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见真情”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当男主面临着即将失去艾米丽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个女孩对自己的重要性,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脱口秀的舞台上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爱了就是爱了,欺骗不了自己,也再也无法忍受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跟自己的父母摊牌,那种感觉让他痛苦。
Terry有一句话也挺有道理的,虽然他说完自己也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他告诉Kanmail自己出轨的经历,告诉他自己高潮完之后多么痛恨自己做了这么愚蠢的事情。他说,如果你想知道一个女人对你的重要性,出一次轨就知道了。(这里不是鼓励男士们去出轨)
爱不容易,所以那才是爱。
爱要经受住很多考验,要度过很多难关,要克服很多客观存在的事实困难。
这个电影的结局是好的,艾米丽去了纽约看他的演出,艾米丽的父母也重归于好。可能现实生活中就没这么完美了吧,现代人没那么勇敢了,可以重新去爱,可以放弃机会,现代人都更加脆弱了,为了不再受伤害,把自己包裹起来,而失去了爱和被爱的机会。也许,我们应该更勇敢一点,勇敢走过那一步,也许就是晴天。
库梅尔·南贾尼我就暂且简称哥们叫“巴基斯坦男孩”,算了这简称也不简单,我就叫库某吧。
初识库某显然是在HBO顶级喜剧,《硅谷》,这片子由几名硅谷的工程师,在翻来覆去的创业中,由nerd这种异于常人的特性,造就的一系列苦难与幸福。其中库某的角色不算最亮眼,他的笑料主要集中在和自己的基友充满小孩子气的相爱相杀中产生的。比如他买了辆特斯拉就特别显摆,感觉自己充满科技范,然后他基友就想尽办法抹煞他的这份虚伪的优越感。但是库某有一种天然的魅力,在此片中也是充满这种特质。
比如大智若愚,胆小怕事,以柔克刚。利用自己的微小才华,努力获得自己的一份猎物。
硅谷是事业,本片则是女友。相比硅谷大公司的技术专家(肯定很有钱),我更羡慕他本片的状态,一个比较落魄的中东裔喜剧人。尽管是芝加哥,好像他找妹子也不是很困难,仅需一些礼貌真诚和幽默感,就能常常带妹子回家。属实羡慕这种资本主义的优势,让普通人也有机会把妹。在我们这,这小身板,这恐怖分子的长相,他在相亲市场就算有房有车可能都尚且只能获得一份嫌弃。幽默感这种东西,在我们这不起作用啊。哦对了,现在可以去参加脱口秀,可能还会有长相优势。
好事是我们这也在进步。坏事是,好像就是上海有脱口秀。。。
说回本片,实在是挺难得的一部轻松生活片,虽然它好像是喜剧片,我也大部分时间是咧着大嘴在看,但是好像是没有笑出声的时候。就,呃,看的很开心,很满意的感觉。
很严肃的说,这份轻松愉快并不简单,就好像我们认识了一个人,它让你感到轻松愉快,你心里肯定觉得哦这人还不错,但是和奥黛丽赫本、布拉德皮特差远了。殊不知它可能是我们能碰到的最好的伙计。就像长者叫我们seize the day,但是恐怕只有吃过亏的人,才知道,就算是某个平凡的黄昏,也许你再也不会经历吧。
很多高分片子,反而对我则是难以下咽。比如最近的《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我可去****(算了免费的东西我也不方便太过刻薄),我还给打了三颗星,现在想想就两字不好看。我其实很好奇有没有人觉得这片子不错,准备再看一遍。
《白莲花度假村》吧,这片子算是牛逼,但是你让我再去有钱人堆里研究他们的狗比倒灶,也确实不太乐意。很难受那种感觉,如果我再活500年,我可能会再把这种红楼梦式的风土人情研究一下,否则一遍就差不多了。
《悲情三角》倒是很有趣的,这部不错的。很对我胃口。很难讲,你说白莲花和悲情三角其实很像,但是悲情三角的好处?可能就是他的精悍吧。短小也是一种优势。
《时光倒流七十年》这种纯爱片子一直蛮好的,非常有助我陶冶情操。
《分手的决心》,我c这片子绝了,怎么说非常适合装逼的人群观看。说她文艺片吧整天死人,悬疑剧情片吧又很多魔幻主义,太过糅杂。我不太喜欢这种片子,类似的悬疑比如《寄生虫》就好多了。分手这片子的剧情就让我感觉很假,一个使用柯南手段杀夫获取自由的人,应该是一个现实主义强执行力的人,但是她又显得非常浪漫主义,非常矛盾。
说这么多,影评么,我讲一些其他电影,用以衬托,也不离谱。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是我最新研究的影评技法。
我很佩服很多给这片子打五星的人,我觉得这些人都是那些“吃过亏的人”,也就是有品位有经验的观影人。实话这片子和阿甘正传(片子里自己也提到的牛逼电影),搏击俱乐部这种,当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就像你讲一个长相一般心地善良的女孩子是倾国倾城,那是不太合适。我自然是道貌岸然了些,我给打了四颗星,其实她给我的快乐,是有五星的。但是就有些猛士,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力压群雄,舌战群儒。世俗法规,阶级伦理,通通靠边。别说是泰坦尼克号的富家女和穷小子,就是阿凡达里的地球人奸和外星人都不成问题。对,我对你们打五星的敬仰就这么浓烈。
这片子从头到尾剧情都很真实,片尾也告诉我们了这应该是根据库某真实经历改变的爱情故事。那就很珍贵了,再好的编剧也编不出那份真情实意呗。里面的爱情细节,比如要拉屎但是女方因为和男方刚认识就谎称要去买咖啡,这种桥段我觉得非常难得,因为完全没法想象,必须经历。
男女主角的恋爱中,也十分喜欢这相爱的剧情,不狗血没意外,双方就,。。。很喜欢对方,就可以在一起。引起我的舒适。有些地方要考虑很多东西,比如家庭、经济情况之类的。当然,他们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因为男方家庭是穆斯林。但是绝了,男方是个非常不虔诚的美国心,这点我太喜欢了。甚至感觉库某就是my brother from another mother. 我有时候去庙里,看到烧香的人呃。。。不太合适就不说了。
生病的剧情,也很有意思,因为分手是因为一个比较严肃的矛盾,所以也只有生病这种严肃的原因,才使得男女重逢,十分幸运库某有这样的机会,顺便和女方父母成了好朋友。这,。。。丘比特正在非常努力的上班。片名叫大病,the big sick,非常随意的一个名字,也非常像库某这种人起的,不为啥,主要就为了让你看不透他的想法。至于一语双关映射社会现实之类的想法,相信我他不会有。
库某才不在乎这些东西。
有才华,价值观好,感谢库某给我们带来这部佳作。士以真诚待我,我为士奋笔疾书。我们有来有往,互相支持。
看惯了英雄拯救世界,把人类从末日深渊拉回来的电影观众。这段时间算是有一部小清新,小视角,大格局的电影推荐了。
电影名字叫《大病》。
看过的人,都说疗效好。
影片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位美籍巴基斯坦人,和一位美国白人姑娘相爱了。
可想而知,文化的鸿沟,种族的隔阂,家庭的矛盾,再加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一场爱情戏码,注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冲突。
爱情戏观众看的是什么,看的往往不是男女主人公如何爱得死去活来,而是男女主人公自身背景文化的对撞。
熟知韩剧的观众应该懂得大聪说什么,不是“王子”爱上灰姑娘,就是霸道总裁爱上实习生,要么直接是外星人爱上我!
说一千到一万,本质观众看的就是男女主人公各自价值观的摩擦摩擦。
《大病》按照前面男女主人公的背景知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冲突都是近乎残酷严肃的,甚至可以引发宗教文化对撞大讨论。
影片在这种设定下,本来应该呈现给观众是一部苦情戏,但影片却逆行其道,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剧情发展行云流水,轻喜剧结构叙事,让人在观影时没有太大压迫,但又让人在某一时刻进入深层思考。
这种久违的轻松观影感受,让人很舒服。
大家看影片的开头,就能定调整部影片的诙谐格调。
电影一开始,我们的男主角,巴基斯坦裔的库米尔,一位脱口秀演员上台表演。
表演的节目是自黑自己的家乡巴基斯坦,库米尔说:
我们家乡巴基斯坦和美国没什么两样,当然我指的是棒球,不过我们的棒球加了香料(观众笑)。
我们家乡需要祷告,不多,一天就五次而已(观众笑)。
我们也看《霹雳游戏》(爆红美剧),只是比美国人晚一点,我现在也就看到第二集(观众笑)。
开头短短几句话,就奠定了影片富有弹性的基调。
之后男女主人公邂逅,相恋,看起来都是那么平淡自然,他们当然也知道互相之间有着在宗教文化家庭的差异,但对于思想开放的两位小年轻来说,显然他们想得太简单。
而影片的转折点也从女主患上一种奇怪的大病,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拉回到一种超脱宗教文化的状态,进入到生死的审视。
虽然影片从两位普通男女视角着手,但男女主角之间背负着却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事实,以及生死之间的考验。
所以呀,二流电影拍爱情,一流电影拍爱和情。
看过电影的很多人会好奇,到底女主角患上了一种什么病,要死要活,看上去很危险,但到了影片最后,其实屁事没有。
这当然一来是讽刺美国现今的医疗体系,二来也是暗喻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
女主这个大病是因为脚踝扭到,而间接开启了身体机能的抵御,然后患上了一种奇怪的大病。
脚踝受伤,在古希腊的故事中,本来寓意就不简单。看过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特洛伊》都知道,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基里斯,在最后被敌人射中脚踝死掉。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的英雄人物,他一出生就被海神母亲,抓住脚踝放到冥河去浸泡,于是拥有刀枪不入的身体,但由于母亲抓住的脚踝没有得到冥河水的浸泡,所以脚踝成了阿基里斯唯一的弱点。
《大病》的女主由于脚踝受伤引发的大病,虽然不知道是否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还是大聪胡思乱想,但无独有偶造成的联想,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暗喻了女主坚韧不拔,即使之前遭遇一场离婚,也能重新乐观向上,但对于这次的恋爱,女主在和男主分手后,脚踝的伤引发了一场大病,暗示着男主其实就是女主唯一的弱点,也是女主唯一的真爱。
作为一部美国电影,特别是作为一部小众的,小投资的美国电影。《大病》的冲突点是新颖的,剧本是扎实的,表演是认可的。值得推荐大家一看。
但是,大聪又要转折了。
眼尖的观众都能看出,大聪一直在强调,这是一部美国电影。这里并不是指影片是由好莱坞出品,美国人出演,美国人投资的表层美国电影。
而是指影片是从纯正美国普世价值观视角出发的美国片。
换句话解释吧,看《大病》的时候,让大聪想起了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其中的《推手》和《喜宴》。
《大病》虽然是今年不可多得的黑马电影,但是比起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大聪认为,还有一些距离。
《大病》虽然能看到导演见缝插针去阐述一些价值观,宗教不同产生的矛盾,以及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但都蜻蜓点水,不去深挖,这是导演的用意,并无好坏之分。
这里只是想阐述视角,导演用一种美国正视的价值观,去看待所有世间的不同。
这一点,大聪不太认可。
认真审视这部电影的话,确实,影片在告诉我们,你融入了美国,你加入了美国国籍,你就应该做一个free country(自由国家)要做的事情。
比如解放自己,比如不用祷告你不想祷告的宗教,比如不用担忧自己的身世,不用顾忌自己的肤色,不用忌讳自己家庭的枷锁。
但现实中,真的能做到吗?这些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很多人说,你有看到结尾吗,现实中的他们结婚了呢。
没错,正因为他们的特殊的爱情,所以拍成了电影,这种爱情故事能拍成电影,说明这个是特例不是吗。
当然,大聪是从大格局来看待宗教文化的差异,那就是:并不是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要向着美国那套价值观看齐,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沉淀已久的文化传统。
当这种文化传统遇到美式文化传统的时候,真正遭遇了什么,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什么,如果影片能从中映射,这才是高明的做法。
正如李安的《喜宴》最后,父亲对着安检高举双手,这不正暗示着文化观念的冲突,在现实中只能一声叹息吗?!
美国视角下的《大病》,觉得全世界都病得不轻,但是殊不知,这不是病的问题,是角度问题。
一个巴基斯坦移民男孩库梅尔爱上了一个美国姑娘艾米丽,两个人都觉得对方是灵魂伴侣,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障碍并不是男孩儿窘迫的经济处境,而是男孩原生家庭的压力和独特的族群文化。巴基斯坦的文化中仍然严格执行着包办婚姻。男孩不得不一次次在家庭聚餐的饭桌上应付妈妈介绍而来的女孩。他已经美国化了,但是他的家庭没有,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公民,但却不想以和家庭断绝关系作为代价。女孩发现了一切,哭闹着分手。原本应该就此分道扬镳,但女孩的突然入院意外把男孩儿拉回了身边。 这个故事有趣之处在于,库梅尔的职业以及女孩的昏迷状态本身既是情节本身的安排,又同时担任着某种象征意象的作用。更有趣的是,这个故事改编自男主角本人的真实经历。这个因为美剧《硅谷》被人们熟识的演员把自己的真实名字和经历一起搬上了银幕。 作为一个脱口秀演员,库梅尔的行为和生活态度与家人对他的期盼截然相悖,“我父母心中是有一个排名,医生,工程师,律师,省略上百个职业,恐怖分子,以及最后才是喜剧演员。”,他在台上这样自嘲——在那样一个移民家庭的价值观中,他们期盼的是稳定和体面,但他依靠逗人发笑赖以谋生,而且竟然还要自由恋爱,这几乎算得上忤逆。男孩的自我选择意味着动荡,自由,探索,以及放松和快乐——这一切都是标准的美国式的象征。这已经奠定了一层悬念,一个已经彻底美国化的第二代移民,和他的仍然抱持着原生文化和习俗的父母之间,注定会爆发不可调和的矛盾。只不过,长久以来,爆发被男孩用柔和的方式一次次延后了。从这个角度去看,《大病》写的是个人化的故事,但却已经足以延展成为更广阔的,整体意义上的一个人群对文化隔阂和自由选择困境的描摹。 而女孩的昏迷,不只是病理意义上的,更是精神意义上的暂时“下线”,给库梅尔造成了一个短暂的极端环境,让他思索对于未来的选择,伴随着女孩的康复和醒来,库梅尔本身也经历了一次觉醒。 显然,这个故事有关爱情,勇敢和决断,更多的还涉及了隔阂,冲突和跨越障碍,有人简单粗暴地归纳,库梅尔是个渣男,因为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未想过如何认真对待一段感情,而是一次次和喜欢的女孩发生肉体关系,继而得过且过,在原生家庭的压力和对真正自由生活的向往之间首鼠两端。但这种道德性的批评是肤浅的,一边是血亲和家人一边是寻求自我的本能,他两次崩溃时的呐喊其实更有力量,一次他对女孩说,“我是和1400多年的传统斗争”,另一次,他质问父母,“如果你们不想让我过上美国的生活,那为什么要带我移民到这里。为什么明明生活在美国,却假装自己还在巴基斯坦?”这不只是这一个男孩的困惑,也是众多移民的心声,他们抵达了自由之地,却依然困在自己执拗的文化里。那或许是面对陌生,纷繁,多元世界的一种应激反应,越可以自由选择却越想缩回熟悉的躯壳,寻求熟稔带来的独特安全感。他无法割断原生家庭,更无法放弃自己的未来。这种困境,相较于粗暴的批评,更需要同情和悲悯。 这故事中的文化冲突,不只这一个,还有很多都犹如小小的暗礁般存在着,女孩的母亲对他打开心扉说起自己年轻时恋爱史,她出身军人家庭,而如今的丈夫曾经的男友却连汽车都不会修。对于她来说,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隔阂同样需要解决。除此之外还有关于911造成的心理芥蒂,饭桌上偶尔的谈起以及舞台下的起哄和冒犯,所以说,无论任何一个时代,环境之下,隔阂永远不会自然消失,它需要被正视和化解,懦弱的等待和搁置不解决任何问题。其实,到了女孩的妈妈在舞台下为库梅尔拔刀相助的时候,一切就都明了了。与其说,男孩在默默陪伴着昏迷中的女孩,不如说,库梅尔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在给自己诊疗。他目睹了女孩一场身体上的大病,却治愈了自己心理层面的大病。 颠簸之后的平顺,敌对之后的拥抱,爱情超越了曾经的争吵,亲情战胜了传统和文化的桎梏,结尾的小小团圆都来之不易,一切隔阂都来自于人性之中的暗礁,解决这一切的方法也都潜藏在人性深处。只看你是否愿意付出代价,坚韧、执着、不逃避地处理那一切。
感觉一般般。整部电影故事情节很平淡,没有高潮,没有激情。两个小时的英语片一直都在对话,而且语速很快,完全听不懂,只能看字幕,很累。另一个是缺乏真实感。我不相信一个传统的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青年,会去搞一夜情。影片完全是站在西方标准上看待两个人的爱情关系的,也许男主确实想融入美国社会,过上标准的西方生活。但我觉得,这只是一种梦想,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不同情男主,倒是觉得男主人公的父母很可怜。 他们真心爱自己的孩子,多少次为他找媳妇,毫无怨言。面对这样一个离经叛道,死心塌地想找个洋妞过日子的儿子,他们真的很无奈,也很可怜。
库米尔是巴基斯坦移民,在芝加哥表演脱口秀。这对于他的父母而言,已经算是离经叛道了。父母对他的最低要求是娶个巴基斯坦裔女孩。可是他却交了一个白人女友艾米丽。他敷衍着女友,瞒着家里,继续与母亲领回家的巴基斯坦裔姑娘相亲。艾米丽发现后,骂他是骗子,与他分手。不久之后,艾米丽突发怪病住院,他赶到医院,在医生的要求之下,签字同意让艾米丽进入治疗性昏迷状态,好让医生有时间研究治疗方案。艾米丽的父母闻讯赶来,库米尔本来应该靠边站了。可是他不放心,也不甘心,还是去医院,并与艾米丽的父母取得了相互的理解,相处得还不错。艾米丽醒来后,库米尔再次向她表白,希望她回心转意。可是她没办法一下子接受他的转变,也不想成为破坏他与他家人关系的原因。两个人和平分手。不过,库米尔还是与家人闹翻了,家人无法接受他对传统的背叛。他去了纽约,到更大的空间发展脱口秀事业。
最后,影片给了库米尔和艾米丽一个重新开始的光明前景。这是一定的。因为库米尔一直在努力摆脱家庭和传统的束缚,虽然过程犹犹豫豫,并不那么坚决,但是方向是确定的。事业是引导他远离家庭的道路,爱情是他沿途摘采的果实。
库米尔的身份是脱口秀演员。影片的情节也是用脱口秀表演来串联。男女主之间的相遇和重逢都是在表演中,库米尔与艾米丽的父母相互开始了解是在表演中,库米尔为艾米丽的病情担心而真情流露是在表演中,库米尔试图与排斥他的家人和解,向他们宣布要去纽约发展的消息,用的是脱口秀表演的形式。可以说,整部影片就是用情节串联起来的系列脱口秀表演,可见库米尔对这种喜剧形式是真爱。
片中有没有大风大浪,都是平淡的点滴。艾米丽患病是大事,可影片并没有卖惨,依然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调子。就像一场节奏很好的脱口秀表演。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看到最后真人真事改编,甜的毫无抵抗力,淹没在卡赞精灵般的眼神里。男贾尼也是北野武式的传奇怪蜀黍,独自扛起1400年的国家压迫,恋人大病身为喜剧演员,也控制不下满腹悲伤啊。风趣幽默,暖人慰心。话唠包袱抖不停,丝丝真情系人间。“卡赞愈后冷冷痛语,无数渣男听刺了心肠。”
因为对这种移民和美国人之间的冲突十分感同身受,然后电影又改编自男主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一切都感觉很真实、诚恳,连动人的地方都带着那么一点点生活的无奈。但其实呢还可以更大胆一些,电影总体有那么一点点不自信吧,很多话欲言又止似的,导致主角间火花不够。卡赞妹子真是可爱!
【B】非常优秀的小情节剧本,台词范本。霍利亨特真乃戏精本精,
"What's your stance on 9/11?" "It was a tragedy. We lost 19 of our best guys." 温情俗套又充满诚意,这碗鸡汤我喝了!和(IMHO)只会耍小聪明的Aziz相比,还是更喜欢Kumail这样有点性格有点棱角的comedian来做pop culture中的“亚裔代言人”啊哈哈哈.
Kumail比《硅谷》Dinesh有趣多了呢(不知是不是当男主,感觉也要英俊一些了哈哈)。在传统的喜剧人剖析自己,聚焦“圈子”生态这类固有内容之外,还能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和个人经历都带入关于文化、宗教等更广更大的讨论里,细腻又不俗,看得我笑中带泪。好的喜剧人都是真诚的,这句话没错。
本子是个好本子,有点像trainwreck:同是喜剧脱口秀演员出身,亲身经历改编,台词以讽刺为主,讲的是个寻爱的故事。但这部电影的最大问题是,我一直没从男主的演技中看出他爱女主来,总觉得他有点无所谓的样子,当他的这种无所谓在幽默时还挺好笑的,但用来演爱情戏就非常让人出戏。
很舒服的爱情喜剧,一场大病见真心。充满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幽默风趣的小段子,神奇的是女主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下线状态。谢天谢地主角颜值不咋滴,不然我一定高喊“烧死异性恋”!Amazon studios很会挑剧本了~
展现美国多元化文化之间的隔阂之余,自然不做作的融入年轻迷茫的生活状态,没有太多激烈的冲突,反倒有清新的都市感,相当惊喜,加上故事本身是男主角自己的经历改编,牢靠站得住脚。演员方面,配角最抢戏,雷·罗马诺和霍莉·亨特每次出场都相当吸睛,总觉得女主角要是拿给格蕾塔·葛韦格来演也不错。
太有趣了。特别是在这个阶段看穆斯林电影。真的也很想谈这样一段恋爱。喜欢她把他挤到沙发边缘。。大家都很好,什么时候轮到我呢
The kind of movie in which you feel nothing to relate to in details but everything to relate to in general. May you say every sad sentence in a smile, just to be nice.
小格局片却很有力量,stand-up背景下笑点不断,这种能让人感同身受的文化冲突非常加分。时隔16年,也只有在现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有人敢在大银幕上开911的玩笑了。Kumail表演稍弱,Emily的父母非常抢戏,吵架那段写的很棒。
没有期待中的爆笑,各种笑点都挺弱的,温情有,但实在感觉不到男女主有任何爱情火花。电影主题是政治正确了。演技上两对父母比男女主更加出彩。主要是两人的颜值太平凡,并不是长的丑,是没看点,多看两眼就会腻
很久没有这样格局小巧,内核接地气的独立小品面世了。东西方文化与家庭观的差异,本应该是一派更强烈的画面,却被这部电影在接连不断的幽默风趣里拍出了一翻清新脱俗之势。一路暖心到底的情节和结局,更是让人忍不住红着眼眶会心一笑。
有人的雪茄盒里装着邮票和贴纸,有人装着巴基斯坦女子的相亲照。有人坠入爱河是咖啡店里的发型和口音,有人只是看了场名为七兄弟的集体电影。爱情不容易,人生很荒唐。就像患有癌症中风心脏病的叔叔却葬身于车祸,有着宗教族裔旧观念阻滞的爱情却复活于大病。男生眼中的每次闪烁,因为切肤,所以真实。
轻松、好看,有话题性!典型的北美小成本电影,灵活轻巧。男主角家庭的描写(特别是饭桌上的相亲)还是有点生硬。到了后半部分病情展开,女主角父母出现,反倒有柳暗花明的味道。之前看《你眼中的世界》时有点看不惯女主佐伊,现在倒是越来越顺眼,喜欢她那种有点慵懒随意的表演了。当然男主角也不错。
I laughed and I cried. What more could you ask for?
爱情喜剧在形式上无法创新的话,就在角色上创新吧!
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戏剧冲突,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也很有爱,跨越宗教和信仰最终能接纳和融洽也是因为爱。大病只是一个考验对方的试炼,小格局一样有深刻的内涵,这个时代的移民要与时俱进融入新的环境的茫然,根深蒂固的思想如何破冰消融。很少看到的电影厂牌☞Amazon Studio。
故事来自于Kumail和老婆的亲身经历,所以特别写实,尤其是恋爱中两人的互动。很久没有看到这么让人会心一笑又热泪盈眶的喜剧了。每个演员都很出色,Ray Romano这次有突破。里面还有Bo Burnham和Aidy Bryant很可爱。
很顺应时代的温情小品,慵懒的节奏、真切的情感、自然的表演以及轻松的电视剧质感,不经意间把人带入生活细节中。几个主题都有新颖真挚的切入,其中之一是容易讲不好就陷入老生常谈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但机智地把这块处理地偏轻幽默。外媒有捧它上年度美式都市爱情轻喜剧的架势,但个人不及预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