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头也不回地迈向了远方,我静静地站在原地,不知不觉过了很久很久。只因一个执念,足以让我不朽。
白色床单落地的一瞬间,全片结束。
一个人来看的深夜场。我坐在没几个人的放映室里,看着演职人员表慢慢爬上屏幕,脑袋昏昏沉沉。眼睛是干的,却好像哭了很久。
这是一部你一旦懂得了就无法逃出情绪的电影。一个笃信虚无主义的导演,怀着不知是恶意还是友好,用一只死去却无法离去的、披着白床单沉默无言的鬼,给观众带来了一份治愈而致郁的情感体验。
Casey Affleck真实的丧。看完《海边的曼彻斯特》再看《A Ghost Story》感触尤其深。两部影片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有很多处别出心裁的处理。鬼魂可爱又诡异的万圣节白床单造型;丧偶关系中独特的鬼魂视角;褒贬不一的、一个接一个的长镜头;人物台词的最简化( Casey Affleck全剧说了有10句台词吗?)......起码在我看来,这些处理都很成功,导演David Lowery无疑是极为大胆用心、有想法的。会去期待他之后的作品。
我格外喜欢电影屏幕特殊的长宽比。现在的电影屏幕大部分都是长方形,宽屏电影长宽比就更悬殊。可这部却选择了一个接近正方形、似乎把演员困在盒子里的荧幕。1:33 : 1。除了让观众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和片中鬼魂无法离开屋子一样的“被困感”,它也使得影片有一种正方形home video抑或是老照片一般的怀旧感,很好地表现出影片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微妙把玩。
影片很大程度地挑战了观众的耐心。我一开始也不太适应那么多的长镜头,确实觉得有些拉长的长镜头、空镜头没有那么多的意义,甚至直到那段长达五分半钟的“臭名昭著/饱受赞扬”的Rooney Mara一个人吃巧克力派的长镜头,我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可看到影片后半段,我忽然终于在一个个长镜头里感觉到了一种慢慢渗入全身的孤独情绪。
有很多影片其实都是关于丧偶之后,被留下来的一方的疗伤故事。可这部影片的角度特别,选择从鬼魂的视角去描述死亡将两个相爱的人永远隔开之后的故事。看到有短评说这是又一出的人鬼情未了。可有人想过吗,当“活下来的人”选择了迈向前方,“被留下的鬼”、未了的情又该何去何从?
"I'm waiting for someone."
"Who?"
"I don't remember"
两个披着床单的鬼魂在自己人去楼空的屋子里隔着窗户对话。
“等待”
这是影片的一个很大的主题。等待。为什么等待?等待谁?ta回来吗?要继续等吗?一个一个的问题在看不到尽头的漫长时间里渐渐逐一消失。等待中,时间失去了它的速度,也丧失了它的意义。
当另一个披着床单的鬼魂站在被推土机碾压过的废墟之上,对男主角C的鬼魂说:"I don't think they're coming" 之后,说完这句话的一瞬间,她的床单砰然落地,那个丧失希望的鬼魂烟消云散。当等待已经变成了存在本身。不再等了,也就不存在了。
而只要尚有一丝执念,便会继续等下去。
于是男主角等啊等。爱人有了新恋情,从房子搬走了他还在原地等待。新住客换了一任又一任他还在原地等待。房子被夷为平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他还在原地等待。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站在原地等了几十年几百年等得轮回时间回到最初的源头重头再来一次,直到终于回到原点。那么多的等待,只为了抠出那张爱人走之前,被她塞在墙缝里的小纸条。那是支撑着他熬过所有时光里的悲伤与孤独,愿意一直等下去的唯一原因。而在抠出了那一张心心念念的小纸条之后,他却顷刻间消失。一张没有生命的白色床单落在地板上,电影随之结束。
观众无从知晓那纸条上写的究竟是什么。我原本想象这一定会是一句饱满深情的情话,亦或是她记录的他写给她的歌曲。可无论这句话是什么,它却让鬼魂一瞬间绝望得放弃了全部希望,灰飞烟灭。几个世纪的等待都不再具有意义。哀莫大于心死。
我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不,不应该是这样的。那么温柔可爱的鬼魂,披着床单默默注视守候着自己的爱人,最后他放弃了,他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抱着头不想去相信。
原来我还是不甘心。我还是抱着一点小小的执念。我还是会想起你。我还是有想要和你联系的冲动。
可是真的没有人会再回来了。
即便一个执念足以照亮我全部的光阴荏苒,这根蜡烛也早就应该被吹灭。因为它的燃烧没有任何意义。它只会让黑暗里孤独的形状更加清晰。
所以呢,还是早点放下得好。
在无尽的时间里还有无尽的等待,当等待化为了执念,等待显得就没那么重要了。花被单说她在等人,但等谁却不记得了,最后花被单说:“我觉得他们不会回来了。”然后化为了虚无飘散了。大家都在猜那张纸条到底写了什么,有人说是“I know you've been back.”,也有人说是“I've been here.”。其实这张纸条也是给了C最后的解脱,他在等待里已经迷惘了,他期待妻子有一天会回来,每当屋子的门被打开都代表着一次希望的破灭,周而复始他的心也只能随着这间屋子坍塌,生前的他就不愿搬离,妻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是因为在这里有很多历史啊。这间屋子充斥着他太多的执念,不断往复都不知道多少个轮回了。也许那张纸条是空白的,多可笑多讥讽,一直对着虚空抓着不放。
课堂作业旧文
“无论你何时醒来,都有一扇门轻轻关闭。”
这是伍尔夫短篇小说《鬼屋》的开头语,也是大卫·洛维导演的电影《鬼魅浮生》的开场字幕。《鬼屋》描写的是“鬼屋”的主人幻想一对鬼夫妇回到此地,从他们的视角追忆过往。《鬼魅浮生》承袭了《鬼屋》的基本构想,用白床单勾勒出最简单的鬼魂形象,讲述一个孤魂被自我囚禁在名为“家”的土地上的故事。
M和C曾是一对甜蜜恩爱的恋人。一次车祸中,C不幸身亡。他的灵魂却选择留在人间,重新回到家陪伴M。随着时间的流逝,M开始新的生活,决定搬离这个伤心之地。C的灵魂则一直被困在房子中,无法离去。M临走前在墙缝里塞的字条是他唯一的寄托。新住客来来去去,C在无尽的时间中游荡。房屋被拆毁,新的大楼建起,C再也无法忍受,从楼顶纵身一跃,却经历了时间的回环,回到了古代。他重新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最终再次亲眼目睹自己和M的过往。无尽的循环继续着直到他把墙缝中的纸条拿出打开的一刻。
这是一个鬼故事,一个以鬼的视角讲述的故事。在脱离肉体的禁锢之后,人终于以灵魂的形式达到梦寐以求的“长生”。但那并不是一片幸福的应许之地,而是废弃的时间流放场。大卫·洛维通过对时间细腻的把玩,从拍摄手法和主旨上展现存在的孤独与虚无,用死亡想象的白床单在时间上打了一个死结。
从鬼魂C选择不入斑斓的“死亡之门”开始,他存在的死结就早已打下。导演利用4:3的圆角银幕框住视野,模拟旧式的家庭摄影机镜头将观众代入鬼魂的视角,一同对人世进行无声的窥探。电影前半段固定机位的静止长镜头几乎串联起所有段落。时间每一秒都前进得异常困难。这是C眼里最初的时间节奏。M独自搬家的艰难、长达三分钟吻的绵长、停尸房“重生”的微小蜕变都在现实的时间流逝中展现出当事人身处其中时所不能意识到的触感。大卫·洛维任由日常平凡的动作自主生长。当一定时长的积累后,这些动作开始展现出意想不到的质变效果。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就是长达五分钟的吃派镜头。沉浸伤痛中的M坐在地上,用勺子一口一口吃着派。背景里的白床单一动不动地立着。接纳悲伤的心理活动变化充盈在每一口的吞咽之中。一开始,M只是在机械地吃派。当时间开始延展,感情自动投射下阴影。她戳食物的力道在变大,速度在变快。那不再是进食,而是发泄,带着情绪刻意用派塞满整个口腔,不给自己任何咀嚼的机会。失去爱人的忧伤沉重到难以言说,寂静而压抑。这种悲伤无法轻易过滤,也许只有自虐可以转移其注意力,最终以呕吐的方式将痛苦排出。若没有时间的充分积累,这一情绪也许只能转化为形式化的泪水表达。现实时间的真实性是对观众心理时间的巨大煎熬。无形之中,这种煎熬让观众对窥视镜头内的M以及旁观却无能为力的鬼魂C似乎有了某种错位的感同身受。M决心开始新生活后,时间明显加速运转。M的衣服不断变化,一次又一次走出家门。上一秒M刚搬离这里,下一秒转头就看见陌生的住户在吃着饭。鬼魂C对于时间的感知以断裂的方式进行着。间歇出现的黑屏也极像对记忆断片的模拟。人对于时间的心理感知最变幻无常。三天如一年,一年似一天。而一个孤魂在无声地等待中,最终失去了对时间速度的感知,变得麻木。他唯一能发泄的方式就是“闹鬼”来维护自己的记忆领地,他唯一能期待的就是M重新回来的时刻,他唯一能努力的就是拿到墙里的纸条,接近M留下的记忆碎片。
在这样长短镜头的切换中,一个灵魂的脉息逐渐搏动起来。爱人归来的踪影无从寻觅,甚至也许早已被时间碾压成灰。记忆和执念在看不到尽头的时间中渐渐模糊。回忆枯萎,孤独滋长。终有一天,自己唯一得以庇护的“家”也被推倒。从都市大楼窗户中望去,自己在统一化的住宅隔间里成了真正无处可去的野鬼。C面对霓虹闪烁的都市大楼纵深一跃,却越出了前进的时间线,开始正式经历死结的回旋。他目睹了历史上一代代人对于家庭共同的追求和希望的破灭,更看见过去曾被自己过滤掉的感情裂痕。他甚至看见了变成鬼的自己,成为见证鬼魂的鬼。时间早已不是最初人类能够感知的形态,飞速发展或缓慢挪动都早已无关紧要,对于C来说它是一个孤独的闭环监狱。白床单从在岁月的几番轮转中染上泥土,变得破旧脏败。如果说在这个死结中唯一还有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墙壁中M的纸条。多少时间的摩擦和消耗,多少次重来和时机错过,C终于走到了最终章,纸条终于躺在手心。在打开纸片的瞬间,被单落地,一切消失了。长镜头中近乎静止的生活也好,飞速切换的历史变迁也好,观众被席卷其中的情绪旋涡,全都在这一落中消解了。彩色的光晕还在墙壁上跳着无声的舞蹈,几万年不变,流放结束在此刻。
其实这不是鬼魂面对时间死结的唯一结束方式。C并不是唯一的鬼魂。对面的窗口也常站立着一个碎花被单。她在等一个人,但时间已经久到她记不得等待的是谁了。当初留在人间的理由已经失去痕迹,可是本能反应让她将脱口而出的放弃一再收回。试问是什么样的感情让一个魂魄在无法沟通甚至已经遗忘的情况下依旧坚持等待?人们总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它并没有治愈,只是遗忘的催化剂而已。可是当故人归来时唯一可以辨认的“家”也成为废墟之时,她终于“说出”了那句:“我觉得他们不会回来了”。被单落地,魂魄消失。她再也不用经历时间的残酷雕刻,自己亲手放弃了无谓的等待。活着的人总还有继续前进的能力。毕竟时间有限,伤痛有限,他们可以逃避,可以遗忘。但无法终结“生命”的鬼魂却要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循环中,反复过往的一切记忆,一次次唤醒希望又一次次感受绝望。这种孤独才是真正难以承受的轻。前文曾提及鬼魂之所以会以这样的形态存在,是他们自己放弃了离去的机会。而在这个眷恋的世界里,唯一摆脱时间纠缠的方式竟是否定自己一开始留下来的决定。这本身就是一次没有出口的选择。C拿到纸片又真的解开了死结吗?也许只是他再也没了继续等待的理由罢了。在这场和时间一对一的角力赛中,人永远都不可能是最终的赢家。
影片最长的一段独白是一个在这栋房子停留过的男人对于生存虚无式的宣告。他鼓吹享乐主义,认为人类的精神文明终将和宇宙一起塌陷,一切都比不上将手指插入土地里埋一根藩篱或者自慰真实。从鬼魂的角度来看,也许不无道理。人类执着留下的生存印迹在死后依旧是难以割舍的牵绊。这些羁绊导致鬼魂徘徊不前,自愿走进时间的死结、无望的消磨中。不管变化成何种形态,人类都无法抛弃的那些东西,是与生俱来悲剧宿命的因。正是无法超脱,人才所以为人。
床单落地,无谓的废墟上新的轮回也许正在开始。我们无从知晓那张神秘纸条上的内容,也许是跟C完全无关的话。可是这不也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吗?在终点时,总有一扇门轻轻开启,不要以为那是时间的出口,那只是神的怜悯。
你看我是这么理解的 作家写小说 作曲家写歌 交响乐家写交响曲 因为最杰出的作品永远是为上帝而创作的 你告诉我如果贝多芬在创造 第九交响曲的时候 突然有一天他从梦中惊醒 意识到上帝根本不存在,他会怎么样? 音符和旋和声 那些本该是取代肉体的 突然间令你意识到音乐只不过是物理现象而已 贝多芬就会说该死上帝根本不存在 我想也许我是为了其他人创作音乐 我记得他是没有任何后代的 一但如果他有的话一他有个外甥 好很好这么说他是为外甥创作音乐 或者他不朽的爱人 但现在我们不谈爱情 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这将是让人们铭记我的创作 人们确实记住了他,我们也记住了他 肯定的我们竭尽所能地活下去 我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遗产 也许记住你的会是整个世界 也许记住你的只会有几个人 但是我们都尽自己所能哪怕人不在了 也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留下些什么 所以我们还是读着作家写的书 唱着作曲家写的歌 孩子们会记得他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 每个人都有家族族谱 还有贝多芬留下了他的交响乐 我们每个人也都能听到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人们还会一直听他写的交响曲 这也是这一切分崩离析的开始 因为你的孩子 你有吗你的孩子会死去 我是说他们都会死的 他们的孩子也都会死去一代代传下去 然后人类就会有一次大型的结构转变 约塞米蒂公园会有火山爆发西部板块会移位 大洋会上升山体会塌陷 百分之九十的人类都会消失 一下子全都没了 这就是科学 那些幸存的人 会登上较高的地形去 一社会秩序分崩离析 我们会回归到拾荒猎杀群居的原始状态 但也许有人 有人会哼起那段曾经大家都记得的旋律 [哼起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这给了大家一点希望 人类站在濒临灭绝的边缘 而正因为有人听到其他人在山洞中哼唱这首旋律 这让人类的旅程延续得稍微长了一些 而这种物理现象在他们中的反应 让他们感觉到除了恐惧饥饿和仇恨之外的其他情感 这样人类就继续繁衍 文明也走上了正轨 现在你会想写完你的那本书 但这想法不会持续太久 因为这个星球迟早会毁灭 在几十亿年之后太阳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红色火球 并最终将地球噬殆尽 这是科学事实 可能到了那时候 我们已经在另一个其他什么星球上建起了商店 这挺好或许我们总能找到三个办法 来让文明中所有重要的东西得以幸存和延续 比如把蒙娜丽莎的一张复本带到那里 有人看见这图就搞了点外星土壤混了点唾沫 画了些新东西出来文明就这样代代相传 宇宙会不断地扩张 并且最终把一切重要的事物全部吞噬 因为即便是某些人类 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带进未来 未来也依旧会碰壁 你曾经为之奋斗的一切 你不知不觉中在某个完全陌生的星球 与某个星球另一端的陌生人 以及未来的什么陌生人分享的一切 还有所有让你感觉自豪与高大的事情 最终都会消逝 这个空间中的每一粒原子 都会被这样的自然力量扯得粉碎 然后所有这些分裂的粒子 会再收缩 整个宇宙将会 把自己吸入一个肉眼觉察不到的微粒中 那你可以写本书 但是这本书的纸页终将烧成灰烬 你可以唱首歌让其流传下去 你可以写一部剧希望能被人们铭记 并不断将其搬上舞台 你也可以建造你的梦想之家 但其实这一切都还不比 用你的手指深深插入泥土中 埋下一根篱爸桩重要 也不如做爱重要。 我猜,反正都是差不多的
男主演卡西·阿弗莱克在今年刚刚凭借《海边的曼彻斯特》斩获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是名正言顺的影帝。
他的亲哥哥本·阿弗莱克是《蝙蝠侠大战超人》中的蝙蝠侠,
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他执导的《逃离德黑兰》荣获了201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卡西·阿弗莱克和本·阿弗莱克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获得了奥斯卡的亲兄弟。
电影的女主演鲁妮·玛拉也是实至名归的实力派演员,
她因出演《龙纹身的女孩》提名第84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又凭借《卡罗尔》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第88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影帝和影后的加盟,使得《鬼魅浮生》成为一部不普通的鬼片,而是要冲击奥斯卡的鬼片。
鬼片要冲击奥斯卡,其难度比其它类型的电影大得多。比如好评如潮的《第六感》,豆瓣评分8.8,提名6项奥斯卡,结果1个都没中。
还有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人鬼情未了》,最终也被《与狼共舞》击败。
说起来,《鬼魅浮生》和《人鬼情未了》有点像。它不以惊悚、血腥为看点,相反这是一部文艺、温情的电影。
鬼不一定都是可怕的。
电影一开头,这个色调,这个氛围,就给人一种小清新的感觉。
一对情侣躺在沙发上,画面十分温馨,完全像是一部文艺片。
没错,这是一部完全不恐怖的鬼片。
他们是C(卡西·阿弗莱克 饰)和M(鲁妮·玛拉 饰),正在讨论搬家的问题。
M说:“小时候,家里经常搬来搬去。我会写纸条,把它们叠得非常小,然后藏在各个角落里,所以如果有一天我想回去的话,那儿会有一部分曾经的我在等着。”
C问M:“后来你回去过吗?”
M答道:“没有。”
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聊,实际上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画面一转,出现了这样的字幕:
“无论你何时醒来,总听得到关门声。——弗吉尼亚·伍尔芙《鬼屋》。”
这对情侣经常听见房间里有声音,比如有东西压到钢琴的声音,再比如晚上也能听到怪声。
没过多久,C出车祸遇难了。
在医院里,M见了男友最后一面,从此他们阴阳相隔。
当M离开之后,C却坐了起来,成为一名披着床单的鬼。
这可能是史上最不恐怖的鬼了,甚至还有点萌。由于他是鬼,所以大家都看不见他。
当天堂之门打开的时候,C没有踏进去,而是披着床单离开医院,穿过草地,回到了家里,因为那里有他一生的挚爱。
荒凉无际的草原,落霞满天的黄昏,茕茕孑立的孤影,营造了肃杀和悲凉的气氛。
看到这里,虽然与常规的鬼片与众不同,但还是略显枯燥。因此,不少网友表示看了20分钟就愤然离席。
乍一看这是对《人鬼情未了》的拙劣模仿,实际上并非如此。
当C回到家后,此时M正独自坐在地上吃派,足足吃了5分钟,直到吃得吐了出来。
原来,像C这样的鬼魂并不是只有一个,在他家对面也有一个鬼魂朋友,鬼魂朋友说自己在等人,但已经不记得等的是谁了。
C每天住在家里,默默地关注着M。
默默看着M和新男友拥抱,
默默看着她搬家……
临走之前,M在墙缝塞了一张纸条,然后刷油漆把它填平。
然后,她就永远地离开了……
后来,这里搬来了新的房客。
他们越幸福,C就越难过,C终于忍无可忍,伤心地开始捣乱。
因为闹鬼,这家人搬走了,随后又有了新人搬了进来。
可是,C始终没有等到M回来。
有一天,C的鬼魂朋友率先放弃了等待,说:“我觉得他们不会来了。”
于是鬼魂朋友消失了,这是Ta的第二次死亡,可能也是永远的死亡。
后来,这里拆迁了,修成了摩天大楼。
生无可恋的C决定跳楼自杀,
结果他并没有死,而是回到了几百年前。
他想死都死不了。
终于,他又回到了自己和M相爱的时候。
当年压到钢琴的是他,在晚上发出怪声的也是他。
最后,他把墙缝扣开,拿出了里面的纸条,
然后化为了虚无……
没人知道纸条上写的是什么,让C决定不再等待。
电影成本只有十万美金,采用的是极简主义,直接给男主披上一个床单,连化妆的费用都省了,这就注定这部电影看重的并非表面,而是内涵。
电影的节奏很慢,台词不多,以意识为主,甚至还和神学有关,也就导致表达的主题非常抽象,以至于口碑两极分化。
本片在今年的杜维尔美国电影节斩获了评审团大奖、启示录奖、评论家奖三个奖项,看来学院派还是挺认可的。
截止9月23日,本片豆瓣评分7.7,IMDb 7.4,MTC 84,烂番茄新鲜度92%,足以说明本片尽管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
电影的主题实际上还是爱情和等待,同类电影大多是主角失去配偶或者分手之后,讲述主角的生活多么痛苦,多么难过,最后要么找到新的伴侣,要么和前任和好,要么继续孤独下去。
比如《人鬼情未了》中,女主最终还是发现了死去的未婚夫的存在,还通过灵媒取得了联系。
而《鬼魅浮生》则反其道而行之,从死者的角度出发,先聚焦女主的痛苦,再讲述男主更加痛苦,从而形成鲜明对比。而且男主身为鬼魂,最多只能搞搞破坏,但并不能和人类交流。
和女主相比,显然他是更丧的。
女主吃派的片段饱受争议,不少网友表示这5分钟的“长镜头”毫无意义,也有网友直呼“这是我今年看过最美的画面!”
她永远地失去了男友,她没办法补救,她只能化悲愤为食欲,借助这样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仿佛能把痛苦一口一口地吃掉。
真正的伤心不是放声大哭,而是哭不出来。
C默默地注视这这一切,但他什么也做不了。
更难过可能是C,他甚至不能和对方交流,不能告诉对方自己以另一种形式活着。
后来,M有了新男友,搬了新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似乎,她很快就走出了阴影。
而C的痛苦,无人诉说。
M可以有新的伴侣,新的家庭,新的生活,而C一无所有。
C有的只是无限的时间,然而长寿不是什么好事,只会放大他的痛苦,让他生不如死。
时间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条河,愿意的话,他可以走到上下游的任何一处。
每个人都可以说爱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等你。
而我,在家里等你回来。
“他离开了古屋,离开她,向北走又向东行,看着南方天空的星斗在移转,搜索着古屋,却见他沉没在草原下方了。”
电影名称:鬼魅浮生
导演:大卫洛维
主演:鲁尼玛拉、卡西阿弗莱克
上映时间:2017
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鬼屋》的第一句“无论什么时候醒来,你总听得到关门声”恰好也是电影《鬼魅浮生》片头的一句话,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大卫洛维有意而为之,看完《鬼魅浮生》之后,里面有几处场景确实像极了小说《鬼屋》里面描写的内容,比如“他离开了古屋,离开她,向北走又向东行,看着南方天空的星斗在移转,搜索着古屋,却见他沉没在草原下方了。”小说中要传达的关于生命、死亡的思考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
电影《鬼魅浮生》的主角是同居情侣M和C,讲述了男主C出车祸去世后,变成披着床单的鬼魅回到了屋子,在经历了女主M离开,搬来新的住户,房子被拆除,盖成高楼大厦,变成广袤的草原,经历了一个轮回之后,鬼魅终于拿出了塞进墙缝的纸条,执念放下之后消失的故事。悠长深沉的背景音乐加上片中大量出现的长镜头和固定远镜头使得整部电影如咏叹调般缓慢,悠长却具有力量。而对于电影如何体现它的母题,我主要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和细节解读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叙事结构
影片采用的是环形的叙事结构,最开始是情侣M和C的同居生活,屋子里会偶尔穿出扣墙和东西掉在钢琴的声音。在片子的结尾,鬼魅重新回到了房子,看到了情侣M和C搬进了这件屋子,重复了影片开头的场景,并且也解释了开头屋子发出的怪响就是鬼魅制造的。而就在片末女主M在男主去世后搬走时,在屋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鬼魅,站在窗前,又开始了新的一个轮回。除了整体的环形叙事,在具体故事情节中,也存在着闭环式的结构。比如当女主决定搬家之前,她回想起了男主为她戴上耳机听歌的场景,在片末交代了这一情节发生的具体背景,男女主对于是否搬家无法达成共识,开头交代了女主为什么要离开的原因:
“why do you leave?”
“no choice.”
在片末交代了男主不肯离开的原因:
“There has a history .“
就在这样一种僵持的关系下,男主为她戴上耳机听歌,当女主听完歌后,拿下耳机走进了房间。这在某种程度上借助环形结构的叙事手法交代清楚了故事细节发展的原因。而见证了这一整个轮回的鬼魅在打开纸条的那一刻消失了。鬼魅是死去的男主C,他回到房屋,望着自己的爱人离开,通过与隔壁鬼魅的对话,我们可以判断他起初一直留在房屋的理由是想等爱人M回来,并且想拿出那张留下的纸条。但到后来,他也和隔壁鬼魅一样忘记了自己在等待谁,唯有那张纸条是他一直不离开的执念。他见证了墨西哥单身母亲一家的入住,见证了占卜师对着许多人打探生命虚无论,见证了房子的坍塌和现代化大厦的重建,鬼魅纵身一跃,回到最初的大草原,田园诗歌般的生活,见证了一家四口被射杀,最后等到了最开始的原点。
而在对墨西哥单身母亲的叙事,导演采用了一种场景切换推动叙事的方法,以鬼魅为视角穿梭于各个房间,每个房间发生着不同时段的事情,比如鬼魅一开始正在墙缝取纸,转而看见两个小孩打开房门在房间嬉闹,他跟着他们走进房间,光线从一开始的阴暗转变为了温馨的黄光,房间里有新的住户入住。此后每进入一个房屋,故事线就会递进,最终到住户搬走。
而在交代女主M的失去爱人后的生活状态时,导演通过固定场景,相同动作,人物造型的不断改变,来交代时间的推移。比如通过一个长镜头,影片反复了女主从房间走向门外的场景,而女主的动态呈现与鬼魅静止在一旁默默注视进行对比,也表现了一种时空的割裂感。鬼魅与此刻女主的生活格格不入,他只能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慢慢地变迁,离开,比如在女主坐车离开的场景,鬼魅只是呆呆站在窗户前看着,没有情绪,迎接新的变化和准备必有的告别。个长的推镜头,是鬼魅在镜头内逐渐变小,更加增加了一丝孤寂和凄凉。
二、镜头语言
整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是富有诗意的,那些长镜头和固定镜头的不断呈现和交错,导演采用了经典的1.33:1的学院比例,使画面呈现为一个方形框架的画面形式,给受众观影时带来一种窥视感和疏离感。包括许多画面都出现了框景,给予空间层次感。
片中多次出现了长镜头,许多都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比如在交代男主出车祸去世的情节中,就采用了往右不断推移的平移镜头,从房屋的全景,到白烟的出现,再到车祸相撞后的场景,配上悲怆的背景音乐,渲染了一种死亡之后的沉寂。
再比如女主M回到家中以后,看到了房东给她送的派,她靠在橱柜旁用叉子开始吃派,也是一个漫长的固定镜头,鬼魅则在房间的一旁注视着她,在吃的过程中,不停地发出用叉子撞击盘子的声音,以及女主不间断地吃派,这种无声、持续的状态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她情绪的起伏,一波一波的压抑到最后放下派,转身跑向卫生间呕吐,连女主的悲伤都那么压抑和沉重,他并不是喷涌而出的情感宣泄,而是压抑了许久的情感溢出。
而也有一些长镜头的运用成为了主角无声的情感表达。比如在医院的那场戏,采用了一个固定视角的长镜头,女主M看到男主C的尸体之后,先是叫护士离开,之后又叫回护士,而后又叫她离开,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女主内心的纠结和不知所措,他并没有用过多的肢体动作和神态语言进行表现,相反,女主此刻看上去冷静无比,但是通过一个不切换、长时间的镜头去记录,那种隐藏的情感通过冷静赤裸裸的镜头总会露出蛛丝马迹。
影片的一个亮点就是导演并没有采用标准的画幅来进行拍摄,而是采用了方形框架的画面形式,像国内也有许多导演采用这样的形式,比如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采用的是圆形框架。而在思考导演的用意时,就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说,方形框架的形式,周边的大块的黑幕,让我产生一种窥视感,或者说在始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鬼魅的一生,有一种疏离和距离感,而这也是影片风格基调,鬼魅自始至终是一个人,我们无法与他感同身受,我们只能在旁边看他的一生和他所经历的轮回。而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镜头里面出现的框架,比如门框、窗户等都在片中频繁的出现,他在一方面呈现出了一种奇特的层次感,而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镜框,采用明暗处理,延伸了空间。
三、细节解读
片中有许多反复出现的细节,这些细节背后无疑有着导演所要传达的信息。
墙壁上的光斑在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片头,男女主依偎在沙发上,而客厅墙壁上出现了移动的光斑;第二次是女主准备搬家离开时,她在油漆墙壁时发现墙上出现了光斑;第三次则是在影片的结束,当鬼魅打开纸条消失的那一刻,光斑出现。而与伍尔夫在《鬼屋》中描绘的南方天空的星斗转移在片中也出现了多次,未知的光斑和辽阔的星辰可能都在暗示着人类在浩瀚无垠宇宙中的渺小,光斑只是他们对于生命、对于宇宙的窥见,并非全貌。
鬼魅从高楼往下跳。对于环形叙事而言,我觉得在这一场景中有所割裂,鬼魅的纵身一跃居然从高屋建瓴的现代化时代转移到了大草原,转移到了中时期的牧歌生活。这也许就像派对上占卜师所说的时间会流逝、板块会漂移,我们将会重回原始,不复存在,伟大的一切都会消失。而鬼魅的纵身一跃只不过就像表达时间的飞速流逝,一转眼我们又回到了原始,新的一个轮回又开始了。
纸条上的内容。随着鬼魅看到纸条之后的突然消失,纸条内容也不从揭晓,但是这份维持鬼魅承受千百年寂寞,独自面对沧桑轮回的执念就随着鬼魅一起消失也挺好。毕竟内容不是重点,他的存在才是一切的缘由
死亡并不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东西,相反,他是比生更绵长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死亡只是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而我们需要站在死亡的巅峰俯瞰生命的全景。导演在影片中对于个人形象的弱化,比如男女主并没有姓名、近乎默片,恰恰使我们有了更强的代入感,通过对于鬼魅浮生的窥见,产生对生命、对死亡、对宇宙之存在的一丝思考。斗转星移,生命的轮回是平稳缓慢永不停止的进行着,而我们会度过短暂又绚烂的一生,进而消失。
Safe,safe,safe ,again you found me.
全片自始至终诗意的镜头仿佛在诉说着生与死的距离,在思索灵魂与记忆的分量。当那座幽魂坚守的房屋被拆掉,这具幽魂心中默念”我想他不会回来了”,紧接着瞬间烟消云散,这真的比任何悲剧都让人悲伤。
导演一定觉得自己很屌吧。你特么倒是告诉我纸条上写了什么?!心疼吃派的玛拉。
汤姆·哈迪:“我只露一双眼睛就可以演戏。”卡西·阿弗莱克:“我连眼睛都不用露就可以演戏。”
1. 少见的美国导演可以把握"微妙"这个词;2.孤魂对情的留恋与世间物不断毁灭循环的对照;3.可以跟阿萨亚斯《私人采购员》做double bill。4.5
在Dunkirk的配乐轰鸣后看这个简直洗耳。像MV的部分都是一种享受,出了影院后有种处处有床单的感觉。
时间与情感,细腻的感动
前半部的节奏控制得太刻意,跟后半部截然成了两部电影,不喜欢。鬼魂作为旁观者所呈现的虚无,无力,被突如其来的控制电灯和摔碗摔盘子桥段破坏得所剩无几。就安静如鸡做一个鬼不好吗,这么大魔力怎么不去改变世界呢,瞎搞。有很多非常迷人的片段,像小调,或者交响乐,但强行合到一起让人感到厌烦。
其实看到前面一大半时都感觉虽然很细腻很喜欢,但拍成短片就足够;但电影从时空错乱的时候开始变得有意思,一个孤魂目睹时代的变迁,他在等一个特定的人或是一句话给自己的存在做最终的定义--大卫洛维是个虚无主义重症患者可也真的好浪漫。卡西和玛拉就算演对情侣闲聊九十分钟我也乐意看!
被短评笑死,虽然也不是什么烂片,但真的是尬吹
仍是马力克附体,尤以门上光斑与头顶星云表现人类在时间长河的永恒微渺感,近乎默片的表现形式凸显环境音的作用,倒回叙事在结尾闭合,门框的取景构图让这座回环着爱与回忆的废墟呈现出迷宫的质地;日换星移,沧海桑田,万物荣枯有时,时间绵绵无尽,顿悟刹那灵魂委顿扑地,全片最佳瞬间。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个男人超越时间的深情。
Moments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一头白床单也能拍出惊艳的鬼片。神游八荒,见证沧海桑田,对他来说魂牵梦萦的却永远是一道墙缝,因为墙缝里有她写给他的字条:真是个情深如海的鬼故事啊!鲁尼·玛拉坐在地上边流泪边吃派吃到吐是我今年看过最美的画面。(配乐值得加一星,好听到爆!)
不用担心我眼睁睁看着你爱上别人继而搬离这间房子的无能为力,我飘荡在人世间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看一眼你写下的古老诗句。
据说每一间闹鬼的房子里,都居住着蒙盖白布的游魂。每个游魂都在等人,却从不记得等的人是谁。我的深情是触不可及,我的爱是无能为力。看你木然狼吞、呕吐到昏厥,我只能在一旁束手无策。时光漫漫,时间的轨道兜转,去挖开墙角里的秘密。魂飞魄散前终于领悟,孤独让我有了实体,寂寞却抽走了我的灵魂。
应该是比爱情更甚的对起源和因果的迷恋,就像经过一个宇宙轮回也想看清墙壁里那张字条的执念一样。在看似深邃而巨大的记忆房间里,每个人都不由自主想加入C,他是有限历史的绵延和川流时间的常量,这种悲情的迷人感或许就是唯物世界意义的一种解答,连达伦的《珍爱泉源》似乎都在对比中相形见绌。
以为自己心疼玛拉,吃个派看得我泪水一脸,后来才发现至少玛拉还可以搬家可以开始新生活,而鬼魂却只能留在房子里等她回来,世世代代轮回再轮回。还有什么比信念崩塌嗖得一下床单就这么滩在地上来得更让人绝望,那个花床单说我觉得他不会再回来了,泪奔。原来那句我做鬼也要缠着你是句如此温情的话。
应该名为《鬼比人孤独》或者《鬼再孤独也不找同类》,又或者《披着白床单的孤独鬼》,应该是史上最有逼格、最安静的鬼片之一,把一个MV就能拍完的故事,活生生撑成一个长片,对话很少,还动不动长镜头,剧本应该很好写,主要看演员,看摄影,听音乐,这个鬼的造型其实很搞笑、很调皮,一点也不惊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