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它削减了李静的“精彩”人生
上映才不到十天,《圣诞玫瑰》在影院的排片量已经少得可怜,而在很多影院干脆早早的下线了。说实话,一听到这个片名的时候,我也没什么兴致看。圣诞玫瑰是什么东西,大夏天的离圣诞那么远,玫瑰又是如此的庸俗。相信这个不吸引眼球的片名,让这部即使有郭富城、桂纶镁、夏雨、张震这样豪华演员阵容的电影,流失了不少观众。这几个演员,我还都挺喜欢的。另外,这是杨采妮的导演处女作,虽然我对杨采妮没什么感觉,但对处女作一直情有独钟。再有就是电影的性侵题材,也吸引了我。
据百度百科显示,圣诞玫瑰是1月21日和1月25的生日花,花语为矛盾和犹豫(21日代表矛盾、25日代表犹豫)。这花自古以来是非常珍贵的草药花,可是又含有剧毒,正好符合了矛盾的要素。电影中,桂纶镁饰演的残疾钢琴教师李静给电影中的男人们折了好多纸花。那花应该是玫瑰花。李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角色,导演是将李静比喻为圣诞玫瑰,这应该是题中之义。但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隐喻显然是过于隐喻了。
李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静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她的母亲也不知道李静的父亲是谁。从故事性的角度说,李静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物(李静母亲的人生也够“精彩”的)。少女时期的李静曾被母亲的男朋友性侵,母亲没有赶走男朋友,而是把李静送到了孤儿院“保护”起来。性侵给李静留下的阴影,让她对对她有好感或者是好意的男性产生抗拒。母亲的男朋友就是在对李静表达好感的时候性侵了她。这直接导致了孤儿院的男看护在体贴的照顾李静时被她当成了性侵者。李静选择逃出孤儿院,但厄运再次降临在她的头上,她出了车祸,下半生截瘫,没有任何知觉。当李静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女人的时候,性侵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而让她更痛苦的是,她不能像一个正常的女人那样享受爱情,因为她残疾,下半身没有知觉。如此矛盾的人物性格,李静是不能自已的。所以,她的医生周文瑄成了新的受害者。李静喜欢周文瑄,向他表达爱意,而当周医生给她体检时,性侵的阴影再次笼罩了李静,于是就有了电影中李静上诉周文瑄性侵的庭审。而在内心深处,她又是那么喜欢周医生。这就是李静。这个人物如此矛盾,故事如此精彩。不知道我讲清楚没有。
电影在最后告诉你李静是什么样的人物,这符合一般商业电影的叙事规范,但从另一个层面说,前半部分过于捂着真相,观众一直在郭富城和夏雨两个律师的法庭辩论上下功夫找真相。说实话,那样的辩论也确实精彩,但仔细想想又一点也不新鲜,我们看过了太多的相似的法庭辩论。所以说,电影在最后将最重要的剧情托出,我们不免唏嘘,而实际上影片已经伤害到了李静原本饱满的人生经历和电影叙事。
电影对李静人生和性格的揭秘,是这部电影要说的事。我相信,作为编剧杨采妮自己很清楚李静的故事有多精彩,这个故事能够让人看清性侵对女性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作为导演她选择在最后揭晓答案,大幅度的削减了李静的故事。我想也可能是杨采妮想给观众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如果这样说来,她做的还可以。同时,作为一个新的女导演和女编剧,杨采妮没有像赵薇那样拍一部应时应景而且票房前景好的爱情电影(那并没有错),而去拍一部有关司法、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影片,她有自己的关怀和想法。这一点让人对这个昔日的玉女刮目相看。
2 ) 为什么说杨采妮心有余力不足
圣诞玫瑰是一种花,花语是矛盾和犹豫;也是一种草药,一旦过量就成了毒药。圣诞玫瑰还是片中桂纶镁弹奏的歌,以及成为案情转折点的折纸道具。
从杨采妮执意选用的这个片名来看,《圣诞玫瑰》的本意是表现真相的扑朔迷离,及其背后蕴藏的复杂人性。影片前面的大半段也确实以郭富城饰演的检控官为主线,交代他父亲和未婚妻对他择业的影响,到了折纸玫瑰的转折处,试图表现出情与理之间的挣扎:究竟是坚持职业立场,还是找出事情的真相,有了那么点《一级恐惧》的意思。然而可惜的是,案情的水落石出却不是由这个主线人物来完成,而是一直神秘莫测的当事人自己跳出来把谜底和盘托出,本来的一触即发成了一泻千里。
作为演员的杨采妮一向以玉女形象示人,曾在最灿烂的年华急流勇退,此番首次执导处女作,有她自己的胆识和野心。我看过一部名叫《女人不再沉默》的电视剧,当时号称国内第一部性侵犯题材的影视作品,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而我们的大银幕直到十年后才有第一部触及这一领域的主流商业片,并且能从另一种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这点的确值得褒奖。若干首执导筒的女导演都喜欢追忆青春年少,而杨采妮则表现出女人四十的细腻和成熟。她请来文张武徐两个大牌监制左右护航,又集结了关系亲近的影帝影后阵容,起码保证了不至于偏离大的航向。
杨采妮的另一野心是法庭片,这从法庭戏占据的片长比重就能看出来,尽管最终还是拍成了家庭伦理剧。好莱坞有拍法庭片的传统,香港日韩也偶有涉猎,但在大陆上映的院线片中尚属罕见。法庭戏其实很难拍,它在有声时代、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诞生,要在一个狭小固定的空间内,用人物对白、镜头调度和巧妙的剪辑来营造出戏剧冲突,尤其考验导演的功力。除非像三池崇史拍《逆转裁判》那样玩嗨,否则若不是弗兰克·卡普拉、比利·怀尔德、西德尼·吕美特这样的大师,恐怕是拍不出什么新意的。
这里要讲一下法庭片依托的司法程序,即抗辩制。中国自清末以来实行讯问制,谁主张就谁举证,九十年代以后开始进行抗辩制改革,双方都要准备证据、聘请律师,法官只作为仲裁者,基本不再参与讯问。这是相当富有戏剧性的一项制度,谁的律师伶牙俐齿,谁就更有可能赢得官司。它进一步模糊了是与非的二元对立,也因此律师自己的内心挣扎常常成为这类电影的重头戏,但郭富城的戏份刚有了一点苗头,就转瞬即逝了。对己方有利的证据搜集应当成为不断刺激观众兴奋点的情节点,可惜电影在很多应该当头一棒、醍醐灌顶的时候闷声了。
在节奏处理和画面调度上,杨采妮充分暴露了掌控能力的缺失。影片已经进行到一个小时了(片长一共就一个半小时),双方律师才刚有了点交锋的势头,两人终于出现在了一个画面里,然后开始互相驳斥。之前的大段时间内,两个律师只是各说各话,丝毫没有你来我往、层层逼近的意思,观众感觉不到辩护发言的引导作用。镜头只是随随便便的单人近景或特写,几乎不见导演的调度。而法官彻底沦为摆设,他本来可以成为冲突和节奏的助推者。总体而言,法庭戏的处理是失败的。
且不说夏雨的角色多么单薄和做作,他身上承载着杨采妮迫不及待的自我阐述,这也是很多新导演最容易犯的毛病:表达欲过强。官司还没打,夏雨就对张震和秦海璐说,人们对于弱者有习惯性的同情,家属要做好心理准备云云;后来又反问郭富城,真相就那么重要吗,基本就泄了底。案情揭晓后,郭富城和夏雨更是成了狗血的主题归纳者,这绝对不是一个自信的、老练的导演应该做的。所以就算杨采妮用了桂纶镁这个清纯代言人,就算以侵犯过程的闪回来误导观众,影片的悬疑性还是没出来。
张震(外加秦海璐)再次不幸成了酱油角色,据说杨采妮本来打算三线并进,但因实在是视角混乱,才改成了现在的样子,所以如今的版本已经是现有素材的最佳组合;片尾字幕也改成了更加谦逊的感谢朋友。杨采妮确实应该感谢在这部电影上帮助过她的行业前辈,在他们的掌舵下,尽管影片的细枝末节不乏稚嫩,但总归能算个合格的导演处女作了。
花絮一篇:
http://ent.sina.com.cn/m/c/2013-05-27/21243930309.shtml?wbf=more
3 ) 用这种逻辑能力讲故事也就只能撑起90分钟
尽管这题材视角独特,导演也有一肚子话想说,可不得不说功力实在不够。片子没落脚点是硬伤。经常让人疑惑:刚那个问题还没说明白呢,怎么又扯到别的了。
人性的复杂,幼年的伤痛,法律与正义,道德与偏见?好像相互穿插着都有一点,但你不知道最后它落在哪儿。在所有这些宏大而复杂的主题上,都只是轻轻摸了一下。云图也混乱,可贯穿始终的是歌颂自由。一级恐惧也摇摆不定,最终结果是正义的颠覆,一点儿也不暧昧。英剧殊途同归,也讲正义,归纳起来,是以正义之名行不义之事。英剧黑镜,也立场模糊,它干脆就模糊到底,挑战三观。这片儿不是,它什么也没讲明白,要控诉偏见,又舍不得不偏见。要追求正义,又不走正义的程序。要展现复杂人性,正邪却分明。这纠结的,真是像极了那句话,既要当什么又要立什么。要么你也别提供价值观,若有似无欲言又止的,过瘾不?想知道什么叫做把道德正义和法律挖到深不可测,有一本书叫《洞穴奇案》。
其实案件很简单,张震给自己女儿的钢琴家教桂纶镁检查身体,被她控诉为性侵犯。法庭的辩论每一段单独看都还有些意思,但衔接不足。推理的深入靠的是硬生生的加入新证据(好比柯南突然在沙发底下发现一道刮痕),以及一个尤其清醒的旁观者的“指点”(好比柯南背后那道闪电),而不是把已有的信息充分展开。这种案子,人们在心理上都会倾向于弱者。拍成电影,却会给观众植入了一个这剧情要逆转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以至于从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张震含冤,等着他翻案。翻是翻了,就是没啥悬念。夏雨在庭上的辩护已经很有说服力,若是真的做无罪推定,我觉得初审的判罚就是不公平的,没证据就是没证据,模糊的动机如何能立足?最后的上诉因此也谈不上什么逆转。桂纶镁的动机算合理,一句话概括:姐就是想证明自己被喜欢的人碰也会有感觉,就算其实没感觉。最后把亲生母亲弄了来,坏人都让她当了,正义得到宣扬,同情心也得以宣泄,这案就算结了。就这么一个交代,反正我是不太满意。
再看角色。其实这几个主演,没有一个是你不敢用的。夏雨是有范儿,但法庭上气势凌人居高临下的腔调,有点让人反感。要是陪审团制,我看张震更得输。郭富城是细腻,但你不是要追求正义?怎么打从一开始就跟蔫了似的打不起精神,从剧情上来看也应该是后半段才开始心虚的啊。桂纶镁是影后,只是那段赵又廷上身的咆哮戏,让你不知道是夸她情绪饱满还是表演过火。张震…就算我是脑残粉,也实在没什么可说的。这货从头到尾都只是重复“我是无辜的”,到底他怎么想?他行为的动机?到最后也没给个说法,这角色毫无深度可言。而郭富城和桂纶镁的角色,内心本是相当复杂的,但这种复杂却是通过大段的自白来表现,角色自己把纠结的心理以咆哮体哭诉体念了出来,嘿,这是对演员没信心还是对观众没信心啊?
我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也许不是因为专业能力低,而是因为没逻辑,因为导演自己都没想清楚,她到底要讲一件什么事。
开始还想跟十二怒汉比,发现这玩笑开大了。
4 ) 《聖誕玫瑰》:難為對錯定分界
要講到有關法庭題材的港產片,非八十年代的《法外情》與九七時代的《最後判決》莫屬,戲中都是以性罪行加上法庭作為切入點,而楊采妮的處女作《聖誕玫瑰》同樣都是以如此冷門的題材導入。一般演員要轉型到導演,很大程度上都會選擇一些容易上手的題材,諸如青春、愛情,但楊采妮能如此大膽把比較壓抑的題材搬上銀幕,可謂是一次介乎於票房與名聲的一戰。一個演員平日出入片場,對基本的拍攝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認識,執起導筒並不困難,難是在於如何的協調內部,導演的角色是要協調好每一樣東西,幸運的是在她背後有著恩師們的支持,單是看陣容就已經值回票價,徐克、張之亮與夏永康都是昔日她的工作伙伴,而徐克與張之亮更把楊采妮最美的一面呈現給觀眾眼前,在電影的裡裡外外都看得到一份的友情與彼此學習的態度。此外再加上一點對楊采妮的私人情感,對影片懷有期盼與熱情。
正義,在界線之間。是電影裡一個很重要的命題,一份工作是為了正義還是金錢,對無論是從事媒體還是法律的朋友來說都是很值得深思的抉擇。每一份工作都有自身的灰色地帶,片中的陳志天(郭富城飾)曾經是辯護律師,如他所言律師的責任是為當事人洗脫罪名,檢控的責任是找出罪人。身在其位,總有盲點,但兩份工作都各有各的道理,都有各有各保護的一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影片裡呈現出一種令人思考的命題,好人與壞人兩者有什麼分別?工作上如何權衡良心與誘惑的重量,更重要是帶出了很多事情並非存有敵我關係,而是可以用一個更開闊的態度去看待生活中任何的事情。
《聖誕玫瑰》的文本仍然存有缺陷,道理難免是說得直白。影片的脈絡上連繫得突兀,兩段所描繪的親情均不是「神來之筆」,只是「畫蛇添足」,郭富城的表演未如突出,氣場被他人壓住。反倒,桂綸美的表現相當的精彩,只可惜影片當中的一眾台灣與內地演員的聲音均是用上粵語配音,作為觀眾當然是想聽到演員們的原聲演出,其實也不用多此一舉,看起來實在是奇怪。縱然是一部中港的合拍電影,但片中的演員與情節都能恰如其份,不過不失。
在港片中出現法庭題材的電影的確很少見,更何況大部份的場口都是在法庭內舉行,利用審訊的過程勾畫出案件的發生過程,帶出人性的弱點是整部電影的基調。在現實生活中,社會大眾對於性侵的案件都是傾向女性的一邊,多是出於同情,在《路西法效應》裡足以引證好人是如何成為壞人的。李靜(桂綸美飾)的角色就是要推向這樣的形象,她既是壓抑的,但同樣可博取他人的同情,是深藏不露的。另一邊廂周文瑄醫生的太太(秦海璐飾),她的角色是十分的糾結,感情都收在心中的,在愛情衰敗與家庭之間苦苦的掙扎,眼裡充滿懷疑,但同時又要表示自己的支持丈夫的心,她那種徘徊在愛恨之間的無奈之情,絕對是愛與痛的邊緣。
過去的回憶牽動著少女的一生,在國外一直有性侵犯妄想症的案例,在日本更指出「電車痴漢」的定罪率是相當的高,到底那些男人是不是清白。所謂食色性也,男女平等。女的又是否濫用了法律上的灰色地帶,而道德上的第一印象又會否不自覺地歸邊了,這的確需要我們深思。特別是現在興起網絡審判,一個做錯了事就會被人「人肉搜索」,那種的壓力就不如電影般呈現的輕鬆。回歸正題,電影的張力是來至於審訊時面對的尷尬與咄咄逼人,奈何視野是未夠開闊,也不能兼顧其他的枝節。結局的鋪張也沒有大的驚喜,但可見楊采妮的嘗試已經是不差的。
不論是正義的界線、婚姻的界線、信任的界線,電影都是想呈現人的複雜性,也即是導演所謂的「人性」,想到一句從不知在那裡聽來的說話,講到法律不一定是正確的,所以更加要我們去推動。法律的本義到底是幫忙什麼人?是保護人還是打壓他人?相信要我們自己定奪,公道自在人心。難為對錯定分界,也難為罪定一個界線。
最後,楊采妮的作品的確是有一股眼前一亮的感覺,特別是看到昔日影星李綺紅的歸位。她提到並不急於再執導筒,但願楊采妮無論是做演員還是導演都能夠更上一層樓,祝福。
文/Dorothy
5 ) 《圣诞玫瑰》:不错的处女作(7/10)
杨采妮不算是个特别好的演员和歌手,也称不上大美女,但她眼睛里却透出有一种张曼玉刘嘉玲等犹未能及的聪慧气质。2013首次执导《圣诞玫瑰》,感觉不同凡响。虽然全片也有些剧情上经不起细细推敲之处,但总体来说比小燕子的处女作还是高上了两筹。
港片处理法庭类型剧本来就是驾轻就熟,从《法内情》,《法外情》那会儿就被深深吸引。杨才女的处女作全无小燕子《致青春》那种新手生涩的感觉,节奏明快,引人入胜。叙事,剪接,摄影,灯光等都有成熟港片的风范。郭富城,张震,桂纶镁等明星也确实演技突出,光眼神传递的感情就有着强大的力量和丰富的信息。特别是桂纶镁,看好她再拿一个金马奖!郭富城饰演了一个正直的律师,因为讨厌律师这行有时必须帮助坏人辩护,就转行当了检控官。他接手的第一个案件是一起性侵案:下肢残疾的钢琴女教师李静(桂纶镁 饰)声称在做身体检查的时候遭到了医生周文瑄(张震 饰)的性侵,郭富城同情桂纶镁的柔弱和无助,竭尽全力地想为她讨回公道,岂料他的坚信和正直却让他差点陷入一个无法挽回的局面......
电影细节的刻画和呼应是评论电影优劣的重要部分。在小燕子的处女作中,很多细节都是有头无尾,比如开场的那个梦,有很多细节符号的显现:火柴,烧鹅,巫婆,公主等等。但后面对于这些细节的呼应微乎其微。这样,电影最重要的开头场景就变得缺乏动机了。而在《圣诞玫瑰》中,重要的符号如壁画,玫瑰,戒指等前后都有所呼应,涵义丰富,推动了剧情的进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比如,开头观众会纳闷为什么credit sequence会用基督教壁画作为背景,仅仅是为了好看和艺术感?但在影片最后,导演告诉观众,基督教般的爱的宽恕是电影的重要主题。如此,电影便连成一体了。
但是,电影最后基督教般的宽恕也显得牵强和做作。法庭剑拔弩张你死我亡之时突然之间基督降临,不免让观者有剧情进行不下去便草草收场的感觉。我觉得索性让恶发挥到底,让正直在黑幕或陷阱中死亡,倒也更能提升电影的内涵。另外,郭富城对于其父亲的仇恨也显得缺乏更有力可信的动机。
瑕不掩瑜,作为处女作来说,杨才女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6 ) 性暴力妄想症:无法被人欣赏的玫瑰花
所谓的性暴力妄想症,大部分应该是源于乱伦恐惧和为了取悦母亲的自责性转移吧,具体地说,就是小时候因缘际会而对父亲、哥哥产生了性冲动,但却被人(往往是同性)发现耻笑和嘲弄而感到难堪和羞耻,最终没有得到合理抒发产生了很深的压抑。这种感觉,就像电影里的纸叠玫瑰花,每个用善意包裹的里面,都是一声生命痛苦和欲望撕裂的呐喊。
其中听过一个故事,类似于小说《余震》里一样,某美女同学因为一直不被母亲喜欢,而且隐隐担心自己对父亲的过度亲密造成母亲反感,而刻意对父亲敌视冷漠,但一直对爸爸有很深的迷恋和恐惧,最终不得不逃离父母亲,并一个人生活,并在外面不停的勾搭有妇之夫。
不过《圣诞玫瑰》里小美的自我实现需要(证明自己是个有性快感并且配被人喜欢的人(被人性侵是被人喜欢的至高形式),具体我就不剧透了)也挺有说服力的,杨采妮真是个好编剧,细腻敏感,法庭段落让我想到《十二怒汉》,女性的环节又有《赎罪》里的敏感。
就是纯情女神小美,她在结尾段落的演技实在张力不够,没有抓住心理隐疾者对性爱渴望拉扯的g点,略显正常了点。
不过说到那种性幻想-饥渴型的女人,非凯拉·奈特莉莫属,《赎罪》《安娜卡列宁娜》《危险方法》都是心理学分析最佳研本。一直觉得越是性吸引力缺乏的女人越在性格中融入骚骨挣扎的一面,平胸的凯拉·奈特莉和97版洛丽塔梅兰尼都是这样,中国嘛,那就剩平胸到死的周迅和邻家女孩的徐怀钰堪担此大任了。(貌似徐怀钰还真的有性骚扰官司在身)
至于纯从电影的角度考虑,郭富城父子线实在粗浅表面的很,缺乏细节,廖启智的角色过于任务化,缺乏个性设定,采妮姑娘碰到男性部分就发憷,却又选了一个这么男性化社会化的议题,不知道是想向谁去证明些什么吗?
关于徐怀钰的资料,刚刚搜了下,一看果然和电影有七八分相似。
徐怀钰委托律师提出与吴祖望短信,其中有“叫你宝贝就吓到不敢回”、“我的第一次。。很害羞”等字眼,不仅称对方性骚扰,还指控吴祖望借工作带她应酬喝酒,反控经纪公司“未尽照顾艺人之责”,求偿200万新台币。
吴祖望昨开记者会澄清,他称去年1月徐怀钰与公司同仁喝酒,他与同事抬喝醉的徐怀钰回家,当时徐母在场,隔天传短信:“那天你喝醉,送你上下车及送你到家盖被子,我可没有趁人之危!但这种事我可是第一次给了你了…”
吴祖望解释常以“宝贝”称呼旗下艺人,并邀旗下艺人章家瑄、林可到场背书。他指出该短信是去年1月,为徐怀钰洽谈前往内地演艺事业,才传短信:“昨晚称呼你一声宝贝,你就吓呆不敢回,台胞证以及准备表演的身体与心情该准备啦…”澄清并非骚扰。他还称若徐有不舒服,为何3个月内短信互传频繁,更称自己是“Dear”、“宠物猪”。
法院认为,徐怀钰已年满32岁,若不愿喝酒,应有能力自我节制。法官在调阅徐怀钰自称遭性骚扰的短信后发现,仅有一条短信称呼徐“宝贝”,其余内容均为日常寒暄问候,很难认定吴祖望有性骚扰的意图。
杨采妮第一次当导演,但有徐克和张之亮护航,各技术环节都不错,但也凸显出编剧的薄弱,尤其是结尾对全片意义的消解太莫名其妙了,法庭戏他们应该多看看美剧。桂纶镁很卖力,夏雨让我跳戏,李绮虹、夏文汐则老得让我不忍直视。
原来圣诞玫瑰的花语是犹豫,也算点题。很女性视角,你能感受到杨采妮作为导演对女性或者是弱势女性的关怀,所以结尾才这么收。而在片中,被关注的除了桂纶镁,还有秦海璐。故事还是没讲好,虽然有悬念,片子也不长,但感觉还是长,节奏感和情节铺排都有点怪。夏雨也不适合这个角色。戛然而止算释怀吧?
面子是强权对弱势的性侵,里子是弱势对强权的“强暴”。在事实与规则边界,直白表达观点,每个角色都算各退一步。其实更适合拍成TVB,杨采妮处女导还是羞涩,MV镜头感与主题不搭,法庭对峙也欠一筹。粤语预告片的“阴道”和谐成“下体”就没那么辛辣了。半星加给参与编剧的 6363
心有裂痕病态柔弱文艺女青年与心痒中年英俊优质男之间,说破便是深渊。@张震 一如既往只管耍酷扮帅,@桂纶镁 顾盼流离小鹿眼我见犹怜永远被人找理由原谅,@秦海璐 淡定而拧巴的大婆范儿,@夏文汐Patricia 即便戏份不多仍旧夺目,@夏雨 没什么不对,@郭富城 戏里戏外都在辛苦证明自己。@杨采妮 加油
将同情心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不是善,这是价值观的混乱和失控
中国版《熔炉》? 大家去看 《熔炉》吧
扯半天又开始比惨
将同情心凌驾于真相和法律之上,这不是善,这是价值观的混乱和失控。虽然想表达的一些东西还算到位,但就是有种怪怪的感觉,可能是根基立意就不协调。用最后的一幕自以为的真相的结局就想掩饰掉?总结瑕大过于瑜太多太多。2星,多出来的一星是给桂纶镁的,演的真心不错,很到位。
1.杨采妮绝对是爱着每一个人物的,而不是将她的人物当做电影里的工具。2.不管是技术还是表演,并没有超出我的期待。但杨采妮做这件事是我欣赏且佩服的事。这样的电影是可以了解一个人的。ps.我很喜欢桂纶镁身上冒出来的那种我可以做到的诚恳劲。
手持攝影真難看,故事為了懸疑與衝突也有些胡來(例如夏文汐出場之類的,不知道編導怎麼說服自己的)。不過演員做導演的處女作有瑕疵是難免的,起碼楊采妮踏實講故事,表演指導上也做得還不錯(桂倫鎂最突破),比某些女(演員)導演好得多。我欣賞她不自戀,不會自己演出或者找個像自己的演出
5 这尼玛是半部电影好不好,正当我按照港片侦探片路子给它出各种版本结局时,它居然在这么伟光正岸的咆哮前就Cut了!老母为嘛要来揭底?与多年前的跳楼案是否有关?李静其实只是想法庭栽赃陈志天?浪费多少可能性啊!
在一场自导自演,同情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闹剧中,小镁和张震互飙演技,郭富城用力过猛有点游离,秦海璐打酱油,李绮红让人感叹岁月流逝红颜易老。PS:赵薇也好,杨采妮也好,还是安心努力当个成功女演员吧,远离失败女导演的道路吧。
不错
只有题材是好的,看夏文汐李绮虹这种童年女神现在演大妈阿姨真是各种唉
心结难开,心魔不宜解。腹黑残障版的《狩猎》,同情心凌驾于一切,实际上也是三观不正,报复社会。故事没啥意外的,难度低,随便看看。
情调和色调控制的很好,法制意义大于本片所表现的
徐克监制,一个关于性侵的故事,TVB法政迷会喜欢。桂纶镁演技大发,男神张震大发,郭富城演技太用力能张不能弛像他的皮肤。构思和价值观都是很不错的,情节推进也符合本身故事的严肃性,我倒是意外这个尺度有这么大。其实这个故事要说得好很不容易,而且不容易消化。好几处留白真是犀利。
《圣诞玫瑰》是好题材,桂纶镁也是好演员。但是电影可以更好:基于真实,呈现事实,尽可能深远的探索人心的层次,哪怕是黑暗心灵的层次。煽情,阻止了深入真实的可能。同情心,让观众与人物割裂。同理心,才是对人物的接纳。不要涂抹温暖,而是凝视黑暗,手执蜡烛,走入地窖,每走一步,照亮一分。
证明自己是个有性快感并且配被人喜欢的人,被人性侵是被人喜欢的至高形式。
楊采妮的處女作,原本三星,多加一星,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