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月亮

剧情片日本2018

主演:野村万斋广末凉子鹫尾真知子土屋佑壱山崎一辻万长

导演:栗山民也

播放地址

剧照

上海月亮 剧照 NO.1 上海月亮 剧照 NO.2 上海月亮 剧照 NO.3 上海月亮 剧照 NO.4 上海月亮 剧照 NO.5 上海月亮 剧照 NO.6 上海月亮 剧照 NO.13 上海月亮 剧照 NO.14 上海月亮 剧照 NO.15 上海月亮 剧照 NO.16 上海月亮 剧照 NO.17 上海月亮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3-09-16 18:32

详细剧情

《上海月亮》根据井上厦的同名原作改编而成的舞台剧,由栗山民也执导,野村万斋、广末凉子主演,鷲尾真知子、土屋佑壱、山崎一和辻万长共同出演于2018年3月推出。  讲述憎恨日本又爱着日本人的中国作家鲁迅与敬仰他的日本人之间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日本人眼里的鲁迅,似乎更像个人,而不是广场上受人膜拜的雕像

鲁迅对日本的感情难以一言蔽之。日本是鲁迅成长的地方,增长眼界,获取知识,还拥有了一位良师,许多益友。所以,当日本对中国开战,鲁迅的心里很是复杂和难过。国家,本是人们为了更加幸福稳定的生活而建立起来的制度,如今却因为这制度而兵戎相见,让很多本是朋友的,如今反目,让本是情侣的,再不相见。 这部电影也让我们了解鲁迅不为人知的部分。通常,我们只知道鲁迅横眉冷对,以笔作刀,血刃贼寇,也知道他俯首为牛,我们只知道他的表象,比如他做了、写了什么。可是很少人了解他内心的痛苦,他未曾通过纸笔传达出来的情意。 首先,他对秋瑾的死感到惋惜和痛苦,同时,他也对自己像一个懦夫一样不能跟秋瑾一起亲自起义革命而感到羞愧,认为自己是战场上的逃兵,不应该活下去。 其次,他对藤野先生也很羞愧。欺骗了自己的老师,觉得自己辜负了先生对自己医学的培养。

还有,鲁迅对结发妻子朱安,也有着复杂的感情。他既瞧不起是封建主义代表的朱安,又对朱安很愧疚,让她守活寡,让她一辈子只能照顾鲁迅的老母亲。鲁迅说:她嫁给了我母亲,她是我母亲的媳妇。

最后,读了鲁迅的书而走向革命道路却被反动派杀死的青年人,鲁迅感到极大的羞愧,好像他们是因为自己而死的一样,虽然都是反动派的事。

这几种羞愧,一直淤积在鲁迅的心口,成了心病。于是他不看病,不检查,用慢性自杀的方法来赎清自己的“罪孽”。他终究不是个神啊。

2 ) 鲁迅文章:《小杂感》和《这也是生活》

小杂感

蜜蜂的刺,一用即丧失了它自己的生命;犬儒的刺,一用则苟延了他自己的生命。   他们就是如此不同。   约翰穆勒说: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   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们变成沉默。   要上战场,莫如做军医;要革命,莫如走后方;要杀人,莫如做刽子手。既英雄,又稳当。   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世间大抵只知道指挥刀所以指挥武士,而不想到也可以指挥文人。   又是演讲录,又是演讲录。   但可惜都没有讲明他何以和先前大两样了;也没有讲明他演讲时,自己是否真相信自己的话。   阔的聪明人种种譬如昨日死。   不阔的傻子种种实在昨日死。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   大抵如是。大抵!   他们之所谓复古,是回到他们所记得的若干年前,并非虞夏商周。   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防被欺。   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或使嗾。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恐怕有一天总要不准穿破布衫,否则便是共产党。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   创作总根于爱。   杨朱无书。   创作虽说抒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意有人看。   创作是有社会性的。   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要自杀的人,也会怕大海的汪洋,怕夏天死尸的易烂。   但遇到澄静的清池,凉爽的秋夜,他往往也自杀了。   凡为当局所“诛”者皆有“罪”。   刘邦除秦苛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而后来仍有族诛,仍禁挟书,还是秦法。   法三章者,话一句耳。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2]

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www.kekeshici.com/shicizhoubian/mingrenzuopin/luxun/38018.html


这也是生活

这也是病中的事情。

有一些事,健康者或病人是不觉得的,也许遇不到,也许太微细。到得大病初愈,就会经验到; 在我,则疲劳之可怕和休息之舒适,就是两个好例子。我先前往往自负,从来不知道所谓疲劳。书桌面前有一把圆椅,坐着写字或用心的看书,是工作;旁边有一把藤躺椅,靠着谈天或随意的看报,便是休息;觉得两者并无很大的不同,而且往往以此自负。现在才知道是不对的,所以并无大不同者,乃是因为并未疲劳,也就是并未出力工作的缘故。

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高中毕了业,却只好到袜厂里去做学徒,心情已经很不快活的了,而工作又很繁重,几乎一年到头,并无休息。他是好高的,不肯偷懒,支持了一年多。有一天,忽然坐倒了,对他的哥哥道:“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他从此就站不起来,送回家里,躺着,不想饮食,不想动弹,不想言语,请了耶稣教堂的医生来看,说是全体什么病也没有,然而全体都疲乏了。也没有什么法子治。自然,连接而来的是静静的死。我也曾经有过两天这样的情形,但原因不同,他是做乏,我是病乏的。我的确什么欲望也没有,似乎一切都和我不相干,所有举动都是多事,我没有想到死,但也没有觉得生;这就是所谓“无欲望状态”,是死亡的第一步。曾有爱我者因此暗中下泪;然而我有转机了,我要喝一点汤水,我有时也看看四近的东西,如墙壁,苍蝇之类,此后才能觉得疲劳,才需要休息。

象心纵意的躺倒,四肢一伸,大声打一个呵欠,又将全体放在适宜的位置上,然后弛懈了一切用力之点,这真是一种大享乐。在我是从来未曾享受过的。我想,强壮的,或者有福的人,恐怕也未曾享受过。

记得前年,也在病后,做了一篇《病后杂谈》,共五节,投给《文学》,但后四节无法发表,印出来只剩了头一节了。虽然文章前面明明有一个“一”字,此后突然而止,并无“二”“三”,仔细一想是就会觉得古怪的,但这不能要求于每一位读者,甚而至于不能希望于批评家。于是有人据这一节,下我断语道:“鲁迅是赞成生病的。”现在也许暂免这种灾难了,但我还不如先在这里声明一下: “我的话到这里还没有完。”

有了转机之后四五天的夜里,我醒来了,喊醒了广平。

“给我喝一点水。并且去开开电灯,给我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为什么?……”她的声音有些惊慌,大约是以为我在讲昏话。

“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哦……”她走起来,给我喝了几口茶,徘徊了一下,又轻轻的躺下了,不去开电灯。

我知道她没有懂得我的话。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第二天早晨在日光中一看,果然,熟识的墙壁,熟识的书堆……这些,在平时,我也时常看它们的,其实是算作一种休息。但我们一向轻视这等事,纵使也是生活中的一片,却排在喝茶搔痒之下,或者简直不算一回事。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毫不在枝叶。给名人作传的人,也大抵一味铺张其特点,李白怎样做诗,怎样耍颠,拿破仑怎样打仗,怎样不睡觉,却不说他们怎样不耍颠,要睡觉。其实,一生中专门耍颠或不睡觉,是一定活不下去的,人之有时能耍颠和不睡觉,就因为倒是有时不耍颠和也睡觉的缘故。然而人们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一看也不看。

于是所见的人或事,就如盲人摸象,摸着了脚,即以为象的样子像柱子。中国古人,常欲得其“全”,就是制妇女用的“乌鸡白凤丸”,也将全鸡连毛血都收在丸药里,方法固然可笑,主意却是不错的。

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为了不给我开电灯,我对于广平很不满,见人即加以攻击;到得自己能走动了,就去一翻她所看的刊物,果然,在我卧病期中,全是精华的刊物已经出得不少了,有些东西,后面虽然仍旧是“美容妙法”,“古木发光”,或者“尼姑之秘密”,但第一面却总有一点激昂慷慨的文章。作文已经有了“最中心之主题”:连义和拳时代和德国统帅瓦德西睡了一些时候的赛金花,也早已封为九天护国娘娘了。

尤可惊服的是先前用《御香缥缈录》,把清朝的宫廷讲得津津有味的《申报》上的《春秋》,也已经时而大有不同,有一天竟在卷端的《点滴》里,教人当吃西瓜时,也该想到我们土地的被割碎,像这西瓜一样。自然,这是无时无地无事而不爱国,无可訾议的。但倘使我一面这样想,一面吃西瓜,我恐怕一定咽不下去,即使用劲咽下,也难免不能消化,在肚子里咕咚的响它好半天。这也未必是因为我病后神经衰弱的缘故。我想,倘若用西瓜作比,讲过国耻讲义,却立刻又会高高兴兴的把这西瓜吃下,成为血肉的营养的人,这人恐怕是有些麻木。对他无论讲什么讲义,都是毫无功效的。

我没有当过义勇军,说不确切。但自己问:战士如吃西瓜,是否大抵有一面吃,一面想的仪式的呢?我想:未必有的。他大概只觉得口渴,要吃,味道好,却并不想到此外任何好听的大道理。吃过西瓜,精神一振,战斗起来就和喉干舌敝时候不同,所以吃西瓜和抗敌的确有关系,但和应该怎样想的上海设定的战略,却是不相干。这样整天哭丧着脸去吃喝,不多久,胃口就倒了,还抗什么敌。

然而人往往喜欢说得稀奇古怪,连一个西瓜也不肯主张平平常常的吃下去。其实,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

八月二十三日。

【析】 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8月23日,正是鲁迅处于重病略有起色的时候。鲁迅由于长期的劳累,频繁的战斗,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艰险的环境和紧张而繁重的工作又使他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治疗。1932年以后,病情就一天重似一天,但他不仅带病坚持工作,就在他发病期间也还是从不知道休息。到1936年3月,病情开始恶化,到5月底,不得不整天靠在藤躺椅上,连行走、说话都感到吃力。6月间他就完全病倒,自此以后,病情更加严重。秋天来了,鲁迅病况有了一点暂时好转,8月初,他又开始工作。然而他已经感到体力不能支持,“死的预想”常常在他脑子里浮现。但他想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觉得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赶快做”。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鲁迅那极端衰弱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战斗者的赤心,燃烧着熊熊的生命的火焰。//www.kekeshici.com/shicizhoubian/mingrenzuopin/luxun/38205.html

3 ) 我感到日本人算是找到了人性化表现鲁迅的突破口

国内所宣传的鲁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以笔为武器的斗士,横眉冷对千夫指,从不妥协退让。而日本人拍的舞台剧电影《上海月亮》,则向我们展示了去掉厚重的政治宣传,更人性化的鲁迅。电影主要讲鲁迅搬到内山书店避难期间与内山夫妻和两位日本医生的交往,于是便从医学和心理分析的角度开始,更生动地表现了鲁迅。他牙口不好,不仅长期痛苦,而且影响食物消化,进一步影响整个身体。电影里还提到过鲁迅许多生活、工作习惯都不好,鲁迅一出现在舞台上就是个多病缠身的形象,甚至发展到人物误认、失语。不仅身体差,内心也背着沉重的包袱,对于原配,对于日本医学老师,对于秋瑾,对于刚刚被政府逮捕的学生,始终感到有愧。这种惭愧深深藏在心里,成为一个恶魔,受不了这种折磨,他甚至有间接自杀倾向。鲁迅写文章等同于吵架骂人,所以肝火过大,也影响身体。日本人在表现鲁迅上不存在障碍,一开始便通过医学分析将伟人平凡化,强的一面更强,弱的一面更弱,这才是生动复杂的鲁迅。

从电影里可以看出,鲁迅的日本情节很重。日本留学,应该对日本的历史文化非常了解,痛恨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残酷,又很欣赏日本的一些国民素质,跟这些日本朋友很玩的来。那是中日爆发全面战争的前夜,电影里跟日本朋友在一起的鲁迅平静温和,反道是这些日本朋友对当下自己的国人骂的厉害。过鲁迅当年看了日俄战争中杀当间谍的中国人的影片后,弃医从文,电影里的日本医生看了同样的影片后却弃文从医,与鲁迅的选择正好相反。于是就有了身体治疗和精神治疗哪个更重要,哪个需要先解决的问题,电影里鲁迅与日本医生进行了争论。鲁迅是文学斗士,国内战事正趋激烈,这个时候不可能离开战场去日本治病。鲁迅从电影所表现的那个时间,没活过一年,我感到这如同火拼,为什么不先把病治治好,身体好了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长期宣传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其实先投降,做为俘虏交换回来再上前线,这没什么不好。我们的文化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上海的夜晚,月光使日间渲啸的街道显得十分宁静,性情中人忙碌一天了,都喜欢沉浸此时此刻的意境中。鲁迅这时还能看到麻木的市民、穷困潦倒的底层,感受到人间的悲凉和痛苦,以及自身的孤独和困惑。鲁迅需要医治,广大的民众也需要救赎。《上海月亮》好像只有一幕四场,形式简单但内容深刻,表面欢快但观感悲凉,嬉笑后面是苦苦的回味。国内曾几次拍过鲁迅的传奇电影,都是空洞无味。看过电影之后,我感到日本编导比我们更了解鲁迅,我们把鲁迅当作生硬的斗士,找不到人性化表现的突破口,而日本编导可能真的喜欢鲁迅,所以他们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4 ) 鲁迅先生的和解故事

《上海月亮》把符号化的鲁迅变成了生活化的鲁迅,噬甜,牙口不好,念旧,讳疾忌医……

又怂又勇敢的鲁迅,把对家人的愧疚和对去世的战友深深怀念的心情藏在心底的鲁迅,和高小松晓说里面讲被弟弟和弟媳欺负不得不来到上海的鲁迅一样让他不再符号化。

野村万斋的表演又怂又专,揉杂了晴明Sama狐狸一样的聪明通透,更多的是天真,悲悯和希望,通过这个fiction一样的剧情,和各位“医生”对鲁迅的心理分析,和个人历史的描述,让这个人的形象,立体壮大了起来。

夏的剧本写得细腻,时代背景,个人历史和心理分析详实又合理,广末凉子的表演让许广平对朱安的对立感情得到了心理和解。

对了,这个话剧的主题是“和解”,和时代的和解,和对逝去的战友的不舍的和解,和对妻子朱安愧疚的和解,和对许广平对自己的爱和自己对自己的矛盾心理的和解……

和解之后,便更生勇气,人心就是这样强大起来的罢

5 ) 上海月亮

1

感谢万能的互联网,感谢那些无私的字幕组,能够让我这个在小县城的人看到这幕剧。

这几年来,已经很少有剧能够让我这个老男人流出眼泪。记得上次因鲁迅而流泪,是看了李锐先生的《虚无之海 精神之塔》。尔后也读过张承志的《致先生书》。期间读过王晓明的《鲁迅传》,以及钱理群先生的《心灵的探寻》。然后看剧,这是第一次。

鲁迅先生于我的生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曾经有朋友对我说,读鲁迅的文字要小心,里面有毒。当时不解,唯有经历精神难以想象的折磨后,才明白这毒从何来。尤其是到了当代,对于鲁迅五花八门的解构多如牛毛,各色人物不管是批判之鄙夷之甚至诬蔑之,似乎都难以改变鲁迅本身的重量。我想,哪怕我们现在还在纪念他,但若真要重新审视鲁迅于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意义,怕是要等百年以后。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中说得很好: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不谈拥护,爱戴或者崇仰,我们甚至连宽容都没有。

2

《上海月亮》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日本人写日本人演日本人看的戏剧。不管它对鲁迅的解读是否存在谬误,这慕戏剧本身就是日本部分人士对鲁迅先生的致敬。它以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避难为背景,虚构的一段故事。其中毫不避讳日本的侵略背景,甚至背景音还出现这样的语句:光顾上海妓女中,日本人占第一,而最小的妓女才7岁。还堂而皇之地讨论日本的上海暗杀事件本身就是由日本军队策划并且嫁祸中国人。由此可见,它也是对历史的一次直视,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世界上有一个极力否认侵略的日本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日本,一个理性的日本,一个反思的日本,一个超越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日本,它由另一部分日本人在支撑着。与各种政治斗争而对应的是,这种直视自己民族的作品能够到处上演,这真是属于别人家的幸福。同时,剧里也不断强调,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人都是各种各样的。一个曾经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如今有人试图超越民族来看待那段历史,本身就让人觉得肃然起敬。尤其是在今天,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滋味可能更为复杂。

该剧虚构的目的,在于尝试着去解构鲁迅的内心世界,把他的伟大落在真实之处:一个神经质的被罪恶感压迫的为国家为民族悲愤不已的且又是小孩气的人物。这种解构具有极高的难度,一不小心就要被各类评论家和伪评论家批评。我们国内如今也流行将鲁迅当成“正常人”来看的趋势,但要不将其打造成高大上的精神之塔,要不索性将其变成一个被儿女情长困住的所谓的人。且不谈解读的正确与否,毕竟我们所讲的鲁迅永远不可能是真实的,他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观念中的人物。通过三个小时的演绎,不断地深挖,不断地丰富,最终勾勒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这大概是这出戏剧的成功之处。因为只要是人,就只能是平凡的,伟大的人物亦是如此。但如果说他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大概是他的世界所包容的所牵挂的所忧心的事物早已超越了一个人本身的容量。我在自己的新书里提到过鲁迅,并用他来例证神经症患者的表现,但我也指出,任何的所谓的心理专家都不太可能治好先生的神经症,因为他们不可能摸透先生精神境界中的大怜悯与大欢喜,更不可能用心理测量的方式来计算出个人的心理如何与时代与人性纠缠在一起。

3

我的毕业论文即是写鲁迅,内容已经忘却,大意在阐述其内心世界、精神气质和文字的关系。记得导师看完后说,要读懂你的论文,首先你还得写一本厚厚的专业性的解释。那时我还年轻,只能以叹气作罢。看完这幕戏,随后写上这些近乎语无伦次的文字时,我突然发现,这幕剧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当年的遗憾。因为它不是某种解释,更不是某种解读,而是一次对鲁迅先生无比真诚的回溯。因为这种回溯,我们的“误认症”和“失语症”(取自于剧中用词)也许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剧里说:无论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鲁迅先生都是极其重要的人物。

剧里说:鲁迅先生死时,陪伴在他身边的基本都是日本人。

演完剧后,掌声持久不息,几乎所有的演员都噙着眼泪。这让我感动。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认识到,人类的感情并非永不相通。

6 ) 一篇没有勇气的评论

第一次在手机上写长评。

凑合看吧。

说得没错,鲁迅先生的事业还没有结束。秋瑾的短刀也许没有插在鲁迅胸口,但鲁迅的文字我不该忘记。直到有一天,我居住的地方能排出这样的剧,而它可以公开演出。

这不是什么伟大理想,对吧?如果连这都做不到,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评论就算了吧?历史、表演,剧本?不论批评还是称赞都没有意义,一个讲述中国的故事,在这三个方面,没有一个是我们的强项。有多少人知道秋瑾的故事有多少人熟知鲁迅的信件?对于那个时代的历史,从各个方面审视过吗?

物质再怎么进步,也不代表胸襟变得宽广。

为什么日本人敢这样演鲁迅?你们明白吗?因为他们足够了解这个人,足够接近这个人,足够认同这个人,所以他们敢于大胆地诠释他。

就像对亲密的人不必说客套话。

我只能说——给5星以下的人,你们很有勇气。

7 ) 迷弟对偶像的YY

看了一个挺有趣的话剧#上海月亮#,一个日本剧作家井上·HISASHI 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小传,日文名字#シャンハイムーン#。

看异国作家写我国名人,感觉还挺奇妙。

不妨暂时无视先生身上那些“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的标签, 仅仅把鲁迅先生当做一个生动的人类来感受和理解,就,挺有趣的。

背景很有梗

1)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ZF暗杀名单上,赏金还挺高。1932年期间,先生的境况尤其危险。

故事以1932年鲁迅许广平一家人在位于上海四川北路的内山书店避难为大背景展开。

讲述鲁迅许广平夫妇与晚年陪在他们身边的四个日本人的故事。

2)鲁迅原名周树人,两位胞弟周作人和周建人,一位同鲁迅一样曾游学东洋;另一位则娶了日本嫂子的胞妹——周氏兄弟和日本人关系匪浅。

#上海月亮#中也有提及当时鲁迅先生被很多人批为亲日派汉奸。

3)据传开书店的内山完造是日本特高课间谍。

4)又据传鲁迅先生死因存疑,或被当日的主治大夫须藤530(“须藤530”是个人名)谋杀/拖死等。

总的来说,剧情虚(各)虚(种)实(扯)实(淡),带有明显的作者个人主观情感,又带有过分强烈的政治正确色彩,YY痕迹非常浓重。

剧中穿插鲁迅先生杂文、散文、书信的部分倒是恰到好处,十分清爽。

卡司超强大

#上海月亮#前两年搬上世田谷舞台,由日本人间国宝野村万斋先生饰演鲁迅先生,日本国民女神(上个世纪的)广末凉子饰演许广平先生。

就,怎么说呢,二位的演技和敬业精神无可挑剔,就是有点儿人为拔高了鲁迅和许广平的颜值,会出戏。

周大前半生的悔恨与和解

我一直觉得,周大有些精神分裂,国仇家恨、生活窘迫、家宅不宁………

最后到晚年可能已经身心俱疲了。

这样的人,能活得久?

#上海月亮#正是以这个作为切入点——周大对慷慨就义的革命义士和进步青年的复杂感情;身为中国人,一面高举反日大旗,一面受着内山夫妇等日本友人的全方位照顾(接济),周大对日本多憎恨,对日本友人多热爱;周大对正室的愧疚,对许广平的感激和爱——尤其在周大得了脸盲症后误把内山书店里一众错认成藤野先生、秋瑾大姐、以及北京的夫人,成为本剧的第一个爆点。

#上海月亮#里的周大,拖着一副病躯,却异常排斥体检和治疗。

主治大夫须藤530于是判断周大有心病,心病导致周大有自杀倾向,间接自杀,比如有病不治。

至于周大的心病,530大夫是这么定性的:

对藤野先生,周大认为弃医从文,而且并没有从事与藤野先生分别时承诺的“生物学研究”,这是对藤野先生的背叛,于是一生良心不安,于心有愧。

讲真,这个大概也就日本人会这么YY吧。

这怎么就是背叛了,有啥可不安愧疚的。

剧情走到这儿,基本奠定了剧本的纯虚构同人文性质。

但是啊,野村叔和饰演530大夫的山崎一这段表演满分控场。

周大在病中一直把530大夫错认成藤野先生。

530大夫索性将计就计~

“鲁迅。

不!以我们的关系,请让我称呼你周树人君。

你我之间不必谈什么原谅不原谅的。

周君,你认为相比发现病人的疾病、给病人治病更重要的是去发现人们思想的病。这种想法很有道理。如果是通过学习我的医学课而让你有这样的想法,那我更加欣慰。

我决定给你及格了。”

对秋瑾大姐,周大认为在以秋瑾大姐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自己由于恐惧而退缩了,巾帼尚能慷慨赴死,须眉忍垢偷生?太不讲究了。

这个也是YY的一言难尽,周大写文提起过秋瑾义士——

#轩亭口离绍兴中学并不远,就是秋瑾小姐就义之处,他们常走,然而忘却了。#

大家在不同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方式拼杀,英雄惜英雄,其实都挺讲究的。

周大在病中一直把内田太太错认成秋瑾大姐。

内田太太于是依样画葫芦~

“周树人君,我性子急,又比你们大好多,所以打了革命的头阵。

那些真正能改变世道的仁人志士,恐怕要比我们晚好多辈才会出现。

你现在正值壮年,又是个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人,就由你来继承我们的革命事业并将它传承下去。

这种承前启后的工作很重要,否则我们这些先驱所流的血就变成无谓的牺牲了。”

假扮“秋瑾”的饰演内田太太的演员是日本著名配音演员鹫尾真知子,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贡献过优秀的表现。

周大与朱安的和解

许广平代替朱安接受周大道歉这一段叭,戏剧冲突是不错,台词也好,演员情感也充沛,看着是挺催泪的。

剧中,当病中的周大把上海的太太错认成北京的太太时~

许广平替朱安发出了诘问:“可您为什么能接受旧时代的包办婚姻?”

周大,“为了钱。”

我,一口老血。

不得不说,生过好几个娃的、年近四十的广末凉子,除了圆了一圈,女神气质拿捏得死死的(你要不说,我真没觉得像贾玲)。

在上海太太许广平的追问下,周大展示了很多内心的阴暗面~

“每到冬天你就给我做棉裤,而我在冬天总会先去店里买一条棉裤,然后特意穿给你看,却就是不穿你做的。”

——据说周大冬天从不穿棉裤,说是为了压抑性欲。。。

“有次你生病,我抽屉里有块过期的面包,我原本想扔了,却蒸软了拿给你吃。你竟对此感恩戴德,念念不忘。”

——真,过分了啊。

“你裹小脚,没念过书又不识字,我瞧不上你。我把你看做封建旧时代的代表,以为打击你否定你就等同于否定封建余孽。”

——这,是不是有点儿分裂啊。

“我从没想与你好好过一生,我从没想过你也有宝贵的一生。”

——“渣男”鉴定完毕

对北京的太太朱安,周大逃避她也愧对她。

但是,戏过了吧??

周大不至于吧?

这么渣的吗?

给卷卷截图的时候,卷卷可能以为广末凉子是朱安,于是吐槽“朱安要长成广末凉子这样,人生就不会这么悲惨了。。。”

这……真是魔鬼。然而无法反驳。

周大的悲剧人生

周大这一生从头到位都是悲剧。

摊上那么个妈,各种骗各种坑。

婆媳不和,自己还有俩老婆天天争。

虽然剧里借内田太太的口吻说出“上海的太太不该背后讲北京太太的坏话,吃醋似的,真不体面。”

真实情况呢?如果不是鬼上身,怎么会以为正室和外室能相安无事。

兄弟不睦,两个弟弟一个汉奸一个闹革命,整天提心吊胆。

周氏兄弟反目从家里后辈的起名就可见一斑~周二的孩子叫周丰一,周三的两个孩子分别叫周丰二和周丰三;众所周知,周大的独子叫周海婴,而不是周丰四。

话说这些文化名人啊,给孩子起名字咋这么随意呢。

周大弃医从文,想要拯救中国,挽救中国人的灵魂。结果自己家的灵魂都乱七八糟。他晚年估计自己都绝望了,他一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用文字唤醒中国人,结果弟弟当了汉奸,娶了日本媳妇……

这革命闹的,就问你绝不绝望?!

周大他们家庭成员的配置——不省心的婆婆,挥霍无度的周二太太,与周二太太守望相助其利断金的周三太太(周三的太太羽太芳子是周二的太太羽太信子的胞妹),周大在上海的广平夫人,周三在上海的蕴茹夫人,一言不合就要手劈亲爹的丰二,年纪轻轻想不开自杀的丰三——这妥妥非虚构民国宅斗啊。

#上海月亮#这个剧175分钟,躺沙发上看都看得我腰疼。(大约的确是年纪大了。)

除了YY了鲁迅的晚年生活;探讨了鲁迅的内心世界;还加入了不少美化日本的情节,比如借须藤530大夫之口讲出:

“中国人里啥人都有,日本人里也啥人都有,一概而论是我最反感的。”

“如果,一个衣着华丽的日本人和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国人同时来我诊所就诊,你说我该先给谁诊疗。”

“我要先给病情比较重的诊疗。”

“我原本要读德国文学,可是我也看到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了。

我看到日本军官杀了中国人后,竟然围观大笑。

我很难过。死亡,不应该是下酒菜。我们的武士道精神哪儿去了?

还好我看到角落里有个日本军官孤独地祈祷,有他这样的人存在,我相信世道还是会变好。

可是他不久就病死了,于是我弃文从医,哪怕多一个也好,我想要拯救更多的身体。”

在内山书店陪着鲁迅两口子的这几个日本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点儿边缘化。

#上海月亮#在某些方面似乎试图探讨“少数人群”、“边缘人”的境况,遗憾的是仅仅浅尝辄止并未深入探讨。

书店老板内山夫妇,明明是日本人,但是对中国人格外友善。

530大夫,是上海唯一的按顺序看病而不会优待日本患者的大夫。

牙医,中日混血。父亲早死,母亲还被别人抢去做妾,小小年纪漂洋过海去求学,回到上海时母亲已经辞世。

这些日本人都是对鲁迅、对中国人格外友善的日本人,他们甚至遭到自己同胞的抵制。

相似的,鲁迅一生为中国同胞奔走,不也常常遭到自己同胞的抵制。

还不错的戏,可以看看。

野村万斋真的帅惨了。。。


短评

我们喜欢塑造完人、体现神性,而有时候人性才能带来更多的共鸣。横眉冷对的鲁迅让人敬畏,但如此有着些许自责和脆弱的鲁迅则让人更愿亲近。8

7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推荐

迅哥没有回国革命,只因要求照顾他母亲的合理要求未得到满足。秋瑾的形象太过单薄。

8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较差

借“误认症”展现鲁迅内心的“死结”,顺便带出他对师、友、妻和前辈的愧疚,借“失语症”谈鲁迅的创作,通过出国与否展现时代与担当,都是兼具剧力深度和幽默况味的好构思。最后以“鲁迅先生临终时,身边都是日本人”作结,跳出革命史观和民族叙事,别开生面。万斋的表演一举一动都是戏,把个书呆子演出了万种风情。让人有点遗憾的是广末凉子终于长成了个贾玲。

12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许广平代替朱安接受鲁迅的道歉那一段,革命的与被革命的,所谓落后的封建的与所谓进步的文明的,在我看来整个剧就两个字,和解。

14分钟前
  • 红发湿了黄昏雨
  • 力荐

顺便记一下看过坂本龙一和野村万斋的《翁》生命之舞

18分钟前
  • 请勿打扰
  • 力荐

#胖鸟电影# 4.3 分。不见得客观,但用揉碎的真实文本重新织出了冷峻斗士背后那个温柔和敏感的鲁迅;野村万斋的狂言感很强,虽然习惯了就还好,但坦率来说还是更喜欢广末凉子的许广平;可能是我最喜欢的版本了。共演的奥田、须藤、内山夫妇也很好。另外作为初中大把大把时间四川北路北端的街道间度过的我来说,这部戏有点点亮了我心中的鲁迅地图。

23分钟前
  • 宇宙
  • 推荐

1932|背景是上海,语境却安置在日本。井上厦的鲁迅不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这是一个日常的、生活的、真实的鲁迅。在世田谷艺术剧场里,万斋自身强烈的主观色彩对舞台的压倒性掌控,于是便进入另外一个宇宙。二幕六场评传剧,复杂可以是简单,简单可以是深邃,深邃可以是有趣,形式的欢快及精神的悲悯,嬉笑自嘲后是苦涩的后味。这个作品真的很温柔阿,在诸多灰暗的困境里,尚且还有这般美好如神谕般引领,便也多出另一份甜。(恨不得打一百颗星,看了我们就是好朋友系列!

25分钟前
  • 岳麓区石原里美
  • 力荐

忘了当时怎么会下载这部“电影”,看了才知道是舞台剧。看完感觉惭愧,日本人对待鲁迅先生的态度,比大部分本国人还要敬重十倍。更重要的是,比我都还更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与生活。这部作品,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让朱安女士贯穿始终,借鲁迅“梦话”说出了愧疚,不忽略她的存在意义。真的很好,鲁迅先生其实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29分钟前
  • 鸟先生
  • 力荐

37岁的广末凉子跪坐在地上,真是风韵犹存。

34分钟前
  • L
  • 力荐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3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140年了…致我们永远的『麻辣导师』️

38分钟前
  • 川島由紀夫
  • 力荐

剧本基础特别实。

43分钟前
  • eros
  • 力荐

《上海月亮》,源于鲁迅先生的小杂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本话剧以鲁迅先生逃亡到内山书店为线索,日本国宝野村万斋扮演鲁迅,广末凉子扮演广平兄,讲的是“宽恕”,而不是“一个都不宽恕”。我喜欢鲁迅,是因为年少彷徨时,他教会我迟疑,希望之虚妄,不要盲动,更不要盲从。他担起了黑暗的闸门,以使我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小宇宙。有了鲁迅,并不一定是为了深刻,才发觉思考之如何有趣,孤独之如何介于野兽和神灵之间。即使是他的文字陆续被逐出大中小学课本,在日本,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鲁迅被解构,鲁迅被重新诠释,却始终给夜行者以道路。看到最后,有点小确幸,发觉和我同年同月生的广末凉子,怎一个胖字了得。正所谓,昨日少年今日老,多少女神成了游泳圈。

45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朱安嫁妆,秋瑾短刀,鲁迅失语症之脸盲忏悔,什么鬼???些许诗意段落全靠先生文笔撑着,但把旗袍胳膊那段杂文讽刺当成现代诗轮流朗读真的好吗???最后好歹念念鲁迅的遗书啊!!!所以这种驼背傻笑唯唯诺诺的形象就叫做“还原鲁迅的日常”?哪怕直接改编内山自己写的回忆录也比这好看啊……

49分钟前
  • kylegun
  • 还行

日本人眼中的鲁迅,倒是个真鲁迅。#20190804

51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井上厦非常的善良,但那些日式现代的小幽默很让人出戏。比原著还要差不少。

53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日本人眼中的鲁迅,对日本又爱又恨。由狂言师野村万斋主演。以前听过一句话:说鲁迅一辈子批评与骂过很多人,却唯独没有骂过日本。当时的留日学生,对日本的感情应该很复杂吧?尤其当日本开始侵略中国时。知堂最后落水,与他对日本的情结或也很有关系!另,日本对鲁迅的尊敬不必中国低,且能正常地平视他,而不是当做神龛里的神!

55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推荐

两个泪目的地方:一个是鲁迅回忆藤野先生帮他批改笔记,一下想起从前背过的课文;另一个是许广平替朱安不值,说的那句“我已经不知道该不该原谅先生了”。野村万斋的扮相颇有鲁迅先生的神韵,在整个故事里,“鲁迅”像是一个符号,由此推演展开的,是关于国家敌对背景中的寻常人应当如何处置内心爱恨的矛盾,是先医病还是先医命的矛盾,是如何选择生与死才更有意义的矛盾,而这些矛盾,通常是无解的。很庆幸能有舞台剧将神坛之上的先生鲁迅还原成一个人应有的血肉与温度,很遗憾在鲁迅先生倾注毕生精气神渴望唤醒的故土,将近百年过去,人们对他的印象,还是标签一样贴在他身上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58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看完后还是深深羡慕当时鲁迅先生的境况,他就是用他的嘴说话,用笔写写文章;身边始终有三五好友,坚强后盾。日本人完全站在中国的立场写出的戏,完全没有违和感,甚至观察入微,我很服气。

59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推荐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关系、鲁迅和日本(人)的关系,都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通是多么重要。

1小时前
  • 颜落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