入窑两次,先烧釉,釉以铅为熔剂,高温下呈玻璃状可流淌。唐三彩正是利用这一特点,使不同色釉于高温下交混,制造出绮丽的艺术效果。 整套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系分塑合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使用了模制法、雕塑法和粘接法。唐三彩的模制法主要受铜器制作的浇铸翻模法影响,通常来说,模制分为单面模和双面模,该器物的骆驼为左右合模,骆驼载着的乐俑则是前后合模,因此骆驼和人物之间的接合需要运用粘接法。而且整件器物许多局部经过了工匠的精密加工,也就是运用了雕塑法加以深入。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的胎骨为瓷土胎,胎体装饰上则采用了先刻花后填彩的手法。在施釉技法上主要采用了“分区施釉法”和“点染融彩法”。前者是指器物上单彩、双彩和三彩的痕迹同时存在;后者则是借鉴了国画中的水墨晕染的手法,在陶器表面点上釉色以出现斑驳淋漓的效果。进一步说,这件器物在施釉手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溜釉法”,即采用勺子等容器盛满釉汁从器物周围慢慢溜挂以施釉。在上釉过程中,由于唐三彩的釉流动性很大,玻璃质感较强,不同颜色的彩釉便会相互掺杂和融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而这也是唐三彩的精妙所在。 第十八集 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 文案:将进酒 (主演:丁卯桥唐代金银器) 丹丘生: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岑夫子:念得好啊!丹丘生,你可知这力士二字是何用意呀? 丹丘生: 年齿渐长、头昏眼花,我,我给忘了。你问太白吧。 岑夫子:太白? 李白:我写过的诗太多了,忘了,忘了。 谁人不知我大唐海内,凡是最高档的金银器,必注明“力士”二字,以彰显华贵。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 (一个时辰后) 欸,李太白,这是什么器物啊?看着是个稀罕物。 此物不在你我的时代。自打“安史之乱”,我就再没见过这样辉煌的酒器了。 好东西,银鎏金,錾刻技艺,缠枝纹、飞鸟时隐时现,这上面的盖子形似莲花,颇具禅意,可是这下边的金龟? 金龟是道教的神物,四灵之长。 欸,这怎么看着像支蜡烛啊? 算你见识,此物脚踩金龟,形似蜡烛,是名龟负玉烛。 玉烛? 语出《尔雅·释天》:四时和谓之玉烛。这看见了玉烛,就仿佛看见了惠风和畅、太平盛世。 佛道合二为一,妙物妙物,不可言妙。 对,妙不可言。 你看。 这是箸? 欸,非也非也。 筹。 说对了,酒筹。酒筹就是酒令,酒令就是酒筹。 这是个游戏啊! 我且试试。 乘肥马,衣轻裘,衣服鲜好,处十分。 我不喝。是不该你喝,太白喝。 凭什么我喝? 这酒筹上写得明白,谁穿得最华贵,谁就该罚一大杯酒。 再来。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请人伴十分。岑夫子,来,陪我一杯。 不妥不妥,咱仨都是朋友,该同饮。 (于是,三个人喝了一宿) 李太白,这酒筹上的话都是《论语》里的说辞啊。 是了是了,这就叫龟负论语玉烛。这筒里装的五十支酒筹上,句句都是《论语》。孔夫子劝酒,你能不喝?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来来来,抽签抽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 放?谁都不用喝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人教诲,你敢不从? 我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简介 别称:银鎏金龟负、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
馆藏:镇江博物馆 出土地点:江苏省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
类别:金银器 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筒,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镇江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中。 整件器物高34.2cm,筒深22cm,龟长24.6cm。通体银质,花纹鎏金。龟座刻画逼真,银龟昂首曲尾,作匍匐之态,四足着地以支撑整件器物。银龟背部隆起,阴刻有龟裂纹,龟背之上有双层莲花座,上承圆柱形筹筒,宛如龟背上竖立着一支燃烧着火焰的金色蜡烛。筒盖卷边荷叶形,上有葫芦形钮,盖面刻鸿雁及卷草等花纹。盖与筒身子母口相接。筒身刻有龙风图案,另外在筒身的下部四个腰形圈内各饰一对飞鸟。筒身正面錾一开窗式双线长方框,方框内刻“论语玉烛”四字。《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说明了当时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玉烛”《尔雅•释天》释为“四时和顺”,“论语玉烛”就是用论语的句子来调和大家喝酒的事理。 打开莲花形的筒盖,里面藏有50枚鎏金酒令银筹,这些酒令筹的形制大小相同,均为长方形扇骨状,每根酒筹的正面刻有行酒令的令辞,令辞上半段采自《论语》语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体内容,包括“自饮(酌)”、“伴饮”、“劝饮”、“处(罚)”、“放(皆不饮)”、“指定人饮”六种,分别规定了六种饮酒的情况。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客五分”,就是说朋友来了,大家都高兴,酒筵上的贵客都喝半杯酒,而主人不用喝酒。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请人伴十分”,“后生可畏,少年处五分”等等。酒筹上有3分,5分,7分,10分之说,最多的是四十分,3分是小半杯,5分是半杯,7分是大半杯,10分则一满杯,最多的是40分。喝多喝少由酒官来裁定,在酒宴上无论官位多高,辈份多大,都要听酒官的裁决。
第二十二集 唐彩绘十二生肖俑 文案:十二生肖 每一个农历新年,生肖间总有一场工作交接。负责当年的属相将责任交给下一位,由鼠始,以猪终。十二年间,每只动物只需值班一年。而从春秋时期起,十二生肖便生活在每一刻的分秒里。作为时间之神,它们掌管的是十二个时辰。从鼠到猪,十二种动物按时登场。 而在唐代,十二生肖的时刻守护还延续到另一个世界。唐人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官员在离世后,墓中一定要有四神十二时,即十二生肖俑的守护。 唐代生肖俑样式丰富,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十二生肖俑,头部依旧保持动物形态,但是却拥有了人身,披上了唐时流行的宽袖长袍,笔直地立于圆台之上。它们的头微微扬起,神情肃穆,仿佛正立于朝堂的文臣。 当我们日常见到或者存于想象中的动物有了人身,便成为了每个人都拥有的守护神。 不论是在哪个时期的神话小说,动物们修炼的目标都是拥有一副人的躯体。但比起动辄就引起大事件的动物神怪们,负责守护时间的十二生肖格外地接地气,甚至会因自己的同类被吃而找上门去 。 爱吃羊头听上去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在唐代,却可能一大早被羊首人身、衣冠整洁的神找上门来严肃警告。吾“未”之神,其属在羊。听说你爰吃羊头,所以特来恳请你不要再吃羊头。否则,我可是会杀了你哟。 霸气护羊的羊神称自己为“未”之神,是因为当时时间的表达离不开天干地支。作为时间之神,十二生肖的排序与地支相对,当子丑寅卯变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后,计时法因我们熟悉的动物而变得更加简单易记,具有人情味。 十二生肖对应着十二时辰、十二个月、十二年,与我们未曾有一刻的分离。 生肖计时的习俗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当生肖与出生年份对应,我们便拥有了与生俱来的属相,十二种动物从守护神变为陪伴者,我们不仅被生肖守护,也被生肖影响,生活在被生肖护佑和象征的世界里。
唐彩绘十二生肖俑-简介 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出土地点:西安市郊区唐兵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合葬墓 这组彩绘十二生肖陶俑是在西安市郊区唐兵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合葬墓出土,为镇墓随葬物品,每件俑高约25厘米。 十二生肖俑,亦称十二生辰俑,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俑,是古代人们用来“压胜”“辟邪”的镇墓明器,常见于隋、唐、五代及宋墓中。中国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日,汉代把12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称“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后,生肖与人的命相结合,逐渐神秘化。至南北朝时,民间始用生肖俑随葬,以压胜避邪。到唐代,铜镜、金银器及墓碑上常有十二生肖形象,墓葬中出士的生肖俑亦较多。隋唐时期的生肖俑多为陶质,胎质多为灰陶、红陶,也有个别铁质、石质、瓷质的。其中有的是人俑带生肖,十二种动物前足攀在人俑头上,后足踏在肩上;有的是人身生肖头,有的是人捧生肖。其姿态有的是立姿,有的为坐姿。宋代瓷质的生肖俑增多。但总体来看,还是以陶质生肖俑为大宗。 十二时俑:12件。皆兽首人身,着褒衣博带,作拱手直立状,双手隐于袖内。身着交领广袖右衽袍服,胸下高束博带,下饰襕边,袍长曳地。足蹬高墙屐,为顶部略圆的方头,屐头露于袍下。下带略呈方形或圆形的薄底板。彩绘多己脱落不清,但依稀可辨。绯色袍服,黑色领缘、袖缘,紫色襕边。屐头外缘用墨线钩勒,眼、须皆施墨绘。胎质皆为泥质红陶,头和身分制合模,体腔内空,再捏合为一体,加以烧制。其后通体先施白衣,再于其上施彩绘。高度相近,在21.5-25.8cm之间。 鼠俑,鼠首,三角眼,尖长嘴,小耳上竖,头微左侧。头部多残留紫红彩,嘴角残留墨绘长须。耳微残。通高23.4厘米。 牛俑,牛首,双目圆睁,阔嘴大鼻,小耳后张,顶毛上竖,犄角外伸,头部正直。底板呈圆角方形,一角已残。头部残留赭黄彩。通高24.2厘米。 虎俑,虎首,圆脑小耳,大鼻阔嘴,双目怒睁,头微左侧。底板为截去四角的方形,一角已残。通高23.3厘米。 兔俑,兔首,双耳上竖,双目圆睁,鼓腮,立于方形圆角底板。耳略残。未作兔唇特征,易与鼠狗混淆。通高22.5厘米。 龙俑,龙首,长角,短耳,突目。长吻上翘,细颈,立于方形圆角底板上。通高25.4厘米。 蛇俑,蛇首,扭曲前伸,双目圆睁,立于方形圆角板上。通高21.5厘米。 马俑,马首,略偏向左侧,竖耳,顶毛左右分梳,长鬣,立于方形圆角底板上。耳略残。通高23.4厘米。 羊俑,羊首,头向左侧,堆塑顶毛,颔下长须,立于方形圆角底板上。一耳已残。通高23.6厘米。 猴俑,猴首,圆脑圆耳,立于方形圆角底板上。通高22.8厘米。 鸡俑,鸡首,高鸡冠,长喙略钩,长颈,立于踏板之上。通高25.8厘米。 狗俑,狗首,三角眼,尖嘴长耳,粗颈,立于踏板之上。通高23.7厘米。 猪俑,猪首,长嘴,獠牙外露,头微左偏,立于方形踏板之上。通高23.7厘米。
第二十三集 镶金兽首玛瑙杯 文案:一杯敬万国 唐贞观九年十一月,中亚康国的粟特使团抵达长安,他们向唐太宗李世民敬献了一种大如鹅卵、其色如金的金桃。这种水果的滋味到底如何,我们现在已经无从推测了,而那些曾与其相伴入唐的奢华器物,依旧熠熠生辉。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一件酒器。玛瑙是一种胶状矿物,虽然中国也有出产,但文献言及玛瑙,则多是来自域外的异宝。大型玛瑙极为难得,豁然掏挖为中空的杯子,用心奇绝。玛瑙杯基调为酱红色,间有黄白石材文理,好像动物的斑纹。玉匠在小端雕琢出兽首,口鼻处镶有金帽,可以拆卸。多数学者认为,这种端部有兽首,整体呈角形的杯子,是西方所说的“来通”,早在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及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希腊人的酒神信仰里,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人们高举起盛满美酒的来通,使酒通过小孔流下,如丝线一般注入口中,如果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有人推测,兽首玛瑙杯很可能最早也是跟着粟特商队流入中原。 粟特人爱酒,于是带来了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也把西域的酒文化带入了大唐。在粟特人的宴饮场景中,经常出现兽首角形酒具,他们的棺椁石刻上,也铭刻下那些一饮而尽的酣畅瞬间。除了美酒和酒具,大到皇家狩猎队伍中的猎豹,小到宫廷贵妇玩耍的佛菻狗,以及各种胡服、胡食、宝马、宝石,都是粟特人从西方各国转运而来的。 公元6到9世纪,亚洲各地的财富、珍禽异兽和珍宝,经由陆路和海路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大唐的土地上。随这些舶来品一同来到的,不仅有粟特人,还有波斯人,他们带来新的技术和艺术,那些异域的、开放的、精致的、迷离的美,瞬间征服了大唐。 镶金兽首玛瑙杯,1970年10月5日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一同出土的文物多达1000多件,这就是著名的何家村唐代窖藏。金丝盘绕出层层花瓣,团花朵朵,神鸟展翅翘尾羽,舞马衔杯醉如泥,精美纹饰、精湛工艺,太阳般的黄金,月光般的白银和充满异域风情的舶来品,辉映了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时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中那个强盛的唐帝国,散发着一种不可复制、也不可雕饰的气息,绽放着深入骨髓的灿烂和骄傲。
唐兽首玛瑙杯-简介 材质:红色缠丝玛瑙
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类别:玉器 唐兽首玛瑙杯是唐代玉器,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俏色”,也称“巧色”,是玉器翡翠行业中一个通用的专业名词,特指在一块玉料上的颜色被运用得非常巧妙,利用玉的天然色泽进行雕刻。) 唐兽首玛瑙杯高6.5cm,长15.6cm,口径5.9cm,选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工匠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口近圆形,杯体为兽首形,兽头双眼圆睁,目视前方,炯炯有神,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是为杯柄,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口鼻部镶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帽,能够卸下,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 这件玛瑙杯的产地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却成为共识。“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在中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mp.weixin.qq.com/s/_HOWxXFYR4ZawWEzMzUNCw《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是我在选修课里利用率最高的两档节目,我做统计是为了能快速检索我需要的朝代或是博物馆馆藏。比如我上周要讲陕历博的文物,我就可以在我做的表里检索“陕历博”,然后把相关视频下下来给他们边看我边讲。这周讲唐代文物,就可以在表里检索“唐”,就有唐代的各类文物出来。虽然做表挺辛苦,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而且这也算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吧。《如果国宝会说话》网上有一部分统计了但还是没有我在今日二推里那样的附加朝代,所以还是要自己整一遍。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铃铛,一件件珍贵的古代珍宝叩开了心门,它们以自身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成为连接遥远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揭秘那时的人们如何饮酒、吟诗、思念、信仰与埋葬。
每次去博物馆,即使再贵重显赫的展品,被一层玻璃、一道警戒线阻拦,被几千几万件其他展品环绕,时间太紧,步履匆匆,为它而来,驻足片刻,就得前往下一个展厅,它纤毫毕现的美可能只向人们展示了不到万分之一。还好“国宝”会“说话”,它们被推到聚光灯下,在有限的五分钟内,展示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与美,人们才得以感知,博物馆实地参观之外源源流淌的文明传承。
《洛神赋图》里被簇拥的曹植缓缓前行,仪仗飘扬,柳树树梢摆动,有位伊人的衣袂翻飞,伶仃的乐声营造哀伤,缓缓道来陈王难思量的平生。天资聪颖,魏文帝曹丕继位,被迫远行,做《七步诗》,以解兄弟间的猜忌。就如这相逢终将离别,洛神跨上玉鸾,乘龙架雾而去,命运的捉弄与情感的郁郁不得交合一处,怅惘的失意人留在画卷,绵延千年。
拈花微笑的佛像常见,《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里遍体覆满伤痕的佛却不多见。从北魏至北宋的五百年,它们石刻的面庞凋落、自然下垂的左手遗失、部分面部手掌散落,它们在被工匠选择以石雕刻时,便蕴含着跨越千万年的生命,远远长过亲手雕琢、守护、观瞻的人们。它澹泊微笑的表情配上石身表层不同年代的裂痕,像有个人缓缓从历史的战火与混乱中走来,真正成佛成圣。
有人认为被雕刻的对象本就藏在石头里,只是经由命运选择,赋予这个人一丝灵感,他才能把大卫刨成如此俊美的少年。如此说来,《云冈昙曜五窟》里威严高耸的佛像也许本就藏在武周山的山峦中,静默而坐,是昙曜召唤而来的一万名工匠,将它们抛光出世,重见天日。而他们背后遗留的小型佛窟、左肩垂下的千佛法衣、头上的冠、身上的璎珞,都成了鸽子自由来往的阶梯,扑棱展翅而飞,是佛祖留下的万物宽泽。
一个小小的《鎏金银壶》有何神奇之处,原来它上面浮雕着海伦被虏与特洛伊木马战的往事,而且它是1983年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的墓葬品,古人这么早就知道了另一个古国文明的传说。僳特商人牵着骆驼不辞辛苦来往的丝绸之路带来了地中海、中国、希腊文明的交汇与传奇,《天衣飞扬》图景上黑脸黑身的胡人歌伎,《阿斯塔纳俑与文书》里高昌热闹非凡的早市买卖的波斯国皮裘和埋藏于地下的彩绘木雕胡人俑。《阿斯塔纳伏羲女娲图》则体现了中原伏羲女娲的传说被放置于阿斯塔纳地区墓葬之顶,给予逝者死后的宁静与星空。《镶金兽首玛瑙杯》里被僳特使团敬献给唐太宗李世民的玛瑙杯,渊源来自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及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出现的来通杯,交融的文明在一个精巧的杯中展现。
《唐代仕女俑》胖嘟嘟,扎着双垂髻,长着小巧可爱的鼻子和嘴巴,穿着圆领宽袖袍,她有个微微圆润的肚肚,一点也不瘦,验证了唐代先进的审美观,“以肥为美”。还有其他姐姐俑,各梳着堕马髻、倭堕髻、双螺髻、双环望仙髻,造型各异。长大后,胖妹子还有使不完的劲,可以骑马、打猎、行走天涯。经济和文化的自信带来开放与自由,也带来女人天性的解放。
一到过年,不仅年这个妖怪要四处乱窜,鞭炮才能把它吓走,《唐彩绘十二生肖俑》也要忙着交接班,门上、玉佩环、衣服的图案都得换过来,临到本命年的人们,开始穿上一身红,自求多福。十二生肖公务繁忙,它们留着兽形容貌,身上穿着文官服,赶着上早朝,十二年中的一年与十二时辰都在它们的管辖之下。墓葬中的逝者也好意将它们制成俑,请进地下,永葆十二时辰轮转,一日复一日的安宁。
说不完的剧集,还有《立狮宝花纹锦》把锦缎上的基本图形抽出来,排列组合出新样式,《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里李白、丹丘生、岑夫子好友三人抽酒签畅聊,《敦煌经变画》金色如金箔、青色变宝石,灿烂闪耀的图景。深厚底蕴的文化与多变的艺术展示手段,如潜入深海,畅游其中,打捞出一幅幅璀璨夺目的稀世珍宝。这一百件,件件都拥有五分钟与你命中注定相逢的时刻。
07-金步摇,路过西亚平原时花开。,路过东亚森林时鹿鸣 08-鎏金银壶, 09-唐代仕女俑,特别喜欢这一集,如果旁白是女声,那就更完美了。双垂髻,堕马髻慵懒又高贵,倭堕髻,双螺髻。 10-立狮宝瓶纹锦,这一集超赞,没有旁白,用图形渲染动画过程,加上动感的背景音乐,展现了复杂的纹样。不得不感叹古人那精巧的技艺。这一集的视觉冲击力是最强烈的。 11-昭陵六骏,飒露紫,拳毛騧,在美国, 12-水晶缀十字铁刀,唯一出土完整的唐刀, 13-回洛仓刻铭砖,250吨 14-黄河铁牛,山西,蒲津渡浮桥的桥桩,1100吨,安全使用了500年 15-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16-阿斯塔那俑与文书,这一集也挺有趣,用俑的形象制作的动画形式,讲故事。 17-三彩载乐骆驼俑,藏于陕历博,出土于西安。 18-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唐代,藏于镇江博物馆。酒筹上刻的都是论语里的内容。 19-长沙窑青釉褐彩诗词壶:一行别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20-阿斯塔那伏羲女娲图,女娲手执规和算筹。伏羲手执矩和墨斗。 21-鎏金铁芯铜龙,唐代,陕历博, 22-唐三彩十二生肖俑,唐,陕历博, 23-镶金兽首玛瑙杯,伊朗国家博物馆, 24-法门寺地宫茶具, 25-敦煌经变画,依据佛经绘成。
在望眼欲穿的期待中,《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正式开启。这一次,我们将跟随二十五件国宝漫步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一次,国宝不仅会说话,还get了唱歌和rap技能;这一次,洛川的水波荡漾,飞天的裙裾飘扬,兰亭序“跃然纸上”……
本文将持续更新本季的国宝留言(解说词),需要的同好请自取。
下面,就请查收这一季国宝的留言吧。
本集导演/汪喆
黄初三年,曹植自洛京东返封地。黄昏时,疲惫的旅人到达洛水。车马暂歇,此时,一阵微风吹起,恍惚之间,有位伊人映入眼帘。烟波浩渺中,那如朝阳般新鲜的一瞥,瞬间击中了旅人内心。
洛神有多美?旅人如此形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又如云笼月,雪回风般朦胧。”
旅人借洛水传情,以玉佩为邀约。伊人有情,指向流水,以为期许。
而命运恰如潜流,动无常则,进止难期。与洛神的盟誓虽近在咫尺,旅人却因人神殊途陷入犹豫和狐疑。
天地间的神灵都为这未及开始、就已结束的相逢叹息。风神屏翳收敛晚风,水神川后止息波涛,河伯冯夷击响神鼓,女娲发出清冷的歌声,而伊人终跨上玉鸾,乘六龙云车离去。旅人逆流而上却追索不得,怅然踏上归途。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曾经的太子候选人曹植备受猜忌。前路已暗淡,心事更难言。回首西顾,他留恋的究竟是洛神,还是那个与洛水相连、牵系着他精神生命的洛京?洛水中映出的究竟是至美的爱情,还是穷途之际超越理性极限的幻境?
魏晋三百年来,个体的自我意识在秩序解体的痛苦中觉醒,绘画也从旨在教化转向对个体情感与多元价值的表达。一曲失意人的哀歌,化作线缕丝丝落在超过5米的长卷上,绵长婉转。
《洛神赋图》存世九个版本,学界多认为故宫甲本和辽宁省博物馆的藏本是临自同一母本的宋人摹本,画风有六朝遗韵。母本应当创作于公元6世纪,传为东晋顾恺之所作,未有确论。
洛神从《诗经》的蒹葭苍茫和《离骚》的万千云气中浮现,带着对美的无限向往,却永不可得的缺憾奠定了东方审美的底色,也为中国绘画带来了第一缕灵动的微风,吹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本集导演/冯雷
王羲之与友四十一人在兰亭雅集,众人将所赋诗词辑成并邀他作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序原作自初唐之后便不知所踪,唐代即有兰亭序五大书法家的摹本,此版传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所摹,因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称为神龙本,唐、宋、清代的皇帝都对兰亭序推崇备至,宋代书法家米芾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更被后世公认为书圣,兰亭序被奉为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
本集导演/汪喆
隐士、树木、题名,294块编有序号的砖纵横堆叠,拼凑出隐隐远去的时代模范,以及沉寂已久的图像经典。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墓,时代大致锁定在南朝前期。这组画面集合了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和春秋时期的隐士荣启期,呈现了存世最早的七贤群像,也是已知作品中此番阵容的首度登场。八位人物姿态潇洒,位置相称地分居两壁,由不同种类的树间隔和连接,这个场景仿如梦境,让后世文人无限向往。在这个梦中,山稳固,水潺流。
嵇康轻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四十而终;阮籍独自驾车,行到路尽头,嚎啕大哭而后拆返;望穿云烟的山涛;酣畅醉卧的刘伶;吟诵《思旧赋》的向秀;擅长弹奏的阮咸;善于清谈的王戎。
六朝多名士,板荡出风流。东晋时人们称颂的竹林七贤,在南朝仍是精神楷模。六朝的建康孕育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垂范史册的艺术家。画史记载:顾恺之、戴逵、陆探微都创作过七贤或荣启期像。
巨匠的手笔百工所范,是图像的经典范本,被世人奉为圭臬。砖画线条简洁,笔虽草草,却气韵盎然,它复刻的原型极有可能是宫廷收藏的名作,工匠把大师的笔迹翻制成模,小心复制,令轻柔的画卷跃上坚硬的砖面,最终镶嵌在皇族墓葬的墙壁,前朝贤者与今世名流共处一室。
楷模风范,是对壁上贤达的最佳赞语。模与范,原意指复刻作品,复制经典。这幅南朝砖画,表里都恰如其义。
丝帛承载的原型与真容一起消散,经过转译的图像成为更易流传的杰作。我们遍寻散落尘寰的六朝画迹,埋藏在建康城外的砖画竟是与名家真迹距离最近的摹本。2010年,在离西善桥不远的石子冈出土了与宫山墓同模的砖画,只不过次序极为凌乱,像被失手打翻的拼图碎片。暗藏在墓砖侧面的编码,存储着拼图的线索,等待后来人整理拼凑出一个时代传奇。
站在砖壁前,我们仍能感到迎面拂来的那阵山风,吹来的是未泯的典范和对纯真生命的深深渴望。
本集导演/崔宇
初生的他拥有一张圆脸,笑得像个孩子;他的颧骨与鼻头高高隆起,如山峦,如丘陵;眼睛眉毛如沟壑,如大川。
青州佛造像,南北朝时代。那时,人们凿空山石 ,在自然材料上留下人类思维活动的痕迹,他的第一次生命就此诞生。
右手竖立在胸前掌心向外,这是佛教中常见的无畏印;左手搭在腰际,仿佛福祉会从掌心流向指尖。
珊瑚、玛瑙等宝石构成的珠串,折射着人类对于极乐的向往,意味着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富足的世界,这是一个完美的化身。
可是,当我们再次凝视青州佛造像,依然可见他那被笑容覆盖的衰伤。考古工作者从被毁坏的佛像身上发现,这些造像似乎遭到多次焚毁。从北魏至北宋的五百年,他们的身躯遭到毁灭,最终被龙兴寺僧人集中掩埋。地面下他的肢体逐渐瓦解,而人心得以滋生。
如果细细看去,这间屋子里的所有佛像都有修补的痕迹。人类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赋予佛像更长久的存在,从而,那些在佛像漫长生命中走过的人得以在我们的脑海中重生。—千五百年过去了,注视过这些佛像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雕塑的一部分,有人曾经亲眼目睹他的袈裟从鲜红变成淡红,也有人见证了他脸上的金箔一片片地脱落。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人们不把这些碎片全部拼接,恢复它完美的样子,因为人们发现,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见到了—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
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
本集导演/汪喆 徐大拿
漂浮,漂浮,蔚蓝天空下,缤纷花雨中,溅起彩色的涟漪,那是我们在向上、升腾、起舞。
我生在恒河流域,温润季风和沃土孕育了我丰硕的身体,我们享受两两相伴的欢愉,围绕着神祇与佛陀,香气袅袅间司奏伎乐,能微妙音响,能作歌舞。
乘着季风,我飘向北方天空、无垠宽阔,遇见了身生双翼的天使,结伴向东,邂逅乘愿西飞的羽人,得到来自东方的精神灌注。
飞越高原,飞越沙漠,最终我们遍见一片神奇的崖壁,飞进洞窟中的佛国天地,无数个我终于融合成我们,洞窟得名莫高。
初开时我们即在,在这极乐世界里,我们散花供养、欢喜乐舞。画师用凹凸法和晕染法将我们描绘。头上的束髻和宝冠,是来自故乡恒河的记忆。我们以U形的身姿,努力跳脱重力束缚,半裸的身体立体浑圆,伴随着鲜花肉身与飘带在空中游戏。
再一百年,骆驼从西域载来升腾的火焰,纯净激烈的火焔幻化吞吐之形,与中原的神思飞扬相遇,映照出我们的裙裾,如山峦叠嶂,我们起舞的身影愈发清秀、纤细。
起舞不停,舞进大气开合且短暂的隋代。三十多年间,崖壁上新开的70多个石窟里都留下我们舞动的涟漪。有时我们是庞大的歌阵,顺应火焰的方向,掠动着卷涌的流云;有时我们是天庭的出行先导,鼓动起疾驰的飚风层叠缤纷。
之后我们飞进一片湛蓝通透,那蓝色或许来自河西蓝铜矿中萃取的石青,更来自我们嬉戏悠游
所搅动的无尽自由,我们在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间曼妙穿行。要什么云气、风、火或翅膀,线条与空间的交错流转就能勾勒我们飞行的模样。
一千六百五十余年,二百七十多个洞窟,四千五百多身形象,诸天伎乐百千万种,我们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盛大,且歌且舞而来。
我们曼妙丰姿里,就是生命;
我们轻盈飞过处,就是天空。
大佛腾云而乘,本来就在空中,经由雕刻者的手才被人们的眼睛所见。
公元460年到465年,一万名工匠在僧人昙曜的主持下在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绵延一公里的山崖之上建造了云冈石窟最初的五窟。
五窟的佛像,是北魏历史上五位皇帝的面容。一个历史上的王朝试图将自己的治国梦想和佛经连接起来,因为昙曜向北魏皇帝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佛教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王朝的君主同样也是得到大成就的修行者,他们维持国家治理的方式不是依靠军事武力或者暴政,而是通过慈悲为怀的广阔心胸,也只有通过这样的修行,皇帝才能享受佛的最高荣誉。
从一朵绽放的莲花、一件千佛的法衣,从头上的冠、眉眼中的表情,到身上的璎珞,经由雕刻,他们从一座山中浮现出来。
此后的1500年,雕刻在继续,世界被不同的文明雕刻成此刻的样貌,不同的陆地、海洋、山脉、湖泊、城市、村庄,人们的肤色、眼神、笑容,相遇一刻、生死一刻、聚散与悲欢的一刻,共同雕刻着人类的故事。
我们用“仿佛”这个词语描绘心念的状态,人类的身体、—举一动、—颦一笑,都仿如佛在,彷佛天地间、时光里,世界的样子,我们的样子,每一刻都是一场雕刻。就在此刻,就在这里,世界在这里大同。:
金叶子仿佛要掉落,确实,这树上的叶子已经掉了不少,远处,还剩一名同伴。一千六百多年前,它们共同装点了燕国的主人。
步摇实在是在中国古代红极一时的头戴饰品。
这对金步摇出土于北燕皇族冯素弗与妻子合葬墓。基座用来和头发缠绕固定,工匠以金博山上缭绕的步摇枝为托,经手工弯曲后做出几个圆环。极薄的金缀叶若即若离地挂在圆环上,生出颤动感。它们被佩戴于头顶,当主人走动时,—步一摇动,它们随风如树轻摆,像是一树金色的花开,万束光来。
冯素弗墓还出土了一件金步摇冠饰构件,但其整体造型难以复原,而在朝鲜和日本却有一些实例出土。韩国大丘迦耶墓出土的鎏金铜冠和冯素弗墓出土的金冠框架结构十分相似。这并不是意外,公元一世纪起,阿富汗席巴尔甘大月氏墓葬就埋葬有黄金王冠,日本奈良县藤之木古坟出土的品鎏金铜冠看起来又与席巴尔干所出者有一脉相承之感,其装饰工艺的基础元件都是可摇动的叶片。这类摇叶在东北亚饰品设计中风靡一时。这些金饰尤其流行于王室贵族之间。假若当时的工匠对步摇冠的造型没有固定的概念,如何能在天各一方制作出大体类似的冠饰来?起源于西方的特殊装饰摇叶,假若不通过中国直接从顿河流域传到朝鲜和日本列岛,更是难以想象的。
6个多世纪,这些轻如薄翼的金缀叶,明明灭灭间连缀起的是一部亚洲装饰美学的交流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十六国到唐,政权频繁交替,分裂统一,乱世纷争,军队僵持于国境内外,只有美不经意间越过了边境。
看见美好,美好就会路过这片土地,路过西亚平原时花开,路过东亚深林时鹿鸣,路过不同的姓氏与国别,路过千万河流与山前。
盛宴人来人往,总是紧急散场又热闹开席,那时的美人终归尘土,慕容鲜卑陨落成记忆,记忆中的女子云鬓花颜,行走在美好里,莲步轻盈,
日月星辰里,她的金步摇缠金流光,金枝叶长坠荡漾;无垠星河间,跟随她的足迹,看到了一步一欢喜。
很久很久以前,希腊的三个女神争夺最美女神的称号。 擅长判决的帕里斯将代表最美的金苹果给了爱神, 因为爱神答应给他人间最美的女子。几年后,帕里斯在斯巴达遇到王后海伦,二人相爱私奔。斯巴达国王回家后气疯了,不顾一切发动战争,用10年攻下特洛伊。他本想处死海伦,但再次见到那张美丽的脸庞,心就软了,二人又重归于好。
这个故事被刻在一只鎏金银壶的周身,1983年,在宁夏固原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的墓葬中,人们发现了它。当时这类造型的瓶子被称为“胡瓶”。壶把上的人头像来自于希腊传统,为了保护里面的水不受恶灵玷污。壶身与壶把上的凹槽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建筑中的廊柱,汇集了古典的秩序和对称。将壶身分为三段的连珠纹是波斯萨珊的典型风格,而壶身故事里的人物和他们的服饰又有印度的造型特点。众多文明符号融合在这样一个胡瓶之上, 它又如何出现在深处内陆的固原?
北周时期,固原被称为原州,这里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中心,货物齐、运输快、品质佳。北方的良马、西方的金银器、中原的丝绸、瓷器,都要从这里经过。从地中海到中国,粟特人驾着驼队走过一个又一个国家,他们会说多种语言,见多识广;他们带来琳琅满目的外国货物,也带来一路上的见闻和故事。
嵌松石金耳环、玻璃碗、嵌青金石金戒指,这些货物只从西域进口,还常常是皇帝的奖赏之物,因此更是王公贵族们的身份标配。鎏金银壶正是跨界商品中的精致极品。大将军李贤长期执掌原州,守护着丝路贸易的畅通,他喜爱这些外来的物件,他把鎏金银壶带入墓中,也许因为它的精美,也许因为壶身上那个在中国不太会听到的故事。
物件让人新奇,物件背后的故事同样让人新奇。在它身上,仿佛可以触摸到每日目光所及的生活之外,还有别样的生活。
北朝人的面前,仿佛被打开了一扇门,他们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想象外面的世界,而后走向外面的世界。
从北朝到隋,再到唐,—个世界帝国的样貌,正慢慢清晰起来。
你梳着少女特有的双垂髻,端庄可人。你脸颊饱满,小巧的鼻子和嘴巴都让人怜爱。你穿着圆领宽袖袍,襦裙上的花色已经看不见了,但一定是当年最时兴的纹样。
那年的你,刚过10岁,你在大唐贵族人家当丫鬟,但你悠然的样子说明心不累,因为你是大唐的一枚胖姝子啊。1000年后的胖妹如我看到那时的你,真是羡慕、嫉妒、爱。
到了14岁,渴望的年纪,你学会了欣赏姐姐们的妆容。堕马髻慵懒又高贵;倭堕髻配合圆润的脸庞,仿佛正被人宠溺;这种双螺髻活泼俏皮,是那群爱玩的疯丫头的最爱;梳着双环望仙髻的舞女你也欣赏,因为那夸张的发髻舞动起来如蝴蝶翻飞。
有时候,你也会穿着男装抬头挺胸地走在朱雀大街上,变成长安城最酷的小妞。你会帮主人梳妆,她经常用一上午时间打扮自己,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最后,戴发饰。如果你恰巧认识一位日本国的遣唐使,他会告诉你,这样的妆容已经流行在日本的宫廷。
等再长大一些,你可以拥有更丰富的生活。你也许会加入马球队,因为你骑马打猎都不逊于哥哥们;你梦想仗剑行侠,因为你追求绝不雷同的人格和精神;或是陷入爱情也不错,你心里偷偷期待着孕育一个新的生命。你的选择有很多,在中华数千年的帝王时代中,只有大唐的女子选择可以如此多。
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只是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
大唐,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正在于你不用投他人所好地成为自己。
让你们绽放,是大唐做的最让人激动的一件事。能够这样绽放的时候,就是春天来了。
本集太过高能,请打开视频自行食用、品味。
公元618年,开唐第一仗,浅水塬之战,马身纯黑,四蹄如雪,名白蹄乌。
公元619年,雀鼠谷之战,连续三天,马未卸鞍,马身黄,夹杂白点,嘴微黑,名特勒骠。
公元621年,邙山之战,李世民平定东都,马身紫色,胸前中一箭,名飒露紫。
同年,虎牢关之战,马身苍白杂色,身中五箭,名青骓。
又一战马,纯红色,名什伐赤。
公元622年,洺水之战,马身黄色,毛卷曲,身中九箭,战死在两军阵前,名拳毛騧。
这六匹战马与帝王一同出生入死,飞渡了帝国的山河,跨过了时间的原野。战马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终成开疆拓土的一代君主,被草原诸国尊称作天可汗。为了纪念昔日最亲密的伙伴,李世民令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绘图雕刻六马,希望宝马与自己千古相伴。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以陕西省礼泉县的九嵕山为中心营建,在关中十八座唐代帝陵中规模无出其右。陵山北麓,石头做成的屏风之上,六马或挺身直立,或腾空飞驰,作为唐王朝的开国纪念碑凝固在神道两侧。
石雕中的战马尾巴被高高束起,马鬃被修剪成三绺,呈现典型的唐代战马形象。鞍、辔、镫、鞯缰,无不真实复现了军阵的威严,文韬武略被转写进艺术的画卷。北宋时,名将游师雄主持临摹六马石雕,刻立石碑,这是昭陵六骏的名字首次出现,拓本也随之流传天下。金代宫廷画家赵霖依据线刻画的拓片重绘彩色绢本《昭陵六骏图》,与人马一同出现的,还有磨灭在石雕表面的太宗赞语:“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历经风雨的石雕在陵园伴随唐太宗近一千三百年后,于20世纪初离开原址,遭到毁坏的飒露紫、拳毛騧被盗运到大洋彼岸,如今置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马在运输中途得到解救,现在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岩石可以被移动,艺术的丰碑却没有倒塌。图稿、浮雕、石碑、卷轴,艺术的意志超越了材质和媒介,斗转星移,昭陵六骏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仍然以特殊的方式,在时间的轨道上向前奔跑。
刀,横刀,大唐的横刀。这只刀一直在地下睡着,—千四百年,只睡得个锈迹满身。它醒来的一刻,却突然觉得无限悲凉,当年沙场上同做军刀的伙伴竟无一全尸。偌大个中国,它是目前唯一出土的完整的唐刀。
唐刀:大唐,你征战四方,无数将士为你而死,却为何不见武器随葬?难道不知我们已与主人融为一体?
唐官:兵仗者,谓横刀常带。但随葬一开,难免私藏,所以你们还是殒在疆场上来得其所。
两把刀,一老一少。那老者从汉朝来,此刻怒气冲冲。
汉刀:你可知罪?
少年唐刀:师傅,徒儿不知何罪。
汉刀:身长,刃直,柄以铁环相缀。你长了这副环首刀的脸面,却可还记得源流?
少年唐刀:汉之前武器多为青铜,其材质决定招法以刺为主,步兵为阵,对匈奴马战并不实用。改为刀,单刃、厚脊则大大利于劈杀。
汉刀:果然你只记了皮毛。
少年唐刀:汉军亦开始学习马战,环首刀在马上大杀四方,一举成名,几乎是当时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兵器。师傅您看,徒儿一直谨记。
汉刀:皮毛皮毛,你看看你的后背是什么字啊?
“看锤”
这一锤砸下去是千斤的力量。他行走江湖的时候便以锤闻名,退隐之后大家只知道他是铁匠,据说他做了一场梦,梦醒来便满脑子想着做最好的刀。
铁匠:刀刃淬火,覆土刀身以控制降温的速度,让刀刃处无比坚硬锋利,而刀身保持韧性不易折断。
他干活的时候总喜欢自言自语。
铁匠:将铁锻打、折叠、拉伸再锻打,成百折百炼之钢。
水与火,看似最不相容的两种东西,却激出最好的刀。
少年唐刀:百炼之法是我们环首刀锻造的精髓,大破匈奴的不是环首刀的形,而是这百折百炼的刀身。师傅,骨子里的东西徒弟并未忘记,只是您为何拒绝接纳新鲜的东西呢?
唐刀决定向汉刀直言。
少年唐刀:环首以前只是拴绳子套住手腕以防止脱落,现在则刻画了刀的个性。系在我环首上的水晶猪是传说中域外战神的化身之一,入我中土则为我提振精气。大唐朝廷外国人都可以来做官,因他们信仰大唐,他们愿意成为唐人。师傅,一切属于骨子里的东西,徒弟并未忘记。只是大唐已是一个胸怀世界的大唐。
迷雾散尽,唐刀蓦地发现,自己还是孤零零的一个, 刚才的一切仿佛从发生过。
是独自前行?还是梦回大唐?唐刀意难决。
太仓署,新都仓,回洛城北竖街东第五行,纳丁粟贡米,分别来自八个县,附四级受领官吏姓名,大业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大业元年,隋炀帝迁新都洛阳,开始疏浚自然河流与历年开凿的河道,修建大运河,将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的物资运往洛阳。第二年十二月,在洛阳城北置回洛仓。
农业时代,用粮食、纺织品等实物缴税,各州县的正仓收取百姓赋税的粮食。“收荥阳郡贡米壹万贰仟”,“新郑县来的漕船到了”,“我是泗水县典刘信”,大运河沿线的粮食由漕运汇集到洛阳,回洛仓被推测为隋代的国家粮仓——太仓。
一千多年里,粮仓已经装满历史的尘埃,考古工作者清理近千层淤土,找到了隋代粮仓的构造。夯实的基槽内围挖出圆缸形仓窖,将仓壁土层拍打结实、火烤,完全干燥后铺青膏泥防渗层,再铺木板、竹席,这样储存的粮食不易受潮发霉,粟能保存九年。
这座仓窖,储存粟米约275吨,各级12位经手人都留有姓名以备责察,连同这座仓窖位置、粮食品种、储存的日期、总数量和分别的来源全都刻在一块砖上,封存在大地之下。待到取粮时取出核查,而后废弃。
在这关联着万顷良田的粮仓,每一粒米都有来处和去处。
回乐仓约有700座仓窖,间距10米,东西成排,南北成行,中间十字形道路分割四块区域。仓窖区东西各有一个,中间由署衙管理区域隔断。技术上,回洛仓几近完美,然而战略上却存在致命缺陷。它建在洛阳城的城墙之外,战乱时期,巨量粮食必是争夺重点。唐人总结了这一弱点,于洛阳城内紧邻宫城的含嘉仓储粮,规模超过400座窖,到宋代仍有使用。
含嘉仓160号窖,1971年发掘时仓底有粟,虽已炭化,但有机质成分超过50%,考古学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这堆炭化的粟当年存放时应是一满窖,约250吨,约合近千农民一年产量,数千人一年口粮。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天宝八载,含嘉仓粮食储量占全国官仓的46%。隋唐东都,神都洛阳,含嘉仓行使太仓的职责,赋税以实物缴纳,俸禄也以实物发放,全国官吏的俸禄都出自各地粮仓。
深埋地下的粮仓,收储转运系统,奠定了都城安定、国家运行的基础,支撑起地上那一片繁华。
唐开元十二年,一项基础设施作为国家战略上马。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事实上,当年国家铁产量的五分之四都被这项基建工程吃掉,约1100吨,这就是黄河铁牛,蒲津渡浮桥的桥桩。
蒲津渡浮桥在今天不大出名,但在唐朝,它是全国的运输命脉。河东的盐、山西的铁、关中的粮食,拱卫京畿的部队,都在此地集结。因此,这座浮桥的桥桩至关重要。浮桥漂于大河,关键的受力点,就在于岸上的桩。
大地之下,埋藏着唐帝国的综合国力。地面下,六根铁柱带着倒刺牢牢扎入地下,铁柱被特意做成倾斜的角度。而后牛顿定律启动了。铁牛自身的重力与浮桥的拉力产生了一个更大的合力,而且拉力越大,铁柱陷入地面越深,桥桩越牢固。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设计。今天,我们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当时,为了让桥梁设计的疯狂想法付诸实施,唐帝国的道路工程师也加入了战斗。
为了让铁锚柱越陷越深,其周围掺杂了大量石头块,锚柱下陷,石头块就会抬升,依然紧紧包裹锚柱,让整个工程可以在合理范围内活动,不会被黄河的瞬发力量摧毁。综合了冶金学、力学、建筑学、道路工程学的黄河铁牛也很给面子,它所负担的蒲津渡浮桥安全使用了500年,因黄河改道终没入泥沙。
根据当今国际通行的建筑标准,桥梁寿命不少于75至100年,直到今天,1300年后,作为桥锚的黄河铁牛应力结构依然完好,这超出了现代标准的13倍。
我们无法计算在唐代有多少人曾踏上过这架浮桥,感受着黄河怒涛对脚掌的压力。我们也不知道,有多少前来长安的士子、军人和商旅,曾经在这关河要冲瞭望,思考着大唐因何而强盛。
今天,我们用牛来比喻固执,我们用牛来形容倔强,也用来评价能力,赞颂我们欣赏的人。黄河铁牛可能是世界上加班时间最长的牛,他们用铁索拉起蒲津渡浮桥,见证了黄河改道,时光流转。黄河铁牛可能是历史上最励志的牛,仍然在黄河岸边默默伫立,看河山依旧。
海枯石烂,曾经是我们关于时间最久远的想象。我们把字刻在石头上,期待它可以载着我们的故事穿越时光。
这个位于西安南城墙根的院落,保留了自东汉以来的数千块珍稀碑石,组成了碑的森林,每一座石碑都犹如一扇时间之门。
汉语的节奏和词汇,讲述着《圣经》中的创世神话,文中提到的真主阿罗诃就是上帝耶和华。
公元781年2月4日,礼拜天,京师长安义宁坊,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教堂——大秦寺院内立起一座石碑,碑首中国传统的螭龙之间刻有基督教的标志十字架,百合花和飞云在两侧环绕烘托,十字架之下以楷书题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景教,是公元5世纪从早期基督教独立出来的派别——聂斯托利派,起源于东罗马帝国。汉唐古籍中将这个与东方遥相辉映的帝国称为大秦。
景教碑碑文全篇有汉字1780个,以楷书写成,堪称书法典范,另有古叙利亚文21行。碑文开端歌颂上帝,弘以教义,继之回顾了景教在唐代146年的流布事迹。公元635年,宰相房玄龄受唐太宗之命迎至长安西郊,等候从波斯前来的景教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
唐帝国以其广阔的胸襟包含着对世界的多种解释。和本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一样,景教让唐朝对生命的想象又多了一种色彩。
阿罗本一行被获准在皇帝的藏书楼翻译《圣经》,初来东土大唐的基督教派很快有了新名字。由于景有光明之义,人们将其取名为景教。碑文由朝议郎吕秀严书写,由自小生活在长安的波斯人景净撰文。为了贴近唐人思维,他大量借用中国概念,不仅引经据典,还将教堂称作寺,神职人员称为僧。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作为探求这个古老教派变迁流转的珍贵密码,更是一扇见证文明交流互鉴的时间之门。
那个景字,它看见过发光的大唐。
(博物馆语音提醒)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我们即将闭馆,请您携带好随身物品有序离开,感谢您的参观。
(灯灭,博物馆奇妙夜启幕)
彩绘泥塑文官坐俑:某叫郭文智,在大唐西州高昌县当个录事, 平日掌管公文往来,勾检法律文书。嘿嘿嘿,不做妄语地说,人称高昌百事通,百事通!什么丝绸之路、玄奘取经、火焰山、西游记、吐鲁番,和高昌有关的词拿出来都能上热搜。
彩绘泥塑伏地听俑:嗯,真是好兴致,是谁在演奏从长安流行来的《春莺啭》?
彩绘舞女俑:唉,你看那个在面上贴花子、绘斜红的娘子,她可是我们高昌著名的舞女,世界级的网红。
(唐高宗李治咸亨二年,高昌街道)
郎君、娘子们放轻松啊,高昌每天的开市都得敲这二百下的鼓。
这里可是真正的国际超级大市场啊!
瞧一瞧,看一看,正宗蜀地梓州的小练。
瞧一瞧,看一看,高昌葡萄干便宜喽。
难得一见的波斯国皮裘。
来来来,穿上这双驼靴,你就是这条街上最靓的郎君!
李三,你给我站住。
彩绘泥塑鸟髻妇女像:听说这个长安来的李三和这胡人的兄长结伴做生意,可这胡人兄长后来竟然无故失踪了。
众吃瓜俑:啊!
彩绘长裙女舞俑:也有人说是李三谋财害命。他在途中向曹大郎借了二百多匹绢然后没有还。
众吃瓜俑:哇!
彩绘舞女俑:这事我听李三提起过,他说是曹大郎想去更远的西方把货物卖个好价钱,他俩便在弓月城分别了。
众吃瓜俑:欸?
录事在此,尔等还不快快住手?快住手!
郭录事,您可要为我兄长主持公道呀!这是李三借贷的文契。
那李三你可有证据啊?
我与曹兄在弓月城分别时,碰到过安西都护府的函使,他们可以为我作证。
既然如此,待我查验看你是否说谎。
曹二郎,这是安西都护府的官牒,有文书记录确实看到他们分道扬镳,《唐律》规定,若负债违契不偿一百匹以上,罪加三等,加三等!
我愿归还赊借的275匹绢。
在大唐,无论是兴胡还是唐人皆要遵从大唐律法,正是有了严谨的法律作为基石,有了一大批像我这样执法严格的良吏,才有了大唐的盛世。今日曹二郎和李三这场官司将被如实记录在文书之上,文书过期之后,不会被直接丢掉,那时候的纸品金贵呀,废弃的纸张是要循环再利用的,它们会被裁剪折叠为墓葬中的纸鞋、纸帽,甚至纸棺,随着逝去的人一同埋入地下。
高昌日常的大事小事,就如此随机地在气候干燥的阿斯塔那墓地得以留存至今。
大唐西域的时空被折叠,在这火焰山边收藏。当时的一个字,现在的一个谜,一些鸡毛蒜皮的大事,一些惊天动地的小事,就是阿斯塔那的故事。
这只骆驼,仰天,张着嘴,舌尖向上弯曲,好像因为发声而颤动,似在鸣唱,驼峰上架着平台,方寸之间托起一支微缩的八人乐团。驼背成为流动的舞台。三彩载乐骆驼俑1959年出土于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是一件唐三彩陶俑的精品之作。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色釉中被加入含有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在烧制过程中随温度变化,形成多种釉色。因为大多包含三种左右醒目的纯色,所以叫三彩。
唐三彩作为明器使用,是盛唐时期厚葬礼制的产物。这种无意而得的艺术,因其色彩绚烂,成为了大唐的标志。
骆驼,唐人也称之为橐驼,从西域一路跋涉,驮来美酒和宝石,也驮来乐器、旋律和流行的音浪。
高大的骆驼背上铺设菱形纹样的毯子,七位男乐师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袍, 他们面向外侧,盘腿而坐,倾情演奏。他们演奏的乐器有:拍板,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声音清脆;琵琶,是主音乐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排箫,形如凤凰之翼,声如天上流云;横笛,悠扬婉转;箫,飘渺深远;箜篌,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笙,如鹤鸣于天,曲罢不知处,巫山空夕阳……
被众乐师环绕着的这位女子梳着唐代女性中流行的乌蛮髻,右手前举,左臂后拂,朱唇微启,似在歌唱。
大唐繁盛之时,是一个流光溢彩、绚丽多姿的世界。唐玄宗设教坊、梨园,给宫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还还曾专门下诏,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重设坐、立二部伎。这位擅长击打西域乐器羯鼓的皇帝,可称是世界音乐融合风的推动者,掀起了一股被称作胡汉新声的流行音乐浪潮。
华彩绚丽的宫廷燕乐,技艺倾城的异域音乐家,衣袂飘飞的霓裳羽衣曲,八人乐团随着骆驼的脚步漂移流转,如春天般恣意纵情的狂欢,或许才符合我们对唐朝的想象。
(主演:丁卯桥唐代金银器)
丹丘生: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岑夫子:念得好啊!丹丘生,你可知这力士二字是何用意呀?
丹丘生: 年齿渐长、头昏眼花,我,我给忘了。你问太白吧。
岑夫子:太白?
李白:我写过的诗太多了,忘了,忘了。
谁人不知我大唐海内,凡是最高档的金银器,必注明“力士”二字,以彰显华贵。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
(一个时辰后)
欸,李太白,这是什么器物啊?看着是个稀罕物。
此物不在你我的时代。自打“安史之乱”,我就再没见过这样辉煌的酒器了。
好东西,银鎏金,錾刻技艺,缠枝纹、飞鸟时隐时现,这上面的盖子形似莲花,颇具禅意,可是这下边的金龟?
金龟是道教的神物,四灵之长。
欸,这怎么看着像支蜡烛啊?
算你见识,此物脚踩金龟,形似蜡烛,是名龟负玉烛。
玉烛?
语出《尔雅·释天》:四时和谓之玉烛。这看见了玉烛,就仿佛看见了惠风和畅、太平盛世。
佛道合二为一,妙物妙物,不可言妙。
对,妙不可言。
你看。
这是箸?
欸,非也非也。
筹。
说对了,酒筹。酒筹就是酒令,酒令就是酒筹。
这是个游戏啊!
我且试试。
乘肥马,衣轻裘,衣服鲜好,处十分。
我不喝。是不该你喝,太白喝。
凭什么我喝?
这酒筹上写得明白,谁穿得最华贵,谁就该罚一大杯酒。
再来。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请人伴十分。岑夫子,来,陪我一杯。
不妥不妥,咱仨都是朋友,该同饮。
(于是,三个人喝了一宿)
李太白,这酒筹上的话都是《论语》里的说辞啊。
是了是了,这就叫龟负论语玉烛。这筒里装的五十支酒筹上,句句都是《论语》。孔夫子劝酒,你能不喝?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来来来,抽签抽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
放?谁都不用喝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人教诲,你敢不从?
我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地层如同一座沙漏,计算着朝代的次序,湮没了“无足轻重”的数据。当一切归于尘土,谁能证明普通人曾经爱过?
一柄酒壶,二十个字,记录了一代人的爱情。“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酒壶腹部的诗句不见于《全唐诗》,可以猜想,这把酒壶曾在临别之际由一对爱人互相赠予,成为他们最后的道别。不确定的未来,甚至让他不敢作出承诺,只能在心中默默怀想,从此天南海北, 一别千里。这首诗平白如话,描述了一段遭受距离考验的感情,而壶身的细节则暗示着这样的相思非常普遍。
长沙窑瓷壶存世量巨大,造型多为唐代经典的酒壶样式,壶口敞开,背装执手,短流凸出,便于倒酒。酒壶设计简单,说明它们成本低廉,是当时寻常百姓都能消费的日常器具。恰因如此,壶身上的诗句得以广泛传唱。“鸟飞平无(芜)近远,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白云,流水,飞鸟,旅途,唐人用汉字演算着未知,计算着千里万里,计算着一年一月,却计算不出人心的距离。
大规模生产的瓷器,意味着这样的彷徨普遍存在。公元9世纪,一艘远洋商船在今印度尼西亚海域触礁沉没,56 000件长沙窑瓷器证实了晚唐时期中国城市的繁荣。可以猜测,长沙窑诗文执壶曾广泛使用于唐帝国的旅馆、驿站,为醉眼迷离的旅人提供一点烛光般的温暖。
更多的选择、更快的交通,让人们走得更远,也让分手变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以想见,在那个轻易告别的年代,有多少人渴望着一份普通爰情。
时间在泥土里沉降,让爱与不爱变得无从考证。一别行千里,再见是暮年。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地势高敞。公元前48年,西汉在吐鲁番地区设高昌壁。唐代,这里作为西州和交河郡的中心,两度成为安西都护府治所。800余年间,或为戍边,或为避乱,大量中原移民来到这片土地,在此生息繁衍。
火焰山与高昌故城之间方圆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上,是西晋至唐代的古高昌居民的安息之所。
这是一片古老的天空,星辰璀璨,星空之间是华夏共同信奉的袓神伏羲和女娲。从1959年开始,阿斯塔那古墓群陆续出土了100多幅形制相似的伏羲女娲图,时间大致为公元6世纪到公元8世纪。它们图像质地或绢或麻,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或被张挂于墓顶,或覆盖于棺上。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通过星空对天象征性的模拟,幽深黑暗的墓室化为墓主永生乐居的光明宇宙。
伏羲女娲的信仰最早见于先秦,西汉时期由于受阴阳学说影响,伏羲女娲
开始以对偶神的形象合并出现,代表了阴阳相对、生生不息。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下身呈蛇尾状,以螺旋结构盘旋相缠,腰间着百褶短裙,二者身着圆领对襟、镶黑边的红底夹缬印花大袖上襦。伏羲在右,女娲在左,两两相对,仅以妆容及头饰区别。女娲右手执规,左手拿着四支用于计算的算筹;伏羲左手执矩,右手拿着弹墨线的墨斗。如果说连体交尾的蛇身象征着对生存和繁衍的渴求,代表天地既辟之后万物的化生,那么规矩、方圆、日月、阴阳,象征着混沌初开之时,一个文明为未知定方圆,予世界以尺度的理性和意志。
跟随着移民的脚步,来自中原的文化基因扎根于这片遥远的土地,在四方杂处、时间流变中,伏羲女娲的形象还裂变出更多元的记忆和映像。文化的嬗变在碰撞中发生,也在融合中沉淀。
通过一幅幅伏羲女娲图,亡者终归袓先神灵庇佑的天空之下。虽然世事如苍狗,生命终凋零,但在无常中去追求永恒与绚烂的生命伸张,却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
这是一条唐朝的龙,龙体为铜质,铜内包铁芯,表面通体鎏金,龙身弯曲成S形,头高昂,带有三个结叉的长角后伸,紧贴头顶,大嘴张开,露出锐利的牙齿,长舌在口内卷曲上翘,舌尖顶上颚,双目圆睁,炯炯有神,前肢蹬直,前爪弯曲,用力着地,肢爪骨节极为清晰,隐藏着力量带来的美。下腹、后肢与细长的尾巴飘然未落,背上带有两朵祥云,仿佛正从天而降。
鎏金是中国古代最高超的工艺之一,它的特点是鎏金层极其薄,与原胎器物贴合紧密,看不出刻意装饰,尤其是通体鎏金工艺处理的器物几乎与金器一模一样。但这条飞龙在唐代金属铸造工艺品中极为少见。铁铸内芯,铁上包铜,铜上再鎏金。这种工艺让它有了华贵的外衣,铁铜的使用则让造型更加坚韧舒展,工匠因此拥有更飞扬的创作空间。
在唐人的眼中,龙是吉祥瑞兽。中国的古人夜观天象的时候,发现位于东方的
角、亢、氐、房、心、尾、箕几个星宿相连,便是一条龙的形象。于是他们把这些星宿合称为龙星,来表达他们对龙的崇拜。
唐人相信,龙能够把他们的心愿带给上天,于是唐人热衷于举行投龙仪式来祈福。他们将写有祈福或愿望的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投入名山大川,希望得到上天的回应。唐人把龙的姿态刻在铜镜,把龙的纹样织在丝绸,龙就把面孔、衣袖变成了天空。龙还飞进了唐诗,无论杜甫的“斯须九重真龙出,—洗万古凡马空”,还是李白的“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词句中满是唐人飘逸的气质。李郢的一句“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则让“龙马精神”这个词成为生命力饱满的代名词。
鎏金铁芯铜龙飞天而降,轻盈与厚重,飘逸与力量,定格在一瞬。千年过去,盛大的宫殿已化为尘土,长安的街巷已成为灰烬,风云已经万变,飞龙神色不改,侧耳细听,它的泠泠龙吟,正是古老文明的深沉回响。
每一个农历新年,生肖间总有一场工作交接。负责当年的属相将责任交给下一位,由鼠始,以猪终。十二年间,每只动物只需值班一年。而从春秋时期起,十二生肖便生活在每一刻的分秒里。作为时间之神,它们掌管的是十二个时辰。从鼠到猪,十二种动物按时登场。
而在唐代,十二生肖的时刻守护还延续到另一个世界。唐人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官员在离世后,墓中一定要有四神十二时,即十二生肖俑的守护。
唐代生肖俑样式羊富,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十二生肖俑,头部依旧保持动物形态,但是却拥有了人身,披上了唐时流行的宽袖长袍,笔直地立于圆台之上。它们的头微微扬起,神情肃穆,仿佛正立于朝堂的文臣。
当我们日常见到或者存于想象中的动物有了人身,便成为了每个人都拥有的守护神。
不论是在哪个时期的神话小说,动物们修炼的目标都是拥有一副人的躯体。但比起动辄就引起大事件的动物神怪们,负责守护时间的十二生肖格外地接地气,甚至会因自己的同类被吃而找上门去 。
爱吃羊头听上去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在唐代,却可能一大早被羊首人身、衣冠整洁的神找上门来严肃警告。吾“未”之神,其属在羊。听说你爰吃羊头,所以特来恳请你不要再吃羊头。否则,我可是会杀了你哟。
霸气护羊的羊神称自己为“未”之神,是因为当时时间的表达离不开天干地支。作为时间之神,十二生肖的排序与地支相对,当子丑寅卯变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后,计时法因我们熟悉的动物而变得更加简单易记,具有人情味。
十二生肖对应着十二时辰、十二个月、十二年,与我们未曾有一刻的分离。
生肖计时的习俗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当生肖与出生年份对应,我们便拥有了与生俱来的属相,十二种动物从守护神变为陪伴者,我们不仅被生肖守护,也被生肖影响,生活在被生肖护佑和象征的世界里。
唐贞观九年十一月,中亚康国的粟特使团抵达长安,他们向唐太宗李世民敬献了一种大如鹅卵、其色如金的金桃。这种水果的滋味到底如何,我们现在已经无从推测了,而那些曾与其相伴入唐的奢华器物,依旧熠熠生辉。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一件酒器。玛瑙是一种胶状矿物,虽然中国也有出产,但文献言及玛瑙,则多是来自域外的异宝。大型玛瑙极为难得,豁然掏挖为中空的杯子,用心奇绝。玛瑙杯基调为酱红色,间有黄白石材文理,好像动物的斑纹。玉匠在小端雕琢出兽首,口鼻处镶有金帽,可以拆卸。多数学者认为,这种端部有兽首,整体呈角形的杯子,是西方所说的“来通”,早在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及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希腊人的酒神信仰里,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人们高举起盛满美酒的来通,使酒通过小孔流下,如丝线一般注入口中,如果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有人推测,兽首玛瑙杯很可能最早也是跟着粟特商队流入中原。
粟特人爱酒,于是带来了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也把西域的酒文化带入了大唐。在粟特人的宴饮场景中,经常出现兽首角形酒具,他们的棺椁石刻上,也铭刻下那些一饮而尽的酣畅瞬间。除了美酒和酒具,大到皇家狩猎队伍中的猎豹,小到宫廷贵妇玩耍的佛菻狗,以及各种胡服、胡食、宝马、宝石,都是粟特人从西方各国转运而来的。
公元6到9世纪,亚洲各地的财富、珍禽异兽和珍宝,经由陆路和海路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大唐的土地上。随这些舶来品一同来到的,不仅有粟特人,还有波斯人,他们带来新的技术和艺术,那些异域的、开放的、精致的、迷离的美,瞬间征服了大唐。
镶金兽首玛瑙杯,1970年10月5日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一同出土的文物多达1000多件,这就是著名的何家村唐代窖藏。金丝盘绕出层层花瓣,团花朵朵,神鸟展翅翘尾羽,舞马衔杯醉如泥,精美纹饰、精湛工艺,太阳般的黄金,月光般的白银和充满异域风情的舶来品,辉映了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时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中那个强盛的唐帝国,散发着一种不可复制、也不可雕饰的气息,绽放着深入骨髓的灿烂和骄傲。
(公元873年,唐僖宗举行盛大法事,奉归佛指骨舍利还法门寺,并分藏于塔下地宫。1987年,地宫被意外发现,舍利及数千件珍宝器物出土,震惊世界。其中一套唐朝皇室御用茶具,是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
咸通十四年,上归安佛祖舍利,举行封门盛大法事,举世皆知,特供奉私藏茶具一套,随真身供养。
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模冲成型,纹饰鎏金,通体镂空,笼口刻有莲瓣,莲瓣化身于净土圣人,天顶盘旋鸿鹄,鸿鹄结对于浩渺云空,天地自然,生生不息。
盐台一副,重十三两,盖上有莲蕾捉手,盖子呈卷荷形,盖面饰有四尾摩羯,錾刻叶脉,荷叶底部上卷,好似随风飘摆。
台盘平底,中心下凹,宽沿上捶刻以海石榴为花蕊之双层莲瓣,平底饰莲蓬,放置盐与胡椒。
三足支架有银丝盘曲伸出,摩羯鱼与智慧珠架于银丝末端,盐台似被云层托举,更显庄严。
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笼体椭方形,以银丝编制而成,四足膝部为天龙铺首,取其镇凶辟邪、避祸求福之意。笼盖中部饰金丝塔形花,衬托莲叶开放,仿佛涅槃,获得另一重生命。
茶碾子一副,茶槽底部两端呈如意云头,长方形辖板中央焊宝珠形捉手,捉手两边各錾一只鸿雁,衬流云纹,碢轴由纯银浇筑成型,自铭曰:重一十三两,碾轮轴心饰莲瓣团花一幅及流云纹一周,齿状边缘用以将茶碾碎。至此,茶由叶及饼再成末,如万里祥云幻化无常。
茶罗一副,罗架两侧有头束发髻、身着褒衣之仙人纵蟠驾鹤,另两端壁面分别饰以山岳云气及飞翔双鹤流云纹,四周饰莲瓣纹,茶罗底錾刻“五哥”二字,为上幼时乳名。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上特于咸通十四年将私用茶具配以虔敬之心,同金银器皿、衫袍席褥、珍宝法器共两千四百九十九件封于法门寺塔下地宫,求佛祖保佑大唐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
每一次朝阳穿过尘埃,照亮石窟清冷的墙壁,来自唐朝的色彩就苏醒了。巨大的殿堂如山峰般耸立,沿轴线自前而后分为三进。梁柱密集,屋顶陡峭,高楼四周楼阁台榭鳞次栉比,广场和走廊逶迤连接,佛陀赫然出现在楼群中央,垂目端坐,两侧簇拥着菩萨和天女。
敦煌莫高窟172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绘于盛唐,描绘的是阿弥陀佛居住的西方极乐净土。经变画依据佛经绘成,为了向世人传达奥义,形象地描绘出各方佛国世界。敦煌唐代经变画常常借鉴中原的名家样式,用庄严饱满的大幅画面渲染佛经故事。经变画里的极乐世界如同唐人打造的精神入口。
尘中生幻境,此间舞霓裳。台阶笔直,就似摆在眼前,仿佛凡尘里的人,只需沿着阶梯向前一步,便可登入极乐世界。雕栏玉砌,花叶生辉,禽鸟聚集,远望伞盖,近察香炉,都是宫廷才能制造的珍宝。
伎乐队伍左右成群,足踩圆毯,蹁跹起舞,取自西域习俗。佛经中的奇幻世界在画工的笔下变成了现实。迷人的乐土,越来越像对长安奇景的记忆。视线焦点回到近处,仿佛眨眼间天女举臂点亮灯树,一时间,暮色中火光璀璨,这不正是长安上元灯会的盛况吗?即使是长安,一年中的大多数夜晚都恪守宵禁制度, 唯有上元时节,这座梦幻之都拥有十二个时辰的?
我们脑海中都历史,总是一幕幕都想象,但其实,他们都是鲜活的,当你看到眼前的文物,想到和他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人物、事件,再看到现在的物是人非,似乎那一幕幕都场景就像放映电影一样,在我们脑海里慢慢滑过,因为有了这些遗留幸存下来的宝藏,我们才对历史有了更加真实都感受。为自己都祖国骄傲、自豪的情绪也会由此产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就像那一串串都浪花,翻滚在我们脑海里串起我们对过去的认知。
画面与配乐,都极有古韵。看得出,主创在试着增添画面元素的美感和多样性,第一期是让画动起来;第二集写字,也并非单一形式,还要P个瓢虫。好看是好看。但有个疑惑,第二集《兰亭序》里的“癸丑”,为啥先写“丑”?有啥讲究吗?
我们哭着降临世界,但要笑着走向永恒。
第一季的第一集,新石器时代的陶艺;第二季的第三集,曾候乙编钟是我不管第几次看都会流泪的视频。这一季兰亭集序那一集,唐代侍女甬那一集同样看得热泪盈眶。唐代是多么的包容和自由啊,那才是真的大国自信。但老祖宗们看到我们这个礼崩乐坏并且不能包容的时代,会不会哭呢。尤其是第四集的佛像那一集,一旦牵扯到宗教,弹幕就是一堆的辱骂和抨击。好在佛祖慈悲,不和你们计较。“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好的太好,差的太差。
兰亭集序那集设计得最好,以简单胜复杂,以无招胜有招。
解说文案的文化底蕴依旧了得 → 第1集-洛神赋图:洛神从《诗经》的蒹葭苍茫和《离骚》的万千云气中浮现,带着对美的无限向往却永不可得的缺憾,奠定了东方审美的底色,也为中国绘画带来了第一缕灵动的微风,吹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3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站在砖壁前,我们仍能感到迎面拂来那阵山风,吹来的是未泯的典范和对纯真生命的深深渴望。& 第4集-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 第20集-阿斯塔纳伏羲女娲图: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 第25集-敦煌经变画:这是唐人的想象,也是我们想象中的唐。……
第三季失望透顶!我能理解与科技和摄影技术的同步,流行的时代感让观者对国宝感兴趣。而这样的方式意图很明显,是希望用质感抓住很多年轻人对古代器物的兴趣与喜爱。当然这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表现的太过突兀、太过特效。这样仿佛是让国宝鲜活了起来,但对于器物的本真实体,似乎让鄙人并不太确定它真实的样子了!反正于我是有些怪异的……不过总体来说,这100集的国宝汇总,的确是有极大的意义的!还剩下最后的25集,期待第四季!
文案这么正经了,有点儿不习惯呢,不过返璞归真,大繁至简,也是一种追求啊!兰亭序那里,真切的感受到了字体中的情绪,这种呈现手段有点儿厉害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艺术家了,这些人开始画画,开始写书法,这些美术品是和个人联系起来,一个人喜欢什么风格,要表现什么思想,我们可以追述这个人的生平、学问、教养、野心等等去建立关联。从这个时候起,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魏晋人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因而奠定了中国山水画、山水诗的基本趋向。洛神赋图、兰亭序、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精致不止,惊艳不止~
我们哭着走向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
黄河铁牛、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织锦花纹这集太酷了!!!这一季根据不同国宝尝试了不同的风格,《兰亭序》是清淡隽永,佛像和石窟是庄严,仕女佣是活泼灵动,织锦是华丽和科技感…神仙团队!
已查收。一如既往,温润如玉。9
第九集大唐胖妹 大唐的都太棒了
魏晋风骨 盛唐荣华 繁华殆尽 葳蕤生光
哇,这才真正的诠释了为何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或许就是中国人独有的这份洒脱,才有中国人独有精神寄托!
看了会二刷三刷会激动会沉迷会落泪的纪录片
陕博妥妥C位的一季。好!
还是盛唐繁华呀,一朝几乎独占一季,期待第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