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轻盈中沉沦
《布拉格之恋》,它更显赫的原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简单叙述开始后,我在背后放了一个靠枕,找到最舒服的姿势,不再动了。
三个小时,不是对昆德拉的膜拜抑或对试图对考夫曼的改编有何质疑,只给我一个故事就好。
汤玛斯在小镇和特芮萨相遇,她尾随他回到了布拉格,住在了他的家里。一场舞会过后,汤玛斯意识到自己的嫉妒,他们结婚了。一条带领带的小猪见证了他们的婚礼。
电影也好,书也好,这都是一场突兀的情事。除了刘易斯充满诱惑的蓝眼睛和比诺什粉嫩的婴孩般的面孔以及中间的寥寥数语,我并不知道,爱情发生的理由。当然,也许我们是更应该期待这样无由的爱情的。
昆德拉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所以,托马斯应该是爱着特芮萨。她打破规则住在他的家里他的床上,她握着他的手入睡,他在她噩梦醒来的时候环抱着轻轻哄她入眠,“在我的怀里睡吧,像一个婴儿,像一个小鸟儿,像一个哨子,像一个哨子吹出的动听的旋律……”
然而,汤玛斯无法停止对其他女人的追逐,无法停止跟他们做爱。
萨宾娜是汤玛斯的众多女人之一,当然,她是不同的。我有一个感觉,特芮萨是一个孩子,而萨宾娜是一个女人。比如特芮萨孩子样的眼睛,婴儿般透红的皮肤,还有,她穿朴实的看来毫无吸引的粉色的Bra,甚至是宽松的底裤,这跟电影的久远无关,因为萨宾娜显然不同。永远穿着黑色的内衣的萨宾娜,画家,热爱自由和历史感,总是喜欢戴着一个祖父留下的黑色的帽子,眼睛里透出的是聪敏和了然于心。她说,我并不是反对共产主义,我只是反对媚俗。
汤玛斯或者说昆德拉是个神奇的人物,他让两个女人相识,萨宾娜帮特芮萨找到一个工作,让她成了一个摄影师,在日内瓦的时候,两个女人甚至互拍对方的裸体给彼此做模特。当萨宾娜的手在特芮萨的后背轻轻移动的时候,我几乎觉得心惊胆战,还好,她的手很快停住了。两个女人,面对情人的妻子的身体和面对丈夫的情人的身体,探询、嫉妒、奇异或者某种程度的相惜,究竟哪一种感觉会比较多一点?
无法不欣赏萨宾娜的洒脱和自在,当她在火车上打开窗子将头伸出去然后满脸雨水的回来,当她戴上帽子坚定的站在那里解开外衣,当她的情人告诉他自己离开妻子时她脸上的绝望以及带着泪水的长吻,当她为了自由决然的逃离,我感到深深震撼乃至景仰。而特芮萨,特芮萨却让我感觉心疼。她了解了丈夫身体的不忠,却相信他爱自己,她试图让自己跟他一样,将身体的交融看作一个等同吃喝拉撒的简单生理过程,却发现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爱情是一个画地为牢的过程么?汤玛斯、特芮萨,他们都作了爱情的死囚?
影片最后是欢快的田园生活,特芮萨穿着粗布衣裙做饭洗衣,汤玛斯用他握手术刀的手驾驶着拖拉机在田间耕作,当年那个带领带的小猪长大了,他们带着它去乡间的小酒馆喝酒、跳舞。那一夜,他们没有回家,汤玛斯拥着特瑞萨走进NO6房间,我看到他修长的手指上黑色的泥土的痕迹。
这是他们的最后一夜。
萨宾娜在他乡接到了他们的死讯,泪流满面。
再回到乡间的那条路,清脆的山林,朦胧的水气,车子慢慢驶向深处,消失。
轻盈或者沉重,生命都不过是短短一瞬,而死亡、消逝却是永恒。
那就在最美的时候结束吧。
小提琴声响起,我轻轻的念:她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怎么能让这个装着孩子的草篮顺流漂向狂暴汹涌的江涛?比喻是危险的,汤玛斯还不知道,一个比喻就能播下爱的种子。
2 ) 不能承受之轻
布拉格之恋中,特丽莎离开托马斯时在信中写到:生活于你轻松自由,于我却如此沉重。我非但不能支持你,反而成为你的负担。那么让我回到弱小的祖国去吧。于是,她回到了布拉格,依附于人的生活无疑是一个梦魇,不平等的爱叫她羞愧。这个简短情节却有无尽意义。以前曾有人笑我的签名档里的“我谋爱,也谋生”,说由此折射出我头脑里某些理想化色彩来。也许他是对的,长久而真正的爱是奢侈品,爱需要尊严,需要独立,需要恒久忍耐。
值得一提的是,特丽莎和托马斯,一个认定因爱而性,渴望独立幸福的婚姻,一个四处留情,两个生活态度迥异的人最终仍然成就了这段布拉格之恋,唯一的遗憾是当他们的安宁生活真正开始,生命却嘎然而止:两人死于大雨中的车祸。生命无常,何况爱呢。
3 ) 男人的轻和女人的重
第一次读昆德拉小说的时候我没有读懂,看到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时才好象明白了,而且非常喜欢。可能电影重新诠释了小说的内涵,删减了其中的哲学成分,更多着墨于男女之间的关系。看片子的过程中最饶有趣味的是象男主人公TOMAS那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如何最后为另一人牵绊。如果他注定要为一个人停留,那个人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非常了解他给他无限自由的SABINA,而是天真无邪的TERESA。
故事开始TOMAS是一个女人迷,但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人住,孤单的时候去到某个喜欢他的女人那里,从不在女人那人留宿也从不让女人到他家。他很坦然,所有一切都基于双方自愿,他不觉得欠任何人什么。女人对他是玩具,而他象一个贪玩的小孩。他不向她们敞开心扉,也不去了解她们的感受。也许他怕她们,怕她们缠上他,怕承诺,怕长久的关系连激情都没了,紧锁心灵的他一个人很安全。
SABINA是和他走得最近的女人,她也曾问他是否想过停下这种玩乐游戏,他说不,她也就由他而去。她想也许互不拥有才可以永远拥有,在这一点她和他很象。
TEREZA象一个纯真的孩子一样闯进他的生活。他们萍水相逢,她偏相信是命中注定,这让他觉得有点可笑。后来她到布拉格找他,孤身一人又病着,他没理由不让她留下,于是她成了他家中的女人。她把他视为唯一的依靠,病中的她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他不习惯这种依靠感,可是他的善良让他无法把她推开。
他为了她向SABINA请求帮助,这是绝无仅有的事情,SEBINA开始很惊讶,但她答应了,帮助TEREZA发掘她的摄影潜质,为了TOMAS。两个女人见了面,SABINA知情TEREZA不知,但女人的直觉让她在梦中感到嫉妒并痛苦,他用谎言安慰她的痛苦。
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必然产生归属感,THOMAS看到别的男人对TEREZA献殷勤感到不舒服。和TEREZA结婚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包括他自己,一只搞笑的小猪出席并见证了他们的婚礼,他差不多暂时把SABINA忘了。
婚后的TOMAS并没有减少与其他女人的交往,但他不得不隐藏并扯他不擅长的谎。不管结婚的理由多么不充分,他有了负责任的义务,而她有了更充分的感到嫉妒和痛苦的权力。她极力让自己相信他爱她但根本无济于事,TOMAS和其她女人在一起的幻象让她不堪忍受,而她的痛苦让他不堪忍受,他们都厌倦。
苏军的入侵拯救了他们的婚姻。面对社会的动荡,两人把感情放在一边,在同侵略者的斗争中找到了共同点,一个用相机记录事件,一个负责照顾安全,最终选择流亡。在国外陌生的环境中两人都百无聊赖,没有了共同的事业二人的矛盾再度凸现,TOMAS恢复和早已在国外的SABINA的交往。
为了摄影谋生计TEREZA去找SABINA,开始了两个女人最有张力的一场戏。TEREZA洞悉了丈夫的私情但她用平静维护自尊。尽管不认可她和他的婚姻,SABINA必须尊重TEREZA作为妻子的权利不能嘲笑她的忠贞,而她只是一个偷情者。但她并不满足这个简单的定位,在被SABINA拍照后,SABINA争取获得同样的权利,两个女人不知该为自己还是为对方感到可怜。最后两人都选择离开,SABINA去了美国,TEREZA决定只身回捷克。
在留给TOMAS的信中,TEREZA试着解释分手的原因:他的生活太轻,而她的生活太沉重,让她不堪忍受。在异国他成一她唯一的依靠但她对这个依靠没有信心,无法想象若他离开后自己如何生活所以她只能回到熟悉的故国。尽管有受迫害的危险至少让她知道这世界除了他还有别的,没有他后她仍然尝试能够活下去。
轻和重的说法是这部电影的点题之处,似乎可以比作中国文化中的阳与阴。作品也许想用这种比喻诠释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男人崇尚自由而女人重视归属。TOMAS象一只风筝,婚姻让他把线交给了TEREZA,他不知道自己除了牵绊还得到了什么。
TOMAS又象没人管的孩子开始一个人的日子,孤独,在异乡。在失去她的陪伴,在不再需要担心她的嫉妒和痛苦后,他开始不习惯,于是他回去找她。
分离后的重聚让他们彼此感到从未有过的依赖,他们又在反对虚伪上取得一致。TOMAS不能忍受自己的文章被曲解和被当局利用,拒写悔过书,她坚定地支持他的立场。处在恶劣的社会环境这种信任弥足珍贵,更让他们珍视对方的陪伴。
TOMAS由医生降成清洁工,他对女人天生的魅力让他又回到原来唐璜般的生活,这又成了逃避生活苦闷的一种方式。她想要相信他人可以没有爱而做爱的解释,甚至尝试象他一样“轻”,可一时的放纵只让她感到羞辱和恐惧,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她要逃离,他不理解但依了她,因为生活的经验已让他感到他们不可分割。
他们到了乡村。生活尽管单调,但辛勤的劳动让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诱惑,找到心灵的平静。他们度过了最快乐的幸福时光,无需担心他人的干扰,没有谎言和欺骗,没有伤害。
在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小狗卡列宁临终的时候,TERESA非常认真地对TOMAS讲述她对卡列宁和对他的不同的爱。TOMAS没有生气,他懂得TERESA言语中的真诚和信任,这信任曾被他视为一种负担,现在已经是一种享受。似乎这时他们才真正相爱,他们相依为命,相互取暖,为此所有的牺牲都变得无足轻重。
影片最后他们葬身于一场到邻村跳舞返回的车祸中,出事前TERESA问正在驾车的TOMAS在想什么,他说他只感到很幸福。能在这样的状态下一起进行另一个世界,是幸福的。
故事让人感慨生活中太多的时间错位。当一个人还不懂得爱的时候,身边再好的对象都是多余。TEREZA的爱让TOMAS从抗拒到接受另一个人进入他的心灵,彼此交换拥有和被拥有,让他懂得爱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幸福的,并值得为之放弃自由。生命中的轻和重的调和,就是爱。
4 ) 《布拉格之恋》这个破片子~
前进后退,后退前进,
MSN上挂了好多天的签名“托马斯和特蕾莎”,扔过来的“你有病啊”之类的问候,关掉窗口,沉默不语。
终于看了《布拉格之恋》。
本来你要我去看的东西,我是一秒钟都不会拖,但这一次我说我要准备一下,拖了好多天。
准备什么?你不懂的。要准备出来的不仅仅是三个小时的时间,还得在心脏底下放好垫子。
原著的名气实在太大,两次读,止于四分之三的地方,能记得的,只是爱情的那条线,电影里的展示的,也就是这些吧。
人都太喜欢欺骗自己了,觉得韩剧美丽,贾樟柯的电影残酷,
谁都知道美丽的是假的,残酷的是生活本身,但谁都不说破,就像所有的人都穿衣服那么自然。
好女人没故事,我的闺蜜都是些这样的好女人,我不能跟她们聊聊这个电影,要不她们肯定会对我“另眼相看”。
其实我没有很仔细看,同时在写一个稿子,关于政治的情节仍旧忽略不计。
而且我依旧是无法面对那些“很A”的场景,闭着眼睛对自己说“生活就这么丑陋”。
但已经足以让我哇哇不已。
我的生活它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
因为我还不够老,至少在心理上还嫩得很,就像某人16岁时一般愚蠢,所以,哭过一场,我明天恐怕还是会相信那种“童话的结尾人们永远相亲相爱”之类的句子。
特蕾莎说:“我每天都在对自己说,那些无所谓,你只是和她们玩玩,你是爱我的。”
特蕾莎说:“你下次去找女人时带我去好不好?我会替你给她们脱衣服,我帮她们洗澡,让她们的身体成为我们两个人的玩物!”
特蕾莎说:“我知道我应该尽力来帮助你,但是我现在做不到了,不但没有成为你的支持,我还成了你的负担,生活对我来说正是如此的沉重,而对你来说却是那么的轻松,我的生命无法承受这种轻,这种自由。”
在这些时候我哭泣,就好像相同的话我自己说过一样,其中一句的时候,DVD很配合地在光驱里发出了一声巨响,我以为闹鬼了呢~
那最后的最后,不管那绿色变成白色到底象征着什么,我知道,托马斯和特蕾莎是永远不可能拥有一个“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的,除非一个情愿背负,或另一个情愿放下,所以故事只好让他们死去,以维持生活的原貌。
我躺在床上,脑子里印着两个人微笑的画面,任由眼泪弄湿头发,
我竟然见鬼地以为这个结局是一句关于我的谶言。
如果不想要了,就什么都能放得下,
可是,亲爱,你真的能什么都不想要吗?
我还是不了解,为什么托马斯跟多个女人的风流与他对特蕾莎的爱毫不矛盾?
特蕾莎很想知道一些事情,我了解,比如,她跟其他的女人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质,
你能帮我讲讲明白吗?
轻为虚幻,重为真实,一辈子都不面对现实,我们能有那么好命吗?
5 ) 茱丽叶的微笑
布拉格,多么浪漫的名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已经成为文艺的代名词。电影帮助了我,让我重温昆德拉书写的隽永。原本读米兰•昆德拉真的不能太懂,只是对里面的片段描写印象深刻,比如特丽莎与托玛斯在床上的情节,也不能说清楚托玛斯性的游荡与游侠浪子有哪般不同,迷惑于生命的轻与重之间。
开始看到菲利浦•考夫曼,还有那个在基耶洛夫斯基认识的法国女星茱丽叶•比诺什,然后我深深地爱上这部片子,我就以为我爱上了米兰•昆德拉,可是当我拿起《生活在别处》时,我发觉我错了,原来如此吸引我的是这部电影,甚至可以说是这个女子,她独特的魅力,我当然也喜欢托玛斯式的人格,把一切看轻,生活的潇洒,而后作到了回归,生活得庄严。但是仔细分析之后还是茱丽叶,她那种可以净化我的微笑。
她的微笑毫无神秘可言,甚至带了少许笨笨的幼稚,可是就是这种天然的笨,使托玛斯放弃了以往笃信的生活方式,我爱她的微笑,我常常想假如我是托玛斯我也会义无返顾的爱上这个女子。而萨宾娜呢,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个知己,而不是爱人。
那些生与死,灵与爱,忠诚与背叛,失望与期待,在这里可以暂且搁下,我只是迷醉于影象和音乐,河边的白鹅,安静的土地,神秘的黄昏,特丽莎的微笑……爱情居然有了史诗般的神采。
6 ) 愿死亡,代替永恒
某些情绪,就这样泛上来。
一天到晚念叨着布拉格之恋。布拉格之恋。。。
宁愿抛开一切探讨生命的话题。我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这部电影,请允许我,请允许我只看到两个灵魂,两个灵魂的爱情。
你们说我推荐的电影总那么不良,你们嘲笑我还是个孩子。你们觉得我总是爱抽风,你们会向我说起自己喜欢的人,你们说我心里藏不住秘密。因为我还是个孩子,承认。
我对白花花的肉体镜头没有兴趣,但我忘不掉特丽莎含着眼泪在另一个男人身下,似乎只是为了向托马斯提出一种他根本不会知道的抗议。就像谁谁谁说的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你们倒是会充满精力的问,哎她不是挺爽的嘛干嘛要哭啊。
存在电脑里很久,只是听bird说书里3页一黄,我想也许我还要过几年才能看懂。然而不小心被爸妈看到,他们说,但愿我的人生观不会被它影响。我没有被电影影响,是的我依然浪漫主义死性不改。然而影响我的人生观的是你们。大男子主义,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女人对你们只是一种玩物,你们,与我一样只是孩子的你们,怎么看呢。
托马斯有过无数女人,却是一个不能忍受女人完事后睡在他身边的男人,对他而言,当特丽莎在他的身边睡得香甜,爱情就这样突然到来。你们不相信,我相信。
就像我当年莫名其妙地做着机器人与人类爱情的课题,莫名其妙地能够扯淡到爱情多么多么伟大美好,扯淡到机器人怎么能够代替爱情。是的,幼稚!传说中情侣要避免看Sleepless in Seattle这样描写出由magic而来的莫名其妙的带点背叛含义的爱情。因为它理想化简单化幻想化……归结为——幼稚!而我还是相信。
唐璜式的恋爱,抑或柏拉图式的恋爱,突然就变得没有区别。只是企图占有。占有肉体抑或是灵魂又有何区别?!女人就是在意,男人就是不在意。看轻抑或是看重牵涉到的人生观,特丽莎只能哭着质问,托马斯只能无奈地回答。为什么它能与爱情不相矛盾?女人问。但是它就是不相矛盾。男人只有这么答。
而动乱的社会为何就不能容下这段小小的爱情?每天在不安、拒绝、狂躁中度过。与爱情并列的理想、观念不停地经受打击。唯有婚礼上那只小猪和那只“认为别的狗都很呆”的狗,单纯快乐清新。
特丽莎离去,这个动乱的狂躁的社会不在乎,但托马斯在乎。护照被没收相比失去特丽莎,轻得不能再轻。
远离喧嚣果然能带来美好。我想喜欢这部片子的人都会喜欢近结尾,特丽莎走向托马斯的时候,微笑,甜蜜,浪漫。小提琴的伴奏。托马斯在微笑。仿佛他们之间琐碎的生活,涉入政治带来的麻烦,一而再再而三的矛盾全部烟消云散。她穿过跳舞的人群,旋转着,走向他。轻缓的节奏,踮起的脚尖,温柔的开门,他们第一次相遇时的数字,6号。 最美好的时候来临,终于能够有这一刻,只有他们俩,只是体会那次相遇伴随着magic来带的最美的时刻。
她笑着看着他,他笑着看着她,他说,他在想,他是多么快乐。而每个屏幕前的人都知道,他们正驶向死亡。
也许我们也能平静快乐地看着他们驶向那片绿色。因为,之前的种种早已说明,托马斯、特丽莎,如果他们不改变,就无法永恒。
他们的生命在绿色中终结,但也在幸福中。快乐,互相拥有,微笑,返程的卡车。
那就用死亡代替永恒吧,那就让我们相信死亡即是永恒吧。
你们,依然叫嚣“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的你们不相信;我们,有时候“跟特丽莎一样‘狭隘自私’”的我们相信。
------------------------------------------------------
然而我们都只是孩子。
7 ) 轻与重
影片的剧情围绕于托马斯、特蕾莎与萨比娜三位角色复杂的关系中,看似庸俗的三角恋中蕴含着昆德拉对生活态度的哲学思考,即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所言的轻与重。
萨比娜坚强、独立,轻若鸿毛的价值观令她不能承担世俗婚姻之重,不能忍受形式媚俗之重。她拒绝了与弗朗兹的同居,蔑视形式主义的政治游行,厌恶饭店中媚俗的音乐和假花装饰品。她选择逃离,逃离家庭,逃离祖国,逃离婚姻……她逃离了一切,但却逃不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带来的空虚与孤独。
特蕾莎脆弱、敏感,她需要的是负重的人生。她不能接受没有爱情的性,不能忍受托马斯肉体的出轨,不能无动于衷的看着国家主权遭到践踏。她需要用“爱”填充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带来的空虚。托马斯、卡列宁都是她情感世界里的“重”,她享受生活的重量,正如她享受做爱时托马斯沉重的身体。
托马斯是轻与重的矛盾体。他曾经与萨比娜一样享受着生命之轻带来的空虚与自由,当特蕾莎出现在他生活中时,命运开始发生逆转。昆德拉的原著中,托马斯将特蕾莎的出现视为自己生命里六个偶然所造成的必然,这种极具宿命意义的相遇决定了托马斯的命运,可惜电影中淡化了二人相识的宿命感。特蕾莎的依赖逐渐改变着托马斯的生活态度,爱情令他无法再忍受生命之轻,令他放弃自由与尊严重返布拉格,令他离开寻欢作乐的城市归隐乡村田园。
《布拉格之恋》是在尝试着将一部经典文学改编为经典电影,但影片无论是题材的把控和剧情的处理上都缺少原作应有的深度。断章取义的表现“轻与重”的哲理又使影片远离商业爱情电影的大众性与通俗化。影片就这样始终徘徊在“轻与重”的小众哲学深度和“爱与性”的大众通俗爱情之间,没有真正把握住作品的改编方向,昆德拉原著的经典分量终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不能承受之轻。
爱情,欲望的多重选择,沉溺在其中的人是幸运也是挣扎
以前一直感觉此片仅是昆德拉小说的通俗化改编,经学者指点后,赞叹于导演对以往被批判的male gaze的颠覆运用,达到对女性欲望的展现,以及间接的政治指向,这点足以证明其改编的功力;对两女主互拍一段有了更深感受。纪录片一段的神剪辑更不用说。几年后的重看只有更喜爱。
书里的涵义在电影中被表达出来的很有限.
女主角很迷人,剧情基本还原原著,文艺片能拍成这样很不错了。
6/10。名著改编通病:内涵表达太不完整,主题纷杂以至一时找不到重点,结构零乱,人物心理刻画面面不俱到。没看书的话根本看不懂电影,走神次数之多,最后40分钟的意识流叙事干脆让人莫名其妙到底......摄影挺注重细节(动作、表情特写),坦克入侵那段纪实手法运用到位,但三小时也难拍出史诗气魄。
男女主角影帝影后级的人物不必说,戴·刘易斯的小绿豆眼睛把Thomas那点心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比诺什也把Teresa的不安惊恐表现得十分传神,唯一不满的是电影把Teresa母亲那一段完全砍没了,如果不是再返回去看原著根本就不知道Teresa的性格成因了,电影篇幅那么长完全没必要这样
在情欲海里沉浮总有上岸的时候,在政治河里漂流却总难找到岸标。
8.3 爱情、性和政治是六七十年代故事永恒不变的主题;只属于那个时代的激情,只属于那个时代的迷茫;那是个最特殊的时代。
死在彼时也不错。
我喜欢萨宾娜。
情人是轻,是离经叛道与绝对自由;妻子是重,代表世俗的选择。民族历史、个人生命只有一次,选择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更大的媚俗?托马斯在轻与重的两极之间游走,在被虚无吞噬之前顿悟出轻之不能承受。我们都是托马斯: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
对文艺片感知迟钝。依我看这片就在讨论俩问题:一伦理问题:你出轨就允许我出轨;二交通安全宣传片:雨天驾驶小心路况车况。ps,大概影响我看片情绪的还有两个因素:一是蹩脚英语,急了我竟然还在其中一段调了国配;二是演员我都不喜欢,尤其比诺什,到底什么地方让我抗拒啊?大概是她某一类形象。
托马斯说爱情,是同一个女人有共眠的欲望。特蕾莎说:生活对我来说正是如此的沉重,而对你来说却是那么的轻松,我的生命无法承受这种轻,这种自由。 最后我终于知道卡列宁的微笑意味着什么了,因为爱就是放弃力量,放弃一切,放弃乌有和现世生活。
生命中有些东西,对于我来说是如此之重,对于你来说却是如此之轻……
一般般,看睡了,其实无关情色
爱情是忠贞而自私的吗?冗长却不沉闷,剧情足够的张力避免谱成一首催眠曲。好是好,只是导演和原著表达的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费脑筋了……
比诺什美人
经典的“来,叔叔给你检查身体”段落
b站3分钟 “分析型的智者一般不会去勾引抒情型的(有浪漫主义幻觉的)女性,因为后者实在过于喜欢纠缠、喜欢死去活来那种悲剧性,而这会造成很多麻烦。因此,分析型的智者最常青睐那些明智的、知道何时该放手的女人。托马斯和萨宾娜的关系,就是这种爱情的绝好注脚。”
电影在结构上无法超越小说,但是抛开小说不看,就成了一部难以超越的电影。结尾忠于原著的结构安排很好,原声很棒。比诺什阿姨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