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曾在今年10月ReConnect中英当代艺文展演中播放,以穿插式叙事的方式,借助50年前拍摄的珍贵资料追溯英国最富有盛名的风景画家之一James Morrison的一生。
纪录片按照时间顺序,沿着James的生活轨迹,青年居住在格拉斯哥、中期在蒙斯特罗教授绘画,以及经历妻子离世等多个时期,挑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幅画作“北极”系列、“格拉斯哥建筑”系列和“缅怀一位女士”等作品进行重温。
通过讲解人的口述以及画家的自述试图重现当时绘画的场景,并通过对细节,云层、雾气等细节的拍摄,结合音乐,包括呼啸的大风、滴答的雨水等声音元素,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艺术家也会被质疑画作缺乏展现美好事物,比如《腐烂街:蠓》(1955)和《贝尔哈文露台公寓》(1975)和《阿索花园》。在个别群众的批评下,James在面对群众时表现出的沉默和回避或者附和,内心却有着更为坚定的答案,那就是他的画作不具有明确的社会性表达,只希望通过画笔和画布去记录他所看到的一切。内容纯粹和真实,并且没有任何政治色彩。
中途的简短片段展示画家进行绘画的准备工作和起步过程。播放德彪西的音乐、挽起袖袖口,一个垂暮的老人前脚还在感叹因为做过手术六个月没有画画。倏然间,后脚却自由肆意挥洒着天空的颜色。
中途还加入了年轻动画者为画家的作品做视觉动画的设计的片段。作为艺术评论家,插画师Black的想法、初心和行动,使老一辈和年轻一代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了更加直观的体现。
由于长年累月的用眼过度和自然光对视网膜的损失,画家James晚年经历了严重的眼疾,导致他几近失明。于是,他几乎在全盲的健康状况下进行绘画,这也和莫奈晚年一段时间的际遇极为相似。加上James曾在格陵兰岛进行长期的野外写生的经历。罹患眼疾也成为风景画家难以逃脱的命运,也是对心理的重创和摧残。James表示,如果我是爱读书的人,或许致盲后我还可以听有声书,但我是个画家,没有一点偷懒的余地和机会。因此,无论是James还是莫奈,他们的生命却迸发出激烈的火花,如同贝多芬在致聋后敲响的命运交响曲,宣示着、抗争着又珍惜着和享用着。这也呼应了记录影片的主题《风暴之眼》,画家既有观看风暴的眼睛,也成为上天的双眸将瞬息万变的风暴刻画成画卷流传在人间。
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James对于他人批评的谦和以及维持本心的坚持。这也获得了爱丁堡国立美术馆馆长和助理的佐证。作为一位国宝级风景画大师,他在全篇当中尤其是年轻时的影片中已经展现出了绝对的维持自我的个性。但能恰到好处地不露锋芒不露锋芒也无惧他人的批评和猜测,也成为他一生的写照。
影片中还记叙了他在北极进行户外写生时遭遇的北极熊事件。作为一个长期在户外写生的风景画家,时常所要面临的生命挑战或许是观看者容易忽略的点,因为往往被秀美和壮阔的风景所吸引,却忘记诞生作品时的艰难。这仅仅作为画家面临诸多挑战的一个案例和缩影。诸如此类还包括,风浪掀翻画架、雨点淋湿画布。还要忍受着可能极端天气的危险,或者露宿野外,驻扎帐篷中等等问题。
87岁高龄的James在2020年一月份参加有爱丁堡国立美术馆举行的第25次个人摄像展示。当他蹒跚地拄着拐杖攀登上楼梯和爱好者致意时,现场所爆发出的掌声体现了见到画家本人的欣喜和对画家如此年迈仍然抵达现场的赤忱之心的尊重。
致敬James Morrison️
再看气象预报时,任何天气都将会是好天气。
尚存一息仍直面本能换着方法去做;无惧生命长短,活到深处自有其命
2022-01-11 20:52
BBC叙事成熟,剪辑简洁。拍摄集中在生命最后两年,穿插壮年时拍摄的纪录片,启发语句不少(年少就已敏感敢说、思路清晰、能在镜头前真我自如,且早就获得了主流关注);年高睿智、英式含蓄,最后的时光在镜头前也保持了体面积极,转折点到为止,但仍拍到艺术家发自内心喜爱的动人细节。小镇没几个角色出现,对比之下还是见识到了不同的灵魂。为追随内心纯粹的艺术家们(马蒂斯/贝多芬/莫奈/【片中人像女画家,待补】)所打动,也想再次执起画笔,跟从本源呼唤。
专注追求如入无人之境的艺者似乎都会以燃烧的方式度过生命:不是心灵被吸走而逝就是燃尽某感官某器官(所谓天妒英才)——其实也可想而知,然而他们的生命并不短暂,短,却活出了凡人几倍的生命质量、百倍地体味了某一sense。James常年在外写生也身体硬朗,妻子过世后又熬过十几年,活到八十多高龄才有眼疾,尽管是双重打击,但也算自然而然、受天眷顾了。他和马蒂斯遭受打击后内心没被浇灭,仍然选择面对本能,想方设法换个方法去做,叫人动容,也深具启发:到我磨损到那一天也可以稍微淡定,有样学样有备应对;也确知了生而不用再畏惧活的长短、注意均衡等,因活到深处自有其命。
片中形容James Morrison最多的詞,可能就是謙卑了。即便是被稱為國寶級的畫家,也始終活在自己的風景裡,專注於思考自己的人生,挑戰自己的畫技。年輕時不炫耀技藝,年邁時不倚老賣老,低調而又不屈,真是令人羨慕的內心世界啊。#SIFF2021
极佳的苏格兰风景安利片。风景实景都拍得很美丽动人。配乐不错。画本身是很好, 画家早年留存的影像也很丰富,使整个片子的可用素材不少。素材的组织和前后结构上有些凌乱。
人类与风景毫不相干。每次看关于艺术家的纪录片都挺想哭的
#SIFF2021#感谢组委会赠票。第一次看这种关于绘画的纪录片,大受震撼,看完我都想买根画笔买几张纸画画了(笑)。大师作画,果然是与一场与自然的哲学交流。【上海天山电影院】
用德彪西和贝多芬伴奏的风景画家,风景的教堂。在A站上看58分钟版本,不太满足,纪录片的节奏和画的节奏不太协调。https://www.acfun.cn/v/ac35283744
啊看完想喝Irn Bru,壮美高地可不就是让人敬畏未知么!
太适合电影院看了,画面音乐都美。
就好像在看画展的时候,有个人在给我们讲他的历史,画的特点,还有动画描述画家阐述的场景,完全沉浸在大荧幕上。还有画家准备画画的时候都会抚摸一下画布,就像与画布融为一体,在画布上飞舞。感到可惜的是,james没能看到纪录片的成片,没能看到展示他经历的动画而且是用画家的画再进行数字处理的,就像《梵高星空》一样。再到后面展现出画幅中的现实场景,感觉画和现实场景融为一体,留下记忆在我们脑海里。就像片中所说的“上帝在模仿他的画”
观影体验不是很好,等再看一遍再补评
壮美!
金红棉2022广州。一部因片名而误解了的纪录片,纪录的不是风暴中心,而是那双捕捉风暴的眼睛——J.莫里森,然戏剧性的是在跟拍这个苏格兰当代最伟大的Lanscape画家过程中,老爷子正在逐渐失去他锐利的视力,这双眼睛追随他的大脑,在格拉斯哥,在海湾,在田野,在雪地,在格陵兰,执着地画下一幅幅杰作,被他称之为与作为不可知论者的自己的争论。晚年的他抚摸画纸时还像个孩子似的兴奋说Tempting!并赞美其洁白与纯洁,可谓非常动人。主张不带道德,不带观点地去观察、去绘画的他,坚持画lanscape几十年,在妻子去世后,他将悲恸依旧注入在天青色深蓝色翻滚不息的云海天象中。老爷子个人魅力全胜,纪录手段聊胜于无,线索不清晰,选取的采访对象有些比较鸡肋。
再次感叹 大苏格兰真是美啊…
风景画家心怀谦卑,自大的人无法体会自然之美。
屬於「能讓你敲定一次旅行」的那種類型的電影。畫本身肯定是買不起的,但一生人還是想去看一次。
除了dubbing有严重问题外 一切都很美 马蒂斯的残 莫奈的失明 连带着莫里森的信念一起 让人感谢世上有艺术
#2022金红棉深圳站#以为是自然环境纪录片,没想到竟然是画家纪录片,最有价值的大概是在画家去世前最后的影像记录,除此之外大屏幕欣赏画作的每一个细节、作画过程、听艺术馆馆长和各类艺术家评价画作的美妙之处,像是上了一趟堂最生动的艺术赏析课。风景画家必须谦卑地走在风景之中,自大的人永远无法感受自然之美。第一次学会了欣赏风景画,那种永恒的美。能体会到导演也深刻受到了影响,实景画面拥有和莫里森画作一样的气质和审美。苏格兰太美了,想去。@深圳平安英皇
太美了。是上帝模仿了他的画。
风景好美啊
这个好评非常非常私人,我没法看到格拉斯哥的街道,听到苏格兰口音不落泪,我渴望再看到苏格兰低到触手可及的云,渴望再看到翻滚的北海,还有海边的小黄花,我想起了每次刚下飞机深吸进的那口苏格兰的清新空气,想起和我的朋友Pim一起在苏格兰东海岸写生,她也是那么棒的格拉斯哥走出来的油画家,还有our dearly beloved Joan Eardley所有这些人对走过这片大地留下了他们的痕迹’God’s imitating Morrison’谁说不是呢
怎能不爱英国,怎能不爱well educated and self-critical gentle hu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