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姆斯

剧情片俄罗斯2017

主演:艾斯特·蒂奇

导演:伊万·布洛茨尼科夫

播放地址

剧照

哈尔姆斯 剧照 NO.1 哈尔姆斯 剧照 NO.2 哈尔姆斯 剧照 NO.3
更新时间:2023-09-16 18:40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了前苏联文学家丹尼尔·伊万诺维奇·哈尔姆斯,这位荒诞戏剧大师的一生。这部人物传记类影片将视线聚焦在哈尔姆斯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上。 音乐与寂静,创作与匮乏,沉思与诙谐…… 年轻的纨绔子弟丹尼尔·伊万诺维奇,用英文单词“charms”和“harm”之间的谐音关联为自己取了笔名哈尔姆斯。他沉迷于文学界聚会,热衷于流言蜚语。他生活在社会中,却又与之完全隔离。他试图脱下时代的枷锁,却将自己深深陷入了现实的漩涡中。他的精神世界清晰而又模糊,充满了矛盾的对立面。 哈尔姆斯自视为一个天才,但却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他的书籍,而他爱上的女人们也无一能够真正理解他的内心。经济困难和与现实脱轨的现状充斥着哈尔姆斯的生活。 他破旧的公寓、杂志社的办公室、列宁格勒的街道、河边的堤岸和城市的屋顶、他的热情澎湃、他所生活的世界,这一切,都成为了他生命的牢笼。他能否处理社会带来的...

长篇影评

1 ) 哈尔姆斯

哈尔姆斯: 看完了俄罗斯的传记电影《哈尔姆斯》,我又陷入了感情纠缠,是替一个不幸的人遭遇的死难感到了惋惜,也因为存在过这样一个时代而恐惧。-----“你得离开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命运将惨不忍睹”这是电影的台词,哈尔姆斯是一个徘徊在局外的文艺青年,他写诗歌,也写小说,因为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让自己穷困潦倒,没有人愿意出版他的作品,甚至连预支稿费也拒绝了他。哈尔姆斯的不幸,是他所处在的环境造成的,是一个容不下别人有文艺激情的政体造成的,斯大林对各个阶级的疯狂清洗,包括暗杀,秘密逮捕,流放,很多人都无法取证死因,死亡的时间,地点,哈尔姆斯便是其中一个不幸者。在歇斯底里的时代,一切真理,善良都挡不住制度的黑手,无论是激进的文青,还是压根就对政事漠不关心的人,只要潘多拉魔盒一打开了,谁都是它的牺牲品,死亡也就不分什么阶级,身份,死神似乎很公平的选择所有人作为他的祭品。历史上的斯拉夫民族和满族,都是很凶残,很野蛮的部落,和文明并没有联系,它们彼此毗连,做着一样的事,就是毁灭文明。在特殊的红苏时代,却因为窒息,扼杀,却衍生了很多坚持自己风格的文艺群体,他们或流亡欧洲,或被处决,这些魄力其实早在叶卡捷琳娜的时代就已经诞生、成熟了,如那些不屈的十二月党人,有人民诗人桂冠的普希金。野蛮的共性就是容不下大家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文艺激情会被子虚乌有,文艺青年被看是威胁,也许是他们底气不足,又或者是害怕自己会被瓦解,所以宁可滥杀无辜,也不希望普世都有自己的思想。斯大林和希特勒,日本天皇等独裁者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是强迫人民对自己崇拜,把自己当成了上帝。每当文艺青年越是被迫沉默,就越体现他们的环境是如何的战战兢兢,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视死如归,害怕也是正常的情绪,一些人则会因为害怕而变节,去做个小丑,然后成为诬陷,造谣,诽谤他人的工具。无论是哪朝哪代,文艺者都要忍受被贫穷,和被孤独的可能,会遇到许多人的敌意和误解,甚至被威胁生命,即使是孔子也曾一度如丧家之犬。文艺的道路是否布满荆棘,还是平坦,是看整体环境的雅量指数,是否真正的包容,像满清的前期,道路以目,哪有什么真实的文艺,每个人都唯唯诺诺,提心吊胆,知道今天活着,都不知道明天要发生什么事。悲剧不会因为时间,地理而结束,死神也会在任何时代都会来光顾的,即使是孔圣人也杀了少正卯,人活着有时候总被悲剧折磨,洗礼。而高等智慧的族群是警惕过去悲剧的继续,会防御它,不让它再伤害到子孙,麻木而堕落的族群,却以这种毒害为荣耀,甚至变本加厉的继续摧残着他人,却没有一丝的怜悯,倒觉得是种快感。

2 ) 模糊的孤独

这是部有条件观看的影片吧。首映第一场竟坐得不是很满,大概也称得上是冷门佳片呢。

如果你恰好地读过一些哈尔姆斯的诗作,你会惊叹原来情节是这般有趣,这般契合。每一个看似散落的片段中,都藏匿着哈尔姆斯的影子,或是感情的另方呈现,或是其思想的延伸,或是他写作作品的再现。

时间线有重叠,有反复。

黑白与彩色的不定时切换中,时间的概念也会渐渐模糊。慢慢地,会淡忘事情的每一个小片段,更愿意把它当成一个整体(哈尔姆斯)来看。表面来看像是以感情线架起了叙事,但实际却是把感情作为表达接近哈尔姆斯私人内心的一个出口。

影片最后,以一种间接的方式结束了哈尔姆斯为主体的整个叙述。

整部影片中,哈尔姆斯作家的身份没有被刻意提及,只是偶尔地穿插着他写作构思和不断被拒稿的画面。更多的是关于他私人生活的展现,不论是与几个女人的感情世界,还是参加的几次文学界聚会,或者独处见闻等等,这些种种造就的经历,一并构成了哈尔姆斯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

经济拮据,精神孤独的哈尔姆斯,与时代分离,反而深陷生活。这与前苏联同时期时代意味浓重的诸如陀托等等大相径庭,他关注的是关乎现实与人性的东西。

写到这里,再回想整部作品,剩下的都是些里面只言片语的留存了。有些是他说的,有些不是,有些可能不是这样的,有些就是这样的,有些只是片段,有些是完整的。如此模糊,又要真实存在。

“贫穷是不会被忘记的,穷人的期望是不会消失的。”

“看起来是偶然的,但是是会发生的。”

“放下枪口 我要找个教堂去祷告。”

“你必须经历苦难,烧掉不幸。”

“八个人坐在长椅上,你的故事涉及到了烟。”

“世界上有如此重要的事物,重要到能改变事物是如何呈现的……”

“你去 我留下” “没有你 我哪儿也不去”

“这世上有奇迹嘛 我想知道答案”

96分钟略过一位天才作家的一生,很值得。

3 ) 荒诞世界里的真实人生

这篇影评是从给电影节写的稿子改过来的。 看片结束后向导演问了一个包含三个小问题的大问题,所以这篇影评基本也就是围绕这三个小问题导演的回答来展开的。导演只会说俄语,希望翻译没错。

金爵奖参赛片《哈尔姆斯》由俄罗斯、立陶宛和马其顿三国联合出品,讲述了前苏联荒诞戏剧大师丹尼尔·伊万诺维奇·哈尔姆斯的一生。在观影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导演伊万·布洛茨尼科夫说:“观看的过程中,我可以从背后感觉到中国观众的目光,直觉告诉我,虽然这是一部具有深刻的前苏联烙印的电影,又是通过将俄语翻译成英语再翻译成中文向观众放映,意思可能没法表达完整。但是中国也是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我相信中国观众应该能够理解。”

事实上我对俄罗斯文学的了解甚少,对于这位前苏联荒诞戏剧大师的作品更是未曾涉猎。因此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的注意力不自觉地集中在导演使用的三种特殊技法上:黑白老纪录片影像与彩色画面或穿插或结合出现;看似与故事主线无关的荒诞镜头插入;随着人物命运变化而出现的或激昂或幽默或沉郁的电影配乐。

伊万·布洛茨尼科夫向我解释,影片中穿插的荒诞镜头许多正是哈尔姆斯作品中的内容,而老纪录片影像的插入则是因为,没有比这样更能展现哈尔姆斯所身处的,或者说他眼中的世界的了。

“从哈尔姆斯这个人出发的话,就会发现这个人的一生都是活在作品中、生活在文艺创作中,并且是从来没有中断过的。”而如果结合前苏联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的话,真实而动荡的大世界里,哈尔姆斯的创作生涯也越来越不得志。“二十世纪初苏联文学本来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文学在一战和二战时期都没有自己的地位,所以哈尔姆斯在这个时间只能在这个时间里只能寻找比较荒诞的,超越现实的东西。”当父亲和曾经的爱人先后离他而去,始终沉湎于自己笔下荒诞世界的哈尔姆斯,他本人的生活里,现实和荒诞之间的区隔也越来越小,两个世界彼此拉扯之间,电影的张力也越来越大。

到了影片的结尾,你看到哈尔姆斯在黑暗无边的监狱铁床上艰难地呼吸,他的爱人拿着一个月才能吃到一块的黑面包行走在辽阔的冰河上,四处打听着他的消息。但同时,你也看到他们最终执手。直到这个时候,或沉郁或恢弘或轻快的音乐全部停止,真实或者荒诞已经不甚重要了,因为他已经在他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

短评

哈尔姆斯作品融入好自然

4分钟前
  • Mido
  • 推荐

碎片化叙事,5分钟跳一个场景,不了解作家背景的情况下实在是又累又晕,还有各种荒诞故事套在剧情里,思考人生&圣彼得堡风光片

6分钟前
  • Maximilian
  • 还行

是苏联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名誉太盛,还是苏联文学与政治堡垒一样唯可一支独美,以至于百十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一些实验文学作品和作家无法进入同时代人的视野?哈尔姆斯就是其中之一。1927年,哈尔姆斯等人成立了文学社团OBERIU,试图以超现实主义文风挑战苏联官方推行的沉闷的美学风尚。结果如影片中所表现,哈尔姆斯的作品不被出版社,也得不到亲人、爱人的理解,哈尔姆斯的生活困顿潦倒、孤独彷徨。影片中,哈尔姆斯常常出现在窗边,他渴望坦诚地展现自我,更渴望透过窗户看到星光璀璨的理想国。然而,窗外的人只是猎奇地看着他,而他也从未同步到窗外世界进行时。转动的时钟,于他,只是刀叉的追赶,唯有饥饿提醒着真实。1942年,列宁格勒遭受围困,哈尔姆斯死于狱中,年仅36岁。

9分钟前
  • 摩卡
  • 推荐

她是我仰望星空的窗口

14分钟前
  • 肉卷大爷
  • 推荐

标记

18分钟前
  • 瓷猫猫
  • 推荐

喘氣聲相當重,查一查哈爾姆斯是否有氣管炎,沒查到。

21分钟前
  • 木木示言
  • 推荐

最早知道哈尔姆斯还是偶然的发现一个很没有人气的豆瓣小组,组长是若干年后小有名气的历史地理内容创作者吴鞑靼。电影的情节比较俗套,还是那种不肯媚俗的文艺青年不羁的一生的故事,如果有相关的文学史知识可能会有助于观赏。手法上黑白彩色的切换和时序的打乱并不算新鲜。哈尔姆斯和他的同伴们创作和生活方式上都是游离于主流之外的,全片没有太戏剧化的情节,但是荒诞感表现得还是很到位的。

26分钟前
  • 矜夸紫骝好
  • 还行

6/23@影城2厅 7。见面会场。电影节盲买,预告片嗲。同为传记片胜另两部新片:一为现实与超现实的相融与互文,一为小号调笑荒诞性(几乎贯穿全片)的妙用,一为镜头调度的活泼自如。 p.s. 该片获是年电影节最佳编剧与最佳摄影奖。 #SIFF20

31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哈尔姆斯忘不掉两个女人,埃斯特是窗户,透过她可以看到天空和大海;玛丽娜是房门,穿过她可以走入阳光与清晨。可是你想看的只是风景,窗户或者房门,终究属于别人。纨绔浪荡的哈尔姆斯,注定要面对被编辑退稿拒之门外的困境。如果政府是一个人,战争来了他愿意站在脚底,假装自己是记不住名字的男人。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这部片子让我想到了《黄金时代》,其实是两部风格完全迥异的片子,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会联想到一起。影片中有很浓重的苏联背景,加之略微散乱的剪辑和故事讲述,插叙、倒叙的交叉使用,说实话很难懂。但还是想为艺术片致敬。

39分钟前
  • 阿青姑娘
  • 推荐

诗人看似荒诞却又极为现实的一生 可惜了翻译是对着英文字幕转译的.题外话 男主的几套outfit也太棒了

42分钟前
  • 一个贻贝
  • 推荐

作为传记片,拍摄手法值得称道,隐约中有几分罗伊安德森的影子。圣彼得堡还是那样迷人,结冰的涅瓦河,冬宫,海战纪念碑……仿佛又带我回到了去年夏天。

43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如果我不想成为枯草 如果我想跳出梦幻 看清世界原本的样子 那只能受苦 燃尽一切苦难 至于世上有意义的 能够改变的 答案是肯定的 Но это …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舒拉的诗;多雨的夏季与暖冬; хотел бы услышать ответ лишь на вопрос “Есть чудо?”;长椅上的八个人

44分钟前
  • 阿祉
  • 力荐

感觉很久很久没有正儿八经看看电影了(意外还不错)

45分钟前
  • wasteland
  • 推荐

一般 有些没有get到的点

48分钟前
  • 傻傻分不清楚
  • 推荐

难得一部合格的诗人传记片

53分钟前
  • 兔狲啊
  • 力荐

背景知识知道的不够多 女主真人也很可爱……

55分钟前
  • ±
  • 还行

配乐非常加分。电影穿插了作家作品当中的台词

60分钟前
  • buyhighselllow
  • 推荐

真俄罗斯&哈尔姆斯。更get到点的必然不多。

1小时前
  • Xao
  • 推荐

#SIFF#4th

1小时前
  • 阙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