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张景

剧照

寻找手艺 剧照 NO.1 寻找手艺 剧照 NO.2 寻找手艺 剧照 NO.3 寻找手艺 剧照 NO.4 寻找手艺 剧照 NO.5 寻找手艺 剧照 NO.6 寻找手艺 剧照 NO.13 寻找手艺 剧照 NO.14 寻找手艺 剧照 NO.15 寻找手艺 剧照 NO.16 寻找手艺 剧照 NO.17 寻找手艺 剧照 NO.18 寻找手艺 剧照 NO.19 寻找手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15:05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行走式的纪录片,讲述三个纪录片的外行,寻找拍摄199名手艺人的故事。 片子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绝妙的悬念。它只展现真诚,安安静静地和你讲述一系列属于中国自己的、温暖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寻找手艺》:离纪录片坐标原点最近的作品

目前看过最好的纪录片。顾名思义,纪录片的要义在于记录,如同历史书写,最高旨归是真实、客观。之前听说本片不是专业人士拍摄,而是由外行拍摄。因此开始看的时候想着可能会有较大的随意性,结果大出意料,不是渐入佳境,而是很快进入正轨,拍摄和解说虽然简单(这也是“外行”的特征吧),却不枝不蔓,颇为流畅,引人入胜。与此相对,客观地说,专业纪录片是什么样的?专业纪录片显然具有创作者的强烈的刻意性和虚构性,如《历史的拐点》《中国》中的情景再现,再好的情景再现也是一厢情愿,虽然效果不错,但只是为了平衡缺乏历史影像而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只是花哨的技法,无助于纪录片追求的真实性,反而在牺牲真实性,而向故事性妥协。因此,时下的纪录片大有和故事片合流的趋向。作为技法,本无可厚非,但不要忘了纪录片之所以是纪录片,就在于它和故事片的本质区别,即记录和想象的区别。想象多了,自然就成了故事片,由不得创作者去定义。所以,《寻找手艺》较之很多影响更大的纪录片,反而更接近纪录片的坐标原点。你可以说那些BBC和CCTV出产的纪录片很专业,但这绝不意味着本片不专业,它只是不那么教条而已。对于纪录片,技法运用因人而异,惟有纪录本身绝不可背离。

2 ) 《寻找手艺》到底在寻找什么?

《寻找手艺》是由一个纪录片爱好者张景导演,两个纪录片门外汉一同拍摄的,从北京出发穿越全国23个省份寻找到民间一百多种手艺的“一趟真诚的温暖之旅”。

片头以“你的梦想是什么”发问,导演说岁月不在,想看看陪伴自己儿时的记忆还在不在,于是为了这个梦想卖掉房子来做这一件事。

此片拍出后被13家电视台拒播,却在b站意外爆红,所以这是一部非专业的纪录片,没有摆拍却带着真诚和温暖。刚开始他们并不是很清楚要拍什么,要怎么拍,去哪拍;最佩服的是当摄影师离开以后司机凭借着对摄影的爱好完成了几乎全部的拍摄。

该片豆瓣评分8.8分,有人评价说这部纪录片非常的粗糙质朴接地气;接地气到什么程度呢,团队因为穷无法坐上羊皮筏子感受黄河漂流的乐趣,转眼便在大戈壁中尘土飞扬玩起飙车漂移;因为附近没有餐馆请求在木匠家吃饭,感觉被收留,并开始想家。

二:手艺本身
新疆戈壁放羊的胡大拜尔地老大叔,会多种乐器的牧羊人,导演问他喜不喜欢音乐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他没有回答,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的歌声并不亚于专业歌手,晚上唱完歌早上就在沙漠一样的土地上种玉米。

西藏铸造佛像的土旦,用一张铜片经过敲打铸造成一尊佛像,每个步骤都需要参入严格的佛教意义。他们的订单排到了四年后,你以为他们很有钱,但都捐给寺庙了,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吧。导演说在土旦面前感觉惭愧,于是他停下来;

“我在72道湾种下层层麦浪,为的是给你收获一颗丰硕的青稞种子。我踏入尼洋河畔,为的是给你寻找一枚纯真的黑色暖石。”导演在字幕中说想女儿了。
最后一个做傣族油纸伞的老爷爷,做伞架时一拉一定,在同一个地方重复了8次才完成,刚开始看着那么一把特别又精致的伞很想要去买,后来看着他们那么辛苦的做一把伞,算了吧还是不要了,最后拍摄团队说要买四把伞的时候,我看到老爷爷心满意足的笑了~那样用心制作的伞简直就是伞中的精髓,可惜如果现在想到那把伞已经没有了,因为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不久前去世了。

还有做秤的朱宣堂大叔,他用有趣的方言说道;所以手艺这东西就是弄不得半点假。造纸的老奶奶说;哪怕是名字能到北京也好啊!

湖南中方的斗笠,浙江龙泉的罗盘,小岭村的宣纸,还有很多很多,这些质朴的手艺人,大都不善言辞,只是安安分分踏踏实实的做好这一生的手艺。
三:结语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最后导演完成寻找陪伴自己儿时记忆的梦想,如果要说梦想,这些执着的人生才是对梦想最佳的诠释,他们不悲观,不抱怨,尽自己的可能让手艺多延续一些时间,什么是工匠精神,更多的手艺人没问过这个问题。

当有一天我们不再迷茫,不再谈论梦想是什么,而是找到自己一生所爱的事情,全身心投入进去的时候,大概就离实现梦想不远了吧。 //mp.weixin.qq.com/cgi-bin/home?t=home/index&token=1495220347&lang=zh_CN

3 ) 就这么回事:手艺人的真实现状,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谈什么情怀!

喜欢这个纪录片是因为没套路。

通常CCTV系统的纪录片拍摄团队想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都会先联系当地主管宣传的部门或当地电视台。这些部门就会提前安排好手艺人穿好行头,在一个精心准备的场地里面,以表演的形式给导演和摄影来上这么一段。然后导演拿出朱军当年的套路对这些手艺人一通暗示、煽情加吹捧,让这些手艺人讲出一些或感慨或悲情或有内涵的道道出来,最后拍成一部气势恢宏、充满了时代精神、充满了精益求精精神的伟大纪录片。

可是在这部纪录片里这些条件并没有,导演他们没这个资源,不知道要拍啥的情况下就去了,基本上是逮着什么拍什么,其实我觉得他们不拍摄一下装修工人真的是挺可惜的,这可是目前中国存量最大、也最有活力的手艺人啊。

其实看过这个纪录片你就多多少少能明白手艺人是咋回事了,工匠精神又是咋回事。所谓手艺人就是一群由农民或准农民构成(没有歧视,我只是说他们的构成)在最恶劣的环境、使用最粗糙的工具、从事着最没前途工作的一群人。从这里面能找到工匠精神么?我觉得他们没有任何精神,因为太奢侈。当然部分因为为宗教服务的匠人是除外的,我觉得那也是宗教的力量,并不是工匠精神。

其实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工匠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就铺天盖地的了。后来想了想好像也就是从老罗开始喊以后才被广为知道的,加上最高指示的加持,工匠精神就成了中国人的某种追求了。

其实我认为绝大多数人对工匠精神是有很多误解的,这里提供一点我的见解,首先声明这个见解可能是很错误的,因为这只代表我现阶段的水平,但我绝不是想当然的胡说,我也是有一点自己的依据的,因此也希望大家的讨论能带有依据:

1、中国文化是有工匠精神传统的,看看我们留下那么多NB的文物就知道了!!

的确我们的文物博大精深,其中不乏让我们现代人看了都叹为观止的东西,这些精美绝伦的器物的确也都是古代匠人们精益求精的产物。但这就能说明我们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民族么?我觉得首先要搞明白一点,这些东西是匠人们自己出于对工艺的不懈追求,还是因为需求方的强势压榨。

景德镇的瓷器能够说明很多问题。如果是匠人们自主对工艺的不懈追求,那么景德镇的瓷器应该一直保持一个很高的制作水准,至少应该是持平的。但事实上,明清两代景德镇出产的瓷器都是前期质高,而后期质次。康雍乾的瓷器是出了名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实际上审美情趣从雍正开始盛极而衰,工艺水平从乾隆开始走下坡路,清晚期出品的瓷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认为是不具有收藏价值的。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已经可以做到很好,为什么反而越做越差呢,是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工匠做什么、以什么样的工艺、做到什么样的水准,从来都不是工匠说了算的。工匠都是老百姓出身,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需求出发点就是能用就得了。所以景德镇的瓷器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是被官方按照不同的需求要求着,遇到强势审美情趣高的皇帝,他老人家要这样要那样,下面干活的人谁敢不给他做出来么,甚至像雍正皇帝这样审美情趣高,又深度强迫症的老板,还会派个督陶官,整天耳提面命,这个你给我改成什么样,那个你给我做细点。不好好做你大哥年某某的下场你懂的(潜台词)。您看看,老板都事必躬亲到这个程度了,下面干活的敢不好好做么。请问这和工匠精神有啥关系,工匠们心中应该只有一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吧。

所以有工匠精神的一直以来都是老板,因为只有老板才有资格深度强迫症,匠人们累的七死八活,冒着高风险职业病的危险哪有功夫跟你讲什么精神,吃饱饭保住脑袋才是要紧的。景德镇官窑的残次品率一直很高这个从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来,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高品质产品是用钱堆出来的,工艺提升节省成本这种事老板管不了那么细自然也就没什么人在乎了。

2、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我们什么都玩得转,所以我们是最有工匠精神的?

现如今我们又有钱了,全世界买买买,搞的前几年全世界都在抱怨中国人所到之处无不物价暴涨。全世界大城市的房价就不说了,能源、矿产品、进口高档木材、珠宝、豪车、贵金属、甚至尼泊尔的菩提子也被中国人炒到天上。其实这些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明清时期就曾经发生过,明清家具大发展,我们买光过印度的紫檀,爆炒过缅甸的翡翠,导致亚洲象的大量死亡。但是否原材料的极大丰富就能带来工艺水平的极大提升呢,我觉完全不是这样的。

拿明清家具举个例子,明清家具三大流派,京做、苏做、广做,京做没什么好说的造办处的工艺,基本就是奢华路线,用最好的雕工最好的材料,基本和民间无缘。广做和苏做就看出区别了,广州地处沿海,是高档木材进入内地的关口,而实际上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大明大清,从海外运进来难,从广东运到内地更难,特别是没有大运河的南部地区。因此广州的家具行木材丰富,而工艺人才不丰富,相反苏州人才丰富而稀缺材料。这就导致了制作方向上的不同,广做家具追求用料厚重,雕工繁复,工艺水平特别是家具结构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而苏做则恰恰相反,工艺复杂榫卯结构的创新,工艺水平的进步从未停止,审美情趣也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有人说苏州师傅做一把椅子做完了就很少的一点锯末,而广州师傅做完了一把椅子大块大块的废料、刨花一堆一堆的。由此可见材料的丰富不但无法带来工匠精神,反而可能会扼杀工匠精神。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商业逻辑,材料便宜就多用材料喽,工人便宜就多用工人喽,材料和工人都不缺的土豪就随意任性喽!

3、工匠精神就是对工艺的变态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其实我觉得说这话的人都没自己做过任何东西,而且还有一点强迫症的先兆。什么叫好,合适就是好。这跟找老婆一个样子,自己是个屌丝就找个女屌丝做老婆,非要非白富美不娶,这不是给自己找别扭么。就算有这个想法媒婆未必答应呢!

大家都有装修的经验,实际上如果你选择全包,和工长或装修公司谈好了,把钱一付你就不管了,等搬去装好的房子时你一定会觉得非常惊艳。但如果你选择自己找工人来施工。每个步骤都事必躬亲,你就会发现装修过程你要多糟心有多糟心。你会发现这些装修师傅一点都没有工匠精神嘛!干活的时候能糊弄就糊弄,只要能达到驴粪蛋子外面光的效果他们就满足了!不是拿胶对付一下就是东修西补给你糊弄好。这简直让人不忍直视,民族的工匠精神哪里去了嘛!!

其实B站很多弹幕都能看到这种吐槽,比如那个日本万年笔的纪录片,就有“靠,塑料,什么鬼……”,“看到502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是工业用胶,不是应该用天然的么”,“这是化学漆,怎么不用大漆”……

人就是这样,你又不懂人家的工艺,强迫症加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作祟,就嫌东嫌西,你怎么不想想塑料的都卖几万了,用象牙、牛角、玳瑁(能不能做都是回事)这种名贵材料做出来的你消费的起么。工艺应该是用合适的成本做出相应档次的产品销售给具有这种消费能力的人,不然呢!全都追求顶级奢华的材料,无以伦比的工艺,做出来没人买,这种匠人有生存的空间么,就是再有情怀的社会也不能养一群这样的匠人啊。

总结

其实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者因为自己的机缘巧合(其实就是二把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真实可信的匠人的世界。你说他们有多高大上么,并没有。工艺水平多高么,并没有。反而是一个个灰头土脸,做着有时候甚至都谈不上适销对路的过时商品,生活在温饱线附近。但这就是工匠的真实状态,既不美化、也不丑化。

工匠在这个时代,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并没有工匠精神传承的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即将也必然被淘汰的行业。也许会有一些进化,有些工匠晋升为大师,成为艺术家,有些工匠晋升为表演者,有些工匠被晋升为商人或者厂长,但绝大多数工匠势必会无声无息的消失在历史发展的大潮里面。这一点既不必痛心也不必纠结,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相信世界永远不变的东西就是改变。我们从来不追求永恒,永恒是哪些小国寡民物质极度匮乏的民族追求的东西。

我们应该追求所谓“工匠精神”么,当然,我们应该追求这种精神,因为他代表的并不只是手工作坊、并不只是纯天然无污染、并不只是无限制的精益求精。他追求的是一种精度、一种适度、一种恰到好处。不应妄自菲薄也不应矫枉过正。我们是大国,大国有大国的气度,没必要去学小国寡民的小家子气。在追求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没有工匠精神就从现在开始培养和发展适合自己的工匠精神。自信一些,千万警惕别给带沟里就好。

4 )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感动是我看完的第一反应,甚至觉得自己感动得有点奇怪。

今天早上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人推荐《寻找手艺》,里面有一段是讲漆器的,为了给自己的漆器作业找一些视频资料就打开来看了。本来是想着一边写英语作业,一边当背景音乐来放的,等讲到漆器那一段再认真看就好了。

大概看了5分钟吧,完全舍不得走神,索性就认真看片子了。

我是个记性不好的人,看了东西也都只能记个大概,有做英吉沙小刀的麦麦提日木被砂石弹到眼睛里以后揉眼睛的样子,有胡达拜尔地在戈壁独自弹唱的样子,还有导演说自己想家的时候。

我好喜欢这个纪录片,喜欢到想写一些什么记下自己的感觉,可是我写不出来,我表达不出来我为什么感动。我说不出什么是梦想,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信仰。

可能,于我而言,他们代表的是一种过去,一段不会回来的时光,就像昨天。扎油纸伞的老人再也不会把伞绑在院子里的小矮凳上晒太阳了。妈妈或者外婆也再不会给张蜡云留下更多的枫香染了。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5 ) 没有工匠精神,只是认真的普通人

既然说的是手艺,有一个词必然会出现——

工匠精神。

但是这部纪录片,展现的其实不是值得放进博物馆的艺术品,而是日用品,还有制造这些日用品的手艺人。

羊皮筏子,原来的交通工具,油纸伞,下雨用的。花毯,窗帘被罩。吐尔逊江大叔在自家做的陶器,就是容器……

不精致也不是精益求精的艺术。

不是日本纪录片里那样的“匠人”——

大师们一个个仙风道骨,须眉皆白,无比清高和孤傲,“追求个人理想和艺术,完全不向市场化妥协”。

“工匠精神”,“手作的力量”、“文化自信”,这些丰富而华丽的词,其实不适用于他们。应该说这部纪录片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刻画了一代又一代认真生活认真工作的普通人。

有些评论对这部纪录片嗤之以鼻:“有些手艺,不需要传承,没意义”

其实,认真而专注的内心,才是这部纪录片的感人之处。

只关注外壳,是又蠢又笨。

6 ) 寻找手艺,静心沉心

它和你想象的纪录片完全不一样,简单甚至是简陋

可是,看着看着,我的眼眶不知不觉盈满了泪水

油纸伞、称、斗笠、罗盘、宣纸......

一门手艺的消亡,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许多年后,做油纸伞的坎温老人走了 戈壁上弹奏名族乐器的胡大拜走了 做称老人也因为生病无法再做称了 遥遥千年,我们曾有许许多多骄傲的技艺,可在这时间的长河里许多都消弥在了年轮里。 他们曾用一生的时间只做一件事,手艺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是匠心的传承。

“森林里的一颗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颗树,但是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7 ) 纯粹和信仰,是中国的工匠精神

导演把这部片子取名为《寻找手艺》,“手艺”——“手工”和“艺术”,比工匠少了些正经,就像片子中的那些匠人们,朴实,却精致着。寻找,因为他们大多在商业文明不够发达,相对偏僻的地方。互联网再发达,也没有把他们连接起来。

而B站的弹幕中,不断的出现“工匠精神”一词。前些年,我们常说日本比较有工匠精神,他们的很多工艺,都有很好的传承和保护。看完这部片子,才觉得,我们的手艺人更加了不起。日本的工匠精神幸运得能成为商业价值的一部分,让工艺品能被人更多地看见;而我们的手艺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精致着。任凭窗外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他们也不曾让自己手上的工艺卷入商业世界。这也给他们的消逝埋下了根。

片子中,不止一位手艺人说,刻度多少,簧片的厚度如何,这些都靠感觉了。就像武侠中,人剑合一,他们与手上的工具,手中等待切割的木头已经融为一体,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的技艺,是他们的日常。因此,也不会有人每一步都记录下来,供后人学习传承。Again,失去了传承的机会。

对大部分手艺人来说,手艺是用来谋生的,而艺术,与他们无关。不需要用此来谋生的现代年轻人,自然也不会再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不需要就自然被淘汰了。

而在日本,工艺会在家族中代代传承。每一代人的使命,就是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守护家族的工艺。或许,产品会做一些改良和让步,但是,一个百年家族和产业就这样延续下去,充满生命力和活力。而我们,只能一边惋惜,一边抛弃。对于今天的中国,很多年轻人,或许宁愿去工地搬砖,也不会投入到一门手艺。

导演在寻找手艺人的途中,似乎一直在问一个问题,我们说的“梦想”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挂在嘴上的梦想,究竟是个什么鬼样。或许,卖房子,拍一部这样的片子一开始就是缘于他的一个梦想。但是看到这些一生都倾注在一件事情上的人,才发现,当我们还在为梦想而迷茫时,有人已经将梦想变成了信仰。

影片尾声处,寻找着工艺,却找到整洁的公园。城市,像一只怪兽,用美丽蒙蔽了所有人的双眼,让技艺流落到人们足够忘却的地方。大厦之下,掩藏了多少精致,不得而知。感谢张景导演,让我们看到这一切。

8 )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

纪录片《寻找手艺》观后感 我在72道湾种下层层麦浪。 为的是, 给你收获一颗丰硕的青稞种子; 我踏遍尼洋河畔, 为的是, 给你寻找一枚纯真的黑色暖石。 看, 青稞黄了又绿, 听, 祥云一片牵着一片, 亲爱的姑娘, 等你出嫁的时候, 请让我握过你的双手, 左手送你那把青稞种子, 右手送你那枚黑色暖石, 而我, 躺在地上, 做你通往幸福的桥梁。 这是《寻找手艺》导演张景在拍摄途中给自己女儿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幸福的桥梁。这个男人,为了心中一些最初关于艺术和赚钱,最终关于平凡与致敬的导演,129天,3万多公里,跨越中国23个省88个地区,带着两台从二手市场淘来的摄像机,和他的草台班子“三人组”,拍下了中国199名手艺人,144项传统手艺......短短五集,豆瓣评分爆表,b站弹幕感人,观看整部纪录片,眼泪与欢笑,感动与惋惜,都久久留在心中。 实话实说,这是一部制作不精良的纪录片。导演带着摄像师小蒋,以及司机何思庚、外联喻攀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300来个没有把握的拍摄点。导演自己说,摄影本来是个司机,半路迫不得已“冒充”摄影;录音第一次摸录音机,只学会了开机、关机,同时他还要充当灯光、外链;导演则是第一次拍摄大型纪录片。 设备简陋,旁白业余,时常穿帮。可就是这部制作一般的纪录片,让人看到了难得的真。当你喝惯了可乐、咖啡、啤酒、浓茶,突然给你一杯白开水,你可能会不习惯,或者拒绝。但是,当你一旦接受,你会发现,它才是你最需要的。 山西柳林孟门镇桑皮纸、甘肃景泰龙湾村羊皮筏子、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傣族油纸伞、四川雅安荥经砂器……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正在消失。 最令人难忘是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做傣族油纸伞的老人坎温。片子中老人做一把伞,犹如在进行精神的洗礼,一次次失败,抿嘴,搓手,咬牙,重复,当一把伞终于完成时,脸上却无任何表情。以前村子有4位老人在做,2014年拍摄时,只剩下八十多岁的坎温。今年4月,片子上传到B站之后,有人给导演私信说想买老人家做的伞,统计了一下,大概有20把,联系坎温家人时,他们说坎温今年2月已经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做伞了。寻找手艺,其实就是寻找手艺人,人没有了,手艺何处追寻呢? 让人忘不了的还有傣族造纸的两位老奶奶。当拍摄完毕,导演要记下她们的姓名,还给她们拍照。脸上满是皱纹的两位老奶奶都特别高兴,跟导演说:“这下我们的名字到北京了,照片也到北京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我当时在镜头后面特别感动。没想到,后来这个片段也感动了看片子的人。弹幕很震撼,大家在弹幕上密密麻麻写着:“到武汉了”、“到广东了”、“到广西了”、“到北京了放心吧”、“到东京了”、“到伦敦了”……边看边笑边哭的我,也打上四个字:到云南了。 片子还有一个小特色,所有的音乐完全原创,每一个音符!而创造这些音符的乐器只有一样:一把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乐器:中阮。再辅以人声、效果器,你以为是一个乐队,其实只有一个人:民谣乐手,小河。而片头曲,则来自民谣歌手钟立风《黑鸟,你在哪里》,且是专门为这部片子录制的。片尾曲,仍然来自小河,《森林里的一棵树》。就像片尾曲唱的,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这些手艺人从来不会去和别人讨论什么叫“工匠精神”,更不会和别人讨论“执着”、“文化”这些词,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们只是在做,默默无闻中承载了这个国家的温度。 相信我,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到第二集,甚至全部看完,你会发现,它有传统纪录片不具备的力量,你会忍不住向别人推荐这部宝藏片子。对我来说,通过片子,我看到了力量,看到一种为了梦想不懈努力的力量,我也看到了惋惜,看到一种传统手艺在时代大潮中逝去的惋惜。不由高唱一曲:黑鸟,黑鸟,你在哪里?

短评

一集一集渐入佳境,真的很粗糙很质朴,竟然就是因为这份质朴,手艺人也好拍摄者也好变得异常的可爱异常温暖。做伞老人,锻铜手艺人,刻经人,放牧的老爷爷,英吉沙刀的制作,枫香染的阿姨,没有特意的包装,只是因为一次次不期而遇而记录下的质朴真实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啊。。

6分钟前
  • ZhnWang
  • 力荐

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11分钟前
  • 貓科女孩
  • 力荐

看的时候时不时发笑,但是有部分又想哭,匠人精神,中国也有,可能不像日本那要所谓上的了台面,但是他们真的很棒,感谢导演让我们看见这些人。

16分钟前
  • 朱青1900
  • 力荐

一口气看完5集,真的深有感触。如导演所说,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们这些看客们羞于再谈梦想。对于匠人们来说,他们的信仰要高于所谓的梦想这个有些肤浅的字眼。尽管是草台班子,但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力量是记录者的真诚和拍摄对象的坦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视不要的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平凡而伟大

19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这惨淡的预算 不会摄像的司机不是老司机 拍做傣族伞一段 合伞骨的时候线突然崩断 然后老爷子今年早些时候走了

21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像是视频版的公众号文章。如果没有“煽情”的关于手艺的意义的解说可能会更好。剪辑得非常紧凑,手艺一个接着一个,看着不闷。片头的摄影师跟着团队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还有因为砸椰子把脚砸断了退出的,非常不套路 = =

24分钟前
  • 阿依达
  • 推荐

观众喜欢看纪录片,这是正常爱好。导演喜欢拍纪录片,这是情怀。一个完全不懂拍摄的观众卖了北京的房子去拍摄纪录片,这只能说是傻子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傻子,我们才能看到一部如此接地气的纪录片,从专业角度,它不但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缺陷,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他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9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如果没有它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32分钟前
  • 洛木
  • 力荐

草根大型DIY……很克制……但是……最失败的地方却是明明就是草根非要学主流电视节目硬拗什么工匠精神……瞬间露拙了……电视台多年积累的文案不是随便写写的啊……纪录片也是门手艺呢……

35分钟前
  • 消失
  • 还行

外行认真拍起纪录片来,真是让内行看了都惭愧。

3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重主观,重情怀,泛滥的自我意识,有亮点也让人厌烦。不过毕竟有新意,暂且原谅这种文人腔调指导做事的冗余效果吧。

40分钟前
  • 甲马不是马
  • 还行

B站追了三集泪目,省下两集悠着看。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只需要静静生长,隽永伫立。

42分钟前
  • Xao
  • 力荐

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47分钟前
  • 元茜
  • 力荐

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事,一门手艺的传承未必是要有专人来学,拍成纪录片其实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如果社会需要,自然会吸引来学徒把它流传下去;如果社会不需要了,由镜头来记录下制作过程也已经足够。通过纪录片,欣赏手艺的作用就起到了。非要说作为艺术品来收藏的话,那些是反而不愁卖的。

49分钟前
  • 白灰
  • 推荐

拍的很劣质一边吐槽一边看 从拍摄镜头转场后期字幕做的都很菜 但是仍然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着 还是值得看一看 从一个业余镜头下所记载的匠人精神 印象最深的是做伞的一对老夫妻 很想买一把

51分钟前
  • 哗嚓
  • 推荐

昨天在TX看了《蓝色星球2》第一集,震撼无以言表,今天慕名而来一口气看完五集,没有看《蓝2》的震撼,但是却久久不能平复,就像张景说的,拍完已经不好意思提及“梦想”二字,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同《蓝色星球》相比,同样伟大!坎温老人崩断几次线的场景我基本快窒息了,比虎鲸围杀海豚那段更窒息!

54分钟前
  • 贝洛奥里藏特
  • 力荐

央视不要的纪录片,B站上火了,一口气看完,收获很多感动,对了,起初的摄影师生病跑了,基本上是司机拍的。(拍的真好)。

56分钟前
  • Hachiko
  • 推荐

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应该很多人都曾想过,但有勇气以个人身份去做的太罕见。最初看的是2月份的版本,比公映的版本更粗糙,却也保留了更多寻访途中的见闻。独立制作的一个动人之处是,你可以看到官方纪录片中罕见的凌乱、意外、失落和惊喜,真实的旅途就是这样的,这才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相遇。

1小时前
  • 子东文
  • 推荐

终于能摆脱央视那个解说了。。

1小时前
  • drafting_lane
  • 力荐

何为“工匠精神”,手艺人们从没想过。

1小时前
  • 午後紅茶年代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