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权游》最方便理解欧洲历史对家族的看重:姓氏几乎是选边站的基础。
封地,是国王赐予贵族的衣食来源~从物产到税收,拥有某块区域,就成为最初贵族的称号甚至姓氏。
为了彰显是有祖产的非平民,德国用Von,西班牙用Don,法国就是De
光说名字,一提“德”,就意味着出身高贵,至少祖上是贵族。
本片第一个冲突发生在吕西安和情人的丈夫之间
开始以为埋着啥跟出身有关暗线呢~比如贵族小姐私奔下嫁药剂师……但,后来并没有往前道历史的情节,只是顺着往下,让纠结姓氏贯穿全剧。
最开始自信满满甚至心比天高恃才傲物
咬牙迎接并挑战上流社会的轻蔑
以及来自同阶层竞争对手的针锋相对
片中对奋斗过程的描绘很丰富,涉及了印刷机械的进步,小报的贩卖假新闻,娱乐圈的唯利是图,以及自由党和保皇党之间的立场冲突。
吕西安从一个青涩外省如花少年开始混,从被包养的诗人落魄到餐馆跑堂,见识过记者编辑的无底线后,用学到的市侩手段油滑地捞资本捞钱,再游走于爱人和情人之间……就在他以为能深谙混世之道时,因为过于张扬而树敌太多,不仅被更老道的对手当枪使,而且随着文学梦破碎的成功梦里,就有换姓无望。
最后,深爱过的女伶穷困到死了只能连棺木都没有弃在公墓坑,而吕西安自己,只能哪来哪去,默默只是没有“德”冠名的平民~夏东家的儿子
本版《幻灭/Illusions perdues》通过巴尔扎克经典《幻灭》的故事和其所处的19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而内涵上依托当下时代热点,是一部值得品味的著作改编电影。
讲述的是一个充满灵性的青年诗人,为了生存、为了欲望、为了虚荣、为了复仇、为了爱与救赎;如何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巴黎罪恶大道;从默默无闻乡下少年,凭借自身的才华于努力,成为举世瞩目的著名记者;而后又因内心的迷茫,被各种饱含欲望、嫉妒、阴谋的敌人撕裂,而后落寞的谢幕。
选角造型和画面场景的营造方面,也将19世纪的巴黎各个阶层的真实场景演绎的可圈可点。
影片将视点集中在原著背景关于“新闻媒体”这一特定产业上,评论、炒作、诋毁等各种手段从内核与当下无异,给人一种跨时代的共情,当今的网络、自媒、推手又何尝不是呢,幻灭终将到来,哪些才是永恒的?
人总喜欢追求,而且是朝上追求。这种向上无疑是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从而让自己跃升到另一个阶层当中。当然,这种追求也可以说是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自己不断地朝前走着,不断地获得之中,直至自己来到自己想要的某一个阶层。尤其在当下,跨越阶层似乎是每一个人都想要去做的事情,然而阶层的跨越并不代表着当你来到某一个阶层之后就会被人所接纳,这样是不是残酷了些?抱歉,这个道理很多时候都通用。
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观众们自然对于这一点心知肚明,但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可不是那部电影。《幻灭》改编自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本片依旧是在为我们讲述一个传统的故事,当阶层跃升发生之后,主人公的命运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
吕西安是一个印刷厂的小工,当然,这是他的家族企业,虽然从事着印刷行业,但吕西安自己却有着一个文学梦,他喜欢诗歌,喜欢文学,喜欢畅想着自己跟上流社会的贵族一样的生活,然而当梦醒来之后,吕西安却总是发现自己的现状依旧冰冷,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吕西安抓住了一个机会,他决定要举全身之力为了自己的梦想搏一把。
吕西安来到了巴黎,巴黎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城市,这个是城市代表着梦想,承载着辉煌,这对于一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尤其是对于一个乡下人来说,吕西安被眼前的花花世界弄迷糊了,他迫切的想要融入到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跟自己之间的距离好像比乡下时候自家的印刷厂跟贵族的城堡之间的距离还要远。吕西安一方面很迫切的想要追求眼下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不得不接受自己以及是一个失败者,这一次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大城市的失败者依旧是失败者。
即使吕西安身着华服来到上流宴会之上,他依旧是被人瞧不起,没有身份的加持,吕西安在巴黎一文不值。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报社的记者,并很快跟他打成一片。记者带着吕西安来到了报社的世界,在那个时代,报纸俨然承载着一切,这种承载就跟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有着印刷行业知识且有着不俗的文学修养的吕西安很快的融入到了这种体系当中,并飞速的成长为一个更加有价值的记者。于是,吕西安发达了。
发达后的吕西安纵情声色,且有了一个对于自己死心塌地的女演员作为伴侣,两个人的阶层并没有本质的提升,但是虚名之下,吕西安飘飘然了,他提前预支了稿费但却将其花在了讲排场之上,甚至于邀请各种名流来帮他背书,吕西安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完成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阶级跃升,然而眼前的一切好似一场梦,吕西安的身后,一个巨大的黑洞正在逐渐的朝他靠近。
迅速积累着的财富以及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使得现实中的他丢掉了判断力,他将自己的成功看作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却忘记了这种表面上的成功有多么的不稳固。一件小事之后,吕西安成为了两个派别争相拉拢的对象,然而当他背叛了其中一个走到了另一个当中之后,却发现现实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吕西安一夜之间体会到了“人间情感”,他所获得的一切如梦幻破碎,吕西安依旧是一文不名,甚至于连之前的生活也彻底地丢掉了。
看到这里,基本上对于本片的核心内容,我们大家都会有一个直接的观感。纸醉金迷的生活到头来不过梦一场,这是吕西安所遭遇到的,同时也是对于我们所有追求完成阶级跃升者的一种警示。像吕西安这样的年轻人,他们都有梦,但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或者说梦想到达的地方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去追随的地方,这一点有疑问。
吕西安究其一生想要去追求的生活或者说是群体并不愿意与一个完成阶层跃升的人走在一起,虽然他们可能有着表面上的媾和,但是内心深处,他们这群人对于吕西安是有着本质的排斥的。吕西安忙忙碌碌好一阵子,终于完成了跃升之后,他迎来的不过是另一种的尔虞我诈,这种虚伪并不是他一开始想要去追求的梦想生活,然而即使这样,当生活再一次向下,吕西安总是会被轻易的抛出来。
他努力了很久终于爬了上去,然而却被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他彻底剥夺了参赛机会。这对于上流社会来说不过是一次玩笑,但对于吕西安而言,这样的失败,只要一次就可以让他万劫不复。他拼命的努力完成了阶层跃升,到头来的贵族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他依旧是个打工人,喜剧继续上演,不过换了人间。
……
你好,再见
《幻灭》(2021)改编自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同名小说,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在此之前,曾拍摄了《玛格丽特》(2021)和《显灵》(2018)等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不同的是,这次导演并没有对原著进行大胆的改编和颠覆,而是较为忠实的还原了小说中的人物与场景,甚至对白都是法语及原文中的段落。
这不是《幻灭》第一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1966年,法国导演莫里斯·卡兹那夫 Maurice Cazeneuve就曾选取了原作三部中的前两部,拍出了4集、共计100分钟的迷你电视剧版《幻灭》。吉亚诺利的电影基本延续了这一做法,并把影片长度增加到了144分钟。
在今天的欧洲诸国中,仍然存在着阶级。他们仍然自认为站在了社会的顶层,并对想要跨越阶层的新人另眼相待。而小说和电影中的故事,则发生在18世纪末,一个名叫吕西安的外省青年,因为不甘心做一名印刷厂的小工,而想利用自己的爱好——写诗,实现自己的阶级跃升,在巴黎遭遇各种挫折,尝尽各种办法,最终落败的故事。
单从影视化改编的角度看,影片的开场,一位白衣青年躺在阳光下看书,并不停地写写画画,导演通过这样一个梦幻的场景,直接点明主题。同时为吕西安的人物形象做了一个基本的设定,之后镜头就进入了他工作的场景,两者之间的反差也说明了这个人物是矛盾的。
自古以来,想要实现阶级跃升,往往离不开两样东西: 美貌与才华。另外还需要一样技能,野心。巴尔扎克毫不吝啬地赋予了故事的主人公吕西安这三样。有趣的,吕西安的姓是继承了母亲的吕邦普雷(贵族姓氏),而非父亲的夏东。贫穷的出身加上他显露无遗的爱慕虚荣的举动,又怎么会得到上流社会人物的尊重?命运似乎又没有那么残酷,为了一雪前耻,吕西安通过写一些剧评文章,在巴黎报刊界,大获成功,这同时也意味着抛弃了他曾经热爱无比的文学梦。
“诗歌?卖不动。小说?哪儿都是。新作者?不能出版,太冒险了。如何出名?要么交有名的朋友,要么树有名的敌人。”通过短短的几句话,出版社的代表性人物就已经把规则和吕西安讲清楚了,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资本正是掌握在那些社会上层人物手中。
故事的另外一个人物鲁斯图,可以看作是吕西安的人生导师,是他把吕西安从梦中唤醒,但似乎又把他装到另一个梦境中去。鲁斯图告诉他,所有人都害怕他,不是他拥有多大的权力和背景,而是他可以操纵的舆论。至此,影片已经充分揭露了资本与媒体之间早已产生的利益关系。
在吕西安大获成功的时候,得意忘形的吕西安为自己埋下了命运的苦果。他先是因为一位女演员得罪了商人,又因为坚持己见,和鲁斯图发生争执,这是他在背叛自己的过去,是他过河拆桥的表现。导致吕西安的命运走向悲剧的,是他与贵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而他不过是资本主义的玩偶,像在报社的猴子一样。最终在政治风暴的摧枯拉朽的强大冲击下,吕西安不得不终结了自己的巴黎梦,回到乡下。
片名为《幻灭》,讲得更多的是“幻”,而非“灭”。“灭”不过一瞬;而“灭”之前如梦似幻的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才是影片的题眼。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艺作品都在探讨这一主题,《红与黑》中的于连,《围城》中的方鸿渐以及《麦克白》,无人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和对时代大潮的抗争。
一个圈子,如果跨越不进去,也许后退一步,是海阔天空。可人有时候偏偏就是执拗,拿起很容易,放下很难。有野心的年纪,怎么能放弃了追逐呢,可现实时常是打脸的,就会给你沉重的一击,告诉你:你不配。人最难走的路就是心理历程。毕竟成功的人是少数,大多数获得了满心的沧桑。不得不宣布自己的“失败”,但是,什么算是失败呢。也许自己得到的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生命模式和生活方式。人总是拧巴的。
不自信会让我们漏洞百出,在一无所有时不如就简单朴素,真实自然。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和真实的才华。他极力讨好的圈子,其实也不过如此。距离很远,但人性相同。多么高贵,多么优雅,还是一样的在身下。所有的,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不需要对任何人感谢。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伯乐。自己不够强,无论怎么样的真诚,真情,实意,讨好,希望会被无情的抛弃。关键是自己的价值。都很现实。保暖才能思淫欲,老祖宗早就把故事讲给我们听。可我们就是要叛逆,起初都会觉得爱可以战胜一切。但只可惜,成人的世界大多数时候都是凶残的。权衡利弊也许成为了必修课。
真实一点,无欲则刚,做好自己,也许不会被现实很多的困扰绑架,一切都只是虚假的梦幻泡影。好的,坏的,终将消散。不如大胆一点与释怀一点。一切无所谓,但只为了让生命精彩一点。接受人性,原谅人性,原谅只是放过自己,让自己好过一点。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即使历尽沧桑,苟延残喘,把生命坚持到底。看看到底什么样。起落起落是每个人的人生。深入到每个圈子,就会发现世间尽是受苦的人和煎熬的灵魂。
爱情历史诗人媒体沉沦片。一个少年诗人,春风得意,赢得了勋爵夫人的垂青。但是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只能偷偷相爱。为了改变命运和不公,被贵族欺辱过后,少年诗人用自己的才情取得了一个报社记者的认可,在他举荐下,进入报社,开始批判或是吹捧新书新剧,而且很快凭借自己的文采声名鹊起,还赢得了一个戏剧演员的垂青。但是因为自己的贵族血统得到承认,他不得不为执政的党派布道宣扬,惨遭原来报社的舍弃和陷害,痛失女友。从贫困无人问津,到声名大噪万人瞩目,再到执念所迫,自以为是,最后痛心疾首,万念俱灰,真是一出幻灭的好戏。从情涩到世故,再从满心私欲到一无所有,男主的人生一如一部疯狂运转的过山车,天堂地狱,一念之间。为了自己的血统可以改变立场,为了赢取钱财,可以昧着良心子虚乌有,无中生有,失去了人性,得到再多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过去了,就什么都抓不住,只能在沉沦中不多下沉,万劫不复。
男主是个青年诗人,得到了勋爵夫人的垂青,还成为了勋爵夫人的情人。勋爵夫人利用一切沙龙的机会,推荐他。但是在其他贵族眼里,这个青年人是个无足轻重的存在,因为他没有贵族血统,只是个布衣白丁。就算他的诗作才华横溢,都得不到肯定和欣赏,大家只是认为男主与勋爵夫人不清不楚,勋爵夫人完全是爱屋及乌。勋爵也因为知道了夫人的事情,跑去羞辱了男主,并威胁,他再不离开,就让他全家全部滚出他的土地。勋爵夫人没有办法,只得在友人的建议下去了伦敦,不过她还是带上了男主。男主带着家里人为他筹措的钱财与勋爵夫人一起上路了。到了伦敦,这里的等级制度更加森严,他们要去看一场歌剧,为了迎合勋爵夫人,男主散尽钱财,置办了衣服鞋子,还搞了头发。但是去了现场却没有邀请函,只能在门口等着。一直等勋爵夫人和友人到达,才一起进入。男主从没有来过这么高档的地方,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什么都新鲜好奇,很是失态。因为勋爵夫人要见的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公爵夫人,她看到男主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就产生了嫌弃之心,虽然表面推荐他,但是暗地里让人透露了他是普通人的秘密,这样男主被很多人嘲笑,一蹶不振。他跑去一个餐馆做伺应,遇到了一个很有钱的新闻记者,一来二去,两个人熟识了。记者发现这个青年很有才,对自己的职业也很感兴趣,关键是对金钱充满着渴望。于是他带他进入了报社,专门对新书和新剧进行评论,因为男主才华横溢,又聪明伶俐,很快在记者届崭露头角,还赢得了一个剧演员的青睐,两个人好在一起。男主成名后又开始推广以前没有发表的诗集,但是出版商以受众太少为由推辞了。但是为了拉拢男主,不让他对出版社力推的作品进行抨击,出版商还是答应出版他的作品。男主还对自己贵族身份耿耿于怀,为了取得皇帝的认可,他成为了政府一边的宣扬者,与原本引荐他的记者产生了矛盾,于是记者这边就开始诋毁他,孤立他,男主变得无文章可写,也开始穷困潦倒,演员女友开始生病,为了解决目前的困境,他去求以前勋爵夫人,一夜风流后,勋爵夫人给了他一笔钱,他把所有钱都给了一个组织场内气氛的中间商,但是中间商出卖了他,他帮出价更高的记者一方把女友的表演搞得一塌糊涂,女友为此一病不起,最后死去了。男主心灰意冷,回到了家乡,冲入河里,开始洁净自己心灵回到从前。繁华落尽见真淳,千帆历尽,才可以看到真正的自己,所有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不过是一场梦,梦醒时分,才知道原来一切还是会返璞归真,回归本源!
一开始男主将自己的诗作面对阳光,阳光穿入纸页间的缝隙,格外得耀眼,但是很浪漫,很清澈,很喜欢这样无忧无虑只有爱意弥漫的生活,为自己喜欢的人写诗,无比纯粹,无比真诚,很让人感动。后来的癫狂,为了名誉和利益不顾一切,无不用其极,开始傲慢,目空一切,最后被人舍弃,失去一切,真是一部悲喜交加的人生之戏。很喜欢法国人的浪漫,每一句对话,每一次表达都很有诗意,这时出自骨子里的浪漫吧!两名女主都不好看,身材也很一般,有牺牲演出。男主更是正面牺牲。中间商发明的鼓掌声音模仿器高级!
果不其然,《幻灭》成了今年凯撒奖的最大赢家,夺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新人在内的7项大奖。这并不意外,毕竟有大文豪巴尔扎克的煌煌巨作打底,《幻灭》之前就以15项提名领跑,再加上高蒙砸下1800万欧元在服化道和宣传上,光是复原一个声色犬马的巴黎“精英上流圈”就足以让人感慨——正是有了“幻(Illusions)”的璀璨,才显出“灭(Perdu)”的残酷,从文字到影像,小镇青年卢西安的遭遇,放在两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通透的现实意义。
从安古莱姆的印刷小工,到巴黎的当红记者,本杰明·瓦赞饰演的卢西安貌似跨越了阶层和身份的鸿沟,用自己的才华践行了一条“法国梦”。然而,在巴尔扎克的笔下,这场梦仿佛就是床上的那团烟雾,即不诚实,也不长远,破灭是迟早的事儿。瓦赞稚嫩的脸庞恰好符合原作中的人设,毫无根基的卢西安当然承受不起“第四权力”的王冠,他投机的心态、虚荣的自尊和赌徒的性格,注定了自己的命运走向。即是名作家,也曾有从商经历的巴尔扎克,对于当时西方出版业的蝇营狗苟再熟悉不过,保皇派和自由派在他得笔下,都逃不出批判的天平,这在影片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前者暗藏着恶毒的阴谋,后者则满是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卢西安这种玩火者稍有不慎就被反噬,更何况,他骨子里本就有“血统”的原罪,最后自然是尸骨无存。可以说,《幻灭》中除了病死的卡罗琳,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同情,在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利的镜头下,他们无不是把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摆在第一位,表面上却拥有冠冕堂皇的外衣,这正是巴尔扎克对于精英们的现实主义批判,其对传媒业“劣根性”的揭露更是有穿越时空的意义。
虽然常常入围戛纳,但吉亚诺利的风格偏向那种传统的情节剧,当年角逐金棕榈的那部《源头》里,过于商业化的手法就曾遭到影评人的诟病;而这部《幻灭》同样贯穿了大量的旁白,好在巴尔扎克的“金句”够犀利,弥补了节奏上的不均衡。而吉亚诺利的强项,则是对于个人情感的敏锐捕捉,尤其几位合作多年的老演员,几个眼神就能捕捉到内心世界。《当我曾是歌手》里也有那份逝去年代的感伤,两位主演杰拉尔·德帕迪约和塞西莉·德·弗朗斯时隔15年后又在《幻灭》里聚首,德帕迪约还是那副“霸气侧漏”的老样子,俨然是当时巴黎出版界的“教父”;德·弗朗斯却已是芳华不再,其饰演的德·巴格东夫人作为最关键的线索人物,是她将不谙世事的卢西安从外省带到了巴黎,也是她把志得意满的卢西安从给云端推向了地狱,最后那场床戏诠释的不只是肉欲和爱情的交织,还有政治与权利“交媾”的暗喻。
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时,本就想为后人留下十九世纪的芸芸众生像,《幻灭》里的群像自然也是最值得刻画和咀嚼的,共有五位演员获得了凯撒提名(瓦赞获得最佳新人;文森特·拉科斯特、泽维尔·多兰双双提名男配;德·弗朗斯和饰演侯爵夫人的让娜·巴里巴尔也双双提最佳女配)。平心而论,最后获奖的拉科斯特的确比多兰更为出彩,把同样自外省小城的前辈演绎得狡猾世故,其与卢西安之间那番关于文学评论的“辩证主义”对话,其“反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文痞伎俩和水军操作,就算放到互联网时代也屡试不爽。这当然同样体现出巴尔扎克伟大的“现代性”:如果把最后集合了自由派和保皇派的剧院高潮戏,看成法国国民议会的话,那妄想两边横跳的卢西安,不就正是高唱“左右逢源”的总统马克龙嘛!
Luc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最近一部电影叫《幻灭》,是巴尔扎克的小说改编,写的是拿破仑失败后,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当时法国社会上保皇和共和派的两派争端的一些描写,主角是一个乡下闯荡巴黎的英俊青年吕西安,因为他是报业从业,情节也讲的是作家和新闻业的故事。所以我看完后挺震惊的。
大家要知道,法国大革命是两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的巴黎,大家已经在讨论,在抗争新闻自由了,那时候各种报纸已经自由在发起和出版了,在200多年前,小说里栩栩如生的各式人物,已经在为不同的观点和政见,通过文字来和平斗争了。。而这可能是200年后东方各国才在做的事情。
人家真的就是领先了200多年。领先的人会通过各种当时的优势,来制定秩序,来让领先地位延续,这也就是现在现代社会的一些根基。
200年前在中国还是说一句话就得砍头的,巴黎就已经是一场歌剧,就有唱红唱黑的商业模式,只要给钱,就有鲜花或者鸡蛋,这和现在的网络舆论的商业与现状,已经是非常相近了。
在电影里,200年前巴黎就有商业广告,就有作家,诗人,写手,还有当不成作家最后沦为写广告的文案,写书出来也会有专门的捧与黑的生意,各种合作与连横,各种舆论战已经非常先进和接近现在了,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完全没有的生态与事物。
相比那个时候的巴黎的市民生态与思想活跃情况,同时期的北京几乎可以说成是“动物园”
是的,总体来说就是200年前别人在抗争和讨论应不应该的事,我们现在还在刚开始讨论,这就是几代人的差距。
不要指望就一代人甚至半代人,能够把几百年的路走完,只求在半世,能够在经济上安稳,能够有慢慢兴起的为自己而活,有自由意志的中产阶层,能够继续在十年前才开始流行的出国看世界(《毒蛇》里西方青年1960年就出来环游世界了大家记得吗,即使在自由行上,也落后了半个世纪)
如果对法国大革命,对新闻业感兴趣,对那个时代的欧洲感兴趣,可以看一看这部电影的《幻灭》。 你会知道,进步不是一天炼成的,为一些理念的斗争与实现,也是没有捷径的。
就是需要一个时间的,几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
扎扎实实的大部头,各方面都很平均的发力,细腻敏感得还原了文学巨匠的精神和内核。男主角很有看头,稚嫩但极具魅力。就是电影本身的可看性差了点。
我觉得很久没看到扎扎实实拍好名著的电影了,当然一部分也是归功于巴尔扎克的剧本,这本子用来阐述当下的演艺圈及上层社会和媒体圈乱象依旧不过时,人类真是毫无进步感
这是年轻诗人的幻灭 更是复辟王朝的幻灭;巴尔扎克的内容总少不了金句
「幻灭」可谓是一次非常扎实(毫无创新)的戏剧呈现,人物的姿态被华丽(做作)地倾泻出来,戏谑(自大)的语气被(生硬)安置在情景的各处,流畅而又惊诧(无趣 过誉)。卢西安沉醉于声色犬马的巴黎(趋近于零的说服力),却仍眷恋诗歌爱情的闪光(令人疲倦的矛盾与挣扎),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理想主义自缢者形象与其它青年作家故事同样脆弱撕裂(老套),巴尔扎克原著的魅力在影片中熠熠生辉(除却文本,影像部分完全不值一提),足以带人们回到那个思想被党派之争碾碎的19世纪(现代性的延伸匮乏),多兰的第三视角旁白确实为之增光添彩不少(仅剩的亮点)。这个极具张力(无节制)的故事最终能够警示(说教)和启迪(造作)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两个相互纠缠的灵魂,稍不留神就会被时代的迷雾所无情吞噬。——来自您熟悉的朋友吕邦普雷(夏东)
这么多男人,为什么没有男人之间大做爱的戏?为什么!?为什么!?
更像是一部19世纪的历史书 燃起我对原著的兴趣
原著粉狂喜! 完美还原!全场爆笑!
美貌、才华、野心;挣扎、奋斗、沉沦。能把这六样东西讲清楚的名著改编电影都不容易。拍得很工整,当然支撑我坐满两个半小时的还是独挑大梁的本杰明·瓦赞,又帅又敢脱的美少年都是折翼天使555~
本来只想看个电影,误打误撞参加了法国电影月的活动开幕。如此似曾相识的场景,如此熟悉的大环境,彼时即此时,相信看到最后的人,都会恍然大悟一番最后一句台词,好一个“剧中剧”。沉沦的人极尽沉沦,高傲的人极至高傲,而不上不下的那个,成为了主人公,他更有故事更有说头更令人津津乐道更挣扎更drama。剧中情到深处的船戏,也丝毫不让人感觉色情法语电影的魅力也在此。还想再看几遍。
县城文青的爹是当地土著,妈是去三线建设的阿拉上海人。文青去上海追求文学梦后,被纯文学刊物拒之门外。经过高人指点,他进入了新媒体行业,尤其擅长收钱给新片写好评,再收一遍对家的钱下黑通稿。闲暇时,日日追热点炮制100w+爆款文,并很快赚得盆满钵满。可文青骨子里很是鄙夷,还惦记着出诗集和转户口到老妈故土(上海市黄浦区)这事,最终被上等人重捶。他准备回县城了,见证一切的局外人提笔写下《小时代:幻灭时代》。——————————————不是我瞎编,是史诗巨作只拍出了地摊文学的感觉。And,到底是谁选泪沟哥本杰明挑大梁的?文森特和多兰都比他好太多了!不过,文森特什么时候能瘦回当年啊?本片旁白最好,功劳归于巴尔扎克,和导演无关。
19世纪初的法国新闻业,早已学会和习惯了左右手互博,如今天靠贩卖对立情绪、收割流量财富的公众号。假新闻和辟谣,是同样值得报道的两件事。以戏剧和文学批评为开头,自由派的报业因此致富,也给保皇派留下可供碾压的口实。也如我们的新闻黄金时代,富有文学才华的小镇青年,来到都市大小报社,暂时埋没文学理想而靠笔杆子创收。幻灭来得也快,如戏中戏的《埃及艳后》,不是那个阶层的终将退位,在窥视舞台的一切旁观吃瓜视角下卑微退位。没看过巴尔扎克原著,不知道改编程度如何,但故事确实很好,就是男主角对着演员像画素描般写完第一篇剧评那段实在太扯。
不觉得这是电影,这是有声书。
拍的很商业很华丽,看得出投资蛮高。可是问题是旁白也太多了,甚至把交代人物内心活动的任务也交给旁白了,真的是有点懒。前半段Lucien成名前节奏还不错,可是到了后面Lucien开始命运起伏了之后就开始赶进度。而且各位演员的表演也有点不平均,Lucien的演员表现还是比其他人稚嫩了不少。明明是可以拍成Barry Lydon那种史诗气质的片,可惜了。
nethan一出场我:他要不是同性恋我吞一千斤铁。哦原来他就是多兰
很久没有看到过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新电影了,这部改编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同名小说《幻灭》的新作,非常值得观看!巴尔扎克堪称文学巨匠,可我们上中学、大学时就看过一部他的作品改编电影《欧也妮.葛郎台》(还是前苏联拍摄的),风靡一时,引得多少学子们去读他的数十部的《人间喜剧》大部头小说!那时候公映的改编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狄更斯的《孤星血泪》、莎士比亚的《汉姆莱特》、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等等,都成为了那一代青年人走进人类文学戏剧大师们宝库的引路人。电影比连续剧短、精炼,也更容易普及。本片获得去年法国电影的最佳电影奖,可见也得到了作家祖国人们的认可。主人公吕西安是个于连式的典型人物,一个应该被记住的文学形象。
理想与现实的困境,爱情与阶级的鸿沟,试图挤进奢华富贵的上流社会,却沉溺于纸醉金迷和靡靡之音。投机取巧或许能土鸡变凤凰,但利欲熏心到头来只会落得满盘皆输。巴尔扎克笔下的Lucien,俨然成为了一个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4.5巴尔扎克是善良的,他让吕西安在经历了理想的幻灭后仍然能活下去,但这个被金钱、权力与虚荣所绑架的社会究竟会往哪里走下去了?这个在文学与艺术中寻找价值的年轻人最终败在了那一丝丝虚荣之上,名字在电影中成为了他的阿克琉斯之踵,击穿了尊严的铠甲,在看清了现实之后,在被一场游戏玩弄之后,在牺牲掉所爱之后,内森在最后说,幻灭是每个作家必须经历的,你会感谢我的,指鹿为马、逢场作戏的假面,戏剧场上的演员反而是真实的,但坐在下面的观众却是戴着面具的演员,迷失在浮华世界的宿命,巴黎会为理想与才华打开它尊贵的大门吗?还是这终究是丢失自我之地,不管是邪恶的、嫉妒的、真诚的、可惜的,生活总会以相反的面貌让你学会与看破面具后的脸,电影非常尊重原著的同时加入了幻想场景等诸多的现代元素,让电影有了些迷幻与虚无相伴的意味
@小西天。1.旗帜鲜明地喜爱本片所谓旁白的有声书式使用。巴尔扎克这类作家本就是强在场性叙事者,行文间的嬉笑怒骂、辛辣尖刻无法只靠纯电影语言书写的情节剧实现。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幻灭》跟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情节与主题几乎一致但影视改编前者无人问津而后者一拍再拍的缘由。本片的旁白插入得流畅丝滑,既保证了叙事的风格化,也让观众透过影像得以感受到原著作者的气质。部分段落的预叙更制造出比悬念更强的张力。2.二百年过去,技术演进,媒介迭代,观念革新,但所谓媒体与文坛,生存之道似乎从未更易。3.名著翻拍遇冷且有限作品几乎都充满了自负又拙劣的当代重写的今天,看到这样一部谦虚而扎实的改编作,真是神清气爽。p.s.今日资料馆差评:映前官样文章磕磕巴巴双语读稿会,下次别搞了。观众花了钱买票,凭什么被你们绑架听20分钟这种东西?
经历繁华与幻灭,对于一个立志成为作家的年轻人是多么好的际遇,但他最后转身离开了,把素材留给了那个旁观者。改编也尽力关照了当下,总体还是不错的。
借用小报的批评方法:结构工整但并无新意。看完之后影像几乎没有留下印象,只会记住这个故事及其中个人在阶级壁垒前和斗争大旗下被撕碎的悲剧性,但那大部分是巴尔扎克的功劳。(当然也会记住少年的美丽肉体)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