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看过挪威版,所以看时非常新鲜,这是好事。
电影首先出现的是一句话,毒舌王尔德说的:“有些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给别人带来欢乐,而另一些人则是一离开就让别人快乐。“大意如此。我看到这句话就忍不住喷笑了。这是我喜欢的调。
接着出现的画面是茫茫雪地,远处露出冷峻岩石的连绵雪山,就是这样的环境下,有一辆车孤独前行,开出一条新的路。我这么详细地说是因为,这时的背景音乐很奇怪,非常不搭调的带着法国味的欢乐活泼一听以为故事已经完美结束或着配着暖暖炉火镜头远去的音乐。
这部影片在一开始就在告诉你,它不按常规出牌。
中年丧子,去确定尸体,很悲伤很沉重的啊,可是在推开门进去时先看到贴在门口的工作提示:放进冰柜的尸体头一定朝外。这个细节我真的觉得超赞。现实与现实之间出现的不接轨在这里开始,接下来,本以为从冰柜一拉就可以看到儿子,观众也大概这样认为吧,可是却需要你等待工作人员吱吱哑哑地摇着。悲伤的情绪与镜头语言不协调地一起出现时,好像就是喜剧。喜剧从来都不是把开心的事情说给你看的。
细想起来,可以谈的细节很多,即使像打酱油般出现的警察,也是在回应杀手说的那句,因为警察总是慢一步得到消息啊。一部基调是仇杀、贩毒、歧视的暴力片,杀人是一个接一个,一群接一群的黑帮片,有如此多的不尴尬的笑点,我觉得作为一部商业片,它已经成功了一半。
但讲故事,如果出现了一把枪却不响,这把枪就不应该出现。在这部电影里,我能看出导演的野心,因为他已经把他想要的那棵树的雏形画出来,像画画那样,我们一开始都会从模仿开始,我能看到昆汀与科恩的影子。只是与他们对比,还不够利落,节奏还不够在点上,有点含糊。它没有累积的快感,没有瞬间高潮的爆发点,兴奋拖太久不是好事,会疲软。
3.5分给电影,加0.5分给我喜欢的连姆尼森大叔,帅得来又挺拔的老人没有那么多的,要珍惜啊。
总得来说,讲了三个儿子奴爸爸杀别人儿子和为自己儿子报仇的故事。其实整个剧情逻辑非常简单,要不是有警察戏份,我都觉得是美国版武侠了。但这部电影一点都不一般。你完全不用想到底死了多少人,导演一直在帮你数着;毒枭杀手们叫什么名字,不重要,看完后你一定会记得地狱、圣诞老人、海盗、白牛等代号;鼎鼎大名的毒枭竟然是个被铁血爸爸强硬带大并不允许自己儿子摄入糖分的、深谙各种黑帮套路、让杀手遵守职业道德的逗比;海盗儿子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细节简直让我亮眼亮到不行;海盗手下的酒店20美元泡保洁员也是充满了笑点和讽刺;居然还看到了无耻之徒的大姐。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配乐也非常有意思,直接被种草了两首芭乐插曲。其实这部片子是非常典型的黑色幽默作品,内核悲伤,但却充满了幽默明快的细节。非常非常推荐,差点忍不住要打五星了,可能是太久没看过同类型的片子了吧。
对于还没有去过大雪山的人来说,每次看这种在冰雪小镇取景的电影,都会感到很震撼。尤其在影片的最后,铲雪车在领头开辟道路,迎面撞来了乘滑雪散飞翔的印第安人,被车子卷了进去,散成满天雪花。从剧情上看,印第安人已经飞行了一天,这是他的结局。黑色幽默从片头贯穿到片尾,所以和原版《失踪顺序》相比,这个更像一部黑色暴力美学电影。
【以下涉及剧透】
电影中的老父亲为了追查儿子死亡的真相,一层层找出害死儿子的涉案人员,并先拳拳到肉的招呼了他们,再将他们抛尸大峡谷。最后查出了幕后boss,却选择雇人杀凶,这里可能是影片的一点bug。在查案的过程中,全程打酱油的警察为我们展现了小镇的风土人情,老父亲与妻子之间的感情破裂为冰雪天再添些寒冷,无意中引发的帮派斗争增加了影片的笑料。所以整部篇子在暴力、温情、悲伤、搞笑中回旋,冷峻的美国小镇配上缓缓的音乐,是一个视听享受。
在复仇的过程中,老父亲也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杀人凶手的可爱儿子,和印第安贩毒团的老大。小可爱是他在痛失爱子、妻子离家后,第一次体会到还有人需要他,喜欢他。印第安毒贩老大与老父亲经历相似,联手干掉了杀人凶手后,两位已过半百的老人在一起,笑了,他们笑什么,可能等我年纪大了也能明白吧。
Some cause happiness wherever they go,others whenever they go.- Oscar Wilde
2014年,挪威导演汉斯·皮特·莫郎(Hans Petter Moland)执导了一部黑色犯罪喜剧《失踪顺序》(Kraftidioten),主要讲述了一个雪地道路清理工人,因儿子意外死亡,而被迫秘密寻找并暗杀所有杀害他儿子的嫌疑人的故事。
到了2019年,莫郎再次出手,重新翻拍该电影,而这次稍微不一样的是,启用全美版的主创阵容,在保留了几乎大部分的原版的故事与细节外,新增加和修改了部分设定,而这些细微的不同也正是两个版本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色彩的主要原因。
本文将列举挪威原版与美版的部分不同点,并聊聊这些区别背后所暗藏的实际意义。
1. 在挪威原版中,男主角的名字叫尼尔斯·迪克曼(Nils Dickman),而Dickman本身也可以拆分为Dick(男性阳具)和Man(人),故在影片里,许多角色都曾嘲笑过Dickman这个名字;而在美版中,这个类同的设定也有被保留下来,男主角的名字改为了尼尔斯·科克曼(Nels Coxman),而Coxman与Cockman音同,Cock除了公鸡外,也有男性阳具(J8)的意思,而毫无疑问,美版片子许多角色也没有放弃这个好笑的谐音梗。
2. 两部电影都有一个桥段,便是代表了反派集团的敌对集团的塞尔维亚人(在美版中为旧印第安人),来到酒店办理入住手续时,挪威版并没有太多戏份,而在美版中,办理入住的酒店服务人员误用了Reservation(有预定服务和美洲印第安人的保留地的意思)这样的敏感词汇,造成了一定的笑点,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笑点的设计也算是体现了美版实质上是对挪威版的进一步的完善。
3. 在挪威版中,当格瑞文-奥尔·福斯比(Greven - Ole Forsby)成功掌掴了他的前妻,而在美版中则没有得逞,前妻不但躲开还给予其一个饱满的偷桃;某种程度上既是削弱了美版中“维京人”特雷弗·卡尔科特(Trevor 'Viking' Calcote)这个角色的威严度,强化了女性自主的一面,同时也使得美版的整体氛围更加诙谐幽默。
4. 挪威版中有提到尼尔斯·迪克曼是个移民,但并未提及来自哪儿,也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尼尔斯·迪克曼之前的故事,也无法解释他为何如此擅长狙击、杀人、藏尸等一系列非常人能轻易做到的事,而他与其兄弟之间的故事也并未过多描述,而美版亦没有对此有解释,可以说在这方面影片绝对有着超强的bug。
5. 两个版本都有集团首领的手下与首领的儿子吃牛奶麦片的桥段,而美版在这个片段中则增加了该手下与儿子探讨赛马博彩业的事宜,这段小小的对话的增加,既是完善了该手下的性格特点,又对犯罪故事本身的氛围增加了一份反差萌的戏谑性。
6. 尽管挪威版中也有出现两位警察的身影,但其戏份远远没有美版中来得多,美版不仅修改了其中一人的性别,增加了许多两人互动的戏份,使得这两名警察的存在并非像挪威版那样的“可有可无”。
在电影业中很少会出现同一导演拍摄同一作品的两个版本,也较少会有同一导演翻拍其自己的作品,而汉斯·皮特·莫郎与他的《失踪顺序》、《冷血追击》就是非常特殊的例子了。
整体来看,《失踪顺序》的气氛与画风都偏严肃冷酷,演员们不苟言笑的表演与人物冲突所造成的黑色幽默,都能够给观众造成一定的冲击感,而美版的《冷血追击》则更像是一出犯罪喜剧,新增加了大量台词与包袱都显得非常滑稽幽默,对部分角色的扩充与完善、以及对挪威版故事的美国本土化等举措也让这个发生在冰天雪地里的故事,多了一份人情的味道。
"反套路"…国内宣传海报上的标语没骗你-真的是反套路啊!连姆大叔的戏看过不少,但像这次快看不下去了的之前还真没有。
本以为会像是《飓风营救》那样,再次也得到《通勤营救》或是《飓风3》的水平吧(毕竟这部的分比它俩要高出那么一点)。没想到它这次想要走的是《极线杀手》这一路,虽然我对《极线》这种调调不是太感冒,但走就走呗,走得好的话看得也刺激啊。可显然有连姆大叔那张不苟言笑的脸在镇场,导演也不太敢往那方向上去冒险。
于是在看这四不像的过程中几度昏昏欲睡!要动作没动作,要剧情没剧情。以前是连爸开挂,这次仅仅是对手太蠢。这反派你说你狠点就狠点吧,完了做事还不过脑子,蠢完就做,做完还蠢…又蠢又狠的真是没救了。好奇这黑老大咋混了这么久才被干掉?除了警察以外片里的哪个角色不都能杀他个几百回?!
邓恩大姐在影片前三分之一时的戏倒还挺足,演了不到一半人就闪了,也不给下文,这结束得也太莫名其妙了吧-这不欺负人家没拿过最佳女配嘛!不过如果这片子放到今年奥斯卡之后上,导演百分百得让她回去补戏。
看到结尾后才发现这竟是黑色幽默电影?!也是,回想之前反派一次次的浮夸表现以及处处不合时宜的镜头编排与对白内容都是想要在极力地提醒我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动作电影,可当时的我是真的没get到,以为只是编导处理方式以及水平的问题,对不起,看来是我"低估"你们了。
一星给连姆·尼森,一星给摄影(这片的画面挺美的。甭管怎么样,老美拍片硬件还是齐的),最后一星给……………….…...….…..….…………………………………………………………………………………………………………………………………………………………………………………………………………………………………………………………………………………………………………………………………………………………………………………………………………………………………………………………………………………………………………………………………………………………………………………………………………………………………………………………………………………………………………………………………………………………………………………………………………………………………………………………………………………………………………………………连姆·尼森(你说我咋就这么贱呢?)
2020-8-3 小米盒子
丹佛 滑雪胜地基欧 內尔斯兢兢业业开铲雪车获得年度最佳公民 內尔斯的儿子凯尔在机场搬运行李 一日下班在更衣室里被速比达等人抓走 另一被抓的但丁从车上逃跑 凯尔被注射海洛因并扔到大街上 警方通知內尔斯夫妇认尸并告知吸食海洛因过量而死 內尔斯想吞枪自尽 但丁前来 內尔斯问他事情经过 但丁说出速比达的名字 内尔斯去夜店找速比达 速比达把他带到地下停车场让他离开 內尔斯打了速比达并问他事情原因 速比达说自己奉命施行说出地狱的名字 內尔斯将速比达尸体扔到海里
內尔斯把狙击枪锯成短枪来到礼服店找到地狱问出圣诞老人的名字 內尔斯把地狱尸体扔到悬崖海里
內尔斯开铲雪车截停圣诞老人车辆开枪打死他 同样处置了尸体
內尔斯老婆格蕾丝离开了 內尔斯找到哥哥布洛克询问 布洛克说出海盗的名字 內尔斯坦白自己杀了三个人 尸体绑在铁丝网里扔到海里可以让鱼吃尸体不会浮出海面
老大海盗的儿子身体不好 住豪宅 有很多手下 海盗发现手下三个人消失怀疑是印第安人干的 两个手下聊在酒店把请打扫的牌子挂门上 一丝不挂躺在床上 下边放二十美元 成功率百分之三十一 手下不放过任何搭讪服务员的机会 印第安人雏鹰被抓住 怎么审问都没有结果 海盗一枪打死雏鹰挂在路牌上 男警官看到吐了 女警官打听到雏鹰是印第安人贩毒老大白牛的儿子 白牛和海盗都是丹佛贩毒集团老大 怀疑是二人抢地盘
內尔斯找到哥哥 哥哥外号僚机 僚机给他介绍杀手杀海盗 內尔斯去接杀手外号爱斯基摩人的黑人 黑人收取三分之二订金后去找海盗告诉他有人出九万美金杀他 杀手要九万美金然后告诉海盗雇佣者姓名 海盗转账后说爱斯基摩人没有职业道德杀了他 海盗以为是僚机要杀自己 僚机曾是海盗父亲的手下
海盗找到僚机问他爱斯基摩人的事情 僚机说是自己干的说自己得了癌症不怕海盗的威胁 说海盗父亲曾经上了自己的女人 说海盗遗传了他父亲下贱的笑容 僚机被杀
白牛要血债血偿 海盗发现自己杀错了人杀了自己一手下嗜血法医让手下把他头砍下来说是他杀的雏鹰交给白牛
女警得到前男友缉毒警察的消息说但丁吸毒过量死了 女警去找內尔斯 內尔斯表示无可奉告 海盗手下滑头去把头颅给白牛 白牛杀了滑头
海盗手下骨头给滑头发了短信告知自己房间号 骨头又把钱放在弟弟上等待女服务员进来 白牛手下前来枪杀了骨头
白牛手下在海盗儿子瑞恩学校门口等着绑架 瑞恩被內尔斯带走 白牛手下跟丢了 瑞恩来到內尔斯家里要求讲睡前故事并躺在他怀里
门卫查克来到海盗家里说开货车带走瑞恩的是內尔斯 查克被杀
白牛带手下去雪山酒店娱乐 一手下雪崩去玩滑翔伞 內尔斯带瑞恩开铲雪车 海盗带手下来到內尔斯家里抓到內尔斯 內尔斯让瑞恩藏起来 海盗一手下电话通知了白牛 白牛带手下前来与海盗手下枪战 两方12名手下全部被打死 白牛开枪打死海盗
瑞恩开铲雪车在警方视线下离开 白牛来到內尔斯车上 白牛手下雪崩玩滑翔伞滑到铲雪车下被绞碎 结束
如果在十年前提起连姆尼森,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的就是《辛德勒名单》里的那个悲天悯人的商人大叔,如今再提起他来,恐怕很多人想起的就是那个海陆空全交通工具制霸的“超级老爹”了。从2008年的《飓风营救》开始,连姆尼森就在不知不觉中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飓风营救》、《飓风营救2》、《飓风营救3》、《空中营救》、《通勤营救》,虽然故事不是一个体系的,但连姆尼森在这些片子中仿佛是柯南附体,走哪儿哪儿出事,然后老爷子哐哐一顿拳脚,别管你是跨国黑帮还是恐怖分子,统统都得歇菜。
虽然每一次打的都很精彩,但六十多岁的连姆尼森老这么演把自己也给演成了一个观众心目中的“打星”,对于我来说,这个刻板印象就很严重。前不久,由他主演的《冷血追击》上映,听这带劲的片名加上预告片里呈现出的内容,我以为这又是一次快意恩仇式的爽片,结果今天看完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在他以往的电影中,虽然杀人不少,但主题还是“营救”,而这一次老人家终于不用在救谁了,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复仇”。但这“复仇”的手法,却跟以往有很大不同。在曾经的那些电影中,连姆尼森扮演的角色通常都有着军方或者警察的背景经历,因而处理起坏人来手法凌厉,但在这部电影中,他扮演的考科斯曼却是一个老老实实的铲雪工人,因而杀起人来的手法十分笨拙,还没等把对方杀了自己先累趴下了,而且处理起尸体来也挺有趣,当他第一次那样处理尸体时,我觉得很有新意,后来第二次第三次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我以为这是他的个人风格,但没过多久他便告诉我们这些观众,这些其实都是他从小说里看到的,好不好使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如果你想要在这部电影中看到连姆尼森像以往那样大施拳脚,那你很可能会失望,因为这里面动作的成分其实并不多,占了很大比重的却是黑色幽默。最明显的一个点就是每当这部电影中死人的时候,屏幕都会紧跟着一黑,然后打出死掉的这个人的姓名和绰号,是白人黑帮就再加个十字架的图案,是印第安人黑帮就在加个印第安图腾,仿佛是强迫症一般的列出整部电影中的死亡人员名单,甚至连打个酱油的学校门卫都给人安排上了。
这部电影可以说有着相当多的恶趣味,比如白人黑帮中的某位小弟,他在被杀之后,镜头对准了一张飘落下来的20美元,那张美元上有一个弹孔,而看过的人都知道那意味着这位小弟的某个部位被不幸击中;比如给一只小狗拉屎的现场做了个特写镜头;比如某位黑帮大叔粉嫩嫩的手机壳;比如被要求讲“睡前故事”的时候,连姆尼森给人家孩子读完了一整本的扬雪车使用说明书;比如我们都觉得某人奇迹般的活下来的时候下一秒他却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手法死亡等等,虽然这些“搞笑点”设置的有些过于刻意,但仍让我在观看的时候忍俊不禁。
不但如此,这部电影中还拐弯抹角的讽刺了一些社会问题。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就是片中印第安黑帮们想入住滑雪场的酒店时,却被酒店方以没有提前预约而拒绝,按照我们以往的印象,这时候黑帮们要么会掏出钱来砸晕酒店前台,要么会掏出枪来吓晕酒店前台,但片中的黑帮却用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方法,领头的那位大哥直接跟酒店前台说:“我跟你说,我听到的是你让我和我的朋友们滚回印第安保护区去,你知不知道,我能把这条写在点评网站上”,话音一落,吓得酒店前台赶紧给他们办了入住,而且还讨好的送上了滑雪票。这短短一个片段,把种族歧视、点评网站绑架商家等好几个问题同时黑了一遍,手段真是高明。
而且片中对美国警察的处境也黑了一把,片中的女警是个一心想要好好工作的主儿,但她在一出场就被自己的老油条同事给教育了一番,说我们这是滑雪胜地,人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滑雪抽大麻嗨翻天的,你要是因为抓在大街上抽大麻的就会影响我们这里的经济,你负得起这个责任么?然后又是各种美国执法部门间的推诿扯皮以及对职场性骚扰的暗示等等,到最后,这个一心想要办好事办大事的女警啥作用都没起,连个孩子都没拦住。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主要讲的就是三位父亲之间的对决,但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全程都在非常严肃的“搞笑”,每个角色都是很酷很冷静风格的,但一个个做出的事却相当的不酷不冷静,这种反差式的搞笑感非常有意思,适合在无事的夜晚拿来消解无聊。
另外,如果你是一个没怎么见过大雪的南方孩子,这部电影也可以让你见到科罗拉多州比车还高的超级积雪,以及大雪过后的美丽风景,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做黑帮,不然大叔和大雪都饶不了你,整个儿都给你扬喽。
看完连姆尼森的《冷血追击Cold Pursuit》,这把虽然是替儿子报仇,但是跳出了连姆很多这种类型的片子的套路,在冷血复仇和人间温情之间反复横跳,还有一点冷幽默。这片通过很多幽默,消解了复仇的严肃性,消解了过往那些西部片里所谓野蛮人的高贵。片头连姆被授予最佳镇民的荣誉是因为他开扫雪车,给基欧这个小镇带来了一条通往文明的道路。片尾连姆和白牛开着扫雪车,一起走向文明之路。这其实也挺能说明导演的态度的,文明是脆弱的,血亲复仇是文明之外的东西,但如果文明不能给人安慰和代偿,人必然走向原始的手段。
影片里写印第安人的部分很好玩,超多梗,什么保留区和预约,印度人和印第安人这类的谐音梗。喜欢那些小弟挂了之后出现的字幕,最搞笑的是20块钱兄弟的死法,还有海盗那一伙人一边喝蔬菜汁一边看大姐头捏老大的蛋。
中国的观众大家好,我是利亚姆,这次我又在替孩子报仇。
连姆尼森:飞机火车地铁各种交通工具都试过了,我不知道还有啥?导演:你开过铲雪车吗?尼森:好吧~我每次都是救儿子女儿,这次一上来就玩没了还怎么救?导演:你试过救别人的儿子吗,我们这次安排你救的是你仇人的儿子。尼森:呃,可以试试~但是为什么最后弄成了个黑帮片啊?导演:其实本来就是个黑帮仇杀片,为了您出演我们给加的戏~
当黑帮老大找一个不是同性恋的手下很重要
很出色的翻拍片,好莱坞化的同时没有丢掉原版的风格气质,节奏和剪辑都比原版好出很多,非常值得一看,有点担心大陆上映又要大幅删减。
后半段渐入佳境,有点收不住了,最后的结尾随意了点
Liam的再一部复仇故事,看起来还是那么的热血沸腾。幽默有的subtle有的in your face,尤其是那个毒贩头头Viking,完全是个嬉皮士毒贩哈哈。还有印第安毒贩打种族牌订酒店也是醉了。缺点是节奏比较慢,有很多角色完全没有意义。切掉那些没必要的支线光留下主体可能反而更好看。最后再说一句:本片把唯一出现的亚洲人,一个曾经在“按摩吧”工作的女人,描述成一个无情无义的年轻拜金女,和老年白人毒贩恋奸情热到在他坟头吐痰只用了一天哈哈,真实到令人牙疼。坐等Constance Wu之类只date白人的亚洲女发文抨击说本片种族歧视哈哈哈哈。
导演可真好玩,自我翻拍还找来连姆尼森,恶趣味玩得更顺畅了,比《失踪顺序》好看很多啊,这片能在国内上映好好宣传下,票房一两亿起···
没想到是个爽片哈哈哈哈笑点有如John Wick深得我心当然还不够贱冷也冷不过Fargo但还是看得挺开心挺爽的【另不知道Liam Neeson上周的丑闻对这片票房影响如何…片方上周可能在哭…】
黑帮老大看腻了《飓风营救》《空中营救》《通勤营救》,为了防止连姆·尼森再拍一部《冷血营救》所以一开头就派人把他儿子杀了。既然儿子被杀了,就不再是救老婆孩子的故事,也不再是老掉牙的硬汉孤身一人单挑整个帮派。而是老大爷哭诉无门、想要自杀之时,竟然阴差阳错之下导致两个帮派自相残杀,从而坐收渔翁之利。一方疑心太重,另一方绝不和解,不争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一方过于自大,另一方不只是心疼儿子,更是把儿子的死当成合理反击的借口,让男主有了可乘之机。本以为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恶战,没想到还没怎么动手就完成了复仇,而且还为民除害立了功,不费吹灰之力粉碎两大黑帮。有时候运气比动手好使多了。
“影片根据2014年挪威电影《失踪顺序》改编,讲述了……”嗯??《失踪顺序》不也是这个导演拍的吗?我改编我自己?(其实是重拍,至于为什么重拍……我也不知道)
超喜欢啊,fargo式案件,昆丁式人物,脱口秀(政)式(治)社(不)会(正)嘲(确)讽梗,每个笑点都是日常槽点,小dark twist超密集。
连姆大叔也救不了本片的无聊
这已经算是Liam Neeson意料之外的作品了吧?全片充满了黑色幽默,我居然看到了一丢丢《杀死比尔》和《猎杀风河谷》的影子。
一部适合午夜场的电影(看午夜场的由衷感叹..),顺序杀人的墓碑和荒芜的冰天雪地的另类感掩盖了故事重复的单调(让人感兴趣的只有铲雪车和冰瀑),如果用它寻找孤独的人的共鸣或治愈失眠倒是不错的选择...
有点黑色小幽默,但没多少意思,基本没怎么打。
7分左右吧 感觉还不错的一部片子……但是前面节奏略慢……里面每挂一个drug dealer就出现一个带名字的黑幕到后面莫名点燃观众笑点……尤其最后一个滑翔伞的……看前面本以为是个复仇杀戮片…看后面成了黑色幽默喜剧
7分,有点意外小惊喜。前面是连姆·尼森为儿子复仇,以为又是超级老爸冷血灭黑帮那种套路动作片。结果,后面突然就变成黑色幽默了,各种卖梗与搞笑,片子也突然就好玩了,虽然大决战有点随意,但是,还是蛮有趣的一个电影。连姆·尼森也算是打破个人角色框架了。以及,黑帮为啥每个人都要有个外号,确实是个谜。
意外好看,今年第二个惊喜。冷峻收敛黑色幽默的风格跟《Wind River》如出一辙,笑点与利落交错。然后反派角色塑造很好!可贵!而且因为 R 级外加 Liam Neeson 受众群体都是中老年妇男妇女所以观影体验超棒,既没有看阖家片时候的屁孩又没有漫威片的 rap 团,更没有国产片的电影院当自家疯狂解释显摆和玩手机团,整场连爆米花声都没有,大家该笑笑该静静,观影体验可以排前五了。
这部片实在有意思,提前看了完整版真好,连姆大叔不在营救,中老年丧子老无所依化身愤怒老爹外冷内热为子复仇,连消带打痛杀毒贩,铁丝网裹尸one by one 扔下冰河瀑布不用挖肠剖肚也不会涨尸,电影要捎带的东西太多了特别昆汀八恶人又有科恩兄弟的影子,豆瓣条目电影类型里确定不加上喜剧吗哈哈哈
6.0/10 分。翻拍自挪威的《失踪顺序》。2个月前看的原版,如今大大的失望。基本上都是照搬原版的,但完全没有原版的那种北欧的冷峻气质。从画面到音乐,都比较粗糙。室内设计更是差太远了。原版的配角,每一个都很有特色,翻拍的差一截,特别反派BOSS,原版的太有特色了。。。总的来说,除了连姆·尼森比较符合人物气质外,本次翻拍比较粗糙,只能说勉强凑合,唯一稍微出彩的,是那个20美元的笑话。。。更黑色幽默的是,导演是同一个人。。。