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1/manon14_11.html
Manon (1949)
本片获得1949年第1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电影讲述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故事。二战期间,参加游击队的男主角遇见一个要被剪头发的妓女,两人一见钟情并结婚。此后,男主角带着妓女逃到巴黎,投奔妓女的哥哥。妓女水性杨花,而且喜欢过奢华的生活,三番五次的背着丈夫去做别人的情人、高档妓女。为了让妓女安心待在身旁,男主角做起各种非法生意。男主角为了给美军提供产品,妓女与一个美军将领关系密切,并在将领撤走后决定与他一起生活。男主角非常不愿意,但妓女哥哥设计将他困住。为了逃走,男主角杀死妓女的哥哥,之后并告诉妓女他要远走高飞。妓女听后抛下一切,跟随男主角偷偷爬上一艘船,离开法国。两人很快被发现,不过船长听了他们的故事后将他们放走。最后,妓女在从沙漠行走的途中被土匪击中,男主角高兴又伤心的将她埋在沙漠中。
本片是一部比较正统的电影,没有艺术片的沉闷,作为一部四十年代的电影来说,可以给满分。因为它有着性格鲜明的人物,一波三折的情节,现实的生活环境,以及深刻的主题。此外,它的叙事结构清晰,节奏张弛有度,演员表演精湛,这些都让电影堪比好莱坞同时代的电影。总之,金狮奖中终于有了一部不沉闷且好看的电影。
电影表现的主题,通过我标题的名字就可以概括。电影通过男女主角两人之间的经历,表现了欲望、占有、私欲对人的影响,以及女人的本质和男主角变态似地爱情。简单来说,妓女这个女主角,是一日为妓、终生为妓,为了物欲愿意出卖任何东西,身体、灵魂、情感,没有任何可以保留的。男主角这个男人,则对女主角有着病态似地爱恋,无论她做什么,他都愿意接受、都肯原谅她的错误。因此,本片就是一部讲述“爱我的人和我爱的钱”的现实主义电影,告诉观众们有一种女人是魔鬼,她不仅仅会蛊惑人心,还会将你拖进黑暗。
电影拍摄上中规中矩,按部就班的讲述故事。虽然这样没什么特点,但是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看着这样的电影比看某些艺术片舒服多了。当然,前面也提到本片的几个优点,这也是它近似于好莱坞电影的方面。此外,片尾结束时的场景比较黑暗,竟然让男女主角双双命丧黄沙,这又让本片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秃鹫、殘尸、黄沙,挺有Henri-Georges Clouzot特色的,比他的《恐惧的代价》更阴郁。
额外说一句,本片另外一个名字《独留青冢向黄沙》更诗意一些,也更符合电影剧情。哎,现在的电影再也没有这么文艺的名字了。
本片演员表现出色,每个人都生动的演绎出相应的角色。但是给我留下印象的,只有女主角Cécile Aubry那稍有凸起的嘴唇。她虽然称不上美女,但也是很漂亮的,尤其是在四十年代的法国,金发美女很少见的。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好看且主题深刻的电影,比起金狮奖的其他艺术电影好看多了,Henri-Georges Clouzot确实不简单。
Cécile Aubry
序列:0991
2012-01-11
原文链接:
http://www.qh505.com/blog/post/3430.html
从炙热的沙漠到清凉的乐园,是从战争到安宁的距离,是从逃亡到幸福的距离,但是这段距离似乎是无限的——当诺贝卢背起被子弹射穿身体的玛侬,走向那一个他们曾经经过的乐园的时候,其实永远在那一边的乐园也隔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距离,生死与共,在没有帮助,没有希望,没有尽头的返回中,他们似乎永远无法再回到那个乐园。而脚下的荒漠,已经成为他们生命最后的终点。死亡是一种灾难,但是对于诺贝卢和玛侬这一对遭遇了太多波折的情侣来说,死亡却是他们真正在一起的归宿。
那颗不设防的子弹从阿拉伯人的枪里射出,射进玛侬娇小的身体的时候,她是感觉到生命正在悄悄逝去,面对着一直爱着自己的诺贝卢,她说:“我是你的负担。”但是即使生命的时间无多,她也希望诺贝卢能够活着,因为在她看来,“如果你死了,还有谁会记得我?”活着是为了让别人记住,活着是为了在他人心里成为永恒,所以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要看着自己的爱人活着,要看着他将自己带回曾经不想走的乐园,“两个人的乐园”只是他们逃亡路上经过的地方,但是对于码农来说,那也是一个理想中的归宿,有清泉,有绿树,就像伊甸园,满足了她对于爱情的向往。但是伤口在流血,痛苦在增加,生命在流逝,她已经不能讲话,她已经奄奄一息,而最后在诺贝卢走向乐园的归途中死去。
死去而走向乐园,对于码农来说,或者是不留遗憾的。但是在活着的诺贝卢看来,玛侬的死是肉体之死,也是爱情的终结,一个死去一个活着,即使回到了乐园,对于这一场出生入死充满波折的爱情来说,也是不完美的,也是永远留有遗憾的,所以在诺贝卢无法支撑着走到乐园的路上,他终于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为玛侬挖出了一个埋葬的坑,“我的玛侬,好好睡吧。”他把她放在坑里,盖上沙土,然后抱着她的头,在他面前,玛侬是丑陋的,但是诺贝卢却希望和玛侬永远以这样的拥抱在一起。“我死了我很高兴,因为你终于属于我一个人了,没有别的男人靠近你,他们爱的只是你的身体和香水,只有我会一直陪在你的身边。对你的爱永远不变,抱着你永不离开。”诺贝卢说出最后一句话,吻下最后一个吻,似乎和玛侬永眠在这荒漠地带。
永眠也是抵达乐园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在爱情里自死的追求仿佛是一种永恒状态,但是最后属于一个人的爱情,更像是对于诺贝卢占有欲的一种满足,玛侬,这个曾经给她带来过伤心和痛苦的女人,这个被人叫做娼妇的女人,终于离开了其他一切男人,终于成为自己唯一的女人,他们爱的是身体和香水,在这荒漠逃亡路上,身体和香水真的不再属于玛侬,所以她似乎以一种灵魂回归的方式属于诺贝卢,也最终完成了关于爱欲的最后表白。
似乎从一开始,当诺贝卢和玛侬相遇相识开始,这样一种爱情就烙印上了某种身体和灵魂之间的矛盾。一个是打击德国军人的法国游击队员,一个是村子里被围攻的妓女,在战争年代,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但这种身份或者都是战争造就的,身旁的废墟,不惜的战火,猛烈的爆炸,这是一个属于战争的时代,而当这一切成为他们爱情的背景,注定是坎坷而多难的。游击队将被村里人骂成是和德国人“私通”的婊子玛侬解救下来,似乎是一种人性的救赎,但是在诺贝卢眼里,玛侬不仅没有污点,甚至是他所爱的目标物。也就是在他们在废墟里相遇相识的那一刻起,诺贝卢就完成了对于玛<图片1>
侬的救赎,而这种救赎指向的是爱情。
玛侬告诉他:“要是剃了头我就咬舌自尽。”玛侬告诉他:“我不知道政治,战争让人变得丑陋。”玛侬还告诉他:“我害怕被审判,我害怕变丑。”一个性感的女人,一个可爱的女人,一个即使在战争中在受辱里还是保持微笑的女人,对于诺贝卢来说,是充满诱惑的。一次是从村人手里将她救出,一次是欺骗游击队长官她跑了,一次是在战火中偷车将玛侬接走,对于诺贝卢来说,当他遇见玛侬的那一刻起,就萌生了一种爱,就可以为她放弃一切,即使可能遭处罚,可能被审判,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她解救出来,还是以爱的冲动将她变成自己的女人。
第一次见面,她问他:“我漂亮吗?”第一次相救,她要求:“吻我。”而当诺贝卢说出“我爱你”的时候,玛侬便对他说:“我们在一起吧。”外面的爆炸声正在响起,旁边是成为教堂的废墟,他们就在这战争的世界里看见了爱欲,并且将它表达为“在一起”的爱情。无所顾忌,这一场爱情对于他们来说,完全可以抛弃身份,完全可以遗忘现实,只有两个人便把破乱的世界完全替换成了爱情的乐园。当他们离开炮火弥漫的街道开车到达诺贝卢自己的乡村小屋的时候,他们的第一个夜晚便拥抱在一起,“白天刚刚遇见你,晚上便枕着你。”所以在这个仓促建立的爱情乐园里,诺贝卢一直是爱情的冲动者,为着这一份爱,他会出拳狠揍葡萄酒大老板波鲁;为着这一份爱,他情愿自己做村里的助理也要拼命赚钱;为了这一份爱,他从军队走私青霉素;为了这一份爱,他甚至扼杀了阻碍他见到玛侬的玛侬哥哥利昂;也为了这一份爱,他不惜冒着偷渡的危险。
但是,玛侬毕竟是一个妓女,一个出卖肉体的妓女,一个爱慕虚荣的妓女,一个无法吃苦的妓女,她喜欢自己在别人面前被叫做漂亮的女人,她喜欢好看的衣服享受财富生活。所以这对于他们的爱情来说,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但是在诺贝卢那里,对于玛侬的爱,不仅让他一次次对别人冲动,也让他一次次原谅玛侬。战争结束巴黎获得解放,玛侬认识了哥哥的朋友——葡萄酒老板波鲁,波鲁给她买衣服给她物质的享受,而这样的生活是玛侬所希望的,所以她不愿跟着诺贝卢去伊斯坦乡下做村助理的工作。而为了这样的物质满足,玛侬甚至又走回到卖身的生活里。对于诺贝卢来说,这似乎是他摆脱不了的噩梦,一方面他内心的道德感使得她厌恶甚至唾弃玛侬,在那个豪华的“妓院”里,他找到了玛侬,得知她坐着可耻的行当,他朝它脸上吐口水,扼住她的喉咙,骂她是贱人,但是当玛侬流下眼泪,当玛侬叙说自己的需求,诺贝卢又软下心来,一方面是他太在乎失去玛侬,另一方面他也无法在贫乏的生活中活下去,所以又爱又恨的诺贝卢原谅了玛侬,他抱着她说:“你是一个可爱的姑娘,我想救你。”
又一次无条件的原谅和拯救,而玛侬依然无法改变对于物质的向往,所以在和相识的军人走私青霉素获得巨大利益的时候,玛侬却答应军人嫁给他,因为她不愿失去这个机会。对于物质的占有欲使得和诺贝卢的婚姻变得极其脆弱,她可以为了金钱而和别人结婚,可以为了占有而离开诺贝卢,“她有一箱黄金,没有什么办法,我一定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对于玛侬来说,是占有物质和财富之后的回归,而对于诺贝卢来说,却是爱情的死亡,所以在玛侬的哥哥利昂设计将他们分开的时候,冲动的诺贝卢用电话线将利昂杀死,成为一名杀人犯,从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从第一次从村人手里解救出玛侬,到之后玛侬的不断背叛,对于诺贝卢来说,遭受的是身心的痛苦,但是他一次次原谅和宽恕玛侬,一次次将她拯救出来,就是为了让玛侬回头,让玛侬不离开,让玛侬在自己身边,只要在爱的名义下占有她,诺贝卢就感觉是一种获得,是一份爱情。而其实在两个人的生活里,不管是战争期间,还是战后解放,两个人从来不曾享有过真正的爱情,或者他们没有以自我牺牲的代价拥有过完美的爱情。玛侬的虚荣,玛侬的爱财,在某种方面,也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在她看来,这是自己追求的美好生活,这是不让自己变丑的生活——在战争废墟的那个盛水的花盆里,玛侬俯身看见水里的倒影,那是漂亮的自己,她的脸上便露出了微笑。
或者,诺贝卢就是那一面能映出她漂亮面容的水,只有他在身边,她才能获得满足被爱、被宽恕、被拯救的满足感,才能始终在不丑的现实里,但是这种爱却是自私的,甚至需要诺贝卢不断做出自我牺牲。“我妹妹是吃钱的虫。”这是哥哥利昂对她的评价,贪欲无限,“金钱和爱情是无法同时拥有的”,着只不过是欲望世界里的一个借口。但是当诺贝卢在冲动中成为一个杀人犯而逃亡的时候,玛侬甚至不顾哥哥的死而追寻在火车上逃避追捕的诺贝卢,看起来是对于爱的一种不舍,实际上也是不愿在失去诺贝卢之后使自己变丑。但是背负着命案逃亡,却让他们爱情得到了一次升华,因为在火车、偷渡过程中,再无金钱的诱惑,再无物质的满足,再无生活的享受,只有无法自由的折磨,只有担心受怕的痛苦,而这些经历让他们真正走近了彼此。在船上,船上因为诺贝卢是报纸上通缉的杀人犯,于是将他囚禁在冷冻室了,而为了解救诺贝卢,玛侬将自己携带的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贿赂给司务长,这些曾经自己一直追求的珠宝、金钱,却付出而解救自己的爱情。这像是一个逆向的过程,也是对于曾经对于物质占有的一种醒悟,而除了这些,玛侬甚至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再次出卖自己的身体以求得诺贝卢的平安。这也是一种逆向过程,以前玛侬出卖肉体是为了使得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但是在诺贝卢偷渡被抓的无奈面前,她希望付出自己肉体的代价唤回一份爱。从自私到爱,玛侬的救赎是关于身体意义的一次蜕变,而这也为他们的爱注解了一种可贵的品质,所以最后,船长也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欺骗说他们已在逃亡中淹死在大海里,而实际上悄悄将他们送到小船上,和那些犹太人一起逃离追捕。
只是,这升华的爱太短暂,在炎热的沙漠里行走,在漫长的旅程中跋涉,他们相互搀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而在那个乐园里,他们似乎看见了自己寻找的幸福,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幸福总是像海市蜃楼,是一种虚幻的存在,跟随着那些犹太人,他们不知道会去往哪里,不知道前方就有危险,盲目地逃亡使得他们错过了这个可以留下来的乐园,就像爱情,他们曾经放弃了许多,而始终不知道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直到死亡降临,直到再没有出路,他们才知道,永恒有时候意味着彼此拥有,有时候却意味着彼此失去。
矛盾的结合体,战争期间是道德和爱情的矛盾,战争之后是金钱与生活的矛盾,出卖肉体则变成了身体和灵魂的矛盾,而最后的死亡,却也是占有和失去的矛盾,这是一种畸形的爱,这是一种危险的爱,这是一种致死才完全占有的爱。而当爱欲完全为了占有,那个“两个人幸福的乐园”就永远不是真正的伊甸园,荒漠、鲜血、尸骨,这个世界依然是丑陋的,依然不肯露出最真诚的笑容——就像电影的另一个名字:《独留青冢向黄沙》,传递的是一种哀伤的诗意,是一种无奈的悲悯。
实际上看过不少黑色电影,很少有一部像《情妇玛侬》这般复杂。
玛侬是极为典型的黑色电影蛇蝎美人,能够凝聚视觉的美貌令男人倾心于她,若这是一部好莱坞类型片,性格塑造尤其会注意掩盖她的两面三刀,即她定会维持住深情面貌,直到某个戏剧高潮才会露出邪恶爪牙,但克鲁佐偏不如此,玛侬的邪恶面貌总在她的善良背后被展现,在那个男人看不到的地方,观众早已知悉玛侬的虚伪。
克鲁佐抛弃掉亚里士多德的戏剧手法,从好莱坞细腻的人物、梦幻的爱情编织转向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手法”,即令观众从戏剧中脱离出来,辩证地,且主观地看待戏剧发展。
借助这种手法,玛侬对欲望的无止境渴求被展现。这个角色沉迷于金钱、情欲,甚至不能放弃爱情,她背离于人的道德要求,仅仅忠实于自己的欲望,她的爱人无法接受她的道德迷失,却又毫无理由地深爱着她无法自拔。
男人的平面化塑造让本作的电影文本不够有说服力,但克鲁佐却给出了他自己的解释。他将两人的关系塑造为一种“亚当夏娃”式的开创,二人跟随逃难之人行走在荒漠上,寻找属于他们的伊甸园,两人的爱在他的导筒下被指涉为一种充满神性的、没有任何道德可以批判的存在。无论玛侬再怎样两面三刀,无论男人再怎样被她牵着鼻子走,无论观众对这个爱到死去活来的故事多么不理解,克鲁佐都以女主角的台词解释了这一切,即“爱是没有常理的”。
最终玛侬死在荒漠上,被男主角埋葬在黄沙中,玛侬的双手放在胸前,神圣的动作影射着她超越道德的大爱,但他们终究不是亚当和夏娃。他们不仅回不到伊甸园,男人更因为迷失在道德中,葬送了自己。
克鲁佐No.2,因为《恐惧的代价》开始关注他,可惜这部金狮之作与悬疑无涉,小失望。
相比同时期好莱坞的黑色电影,在表现资产阶级生活的欲望侵蚀上,更关注战后社会大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比如失业、黑市走私,可以说具有法国电影战前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过剧作本身还是更接近优质电影传统。视听上谈不上多么特出,大概以开头教堂一场戏为代表的特写蒙太奇印象比较深。文本层面的表达借由剧终时男主之口都表达出来了,“你死了,我很高兴,你终于可以成为我一个人的了”。最后二十多分钟北非的场景很风格化,如果说从战后欧陆难民向第三世界国家逃难来看,仿佛《恐惧的代价》之前传。
讽刺性其实很丰富,Manon出场时被羞辱恐怕也是导演本人对“乌鸦”事件的回应,最后要跟有“整箱美金”的美国军官则直指美国战后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控制。 加之中间主角二人向大资本家波鲁的妥协,波鲁的打手、Manon的哥哥还是个开电影院的,似乎又可以脑补出克鲁佐对彼时彼地拍摄电影处境的隐喻。
三星半。
8.75 倒序部分剧情是《卡门》的翻版。玛侬拥有纯美清新的外表,内心则是道德缺失和享乐主义,这样的角色性格很鲜明,但是电影没能让她更立体。法国很多电影都是如此,在一堆聒噪的对白中,人物形象浮于表面。
3.5. Henri-Georges Clouzot 的结尾总是太对了
他们爱的只是你的身体和香水,只有我会一直陪在你的身边...
大约只有法国人才能把黑色风格拍得如此浪漫美满。导演似乎立志在剪辑和摄影机运动上进行一番实验——却必须将这一切塞进一个爱情的故事壳中,为了这一目的,设置了上下船、穿越火车人群、漫长戈壁徒步等极具风格化的场景,从中能看出各式镜头语言的变换,这种风格化同时表现了时代社会的一些背景和男女主角戏剧性的情感历程。“金钱和爱情是不可以同时拥有的”是对黑色电影再准确不过的总结。倒叙营造悬念感。塑造了一个复杂的女主角,她嗜钱如命,爱高贵的衣服、香水和宽敞的生活,但她同时也追求具有超越性的爱情,在二者之间不断摇摆。她可以将肉体和精神分开,用出卖肉体的钱供养肉体,而在精神上“贫贱”地忠诚于一人。无奈的是丈夫无法忍受他人精神上对她的窥伺。这是前世一段怎样纠缠的孽缘!两主角很来电。除此以外对哥哥一角的演员印象深刻。
黑色的气质到最后才得到凸显,爱与痛的交织,病态的占有欲以及人的毁灭情结充斥着整个荧幕氛围,这也让观众看到了最具克鲁佐特色的一面。
前后部分的情绪反差太大了,但悲剧的起因还是源自于双方对物质条件依赖性程度,说到此则成了现实生活的苦痛,这是亘古不变的原则,只是法国人演绎得实在太戏剧性。
逃出伊甸园,两个人在一起就是道德,女人是欲望的忠实奴隶,就算结了婚爱也不会加深,观众只要黑暗只要便宜的电影,我是如此讨厌贫穷,乐园下面是地狱,对不起我走不动了乐园太远了,
残垣教堂里圣水倒影 荒废小屋里剪影定情 Manon 的性情真挚和百态境遇交织着 哥哥和 Robert 无力改变只能看着宿命完成各自的路线 最后沙漠戏份有后来名作 Le salaire de la peur 的气质 但这种割裂有些减弱整体作品的质感
比《恐惧的代价》好太多了 女演员正是我喜欢的型 视金钱重于爱情的女人最可爱
男的250女的520,最后沙漠屠杀一段倒是不错的
Manon,你是何人情妇?还是那个虚荣的娼妇?Femme fatale的noir,令人咬牙切齿的淫荡角儿尽在眼前晃悠,克鲁佐,你吃错药了吗?
三星半//我突然在想 要不要给克鲁佐写论文 这算个FLAG吧?(。//标准得像教科书一样的不合适的两个人//没有道德标准这种事只会让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害怕//虽然无法认同女性卖身的正义性但……“没办法啊”//克鲁佐的黑色部分就一直很好看//“做爱就是做爱”
前半段有黑色电影的味道,蛇蝎的女人、注定悲剧的绝望爱情,填不满的欲望。后半段出埃及记,逃过了谋杀,没想到倒在了天堂一步之遥处,最后的沙漠逃亡拍的太浪漫太痴情了,真的是爱并痛恨着,最后沙漠埋葬Manon的设计升华了全片。
8/10。大爱这个剧本!即管女主角几段情感转变很唐突,即管黑色风格在男主角发现玛侬卖身时才凸显出现,不过这个结局真是诗意中带着足够的丧心病狂...一个理想主义者与物质主义者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这片超前时代的思想太多。在克鲁佐冷酷犀利的''坏道德''布局下,还尚存着人性闪光(如那名船长)。
最后二十分钟太好了,“我爱你,你终于是我一个人的了。”
六星!
战火纷飞,难民死伤,原谅我实在无心追拜金小妹和脑残小哥的孽恋。克鲁佐把18世纪的流浪汉小说嫁接到二战的残酷现实,反而显得主题失衡手法突兀,女主太生硬,倒是Serge Reggiani屡屡喧宾夺主,难得一抹亮色。
Manon这个剧本遇到克鲁佐真是极好的,黑色与宿命扼着整个故事的走向,直至最后毁灭性的终结,爱与生活不可兼存,而与死亡注定同归,Cecile的曼侬也真正把握了角色的灵魂,童女般稚气纯真的面庞,一如道德观的缺失,爱欲与物欲她都纵情挥霍,她在妓院里向丈夫邀吻而毫不羞惭,他说“这里不正常”而她说“爱不需要常识”,她的在永不停息的激情中贪恋浮生而又视死如归,炙燎的沙漠将她的尸骨掩埋。影片的观念超前时代
我他喵就是喜欢这种爱爱爱往死里爱这种片儿 战争中被毁的教堂,破碎的神像在他们相拥时注视,对水自照的一笑与Narkissos,出埃及记,乐园与地狱,救世主已经过时,崇拜的只有商品。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信仰爱,烈日那么炙热,死在爱人怀里,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么? “战争让人变得丑陋” -“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 炮火连天中出现的那辆车,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倾城之恋》。 Amour! Amour!Amour!
真爱可以无视一切妒忌和非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