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萨拉热窝

剧情片波黑2016

主演:雅各布·韦伯  斯内扎娜·马尔科维奇  伊兹丁·巴乔维奇  韦德拉娜·塞克桑  穆罕默德·哈扎维奇  

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

播放地址

 剧照

死于萨拉热窝 剧照 NO.1死于萨拉热窝 剧照 NO.2死于萨拉热窝 剧照 NO.3死于萨拉热窝 剧照 NO.4死于萨拉热窝 剧照 NO.5死于萨拉热窝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9-16 18:43

详细剧情

萨拉热窝,2014年6月28日。在全市最好的酒店——欧罗巴酒店,经理奥马尔(Omer)正在准备迎接一个VIP外交代表团。正值萨拉热窝事件一百周年纪念,和平共处、互相理解的诉求应该从这座城市出发。然而酒...

 长篇影评

 1 ) 同一间酒店,有人反思一百年前刺杀事件,有人罢工,有人醉生梦死

欧罗巴酒店,是全市最好的酒店,接待过很多大人物。

2014年6月28日,酒店的经理奥马尔正严阵以待迎接一个重要的外交代表团。而酒店所在的城市萨拉热窝,当前并不太平。

就在这间酒店里,有人在争论1914年的刺杀事件,有人在准备演讲,有人在准备罢工,也有人在醉生梦死。

电影《萨拉热窝之死》讲述了发生在这间酒店里的或大或小的事。

酒店的天台上,一位电视记者正在制作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的采访:1914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究竟是罪犯还是民族英雄?他的刺杀行为现如今还有哪些长远影响?

该刺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了当时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和老婆索菲亚。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2014年是这个事件的一百周年,这个城市注定不平静。

所以,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位又一位受访者对于“萨拉热窝事件”以及19岁的普林西普热烈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其中有一位来自塞尔维亚的青年人,他叫普林西普,与当年那位刺杀青年同名。他的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个人叫普林西普。

他的发言引得记者中断采访,在镜头之外与他进行辩论。两人在语言上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普林西普虽然带着枪,但他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没有未来。

他问记者:“加夫里洛是谁?”记者说:“一个孩子,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浪漫主义者。”

当普林西普发现记者偷偷录音两人的谈话时,愤怒地夺走录音笔并离去。

酒店的总统套房中,一位法国客人正在排练演说。他的演说内容关于“萨拉热窝事件”,其房门外面被派了安保人员监视。

当这位法国人穿上熨帖好的白衬衫出门后,刚才去厕所的安保人员匆匆赶来房门口,看到迎面走来的手上拿着枪的青年,也就是普林西普。

安保人员喝止一声,普林西普举起双手。然而“砰”的一声,普林西普中枪倒地。

记者刚从楼梯跑下,目睹了这一幕,只能沉默地跌坐在楼梯间。

拉米加是酒店经理的得力助手。她妆容得体,穿着高跟鞋,忙忙碌碌地在酒店内各个走道走来走去。

这份工作应该让她过得相对体面,工作上经理赏识,生活上约会小鲜肉但无结婚的打算。

但实际上,一场罢工风暴正在酒店员工之间酝酿,因为已经两个月没有发工资了。人们都生活艰难,比如一位安保人员没钱答应妻子买一张沙发。

拉米加的妈妈哈迪扎在酒店的洗衣房工作,且工作了很久。拉米加劝她的妈妈不要参与罢工,罢工也没有用的,但她妈妈没有听。

事情还发生了变化。拉米加无意中目睹了罢工的领导者被人殴打并抓走,她猜到是经理的朋友——那帮在酒店开地下俱乐部的人做的。

她没有对别人透露这件事情,直到她妈妈被员工推举为新的罢工领导人。她竭力阻止,但她妈妈决意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她妈妈当罢工领导人的事情被酒店经理知道后,她被酒店经理毫不留情地解雇。

失去工作的拉米加伤心地跑去找妈妈,但是找不到。她意识到出事了,到处找妈妈而无果后,唯有去求助酒店经理。

此时的酒店经理,正颓废地坐在办公室里。拉米加来求他救出她妈妈时,他还意图对拉米加不轨。

拉米加最终没有选择屈从,从办公室跑了出来。

另一边,她的妈妈确实是被地下俱乐部的人抓走,但是对她监控不严,她得以趁乱跑了出来。

跑出来后,正当她惊魂未定,靠在走廊上喘气时,一阵高跟鞋的脚步声传来。她一看,是女儿从楼梯口走出来。

她赶紧叫住拉米加,两母女抱头痛哭。然后,两人相互扶着,赶紧逃离这个是非之地。

最后,这个市里有名的酒店,各处地方都空空如也。

酒店经理从办公室里出来,独自向大门走去。

人去楼空,各自逃命。

萨拉热窝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经历过许多的暴力与战争。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有过仇恨,有过迷茫,有过抗争。

“萨拉热窝事件”过去一百多年,和平共处、互相理解的诉求虽然存在于这座城市,但是电影《萨拉热窝之死》似乎也没有答案。

歌手郑秀文唱过一首歌《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唱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年南斯拉夫内战时,塞维利亚军队围攻萨拉热窝。一对青年恋人携手逃离危城,却遭到军队射杀,最后两人相拥而亡。

歌词唱到“战斗要把各样民族划开”,但是相恋“无民族争拗”。

历史上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不计其数。


 2 ) FIFF6丨DAY6《死于萨拉热窝》流血的二十世纪的开端和结束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死于萨拉热窝》,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员工们高潮迭起的献礼评价了!

果树:

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是全片最大的价值点所在。然而稍嫌流于表面。

墨夜轩:

剧本很好,野心太大,多线叙事,楼顶那条线看得我一脸懵逼,因为知识浅薄,罢工那条线也拍的乱七八糟。可惜这样的一个故事了。

薛Tony:

因为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支撑,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但电影并没有让我能够有所了解,稀里糊涂看完了,要补课。

日烦夜烦:

精巧的叙事与极强的空间感,无感。

淡水河边:

用几条线在一个酒店试图勾画出一个全貌,想法还可以把算,但是各种无意义的长镜头和无聊的说教让人失去耐心,由于缺乏对于波黑那段历史的了解 ,观影体验也显的不太有趣了。

安安安and:

低劣幼稚的政治寓言,ABC三条线一条都拎不清还要故布什么戏中戏、景中景,明明不到90分钟的片长居然处处透出捉襟见肘、黔驴技穷之态,感到可怜。

Her Majesty:

玩结构的电影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很喜欢,可能其中的刻意性会让一部分人莫名的讨厌。群像描写和冲突的交叉展开其实都处理得不错,一些长镜头很有感觉。开头对于酒店空间的描绘竟然让我想到《功夫》猪猡城寨的那段戏。前二十分钟导演把节奏处理得非常的亢奋,就像女主管踩着高跟鞋走秀一般亢奋,就像女主持人和男嘉宾差点从地上吵到床上的那种亢奋,就像东欧人对于近代历史和政治的亢奋。这种亢奋在一声枪响中达到高潮。结尾并不仓促,其实恰到好处,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也随电影黑屏而消失。

法罗岛岛主:

导演真的有很努力很努力的制造高潮迭起的感觉,又是多线叙事又是长镜头,咔咔一顿安排结果还是像泄了气的皮球,平淡如水的结束了并不算太长的电影,着实是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fire_storm:

影片只有八十分钟,场景都发生在一家酒店里。纪念费迪南公爵被刺杀100周年的电视台,为迎接周年庆舞台剧演员而紧密准备的酒店,以及因拖欠工资准备罢工的员工。三条故事线环环相扣。本片包含了相当大的政治与历史信息量,以酒店和周年庆以小见大,最后讽刺意味的戛然收尾,今年上影节目前最佳观影。

斯诺-纳什维尔:

看简介和cast还以为会是一部拍的不错的群戏,天哪怎么会这么难看,每个人的表演单拉出来还行,但导演拍的群戏是真的烂。

血腥爱情故事:

影片通过多线叙述来反映社会的缩影。剧本太令人喜欢了。但是导演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略显尴尬,甚至有些地方的处理觉得多余。

大大大大大白猫:

现实-历史形成了奇妙的照应,但是这却是以堆砌文本符号为前提的。整体舞台剧的质感太过于浓烈,酒店空间本身就可以看作一个大的舞台置景,导演的镜头语言还是太一言难尽了,浪费了这么精巧的剧本。尽管看着整部片子不知道为啥看着看着又了《船续前行》的既视感(对不起,感觉侮辱了费里尼),而且在文本上电影的确佳句不断,但是导演糟糕的统筹组织能力使得电影有佳句无佳章。

我略知她一二:

丹尼斯·塔诺维奇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发达国家的发达问题五花八门,贫困国家的贫困问题千篇一律。政治、历史、阶级、民族,好像什么都讲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尤其是影像语言让人疏离又亲近,温吞而无解。苏珊·桑塔格曾说过:“流血的二十世纪的开端和结束都在萨拉热窝。”在这片社会主义的土地上,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会变好的。

#FIFF6#DAY6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是不是民主

1914年刺杀奥储费迪南大公成功,由此拉开一战序幕,那么问题来了,刺杀者普兰西普是民主斗士还是恐怖分子?一直自诩民主和自由诞生地的欧洲也许在他扣下扳机的那一刻就已经脑死了,发了战争财的美国摇身一变,借90年代克林顿的口说那是恐怖分子。今天,萨拉热窝最好的酒店要破产了,他的员工不肯跟上层一起渡过难关坚决要把钱收回,他的老板不仅拖欠工资还要用暴力手段恐吓来维系权威,他的民族主义者死于一场偶然与鸡肋的枪击,他的记者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这里没有未来。 重要台词 1. “为什么波斯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对国家和时间要有一样的态度呢” 2. “死亡没有一座坟头,无影无踪,然后责任落在了活人身上,他们要成为亡灵的墓碑” 3. “我一生都在保持沉默,现在让我自己做决定吧” 4. “欧洲在1914年死于无数坟墓的年代,死于西班牙那些被抛弃的共和主义者们,死于奥斯维辛,显而易见,欧洲死于萨拉热窝,死于今日萨拉热窝发生的一切” 5. “我不相信我们的人性,我不相信我们的善意,那只是生存的本能”

 4 ) 献给战争、冲突、迷惘与未来

原文载于电影世界

《萨拉热窝之死》是波黑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的第七部剧情长片,十四年前他即凭处女作《无人之地》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然而这却是他第一次全程取景于自己的家乡——波黑首都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之死》是一则巧妙的影像寓言,电影的所有场景都 发生在一家萨拉热窝的豪华酒店之内。这家极具标志性的酒店是为了 1984 年冬奥会的接待工作而兴建的,见证了波黑历史上许多关键时刻。电影开头,酒店的经理 Omer 正在焦头烂额地筹备着一场欧盟晚会的筹备工作。为纪念“萨拉热窝事件一百周年”,欧盟主要领导人都将悉数到场。为了配合这一重要的纪念活动, 当地电视台正在酒店天台上录制一档特别节目,言辞犀利的女记者和一名与一百年前刺杀费迪南大公凶手普林西普同名的嘉宾发生了激烈的辩论。与此同时,酒店的底层职工们则紧锣密鼓地策划着一场罢工。两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的他们,希望借由欧盟晚宴的契机,引起更多媒体的关注......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酒店中一触即发的紧张空气,似乎也折射着当今欧洲政治格局的荒谬与脆弱。

解读《萨拉热窝之死》与对巴尔干半岛这一永恒的地缘政治中 心的了解密不可分,这个俗称欧洲火药库的区域汇集了多样人种和宗教,一向以纷争不断战乱频发闻名。人种混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从未真正得到解决,人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与同民族、同宗教的人更为亲近,还是与拿着同样护照的同胞更为亲近?南斯拉夫解 体后争执血腥事件频发,这个地区似乎没有过安宁的时刻。在波黑, 苦痛的历史、人性的悲剧仿佛并没有让多少人认真地思考未来—— 如今巴尔干地区国家相继独立,但这个不甚稳定的过渡时期还要持 续多久?如何在未来达成理想的和平共处?

电影隐含的暗讽元素可以从法国贵宾、知名演员雅克·韦伯的演讲中窥探一二。演讲稿直接摘自Bernard-Henri Levy的剧作《欧洲大饭店》,该剧也正是导演的灵感来源。误装监控器这一情节记录 雅克的准备过程,这种略诙谐的呈现方式或许又是一种深刻的反思: 以欧盟为典型案例的各国交流,尤其是近年来东欧国家的加入,看 似是各国放下旧恨合作共赢的绝好契机,实际却是荆棘遍布的危险地带。甚至有人质疑这不过是技术专家官员倒弄的权贵俱乐部,在 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愿景与初衷仍是巨大的问号。演讲台词总能令人热血沸腾,但隔着监控器观察却有了反讽色彩。历史横亘在眼前, 好像一场永不停播的戏,人们尚未清理地上的血迹,就渴望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星光大道。

影片的另一条线索是酒店普通员工策划的罢工事件。以大堂领班 Lamija 为代表的年轻人,虽然外表看上去是充满热血、渴望变革的新一代,面对困境却往往无能为力。他们为之奋斗的不是所谓 的美好愿景,而往往是一念私心——干练的 Lamija 面对经理近乎委曲求全,而小伙子更是在听到经理对 Lamija 预谋不轨时心生恐 惧选择逃离。老一辈习惯了沉默不语,机会主义却又盛行于年轻群体,急需变革的波黑社会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历史,更来自这些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究竟该如何应对个人及社会的危机。

天台上女主持人 Vedrana 和普林西普的对话为影片添加了一丝批判思考的色彩。第一个受访者是个掉书袋的历史专家,与普林西普的激进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讨论的话题离不开对普林西普历史定位的争议,塞尔维亚族人坚称他是英雄,是先驱,是民族 国家的捍卫者,然而另一方却认为他不过是鲁莽暴力的恐怖分子。Vedrana的回答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导演的希冀,普林西普就是一个孩子、一个理想主义者,天真执着地相信刺杀不义的占领者可以改变一切、可以带来正义,殊不知世界不会因此变好,人性使然。

导演并非要植入意识形态,而是希望在观众心中掀起波澜,正如Vedrana和普林西普的热烈讨论,历史无法忘却,而当下所需要的是观点碰撞与相互理解,去直面而非逃避,即使这一切令人痛苦难忍。普林西普误死的结局似乎暗喻着宿命轮回,牺牲者常常是最直率的,因为他们信仰变革,而幕帘背后的人总能迂回地找到生存之道。比如 Omer,当看到监控中的他走出办公室、穿过酒店大堂时,闹剧散场了,留下无需细解的荒谬。影片通过监控影像巧妙地体现时间进度,故事全部发生在 85 分钟之内,这种紧张感为观赏性加分不少。

中国观众对于巴尔干地区纠结的历史相对陌生,《萨拉热窝之 死》就像是一把钥匙,巧妙地为之开启一扇关联历史与现实的大门。没有人能够与过去脱离,更别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导演所希望的,是观众在看完片后,有那么一丝深度思考,有那么一点严肃展望, 不仅是关乎萨拉热窝,关乎波黑未来,更是关乎这个因全球化而紧密相连的世界。

 5 ) 死於塞拉耶佛(Smrt u Sarajevu ,2016)

1、死於塞拉耶佛(Smrt u Sarajevu ,2016)從興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乃至於引發二次大戰、民族運動、獨裁主義、納粹屠殺等整整一個世紀歐洲紛亂最早的一條導火線——刺殺事件談起。然而人們從歷史的教訓中學習而成熟了嗎?歐洲人文與理性主義的光輝恢復了嗎?還是,如電影所言,歐洲確實已死?

2、電影中所述的故事,似乎從發生在巴爾幹半島,約莫一個世紀以前開始。這樣的材料看似陌生,可是,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離它並不遙遠(我感覺到電影考驗的不僅是導演、編劇對於材料的處理,更加考驗每一名觀眾的能耐與投入程度),試想,中國的政體在一個世紀之前改換,滿族雖是異族統治,然而最後匯流於中華民族的體系裡,然後,中國人又歷經民族自決與對日抗戰的過程,甚至在台灣,軍事強人的政權樹立又瓦解,迎之而來的是民主選舉與媒體的開放與紛亂,省籍情結還在發燒,勞資的抗爭如荼展開……,火藥味不曾間斷,而這些,無一不是我們進入電影內涵的一條同理管道。

3、電影中所表現的恐怖主義不僅在於槍火的持有,在當今的社會裡,媒體才是最具毀滅性的武器:勞工階層想透過媒體的報導爭取福利,資本家想透過媒體來曝光以求周轉利益,對於主張與觀念異己之人,用訪談直播來質疑、用竊聽盜錄取證攻訐。媒體利器在今日作為武器使用,至此,人與人之間非但不存在理性的空間,甚至連基礎信任都蕩失。唯有當媒體不再是武器,回歸平台的中性作用,悲劇才不會反覆釀成。

4、當主播用尖銳的語調、不客氣的態度,對加夫里洛普林西波的同名後人猛烈抨擊的時候,那是一個令人傷心的時刻,是一場以「正義」為名的追殺。電影提出一種報應式結果——加夫里洛普林西波的孫子被刺殺,然後,問觀眾:這樣才善罷干休嗎?(我不禁想起台灣媒體對蔣友柏與蔣家後代經常作出無情的提問。)事實上,那只是將自己限制在過去的經驗與情緒中,自囚為奴,作繭自縛罷了。

5、櫃台女服務員一開始站在崇拜大老闆的資方立場,向罷工的母親抗議,後來當資方的狼爪侵入她的罩衫時,已經沒有同伴站出來幫助她了。德國神學家馬丁尼莫拉那首著名的「起初他們」的字句在我心中響起:

起初,納粹抓共產黨人的時候,我保持沉默, 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 當他們抓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時候,我保持沉默, 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 當他們抓工會成員的時候,我保持沉默, 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當他們抓猶太人的時候,我保持沉默, 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最後當他們來抓我時,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6 ) “萨拉热窝之死”

以萨拉热窝事件100周年纪念时的虚构事件,揭开波黑地区那个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愈合的伤口,反思百年来这一地区冲突不断、流血不断的原因。

影片用多条线索呈现了今日之萨拉热窝,强化了戏剧设计,导演成功兼顾多个情节主线,几条主线各自出彩,又环环相扣。影片情节发生在一天之内,很复杂、很容易被讲的分散,但在导演流畅的斯坦尼康运动镜头下,影片像有一个磁力漩涡,所有情节旋转着被紧紧吸附在这个内核周围,愈陷愈深,旋转越加急速,戏剧冲突越来越明显,直至最后爆发。

导演剧构能力非常强大。戏剧化设计痕迹很明显,也妙趣横生,让这个并不轻松的话题有了可看性和娱乐性。不时出现的讽刺小段子,让人忍俊不禁。既然是“萨拉热窝之死”,就必然有死亡存在,影片并没有刻意设置悬念,但随着剧情推进,观众自然而然惦记猜测这件事,谁都有可能死亡,谁都有杀人动因。最后的结果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短评

意外!竟然好看!群体意识今昔对照,一边是值得怀疑的论点,一边罢工事件,由对一名要员的安保进行交叉,“欧洲酒店”瞬即成为微缩欧罗巴。这种对照所需要的各色人物齐备,故事及表演都很出色,但女领班的戏份多过了作用,试展开定性分析的姿态让它略像故作深沉。改成舞台剧也会很好。三星半。

2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是全片最大的价值点所在。然而稍嫌流于表面。

3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剧作确实不错,基本是个real time film,用两种颇为知识分子的“话语”(辩论、台词)把这个故事的政治历史线提出来(当然着实地说教),同时又明白无误地把社会主义遗产的今日状态通过酒店空间本身(如奥林匹克餐具)和人物(三十年,工运传统)呈现出来。可惜长镜头太笨,访谈那条线又牵强。

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历史与当下,人如蝼蚁。当一切失控,戛然而止。

9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费迪南大公反杀普林西普

10分钟前
  • xxbb777
  • 推荐

剧作基础好,特别微观社会以小见大,太适合当范文来讲了。

15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2016siff#可以装一年逼

19分钟前
  • 直泣优胜劣汰
  • 推荐

女领班的戏份多过了作用

23分钟前
  • 圣墟
  • 还行

萨拉热窝事件的噱头有点大了,本质上只是类似《撞车》一般种族政治冲突罗列,虎头蛇尾,大量的长镜头跟拍伤神,群戏看着很没劲。

26分钟前
  • 老泰瑞
  • 还行

剧本很好,野心太大,多线叙事,楼顶那条线看得我一脸懵逼,因为知识浅薄,罢工那条线也拍的乱七八糟。。。 可惜这样的一个故事了

31分钟前
  • 墨夜轩-
  • 较差

@balmes 明明只有85分钟,却无聊得像好几个小时。群像多线,历史现实映照,real time手法,局限空间与时间,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走路长镜头(真的太低级了),剧作和技术上的意图都过于明显,毫无引人入胜和令人回味之处。

34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的确没有看懂,快速的对话下还来不及看字幕,更不提背后的历史文化了

36分钟前
  • Mr沛过日子
  • 还行

今天赶了两场电影,一场都没看全,醉醉的。

37分钟前
  • 豆友38137057
  • 还行

3.5 剧本初衷有非常好的立意和结构,一座酒店从上到下形形色色的各阶级各民族的群戏,映射出了巴尔干半岛的政治民族纷争,一个法国人的政治表演则讽刺了欧盟的局外人身份。可惜导演功力不足,高潮戏张力不足,气力尽泄。

4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欧洲火药桶历史、民族、宗教冲突满是疮痍至今仍扯不清,由纪念节目娓娓道来,酒店折射当下欧洲内部的僵局与分裂,欧盟都是花架子的演员,欧债危机下经理努力维持运营,下层剥削下艰难求存,各自都有理各自都有或结构性或琐碎的负担,神经崩到最紧一触即发。但窗外那穿白袍的外来者才是最危险的信号。

46分钟前
  • 小能七九西
  • 推荐

3.5。三条线勾勒出酒店明里暗里的全貌,还带出了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局势,最后交汇得有点意思。安排的不错,就是结尾太仓促了…可能也是导演的意图?戛然而止来个意犹未尽?台词剧本不错,觉得高潮差点事儿…略心塞

49分钟前
  • 维林诺的金菇
  • 推荐

萨拉热窝大酒店。

53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民族矛盾与社会冲突的死结,百年来问题只是被强权所掩盖,此人之肉彼人之毒而且连鸡汤都不留。

56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就依托酒店讲故事这件事来说,和布达佩斯大饭店差太多···

60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6.5,本是个不错的故事,但废话太多,结局太仓促

1小时前
  • 潘神的黑石碑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