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梦想》是导演涅提·蒂瓦里新出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被帕塔克对儿子加拉夫寄予厚望,但儿子加拉夫高考失利,无法进入理工学院。加拉夫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给自己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后,绝望之下选择跳楼。面对病床前没有求生欲望的儿子,父亲被帕塔克请来了大学时代的五个朋友,并讲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与五个朋友同被称为“失败者”,并为了完成“失败者”逆袭,在一次冠军联赛中损招尽出的故事。尽管竭尽全力,但比赛最后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为突破自己而拼尽全力的精神打动了对手,之后没有人再称他们为失败者。儿子加拉夫听到这故事后得到释然,最后手术成功,顺利踏入了大学生活。接下来我将从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和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两方面为这部佳作发表自己的浅见。
一、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直击现代教育的一些不足,发人深思。电影中的加拉夫因高考失利而认为自己的人生都将黯淡无光,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的他选择了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电影的这一情节设置,直击现代应试教育的痛处。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往往都只教孩子如何获得“成功”,却忽略了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我们总是为他(孩子)计划成功以后怎么庆祝,但是万一他失败了呢?我们从来没有为他提供战胜失败的武装,也没有人想提这种可能性。”成功固然让人喜悦,但失败亦并不可怕。三商的教育——“情商”“智商”“挫折商”同等重要,但是现代教育制度,过于重视孩子“智商”的培养,而忽略了孩子“挫折商”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孩子心理防线弱,抗挫折能力差。再进一步思考,其实“成功”与“失败”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电影中儿子加拉夫认为的成功,就是能被印度顶尖学府录取,如果没被录取,自己就是失败者。为此,他放弃与父亲看电影、去旅游的机会,牺牲与父亲聊天的时间,每天花18小时学习,只为考上印度理工学院。在世俗的眼光里,考上好的大学,意味着将来能从事高薪职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成功真的就是指考上好的大学,从事高薪职业,获得高的社会地位吗?并不是的。在教育中,我们常常对成功的定义具体化,比如考上名流大学就是成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就是成功。缺乏社会阅历的孩子,把考上好的大学与“成功”直接挂钩,把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名流大学当成自己的唯一目标。这导致让许多孩子认为,考不上好的大学,自己就是失败者。为了避免成为失败者,他们焦虑恐慌、恶性竞争,甚至患上抑郁症。但是,“成功”本就是一个抽象名词,我们不能将它的定义具体化。在我看来,只要在不违背道德与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努力让自己过上喜欢的生活,这就是成功。但是在片面追求高分应试要求下,许多孩子已变得麻木,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生活。他们牺牲所有的娱乐活动,以换取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比如考前的加拉夫,拒绝和父亲看电影,牺牲陪父亲交流的时间,每天花18小时学习,这导致他对自己未来想过怎样的生活没有独立的看法。依我拙见,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三观,让他们认识自己,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也很重要。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是一个长期而灵活的过程,自己的人生不能被高考的成败而一锤定音。高考只能决定了自己未来四年待在何处,但不能决定自己人生的高度。
二、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
这部电影运用了交叉叙事的叙事手法,电影主要由两条故事线展开。一条是跳楼后的加拉夫听父亲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是,思想的慢慢改观,另一条是父亲在大学中与五个好朋友为撕掉失败者的标签而竭尽全力准备比赛的经历。接下来我将从“光影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和“平面构图设计”三方面分析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
(一)光影的运用——低调光和软调光的运用
电影的光影一般分为高调光和低调光,软调光和硬调光。低调光的画面亮度低,多用深暗影调,一般用来表达阴郁的情绪。如影片中,出成绩前儿子与父亲的对话多采用低调光来表达儿子此时的压抑与焦虑。
软调光的光比较小,适合用来表达柔和的情绪。如出成绩前儿子加拉夫与母亲相处的情景,画面采用软调光,表达了加拉夫当时较为轻松愉悦的心境。
(二)色彩的搭配——暖色调的运用
电影中色彩的搭配一般具有一定的意义。如黄、橙等暖色调一般衬托着青春、温暖与活力。父亲被帕塔克在大学初遇加拉夫的母亲玛雅时,画面采用暖色调,服装色彩也较为鲜艳,凸显出青春的活力。
红色有时代表着矛盾与挣扎。如父亲与五个朋友在备赛途中,为专心训练而要求每个人放弃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时,背景多有红色的要素,表明他们当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三)平面构图设计——景框的运用
电影构图中多处运用出现了景框,其采用了“封闭景框内的危险”概念。如加拉夫查成绩时框型的电脑屏幕和窗户,暗示了儿子加拉夫可能面临高考失利及跳楼的危险。
在加拉夫跳楼后,拉夫父母和医生谈论拉夫病情的场景,画面将显示拉夫脑部受伤图的屏幕放在画面中心进行特写,强调了拉夫情况的危险性。
这部电影实为佳作,其巧妙的镜头语言帮助观众理解电影主题,并助于大家深入解读电影人物的内心。其揭示的教育问题更是发人深思。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如何取得成功,更要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并且要教会孩子,什么才算成功,什么才算真正的失败。
我们的教育会告诉我们如何去获得成功,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努力过后结果惨淡该怎么办?
我们会告诉孩子,成功之后会如何如何,会怎样同你庆祝,鲜花掌声,未来一片光明,却甚少有人告诉你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难受过后如何接受现状,继续前行。
明明知道,成功是少数,失败才是常态。如何面对失败是人生的必修课。那面对失败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不要雪上加霜。如果,你当下的境遇让你觉得很糟糕,那首先要做的便是不做更离谱的错事(让自己的处境更糟糕)。像片中因为未考入理想的大学,选择跳楼的孩子。跳楼成功,再无机会改写当下失败的结局,跳楼失败,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创伤,只会让当下的境遇更糟糕。
其次,接受拼尽全力,结果却不如人意的事实。成功和失败不是两个极端,非此即彼,就像片中的loser,最后虽然没有获得联赛冠军,但他们一路以来的努力,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不是只有赢得比赛才能摘掉loser的标签。有一种赢,叫做赢得侥幸,有一种输,叫做少了点运气。而人生那么长,何必太过在意一次的输赢。
最后,你当时很在意的人和事,经过时间的洗礼,总会变得无足轻重。当时拼尽全力,只是为了减少遗憾。
不要因为害怕失败,索性弃权;也不要因为遭遇失败,一蹶不振。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带孩子一起看看这部电影(当然,孩子带父母也行)。 这是个有笑点也有泪点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关注到了父母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以及越来越多人有的焦虑问题。 关于父母对孩子的挫折教育,电影中讲道,父母常常会跟孩子承诺,如果成绩考得好会给什么奖励,却忽略了告诉孩子,如果成绩考得不好会怎样。以至于孩子考得不好就会觉得自己是个loser(失败者),以至于很多孩子产生了不安全感,觉得如果自己表现不好父母就会不爱我。 其实作为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坚定不移的爱。当然,父母通常会说自己当然是坚定不移地爱孩子啦,可是却往往会对孩子的表现好坏表达出明显的喜恶。也许只有像“阿尼”一样失去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才会愧疚地忏悔说只要儿子健康快乐就好了。“妈咪”也是意识到了这点,才会马上哭着给孩子打电话说,爸爸之前答应你考得好会给你买自行车,现在要告诉你考得不好爸爸也会爱你。 关于焦虑。2021年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内卷”,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比拼参加了什么辅导班,家长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伸出大手拼命把孩子往前推,就像排排坐看电影,前排的人一个个站起来只会导致后排的人不得不越站越高,想想还挺可怕的。在这种“内卷”的环境中会产生了一系列的焦虑,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被焦虑困扰,甚至被压力打倒,“抑郁”“自杀”这些字眼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 电影片尾曲唱道,如果不能够快如脱兔,那么悠闲如龟也可以信步走完全程。我想这大概是电影希望传达给我们的人生观,只要努力了就够了,成功开心,失败也没关系,你的努力甚至会让对手都对你肃然起敬。而且,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活法,跟别人比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有跟自己比,你才可以清醒地看到努力的方向。 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在这部电影里能看到对挫折教育、对焦虑化解的觉察,我觉得很感动。家庭教育很难,也许最简单的一步,就是先从看一下这部电影开始,希望更多父母能和孩子一起觉察。
首先这部影片是一部轻松可以激励人心的电影,里面的笑点有很多,除了4舍个性迥异的欢乐少年,还有各种为运动联赛夺冠的损招。
其次,这部电影,没有采用大团圆的结局,而是比较真实的结局——虽然4舍的兄弟拼尽全力,但还是没有拿到冠军......
就像影片里提到的,追逐梦想重要的不是最后的成功,而是为了追逐,真正努力奋斗、努力付出,影片传达的观点与目前竞争社会传达出来的成王败寇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我们来反思很多问题,比如教育体制、名声地位......
电影《最初的梦想》是导演涅提·蒂瓦里继现象级影片《摔跤吧!爸爸》后拍摄的励志喜剧,在本次拍摄中,导演保持了他扎实的叙事风格,将严肃的现实教育议题以喜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引人深思。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他本次拍摄时所表现出来的拍摄手法。(以下内容如有不足,请大家多多包涵)
影片中采用了较多的低调光和软调光来表达人物的内心,特别在拉加夫的高考成绩出来的前夕。影片大多运用低调光,来突显拉加夫内心的迷茫与忐忑。而拉夫在与父亲相处时,他的不安与迷茫更是达到了巅峰。如图所示:
整体光线呈现低沉、暗淡的效果,引导观众感受到拉加夫此时的焦虑、忧郁的心理。而在拉加夫与母亲相处时,则多采用软调光。如图所示:
由此可看出,拉加夫在与母亲相处时的状态是放松的、没有压力的。所以导演采用软光调来表达拉夫此刻比较放松的心理。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众多含有景框与框中框的画面。特别是拉加夫跳楼前夕,在查成绩时的画面:
这两张图都运用了“封闭景框内的危险”概念,特写电脑屏幕。再者,景框的出现把人物框在了一个固定的框中,在带给观众压抑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了观众脑海中封闭空间的概念,传达了危险的信号,预示了拉加夫即将跳楼。
框中框的运用,能强调导演想要强调的人或事物。下面两张图,就是以书本之间形成的缺口为框,形成框中框的景象。强调了男女主“偶遇”的惊喜与快乐
镜子有能够反射出“真实”的功能,它提醒观众,对镜子内外的人或事要进行二次判断。而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不少拥有镜子的场景。如打水仗前,有这样的一幕,镜子照映出的阿性的身形、脸部及动作,这刻意的强调,暗示我们他将是这次“打水仗对决”的始作俑者,以及他的重要地位。
影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使得不同时空发生的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故事,人物的过去以及现在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却又形成对比。如,在拉加夫做手术前夕帕塔克他们的反应与过去比赛前夕帕塔克他们的反应形成了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却又形成对比。过去与现在勾连在了一起。
总之,导演在导这部电影时,导得非常平稳,各种摄影技巧和手法都运用的非常经典,是一部平稳的佳作!
该片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了鼓励高考失利的儿子重拾信心,向他娓娓道来自己在大学时期和朋友们通过一场冠军联赛欢乐逆袭的故事,传递出了“胜负不可知,但我输得起”的人生态度。这部电影应该算是近期的最爱了!年轻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很害怕失败,上学时不能接受考试成绩的失败,创业时难以接受创业的失败……然而人的一生其实会不断经历各种各样的失败,在失败中人才会慢慢成长起来。特别喜欢电影中父母意识到自己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时,父亲给孩子讲述了那个曾经自己也很失败的故事,然后故事中的这些人为了鼓励差点不能醒过来的孩子纷纷出现。这部印度电影不管是是立意还是故事情节都让人好喜欢,这个关手失败的故事,真的值得年轻人看看!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更多是“你要变得更优秀”“你要更努力”,但是没有人会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就像你要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相信在这部电影里你都会找到答案!
听说是《摔跤吧,爸爸!》的导演拍的新电影🎬,而且还是阿米尔汗强烈推荐的,如果大家如果想看轻松励志喜剧的话,还是值得一看的。
整部电影的基调还是轻松愉快的,整个故事从男主的儿子因为自己没考上印度理工而跳楼开始,儿子的朋友告诉男主是因为自己的爸妈都很优秀,害怕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自此男主便跟儿子讲述自己上大学时的失败者联盟的故事,请来了当初一起被贴上失败者联盟的朋友。这是我认为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们被分到学校最差的宿舍楼,年年在冠军联赛中垫底,在男主的推动下,大家开始纷纷发毒誓放下自己最喜欢的人或事,为冠军联赛作出努力,然而结局并非完美,只差一点点,与冠军失之交臂。但这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是失败者了,他们通过努力完成了曾经不敢想象的事,这是成功。谁说成功一定是完美的呢!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
男主上大学的故事是整个影片的核心,立意很好,但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用男主的故事类比儿子考大学的失败略显单薄了。肯定的地方是男主所在失败者联盟的友情,他们的这段故事有趣又令人感动,联盟中的他们有各自的特点,色鬼、妈咪、酒鬼……虽然有各种奇怪的毛病,但各自都很善良。妈咪的妈妈做好吃的经常都是做他们几个人的量,色鬼欺负同学也并未是殴打辱骂同学,只是喜欢搞诙谐乐趣。
在观影时,我们在场的观众也是一直在笑的,这段故事的喜剧成分我觉得做的很好。影片中有前后呼应,还有最后妈咪给自己的儿子打电话说,即使你没有考到好成绩也无所谓,一样也会给他买自行车🚲。这是从男主的故事对自己进行了深刻反思,教育孩子并非只为了成绩让他们一往直前,人生中是不是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可以做,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是不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人生中有无限的可能,敢于尝试,哪怕并未成功,你也是值得称赞的!
所有人都对“失败”两个字避之不谈。似乎失败是多么不能容忍的事。也没有人会告诉你失败了要怎么办,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我想这部电影给我们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我觉得不应该给这部电影进行分类,是不是励志片不重要,是不是喜剧片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可以告诉我们,只要你拼尽全力得到的就是最好的,你是一个勇士。你所仰慕的人或多或少也经历过成功或是失败,人生的经历需要看的足够全面,生活之所以是生活,就是因为生活有这这样那样的不确定性。看清生活的本质,依旧热爱生活,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电影里四号楼的众人屡出奇招,第一招就是施加压力,其实我们也可以辩证的看待这件事。三号楼叫四号楼的人“失败者”,赛场上回敬回去,甚至将这一招“发扬光大”。我们没有办法说这一招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因为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有的,甚至是常见的。这些“怪招”只是生活中琐事的缩影,被电影剧情戏剧化,夸张放大。而生活中这些言论其实也不少。所以正确认识压力的来源,正确面对压力,合理释放压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实三号楼又何尝没有压力,如果三号楼输掉了比赛,那也将是颜面扫地。
其实如果我们忽略这些“怪招”,我们会看到,四号楼的众人因为这次比赛,所有人都改掉了一些生活上的坏毛病,并且燃起了对生活的积极的向往。所以如何看待这些“奇招”真的要辩证的看待,如何看待比赛的结果也要辩证的看待。
这部电影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真心觉得最后的篮球赛能赢,但是最后还是输了,但是真的输了吗?女主角说“来学校最重要的是学习”,这一个片段说的所有内容都告诉我们,人生路很长一时的得失说明不了什么。还有最后三号楼的众人和观赛的人都为四号楼鼓掌,这说明你的努力大家都看得见,你的对手看得见,你的同伴看得见……
还有就是每个时代的缩影,最近突然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真的是多么有先见之明。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是在印度,孩子考的是印度理工。似乎这部电影想表达的背后的种种,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或多或少也并不遥远。从某种角度来看,你所面临的难题,可能世界上的某个地方的某一个人跟你面临的问题几乎相差甚少,其实我们也并不孤独,所以还是勇敢的走下去吧~
有的人说,不开心了看看关于宇宙的纪录片,你会发现宇宙的宏大。“沧海”和“一粟”从来都是需要辩证的看待的,看到对立不算完,看到联系才全面。
笑点不少 没啥悬念 看海报还以为是穿越片 😂
安里刚开始讲述LOSERS的青春回忆时给我一种「阿甘」在聊关于《三个傻瓜》陈年往事的感觉。随后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就不太符合我的预想(部分剧情编排不甚满意):为了摆脱“失败者”的标签,H3舍友们不是通过考试成绩/知识竞赛/发明创造,而是参加校园运动会(把理工学院拍成体育学校的赶脚)。前面他们为了赢而投机取巧、耍小聪明总觉得有些胜之不武,结果对手H3后面也跟着使用阴招,好在最后不是两败俱伤,而是促成双赢的局面(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获得成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失败)。虽然电影里展现更多的是压力击垮孩子的一面, 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压力,孩子可能缺乏上进心,变得懒散、没有学习动力等,难就难在如何平衡压力,减弱其弊处,发挥其长处。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做快乐,真的,建议你去印度一趟
时间还真是长,一个简单的道理花了两个半小时来讲。原来赢得比赛全靠啦啦队啊,我还以为使用了《孙子兵法》里的“田忌赛马”的策略呢。
有油腔滑调的地方,但总体的喜剧效果和教育意义都不错,很适合亚洲诸个考试大国上映-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面对失败?(第一次在影院看印度片,发现竟然有中场休息)。
换个口味,看了这部印度励志鸡汤电影。说是《摔跤吧,爸爸》的导演的新作,但是还是差了些。思想很正确,演员们也卖力,都要演20和40岁两个年龄段;只是30多岁的明星们装嫩演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实在难受。两个半小时,最后大歌舞场面,典型的印度大众娱乐电影模式。
儿子都跳楼成植物人了,父亲还要硬说自己逆袭成功的故事,假装和治愈有了正面的联系,这不是一种变态的压力,他的儿子那么美好,在父母两边说对方的好话,这是应该正视的婚姻问题完全不提了,好像回顾一遍成功就是真的心灵成功,这种就类似夏洛特一场大梦也是真的成功,既否定了失败的意义,又错误的给出成功的定义,这样的电影空余执行。
一部不需要歌舞的印度电影
所有的套路都猜中了,我是不是该转行去做导演?
这才是真正的励志电影——不言轻易成功,只谈如何面对失败。
整整十年了,阿三都可以照虎画猫的再拍一部“三傻”,我们呢?我们呢?连个耗子都没有~
印度高考也能逼死人啊。电影讲了三件事,一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不是要求太高了,父母只会说达到要求有什么奖励,那万一达不到怎么办呢?二是失败不可怕,人生难免失败,重要的是不能甘心失败,要去改变;三是万一全力以赴的努力仍然失败了也是人之常情,人生还保留着其他希望。寓教于乐,父亲大学时的故事很有趣,而且失败者联盟想的那些损招也很搞笑。怪不得能成为印度今年本土最佳电影之一。这部电影算是失败者之歌。
哈哈哈哈 夺取冠军赛的三个策略太搞笑了感动性傻 酸酸 妈咪 酒鬼 老大同男主的友谊最后的三分球没进挺好的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好结果 问心无愧最重要人生有遗憾才会念念不忘才会为了下一次的胜利继续往前冲另外说到教育讲真没有几个家长是单单抱着孩子健康快乐就好的心态来抚养孩子吧多多少少到后面就开始希望对方好好读书 找个好的工作 催婚催生...男主有句话说的好不要每次都等成功了 赢了才庆祝 奖励成年人失意都会通过买买买 大吃大喝来解忧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反而如此苛刻呢当然了 这个度要拿捏好不然孩子也许会觉得我努不努力都不亏哎 总之父母也好 儿女也好 都难~
第三世界国家中年直男成功学心灵鸡汤
从父亲同一班大学基友给自杀重伤的儿子讲他们甩掉loser标签的奋斗故事起,就是各种套路,关键里面的奋斗之路还充满了“不正”手段。虽然不需要价值观时时正确,但一面教人积极向上,不要在乎一时的成绩,一面又是耍手段赢取比赛,这鸡汤杂质有点高,编剧太随意。
印度套路对我已经无效了。
有剧透。一般吧 和三傻的距离不是一星半点 但看下来觉得还行 毕竟正能量的电影太容易得人心 关于何为成功 如何面对失败等,而且也看得出是走心也有烧经费 场景布置和镜头剪切都能看到精良制作的影子。然而又感觉这片子很俗很虚 人物面谱化严重 完全被框死了的性格特征 显得整个剧太电影化毫无立体感而言,另外 用这些下三滥的手法赢了那么多比赛也实在是不光彩完全没办法跟他们一起高兴。青春片需要搭上【解放自己】这个词组 但解放不代表就是撸管喝酒骂粗口 这就是我觉得这电影最最最狭隘导致扣分的点。顺便多一句 女主挺美的 反派比男主帅 酒鬼长大后反而更年轻了 找个厨师当教练那里真的笑惨了ww。
现在对印度片有点过誉的感觉,还是类似三傻一样的框架,来讲校园废柴励志的故事,拖沓冗长地讲了两个半小时。也就化妆值得一表。
印度鸡汤也愈发油腻了,跟三傻差的不止一个数量级。几个兄弟看似个性鲜明实则单薄无比,被标签订得死死的,表演还很浮夸。故事也是扯淡,还有以心爱的东西起誓这种远古俗梗哈哈哈哈。看完开头就能望穿结尾。另外跳个楼感染了尿毒症是什么开天的属性?……
又一出“三傻”式喜剧。全片以四宿舍的成败与儿子的生死双线并行,情节点上的关联不断给到观众新鲜感,涉及成败与生死,却也回归生活。对于现实话题点到为止,将更多手笔放在了在第四宿舍生活本身上。电影笑料十足,大笑之中思考“胡闹”的寓意也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