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本该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片头的和片尾的黑白色,看得让人揪心,衬得那次婚礼的色彩好像莫奈的油画一样,变成一个久远的梦,只有那颈项上的一抹胎记,默默诉说着那段往事。
那一个一个从断壁残垣中走出的身着黑袍的寡妇,好像幽灵一般,挥散不去。正如那个莫名死去的俄国女人,即像一个梦魇,又像一个预兆,透露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味道。
政治宣传新闻,变成了卓别林式的闹剧;那突然出现的马戏团,好像投入这一潭死水的石子儿一样,也像一缕灯光,引得人们像飞蛾一样,不顾一切的追随而去。那个不愿长大的侏儒跟着马戏团走了,是不是预示着那些不甘的灵魂只能背井离乡,才能寻找到一片自由的土地呢。
那段无声的婚礼,叫人这么说呢,好像一个闹剧;就在这个闹剧结束,一切变得顺利成章的时候,真正的闹剧才刚刚上演。为什么现实变成了梦魇,梦魇又变成了现实?那个宣称会飞的教授最后终于飞起来了,不过已经说不清究竟是在梦魇里还是在现实里。
2 ) 突然感觉应该给个力荐,因为……
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社区指导原则,待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发布。无需重复提交。
(若审核未通过,文章会被自动发往你的注册邮箱)
刚才的发言被“无声”了,出于的这个可爱的理由,所以,我觉得,我通过这部影片,找到了当年罗马尼亚人民在xx主义zf暴政下的精神痛苦。这是一份苦涩的共鸣。所以,生活在今天中国的人值得看这部片子。真的值得。
要么在沉默中变态,要没在毁灭中爆发。我发言了,
3 ) 憋死你的快感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正兴奋地筹备著玛拉和颜古的婚礼,大喜之日是3月9日,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欢乐即将上场的时刻,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来,苏联老大哥决定举行七天国丧,派驻当地的苏联政治指导员要求立即取消婚礼。
在威吓下,村民不得不低头。但当监视者离开,所有的欢乐气氛再度引发,双方的亲朋好友决定举行一场无声婚礼。席间客人不能做出任何声响,笑不能笑,唱不能唱,舞不能舞,鼓掌只能打手势,期间演奏乐器也只能是拿拿样子吹出无声的奏乐,即使是一个笑话也只能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到了最后,人们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无声婚礼,于是寂静被打破,这样一群狂欢的人们最后招了了毁灭。
这些专制所要带给人们的就是要憋死你的快感,他们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绑架你的自由。
影片得到很大赞许,是因为电影本身激发了人们心中的共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还是有很大的不自由,网上发言要先被审核,如果有言论过激或者敏感词,对不起,你的发言会被删除或者退回邮箱。
于是乎,人们学会了在和网络管理员的博弈中懂得了敏感词分类。原本只是一片小小博文,接二连三的被退回来重新修改,将自认为是敏感的地方删除,然后继续发表,发现删除的词语不对,三番五次后终于发现所谓网络设置的敏感词汇也不过是一个人名,一句调侃。如此博弈的结果,就是人们发现自己自由言论的空间被一步步压缩,被限制的地方越来越多,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越来越多,但是人们还要跳舞,于是智慧无穷的网民便激发出了更大的语言和词汇来和这些限制与不自由做斗争。
与电影相反,追求快感是人最起码要求,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可以试想一下,做爱要射精的时刻,突然伸出一双手对你说,“现在不行。”,歌曲听到高潮戛然而止,电影看完了漫长前奏,酝酿了好久情绪,就等着高潮迸发的时候,突然黑幕,然后影院工作人员告诉你,“对不起,停电了。”在快感爆发的时刻忽然被人制止,这样的感觉断然不会好到那里去。
人生在世,所追求的不多,一是快感,一是自由,当两者都被钳制的时候,人们就会憋不住,然后就要寻求一个倾泻的闸口,然后如洪水猛兽,喷涌而出,否则,心理健全者回沦为变态,心理不健全者会拔刀相向。
所以,在人们能把握自己人生快感的时候,大家都尽力。熬夜看场电影,只为片中男女演员深情对白的时刻,一首老歌翻来覆去地听,只为了祭奠以往逝去的岁月。
常为《三联生活周刊》写圆桌杂谈的作者大仙曾经打车回家,当时出租车内正在播放一首萧亚轩的歌,大仙正听到兴头上,等车到了大仙家门口,歌曲还没有放完,当司机准备抬起计价器跟大仙结账的时候,大仙告诉司机“麻烦你在我家楼下再绕一圈,等我听完这首歌再下去。”等歌曲终了,大仙才心满意足地结账下车回家。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王小峰身上,当时出租车内正播放着侯宝林老先生的相声,还差几句就说完,但出租车已到家门口,于是也和大仙一样,让司机继续往下开,等侯宝林先生都出最后的包袱后才心满意足下车。
所以说,快感和自由其实是一样的,是顺其自然而来的东西,是不能被压制和绑架的,要不然,憋死了快感,人生也就真的无奈了。
4 ) 当库斯图里卡游过多瑙河,罗马利亚也欢唱起吉普赛悲歌
没想到寻觅了好久的片子,居然在优酷上找到并在线看完。
正如罗马利亚观众自己意识到的,这是一部很库斯图里卡的电影,欢快疯狂的吉普赛音乐和悠扬空灵的弦乐穿插全片、神奇路过的马戏团和惹出肢体笑料的电影放映队当做提升电影性格的配角、谷穗间的性爱和飞上天的翅膀等比比皆是的超现实画面,甚至拷贝了《地下》那般悲喜交加的结构,以及故事背后简单浅层的对专制岁月的控诉。
但谁又能拒绝再体验一遍库斯图里卡式的疯癫呢?只不过比起一个国家在曾情同手足的兄弟间分崩离析,一个村庄因与之无关的他国领袖去世而遭致的瞬间灭亡,显得魔幻有余、悲壮不足。
在罗马利亚多瑙河另一侧的塞尔维亚,继续以疯癫的方式夸张追忆着疯癫历史,并在与《无声婚礼》的同时,诞生了另一部更为荒诞的《魔幻女儿国》,那里面,因为一次次战争,每个村庄的男人都所剩无几,为了维持村的存在,女战士们开始了抢夺男人的残酷争斗。
5 ) 默默地放屁
罗马尼亚电影<安静的婚礼>(<Nunta Muta>)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以至于我半吊子的概括能力也能勉为其难地说个八九不离十:1953年,乡村青年狗剩(这娃的名字忒难记,姑且这么叫着吧)与村姑玛拉要举行婚礼了,婚礼前夜,革命先师斯大林元帅远赴黄泉向弗拉基米尔同志汇报工作去了,罗马尼亚当局宣布此后七天禁止除追悼会之外的一切集会,违者将处以叛国罪,为了让婚礼如期进行,寂静的乡村秘密地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婚礼....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部罗马尼亚电影,之前一部是<四月三周两天>,所以就观影经验而言,罗国电影给我的感受都跟专制统治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而大国电影里面,相近的作品我只能举娄烨的<颐和园>(当初是冲着杨宇凌那几场床戏去的).
电影的开头就有些荒诞,某灵异节目制作团队找到了一个寡妇村,这个地方以前是村庄,现在是一个废弃的工厂,当地唯一一个男人(除他外全都是寡妇)向制片人讲述了寡妇村为什么会没有男人的全部真相.到这里,电影好像有了一些猎奇与考据的味道.
真相展开时的第一个镜头对准的是在旷野里野合的男女(狗剩与玛拉).正如<1984>里面所描绘的残酷图景:"party所以要搞禁欲主义并不是因为性不能为party所控制,而是人们缺乏对性的调节,易于发生歇斯底里症,因而可以转化为战争和崇拜领袖的狂热漩涡中."更开宗明义地说,那就是对性的压抑,可以让青年们将焚身欲火发泄到忆苦会,"控诉",参战,领袖崇拜,这些变态的行为上,这就是party对性的"控制"和"转化".所以,才会有"唯一被公认的结婚目的,是为了party生儿育女.性交被认为一种好比灌肠那样的例行公事的小手术","只有好性(goodsex)或性犯罪(sexcrime),只有为了繁殖的性交才是好性,其他一切为了欢愉的性爱、同性恋、通奸等脱离正规性行为都通称为性犯罪".可以说,这是在法理上控制了性的发生(这就好像那部反分裂国家法用来遏制法理tai独),而道德上,老大哥通过组织"反性交集会""人工授精宣言大会"这类邪恶组织来"负激励"人们的性的排斥(就好像<感动中国>那样通过正向的激励让人们认可他宣扬的那套道德观).对性的敌对态度,俨然就是专制统治的共性,前几天那个下毛片罚款3000那个新闻就是最好的证明.而野合,必然会比正常的性生活更能刺激统治者的神经.当歌里唱到"快让我在这雪地里撒点儿野","阿姐有窝无鸟宿,阿哥有鸟却无窝"的时候,可以想见,有些人一定要抓狂,一定要龙颜震怒,一定要气急败坏.在这个反三俗的时代,越低俗,我们就越舒服.
野合,酒馆里的头牌妓女,低级玩笑,这些在电影开头部分祥和的村庄里处处有所体现的低俗民风,无疑是对压抑的社会生活的讽喻.对比去年各大电影节大放异彩的德国电影<白丝带>,同样是对乡村生活的描绘.<白丝带>中表现的德国乡村的森严和压抑,到处都透着一股肃杀之气:生理和心理都备受禁锢的少年,严守等级秩序并且缺乏变革勇气的中年,唯有青年的爱情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希望被一点一点地撕碎了.一战前夕的德国乡村,暴力在一点一点升级,纳粹在一天一天养成.那股呆板单调压抑的气氛,连带电影都沉闷到让人看不下去.
婚礼当天,当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都齐集一堂,大家都兴高采烈去教堂的时候,村支书带着军方和党委的干部出现了,宣布: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苏共中央总书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思想家,军事家,弗拉基米尔同志的亲密战友,斯大林元帅去势了.要求婚礼推迟七天(东欧人民也过头七的?),并威胁以叛国罪名.可是新娘的父亲为了婚礼已经宰杀了两头牛四头猪,还有很多炖菜,如果推迟7天的话,那么这些食物就要坏掉,于是婚礼只得在午夜时安静地进行,这场戏无疑是整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为了不被发现,桌椅腿,一应器具,都被套上了布袋,防止撞击发出的声响,门窗也附上了厚厚的布料,乐队演奏时,也只是假模假样地比划,连小孩都被蒙上了嘴,以防他们不小心出声,一切准备停当,婚礼正式举行.那一个个令人爆笑的场面也正式拉开序幕:
1.放屁.新郎的父亲肚子里的一连串响动,因为晚宴现场的安静而被凸显出来,特别是他放屁时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2.苍蝇.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居然引起了全场的注意,安静的气氛有提高了一个层级.
3.传话.类似于"快乐传真",新郎跟其中一位宾客隔空喊话,但是相隔太远,于是他让桌上的人一个一个传过去,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正儿巴经地当回事,认认真真地复述,中间传错几次后,就开始戏谑起来,成了"你老二湿了""你那话儿硬了"之类的低俗笑话.
除了以上我记住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搞笑的地方,我们会发现,这些笑料的笑点,都是围绕着"安静"展开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安静"说事.而婚礼之所以要安静地举行,是因为统治者的一纸禁令,因为领袖的去世.所以越是安静,越能体现这个禁令的无理和制度的荒诞,电影里的幽默也由黄色一步一步升级到了黑色.
西谚有云:"当伟大的统治者经过的时候,明智的农民会深深地鞠躬并且默默地放屁."这个婚礼无疑是一个放闷屁的过程.与其说农民是因为明智,不如说狡黠来得更贴切."默默"二字,憋屈中又透着一点得意,好像在说:我没有能力放抗你,我私底下咒死你.
电影在狂欢中达到高潮,现场安静气氛的打破源自一个惊雷和之后的暴雨---这些响动可以盖过一切.随后,苏联红军的坦克破墙而入.我不敢断言坦克一定就影射了什么,但是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中,坦克都是老毛子进城的标志,而大国在春夏之交时,这个物事所寓意的,就更是众所周知了.那天晚上,全村的乡亲们都来参加了婚礼,红军掳走了全部男丁.至于这些人后来去了哪里,电影没有交待,但是我们可以参考"卡廷森林惨案"中波兰军人的下场(参见波兰电影<Katyn>).电影里的黑色幽默到这里,当然也不得不结束了.回到现实中,接受采访的老妇不经意露出了脖子上的那个胎记,我们知道,她就是那个新娘,数十年时光的打磨让她垂垂老矣,再不是那个在谷仓里做爱的放荡少女,而她的男人早已不知身在何处,是死是活.
电影结束的时候,仿佛又看见那个白衣少女影影绰绰地出现了.她在婚礼之前一周被苏军奸污致死,婚礼前夕被埋葬后又"尸变"般出现.影片中这些超现实主义的东西一再运用让它备受诟病,如果一定说白衣少女象征了什么,那么只能说是象征了一切纯洁美好的东西,先是被苏军埋葬,却在剧变后得以重生.我怀疑导演是演舞台剧出身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舞台剧中才有的夸张的台词与举止,而且导演讲故事的手法也有点嫩,当然,倒不是说一定要像<白丝带>那样成熟到沉闷,但是很多地方的太过直白让故事缺乏张力,也容不下展开想象的空间.婚礼前的铺垫也有不到位的地方,以至于到后来就感觉故事没有说圆,比如婚礼之所以要安静的举行,是因为对惩罚的恐惧,而电影好像看不到这些恐惧,仅仅因为一个耳光?
6 ) 请别让历史也变得无声
看完罗马尼亚电影《无声婚礼》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这么少人看过?豆瓣上参与评分的人少的可怜,影评也都只言片语。这种关注度与电影的精彩极不相称。
豆瓣上关于电影的一些评论也让人感到很失望,“原来罗马尼亚也是社会主义啊?”、“电影比较夸张,看不出为什么恐惧”、“为了一顿婚宴而失去性命不值得”等等,还有一部分短评集中解释了电影风格与库斯图里卡相近,因为不是很了解两位导演,也不敢妄加评论。
罗马尼亚在社会主义时期,一直处于齐奥赛斯库的领导下,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中,统治最粗暴的可能真不是齐奥赛斯库,但是最露骨的肯定是他,四十多年的统治,政府和政党成了夫妻店、家族产业,这已经不是意识形态华丽外衣所能装饰的独裁统治了,简直是近乎一种裸奔着独裁统治。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小镇对政治嗤之以鼻,并且天天迷迷糊糊,酒气熏天。
戈尔巴乔夫说,苏联人睡醒喝酒、上班喝酒、下班喝酒、睡前喝酒,无时无刻不在饮酒(不是原话,大意),于是就出台了一个禁酒令,结果当年的伏特加产量急剧下降,由此使苏联经济更加凋敝。真是一个荒唐的笑话。
愚蠢的镇长(党代表),几个闹哄哄的跟班,凶残的苏联人,几乎是当时很多东欧人对这些人的固有印象。但是,他们毕竟处在这个天堂里,当苏联军人来通知他们斯大林去世,而不能主持婚礼时,女孩的父亲仍然以近乎哀求的口吻向苏联军人说明情况,希望能获准办了这场婚礼。这就是极权统治的“魅力”,无声无息的穿透你的膝盖,你以为自己还能站起来,可是却使劲浑身力气跪了下去。
婚礼前半段虽然无声,但并非索然无味。搞笑的桥段接连上演,后半段隐喻也耐人寻味。当夫妻俩跳无伴奏舞蹈时,妻子看到了被用布条封住了嘴的几个孩子,顿时眼神就黯淡下来。是谁封住了人们的嘴,限制了人们的声音?我认为这是个很巧妙的隐喻。妻子看到了这一幕后就失去了跳舞的兴趣,回到座位上沉默。这时候一声惊雷,妻子的父亲狠拍桌子,音乐响起,人们载歌载舞,重新“发声”。其实雷声也代表着唤起人们觉醒的一种力量,而不是像很多人说的因为雷雨声可以盖过音乐声,所以人们才敢发出声音。
坦克开进了小房屋,第二天苏联军队抓走了所有的男人,仅仅是因为斯大林去世的禁娱令,新婚之夜变成了悲剧之夜。故事并没有这样戛然而止,而是转到了数十年后,一个老妇人,颤颤巍巍的说着:“你们还要夺走什么?”,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那些被抓走的男人后来去了哪里呢?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后来苏联掀起的对斯大林的反攻倒算,是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那些妇女们是怎么独自在这个小村庄生活下来了呢?不得而知。我时常感觉历史的宏大,它让每一个人如同砂砾般不值一提,但是一个人的经历构筑了这个人的全部,每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怎么漂泊的呢?常常想了解普通人过去的生活,只有了解普通人,才会知道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历史。近年来,写普通人生活的书和小人物的回忆录也多了起来,让我们知道,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
苏军破坏了一场无声的婚礼,一个阳光明媚的小村庄从此变得灰暗阴冷。
电影最后,老妇人(曾经的新娘)面对记者近乎木讷,记者和摄像竟忍不住大笑起来!这笑声穿透了人的骨髓。一些黑色的过往被笑声所轻蔑,被年轻人所不屑。如果一个国家的伤疤被年轻人所嘲讽,甚至被曾经经历过的人拿来作为笑料,甚至因为这个伤疤,一个国家的大多人永远对政治失去兴趣,充满鄙视。那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悲哀。
罗马尼亚最终仅仅用了几天时间就把罗马尼亚共产党赶下台,在枪决了齐奥塞斯库夫妇之后,随即宣布废除死刑。历史已经迫不及待的把一些东西扫进垃圾堆。但从历史中走过的人却依然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可能因为时代的更迭而变得失去了光彩,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如影片中记者那样放声大笑的理由。如果我们这代人对几十年前的发生的事情都模模糊糊,甚至对过去的曲折理直气壮。等我们经历的时代变成历史的一部分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后人,如何告诉他们今天的故事?
7 ) 无声的反抗,是悲痛,也是解脱
开头黑灰色的镜头,一个诡异的村庄。故事的开始,大片绿色的树,黄色的草丛地。人们的野蛮,醉醺醺,乱哄哄,奔放,看电影是人们脸上的泪,吉普赛人杂戏团,女孩的死去,无声婚礼,寂静下一颗颗激流涌动的内心……
在强权专制下,用放肆的情欲表达情感,人与人之间不避讳直戳戳的调侃,没有文明的礼仪,富有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生活压迫,他们愿意用一场喜悦的婚礼,换取短暂的解放。
残酷的是,斯大林的死去,让他们短暂的喘息的机会都要夺取,一场无声的反抗,短暂的压抑的婚礼,荒诞的寂静,身躯之下,是被压抑的愤怒,无奈与渴望幸福。
如果没有这场婚礼,这场灾难能否避免?
当然不会,这根源的压迫造成的悲剧,会在每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然的发生着。
不禁感叹,人是多么的渺小,但有一些人,却企图领导世界。
但谁是救世主呢,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世界,为何最后,却成了一些人妄想的工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命不由人,他们却勇敢去解放与反抗,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很勇敢,平凡却伟大着。
8 ) 无声婚礼
影片讲述1953年前后的罗马尼亚村庄,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逐渐掌权罗马尼亚时期。贫穷但欢乐的村庄洋溢着烂漫而自由的生活,共产主义的介入被一开始当作苏俄统治工具的走狗并不受当地人待见,随着斯大林的死亡当地共产党组织加强专制措施,破坏了当地人的婚礼及生活,上演了人伦悲剧。影片大量对苏占时期共产主义专政的调侃与讽刺,并对当地人生活美好的刻画作为反衬,是在非西化意识形态之外对当年苏占时期的有力抨击,情绪有欢快到悲伤,从笑声到泪水,一幕幕出色的类默片表现使我们了解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及对专政的排斥。
二战结束后,一个罗马尼亚老太太,看见街上贴的照片,说像自己死掉的老公。旁边人训斥她:噤声!这是斯大林同志。老太太问:他是干嘛的——他赶跑了纳粹——老太太忙又问:那他能不能把俄国人也赶跑啊
笑聲中眼淚。
我们无声不代表我们不存在
细节大于情节。有些地方使力过重,但婚礼宴会一段实在太精彩。极富戏剧性。摄影精彩,森林彷佛仙境,结尾让人揪心
4.5 诡异,幽默,讽刺,荒唐
向作风彪悍,乐观豁达,在关键时刻敢于拍桌子的罗马尼亚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1.小小村落欢声笑语,遗世独立自得其乐;2.无声婚礼是无视政权最有力的声音;3.小趣小乐,大悲大恸;4.死去之人的魂灵犹在徘徊,向往自由的精神从倒下的躯体飞起,佝偻老女人还在悲伤。
祝福被消音,誓言成了诅咒。小男孩或许会忘记那天的婚礼,但一定记得翌日在藕粉色的朝霞里看到鸟人自由地飞过。笊篱为壁困囿的百姓像那只提线木偶,一言一行或喜或悲都需要被权柄操纵。在循环的曲调伴衬下,片子呈现荒凉而悲情的味道,无声婚礼现场寓意极深堪称经典片段。屈服等同苟且,流血无惧毁灭。
宁可在炮火中高歌欢畅,也不要在黑暗中忍辱偷生。这才是一部真正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剧,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看到我们的悲剧在荧幕上出现。
他们在看电影,却被银幕前的现实逗得前仰后合。所有无台词的段落都堪称精妙,作为一部略显荒诞的黑色喜剧,本片应该称得上是数一数二了,甚至我不知道今年还会不会看到比它更伟大的电影。
最后穿着带血的白衣新娘,静默的站在被毁掉的房前那一幕看得我真是五味杂陈啊,因政治原因而毁掉无辜人民幸福的一场悲剧。话说无声婚礼那点真的还蛮浪漫的(艰苦中的浪漫还透着点无奈、温情)
“XXX是俄罗斯人的走狗”
村里的男人都被抓走而没有再回来过,新娘从此就不再听到任何声音
国际共产造的孽呀
极致的残忍粉碎了那一晚的无言狂欢,而就此被葬送的生活却只是后来者理解不了的笑话。摄影出色,恍若梦境。
4.5 猝不及防,喜剧转悲剧,过去累积建成的现在,瞬间便能崩溃。“你们还想夺走什么?” 今天看这一部实在太伤感。
结构和情绪变化的控制堪称完美,尤其是过山车一样的情感摆荡。压抑-爆发-压抑,一场从喜剧,到闹剧,最后演绎成悲剧的婚礼。原本宁静的村庄却因为斯大林的死亡遭致毁灭,倒置的镰刀斧头已说明了一切。无声的婚礼让人在苦笑中含着心酸的眼泪,一个在专制下失语了半个世纪的国度,最后依然在冷雨中飘摇
很像一部命题作文。丑化是必须的,费里尼是必备的,夸张的,舞台剧式的象征主义。“自由”这个主题只要登场,必然就会赢得许多人的好感。自由是伟大的,但电影是小小的,它虽然有想法,但却刻意,虽严肃,却也单薄。我如一个屠夫,如此一来,电影只剩一具并不出奇的骨架。
4.5;迷你版的库斯图里卡,典型的东欧式狂欢与超现实元素,癫狂闹腾幽默表象之下的残忍冷酷揪心;前半段如梦幻般的田园牧歌,与震撼的无声婚礼段落呈鲜明对比,凡人的幸福被剥夺得如此轻易,政治icon的巨型阴影至今仍覆盖在历史的废墟上,时隔半个多世纪的质问“你们还想夺走什么?”振聋发聩。婚礼段落利用多种道具与精湛表演,将“无声”与小心翼翼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花田,在谷池,肆无忌惮的做爱,在极权的压抑中,可能唯有身体上的释放能缓解麻痹的灵魂。但独裁者的魔爪岂能因为自己肉体的嗝屁着凉而退缩,他的狗腿子还会在既有的权利下去泯灭人和性。二十分钟的婚礼在原始的欲望下无声但有形的滚动,偶有的噪音成了笑点,直到坦克的轰鸣终结了一切。留下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