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如果这是你的最后一个夏天,你会怎么度过?于当下的你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看到这里,你们可能又要笑我了,笑我年纪轻轻闲得无聊就总喜欢瞎想这些,衰老和死亡嘛,就如史铁生说到的那样,“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直面死亡,死亡,也并不都是可以预见的。
最近的自己,总是在不经意间接触到衰老和死亡的信息,不管是课堂之内还是课室之外,也许,这本就是一个医学生必经的阶段吧,现在的自己,对新生和死亡充满了好奇,会不自主地靠近新生,但却始终没有勇气接近死亡。
看完了BBC的纪录片——《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心情是沉重的,这是一部压抑又不失温情的片子,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它,死亡无法预知,但死亡教育在我们的社会缺席了太久,它应该得到普及。
纪录片中,5个被诊断为绝症、生命进入一年倒计时的他们聚在一起,共同度过了四个难忘的周末,他们都知道自己将要死去,相似的痛苦和恐惧让他们很快成为了朋友,因为患癌的苦痛没人可以诉说,也没人能真正理解,见面时,他们的心情大概都是相似,“我终于可以好好地来谈谈痛苦和死亡了!”
有相聚自然少不了告别,只是对于他们而言,每一次告别都可能是永别,明天和死亡,谁也不知道谁先来。第一集的简介是“为死亡做好准备”,但就如Ben说的那样,“死亡是件严肃的事,可我不是个严肃的人,所以我没办法做好准备”。就算是个严肃的人,也同样没办法做好准备,因为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死亡,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死亡的机会。
五个人中,最先离开的人是朱尼尔,一个曾经混得风生水起的DJ,他曾经和10个女人生了11个孩子,这些孩子中有些他甚至从来没有见过,而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人,是在一起不到一年半的女友索尼娅。朱尼尔患病后从来不掩饰自己的疼痛,他越来越依赖索尼娅,像个孩子一样,病痛让他忍不住想要放弃了,而尽管索尼娅也几近崩溃想要逃离这一切了,但她始终陪在他身边,在他死前两个小时跟他结了婚,送他走到人生尽头后,压抑在内心的情感也喷薄而出。她选择孤立自己来治疗创伤。索尼娅是个勇敢的女人,她不会逃避内心的想法,坦言自己想逃离了,但是她对朱尼尔的感情那么真,她不会离开。朱尼尔走了以后,她还保留着他的一切,对于她,坟头的知更鸟就是朱尼尔,他一直都在,也没有远离。
第二个离开的人,是简,一个傲娇的大姐大。她很坚强,很少向外人展现过自己脆弱的一面,就算死亡,也应该是有尊严地死去。但她在谈到自己刚刚确诊乳腺癌转换为骨癌、而自己的丈夫拒绝接受这个消息选择逃避时哭得像个无助的小女孩,她年少时曾经被抛弃,在17岁时也无奈地弃养了自己怀里小男孩,而如今陪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人也不是她当初认定的那个人了......哭过之后她依然傲娇,离婚,一个人去面对死亡。简是个追求精致的女人,哪怕身患癌症,每天依然精心装扮自己,给同样受苦的伙伴们送去关怀和正能量,她不愿意承认自己死索尼娅口中那个防心很重的人,她一个人担当了很多,但她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征兆,她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次录影里说,“朱尼尔选择在床上向大家告别,这是他的方式。但是我不,我就在这里告别,然后转身,自己走向该去的地方。”她要有尊严地离开。
阿图·葛文根在《Being Mortal》(译名《最好的告别》)一书讲到高龄老人面对死亡时说道,“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我想,我们之所以害怕死亡,也都是因为如此吧。
在课堂上讨论到我们关于安乐死或者死亡的看法时,我想到心理学课上老师曾经给我们讲到过,每个人心里都有两股力量——一股求生的力量,一股求死的力量,只要一个人心里那股求生的力量大于另一股力量,他就不会死去,也不应当死去,这个时候哪怕他身患绝症,对于他而言最好的疗法可能安乐死或者送进病房接受无尽的舒缓治疗,或者说是姑息疗法,最应该做的,是让他去完成他的遗愿清单,完成他的牵绊。而如果他心里那股求死的力量已经远远大于求生的力量,我们做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顺应他吧,也许这样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前不久,林奕含写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了,但她依然无法走出的阴影,最终选择了自杀,对她来说,那才是真正的解脱吧。
但是课上同学说到的一句话也同样让我记忆深刻,“但我们是医生啊,我们的任务是治病救人,那是任务不是其他,不然我们和其他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令人深思。
话题回到《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第三个离开的人是本,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孤立开来的人。他没有亲人,也没有告诉过身边的人自己患癌,他觉得自己没有亲人因此没有给让别人带去痛苦是多么正确的事情,但是他孤独地死去又多么让人心碎。伙伴的相继离开反倒让他开始积极接受治疗,走出去见了以前工作的伙伴,“坐在那里忧郁是没有用的,你得积极一点,否则你会更快躺进棺材里”,他其实是个可爱的小老头,给自己的葬心精心拼接了几首音乐......是上门的送餐员发现了他的尸体。
洛乌心疼孤独死去的本,但她有时也会羡慕他,“我厌倦了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我已经说过自杀的事情,但是你知道的,那会影响很多人......”她有六个孩子,四个是与各自的前夫前妻所生,两个小的是自己的孩子。她放不下孩子,“我很担心我走之后孩子怎么办,有人会取代我的位置,站在他身边,照顾我们的孩子,想到这一点我就无法接受。”而她和她的丈夫尽管相爱,却无法坦诚沟通,他总是逃避。当死亡突然呈现时,有时候身边的人比当事人更无法面对。
安迪,患上白血病后整个人就塌了,原本平淡幸福的生活变得坎坷不易,他的妻子一人扛起了生活的重任,负债累累,卖了房子搬了家,他们稍稍减轻了债务,但依然艰难。到了最后,他说不要再做复苏了,他的思想已经准备好了,只是心脏还没有准备好......
第三集朱尼尔去世之后,剩下的四个人去给他种了一棵树,在他的旁边一次种下了属于自己的那棵树,死亡触手可及,可我分明从中看到了生的希望,看到了他们对生的渴望。
了解死亡,我们才知道能健康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片子的结尾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希望,至少索尼娅开始走出了阴霾,历经了生活磨难的她告诉我们:“Grief never goes away , but the difference is you've learned how to live with it. ”
21岁,还是医学小白的我站在医学的门槛上,故作深沉思考死亡,不知道日后自己踏进临床与死神搏击的时候,又会有何感想?
2 ) 谁又不是步履不停地走向坟墓?
“你还有两年的时间可活···”
然后,你震惊了,你崩溃了,你麻木了,你对无休止的化疗、疼痛、噩梦···厌倦了。
再然后,你遇到了一群和你一样的,将死之人。
看这个纪录片很难受。
重要的是,我们即便感叹世事无常,生命易逝,但却无法感同深受于将死之人的痛苦。
如果这是自己生命中最后一个夏天,会是什么样呢?
这世界是这么美丽。
飞翔的鸟,摇曳的树,纯净的空气,甚至哪怕那朵毫无形状而言的云。
这世界是这样美丽。
而一分一秒,你在朝着那终点线奔去。
······不想死啊,还想再活下去,哪怕只多一天。
曾经我看过一个笑话:
年轻人说,如果自己将来秃了,就索性剪光头,才不会用发型遮遮掩掩,欲盖弥彰。
结果有天,他真的开始秃了,却不由自主拿起梳子整理发型,生怕弄掉一根宝贝头发。
面对死亡,我们或许也会这样吧······
在距离终点线很远很远的时候,意气风发。
而当真的感觉终点近在咫尺时,却开始痛恨自己为什么不跑慢一些了。
这部片子很真实。
绝症最可怕的一点是,提前告诉你,你会在一年后死去。
你没办法抓紧栏杆一动不动,你必须痛苦地,一步步走进坟墓。
没有奇迹发生。
被预判死刑的人,很自然的就死掉了。笑脸、欢声笑语、香槟、俏皮话、拥抱、美好午后······定格,完结。
然而,即使是身体健康的我们,哪怕现在看不到人生终点,又何尝不是步履不停地走向坟墓呢?
活着,真好。
走向死亡的过程,真好。
最后,
珍惜家人和朋友,
珍惜自己,好好活着。
3 ) A random one
死亡一直是很多人都尽力回避的话题,这是一件特别奇怪的事情,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天不可避免,可是我们没有人谈论,没有人提及,没有人愿意面对。
我一直是一个想法非常奇怪的人,我有时候会想人死后会不会只是另一个开始,只不过是一个不能回头再回到原来世界的开始,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做过过山车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从高处俯冲的快感,因为恐惧,因为不敢尝试,也许他们是喜欢过山车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
或许是有人喜欢死后的世界的,只不过他们没有去过,他们不知道。或许在一切都重新开始之后,会有人回头嘲笑曾经狠狠挣扎想要多留一天在原来的自己。
当然我知道这个比喻非常不当,因为死亡是一次单程旅程,没有办法回头。过山车可以选择下次不坐,但是人不能死而复生。
其实这还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如果一个得绝症的人想放弃,我们应该尊重他的想法,还是说不行,你得活下去。
我自诩是一个极其尊重个人意志的人,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不知道我的答案是什么。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可是在生死这个问题上,这一切又好像太过于沉重了。
我能接受我爱的人就那么离开我吗,我能一点都不努力争取他们活在世界上多一天吗,我能跟他们说我尊重你们的自由意志,所以我接受你们的离开吗?我理解可是我做不到。
好多问题都会问,如果你知道你生命只剩下一个月你会放弃现在的生活方式吗。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会。
是大家活得都很违心吗,其实也不见得。
我喜欢健身,我喜欢吃健康食品,我喜欢早睡早起,很多人跟我说我在21岁的年纪就活成了他们爷爷奶奶的生活作息,问我为什么要那么做,我想了很久我到底为什么,我觉得我可以丝毫不羞耻得说我的答案是我希望我能活得长。
我喜欢我生活的世界,就算它没有那么美好,但我所有最珍贵的东西都在这个世界。
我喜欢我身边的所有人,我喜欢对这个世界友好,喜欢在公寓电梯里狗狗蹭过来舔我的手,喜欢冬天冒着热气的龙骨汤,喜欢坐飞机的时候同行的陌生人跟我分享他们的故事,喜欢手上练琴起出的茧。
我甚至喜欢春天阴阴绵绵下不完的雨,喜欢夏天在拉斯维加斯沙漠的烈日,喜欢秋天学校一片红的落叶,喜欢冬天早上出门冻得要死却一片粉蓝色的天空。
甚至喜欢回国上海冬天的大雾,喜欢每次坐完长途飞机后下飞机伸的第一个懒腰,喜欢知道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对这个世界眷恋,是因为疲惫是因为习惯是因为懦弱。
所有厌倦自己生活选择自杀的人都是有勇气的人,我也很尊重他们的选择。
我只是希望我永远不要有厌倦的那一天。No matter what.
4 ) 从关于《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开始啰里八嗦
在2021的最后两三个周内,疯狂摄入了一些关于疾病、死亡与生存的内容,试图对快25岁的自己进行一通生命教育,从关于《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开始啰里八嗦:
1.拍摄的危险性 2.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 3.和生命有关的身份 4.你可以选择是否和解 5.后记
•【拍摄的危险性】 把绝症病人们聚在一起,让他们相互支持、影响与感同身受,然后成为真正的一生挚友,但温暖背后的残酷事实在于,这群挚友的友情从一开始就在进行倒计时,每个人都希望下一个走的会是自己,不愿看着对方离开,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夏天他们的生命线路开始交织,他们幸运地收获了友谊,却又残酷地面对着失去,这样的设置真的很大胆,当然我也相信,这一切都是在尊重拍摄对象的意愿下进行的,所以我很敬佩主人公们愿意参演的勇气。 可以说,生命题材的纪录片拍摄相当危险,它需要对伦理道德有极高的把握,需要创作者持有恰当的同理心和足够的情绪控制能力,我想,拍摄过程本身就是对创作者活到目前的生命教育成果考验。
•【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 片子的一个关键话题在于,通过一个选择,你可以看尽人对生命复杂而多元的态度,杰恩说,在最后的时刻你会被告知可以用以延长生命的办法,然后你会选择再延长一点再延长一点,但她想有尊严地死去,所以她最后选择回避镜头,回避朋友,独自一人离开。她在这场记录之下始终美丽而风趣、独立而坚强,她用一生在进行着自洽的修炼。朱尼尔则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留恋,在身体屡次恶化的瞬间高喊“拜托救救我”,也在感知自己弥留之际与爱人完成了病床前的结婚仪式。
前两天我又看令人心动的offer,因为家庭困难不得不放弃治疗的、因为工作倒在了岗位上最后坚持要出院的,都有。每个人、每个家庭面对疾病与生死的选择因为具体的情景变得不同,如果你想对此作出评价,那最好持以谨慎的态度,但更好的方式是,通过他人照见自己,想想自己对于生命的态度是怎样,然后去完成自洽的修炼。
•【和“生命”有关的身份】 生命是关于个人的话题,对生命持以何种态度是一个人应当拥有的自由,但在片子中,我们还可以看见生命个体之外的更多生命——他们的爱人、子女、父母、同伴。我们一生会以不同的身份去迎接生死和疾病,了解与感受自己在不同身份中的态度与情绪,或许也是一门重要的功课。
这是看《人间世》时也能够接触到的拍摄角度,阿尔兹海默症一集里专门讲述了患者的老伴儿和子女如何陪伴他们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程。患者本人在那个时候已不认识身边人是谁,作为伴侣和子女的社会身份脱离了主体时,你又如何看见自己,看见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呢?我想还是还原为人与人之间最单纯的情感联结吧,那就是“我离不开你”。
•【你可以选择是否和解】 因为爱的感同身受,朱尼尔的爱人无时不经历着精神上的痛楚,她又怎么去面对与挚爱生死相隔这一事实呢?她说别人都在告诉她要坚强,可是她不愿意,她想好好的哭一场,《海边的曼彻斯特》里讲人们也可以选择不和过去和解,我想这是一个道理。当然,令人庆幸的是,我看到最后世界还以了她希望——栅栏前的知更鸟、刮到角落的风、和朱尼尔拥有着样闪着光的大眼睛的孩子——都是她的爱人朱尼尔依然存在的证明。
•【我自己还没有想清楚】 我开始思考,我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如何出生,而我们生命的结束,可能也充满着意外,那我们怎么能保证自己在那一刻之前就做好准备呢。我问自己假如有一天我也面临相同的抉择,我是否会以痛苦延续生命,用无尊严、无意识换回肉体的更长时间去陪伴“我离不开的人们”,说实话,2021年的我估计还想不清楚,但大概率是不会的
5 ) 清算
看这部纪录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触动,本以为这个题材我会哭到泪崩,但实际上并没有。
除了一些非常感人的片段掉了几滴眼泪,观看其他部分心情还算平稳,想来这种反应也算正常,因为死亡对所爱之人来说是切肤之痛,可对于外人来说,常常是稀松平常,不足道也。
这部片子倒是再一次让我想起了姥姥的去世,对我而言才是一次真实的死亡教育。
姥姥去世的整个过程,我都没有特别伤心,甚至一度有很多不耐烦的负面情绪。
将死之人,未必其言也善,痛苦的人很难去伪装快乐,就像洛乌和索菲娅说的那样“我他妈厌倦了假装快乐”“人人都叫我坚强,滚吧,我不想假装坚强”。
死亡就是会让一些残酷的事情发生,我和姥姥也经常互相看不惯,人离开这世界之前的恩怨,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真正开始为姥姥的去世伤心,是她死前对我郑重其事的道了歉,她死前大骂了两天两夜,最后一天和妈妈舅舅老姨每个人都交代了一些话,唯独到我这对我道了歉。
这个道歉一度让我很崩溃。在这之前我一直都在幼稚的怄气,在这之后这件事很久我都没办法释怀,每次想起都忍不住流泪,然后在心里对姥姥道歉,我知道她一定听得见。
姥姥去世之后,我才开始用很久很久的时间逐渐理解她的人生,虽然她走了很久了,但每年似乎都更理解了她一点。她活着的时候我一直不理解她的固执、孤僻和强势,反而是去世以后开始逐渐理解她的人生,理解她的委屈,她的怨恨,她的孤独,也很后悔当时她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我为什么没有好好去爱她一点。
死亡就是很残酷的,肉体上的折磨,人生的孤独,尊严的丧失,人生所有最悲哀的东西都会在最后那段时间涌现。
但好在所有的痛苦都会结束,人生所有的恩怨都会被清算,死亡会无差别的对待每一个人。
我们会因为爱人的离开肝肠寸断,却忘了自己的结局不过也是如此。
当然,这一切不是纪录片教给我的,是姥姥。
6 ) 你想怎么走
我是特意等到看完第二天再评,当下看完最后一集还是有点要流泪的样子。
看到弹幕有人说“关于死亡好像什么也没学到”,是学不到什么。它教不会你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真的做好了准备。它也没有特别渲染要珍惜身边人。和电影遗愿清单有点类似,告诉不了我们要做什么或怎么做,但就是很直观的把死亡呈现在你面前。我觉得它想讲的,就是如果你真的要离开了,不论你有没有做好准备,无论你的家人朋友能不能接受,你也要对自己负责,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想怎么离开,脸和尊严,最后一丝挣扎,孤独抗争。
看完之后我会想起奇葩说中的一期“该不该鼓励绝症病人走下去”,其中渐彪和执中的论点,都能通过这部纪录片可见一斑。
最后,贴上王小波的话“只要我还在走动,我就超越了死亡”。
PS我个人看到最后一集其实觉得有些残忍,本是互相鼓励的五个人,是怎么看待彼此的伙伴一个一个离开的。明知道人生所剩日子不多,还要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硬生生闯入他们的生活,再用可预知的死亡永远撕扯开?当然也可能是我太浅薄了,对他们来说,感同身受的陪伴和勇气可能更有意义。
7 ) 悲痛从未消失过,但区别是你学会了怎么和之共存
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但不幸的是,我们永远无法去感知死亡。
就好像,你永远无法知道死去的人是怎么度过那样一段时间,而他们,亦不知道,看着爱的人渐渐死去是怎样一种无力的感受。
英文把这个状态叫做“dying”
看着亲人离去,亲人看着你们走远。
很遗憾,我们永远都无法懂得彼此。
2016年夏天到来之前,BBC出品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它用四集的时间去讲述了我们都很害怕去碰触的字眼。
也是第一部让人几乎很难笑出来的真人秀。
节目探索了五个被诊断为绝症、生命只剩下不到一年的病人的恐惧和希望。他们被聚在一起,共同度过了四个难忘的周末,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去,这是他们最后的宝贵时光。在专家的帮助下,他们交流关于痛苦、宗教信仰和来世的想法和情感。
天啊,这样的安排和设置光是想一想就觉得BBC真是好大胆。
第一集刚开始的时候,就有一位参与者指着庄园里的一块空地说,“最后一集是以我们的死亡来ending吗,那这一块地我要了哦。”他是一个白血病患者,幽默,患病前轮廓分明,很帅。
因为能够真正得到共情,于是看起来非常避讳的死亡似乎谈起来也没那么难过,五个参与者也很开心,“我终于可以好好来谈谈病痛和死亡了。”
这是他们在家里,在和家人的生活里忍着不能提的议题。
纪录片一共分为四个篇章,1 为死亡做准备 2 家人的态度 3 对孩子说什么 4 相继离世。
当你开始观看这部影片,你会发现你会继而连三地哭成狗,反而在最后大家都离世之后获得一点点释怀。
死亡来敲门的时候,谁都没想到等待自己的是什么。
简是里面的老大姐,家庭条件最好,骄傲,有担当。
可一样被病痛击得溃败。
58岁,乳腺癌转成骨癌。 被通知是绝症的那一刻,她回到家,看到正在做填字游戏的丈夫,她说是绝症哦。
丈夫,哦了一声,走了出去。
他用拒绝接受的方式保护了自己,却丢下了简。
于是,骄傲的简必须自己走完剩下的那段路。
简有多骄傲呢,有一些例子。
在第三集前后,一段时间简的病情开始恶化,她开始控制不住小便,开始变得虚弱, 无法装扮出门。
于是她谢绝了所有家人朋友的来访,一个人度过了那段时期,“我还是希望自己如果不能以最好的状态来面对朋友,那就不要面对了。”
可事情总是越来越糟的。
后来头发掉落,脸部和身体变得浮肿。
大家都可以感觉到简身体的变化,可她依然还是节目里那个看起来最正能量的大姐大,妆容完好,自信得体,大牌加身。
在最后一集的开头,朱尼尔的女友索里亚说简心防太重,从不轻易吐露真心,简还大发雷霆,“她以为她是心理学家吗,说的都是错的。”
大家都知道,索尼娅是对的。
朱尼尔,是个风生水起的DJ。
11个孩子,10个女人,可在罹患前列腺癌之后陪在身边的,是刚刚在一起半年的女友索尼娅。
所以你说命运之手到底在想什么,之前赚得盆满钵满玩得声色犬马的朱尼尔是全组里最脆弱的那一个,早上起来,他说好痛,我坚持不了了;车里他说索尼娅,我放弃吧。
我们都在谈论爱情的伟大,可索尼娅也会对着镜头说,她想逃离这一切。
每个人都好难,每个人都不理解彼此。
这是一对很有意思的伴侣。
相识了十多年,好不容易在一起半年却被告知患癌。
朱尼尔在很多方面很坚挺可对痛苦很软弱,他一方面并不希望索尼娅成为妈妈一般的伴侣,可另一方面他又十分需要,不,是不能没有这样一个靠山,像孩子一样无助的他,能够坚持下去的唯一靠山就是索尼娅。
他和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类型。
简很坚强 ,所有痛苦都藏在背后,人前不留痕迹,你很少听到她嘴里说出“pain”这个词。
而朱尼尔相反,他愿意并希望去说出所有的痛,他的软弱写在脸上,痛苦也写在无法顺利翻身的叹息里,每天举着旗帜,等待着索尼娅和他一起寻找救赎。
两种都没有对错,都是面对死亡到来时,自己所选择的态度。
简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次录影里说,“朱尼尔选择在床上向大家告别,这是他的方式。但是我不,我就在这里告别,然后转身,自己走向该去的地方。”
最伟大的,倒是朱尼尔的女友索尼娅,一直陪在他身边。她也很有趣,第一集,制作人问他爱不爱朱尼尔, 她说,“不知道哦,可能有一点爱吧。”
第三集末朱尼尔去世后,她说,“哦,我爱他的啊。”
洛乌,渐冻症,有六个孩子。
四个大一些的是与各自的前夫前妻所生,两个小的是自己的孩子。
她放不下孩子,也并不能够与丈夫沟通,“他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感受,自从我患病以来。”
洛乌说丈夫像个鸵鸟,只知道逃避,而逃避得已经够久了。
“我很担心我走之后孩子怎么办,有人会取代我的位置,站在他身边,照顾我们的孩子,想到这一点我就无法接受。”
他们相爱,但他们无法坦诚沟通。
关于死亡的真相第一次呈现出来,有时候身边的人比当事人更难以面对死亡。
安迪,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那个患白血病的中年男人。
生活平淡中庸,没有太大的梦想也不敢有太大的梦想,患病之后除了逃避似乎也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
妻子一人担负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也担负起了和安迪病痛同等级别的压力,家庭一旦有压力,就会有争执,在死亡面前,他把自己看作一个弱者,没病的妻子理所应当坚强起来。
患肺癌的本是个很孤独的人。
他拒绝和身边和生活发生亲密的联系。
没有家人没有伴侣没有孩子也基本没有朋友,认为没有太多的关系是好事,这样可以免去向他人“交代病情”的义务,他的死也不会对别人造成什么的伤害。
继续抽烟,继续孤独。
他说这是一种态度,可个局在这部纪录片里也被打破,起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有了四个朋友,开始对未来有了计划和目标,也开始重新鼓起勇气接受化疗。
纪录片用了四集的时间让他们学习怎么面对死亡,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怎么谈论死亡,可除了每一集里我们看到的温暖和心酸,更多的,我们竟然能渐渐地从他们的离去之中看到一些对于生活的期待和振奋。
了解了死去,我们才能更好地活着。
譬如,洛乌开始了解了丈夫的想法,“哦可能只是大家处理情绪的方法不同吧。”很令人振奋的是,丈夫并没有任何逃离的念头,“我并不想逃离这个家”,他说,“我的方法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完成我的目标。”这个阶段,他的目标就是学会给女儿编辫子,他分成三股,“是这样吗?”他问身边的孩子。
对于死亡,很明显的一个区别在于他们对于孩子的态度。
在纪录片里,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诚实告诉孩子们自己的病情、家庭的状态,以及痛苦和选择。
可能会换一种说法,或者选择一些更容易的接受方式。
洛乌和女儿的约定是,“死不说死,而是巧克力。我们可以说,妈妈巧克力的时候,但不能说死。”她们也约定好了不能在家里带那个像机器人的氧气面罩。
可这没办法完成,在不得不佩戴的时候,她跟孩子们说,妈妈要带上了哦,真的很酷。
安迪夫妇也是对孩子们诚实相告的。
在最后一集的最后五分钟,安迪对所有的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全身的免疫系统崩塌,他住在医院对着摄像机,制片人在画外音问他,“跟孩子们都讲清楚了吗?”
他点点头。
能被告知自己家人的真实状况,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很重要的一环。
虽然唏嘘却让人振奋,说的则是参与者们在生活里时刻不忘的小计划和小追求。
在那一刻来临之前,安迪实现了开摩托车的愿望,穿着皮衣开着摩托飞快驶过;而简从希望安乐死到努力地对病痛做出抗争,甚至开始愿意倾诉痛苦;本开始对未来有了计划,偶尔会排列组合自己葬礼上的音乐出场顺序,这些瞬间和习惯的改变,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努力和希望。
这是因为聚集在一起拍摄纪录片带给他们的,也是他们带给我们的,这就是我之前所说的,虽然唏嘘,却感到振奋的原因。
即便是第三集末尾离世的朱尼尔,都是努力到了最后。
第三集末,朱尼尔和索尼娅结了婚,虽然是最短暂的一段婚姻。
靠着呼吸机,朱尼尔和索尼娅宣了誓,然后三小时,他去世了。
这是第一个从团队里离开的人。
于是第四集一开始, 五个人就变成了四个人。
可这不是结束,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他们为朱尼尔在花园里种了一棵树,也在旁边种下了自己的。数月后,骄傲的简也离去了,独自一人,从发作入院到离开只用了三天不到。
如她所愿,有尊严的死去。
四集纪录片里其实谈论了很多关于死亡的态度和对于生命的看法,我们可以选择死亡的方法吗?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到底在想什么?
我对骄傲的简有一句话记忆深刻。
第一集,她说她要有尊严地选择安乐死。
第四集,当她病情恶化,她告诉电视台的制作人,“当死亡真正来临,而有人告诉你有一些方法可以让你的生命延长一点,哪怕就一点点,自己竟也愿意,已经顾不上痛苦不痛苦。”
这种感受,旁人无法体会。
再后来,本也走了。
孤独地死在公寓,尸体被外卖小哥发现。
这个达观的小老头生前甚是可爱,在简的墓地上他最后一次见了,然后哭得泣不成声。
甚至说,如果自己先死就好了,这样就能把失去朋友的痛苦,让其他人去承担。
OK,那他不是最后一个。
最后一个活着的是谁?
洛乌,还是安迪,我们不知道。
但纪录片给了一个很振奋的收尾。
朱尼尔的妻子索尼娅终于渐渐走出低潮,在朱尼尔的花园里重新修正了一个角落,“只有在这个角落可以听到风声,就知道他来了。”
她甚至和朱尼尔的一个前女友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和他的儿子保持了亲密的联系。
因为当见到朱尼尔儿子的一瞬间,索尼娅都快哭了,长得和他父亲一模一样。
小朋友走进花园,指着那个角落,“我知道,我爸爸在那里。”
索尼娅和他一起坐在花园晒太阳听风声。
她说, “每见一次他,我的精神就好一些。悲痛从未消失过,但区别是你学会了怎么和之共存。”
我宁愿相信二元论的观点 灵魂不朽 就像那只知更鸟 会在每一次索尼娅来到朱尼尔的坟墓面前 回应着她的那句“I love you”
他们大声说笑、谈论生死,然后低头沉默、陆续死去,在他们生命中最后一个夏天。
我学到的唯一一件事 面对死亡 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刻
实际上存在着伦理问题,但这种片子又是需要有人去做的。含蓄和隐晦不能延缓死亡,坦诚和直率可以减少遗憾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生,也永远无法为死做好准备。
悲痛永远不会消失的,你只是学会了如何与其共存。很喜欢Ben和Jane,活得孤独又洒脱,真实又漂亮。
到最后,活得潇洒,走得轻松的果然还是无牵无挂,没妻子没小孩那一个。没有情感羁绊虽然孤独,但是自在啊。
认同Jayne的生死观,喜欢Ben的人生态度。
关于my last summer里面的几个人,我其实很喜欢本,当了一辈子船员,终身未婚,然后孤独的回到房子里安静的等待。在最后的日子,把每件物品都妥当的安排好,这个贴上标签是要送给谁的,那个又是谁喜欢的......就这样独自在房子里面对死亡,最后的最后还是政府送餐员发现他去世的。其实我是羡慕这样的结局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不用谁记得,也不用谁挂念,也不会给别人带来负。悄悄地来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开,平静淡然,无爱无恨,无嗔无怨,心如止水。在2018的夏天我也给自己设置了结局。
确实不错.结尾意蕴悠长,大爱.这几个人都不老,在享受生活的年纪接受自己将死去的事实不容易,亲近的人分隔在不同的立场,同病相怜的陌生人间倒更加惺惺相惜.感受太多,无从谈起.感谢这部片提供了这样的视角.
不想过多评价,因为我们都没有资格去评述别人的人生。死亡唯一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生是什么
非常感动,也很震惊,悲悯。生命不易,也很复杂。无论你取得多少的成功,你最终真正收获且唯一收获的,是爱。你必须面对自己诚实的情感,任何时候,这不容易,这方面西方人做的太棒!有时候特别艰难,甚至是极端的情况,这个时候关系更凸显出它非凡的意义!
敬生命。
痛苦并没有远离,你只是学会了和它共存。
还想再看一遍
像Ben那样无牵无挂地独自死去最好。
谢谢Ben 让我知道了孤独的死去并不可怕 Time to say goodbye.
非常真实,细节丰满,最后一集不停地摁停,无法看下去…最喜欢Jane,希望成为她那样的人;最欣赏Ben,最被打动的是Junior和Sonia的感情。
死亡这个事情在亚洲社会很少会直接讨论,往往总是很隐晦地说:死亡不是结束。可抽离开哲学回到生活现实一点,事实就是:我们到最后都会离开,而这一切对于活着的人会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对于这个离开的人也是一个结束。要真实面对这一切并不容易,因为一旦没有半点虚假,你要面对的就是残酷的现实。
Ben没有朋友,但他给了他的伙伴拥抱,打趣,葬礼的出席和花,然后他一个人死在了自己的公寓里,直到被外卖员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