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金棕榈大导稍微失控……
当然是有他的原因。表面上来看是为了帮自己的拜把子兄弟复仇,但真正抨击的却是旷日持久的伊拉克战争。Ken Loach擅长描写低下层小人物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很有自己的一套,从不向官方主流靠拢,亦不甘于用赤裸裸地展露苦难的廉价方式博取观众同情。他最关心的是人作为个体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坚持自我的态度与个性,迎难而上、苦中作乐往往是他众多影片中的主题。
影片前半部份相当微妙地通过第一男主人公的回忆展现出在生活边缘挣扎的英国中下阶层男性,通过招募与被招募的方式,身不由己地奔赴伊拉克战场,为的亦是简简单单的身为之物——钱。本以为导演会承着这一路下去,挖掘更多关于这个群体的生活和社会问题。
后半部剧情峰回路转,引出的却是悬疑气氛甚浓的复仇戏码。前面平淡如水的生活化场景渐渐被高度剧情化的情节取代,各种阴谋诡计出笼,以暴制暴的残忍手段接踵而来,最后还有一个车毁人亡的惊心爆炸场面!让我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在看《谍影重重》系列呢?
Ken Loach的反战意识鲜明,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影片中他一再展示伊拉克战场上血腥暴力的真实纪录场面,流露出对战争的憎恨和厌恶,并且不断抨击着这场所谓战争的合法性。战争无法自生自灭,唯有靠以暴制暴的手段来终结。这种激进的手段集中体现在男主人公得知事实真相后对仇人采取的报复措施。
但这真的就是导演的想法吗?看到最后,男主人公竟也选择自杀来结束一切的时候,我觉得这并不是最终的答案。以暴制暴无法消除战争,反而会令更多无辜者陷入暴力的漩涡,将战争推向更可怕的境地。
但不这样做又能怎样?
2 ) 迷失在爱尔兰路上©
巴格达机场路是条连接着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和巴格达机场的主要干道。而自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开火以来,这条路变成了连接机场和国际安全区的军事用品补给通道。也因此成了双方火拼的重灾区。爱尔兰路是这条道路的别名。在这条路上,几乎每天都发生着以汽车炸弹、人体炸弹、枪击扫射、冷枪、及地雷等等各种形式出现的暴力攻击。 因而这条路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路。
英国电影《爱尔兰路》/Route Irish (2010)以身在利物浦弗格斯/ Fergus (Mark Womack)去参加好友弗兰克/Frankie (John Bishop)的葬礼开始。而弗兰克正是在这条爱尔兰路上丧身的。弗格斯和弗兰克都曾是驻扎在伊拉克的受雇于联军的民间保安队员。在弗兰克的葬礼上,官方人员的发言对弗兰克充满溢美之词并把政府雇佣军和民间保安队称为时代的无名英雄。然而,种种蛛丝马迹让弗格斯并不满意官方对弗兰克的死只是个不幸事故的解释。 为此,他决定找出事实的真相。随着弗格斯的调查,观众看到了当权人士的虚伪、冷漠、和不择手段。
然而,影片并没像众多好莱坞影片那样,仅仅用一个战争背景来烘托友情的可贵或用弗格斯的孤立独行来揭示当权者的丑闻。相比较,该片赋予了主人公以及观众更多地思考空间。因为,在弗格斯查找真相的过程中,我们同时看到了欧美雇佣军及保安队在伊拉克的所作所为—私刑、屠杀、贪婪、暴力无所不在。无辜的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且控诉无门。 虽然爱尔兰路被欧美人士看成了伊拉克武装人员伏击联军的高危场所,然而在这条路上发生更多的是联军对伊拉克平民的屠杀。虽有因误判而导致的错杀,而更多则是故意的暴行以及杀人灭口的行径。而这一切有力地讽刺了当权人士那冠冕堂皇的说法以及对政府军的嘉奖。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关于弗格斯查找好友死亡真相的影片。但更确切地说,这部影片通过弗格斯的调查对伊拉克战争以及联军在伊拉克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影片冷色的基调很好的衬托出了人物的内心煎熬。同好莱坞大片(如《拆弹专家》)中的主人公不同,《爱尔兰路》中弗格斯本人并非以战争的直接受害人的形象所出现的。他是因为高薪而自愿并怂恿弗兰克加入保安队的。然而弗兰克的死不仅让他看到了政府的功利计算,更让他回头看到了自己及同事在伊拉克时对生命的惘然不顾。
左派的独立导演肯•罗奇/Ken Loach正是以这部影片质疑了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虽然伊拉克战争随着萨达姆的倒台已经结束,但当地人民的苦难远没有结束。作为参战人数第二的英国,近来国内反战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众对国家参与到阿富汗战争的利比亚动乱的作法都颇有微词。虽然,阵亡的军人在国内还是被给予了英雄般的待遇,但人们开始更多思考海外战争所带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而随着大众传媒对联军(尤其是美军)对俘虏的各种行刑逼供的报道,各国境内反战、撤军的声音也越来越响。因此,主人公的结局虽在意料之外,却亦在情理之中。
个人认为,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层面,而是通过英国人的眼睛重审了伊拉克战争、联军的所作所为、以及伊拉克人民因战阵所经历的种种伤痛。没有歌功颂德,也没有自我怜悯。只有自我批判时所呈现出的沉痛感。
战争没有赢者!
3 ) 一次大飙脏话的尝试(转)
此片是英国导演肯·罗奇带给本届戛纳电影节最后的惊喜。但它看上去并不那么顺畅,因为大部分的时候里面的演员都在大喊大叫,说实话经常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在笔者看来,他们的情绪被调度得有些过度了。这种吵闹的气氛,多少冲淡了它的惊险悬疑气氛。不过,男女主角迸发激情的时刻,还是比较有张力。但仅仅一两场好戏,恐怕不足以使它与电影节上其他优秀的影片抗衡。只能算是导演做了一次自己未拍过类型的尝试。
4 ) 在伊拉克人民身上犯下的恐怖罪行
问题是该怎么办,因为这是在伊拉克人民身上犯下的恐怖罪行。影片的挑战是找到一条揭露那边所发生的一切的线索。因为到了今天光是义愤填膺是不够的。不幸的是,一部影片不能代替一场政治运动,在伊拉克改变什么。
故事无新意,拖沓、冗长、无趣。
酷
乡巴佬爱尔兰人说话真是各种难听啊,难听死啦,还矫情,应该好好数数这里面说了多少句fuck,真是矫情死啦!字幕组的人估计是忍着痛苦翻译完的,再次谢谢你们!这里面唯一好看的就是那个结尾的曲子!看的不认真看过留脚印
本来以为反战片...谁知变成了复仇之路...
Wrong time , Wrong place !
就算是Loach的失分之作,也一样有那种粗砺自然的真实感。最后在渡船上的自尽,是最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不是说不能如此设置,但之前人物的塑造,却让此举显得相当人工化,和那种真实基调南辕北辙。
肯老板失手了,想救赎不是看自杀来实现的
英国著名导演肯·罗奇新作,这次影片重心从爱尔兰转到了伊拉克,但导演硬朗的风格还是没变。
这片儿被喷的这么厉害……前90分钟基本是个《决战伊拉谷》,后10分钟翻盘很成功,当然这说明本片确实好莱坞化了。这是个死鬼的基友和女友从互掐到滚床单的故事。剪辑不错。英片#200
表演过火,但是反映的问题却可能是事实,尽管没人会选择那样的结局。
雖然這部片有軍事陰謀、追殺復仇等元素,劇情結構也頗似商業類型片,但還是一部很肯洛區的作品。除了一貫的英國觀點之外,描寫現實悲劇結構下人的渺小無力,充滿人道精神與人情刻劃。戲劇和類型處理從來不是導演的強項,而是他呈現批判寫實題材的工具。
关于救赎的片子,果然人在战争中是比鬼还可怕地。那条爱尔兰路是温情与危险并存的道路。
套用一句滥俗的评论:肯·洛奇又拍了一部肯·洛奇式的电影。
想看他的风吹麦浪 本片只是一般
搞不清楚个中逻辑,瑞秋
到如今,战争背景更像是在干扰人文关怀的力量
引人思考的沉重电影。良心、人性、观念冲突、国家兴盛与百姓疾苦,在影片中都有所反映且不会让人觉得说教、生硬。中间几个蒙眼足球的镜头温馨平和,稍微冲淡影片通篇沉重的气氛。
导演把片子处理的干蹦利落脆。。。砰!!
没有之前看评价说的那么差,依然是肯洛奇的味道。从剧情上,一开始的寻迷、了解之后的震惊一直到最后的反转,几重波折之后起码故事不会太闷吧。怪只怪这种悬疑加阴谋论的故事没有用传统的好莱坞方式展现,比如环境音,不那么商业化的剪辑和运镜,这样也许不很亲近观众。不过,剧情确实略有人为。
为友杀死一切值得怀疑的人,自杀赎罪,倒立棉布浇水淹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