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部“通俗”的实验电影
如果回到“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有些类似于生命终极哲学问题“我是谁”,自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阐释明白。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自然会有自己的定义或者标准,在苏珊.桑塔格看来,艺术不应该是真理的助手,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验,而非是一个声明或者回答。差不多同时代的梅雅戴伦也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了自己的艺术观念,与桑塔格不同的是,梅雅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实验电影导演。这个身份对进一步体会梅雅的艺术观念以及理解《盖瑞》这部电影都是颇为重要的。这位美国实验电影的教母级人物觉得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绝不是单纯的交流表达(描述、传递已存的外显的现实),而是创造了一个现实,并且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体验,我猜这可能也是为何梅雅选择实验电影作为表述方式的原因,比起剧情片实验电影或许更能到达她渴望到达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盖瑞》的确如同一部通俗的实验电影(狭义上)。在梅雅那里,电影的语言性至关重要。不管是桑塔格还是梅雅,二人“默契”般相通的看法中,共同指向了两个字:之于艺术的体验。
在103分钟的时长里,《盖瑞》讲述了两个男人在一次远足中迷失方向,于是开始寻找归途的故事,他们穿过群山和沙漠,到达一片盐碱地,其中一个男人在这里“离去”,另一个男人则在几百米远之外发现了公路,丧失和寻回几乎同时发生。整部电影只存在着两个重名的人物(盖瑞)、一个共同的动作(行走),连音乐也是最简单化的处理,使得电影近乎抽象。范桑特他们试图剥离一切容易影响观者,使观众情不自禁在观看的过程中自动赋予电影段落以含义的内容,先是除去了大的时间坐标,在这个电影中,除了能够判断白天与夜晚,黄昏与正午,并没有交代具体什么年代。同时也抹去了人物的身份,只剩下两个名字,没有人知道两个人物是从哪里来,做什么工作,经历过什么,是什么关系。情节在此处也被最大可能地抽除,两个盖瑞在一次远足中迷路,然后转而寻找归途,在整个过程中,情节几乎为零,一些看似会带来转折或是阻碍的插曲,也只是一闪而过,没有带来任何人物行为的变化,比如那颗卡西阿弗莱克(其中一个盖瑞)爬上的大石头,看似像是一个阻碍的设计,我们甚至可能期待剧情走向的变化,然而却什么也没有发生。卡西阿弗莱克不知道怎么爬了上去,然后又神奇般地平安落地,看完整部电影再回想这一情节就会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闲笔,对之后的情节(本片所剩不多的情节)也没有任何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一处眼看两个盖瑞在事情的态势非常不妙的情况下要争吵起来,结果也被作者化解在两句“fuck you”中,什么也没有发生,仍然继续前行。同时被简化的,还有人物的语言。我最喜欢的部分恰恰是两个人只有动作而没有言语的时刻,几乎会让人失去耐心的长镜头,但又好像拥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将眼睛停留在此的人。对于情绪和情境的似曾相识感来说,言语是谓多余。
尽最大可能地剥离了这一切后,留下的只是一个大体的故事框架(主要是一个动作)作为支撑,而范桑特真正想做的,是最大化地凭借电影语言达到与观者尽可能纯粹的沟通。要理解这一点,也许并不恰当,但类比最初抽象主义试图在绘画领域中做的事情可能会更容易理解范桑特的做法。在抽象主义看来,一幅绘画作品,题材影响了观看者真正去欣赏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在体会绘画本身的迷人之处时,观看者的注意力首先被“画了什么”给吸引去了,所以去除题材是必要的。康定斯基作为抽象主义先驱之一,他所类比的,其实是音乐。没有题材,但有情感,情感便意味着体验,而体验理论上可以到达所有的人。范桑特的高明之处也在于“去除”。如果说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会被为事件本身而做出不同的判断,观众随之被分流成不同的群体,往往与电影中人物有类似的经历会更容易共情,而范桑特他们保留下的这个动作(行走或者寻找归途)看上去很具象,但其实也是抽象的,本身行走这个动作的寓意就无限丰富,它足以到达所有人。
有了设定,便是语言的表达。整体来看,我觉得范桑特做到了一种自然的风格化,一种比真实更为靠近真实的自然真实,在这里只说其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整部电影最多的还是长到让人容易丧失耐心的长镜头,穿插着许多安静但又在迅速变化的自然之景,白昼与黑夜交替,两个盖瑞在自然之中不停地行走,从脚步轻盈直至步履蹒跚。在所有行走的段落中,我最喜欢的两段,一是影片中间,两个人没有说话,只是行走,画面中是正在前行着的两张脸,几近重叠,这个段落长达四分钟。另一个是盐碱地的段落,两个盖瑞此时已经走了太久,差不多已经处在生命极限的边缘,这时的两个人一前一后以微弱的力气在黎明中挪动着步子,而我们能看到的仅仅两个一大一小的剪影,这一个段落长达六分钟。就是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长镜头恰恰是本片所献出的“体验性”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一个长镜头中往往只保留了一个单一的动作。如果可以联想的话,这其实是很多实验电影的拍法。这样的处理一般会产生的效果有两种,一种是观众基于耐心的丧失而睡着,另一种则是我们通过视觉的远足好像进入到情境中。体验(作为动词)可能是唯一一条能够进入这部电影的通道:离开自身所存在的这个当下的现实,真正地相信眼前的那个现实,并以一个孩子般无知、天真、纯粹的心态并且不做任何期待地接受、投入到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范桑特这部电影需要观众很大的主动性,才能够达成有效的沟通。这样的处理其实在一开始就给出了,影片最初的五分三十秒,虽然是一个长镜头段落,但基于只有一个动作,却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长镜头:
两个盖瑞驾车行驶在山间的公路上,阿帕沃特的音乐同时响起,带我们驶向的就是体验本身。
Ps:《盖瑞》是所看的GVS作品序列中的第二部,对范桑特其他作品还不了解,仅仅就这一部电影的部分内容谈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如有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2 ) 走与走与走
在电影开始的几分钟里,我还期待着这会是怎样的一个仅由两人演绎的曲折离奇的故事,但是当看到两位主人公从开场的公路驾车长镜头发展到了荒野走路长镜头时,我几乎确定期望即将破灭。秉着从不始乱终弃以及永不快进秒退的观影宗旨,我度过了这不太寻常的一百分钟。
坦白说,一部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示主人公走路和自然风光的电影一点儿也不有趣,况且他们走路就只是在走路,没有耍任何花样。画面中两个Gerry走着,背景或是无垠的旷野或是不绝的山峦,在看不到尽头的空间里时间似乎静止了,只有两个人机械地走着,只能听到双脚与地面有条不紊的摩擦声。大远景镜头将人与自然之间的悬殊差距体现得相当彻底,特别是临近结束的那一段路,给人一种“走了很久却还是在原地”的感觉,加之低沉吊诡的配乐和一些类似于自然风的声音更是无限放大了这种感觉,倘若不是天色渐明在提醒观众时间也在“走”,保不准有人就会在这里猛按快进,结束痛苦。
如果看惯了那些快节奏的电影,那么《Gerry》绝对会让你如坐针毡,它慢得可怕,且丝毫没有取悦任何观众的意思。电影也没有任何线索告诉我们两个Gerry(又或者是一个Gerry)是谁,从哪里来,最后又会到哪里去。极简的设置同时也给了人们极大的解读空间,仔细回想一下,《Gerry》从开始到结束的这个旅程像极了我们逐梦的过程,从开始的满心欢喜有说有笑,火堆旁的玩闹都预示着此时的前行正怀揣着探索未知的兴奋;面对无法改变的环境,绝望丛生,此时的行走成为了逃避失落的方式;直至最后的麻木机械,当一切期望成为无奈,行走竟沦为了一种本能。这样的过程,也和观看《Gerry》过程中我心理的变化如出一辙。
影片的最后,一个始终想着离开的Gerry掐死了另一个想着离开的Gerry,前者只想摆脱眼前这个囚笼,后者却离开了这个世界。
据说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有不少的观众中途离场,而当那个被掐死的Gerry喊出“I'm leaving”的时候,我也长舒了一口气,毕竟,下一部电影一定会很有趣!
2013.07
http://i.mtime.com/fabzany/blog/7652125/ 3 ) 茫然,寻找过程中的茫然,亦或就是结果
依稀记得大学生活的几个志趣相投的哥们,时常围坐在酒桌前谈论着姑娘、音乐、书籍、电影。这些也许就是生活,而除此之外的就是理想。理想一词仿佛一时间成为了一个假大空的贬义词。“你他妈还真有理想。”但说出此话的人其实心中也有个理想,实际一点应称之为目标。而我们都在努力且茫然地寻找着这个不只会在多远的将来闯入我们生活的相熟者,也许又是另一种陌生。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根的精神世界中,我们能做的好像只剩下寻找了,漫无目的地寻找。
依旧是茫然,这是在第一遍观看《Gerry》后留给我的最深印象。于是,我尝试着开始了与《Gerry》的第二次接触,或者可说成与格斯·范·桑特的对话,当然结果很可能是失败的,但至少是直观且真实的。对于《Gerry》这部影片来说,描述剧情简直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想法,与格斯·范·桑特的前作相比《Gerry》呈现的最大特点就简约,极尽的简约。影片的故事情节只需一句话便可概括,关于两个同叫Gerry的伙伴迷失在旅途中的故事,仅此而已。而溶于故事表象之下的东西究竟是些什么呢?这些也许就是影片的镜头中及镜头之后潜在的主旨吧。
随着优雅且弥漫着哀伤气息的旋律响起,一条曲折漫长的道路开始在镜头之中和之外延伸,这就是两位Gerry的旅程,长镜头的持续为影片定下了基调同时也成为了二人旅途中艰难、迷茫、漫长寻找过程的暗示。丛林中存在着多条可能的道路,而这条条大路就真的能通向罗马吗?这种多少有些自我欺骗性的借口为Gerry们的迷途标定了起点。上路,幽默和调侃不时的发生在两人中间。也许下一分钟或下一秒钟他们的汽车就会出现在眼前。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下面的路途将会是多么漫长和艰难。随着时间的行进,怀疑开始发芽。Gerry(Matt Damon)是一位极其坚持个人主张并且有较强支配欲望的家伙,即使这种主张可能是错误的,这应该可以想象为一种男性的意识倾向。他坚持走向山顶站在高处就能寻得目标,但这种简单的想法怎么可能在这环绕的群山中间实现呢?Gerry(Casey Affleck)是一个具有清晰思维条理但稍显被动的人(这点可以从他注意到动物的足迹并主张跟随足迹寻找水源看出),或许这就是与Gerry(Matt Damon)身上的男性意识相对的女性特质。这里毋宁将Gerry看作一个符号,而其却具有两种相对的符旨,就像一个人在面对一种选择的过程中,也就是找寻,内心中往往有两种力量在对抗,而这对抗的结果就直接影响着你的选择。但对于两位Gerry来说,仿佛任何一种选择都是错误的。
天空翻滚的乌云、一望无垠的地平线、赤裸连绵的群山,这些平日里蔚为壮观的景象此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加剧着二人心里的焦躁、迷茫和莫名的压抑。空间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开放是相对两人生理而言,寻找方向已然无法成为判断目标所在的手段,方向感的模糊和丧失使二人像没头苍蝇一样在沙漠中游荡。封闭则是对于两人的心理而言,这空间又像一个盒子将他们锁入其中,饥饿、干渴更加使他们接近死亡。谈笑逐渐开始在两人之间消失,唯有焦躁和危机在增长着。刺眼的阳光投射在洁白的盐地上,四下里根本没有排除茫然的参照物,伴随着体力的枯竭和希望的消散,一幅幅幻像浮现于Gerry的头脑中,虽然这仅仅是海市蜃楼般的缥缈,但无疑成为了垂死心灵的些许安慰。死神正在向二人招手。
虽然死亡已经如此的接近他们,可两人早已无力去抗争。“我要走了。” Gerry(Casey Affleck)对躺在身旁的Gerry(Matt Damon)说,但这话听起来仿佛失去了任何意义,这里是否可以理解为他对死的预感。经过缓慢的挣扎死于了Gerry(Matt Damon)的手上。两中意识和力量的对抗得出了结果。无限延伸的地平线上闯入了几个移动的黑点,祈求这不是海市蜃楼。Gerry(Matt Damon)蹒跚地挪着沉重的双腿,向着公路移去。他终于找到了目标,但沉留在脸上的除了麻木依旧是茫然,也许车停之后,他将开始下一次的找寻。
影片在镜头上可以视为对传统电影技术的一次挑战,当多数人疯狂迷恋着独特离奇的叙事结构同时,格斯·范·桑特选择了最为考验观者忍耐力的长镜头,且用法早已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长度,之前早已有许多作者进行过尝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般观众产生排斥感,但个人认为这些长镜头的运用还是比较准确的表现出二人在寻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地位的变化(这些在画面的构图中也有表现)和一直持续并不但加剧的迷茫感觉。镜头数量之少多少与镜头长度有关。而剪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早已弱化为单一的镜头连接上。镜头之间的对比和深入已被一个个长镜头的作用淡化。空镜在影片中不时出现,低沉翻滚的乌云、鲜红的火烧云、云隙间反复投射的阳光的画面和大量群山、荒漠的景色,都将二人潜在的危机、压抑和茫然进一步的渲染出来。这点贡献上自然少不了音乐,零星的手指触碰琴键产生的悠淡旋律,出自极简主义现代音乐家阿沃·帕特之手。上述这一切就成为了这部极端简约的影片《Gerry》。
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生活中的寻找过程。寻找一间温暖安逸的窝,寻找一口营养美味的干粮,寻找一套得体舒适的衣物,寻找一位心爱的姑娘或小伙子,寻找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寻找一种美好幸福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每天一直在寻找的吗?依旧感到茫然。
4 ) Hey,Gerry!自己结束的.不会流眼泪.
人,都是因为另一个人而成长起来.曾经憎恨这样的成长.到了今天.忘了悲伤.只有无奈.
真的很羡慕Gus Van Sant这样的导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拍电影.时至今日.能搞自己艺术的人真的不多了.
这部电影很CULT.是我喜欢的.因为有自己的东西.并不像大多数人说得那样无聊.反而很有气质.
对于天才的作品也决不能以愚人的角度来衡量.不然就会丧失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变得俗不可耐.一文不值.
我喜欢评论中所谓的"极简"说法.其实一切都如此.能简单为什么还要复杂化呢.喜欢Gus Van Sant的长镜头.喜欢那种简单有些忧伤的调调.Gus Van Sant的镜头并不简单.每一帧停顿下来都是一幅画.Gus Van Sant做到了.
形容Gus Van Sant的电影绝不能用正常的形容词.也许应该用名词来对待.很摄影.很天空.很飞翔.
他们在空旷中奔跑.是Gus Van Sant独特的对自由的理解.自己走过的路.不再回头.即使失败也没有后悔过.写文章的时候在听Bob Dylan的<Blow in the wind>.让我想起了凡高.一直很喜欢他的.也羡慕他.勇敢.我爱的都是勇敢的人.
最后两个Gerry躺在白色的沙地上.一个对另一个说:我要走了.走.仅此而已.谁的情绪都没有大的波动.平静.Gerry自己亲自结束了侣伴的生命.然后爬起来.头也不回地走掉.朝着希望前进.自己结束的.不会流眼泪.谁也不会恨谁.
记得有个地方.两个Gerry并排走着.很久很久.心无杂念.很荒芜.很美.
音乐也是亮点.恰到好处.就好像画画.强调但不抢.和谐之美.
简约不简单的电影.来自Gus Van Sant.Matt Damon.
很CULT.很独立.很Gus Van Sant.很自由.
车沿着公路一直开.I'M LEAVING.
5 ) 极简的生命历程——Gerry的苦旅
难以想象,这是一部我看到名字、海报就确定我一定会喜欢的电影,尽管再圣丹斯电影节上放映的时候有半数以上的观众离场,可是仍不妨碍前卫的法国人把它评为《电影手册》2002年度十大电影之一,这也就是Gus Van Sant和Matt Damon、Casey Affleck三个人的有关Gerry的故事。
本片有着极其简单的情节,极其简单的超长镜头,和现代音乐家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Arvo Part的配乐,构成了这样一部极其简单的生命苦旅。对于这种影片,会有一部分人极其的喜欢,同时也会有一部分人极其的厌恶,尽管我承认我在看那少于50个镜头的时候也有犯困的工夫,但是毫无疑问的我是第一种类型(对于第二种类型,这一小时四十分钟的电影就像一部及其快速的催眠曲)。
影片的一开始就是荒原上的公路,汽车在公路上漫无目的的行驶,周围的高山、荒原和天上浓密的白云在随着汽车行驶而不断的变化。这种感受,像我漫长旅途坐火车回家的时候,几个小时呆呆的注视着窗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却又像是一成不变的风景,这时候,就会感觉自己像是不存在了一样,周围的一切似在变化又似在不动,这样的自己很容易迷失,果真,车子停下来,两个人下车,漫无目的的向远方走去。
他们只是这样子在荒原里走下去,不停的走,周围的风景有时变化,有时不变,两个人说话不多,荒原的风景很漂亮,当他们到了一个地方之后,终于决定向回走了,这个时候才发现已经记得清原来的路了。就这样莫名的迷失在沙漠之中,就像我,在某一个时刻,莫名的迷失在这世界的洪流里不知归路。
于是他们试图找到来时路,可是一切都像是被这风沙湮灭了一样,两个Gerry也分开寻找归路,可是他们还是聚在了一起,荒漠的戈壁,陡峭的岩石,天空中的云彩氤氲翻滚,太阳渐渐的落下。沙漠的黑夜里,时明时暗的火光,一个Gerry说到了自己的游戏,那帝国的纷纭变化,渐渐的在这沙漠里烟消云散。红色的太阳从天空升起,将这世界都映照成红色,这是新的一天,可是对于两个Gerry来说,他们要继续走下去。
他们需要找到水,他们试图追寻动物的足迹,可是只来到一个更大的沙漠,无边无际的白色的沙漠,他们没有选择,继续走下去,到了一个制高点,在蓝蓝的天空下面,只能看到这片沙漠和远处的高山,这是一种绝望,丧失了希望的绝望。一个Gerry无望的哭泣,另一个告诉他不要哭,他们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选择,没有了目标,他们只有在这天地间不停的走下去。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生存的问题,人类,在这个世界里,总归还是渺小的,而走下去,也是他们唯一能够做到的了。我不清楚,当真的失去了选择,我还能做些什么,继续走下去吗?
这景色,既熟悉又陌生,云卷云舒,飞砂走石,这沙漠并没有因为两个Gerry而有任何的变化,这是大自然的生存方式,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一样的恢宏,这沙漠一样的壮阔,变化的其实只有人。他们因为脱水而脆弱,因为绝望而脆弱,哭泣的那个Gerry产生了幻觉,幻觉找到水、找到车、找到路,这幻想如同海市蜃楼一样是个易破的泡沫,生命无法在泡沫中存在,生活无法在幻觉中继续。
音乐简单的也只有几个音符,就像这简简单单的生命旅程一样,几个音符就能构成连绵不绝的乐章。云彩的翻腾让人迷离沉醉,远处依旧只有连绵的高山,风沙刺痛人的眼睛,可是眼前只有这无尽的荒漠。他们开始争论着方向,尽管心里知道对于现在的他们哪个方向都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又一个夜晚的降临,没有对白,沉默的黑夜。朦胧的晨光中,他们已经步履蹒跚,他们一前一后,走在白色的盐碱地上。天渐渐的亮了,一望无垠的白色,天空的蓝色,颜色纯净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他们两个一前一后,艰难的在盐碱地上缓慢的前行。
终于,到了肉体的极限。白色盐碱地上的两个人,没有生命的气息,但是似乎还有呼吸,脆弱的那个Gerry终于知道时间到了,他对另外一个Gerry说:I'm leaving,然后,只有一个Gerry。他甚至都不曾为自己哭泣,然后,他也有了幻觉,他站在了公路上,他拦下了一辆车。他睁开了眼睛,蓝色的天空,白色的盐碱地,他挣扎着爬起来,他挣扎着向前走,他挣扎着跑了起来,因为,视力所及的范围内,这盐碱地的尽头,有着汽车带起的灰尘,这盐碱地的尽头,就是希望。
只有一个Gerry活下来了,他坐在汽车里,无声的开着窗外似乎变化又似乎没变的风景,他是否还有迷失的感觉呢?车里的一个孩子,童真的双眼,也注视着这片沙漠,这似变没变的风景,这简简单单的生命苦旅,是永远都没有尽头的。
6 ) 这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心理困境,至少我有过
加一分给导演的执念与勇气。导演绝对不是玩玩而以,他找了马特达蒙和卡西阿弗莱克!那连绵不绝的群山,一望无际的沙漠,让人从心旷神怡一步步走向绝望。然而那游走的云,看不到尽头的山野在镜头里表现的好奇,孤独……曾经感同身受,这种共鸣太神奇,电影要说的也许很多,也许只是想表达这种漫无目的的无聊,人生谁能天天明白的活着呢?最后男主角搭上车时一路的沉思正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种种感受,我想这部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让观者与角色的思绪融为一体,而不是旁观者的姿态。
无法忍受缓慢和单调的请略过此片。影片涉及决定,命运,责任,绝望和生活。治愈系电影。故事可能不完全合乎逻辑但景观让人感受到流连忘返的美丽。
迷失死亡谷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t4y197zr
【A-】数了一下,全片大概90个镜头。在最开始大部分镜头随人物移动,以中远景来凝视,音效与配乐开始渲染不安情绪,但情绪又好像别无所指,观众所感知的只有情绪本身。于是电影走向纯粹,无论是大全景的固定镜头,还是演员的步态,以及内容简化形式多余的配乐。动作、景观,亦或是视线的延伸,元素背后的模式与类型被剥离,一切只关乎于它们自己,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行为的意义被重组,影像拓展出痛苦知觉。倒数第二个镜头,只是车内缓慢旋转横摇,却是如此残酷,视线开始逃避,转向窗外那片无穷荒漠。
死亡三部曲/ 没剧情就极简了?镜头长就独立了?不知想表达什么,风光片吗亲。挺喜欢范桑特,但这次有点过了。
和《大象》比起来,《盖瑞》里面的很多长镜头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实用的意义!不过,本片的开头我挺喜欢的,谁叫Ta的画面和音乐都太美了呢?
the movie that matt damon is the strong gerry and casey affleck is the weak gerry.
各种意义上都很极端的一部电影。爱之者极爱之,恨之者极恨之。但是对多数人来说它甚至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段100分钟的屏保。
一个男人的成人礼。两位Gerry是同个人的过去和现在,Matt代表着懂得自我保护,有规划有毅力的成熟体,而Casey是喜玩闹浪漫脆弱易感伤的童真面。这是一场蜕变,随着年龄渐长,要突破困境找到出路/水源,只有扼死曾经幼稚的自己,不要频频回头品,不后悔过往的选择。最后的车上,是男孩的三个人生阶段。
看这片子让我想起了鲁迅的“通假字”,你写错别字就是错别字,大师写的就是“通假字”;是Gus Van Sant拍的,一些snobs就开始思考存在主义的问题了。
效果和看live train cam一樣 但在這麼多的train cam之中還是North Pole& Norway的實時轉播最好看 想起來九十年代的一個殺人案 當時兩個朋友到國家公園玩兒迷了路 然後誰都不會看地形圖被困在荒漠裡好幾天 被發現的時候一個半死不活另一個已經死透了 活著的人說朋友當時太痛苦了央求自己殺了他 所以他did him a favor把朋友殺了 在虛脫的狀態下把尸體還埋在了六七十磅的石頭地下 最後審完好像關了幾年就被放出來了 爾朋友的尸檢結果顯示當時的脫水症狀並不至死 https://tubitv.com/movies/506259/gerry?start=true&utm_source=google-feed&tracking=google-feed
我是很享受看这种行走中的闷片,更何况还有这么苍茫美丽的外景拍摄。全片最惊艳的镜头是Casey Affleck从那块离地面150码的岩石上自由落体。
象首诗,方向比执着更重要。人不能只是盲目自大地行走,需要停下来动动脑子决定方向。
行走阿,行走
8.0/10 GVS“死亡三部曲”首部。大象>最后的日子>杰瑞。摄影机无情感、无动机,跟随镜头的长时间注视(感知主体)消除了任何情感投射,极简主义,从大自然直接取景,无陈述、无来由,但行走/运动不会停止,恒定的步伐赋予了别样的韵律。敞开的空间,面向着无限的未来(看不见的尽头) … #蓝光碟重看#
风吹草动 日光灿烂 节奏快慢交叠 音乐如诗如梦 构图精到 不到五十个镜头撑起100分钟的影片。极端的小清新,极端的自我,极端的艺术创造,极端的装逼,与极端的dont give a fuck about what others think.
极简,真的极简,全是长镜头,一长到底,内容也是极简,将自我的内心挣扎拍成这样,最独一无二的梦魇,伟大的编剧,伟大的配乐,伟大的格斯范桑特!只可惜我无法给出五星,因为实在未能进入内心深处
云如泉涌,风吹草动,旭日东升,大地排卵。美到绝望为止!
勉强两分。陈坤看了本片后直呼内行,并将下一次行走的力量定在了美国沙漠。两个年轻人漫无目的的行走,他们避开了游客,后来又迷路,他们的目的为电影提供了戏剧悬念,但最终仍然是没有目的,也许可以套用911后的美国局势,解释本片是传达年轻人迷茫的心灵、顽强的肉身,最后迎来希望……本片手法是小林政广式的极简主义(洛迦诺电影节特别喜欢这种拍法)。范桑特和达蒙、卡西都挂名编剧,我估计创作过程就是这三人跑沙漠里随时走随时想随时拍,全片节奏极其慢,站大石头上也能拍十分钟,但这个镜头的构图并不好,两个人一块石头塞满了仰角镜头,其实换个俯视镜头就既能拍风光也能体现达蒙表情上与卡西的情感互动,毕竟达蒙是会演戏的。现在这种拍法主要是观察两个角色的互动,但目前版本也没做出什么东西,卡西扑克牌脸式的无演技太拖后腿了
我小时候也那样
他们在沙漠里坚持了三天三夜,最后却公路旁放弃了一切。这是一部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它根本就不想着去适应观众,而是强迫着观众适应自己,沉浸进去。格斯·范·桑特多少有些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把主角在沙漠中的绝望和无助,化作长到崩溃的长镜头,支离破碎的台词和毫无意义的闪回,对观众造成了一次心灵上实实在在的折磨,让人过于感同身受,观感极度不适,哪怕到了结尾后承认了导演的高明之处,也还是觉得本可以拍的不这么极端,一个电影终究不应该完全脱离观众而独自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