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2

主演:刘亮程  洪启  于坚  虎良灿  马辛林  李志伟  李修文  韩松落  穆长元  叶舟  刘堃  双雪涛  史航  卜天  尹新生  李洱  张清华  陈彦  陈小朵  

导演:王圣志

播放地址

 剧照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2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3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4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5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6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3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4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5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6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7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8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9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02

详细剧情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于2022年4月起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优酷视频同步上线,本季依然从朋友的拜访切入,文学家敞开精神世界,两人一同在与文学家创作发生密切联系的地方游弋,在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来回穿梭,给予观众真实具象的文学思考与丰厚细腻的人生体悟。

 长篇影评

 1 ) 为那些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纪念碑

时至今日,我依旧会被文学触动,也依旧会被作家们感动。

下雨天,出不了门,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了《文学的日常》已经更新的四集,看完仿佛食了一顿饱餐,却又觉得更饿了。

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那便一点点的来吧。

|作为人的存在感——刘亮程、于坚

“一群一群的生命,就像一阵一阵的浮土,从大地上飘扬起来,最后又落在原地。”

村庄、虚土、羊。

这是刘亮程的写作。

第一集中的镜头语言是最为打动我的,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群奔跑的羊,一个诗人在歌唱,一个作家在读书。

诗人与作家的对话谈到了老人,作家说——“一生所有的事都做完了,腿脚也走不动了,坐在墙根,早上坐在东墙根,下午坐在西墙根,跟着太阳走。满脑子都是往事和想法,对这个世界在没有办法,空空荡荡”。

镜头给到墙跟处坐着的一个老人,在晒太阳。随后是两个空镜头,草帽与铁锹。

不用再说什么,你已经知道什么是空空荡荡,这就是镜头语言的力量,堪称完美。

一个作家他最终活成了他的家乡,他感念一切被视若平常的事物,他在自己的书中重塑自我,他与他的故事在时间上漂泊与流浪。

“写诗在这个时代是穷途末路。”

于坚就是走在这条末路上的人,他自顾自地走着,努力追寻着落后。

这一集是四季当中最有烟火气的一集,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同一导演拍摄的《早餐中国》,真的看起来很好吃。

“生活就是写作, 生活为你提供细节”。

于坚他是一位很善于思考也很有趣的诗人,而有趣的人身边也会聚集很多有趣的人,所以他有很多朋友,有损友、也有在这个时代身上还难得带有着古意的文人。

他们都在各自的生活中寻找着自己的存在感。

如于坚所说,科学200年来都在追求确定性,但到头来,我们会发现生活就是不确定的。

而诗,就是对不确定的尊重。

于坚在说到写诗被嘲讽的时候,有一条弹幕刷过“现在像我一样读诗的大傻子还有几个”,我好想告诉他,算我一个,虽然我并不太想承认我也是个“大傻子”。

|时代的一面镜子——李修文、双雪涛

很神奇,他们一个写非虚构文学、一个写虚构文学,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为少数人写作”——李修文

“用小说塑造一些难以归类的人”——双雪涛

“作家唯一的功能,就是能代表自己,也能代替一部分人说话”——李修文

“必须让另一个阶层感觉不到的东西能通过文学感觉到”——双雪涛

李修文说写作不是靠天才而是靠命运,双雪涛在写作之前是个银行职员。

他们都受到了史铁生的影响。

命运的齿轮发出吱呀吱呀的扭动声,世上多了两个为“人民”而写作的人。

无论是辽阔的西北、朴实的人民、厚重的城墙,还是热闹的北京、下岗的工人、“不良”的台球厅,他们想的是一件共同的事情——

“为那些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纪念碑。”

不值一提,这世界上似乎总有许多人与事不值一提,人们似乎也只有奔跑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可如果跌倒了呢?

有没有人在意他们痛不痛呢?第四集中出现的北京大爷那句“好什么呀”一直在我耳边循环。

因为我父亲也是下岗职工,切肤之痛,所以我能懂这件事情为什么能让他耿耿于怀一辈子。他最常说,他把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纪都奉献了,然后被抛弃了。

不论战争、疫情,还是国企改革、时代变迁,我都不喜欢“整体”与“人均”这些词,因为看到“个人”,也是重要的。

不能再多说了。

最后,这样的纪录片真好啊,作家们的笔下力有千钧,导演与制作组也会拍,希望能无限拍下去。

 2 ) 听刘亮程讲述一场让人放慢&放松&放下的人生旅程

一直以来以为慢综艺就是《向往的生活》、《深夜食堂》之类的节目,看了几集后发现前者终究逃不开娱乐和收视的裹挟,越来越往热闹的道路上去了;而后者纯属个人原因忍痛割爱——深夜看美食,太饿了!

一次聚会,朋友知道我爱看书,推荐我看《文学的日常》,说是符合我的口味。听名字我还以为是几个知名作家谈写作聊文学那点事儿,总觉得少了点烟茶酒,多了些灯光镜头,那些话也多半渲染了些商业的味道,并未立刻提起兴趣。

优酷截图,侵删

昨日更深露重,为监督孩子学习晚饭后灌了一杯咖啡的我睡意全无,偶然打开优酷看到了一张海报——“梦和醒一样,在消磨你的人生”。原来那档《文学的日常》已经开始第二季了。

官方海报

第一集是都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疆的两位老师——有着“乡村哲学家”之称的刘亮程和被称为“民歌的理想主义者”的歌手&词曲作家洪启——伴随着新疆特有的曲调,展开了一场混杂着动物世界+诗歌赏析的文化之旅。

节目截图,侵删

歌手洪启虽然仍在写歌,但已经七八年没发专辑了,他感慨自己的歌已经不再符合社会需求,自己正在逐渐被这个行业遗忘。刘老师淡然一笑,说“越写越好,越好读者越少。一个作家或是词曲作者,他到最后,不再在意大众或市场的口味,而是转向直面自己内心,仿若自言自语。”一番话道出了曲高和寡的释义,也化解了歌手的感伤。

除此之外,他们还聊了人生、聊了生活、聊了家乡与故乡,淡淡然地,把尘归尘,土归土的生活哲学传给了每个观者。不善言辞亦或镜头羞涩的洪启随着刘亮程的侃侃而谈逐渐打开了心扉。果然,和看透人生不断思考活着的意义的文人对话能让人放下焦虑与疲倦、心灵得到释放。

节目里刘老师伴随着洪老师的吟唱和大自然的风声念了一段段他的散文《虚土》,不同于专业朗诵者的音调韵律,柔柔的,多了一份作家的情感在坡上回响。

其实不然,详情看剧

50分钟的节目伴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我往上走、向后看,依旧消磨着我的人生,忘却了焦虑,变得释然安详。

如果你也碰巧厌倦了综艺板块的喧闹和广告,腻烦了拖沓冗长的连续剧,柠檬酸那些去不了的旅行……不妨看看这档《文学的日常》,无需事先认识作者,也不会像《最强大脑》和《中国诗词大会》那样,观看一时爽,看后自哀伤般感叹自己只是个又笨又没文化的普通人。只会欣慰着,原来,还可以和文人这样共渡一小时慢时光。

当岁月有了积淀,当思考无限延展,听文学家如话家常般诉说着你不曾细细观察过的日常,一切竟然这么美好……

 3 ) 如果你人生失意,情场失意,这部纪录片就是你走出阴霾的良药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地陪家人一起吃过饭;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地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你又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品一杯茶?

在这个凡事讲究快的社会中,效率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吃饭,就连旅行也不例外。

快节奏的生活给我们带给了物质上的满足,却无法让我们的心得到一丝慰藉。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渴望的是一种与快完全相反的状态,那就是慢。

朋友曾经说喝茶是附庸风雅,是文化人才做的事。但如今他也会时不时去泡一杯茶,体验一下远离尘世的感觉。

其实,像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喝茶,是因为他们越来越享受泡茶的过程。

泡茶的过程是一个慢过程,是一个完全与现实世界相反的世界,它是一个可以让人暂时远离尘嚣的媒介。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最开始被它吸引,是因为里边有我喜欢的作家,我想通过这部纪录片来了解他们的生活。

但看完后,我才发现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作家们的生活日常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见解。

这部纪录片是一个可以让你重新正视自己、重新正视生活、重新正视人生的片子,就像第一集开头写的那样,生命就像浮土,飘扬又落下。

浮土飘起来,落下时却是缓慢的,一点点的往下落。它们在下落的过程中欣赏世间的风景,最后回归大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和浮土是一样的, 它们都是宇宙间的一粒尘埃。人的出生即代表着飘扬到制高点,随后的每一天都代表着落下,一点点地、缓慢地走向终点。

刘亮程说,伴随我们的都是缓慢生长的万物。

一粒麦种,从发芽到抽穗再到成熟,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缓慢生长的过程,揠苗助长只会是它枯萎。

人的成长同样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婴儿到少年,中年、老年,慢慢长大变老。

以前的人们,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现在的人们是各自玩各自的手机。智能手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地球也因全球化变成了地球村,无论你居住在哪里,都可以进行视频通话。

高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高科技在另一方面却阻碍了我们与大自然的联系。

古人经常通过大自然来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想。像于谦的《石灰吟》,他借用石灰来象征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生活在社会中,更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蒲公英为例,蒲公英长什么样、有什么功能,它对人生影射了什么含义等等我们都可以通过百度知道。

但想要真正认识它,光靠百度词条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去亲近它,观察它,甚至品尝它,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样子。

就像喝茶,茶艺师告诉你,这款茶有花果香甚至有蜜香,如果你不亲自品尝,你是不会真正了解这款茶的。

通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之所以是作家,是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热爱生活,更爱惜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就连睡和醒这个最普通的话题,在他们的眼中都是如此不同。

刘亮程说,人生只有两个状态——醒和睡。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一直以为睡觉就是睡觉,它只是一个身体机能自我修复的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说,醒着的时间更有意义。

因为醒着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很多的事,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

但在刘亮程老师眼中,睡是醒的另一种状态。在睡的时候,我们会做梦,梦里的我们会奔跑、会笑、会哭,也会衰老。

人人都会做梦,但不是人人都能对梦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文学照亮生活,这些作家总是及时用自己的笔来提醒我们这些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生活。

我很喜欢于坚老师在里头说的一句话,“”诗性,是对不确定的尊重”。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追求确定性,追求真理与完美,但很多事情其实根本没有确定的答案,就像今天不知明日事一样,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把生活过成诗,享受当下的每一天,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处处都有,诗意也处处都在。

 4 ) 我决定我的作息时间/ 但我想成为那只在晨光中起飞的乌鸦

朋友大力向我推荐一个节目:《文学的日常》第2季,我第1季没有看过,直接看第2季吗?朋友向我保证没关系,直接看第2季也能看得懂,这个是系列片,又不是连续剧。

朋友连链接都给好了,就直接点过去看。 这一期的主人公是于坚。我最近和于坚真的是很有缘分,刚刚才看过他的《密西西比河某处》,这又在访谈节目里遇到了他。 一集节目看下来,非常激动,也终于明白朋友为什么要向我大力推荐了。 你在诗歌里在文字里熟悉的那个人,鲜活地站在你面前,在孕育了他文学灵感的地方,一边走一边告诉你他的文学理念,分享他的生活日常,甚至你还能听到他对生活的牢骚和对生活的痛骂。

我能理解这个节目为什么叫做《文学的日常》了,你看到的不是在演播室里正襟危坐的作家,你看到的是属于他们的流动的生活。或者说生命。

节目中有一个场景非常可爱,于坚和他的朋友是在于坚生活了30年的建水拍摄的这个节目,两个人一起到当地的古城门去拍摄,城门口,正好有一群穿着非常朴素的大妈们正在跳广场舞,于坚和他的朋友就站在旁边聊天,等到大妈们跳完了广场舞,于坚和他的朋友们就在那里谈了自己的文学理念,然后镜头里就出现了那群大妈,一个个非常开心的奔向镜头,用自己最美的姿态和镜头打招呼。那一瞬间,非常感动,她们也许不知道于坚是谁,可是她们真的知道生活的乐。 而“乐”,正是这一期里让于坚耿耿于怀的东西。于坚对生活的感悟就是目前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要求的太多了。

于坚认为,因为中国人在那种疯狂地对“有”的追求里,忽然发现他们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无”。于是,“结果所有人都发现十分空虚。” 在这个人们都在内卷的社会里,于坚的这番话,真的击中人的心灵。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人们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甚至忘记了生活的初衷,有多久我们不曾像建水的大妈一样那样单纯快乐过了? 于坚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出了点问题,应该把追求心灵的快乐当做是一个衡量标准,“一个文明没有这种最高价值肯定,它必然是一种浮浅的黑暗的东西。”诗人真的挺敢说哦。 于坚是一个很懂得慢下来的人,他的散文兼摄影集《密西西比河某处》里,到处都是他停下脚步,驻足某处,定格的精彩瞬间。 这个节目仿佛让我了解了于坚的日常观察是什么模样,走走停停看看,他能耐得住寂寞,生活也回报他以丰满。 于坚很喜欢自己诗人的身份,虽然已经有很多成名的诗作,于坚自己还是会写诗,在节目中,他拿着手机和自己的朋友分享了自己刚刚写的一首诗,在诗里面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一个矛盾而真实的于坚,例如这一期节目给我的整体感觉。 诗人一方面希望遗世而独立,一方面还需要世俗的认可,就像是于坚说完了刚才那段“有”和“无”之后,也会孩子气和节目组讨论:“这句说的好吧?这个要剪下来。”文人还是很珍惜自己灵感的闪光的。 节目把这些日常都保留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间烟火气十足的于坚。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于坚的这首诗吧。 网络节目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定格,让我把这首诗完整截图下来:(我在看这一集节目的时候一直开着弹幕,因为我觉得弹幕里面就是最真实的反应。) 我决定我的作息时间/ 但我想成为那只在晨光中起飞的乌鸦

我已经决定追看这个节目了,另外抽空也会把第一季补一补。

 5 ) 感受文学的诗意

第一集讲述的是作家刘亮程的故事。刘亮程说文学写作其实给作家提供了一个重返童年去再经手一遍人生的一个这样的机会。想起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当作家们回忆起自己从前的经历时,总会感觉到有一些遗憾,但是自己提笔重写时又会放下那些当时所放不下的东西。

刚好今天看了一篇刘亮程写的散文叫《远路上的新疆饭》,因为我是南方的孩子从来没有去过新疆,所以不是很能体会到刘亮程笔下的风景。刚好可以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来丰富自己的想象,看一看真正的新疆是如何的。纪录片出现的牧场、胡杨、盐碱地等这些风景都让我有一种震撼之感,这是其他地方所感受不到的。纪录片中的新疆就随便暂停一下都是一副非常美的美景。

刘亮程真是对自己所处土地的一切都知根知底,纪录片中刘亮程一直在向我们介绍和科普他所处的这片土地是什么样的,因为他知道故乡的一切包括植物动物以及大地是什么样的,所以他在写这些事物时的文字就非常的触动人心。因为这些都是真实的,都是刘亮程自己所接触到的,然后再通过他润色之后用文字传达给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才是真正的乡土作家,扎根于故乡的土地。说的每一段话,都非常能引人深思,蕴含着人生哲理。字字句句都能算作文里的满分句型了吧,比如这一段“人坐下来的时候就开始想事情,不干事情脑子里面全是想法,没有做法了老年人好就好在一生所有的事都做完了腿脚也走不动了坐在墙根,早晨坐在东墙根,下午坐在西墙根跟着太阳走当,满脑子都是往事和想法,但是对这个世界没有办法,空空荡荡,这就轻松了。”没有任何的剧本,这就是刘亮程自己的心里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意境。村庄里只有出去的人没有来的人,所以就变成了一个人的村庄。

第二集则讲述的是诗人于坚。在读于坚的《密西西比河某处》时,有被他的诗所震撼到,他作为现代中国诗人的代表在国外也认识很多的诗人,也被很多外国诗人所熟知。于坚所说的那种方言,感觉和我这里的方言都属于西南官话所以听着有一种亲切感。当于坚被问道“你怕死吗?”于坚回答到,“我怕,因为我们看见的死亡太恐怖太丑陋了对不对都是在一个医院里面,但艺术使我不怕死。”

艺术至死不灭,突然很喜欢于坚所在的建水,虽然我以前并不知道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不管是文化底蕴还是历史底蕴都保留着原原本本的那种气息,挺向往的,果然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挺大的。纪录片中的建水是原原本本的朴素,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感,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日常生活就是一种神性的生活。

不管是于坚也好刘亮程也好,他们都洞悉了身边所在的土地,所以才能写出好的作品。看完纪录片得好好恶补一下两位大佬的作品了。被安利两本书刘亮程的《虚土》还有于坚的《建水记》。疫情当下,这样的纪录片,不失为一剂良药。

 6 ) 了解世界的方式,不止有科学,还有文学。

其实开始看到这个栏目的时候,我不明白文学怎么能日常的。

这个时代很奇怪的,我们讲“搬砖的日常”,“上学的日常”,“旅游的日常”,“防疫的日常”,一切“术”的东西,我们都自然而然觉得很日常。

唯独文学,可能太久以来把毛姆那句“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奉若圭臬了

觉得文学是逃离日常的方式,直到看了这个节目。

其实开头我有点疑惑,文学是文字,找作家来拍慢生活,那不是文学家的日常吗?后来发现不是,呈现给观众的,其实是他眼中的世界。与读文学作品不一样,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是他生活和思索的结果,看完节目,我们可能更理解到底为什么作品是这个样子。

之前就很喜欢刘亮程的文字,像是一股扑面而来的西北风。跟着摄像机,来到新疆的旷野,这种苍凉、空旷的感觉一下子具象化了,文字不再是拿在手里的书,远方的陈述,而是他思考的过程,表达与讲述。他对生活的这片土地了如指掌,他解释弃屋的门为什么朝东开,植物为什么都向一个地方生长,讲述自己和灰尘蜘蛛网的和谐相处,伸手触摸盐碱地里的壁虎,然后用略带诗意的句子把这些感受复述。他的话简单质朴,但又有很深的哲理。

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他介绍蒲公英。他说,科学障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比如一棵简单的蒲公英,我们在植物学角度上一百多字就可以把蒲公英介绍清楚,当孩子在书本上学到这一百多字的介绍时就认为懂了,但真正土地上自然的蒲公英不是可以这样概括的。

你在一颗蒲公英旁边可以闻到蒲公英的花香,你在吹着蒲公英,花絮朝天上飞的时候,你本身有感应,你有梦想,你的一部分心思会随着蒲公英飘远,蒲公英会飘到你的梦中。

洪启说,音乐其实也是一种障碍,音阶只有7个,但来到山谷中,唱歌根本不需要技巧。随后他唱起:

唱起心中的歌哟

我就是你的羊

走遍所有的路

我还是你的羊

走遍了所有的路

你还是在心上

静静地看,静静地听,声音回响在山谷之间,伴着远处的羊咩咩的叫声

这时候任何语言都显得喧嚣又闹腾,静默的看,用心听,就到达了他们想要带我们去的那个世界,万物生长,丰富缓慢。

随着第一期结束,我似乎理解了一些文学的日常,不是文学家的日常,不是旅行的别处感,镜头的主角甚至不是人,而是作家笔下可见与可感的一切。看完默默的去下单了《虚土》。

 7 ) 与大佬隔空对话是什么感觉?我觉得我顿悟了!

开篇的时候,当洪启老师哼唱出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一下子将我拉入我向往很久的新疆,我爱新疆的风景,可我未曾去过,人生还很长,总有一天我会去到漫漫黄沙与荒芜戈壁,我会穿越繁华,穿过荒芜,到达另一个世界。

第一集是与刘亮程老师在沙漠、戈壁还有牧场上寻找大自然,寻找自我和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宁静。我听着刘亮程老师念着他书写的文字,听着他对人生的感悟,我突然就豁然开朗。你在梦中奔跑,虽然不磨损鞋子,但是你在梦中也会经受岁月,你在梦中也会衰老。梦和醒一样在消耗你的人生。如此一来,人对于岁月的流逝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去接受,你无法去阻止时间的流逝,但是你可以选择用什么方式去度过你的人生。

刘亮程老师的文字和人都给人一种豁达的感觉,这可能源于他童年的生活,。他自己也说在《一个人的村庄》里他似乎在重塑自己的童年,抛弃过往那些种种不幸与痛苦,用文字修复童年,《虚土》中刘亮程老师告诉我们,在某些时间深陷的地方或者某一群人深陷中一个事物中,或者深陷中路途中的某一个地方,一旦人或者人群停下来,时间就会变成一个大坑,一个深坑,让人越陷越深。人在时间中漂泊和流浪。一回头全是往事,我们仿佛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乡。

离开家乡太久了,我一个地地道道的湖南妹纸,现在连饮食习惯都变得很江南。不是不爱家乡,我时常觉得自己是狭隘的,是小气的。心房的位置很有限而我又是一个不懂归纳整理的人。所以家乡只在我心里占据了一小块地方。

第二集的于坚老师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现代诗人,被称为“第三代诗歌”代表性人物。他和虎良灿老师带领我游览了一个我从未听闻的地方,叫做建水。那里遍布的是旧房子,仿佛穿越回到过去,非常有生活的烟火气。于坚老师在这一集探讨了“空虚”--中国人的空虚。

中国人在那种疯狂对“有”对追求里面丢失掉他们最重要的东西“无”,探讨的是人性的贪婪,我们一直在追求和索要,向大自然索要,向生命索要,向时间索要,在索要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忘记了,为什么索要,索要得到后要做什么?不清楚,贪婪的我们只管要,仿佛是囤积成癖上了瘾,得到后只剩空虚。没有人东西在催你,可我们总是匆匆忙忙。

我发现于坚老师真是天生的诗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诗意
“建水的时间是可以听的,
钟声就是建水的声音,
缓缓的落在大地上,
散在田野里,
像春天的雨一样”

我想去建水。想体会一下那种落后的先进,过一段没有被摧残的生活。这一集于坚老师给我上了一课,“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重要的不是你成不成功,是你快不快乐,有没有达到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现代人想要在某一件事情上能如鱼得水,真的很难。我们要抛弃的东西太多。我们想要的又很多。当能力和欲望不对等时,当收获和付出不对等时,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而于坚老师告诉我们,我们所最求的不是最强最优,而是最快乐,放弃一些物质追求寻找多一些精神乐趣,是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保持清醒和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

后面的等我慢慢看。慢慢体会。

好的节目真的是让人感触颇多,与大佬隔空对话,能激发我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会让我停下漫无目的的脚步去触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内观自己、反思自己。你所追求的是什么?你是否快乐?能否让自己内心平静情绪平稳?

 8 ) 日常生活就是一种神性的生活

非常喜欢作家刘亮程和于坚的文字,听说他们上了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立刻在视频网站看了起来。

纪录片从朋友对作家的拜访切入,在拜访中,作家带着朋友在自己喜欢的、跟自己的文学创作发生密切联系的地方参观、聊天。在纪录片中,不仅能看到作家的日常,还能听到他们的人生故事、写作故事、文学看法、生死观、人生观等。作为一个观众来说,看作家们的日常纪录片和看娱乐综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一开口,就知道,他们的知识面和对事物的观察不仅广而且深,他们是人生的智者,他们的眼睛太毒辣了,他们的头脑太有货了。

刘亮程和于坚,一南一北的两个作家。他们都不是科班出身,刘亮程幼年随母亲逃荒到新疆,后学过木匠、打过铁、做过泥瓦匠、也学过编织;于坚14岁辍学,当过9年工人,做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我想,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才能写出那样睿智的文字。

在纪录片,刘亮程带着自己的歌手朋友漫步新疆的乡间。刘亮程和妻子、母亲还有两只分别叫“星星”、“月亮”的狗一起生活在乡间,打理着一个大院子。他在镜头前嚼着草,告诉自己的朋友,苜蓿、蒲公英都是可以吃的,在荒野中要学会什么草可以吃,跟着猪吃就没问题,跟着羊吃不行,因为羊吃的草嚼不动。

万物有灵。看到结果少的树,刘亮程会说,“树一年结果多,一年结果少,树跟人一样,也会累的,也要缓一年”。看到胡杨,刘亮程会细数胡杨生长的不易,并说,“胡杨只是一棵树,胡杨已经活得很累了,不要把再多的精神附加在胡杨身上。”

跟随刘亮程的脚步,看到了他生活的村庄,看到了牧羊人、乡间烟火、野骆驼、蜥蜴、白梭梭、盐碱地、庄稼……。纯净的蓝天白云,绿绿的草原,坐在草地上听朋友唱歌的刘亮程,这样的生活和景色真美啊。

“作家可能是一个他生活之地的全知者,天气、动物、植物、民间知识、心灵的知识。这些知识在乡间的经验系统中,不在教科书中。”刘亮程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之地的全知者。在漫长的时间中,他最终活成了他的家乡。

于坚那一集,纪录了他在云南建水古城里的生活。和刘亮程给我的感觉不同的是,于坚是个乐呵、喜欢热闹的人。

于坚带着朋友,游弋在建水古城。他带着朋友敲钟、看桥、看文庙、看老院子、吃云南美食,聊技术、聊手工、聊成功、聊失败、聊文字、聊文明,非常惬意。

于坚为什么喜欢建水?他自述,“建水不是建筑的空壳,不是伪的民俗博物馆。他不是只有老房子而没有原住民的地方。建水的生活世界没有被摧毁,如果这里的人都全部搬走了,那么这建水就不存在了。”看着镜头下的建水生活,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我的家乡也有一座古城,跟建水一样,有半天集市,有很多手作的东西,有好吃的美食。

于坚喜欢建水,还因为建水的慢生活,片子里的建水人,就像一个古老的座钟一样,慢慢悠悠的走着。没有被追赶的生活,好闲适。

逛到文人的院子里,看到缸及缸上的“庄子论鱼”,于坚谈到现代教育,他说,庄子认为,追求失败也是可以的,这和现代教育是完全相反的。现代教育来自西方式的奥林匹克教育,认为只有胜利才是值得追求的,现在的小孩子都相当疲惫。于坚和庄子看法相同,他认为,人生不在于你是不是成功,而是在于你高兴不高兴,有没有如鱼得水的那种感觉。

在孔庙,于坚讲了鲜活的孔子的故事,孔子会弹琴给学生听,他身高一米九,是个大力士。

看到游人拍照,于坚谈到了“有”和“无”。

看古桥时,于坚说,“在文明史上,丑总是速死,只有美留下来。

吃美食时,于坚说,“美食能鼓励人,然后你的生命就永远处于一个有意义的当中,你绝对不会空无聊空虚走完你的一生。”看到于坚和他朋友吃饭,太有烟火气了,太幸福了。烫豆腐、魔芋烧鸭子、烧卖、汽锅鸡、腊肉焖饭……,让人嘴馋。

说到朋友时,于坚说,“朋友是最后的故乡,通过拜访朋友往事一幕一幕的重现,因为他为你保存着那些记忆,通过朋友追忆似水年华,那些东西是无法被拆迁的。你可以把这个地方拆掉,但是没法把朋友内心深处的故乡拆掉。”和朋友们在一起的于坚,就像个大男孩,跑跑闹闹,鲜活有趣。

在和朋友的交谈中,于坚说道,“生活是最伟大的。真正的人生的哲学,是生活告诉你的。不是读书带给你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种神性的生活。”

是呀,刘亮程和于坚的人生体悟和文学思考,都来自日常。他们是虔诚的生活者,生活给他们的写作提供细节。他们并没有花大把的时间来写作,刘亮程说自己每天就写作两小时,于坚也曾说过自己一天就写2000字,更多的时间用来劳作、观察生活、游走。在我的观察里,刘亮程和于坚,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作家,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记录者,一个万物的记录者。

 短评

有着烟火气的作家聊天集,非常随性,却也带着特别的哲理与感悟......挺意外遇到一部这么特别的纪录片,遇到一位这么乡土的作家。在洪启与刘亮程的闲聊中,透过刘亮程生活的村庄的一草一木,我仿佛看到文学从纸面上走下来,走到日常生活之中。或许,这就是这部纪录片想跟我们说的话吧!

6分钟前
  • Jinkingkam
  • 推荐

节目有意义,但只是某种切片式的生活片段展现,它满足了观众对作家或浪漫、或惬意、或纯粹的生活方式的遐想,在节目组和嘉宾较刻意的设计中,远离城市的田园式生活与零碎的文艺金句成为本节目的最大看点,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掩盖贫瘠的内容输出和嘉宾之间交流缺失等问题。本节目堪称普通文艺青年的麻醉剂。

7分钟前
  • 观影者
  • 还行

不用看后面就知道刘亮程这一集最佳了。1、人生经历所有的辉煌都是在为葬礼做预演。2、在野外要跟着猪吃草,get了一个野外生存技能。3、关于虚土的部分,在某些地方,时间深陷在其中,一旦人或者人群停下来,时间就会变成一个大坑/深坑,让人越陷越深。4、再频繁的见面,也像久别的重逢。

10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看老于坚颇有感动。你所崇高的,正式是被当下普遍认知鄙夷的,厚重之事早已薄如蝉翼。

13分钟前
  • 内蒙Artiste
  • 推荐

无常日里且日常。

18分钟前
  • rockyao1986
  • 推荐

内容依旧不错,但希望多选择真正有影响力的体制外作家,比如李娟

23分钟前
  • 贴面无须华丽
  • 推荐

看了史航和双雪涛那集,北京的冬天,居然在室外拍摄了那么久,就为了一个氛围感真的是不至于。史航实乃无敌讨厌的油腻中老年男人,一直在喧宾夺主,抒发种种自大的看法,说又装又空泛的比喻,在三十多岁的双雪涛面前一身爹味。最后强烈建议李健余华做一期,并且请看看女作家们。

24分钟前
  • 惠子
  • 还行

为了看于坚,打开了第二季,结果就这集好看

29分钟前
  • NJ安可
  • 推荐

看刘亮程会觉得,他的文字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33分钟前
  • 慕容兔兔
  • 力荐

双雪涛:你读书时是一个人,写作时又是另外一个人。读书是当然是读自己,主要是在读别人,用别人的东西碰撞自己。写作写的是自己,是用自己来写别人,创作了小说;返回头小说又创造了你另外一部分的自我,是个你自己意想不到的自我,逐渐累积呈现出来。于我而言,写作是一种幸运,能和自己的创伤、喜悦、困惑聊天。于坚:诗就是对不确定性的尊重。人,充满劳绩,依然诗意地憩居。朋友,就是最后的故乡。李修文:作家的天职是代表自己和一些发不出声的人们发出声音,那个世界容纳孤魂野鬼,容纳发不出声的那些声音,他是声音的神殿的吹鼓手。生活暴露给写作,写作暴露给生活。文学的真实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本身。为什么要写作?李修文认为最好的解释来自艾米莉·狄金森:“我就像一个路过坟场的小男孩,因为害怕我唱起了歌。”

36分钟前
  • 海子
  • 推荐

喜欢第一、三、六集。

39分钟前
  • 悠远
  • 力荐

后面几集更多的是中年老男人的愤愤不平,第一集的刘亮程和洪启则让人看到了艺术家身上最高级的浪漫,就像月光倾泻在你的书桌,清风吹过开满百合花的山谷。干净澄澈的心最接近神。

40分钟前
  • 逸飞
  • 推荐

文学的日常拍成了文学的故乡,浅尝辄止的半调子,人物和书都没有得到表达。一部访谈果然不能有两个主角,太别扭了,史航和双雪涛那一期简直品出了无聊。这一季不太行!

45分钟前
  • 麦田里的彼得潘
  • 较差

于坚一般,双雪涛不错

47分钟前
  • Da da
  • 推荐

最有意思的还是史航和双雪涛,因为采访者好受访者对等有趣。

50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泡馍啊,想你啦,你在阿哒还好吗🥲

54分钟前
  • 西南季风
  • 推荐

王圣志 你好好拍 希望你拍拍女作家两季下来 有点儿腼腆执拗的“不高兴”麦家老师真得很吸引人关于文学 关于作家 不忍心不给五星——————ep01 刘亮程 洪启故事总是喜欢从某某回归田园/乡野/林间开始 回归 走出去再回来 才叫作【归】所以这纪录片仿佛在默默传递着焦虑ep02 于坚 虎良灿。诗人太惹人爱了!!! 跟麦家老师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性格ep03 李修文 韩松落 ep04 双雪涛 他居然83年生人这么年轻 史航老师回归!ep05 陈彦 陈小朵 终于有女性了 虽然只是介绍人ep06 李洱 张清华 一直好奇《应物兄》是写什么但是一直没有读 两位老师有趣的灵魂相遇了

57分钟前
  • 长江以南
  • 力荐

看后有种心安定了的感觉,在枯燥无味的生活之中,文学,唤起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回忆。文学的意义,来自日常。在生活的不断体会,文学也不只是文学本身。一次次旅行和追寻,在友人的闲聊之中,我们和文学重逢。

60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看完一整季发现我国聊天有内容还懂幽默的文人真是少之又少,怪不得评论都想让李健和余华来一期。刘亮程的第一期算是最不错的,和村庄的感情比较真挚,于坚那期看完有点想去建水,李修文那期本季最弱,双雪涛不是个擅长说话的人,东北人幽默没发挥出来,只有打进台球问摄影师刚那段录进去了吧还挺逗的,陈彦那段秦腔女演员唱白蛇传最佳。

1小时前
  • 超cute侠
  • 还行

#🍋观影# 同一个导演,水平咋能下降这么快?拍的是旅游宣传片?那你好好拍景,使劲念书干啥呢……

1小时前
  • Shirleysays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