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我还以为是毛子的大片呢,但开头提示: 人物及生平事迹均属虚构。所以别当真,影片是从消防员角度代入的, 整个片子场景小特效少,典型小成本片子。 故事内容更不是爆炸, 而是逃生与救援历程,当成一个灾难情感片看看还可以。 跟头两年那个挺火的剧比起来,说是动辄几十万人伤亡的大场面相比就是简直小儿科。 这里不谈论谁真谁假,就一部电影,咱也别操高层的心, 紧就这个片子而言,虽说前面铺垫较长,但80年代风情配电子乐营造的氛围还不错,值得一看。
看到评论区里有人捧着美剧踩这个片,当时就无语了。且不说二者类型上有别。同名美剧和《王冠》等都是充满美式自恋的揽镜自照和伪饰历史,让人很难相信具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众会从现实影响的角度认可这些电视剧。同名美剧基本是从抹黑苏联政治体系的角度在编剧。相比之下,这部俄罗斯电影则是以亲历者及其直接命运共同体的视角讲述故事,我对此有天然的好感。
电影具有毛式艺术的风格:舒缓悠长,脉脉含情。如果说给苏苏招魂,那依然是抓到了痛点:不否认问题:赶ddl没有按照蓝图施工,事故原因是人为;但,一心想回基辅开始新生活→保命的男主,也是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贪生怕死的男主,为了女朋友才刚认识的儿子(以及他们身后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家庭的生还和延续),选择回返,和同志一起用肉身筑起钢铁长城。这其实是在刻画“人”的伟大,一个有瑕疵但能让人用真实的情感相连的国度从个体身上引发出的超越了个体的意义。看完后甚至好像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日本福岛为什么不可能做到。人只能因为与他人的相连而变强。资本主义社会原子化的、精致利己的所谓“人权”必败。
剧情发面,在核反应堆爆炸这种紧急事态的背景下,时间线能这么缓慢发展在我看来极其不合理。我对于历史的了解基本上算是没有的,但是我不相信,对于核反应堆爆炸,就算在以前,俄罗斯的应急措施能这么差。第一,尽然一个国家,找不到几个敢死队;第二,整个俄罗斯都找不到防护服给前线救援人员吗;第三,这救援时间拖得太久了吧,几个白天黑夜了?难道男主不去现在,核电站主线就暂停了吗?第四,这爆炸多久了才疏散民众啊。。。还有很多我觉得不合理的地方我不一一列举了,如果当时的历史真和我列举的一样,那我无话可说,如果不是,在20世纪能拍出来如此剧情的电影,我只能说是烂片了。
切尔诺贝利,这个在常识里头,基本是个恐怖的存在。
“核电站”也从此成了一个“谈之色变”的技术。
死了很多人,更多后遗症……
一连串的数字。
关于这一点,老毛子自己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这或许是个不同的角度。
这个在老毛子那里“讳莫如深”的痛点,如今也可以自己说一说,是个不小的进步。不过,或许是因为如今,老毛子也没有太多关于“不可描述”的禁忌了。
所以,在故事里头,这位“代表”还是很“直言不讳”的说了句“你不太了解官僚机构是如何运转的”。
当问题发生时,官僚们已经开始想着如何消除影响,如何导向舆论,如何保全自己了。
“国家利益”是首要的前提,如果有疑惑,请“不要太孩子气”。
所以这位科学家“孩子气”的时候,被好好的告诫了一番。
但是,科学家自然有着科学家的骨气,反问了一句“我就是祖国的孩子”。
这句反杀相当的解气,然而于事无补。
该长大的时候就应该长大。
切尔诺贝利事件是毋庸置疑的“人祸”,但这样的“人祸”原本可以避免的,只是因为“我们允许它建成这样”,所以才酿成了“人祸”。
这场“人祸”是巨大的,但绝对不是“最大”的,哪怕是除了战争。
或许,这只是一场“好大喜功”的表演,就如同故事里头讲的那样,这边浩劫已经来临,上头却在考虑会不会影响五一的狂欢。
当浩劫发生,牺牲不可避免。
身处其中的几个“关键人物”,表现各异。上头的“需要”虽然让人反感,但是自己良心的“需要”,总是要做出抉择。
故事里头的上校,算起来官阶也是很高了,在关键时刻,没有让士兵上,而是选择了自己亲自上阵。
因为他们都不能用“志愿”的名义,要求别人。
这一点,相当的让人困惑。
重要的人物有重要的安排,怎么可以轻率的放弃自己重要的位置?
反观故事的主角,目的可没那么高尚了。
从故事的开始,就能看出来,这家伙是个“自由主义者”,天生的浪子,永远不想安静的待在一个地方,接受一成不变的生活。
然而,因为自己的儿子,“被迫”选择面对灾难。
老外不怎么喜欢描述那么高大上的角色,英雄也是有缺陷的,让人觉得更加真实,虽然,故事的开始就表明了,人物纯属虚构。
故事的最后,有点轻描淡写。
男主用生命换来的机会,女主为了表现“爱情的原谅”,脱下了防护服和男主躺在一起,这总让人感觉有点匪夷所思。
“核辐射”的威力,被弱化了。经历过浩劫的他们,最后幸福的生活下去。
这个好像不太符合常理,或许是老毛子的洗白。
如今,或许不再是“谈核色变”的年代了,但对科技保持足够的敬畏,或许才能让我们继续走下去。
只是祈祷千万别再出现下面类似的情况。
内容就不翻译了,电影里头的字幕组是给了个特写的。
除了这些,有些花絮还是蛮有意思的。
这排队做头发的场景,相当的喜感。感觉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老毛子就已经受到了西方的“侵袭”。
这个是拦也拦不住的。
史泰龙和施瓦辛格也已经乱入。
而谁是比李小龙更抗揍的呢,这个答案由成龙来回答。
深夜一个人看完切尔诺贝利,
不由长吁一口气,
嗯,很惨。
可以说是全人类的不幸,
31余人当场死亡,200多人受到严重的放射性辐射,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
辐射线剂量是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但值得庆幸的是永远有勇敢的人挡在我们前面。
让我们不用直面危险。
所以你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人性就是那么伟大。
哪怕平时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自私冷漠不着调,
但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居然就迸发出了人性的光辉。
这大概就是生而为人本身的伟大之处。
重新说回电影,
看过切尔诺贝利的很多版本,
窃以为这种题材还是适合拍纪录片,
21年俄罗斯版本以爱情亲情为基调,
无疑人物塑造、故事的叙述还是单薄了一点,
电影整体就到不了那种悲壮、真实的调子。
当然以温情反衬残酷的也不一定拍不好。
譬如同样的苏联电影烈日灼人。
同样是用了爱情和亲情来表达主题。
我到现在还一直记得那段:
父亲对女儿说:“我的脚像石头一样坚硬。而你的脚是那么的柔软。而且,你的脚会永远柔软下去的。”
女儿问:“为什么呀?”
父亲回答:“因为你有袜子穿,有很好的鞋子,以后,你还会有很好的路,有地铁、有汽车……因为我们建立了苏维埃。”
然后父亲就在苏联大清洗运动中被捕了。
片尾田野里斯大林的画像兀然升起,
强烈的反差,以至于当年我看完后迟迟沉浸在这种情绪中缓不过来。
所以说不是电影不能这么拍,
而是切尔诺贝利实在是太沉重了,
沉重到只要简单真实细致的把这个事件讲清楚,
其实对于观众来说就足够了。
用不着去烘托什么气氛,
毕竟什么样的情感跟气氛都不足以接住人类历史上的这场灾难。
实在是没看明白,可能这就是国外导演的一种拍摄手法,不敢恭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评价好与坏。
但是男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孩子,这也许就是父爱的伟大,自己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也许有很多的不理解和抱怨,但是他都是自己默默扛起,因为父爱,有面对死的勇气和留给孩子生的希望。父爱如山,伟岸的身躯摸摸支撑自己的小家庭。
和俄罗斯的其他灾难片比起来也算平庸的了,和美国那部同名高分剧角度切入不一样,美国一直展现苏联政府的无能腐败和人民的愚蠢导致的人祸,俄罗斯这个就以小见大,从一个家庭一个人为了祖国牺牲自己拯救人类的英雄赞歌!但是最后女主脱了防护衣躺到浑身有放射元素的男主身边,这一幕让人费解,想展现伟大的爱情也太不合常理了,毕竟片头还写着真实事件改编,难道是真实?
叙事从消防员角度过于单一了,只是剧情片,远远未到美剧的叙事级别~
电视剧《切尔诺贝利》关于这部分的讲述,比这电影好太多太多。
一开始的重逢部分抻得很好,有杰作的影子,后面的剧情速度突然加快,然后突然结束,可惜。
最高的那条评价…
要是不方便或是不明白的地方就会巧妙的隐瞒着。但是即使是遵守规则的人之中,也有聪明的家伙,巧妙地利用着这些规则。比如说福利体系,全部都是头脑好的人故意弄的很难明白,设下的从什么都不知道的、头脑不好的人那里大笔捞钱的圈套。也就是说,不用脑子,光是抱怨麻烦的家伙,就会一辈子被骗,被迫付出很多的钱。聪明的人能不被骗,战胜规则。笨蛋就会一直被欺骗吃亏输下去。这就是现在社会的体系。所以你们要是不想被骗的话,不想吃亏输下去的话,就要努力学习!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你们这些小鬼对社会都不知道啊。与其说是不知道,还不如说是大人们故意不让你们知道。与之相反,还说什么你们有未知的无限的可能性。把什么根据也没有,不负责任的妄想根植于你们身上,为此而感到喜悦,以为会有自己的个性。
杜撰、渲染得过分了,HBO迷你巨制后东道国一次壮烈的飞蛾扑火。
好,强烈支持毛子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击/21.6.17看完了,西方为了否定苏联历史,在美剧版里视角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去进行一场道德批判,而作为亲历者的俄罗斯所呈现的视角则是一曲为逆行者谱写地悲歌,面对灾难没有人故作清高地指责,而是奋不顾身去挽救一切,对于切尔诺贝利,尊重历史的人会做出公正的评判,不用指望这一部电影就能平衡舆论的天平。即使单纯作为一部灾难片来看,取材于真实事件可以吊打《福岛50勇士》,特有的俄式悲壮也可以比肩《潘多拉》。
苏联小孩那时候竟然崇拜的都是史泰龙 施瓦辛格 成龙这类的外国影星吗 开头用一对旧情人见面引入还挺有意思 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竟然是一个级别 甚至福岛更严重 但福岛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也太低了吧
吐了,说的好像美国那版不是胡编乱造一样。
看起来很沉重,实际历史比这还要沉重的多,可悲的是这段历史已经被掩埋和模糊了,就像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果实却被英美抹黑窃取了一样,典型的输一次就永远都输了。
看了纪录片再看这类剧情片完全无感。再好的戏剧也没有真实纪录更感人。
抱歉,作为一个以现实为基础考量的历史爱好者而言,我考虑的首先是资料真实度。而不是豆瓣一大群欧美追星低能用户的脑补。我估计原子能机构的切尔诺贝利事件调查报告都没看过就在这里玩意识形态了。你们这群废物讲道理是真恶心。HBC的电视剧倒是分数挺高哦~这种脑子我估计当年都是大东亚共荣圈的忠实用户。
其实没imdb评分那么低,但还是在这里吹一下(消失的)剧版吧。
以一个消防员的视角来看太单一了,剧情相对于整个灾难来说也显得很片段化,格局实在太小了,多拍几组人物会更好
看到有人说仅限于消防员的视角,没有对事故的反思?!我一脸懵。福岛五十勇士不也是这么拍的,连韩国都“偷”过去了个版本。苏联的消防员至少没有像福岛的那样白白牺牲,拍他们难道不对吗?!电影故事拍的很完整,用一个不那么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从家庭责任的角度切入整个切尔诺贝利,中规中矩。视效比较普通,没有很深印象的,
电影是一般,不过豆瓣里活跃的那点美粉还是少越圈发言装理中客了吧,想吹歪曲事实的美版propaganda式电视剧请右转隔壁麻溜的滚
时代感还原比HBO好很多,尤其在前半小时展现了苏联80年代的都市摩登生活,以世界流行文化(史泰龙、成龙)对年轻人的影响。其实「解冻」以后,苏联基本就算改革开放了,根本不像HBO臆造的——大型古拉格现场?但影片的好也就止步于此,把这样一个大灾难事件,拍成一个典型的为了family拯救世界的好莱坞故事,太烂俗了!不过,话说回来,美国拍911一样是《世贸中心》这样的主旋律大俗套。
等等看这部吧,那种带着明显的某世界大国主义的不看也罢。
2019年看过西方拍的电视剧《切尔诺贝利》,很吸引我,打过五颗星。这次事发国的人自己拍了一部同名的电影,当然要看,看是否能收获更多真实丰富的事实。确实很失望,格局小一些不是问题,既然以这个重大历史灾难为片名,就不应该用这么个GX的虚构爱情故事为主线,它完全无法撑起这一历史叙述的骨架。导演应该是位著名的演员,自己第一次做导演又兼主演,如此青涩,也算正常。
即便俄罗斯都不丧事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