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并不复杂,也没有太多的大起伏,但是同样可看性非常强。整个战争期间求生的过程里发生的事件转折得很自然,也较为真实。比如众人在讨论德国人说航线错误的时候,盖斯插话进来,以精神状态似乎不太好的模样打断,但后来又将话题引回关于航海状况上。同样当艾莉丝向斯坦利倾诉自己过去的境遇时,斯坦利安慰她看天上的星星却意外通过金星发现他们偏离了航线。(总结就是,船上所发生的如两对情侣,盖斯被锯腿等事情的发生,最后都会回到航行求生的主线上来,不用过多的笔墨展开,处理得当)
1.《怒海孤舟》由于一直都是在一艘船上展开的故事,看的时候一直在想究竟是怎么拍出来的,总不可能真的是在海上摄影。(大致猜测便是后面放了个海洋漂动的背景?)因为一直是集中在船上的戏,给人有一种小型舞台剧的感觉;并且群像的摄影非常饱满,群像画面几乎是占满整个镜头,打光恰到好处也使得黑白影像的刻画更为鲜明。
2.对群像的刻画非常到位。每个人的角色都是鲜活生动的。简单浅析就是考威富有质疑精神是带着谨慎怀疑,对德国士兵不太信任的态度。康妮具有理性,还有人道主义精神。爱莉丝具有爱心与善意等等。工厂主协商管理,在面对一些强硬的事情上也具有妥协。这样一群人才支撑起了这样一场戏。
3.对影片战争内容以及德国士兵的浅谈:影片里有一幕是几人谈到,战后又将有繁荣经济。我觉得或许是在有意映射?国家通过战争手段转移国内矛盾以此获得发展和一定繁荣。对于德国纳粹士兵的态度,在战争期间,士兵和普通百姓肯定是完全不同的。康妮的人道主义精神并没有错,真实历史上也存在着德国人德国士兵一些善心的事件。但实际上对于战争期间的敌方来说,想要做到像康妮他们这群普通民众一样相互扶持渡过,这样的敌人毕竟还是少数中的少数。康妮他们并不是没有“接受”他一定程度上的自私,但在经历了他们和他共享物资,他帮助盖斯手术,可最终却将盖斯推倒下海。当他们有能力可以决定他生命的时候,他们没有这么做;但他却轻而易举地就能决定盖斯去死。这才是让人最痛心的地方。一如农夫与蛇的故事。
这是我看的希胖的第二部。他的大多电影我都有简单了解过内容,但并没有看过,猜测可能他的电影并没有太强的什么政治隐喻,只能说是剥离出战争对普通民众的摧残这一面。(尤其就是盖斯被锯断腿精神不太稳定心心念念着女孩,众人撇下德国士兵后绝望的片段,康妮太饿?以至于被迫“放弃”自己珍爱的手环,而在吊起大鱼时又跌落海中后的狂笑)但其实很明显感觉,希胖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刻画战争对人们的创伤。主体还是末世求生。
5.9
不用考虑他怎么导话剧了,这是部政治宣传,在我看来没什么人性刻画,全片也并没有出现极端事件,没进入霍布斯所言的自然状态,能把一条到手的鱼扔掉,怕是还不够饿。导演还是更适合马斯洛金字塔顶部的那些,事关性力的那些。最大的悬念当然是德国人,但这些造成了其他人没什么立体感,菜市场砍价时嚷嚷着要看戏的陪衬而已。我给你讲个笑话吧,“飞机上有一个美国人、一个德国人、一个日本人和一个中国人,飞机飞到一半突然没油了……”要么说他构思独特,要么说“仅仅是高概念而已”。整部影片让我想起了《1917》里面想要救命却被坠机的德国人杀死的那场戏,那场戏真好啊,给主舞台留白之后依然保有戏剧性。的确很工整啊,先让人不得不死(婴儿),再让人主动赴死(母亲),打算以此烘托后面将人害死的残忍(截肢者),可惜有点失败,既然事件的发生不够极端,那么这个情节只显得德国人天性极端。
每个人在给予理性的判断,为什么不该杀死这个德国人?一,这可是“谋杀”,违反法律。二,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他生下来就是德国人。三,在战争中,他只是奉命行事。四,如果我们伤害他,我们将与纳粹没什么两样;如果我们善待他,也许他会改变,这是基督徒的作风。五,我们没有处置他的权力,他是战俘,有对待战俘的正确处理方法。六,我需要写书的材料。为什么该杀这个德国人?一,这可是个德国人。
最开始的议题是这样,强奸修女要比强奸妓女更可恶吗?随后就变了。第一种解释,越善良的人越需要变得聪明之类的,越聪明的人越有假装善良的资本;第二种,善良的人不是不邪恶,而是因为没有邪恶的能力。好了,我们已证明这个德国人满口谎言,又十分残忍,他有水,有罗盘,会说英语,朝着自己阵营走,还杀了我们的同伴,牛一不是牛二到这种时候不管用,又救起来一个德国人的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该杀这个德国人?一,这可是个德国人。现在明白了,所有人只是情绪引导反应,随后再找理由罢。《少年派》那个道理还真的有意义,上帝如何宽恕普通人——告诉他们,你们也只是动物。
还是不太满意,这位德国人在此境下非黑即白,毫无神秘感,我更希望在塔卢拉赫·班克黑德身上作戏,和希区柯克一样,我也喜欢希区柯克母亲那样的女性。和希区柯克一样,我也需要希区柯克的减肥药,出于流行文化收藏意义,哪怕我还不那么胖。
希区柯克是公认的犯罪悬疑类型片大导演,按这个眼光,本片非常的不“希区柯克”。这是一部在灾难中展示人性的影片。无论题材、拍摄技巧都和其他希胖的影片差别很大。
二战中,某客运船沉没后,船上旅客5男3女搭救生艇逃命。这其中包括轮机工Kovac、发报员斯坦利·加勒特、受了腿伤的船员Smith、船上黑人服务员乔、护士Alice、因婴儿死去而精神错乱的海莉太太、著名作家Connie、和富豪Charles。众人还救上来一位德国潜艇上的纳粹威利。这些人属于不同的阶层, 生活背景截然不同,当大家生死悬一线共同面对危机时,矛盾和冲突就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了。
就说纳粹威利被救上来后,到底要不要杀他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那位先前努力拯救落水乘客的Kovac,认为应该“把这个纳粹丢下海去!”,先前在自己受伤的情况下却极力要求先抢救别人的船员Smith此刻也表达了完全相同的意愿,并公开自己原来是个德国人事实。反对派1⃣️作家Connie为首,虽然之前她对伤员的痛苦漠不关心,只在意自己能否拍摄到好照片,此刻她却扮演了要保护德国人的角色;资本家Charles认为在战争期间“身为德国人,不是他个人的错”,并提议“此时应该用美国人的方式——投票!”来解决这个问题。女护士Alice并不清楚明白大家所说的话,但她坚持认为只要是生命就值得拯救。后来纳粹被留了命,也成了救生艇的“舵手”。作为观众,一直挣扎在要不要相信你的敌人这一问题的左右两边,直到纳粹欺骗了大家杀害了Smith,所有人一起把这个纳粹扔下了海去,这个问题才有了答案。虽然纳粹并不比一个普通人更该死,但是为了防止他害人保存普通人的姓名,还是应该坚决果断的处置了。这点上“怀柔的”精英阶层犯下了大错误。
影片的场景和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似,本片纯粹讲人性,而少年派表面上讲了和自然的斗争,最后还是回到人性。
小小的地方拍完整部电影,牛哇!我还特别在观察海浪的颠簸程度和船的晃动幅度来判断是不是用投影背景+studio拍摄的。但是高潮那段戏看起来又像是实拍。查完:在studio里拍的。
Hitchcock planned the camera angles for the film using a miniature lifeboat and figurines.Four lifeboatswere used during shooting. Rehearsals took place in one, separate boats were used for close-ups and long shots and another was in the studio's large-scale tank, where water shots were made. Except for background footage shot by the second unit around Miami, in the Florida Keys and on San Miguel Island in California, the film was shot in the 20th Century Fox studio on Pico Boulevardin what is now Century City.
我自己的感受:
从德国人上船那一刻起,事情开始有趣起来——要不要救?不救的话,是否是人类自相残杀,成了下一个纳粹?另外,这是个战犯,他们没有决定战犯生杀大权。救的话,这人来自十恶不赦的纳粹诶。再加上,我们对他这么仁慈,他们有对我们的女人、婴儿仁慈吗?
当时投票是平票,大家让黑人服务员Joe也投票,他说:我也有投票权?哈哈哈哈哈。到后面大家开始怀疑德国人的时候,又命令黑人去偷手表。就很讽刺。
在剧情大转折的时候基本都是暴雨交加,船不停晃荡。谋杀完德国人之后开始问:where to? What for? We killed the motor.(德国人)
最后开始反思:He was kind enough, strong enough to bring us to the concentration camp. We let Nazi helps us row, help us think.
信息补充:
和特吕弗的采访:
特吕弗:At one time I was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Lifeboatintended to show that every one is guilty, that each of us has something to be ashamed of, and that your conclusion meant that no one man is qualified to pass judgment on others. But now I believe that I was mistaken in that interpretation. 希胖:You were indeed; the concept of the film is quite different. We wanted to show that at that moment there were two world forces confronting each other,the democracies and the Nazis, and while the democracies were completely disorganized, all of the Germans were clearly headed in the same direction. So here was a statement telling the democracies to put their differences aside temporarily and to gather their forces to concentrate on the common enemy, whose strength was precisely derived from a spirit of unity and of determination.
当时有一点争议,因为把德国人描绘得和同船其他人比起来强大很多。
图片:
经典创造了今后向各个方面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虽然政治性太强太直接,但孤舟上的群戏还是拍得非常抓人,小空间少人物大背景。
怒海漂孤船,何人得生还? 虽是大师的作品,但窃以为对人性的刻画不是特别的深刻。
希区柯克对战争的探讨选择了一个相对幽闭的空间,对德国人牛X的专业技能和奸猾、盲从刻画的入木三分。从技术层面来说,如此有张力的群戏,和对每个角色的细致描写都堪称典范。希区柯克本人出现在报纸的减肥广告里,可爱之至。
即便不是最好的希胖,也不得不说,他开创了太多题材的先河,成为了后人可以伫立的巨人肩膀。
做足了减法,单一场景的“密室”电影。不同性别、种族、阶级、国籍人物的群像刻画,群戏调度自然很棒,人物众多,也没有脸谱化。有意思的是,这次在剧情上并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刻画与悬疑加餐(温吞不吸引人),更多的是呈现一种其人物本身面对极端情况下的最真实的反应以及对人性的揭露讽刺。最被影迷津津乐道的还是希胖特别的客串,幽默极了~
茫茫大海,一叶孤舟,所有的故事从此展开。这种环境最考验人性,也考验意志和身体。一旦坚持不下去就彻底出局了。很难不让人想起李安的《PI》。或许李安就是学的它吧。全片对纳粹德国佬的恨意可谓溢出屏幕。电影中的德国人,阴险狡诈、反复无常、阳奉阴违、残忍狠毒,坏得彻头彻尾。结尾非常好。并没有完全大团圆,而是留了个半开放式的想象空间。在这变幻莫测的茫茫大海上,他们并未彻底得救。等待他们的,依然是未知的明天。7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z4j9Gaqueo/
这是最不希区柯克的一部,这些群像式的人物,对于战争的拷问,倒挺像萨特的小说风格了,整部电影发生在一艘救生艇上的故事是很奇妙,也很有看点,可惜确实像话剧,镜头语言并不高超,而希区柯克悬念大师最擅长的那一套东西完全没有展现出来。
第三帝国来的年轻人,上了一辆满是敌人的战船...然而事实是纳粹实在是在电影中被妖魔化了,体力极强,也不睡觉——这其实是一部政治为主的战时宣传片呢.. 凄惨的镜头和狂喜的镜头,在逃生的过程中,都饱含了让人心酸的黑白感情。
一步步骗取信任vs一步步沦陷的故事,威利形象很丰满,恶毒有心机,怎么还被批美化纳粹?希区的电影总有明确的动机及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比如这片就是想拍小场景群像,女主水都没得喝了还想着撩汉黑人主要任务就是吹笛子,但跟着他走观感很投入,这套路我吃哎。
空间紧凑可是演员的张力十足。个性鲜明,悬念迭起
黑人,富人,女人,纳粹,各种种族,各种性别,各种阶级的人在一个救生艇上把自己人性光辉和黑暗的一面都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以为希区柯克会像夺魂索里那样运用几个超长的长镜头解决整部电影,但显然我高估他了。
在一个狭小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出色的群戏表演的推进而逐渐展开引入入胜的故事情节,张力十足。我们不如一块沉下去,Connie?结局处情节的设计很棒!且Hitchcock的露脸方式好有创意。
[2019年11月希胖√] 三项奥斯卡提名(导演、原著剧本、黑白摄影)。希胖拍起主旋律政宣片也真是有一套。对德国人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小空间的构思非常有意思,
8。二战期间,希胖拍了这么个片,怪不得被批的很惨。不过对于人性的刻画以及在一艘救生艇这么狭小的空间拍一部片,是很赞的。
非典型希区柯克作品。虽然有些地方有些做作,但是构思独特、立意深远、表演出众(难能可贵的是群像),算是希区柯克社会批判比较明显的一部。 8 out of 10
从类型片来说,接近五星,开同类先河;不仅是谈论人性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利用角色间的磨合摩擦制造戏剧冲突、控制整体节奏进展;情绪焦点不重复,无形中转移对单一场景的依赖,制造出更丰富的时空;最有意思的是,画框外洋溢的个人故事,流淌到银幕上再生的效果非常强烈。虽然编剧保留了 斯坦贝克的名字,但其实两人的合作失败了。
虽然掺杂了较多的政治指向,但作为密闭空间群戏来说依然是一部佳作。不同身份地位、政治主张的人们困在救生艇上,再加上一个攻击他们的德国人,在与大海相处斗争的过程中矛盾不停激化又不停的形成微妙平衡,在打破又黏合的过程中几对人的心态变化和最后结局时一个回环式的设定都很具有讽刺性。我反正是很吃希胖这套的~
情节较弱、意识形态过于强烈。不同种族、信仰、地位、年龄的人被困于一密闭环境这一想法启发了后来太多的密闭悬疑电影,所谓经典,就是用来引导、启发和超越的。P.S.希胖在第25分04秒时在报纸上出镜,是一则以他减肥前后对比的照片为主的减肥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